1  | 河北道十四 |
2  | 滄州 |
3  | 滄州。景城郡,今理清河縣。《禹貢》冀州、兗州二州之域,《禹貢》曰:「濟、河惟兗州,九河既導。」孔注云:「河水分為九道,在此州界。」虞舜及周為幽州之域,春秋時屬齊、晉。七國時燕、齊二國之境,又為燕、趙、齊三國之域。秦並天下,以齊地置齊郡,以趙地置巨鹿郡,燕置上谷郡,為三郡之地。漢高帝五年,又分三郡之地,置渤海郡,理浮陽。後漢移理南皮,曹魏不改。晉武帝泰始元年,封安平王孚子輔為渤海王。宋文帝元嘉中,改置樂陵郡。孝武以其地廣分其地,又置渤海郡。後魏初改渤海郡為滄水郡,太安四年郡移理今東光縣城。尋又省,複為渤海郡。至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取滄海為名,領浮陽、樂陵、安德三郡,理饒安,即今饒安縣東千童故城是也。其浮陽郡理今浮陽縣。高齊及後周渤海郡猶理東光,浮陽郡猶理浮陽。隋初三郡皆廢為縣,以元渤海所領縣屬冀州,以浮陽所領縣屬滄州,又以廢樂陵郡之屬縣並屬滄州。十六年,於長蘆縣置景州,於陽信縣置棣州。大業二年廢景、棣二州,以二州元屬縣屬滄州,仍自饒安移州理於陽信縣。三年,罷州為渤海郡,仍理陽信。十二年,為賊所逼,郡因徙理清池。唐武德元年改為滄州,領清池、饒安、無棣三縣,治清池;其年,移治饒安;四年,竇建德分饒安,置鬲津縣;五年,以清池屬東鹽州;六年,以觀州胡蘇縣來屬,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滳河、厭次、陽信、樂陵四縣來屬。貞觀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廢景州之長蘆、南皮、魯城三縣、廢東鹽州之鹽山、清池二縣並來屬;又以滳河、厭次二縣屬德州;以胡蘇屬觀州,仍移州治於清池。又省鬲津入樂陵;省無棣縣入陽信。八年,複置無棣縣;十七年,以廢觀州之弓高、東光、胡蘇來屬;割陽信,屬棣州。天寳元年,改為景城郡;乾元元年,複為滄州,舊為橫海軍節度;唐末改為義昌軍。梁乾化二年,改為順化軍。後唐複為橫海軍。皇朝因之。 |
4  | 元領縣七:清池。饒安。鹽山。樂陵。南皮。景州割到。無棣。臨津。景州割到。 |
5  | 二縣廢:長蘆。並入清池。乾符。並入清池。 |
6  |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二里。南北三百一十二里。 |
7  |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二百二十里。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正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瀛州二百里。北至乾寧軍九十里。北至幽州五百七十五里。東南至棣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冀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海口二百五十里。又至平州五百里。 |
8  | 戶:唐開元戶:十二萬四千二十四。皇朝戶:主二萬二千三百七十五,客二萬七千三百一十五。 |
9  | 風俗:滄州,古渤海之地,屬趙分居多。《漢書》云:「渤海,趙之分野,趙地薄人眾,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椎剽掘冡,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十三州志》云:「渤海風俗鷙戾、高尚氣力,輕為奸凶。」 |
10  | 人物:茅焦。齊人說秦始皇迎母。雋不疑。字曼倩。鮑宣。字子都,高城人。王修。字叔治,南皮人,藏書數百卷。石苞。字仲容,南皮人,官大司馬,封樂陵郡公。石崇。字季倫,苞子。刁協。字景純,滄州人,尚書左僕射。刁雍。唐袁恕已。滄州東光縣人,誅張易之,封為南陽郡王。賈耽。南皮人,拜相,著《貞元十道録》。 |
11  | 土產:鹽。綿。絹。五色柳箱。綾。莞席。水蔥布。細文葦簟。糖蠏。鱧鮬。兔毫。牡蠣。蜃蛤。 |
12  | 清池縣。舊三十鄉,今十三鄉。本漢浮陽縣,屬渤海郡,以在浮水之陽。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清池縣,因縣東南仵清池為名。浮水,源自東光縣西界,永濟渠分出,東北流經州理南十里,又北經州城東一里,又東北入於海。故《土地十三州志》云:「浮水所出,東入海。」徒駭河,九河之一,與清池相接。永濟河,在縣西三十里,自南皮縣來,入乾寧軍,今亦呼為御河。迎河,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從南皮來,《輿地志》云:「南皮北有迎河,分漳河,入浮水。」毛河,在縣西南五十七里,從南皮來,《輿地志》云:「毛河,漳水各分,從毛州來,又呼為棣河。」仵清池,在縣東南十九里,其水澄味咸,未嘗枯涸,《輿地志》云:「浮陽城南有大運澱。」魏延興二年,水溢,注破仵清村,因以為池,池內時有鯔魚,言與海濳通。滄州舊城,唐貞元十三年,増築外城,東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人莫知名,因掘得銘,銘記云,是六國時趙武靈王墓,遂置祠祭。劉炫碑,後周人居此,炫博通經史,後學之人為立碑,見存。廢長蘆縣,州西北四十四里,本漢參戶縣,今縣西北四十六里有參戶故城是,後漢省,俗亦謂之木門城,按本縣理即周宣帝大象三年於參戶故城東南置長蘆縣,屬章武郡。隋初於今理西北三里置漳河郡,以縣屬焉,三年罷郡,仍移縣於郡界,屬瀛州。十六年,於縣置景州,隋大業三年廢。唐武德四年,又於此置景州。貞觀初省,以縣屬滄州。縣元在永濟渠西,開元十四年大雨,城邑漂沈,十六年移於永濟渠東一里,即今縣是也。皇朝乾德二年,割入清池縣。長蘆水,在舊縣西南五里,按《水經》:「長蘆水,出洺州列人縣,以其水旁多蘆葦為名。」薛摩陂,在縣北周回五十里,民有蒲魚之利。中邑,漢縣,高後封呂相朱進為侯,王莽改曰檢陰,後漢省,並浮陽,《舊地理書》:「並失其所在。」即今縣地是也。盟亭,《郡國志》云:「長蘆縣有盟亭」,即為燕、齊二界。五壘城,在縣西南二里,《輿地志》云:「漢宣帝封河間獻王子雍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俗呼五壘城」。古木門城,在縣西北四十六里,《春秋》襄二十七年:「衛侯之弟鱄出奔晉,托於木門。」蓋此城也,《輿地志》云:「中有大樹,因名木門」。參戶侯陵,在縣西北三十六里,高一丈,《漢書》:「河間獻王子免封參戶侯」。廢乾符縣,在州北一百里,本漢章武縣地,屬渤海郡,今縣東南鹽山縣西北章武故城是也。後魏於今理置西章武縣,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又於西章武縣故城置魯城縣,遙取長蘆縣北平虜城為名,仍改虜為魯者,盡惡胡虜之字也,屬景州。唐貞觀元年廢,景州來屬。乾符元年,縣東北有野稻、水穀,連接二千餘頃,東西七十里,南北五十里,北至燕,南及魏,悉來掃拾,俗稱聖禾,甚救濟民。至二年,敕改乾符縣。皇朝顯德二年,並入清池縣。城頭將軍祠,在此縣也。平虜渠,在縣南二百步,魏建安中於此穿平虜渠,以通軍漕、北伐匈奴,又築城在渠之左。大海,在縣東十四里。衡漳河,在縣西六十里。故蒲嶺縣,按《郡國縣道記》:「蒲領,漢縣,在冀州阜城縣北三里,蒲領故城是也,後漢入蓚縣」。又按《水經注》:「今縣西北六十里 。」漳河西岸又北有蒲領故城,蓋漢末黃巾之亂,有蒲領人流寓於此,遂立此城,後漢既以蒲城與蓚相近,足明今縣西北界有此城,非後漢理所。麻姑城。《郡國志》云:「即漢武東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 |
13  | 樂陵縣。南一百二十五里,舊十八鄉,今五鄉。本漢舊縣,屬平原郡。曹魏封曲陽王茂為樂陵王,後魏初又為樂陵郡理所,至永平二年,又徙縣於今縣東五十里樂陵故城。唐貞觀元年,自樂陵故城移縣於今理。鬲津枯河,《爾雅》云:「九河之一」,在縣西三里,東北流入饒安縣界入海。重合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二百步。《漢書》:「有功臣,封重合侯」,即此地,高齊天保七年省。振陂,後魏太武所築,在今縣西。燕留城,《郡國志》云:「即齊桓公割地與燕處」。馬頰河,在縣東六十里,從滳河縣北界來,《輿地志》云:「篤馬河,亦馬頰也,《爾雅》九河也,言馬頰上闊下狹如馬頰也。」鉤盤河,在縣東南五十里,從德州平昌縣來,河勢曲如鉤盤。東方朔廟。《漢書》:「東方朔,平原厭次人也。」厭次分為樂陵郡。 |
14  | 南皮縣。舊十三鄉,今三鄉。本漢縣,屬渤海郡,以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漢書》:「項羽封陳餘為南皮侯。」《魏書》云:「文帝為五官中郎將,射雉於南皮。」皆此地也,縣東有觀台,即袁譚所築,魏武擒譚於此。唐武德元年,置景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來屬滄州。長慶二年,於弓高縣複立景州,以縣屬焉。周顯德二年,州廢,縣歸滄州。曹公固,即漢京兆尹雋不疑葬所。魏太祖因塚為固,以攻袁氏,因名曹公固焉。高樂故城,漢縣,後漢省,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今謂之思鄉城,亦曰西鄉城。古皮城,在縣北四里,《史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繕修皮革,因築焉」。燕友台,在縣東二十五里,《魏志》云:「魏文帝為五官中郎將,與吳質重游南皮,築此台燕友,故名焉。」又名射雉台。雋不疑墓,在縣東南二里,高五丈,《漢書》:「雋不疑,渤海人也,以明《春秋》聞,為青州刺史」。石苞台,在縣南一十三里,高二丈。苞,南皮人也,按《城塚記》云:「南皮有石苞墓。」此是也。尹吉甫墓,在縣西三十里,高三丈,又《耆老傳》云:「吉甫墓上有樹二株,有墓以來,即有此樹,修條鬱茂,不覺其老,俗云年長樹。」寒冰井。在縣西一里,按《魏志》:「文帝與元城令吳質書云:『憶昔南皮之游,誠不可忘,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冰。』」即此井是也。 |
15  | 無棣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二十二鄉,今五鄉。本齊之北境漢陽信地,今縣東南三十里陽信故城存,高齊天保七年,自此城移於今陽信縣東馬嶺城置,隋開皇六年,於今所置無棣縣,取縣南無棣溝為名。唐貞觀元年,並入陽信,八年,複置。馬谷山與老烏山,皆邑之山名。月明沽,在縣東界,西接馬谷山,東濱海,煮鹽之所。無棣溝,《周禮》:「川曰河。」泲河,在今無棣縣,按其溝水東流經縣理南,又東流,與鬲津枯溝合而入海,隋末,其溝廢,唐永徽元年,薛大鼎為刺史,奏開之,引魚鹽之利於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鹽魚至。昔日徒行今跨駟,美哉薛公德滂被。」黃河,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東北流經馬谷小山,東南注于海。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不死之藥,置此城以居之,漢曾為縣。蒲縈台,《郡國志》云:「始皇東游海上,於台縈蒲縶馬。」今猶有蒲,似水楊,而勁堪為箭。赤河。在縣西南三百步,自饒安縣來一百里入海,其水赤渾色。 |
16  | 饒安縣。南九十里,舊十五鄉,今六鄉。本漢千童縣,屬渤海郡。後漢改為饒安縣。隋因之。唐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州治於此;六年,州移胡蘇;貞觀十二年,移縣治故浮水城,即今理。鬲津河,在縣南三十里,自樂陵來。無棣河,一名赤水,在縣北二十五里。故定城,漢縣,後漢省,在今縣東南四十里,廢城。章鄉城,按《郡國縣道記》云:「章鄉,漢縣,後漢省,並入饒安」。又《十三州志》云:「饒安縣,東南二十里有童鄉亭」,即故縣。童即章,字相類,章鄉,蓋在饒安縣東南二十里童鄉亭。古胡蘇河,一名赤河,從胡蘇縣來。 |
17  | 鹽山縣。東六十里,舊二十四鄉,今四鄉。本春秋無棣邑也,漢置高城縣,故城在今縣南四十里,《左氏》管仲曰:「昔召康公,賜我先君太公履,北至於無棣。」伏琛《齊地記》:「無棣,今渤海高城縣也,屬渤海郡。」有平津鄉,即《漢書》:「武帝封公孫弘為侯,亦此邑。高齊天保七年,移於今理。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鹽山縣,以東南八十里鹽山為名。篋山,一名峽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闊山,在縣東南九十里,按《郡國縣道記》云:「此山及鹽山,二山並低小,無峰巒樹木」。大海,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屯氏河,在縣南十步,東北注海。浮水,《水經》云:「浮水,東北徑高城縣之宛鄉城」,即過今邑界。故柳城,在今縣東七十里,漢為縣,後漢省,一名柳城亭。漢武台,在邑界。咸土,在縣東七十里,東南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帶海濱,其土咸鹵,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為鹽。 |
18  | 臨津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一十八鄉,今三鄉。本漢東光縣地。《漢書?地理志》云:「東莞有胡蘇亭,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胡蘇亭為名。」天寳元年,改為臨津縣,屬滄州。小天台山,其山在縣界古傳台,星隕而結此山。臨樂,《漢書》云:「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光為侯,後至玄孫,王莽簒絕,改曰樂亭。」後漢省。舊地理書並失其所在,今邑界即其地。東莞,漢為縣,隋省,並入臨津縣,唐開元以前猶此額,後複廢。茅焦塚,《郡國志》云:「秦時人勸始皇與母相見者」。胡蘇古亭,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在古胡蘇河邊,《漢書?地理志》云:「東光有胡蘇亭。」即此也。歐陽建墓。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建,渤海重合人,石崇之甥,為郡豪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