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駕齋養新錄》 |
《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八》 |
1 | 嘉定錢大昕 |
《道》 |
1 | 中庸,言道之書也,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道本于天也。又曰:「天下之達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是道不外乎五倫也唯道不外乎五倫故曰:道不遠人又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道不虛行有天地而後有天地之道有聖人而後有聖人之道學聖人者為君子之道反是則小人之道非吾所為道矣《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豈有索之虛无以為道者哉唯老氏五千言始尊道于天地之上其言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是求道於窈㝠怳忽不可名象之中與孔孟之言道枘鑿不相入矣。 |
2 | 張無垢曰:道非虛無也曰用而巳矣以虛無為道足以亡國以曰用為道則堯舜三代之勳業也。 |
3 | 韓康伯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云:道者何?无之稱也。其注太極云:夫有必生于无,故太極生兩儀也。《正義》申之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卽是太初太一也。《老子》云:道生一,卽此太極也。混混旣分,卽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卽《老子》云『一生二也』。晉人以老、莊說《易》,後儒知其非,而終不脫此窠臼,所謂道在邇而求諸遠也。 |
《五倫》 |
1 |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有五倫也惟人皆有孝弟之心故其性無不善堯舜使契為司徒敎以人倫欲其自別于禽獸也《孟子》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此之謂良知良能此之謂性善釋氏棄其父母昆弟而不知養雖日談心性何益。 |
《忠恕》 |
1 | 有諸巳而後求諸人無諸巳而後非諸人帝王之忠恕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聖賢之忠恕也離恕而言仁則為煦煦之仁舍忠而言信則為硜硜之信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又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 |
2 | 《孟子》曰: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猶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是忠為仁禮之本也《春秋傳》曰上思利民忠也《論語》曰:言思忠又曰:主忠信子張問政則曰行之以忠子貢問友則曰忠告而善道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葢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舍忠而能行者後人但以忠為臣道又以捐軀徇國者為忠而忠之義隘矣。 |
《言動》 |
1 | 衣冠中動作慎不苟訾不苟笑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儒者之事也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闡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何晏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終以入身王安石囚首喪面而談詩書亦足以禍國。 |
《謙讓》 |
1 | 《孟子》曰:無辭讓之心非人也,又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也,恭敬、辭讓本非兩事,舍讓而言敬、則空虛無所著,雖日言敬、而去禮愈遠矣。禮者自率而尊人。人與巳也接、而不知退讓,則橫逆及之矣。天道虧盈而益謙,鬼神害盈而福謙。孔子至聖、賢於堯舜、而自言竊比老彭,謙之至、讓之至也。有禮者敬人,敬人而人恒敬之。舍謙讓、何以哉? |
《義利》 |
1 | 古之士無恒產而有恒心今之士卽有恒產猶不能保其有恒心也況無恒產乎臨財苟得臨難苟免好利而不好名雖在庠序其志趣與市井胥徒何以異哉。 |
2 | 王伯厚云:尚志謂之士行巳有恥謂之士否則何以異乎工商特立獨行謂之儒通天地人謂之儒否則何以異乎老釋無其實而竊其名可以欺其心不可以欺其鄉。 |
《廉恥》 |
1 | 禮義廉恥謂之四維此言出於《管子》而賈生亟稱之獨柳子厚著四維論謂廉恥卽義不當列為四此非知道之言也孔子論成人則取公綽之不欲論士則云行巳有恥廉恥與禮義本同一源而必別而言之者以行事驗之而決其有不同也知禮則不妄動知義則不妄交知廉則不妄取知恥則不妄為古人尚實事而不尚空言故觇國者以四維為先人有土田女反有之是不廉也巧言如竇顏之厚矣是無恥也觀二雅之所刺知《管子》之言必有中矣。 |
2 | 宋鄧綰以頌王安石得官謂其鄉人曰: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綰雖無恥,猶知人笑罵也。章惇召入相,人問當國何先?曰:司馬光姦邪,所當先辨。小人無忌憚,曾綰之不若矣。 |
《方正》 |
1 | 王義方彈李義府疏昔事馬周分桃見寵後交劉洎割袖承恩義府小人固不足責馬劉貞觀名臣乃亦有此匪之傷乎。 |
《儉》 |
1 | 嗇于巳不嗇于人謂之儉嗇于人不嗇于巳謂之吝嗇于人并嗇于巳謂之愛儉者君子之德也愛與吝小人之事也 |
2 | 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 |
3 | 李元衡儉說云貪饕以招辱不若儉而守廉干請以犯義不若儉而全節侵牟以聚仇不若儉而養福放肆以逐欲不若儉而安性。 |
《止𧩂》 |
1 | 止𧩂莫如自修王文舒之言也何以止𧩂?曰無辨。《文中子》之言也,𧩂之無實者付之勿辨可矣,𧩂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 |
《攺過》 |
1 | 過者聖賢所不能無也,自以為無過,而過乃大矣;自以為有過,而過自寡矣。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言大過而不言小過,是聖人猶未敢言小過之必無也。顏氏之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故能不貳過而入聖域。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聖賢之學敎人攺過遷善而已矣。後之君子高語性天而恥言攺過,有過且不自知,與聖賢克已之功遠矣。 |
2 | 《易傳》曰:无咎者,善補過也。君子攺過以全其名,小人文過以益其恥。 |
3 | 陸宣公上疏言聖賢以攺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陛下若納諫不違,傳之、適足增美,若違諫不納,又安能禁之勿傳? |
《重人不重位》 |
1 | 《晉書·蔡謨傳》:陳留時為大郡,號稱多士,王澄行經其界,太守呂豫遣吏迎之。澄入境,問吏曰:此郡人士為誰?吏曰:有蔡子尼、江應元。是時郡人多居大位者,澄以其姓名問曰:甲乙等非君郡人邪?吏曰:是也。曰:然則何以但稱此二人?吏曰:向謂君矦問人不謂問位。 |
2 | 公慙卿,卿慙長子孫雖逹十諭不可欺也第五之名何減驃騎弟兄殊趣物議不少貶也謝何皆為髙愆謝川何不川而何優于謝矣。元、白均稱才子,元相、白不相,而元劣于白矣。 |
《語錄》 |
1 | 佛書初入中國曰經曰律曰論,無所謂語錄也。達磨西來自稱敎外别傳直指心印數傳以後其徒凵衆而語錄興焉支離鄙俚之言奉為鴻寶併佛所說之經典亦束之高閣矣甚所訶佛罵祖略無忌憚,而世之言佛者反尊尚之以為勝於敎律僧甚矣人之好怪也。 |
2 | 釋子之語錄始於唐,儒家之語錄始于宋,儒其行而釋其言,非所以垂敎也。君子之出辭氣必遠鄙倍,語錄行而儒家有鄙倍之詞矣。有德者必有言,語錄行則有有德而不必有言者矣。 |
《名》 |
1 | 孔子贊《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於《孝經》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於《論語》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又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焉。聖人以名立敎,未嘗惡人之名也。《孟子》云: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令聞廣譽,非名而何?唯聲聞過情,斯君子恥之耳。趙岐注好名之人章云:好不朽之名者,能讓千乘;伯夷、季札是也。誠非好名者爭簞食豆羹變色訟之致禍,鄭公子染指黿羮之類是也。朱文公不用趙《注》,乃取蘇子瞻人能破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瓦缶為說,恐非孟子本旨。上云好名之人,下云苟非其人,則其人卽好名之人無疑矣。且自古斷無能讓千乘之國而猶變色於簞豆者,稽之於古、旣無其人,度之於情、恐無其事。陳義雖高,不如古注之似淺而實當也。 |
2 | 道家以無為宗,故曰聖人無名,又曰無智名、無勇功,又以伯夷死名、與盜跖死利並言。此悖道傷敎之言,儒者所弗道也。荀卿儒家,乃云盜名不如盜貨,田仲史鰌不如盜也,斯言過矣。儒而未醇,未免雜以老莊之旨。 |
3 | 范文正公曰:士不愛名則聖人之權去矣。 |
4 | 鼂氏客語云:名利皆不可好也,然好名者比之好利差勝,好名則有所不為,好利則無所不為也。 |
5 | 薛季宣上孝宗言:近或以好名棄士大夫。夫好名特為臣子學問之累,人主為社稷計,唯恐士不好名;誠人人好名畏義,何鄉不立? |
6 | 陳塤言好名、孟子所不取,然求士於三代之前,惟恐其好名;求士於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耳。 |
7 | 魏了翁奏議:好名之說,此乃隋煬帝、唐德宗以來為是以拒諫;今正患士大夫之不恤公議,而非好行之當慮也。 |
8 | 顧寧人曰:昔人之言曰名敎、曰名節、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義為利、而使之以名為利,雖非純王之風、亦可以救積洿之俗。 |
《功過相除》 |
1 | 鄭康成云:士有百行可以功過相除《正義》云士有大功則掩小過故云可以功過相除。 |
2 | 《公羊傳》云《春秋》責賢者備以其為賢者故責之責之雖備而其賢自在所以為忠厚也管仲器小不害其為仁臧武要君不害其為知孟公綽不可為滕薛大夫不害其為廉宰我冉有《論語》屢責之不害其為十哲聖人議論之公而度量之大如此王者知此道則可無乏才之嘆儒者知此道則必無門戸之爭矣。 |
3 | 忠臣不事二君而不事二君者未必皆忠烈女不更二夫而不更二夫者未必皆烈逢君以危骨稷雖捐軀不為忠也制夫以絕似續雖守寡不為烈也。 |
《朱文公議論平實》 |
1 | 朱文公云:近日學者病在好高,《論語》未問學而時習、便說一貫,《孟子》未言梁惠王問利、便說盡心,《易》未看六十四卦、便讀〈繫辭〉。此皆躐等之病。又云:聖賢議論本是平易,今推之使高、鑿之使深。 |
2 | 朱文公謂六朝人多精於禮,當時專門名家有此學,朝廷有禮事,用此等人議之。嘗與人言:讀書玩理外,攷證別是一種工夫,某向來不曾做。文公窮理精而好學篤,故不為過高之論;若金谿諸子,則以為支離而不足學矣。 |
《陳止齋不好辯》 |
1 | 《四朝聞見錄》考亭先生晩注《毛詩》,盡去序文,以彤管為淫奔之具,以城闕為偷期之所,止齋得其說而病之,謂以千七百年女史之彤管、與三代之學校為淫奔之具、偷期之所,私竊有所未安,獨藏其說,不與考亭辯。考亭微知其然,嘗移書求其詩說,止齋答以公近與陸子靜鬬辯無極,又與陳同父爭論王霸矣,且某未嘗注《詩》,所以說詩者、不過與門人學子講義,今皆毁棄之矣。葢不欲佐陸、陳之辯也。 |
《宋儒經學》 |
1 | 王伯厚曰:自漢儒至于慶歷間、談經者守訓故而不鑿,《七經小傳》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經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土梗。古之講經者執卷而口授,未嘗有講義也。元豐間陸農師在經筵始進講義,自時厥後,上而經筵、下而學校皆為支離曼衍之詞,說者徒以資口耳,聽者不復相問難,道愈散而習愈薄矣。 |
2 | 宋初儒者皆遵守古訓,不敢妄作聰明,宋景文《唐書·儒學傳》於啖助〈贊〉深致貶斥,葢其時孫復、石介輩已有此等議論,而歐陽公頗好之,故於此〈傳〉微示異趣,以防蔑古之漸。其後王安石以意說經,詆毁先儒、略無忌憚,而輕薄之徒聞風效尤,競為詭異之解,如孫奕說《詩》「黽勉」,以黽為蛙;說《論語》老彭,以彭為㫄。羅璧謂《公羊》《穀梁》皆姜姓。眞可入《笑林》矣! |
《道統》 |
1 | 「道統」二字始見於李元綱《聖門事業圖》,其第一圖曰:傳道正統,以明道、伊川承孟子。其書成於乾道壬辰,與朱文公同時。 |
《太極》 |
1 | 《易·上繫》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有《易》而後有太極,非太極在天地之先也。韓康伯謂有必生於无,故太極生兩儀。有生於无,語出《老子》,康伯以老、莊說《易》,故云爾也。濂溪言無極而太極,又言太極本無極,葢用韓康伯義。無極二字亦見《老子》,六經初未之有也。陸子靜疑《太極圖說》非濂溪作,又謂「極」訓「中」、不訓「至」,合于漢儒古義,較朱文公似勝之。 |
《六經注我》 |
1 | 林艾軒云:日用是根株,文字是注腳,此為無實而好著書者言之,其語本無病也。陸子靜云:六經皆我注腳,又云: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則誕而妄矣。仲尼大聖,猶云好古、敏以求之,子靜何人?敢以六經為我注腳乎?尊心而廢學、其弊必至於此。 |
《引儒入釋》 |
1 | 朱文公答孫敬甫書:「少時喜讀禪學文字,見杲老〈與張侍郞書〉云:『左右旣得此欛柄,入手便可攺頭換面,却用儒家言語說向士夫,接引後來學者。 |
2 | 黃勉齋云:近世求道而過者病傳注誦習之煩,以為不立文字可以識心見性,不假修為可以造道入德,守虛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眞,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說,學者利其簡便,詆訾聖賢、捐棄經典、猖狂叫呼、側僻固陋,自以為悟。 |
3 | 道、術之分久矣,自西晉以來於吾道之外别為二氏自南宋以來於吾道於中自分兩岐又其後則取釋氏之精蘊而陰附于吾道之內,又其後則尊釋氏之名法而顯出於吾道之外。 |
《知人之難》 |
1 | 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荀卿門人有李斯,程氏門人有邢恕,章惇從學于邵堯夫,秦檜見稱于游定夫。大姦若忠,君子不能保其終也。鄭漁仲為秦熺所薦,吳康矦為石亨所薦,當辭而不辭,於出處之義有遺憾矣。 |
《法後王》 |
1 | 荀卿法後王之說王伯厚深詆整愚以為並氏似未達荀子之意也孔子曰:吾學愚禮命間也世從周溢敬潍于衰周之季閔戰國之暴欲以王道救之孟言先王與花所言後王皆謂周王與孔子從周之義不異也荀卿豈逆料李斯之仕秦而令其用秦法哉七國僭號名雖世實諸侯也旣爾以當後王之名而《荀子》乃冝法之耶方是時老莊之肅盛行皆妄託于三皇故特稱後王以鍼徔荒唐謬悠之談非謂三代不足法也王安石以本朝制度為流俗謂祖宗之法不足守口談堯舜躬行商韓此宋之所以亡也後儒好為大言不揆時勢輒謂井田封建可行於後代徒為世主輕儒道藉口是不如法後王之說為無弊矣要非荀卿立言之本旨。 |
《臣道》 |
1 | 人臣以責難於君為恭陳善閉邪為敬故汲黯之戇勝于張湯之從臾朱雲之犯賢于孔光之謹慎。 |
2 | 大臣不親細務,錢穀刑名自有主者,非宰相職也。陳平好陰謀,非以儒進,而去古未遠,尚識大體。自王安石以新法致宰相,專以理財用刑、熒惑人主,甚且謂天變不足畏、而燮理陰陽之職、置勿講矣。 |
3 | 東坡云:古之君子,必憂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絕人之資,而治世無可畏之防。夫有絕人之資,必輕其臣;無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懼也。漢文帝、唐太宗可謂明主矣,而賈誼、魏徵上書多憂危之言,所以為良臣。 |
《薦賢》 |
1 | 司馬温公有薦士錄自至和逮熙寧凡百有六人皆公手錄其外題曰:舉賢能亦公所作隸古也前輩薦賢報國誠篤懇切如此近世大臣有終身不薦一人而轉得公正之譽者豈古今時勢不同歟身家之念重而忠愛之意薄也。 |
《黨籍》 |
1 | 元祐黨籍三百九人不皆粹然正人也而至今與馬呂並傳者蔡京擠毀以成其名也建文姦黨諸人非皆凜然忠臣也而至今與方練俱傳者成祖肆刑以成其名也姦臣暴君快意于一時而被其毒者流芳於百世心愈狠而計愈拙當時無惻隱羞惡之心後世豈無是非之心哉徐健庵云做官時少做人時多做人時少做鬼時多此輩惜未聞斯語。 |
《沈圭說》 |
1 | 婦人以不嫁為節不若嫁之以全其節兄弟以不分為義不若分之以全其義此至正直記所述沈教授圭之言也雖為下等人說然卻是救時名論。 |
《六先生》 |
1 | 《琴川志》端平初元令王爚于縣學東建六先生祠 |
2 | 《玉峯續志》淳祐辛丑朝旨州縣學各建六先生祠崑學正續濂溪伊川明道晦翁橫渠南軒之像於從祀壁閒巳酉權全吳堅始建祠咸淳丁卯増祀康節涑水東萊共為九人。 |
3 | 至元嘉禾志尊經閣之下奉安先聖燕乃像爾氛則祠十先生焉謂濂溪康節涑水明道伊川橫渠晦庵南軒上蔡東萊也。 |
4 | 《宋史·禮志》淳祐元年正月以周敦頥張載程顥程頥朱熹從祀景定二年以張栻呂祖謙從祀咸淳三年以邵雍司馬光從祀。 |
《士大夫不說學》 |
1 | 士大夫不可以無學不殖將落原氏所以先亾數典忘祖籍父所以無後董昭言當今年少不復以學問為本專以交游為業曹魏所以不永也史洪肇言但事長槍大劔安用毛錐乾祐所以失國也蔡京禁人讀史以《通鑑》為元祐學術宣和所以速禍也。 |
《淸愼勤》 |
1 | 王隱《晉書》載李秉《家誡》云:昔侍坐於先帝時有三長史俱見臨辭出上曰:為官長當淸當愼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志·李通傳·注》。}}秉所稱先帝者司馬昭也昭雖篡弑之賊其言不可以人廢今人謂淸愼勤三字出于《呂氏官箴》由未讀裴松之《三國志注》也。 |
《居官忌二事》 |
1 | 施彥執云有官君子最忌二事在巳則貪在公家則聚斂它罪猶可免犯此二者終身不可齒士大夫之列今人或有處身最廉然掊克百姓上以媚朝廷下以諂權貴輒得美官雖不入巳其入巳莫甚焉暗中伸手此小偷也公然聚斂以期貴顯眞劫盜也 |
《科場》 |
1 | 科場之法,欲其難不欲其易,使更其法而予之以難,則覬倖之人少,少一覬倖之人,則少一營求患得之人,而士類可漸以淸;抑士子知其難也,而攻苦之日多,多一攻苦之人,則少一羣居終日、言不及義之人,而士習可漸以正矣。 |
2 | 鄉會試雖分三場、實止一場,士子所誦習主司所鑑别不過四書文而已。四書文行之四百餘年,場屋可出之題,士子早已預擬,每一榜出,鈔錄舊作、幸而得雋者葢不少矣。今欲革其弊,易以詩、賦、論、策,則議者必譁然沮之,以為聖賢之言不可不尊,士子所習難以驟攺,其說必不行,其弊終難革也。竊謂宜以五經文為第一場,四書文為第二場。五經卷帙旣富,題目難以預擬,均為八股之文,不得諉為未習,如此則研經者漸多、而剿襲雷同之弊庶幾稍息乎。 |
《河防》 |
1 | 禹之治水也使由地中行無所謂防也言防而勞費無巳遂為國家之大患矣河為北條之川由降水大陸播九河同為逆河以入海者禹之故迹今運道臨淸至天津者是也東漢以後河由千乘入海卽今之大淸河也自唐至宋金皆由此道金元之間河漸南決始合汴泗淮以入于海與禹河入海之口相去幾二千里而北條之水攺為南條矣其兩岸之隄歲增月益高於民田廬舍且與城平矣水之性就下不使由地中而使出地上欲其無決溢之害不亦難乎今之言河防者以潘季馴為師季馴治河之法不過曰淸水可蓄不可洩黃河宜合不宜分而巳夫淸水之當蓄固不待言黃河之宜合則季馴一人言之非古有是言也禹之治河釃為二渠疏為九道順其性而導之注海何嘗不可分乎塞其支流束之使歸於一欲藉河水之力以刷海口之沙其計固巳左矣古人云川壅而潰傷人必多謂河不宜分而増隄以御之一朝潰溢隄不能禦又縻國帑以塞之饒倖成功而官吏轉受重賞此國之巨蠧也季馴之法守之百五十年而其效如此謂之習知河務吾不信也。 |
2 | 顧寧人曰:天啟以前無人不利于河決者侵尅金錢則自總河以至于閘官無所不利支領工食則自執事以至于游閒無食之人無所不利今之官吏其好利猶昔也隄防日增決溢屢告竭海內之膏脂飽若輩之裘業賞重罰輕有損無益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深可慮也。 |
《通鑑多采善言》 |
1 | 司馬温公《通鑑目錄》極簡括,而多采君臣善言。如明主愛一嚬一笑。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治亂民猶治亂絲,不可急也。明主可為忠言。動民以行不以言,應天以實不以文。忠臣不和,和臣不忠。文吏習為欺謾,廉吏淸在一已,皆無益百姓。以身敎者從,以言敎者訟。遣將帥不如任州郡。刑罰者治亂之藥石,德敎者興平之梁肉。物速成則疾兦,晚就則善終。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人非堯舜,何得每事盡善。便宜者,便於公、宜于民也。史不書惡,人君何所畏忌。朝堂非殺人之所,殿廷非決罰之地。人主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循正而行,自與志會。執政不能受諫,安能諫人;人臣納諫與冒白刃何異?明主貴忤以收忠賢惡順以去佞邪法貴簡而能禁,刑貴輕而必行。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士名重于利,吏利重于名。論大計者不可惜小費。六經言禍福由人,不言盛衰有命。實事未必知,知事未必實。天不以地有惡木而廢發生,天子不以時有小人而廢聽。納諫者有爵賞之利,君亦有理安之利。諫者得獻替之名,君亦得采納之名。諫者當論理之是非,豈論事之大小。帝王之道寧人負我,無我負人,有責怒而無猜嫌,有懲沮而無怨忌。財匱于兵,衆力分于將多;怨生于不均,機失于遙制。萬國耳目,豈可以機數欺之。皆古今不易之論,以「資治」名其書,斯無媿矣! |
《古語多有本》 |
1 | 朱新仲云: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人知為禰衡、不知本鄒陽書也。予謂豺狼當道、安問狐狸,人知為張綱語,不知本於〈孫寶傳〉。拜爵公朝、謝恩私室,人知為羊祜語,不知本於〈王莽傳〉。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人知為王羲之〈蘭亭序〉,不知本於京房《傳》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人知為孫思邈語,不知本于《文子》。孔席不暇煖,墨突不得黔,人知出韓愈〈爭臣論〉不知亦本《文子》。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人知為韋彪語,不知本于《孝經緯》。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人知為諸葛亮語,不知本于《淮南子》。 |
2 | 安身莫若無競,修已莫若自保。守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宋史》以為李孟傳語,不知本於王輔嗣《注》《易》。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宋史》以為蔡元定語,不知本于《劉子》。 |
《淸談》 |
1 | 魏晉人言老莊淸談也宋明人言心性亦淸談也孔子言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巳矣《孟子》言良知良能孝弟而巳矣故曰道不遠人後之言道者以孝弟忠信為淺近而馳心於空虛窈遠之地與晉人淸談奚以異哉王安石之新經義亦淸談也神京陸沈其禍與晉等趙鼎言安石以虛無之學敗壞人才今人但知新法之害百姓不知經義取士之害士習。 |
《文字不苟作》 |
1 | 顧寧人曰:文須有益于天下後世若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勦襲之說諛佞之文有損于巳無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
2 | 處患難者勿為怨天尤人之言處貴顯者勿為矜巳傲物之言論學術勿為非聖悖道之言評□□勿為黨同醜正之言。 |
《文人勿相輕》 |
1 | 杜子美詩所以高出千古者不薄今人愛古人也王楊盧駱之體子美能為而不屑為然猶護惜之不欲人訾議且曰汝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推挹如此以視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巳呼阮籍為老兵語未有駱賓王一字巳罵宋玉為罪人者猶鵾鵬之與蚍蜉矣。 |
2 | 薛能小有才而妄自稱詡,其論詩有「李白終無取」之句又云我生若在開元日不遣名為李翰林眞令人凡削矣能從事蜀川日每短諸葛功業有詩云:陣圖誰許可物覺我抑揄又云:焚却蜀書宜不讀武侯無可律吾身其狂惑喪心如此宜乎不令終也。 |
3 | 杜牧之著論言近有元白者喜為淫言媟語鼓扇浮囂吾恨方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牧之可謂失言矣元白諷諭詩意存讜直豈皆淫媟之詞若反脣相稽牧之獨無媟語乎無諸巳而後非諸人立言者其戒之。 |
《文人浮薄》 |
1 | 唐士大夫多浮蒲輕佻所作小說無非奇詭妖豔之事任意編造誑惑後輩而牛僧孺周秦行紀尤為狂誕至稱德宗為沈婆兒則幾于大不敬矣李衛公窮愁志載其文意在族滅其家而始快雖怨毒之詞未免過當而僧孺之妄談實有以招之也宋元以後士之能自立者皆恥而不為矣而市井無賴别有說書一家演義盲詞日増月益誨淫勸殺為風俗人心之害較之唐人小說殆有甚焉。 |
《詩文盜竊》 |
1 | 皎然詩式著偷語偷義偷勢之例三者雖巧拙攸分其為偷也後代詩文家能免於三偷者寡矣。 |
2 | 向秀注《莊子》郭象竊之郗紹菩習中興非们法僞竊之姚察撰《漢書》訓纂後之注《漢書》者隱沒名字將為已說顧寧人謂有明一代之人所著書無非盜竊語雖太過實切中隱微深痼之病。 |
3 | 唐張懷慶好偷竊名士文章時人為之語曰: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今之舉業文字大率生吞活剝其詞必巳出者百無一二士習之不端於作文見之矣。 |
《釋氏輪迴之說》 |
1 | 《列子·天瑞篇》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釋氏輪迴之說葢出於此《列子》書晉時始行恐卽晉人依託。 |
《釋道俱盛于東晉》 |
1 | 《晉書》何充傳性好釋典崇修佛寺供給沙門以百數糜費巨億而不吝也親友至于貧乏無所施遺以此獲譏于世于時郗愔及弟曇奉天師道而充與弟準崇信釋氏謝萬譏之云:二郗諂于道二何佞于佛王坦之與沙門竺法師甚厚每共論幽明報應便要先死者當報其事後經年師忽來云貧道巳死罪福皆不虛惟當勤修道德以升濟神明耳言訖不見坦之尋亦卒殷仲堪少奉天師道又精心事神不吝財賄而怠行仁義嗇于周急及桓元來攻猶勤請禱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彌篤孫恩之反會稱不作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曰吾巳時大道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旣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郗惰事天師道子超奉佛杜子恭世事五斗米道當時士大夫好尚迂怪如此此晉之所以日衰也王導江左夷吾而《世說》載其拜揚州刺史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闍蘭闍導之孫珣珉以法護僧彌為小字珣又捨宅為寺則王氏亦好佛矣。 |
《治生》 |
1 | 《淸波雜志》云頃侍鉅公語及常產公云人生不可無田有則仕宦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則仰事俛育麤了伏𦡳不致喪失氣節有田方為福葢福字從田從衣 |
2 | 許魯齋言為學者治生最為先茍生理不足則于為學之道有所妨彼方求妄進及作官嗜利者殆亦窘于生理之所致也諸葛孔明身都將相死之日廩無餘粟庫無餘財其廉至于如此者以成都桑土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耳。 |
3 | 與其不治生產而乞不義之財毋寧求田問舍而却非禮之饋故井上之李甘于彈鋏之魚五矦之鯖劣于墻東之僧。 |
4 | 《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