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
3
寺觀
4
寧波府鄞縣,附郭
5
天寧禪寺。 嘉靖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惠政橋北。延祐四明志》,唐為國寧寺,大中五年置。宋崇寧二年改崇寧、萬壽。政和元年改天寧、萬壽。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是年又改報恩光孝、成化四明郡志》後又名天寧報恩,建炎間寺燬。先建隆間,節度使錢億建鐵塔,徙奉化岳林寺深沙神於西廊,乃工人王百藝為之,極雕刻之巧,嘗現光明,鼠雀不敢近。及寺燬,而神之室巍然獨存。元至元十九年復燬。僧可舉重建,至大二年燬於倭。至治元年,僧善德重建。明洪武二十年佛殿圯,住持嗣。曇重建,永樂五年建山門。宣德十年,郡守鄭璐建鐘樓,正統六年建藏殿,十年建千佛閣。景泰二年建方丈,成化元年建。羅漢堂,國朝順治間重修佛殿。康熙六年建山門,二十三年三月燬。五十八年,僧明文重建。
6
萬壽禪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治南大梁街。延祐《四明志》:唐咸通十三年,使臣周景遇捨廨宇以建賜額。慧燈,宋開寳間重建,太平興國七年,改崇壽。政和八年,改廣慧。建炎四年,燬重建,嘉定十三年燬,即復成化。《四明郡志》或云「慧」字從心從彗,皆火䜟為額不利郡聞於朝。紹定元年改今額。元至元十九年燬。至大二年又燬住,持子文復建。明洪武三十年殿圯。永樂三年重建方丈,二十年建大雄殿,山門廊廡,視昔有加,遂成叢林。
7
國朝康熙十年,僧永慈重修延慶講寺。 寧波府志,在縣治東南日湖中,周廣順三年建名報恩院。延祐《四明志》:宋至道中,僧知禮講天台,教行學,聞於朝,真宗累遣使加禮之,是為法智大師。《延慶紀畧》:大中祥符三年,改為延慶院石待問改延慶寺記,明州保恩院者,沙門知禮座,主捨舊謀新之所作也。座主俗姓金氏,世居鄞江,七嵗出家於州之興國寺,洎從寳雲通法師受天台智者教,二紀之餘,一志於此,用能博極三乘,周知四諦六塵,不染五蘊皆空,故得緇流蟻慕,信士駿奔,若鱗宗龍而羽宗鳯也。先是,此院締構年深,頽毀日甚,思得能者從而興之,衆議所歸,得請為幸,粤以至道三祀,乘召而至,肇興法㑹,要結檀那,親製疏文,訓釋精義,卒使一方響應,千里悅隨,運斤三載,工乃訖役,觀其基宇宏邈,土木瑰麗,金碧交映,玊毫増輝,輪奐之盛,異乎他郡,待問通守竹符,函親松柄,㑹兹勝槩,告厥成功,承列疏以見貽,遂抽毫而為識,時大中祥符二年,嵗在己酉,四月六日。紹興十四年,改賜寺額延祐四明志:嘉定十三年,燬丞相史魯公重建,扁曰南湖福地。元至元二十六年,火僧善良重,建至正四明。續志:泰定元年火。元統元年,僧本無重建成化四明郡志,明永樂六年重修寺為天下講宗五山之第二山洪常延慶寺詩:「何處堪尋物外交,羅雲丈室絶紛囂,老僧掃榻應相候,童子開門不待敲,花外雨腥龍出缽,松間雲暖鶴歸巢,滿懐清思渾無寐,臥,㸔流螢度竹梢」。國朝順治間,建大悲殿。康熙十一年,重建鐘樓崇教教寺。 寧波府志,在縣治西南。舊名甲乙院。唐乾符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建炎間燬。紹興二年重建。元至元二十五年,至大二年連燬。延祐元年重建。明永樂二年殿圯。十三年,重建天封講寺。 鄞縣志在縣治東南。延祐《四明志》,唐通天,登封年間建僧伽塔,髙十有八丈,以鎮郡城閒中,今古錄》舊傳造於唐,髙宗乾封年間落成於武后通天間,因取「天封」二字名之。漢乾祐二年建天封塔院。宋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建炎間燬。紹興十四年郡守莫將重建。嘉定十一年火廢為民,居成化。《四明郡志》。元至元二十三年復建,泰定三年塔圯。至順元年,僧妙壽重建,至正二十一年修。明永樂八年重修,十年雷火,燬塔三層,復修《嘉靖寧波府志》。嘉靖三十六年七月,颶風作,塔頂墜。郡守周希哲修鄞縣,志天啓,崇禎間屢葺國朝。順治十六年重修。雍正九年分廵道孫詔,知府曹秉仁勸募鼎新之。
8
廣福禪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木欄橋。漢乾祐二年建號羅漢院。宋太平興國八年賜今額鄞縣志,嘉定十三年,燬重建。元至大二年,又燬其址,沒於軍營。明成化二十一年重建,嘉靖間燬,四十三年重建。崇禎四年建後殿。
9
國朝康熙間,修葺重建山門、寳雲講寺。 延祐四明志》:在行春坊東。宋開寳元年,僧義通,髙麗人,自三韓來,譽振中國漕使,顧承徽捨宅為義通傳道,處名傳教。太平興國七年,賜額寳雲。嘉靖。寧波府志》:元至元二十六年至大二年屢燬,後至元間重建,明永樂十四年,重建山門寺,與鄞學相鄰。𢎞治十三年,有司徙寺於竹湖坊,僧如璋建殿宇方丈山門,為天下講宗十刹之一,白衣講寺。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治西北,舊在府治內。唐長興元年建,號淨居報仁院,俗呼「白衣觀音院」。宋治平元年,賜白衣廣仁額《延祐四明志》:「初,節度使錢億廨宇梁見白光綬紋,有觀音相,乃易其木,刻像置於寺」。建炎四年燬重建。元至元十九年又燬,復建。明洪武三年圯其址,改創本府廨宇,撥府治之,廢寺以建。永樂五年殿圯重建,天順五年重建山門方丈。嘉靖寧波府志》,嘉靖十九年圮,二十一年重修。
10
國朝順治間復修。
11
壽昌教寺。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治東南,舊名西壽甲。乙住持院,宋乾道間建,嘉定十三年燬,元至元二十五年重建,明洪武二十九年重修,後圯。宣德四年重建。陳敬宗《壽昌寺記》:寧波郡治南有寺曰夀昌者,創始於宋,燬於嘉定間,重建於元至元己丑,凡八年而始成。成之者,寺僧志堅志西也,迄今又百餘年矣。棟楹梁桷,蠧朽撓折沙門、恢公、復宗慨神棲之弗寧,念先業之當繼,乃鳩工度材,悉易而新之。輪奐雄麗,像設尊嚴,闡事於宣德己酉,凡七載而訖,工巍然為諸刹之冠也。
12
國朝康熙十七年重修。
13
佑聖觀。 寧波府志:府治西北二里。舊名佑聖道院。元至治間建,後廢。明正統間,差內官歐成重建。國朝康熙三十三年,提督馬三奇重修玊皇閣。四十三年,海關監督寳善重建真武殿。四十八年,海關監督穆爾薩重建靈官殿。雍正四年,郡人章炳等重修寧紹台道孫詔捐建山門。
14
長春道院。 寧波府志。府西北一里許。宋淳祐元年建。
15
沖虛真觀。 寧波府志,在府治東南太和坊。唐天寳二年,命天下皆置紫極宮,祀老子。梁貞明元年改為真聖觀。宋祥符間改名天寳,紹定間,燬重建。元至元間,改名𤣥妙,明永樂間圯。天順間,重建真君殿、三清殿、鐘鼓樓、方丈山門。七年,奏賜今額。鄞縣城外寺觀
16
勅賜𢎞法禪寺。 寧波府志:在郡治東六十里太白山。延祐四明志》:晉永康中,僧義興結屋山間,有一童子日給薪水,後辭去,曰:「吾太白星也」。上帝以師篤道行,遣侍左右,語既不見天童寺集。由是山名太白,寺名天童。延祐四明志寺,後經兵火。唐開元二十年,僧法璿復故迹,建精舍於山麓之東。正字萬齊,融造多寳塔於西南隅天童寺志。至德中,宗弼之徒徙寺於太白峯,下距義興開山處一里,而遙天童寺賦注:乾元初,相國第五琦請賜名天童玲瓏寺。咸通間,賜名天壽、成化四明郡志》。宋景德四年,改賜景德額。紹興初,宏智禪師,撤而新之,建千佛閣宏麗甲東南鄞縣志:寳祐四年寺燬。六年,住持祖智重建,景定四年,僧居敬建千佛閣。元大德五年,僧日新増新賜朝元寳閣額,天厯二年閣燬。至元十九年,僧元良復建危素朝元閣記》:「景德寺朝元閣,天厯間燬。至正十八年,台之瑞嵓僧元良主寺事,日以興建為事。明年秋,左丞方國珍捐已資助,未踰年落成。中為七間,兩偏四間,左鴻鐘,右輪藏,下為三門,以通出入。梁棟雲飛榱,題修敞,崇十又三丈,邃十丈,廣二十又五丈,用楮幣百五萬,鑄萬銅佛,置閣中,復重構旃檀林,庖湢衆屋,不可殫紀。今司徒平章國珍上其事於朝,遂有賜碑之命。論者謂僧元良審以發謀,斷以行志,惠以使下,勤以率衆,此其所以成功速而樹業隆也。。明洪武十五年,定為天童禪寺,稱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宣德三年,佛殿燬。七年住持圓愷重建。萬厯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龍作殿圯於水。崇禎四年,延密雲悟禪師住持,十載內鼎建重新。王安石春日過天章寺詩:「村村桑柘錄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沈明臣。宿天童寺詩:「曉汲寒泉潄齒香病維摩,欲臥津梁石壇,老柏驚龍蜕。白日清池拭鏡光,山勢南連滄海大水聲西遶寺門長杖藜吟過秋山下,槲葉初黃作雨凉」。
17
國朝順治十六年,住持道忞應召因。
18
賜𢎞法禪寺額,重修大殿。康熙七年,住持本㒥建奎煥閣恭藏。
19
宸翰暨奉。
20
賜佛神諸像。十七年,住持本晢復古山門。二十二年,修葺佛殿,諸寮室濬萬工池,寺有幻智伏,翠堆、雲西歸大雲、桂花、方嶺諸菴,嶺外則小白下院。李仙根天童寺記》:天童自義興以來,歴唐、宋及元明,屢有隆替,皆圖維締構,不久即復。萬歴丁亥秋,風雨驟作,傾蕩就盡,四十餘年,莫克維新。崇禎戊辰,迎密雲禪師於金粟,越三年至師,乃運正法,味應衆饑渴,頓令緇素雲集,財力輻合,隨意擘畫,天然圓滿。師以壬午秋示寂所,付嗣十二人,各隨緣主席。順治丙辰,欽召木陳忞公重應住持。己亥,即蒙 ,錫號𢎞覺。而悟公語錄始得奉。
21
旨入藏,復以寳裝關帝并二將像送䕶山寺,葢希世之 遇也。寺重興五十年,未有碑記,因屬之根根,以興造名藍不朽勝事,遂書以俟後之作者。雍正十一年。
22
御賜慈雲密布四字額。
23
阿育王禪寺。 明一統志在阿育王山中。成化四明郡志:縣東五十里名勝志,昔阿育王現靈建寺,其下有舍利塔阿育王山志。晉義熙元年,敕造塔亭禪室,宋元嘉中,廣興創建,梁普通三年,勅建堂殿房廊,賜額阿育王寺」。《鄞縣志:周顯德五年寺災。宋初,重建延祐四明志。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廣利大覺禪師,璉公居之,名振天下。仁宗召對,御製《釋典》頌授之。熙寧三年,建宸奎閣寺東北山上有東塔,即劉薩訶所禮舍利塔湧出之處西塔院,去寺五十歩,乃唐明皇時建鄞縣志,明洪武十五年,定為育王禪寺,稱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住,持崇裕修復塔寺莊田宋濂育王寺碑記:東天竺國阿育王造寳塔八萬四千,貯釋伽文、佛真、身舍利分布於四天下,而鄮山當其一。晉太康三年,并州獵師劉薩訶受梵僧,指改行為僧,徧求舍利,至㑹稽之鄮山,忽聞地下鐘聲,越三日,舍利塔從地湧出,其相青色似石,非石髙尺四寸,廣七寸,五層四角,光明殊勝。義熙元年,安帝始構亭覆䕶,度二七僧守焉,宋文帝増創寺宇,為浮屠三層函之,梁武帝賜額為阿育王寺。大同五年,令岳陽王詧改浮屠為五層,繪帝暨昭明太子二像藏焉,仍賜黃金五百兩,造銅佛四百軀,寫經論五百卷,鑄四鐵鼎,以鎮四角,㝷蠲其賦,給兵三千,設營防衛。陳宣帝度僧守塔如義熙數,唐中宗遣使賜金,下詔加䕶之武宗并省海內佛寺塔,歸越州官庫,宣宗立像教重興,又入於開元寺鄮山,僧愬於觀察判官蒯希逸而還之。懿宗咸通中,又度僧三七人守焉。梁貞明二年,錢武肅王迎塔作禮,改浮屠為七層,第三層置七寳龕以貯塔。周顯德五年,寺災,文穆王又請致武林龍華寺新其藻飾,中龕雜用百寳,範黃金為座懸珠纓,以莊嚴之。宋大中祥符元年,賜廣利額拓為十方禪刹,髙宗即位,親灑宸翰曰佛頂光明之塔。淳熙元年,魏王愷出鎮兹土,二年四月,瞻舍利光,現更用黃金為塔,而置寳塔於中。冬十一月,孝宗取塔入內,舍利見於塔頂,書「妙勝之殿」四字,俾揭於塔所宋季寺,又災塔附安於別院。元至元十三年春,世祖命使者奉塔至燕都聖壽萬安寺,命僧尼十萬建十六道塲,備極尊崇,世祖親臨,夜有瑞光發見東射禁中,世祖大悅,命送塔南還,詔浙江省臣建治舍利殿宇,曽未幾何,甍棟雄麗,上薄雲漢,至宏辯禪師裕公,入我國朝,戒律精嚴,言行一致,凡寺制宜有而摧敗不支者,悉舉而更之,念締造之難,不可無以示來者,俾其徒徴文為記予,惟阿育王山,顯著特異,自晉建今歴一千九十七年,國王大臣以及氓𨽻,靡不皈依瞻仰,浙東西未有如斯之盛者,是宜詳記,使後人扶植於悠久也。永樂十四年,殿圯,僧宗正重建,嘉靖四年山門燬。重建、萬歴間,僧傳瓶重建佛殿,崇禎間,僧正理重修薛嵎育王寺詩寺在衆山裏白雲深,更深不知行,樂意何似望禪心䕶塔龍,常在倚松僧獨吟渡江前,賜字珍重到於今,劉仁本育王寺,詩古鄮名山控海涯,諸天深䕶梵王家,一峯橫玉,前陳凡九井,沉金下涌沙,鐘磬隔林回,鸛鶴,松杉夾道走龍蛇,明朝更上盤陀石,遙睇祥光燭海霞。
24
國朝康熙十九年,僧法鍾重修海㑹寺。 至正四明《續志》在縣西三里,元延祐六年創名海㑹菴。袁桷《海㑹菴記》:菴之創,初卜地城,西不過地十歩,屋三楹,有僧元、安清持以行業振厲信者,俱至善士翁文堅翊輔之首,建佈宮,日割田以濟。未幾,宣慰楊侯梓,益買田以贊相由,是拓地為畝五十五屋百楹,殿堂門廡,迎賔習靜,各有其所,汎海有舟,放生有池,獨不設方丈,懼後人之逸樂以自恣也,不設寺額曰海㑹菴,懼後人之奪攘,以為兹所之凌替也。余以為浮屠氏逃空,虛絶人事,而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其卷卷於後者,厥慮若是,雖欲勿永久,其可得乎?泰定二年乙丑、四月癸未記。至正二年,建額為寺。《嘉靖寧波府志:明洪武二十三年建千佛殿,三十一年建舍利浮圖并塔殿,永樂六年建法堂。
25
國朝順治間,重修殿宇。康熙十年,重建山門,補陀禪寺。 成化《四明郡志》,縣東三里原昌國,東海梅岑山寳陀寺。洪武二十年,因懸海徙郡城之栖心寺內,空址重建,改名補陀。永樂十二年建圓通寳殿。宣德七年建毘盧閣。天順三年建藏經閣大悲殿及廊廡。嘉靖《浙江通志》,嘉靖間建十王殿。國朝康熙年間重修。
26
金峨禪寺。 延祐四明志,縣東南八十里。舊號羅漢院。唐大厯元年,建嘉靖寧波府。志宋治平元年,賜金峨山真相寺額。明洪武間廢。宣德間重建。成化間廢。正德二年,復建法堂,後圮。嘉靖二年,改建升於山麓。
27
國朝順治十八年,重建佛殿、天王教寺。 鄞縣志:距縣五十里。唐咸通十三年建名天王院。宋大中祥符三年賜額。普寧、乾道間,里人朱世則施《大藏經》,建夕陽閣以藏。明洪武十五年仍名天王。宣德八年,僧可深重建山門,萬厯間重修。
28
國朝康熙六年,建僧堂後重新佛殿,布金講寺。 鄞縣志:距縣二十里。宋寳元二年建。初名保安。治平二年改今額。乾興元年,僧道文建佛殿。明天順四年重修。八年,建山門。成化元年,重建兩廊。嘉靖三十八年重修。
29
國朝順治十八年建大悲殿。康熙十八年,建大殿月波講寺。 鄞縣志:距縣五十里。宋淳熙五年,建越王史浩創月波樓,疊石成嵓,為寳陀洞。天又於寺建四時水陸道塲。孝宗賜慈悲普濟寺額,又御書水陸無礙道塲,以揭於殿後。志磐、法師,續成《水陸新儀》六卷於寺。明洪武十五年定名月波。二十年寺圯。正統十四年重建,後又圯。萬厯間,大學士余有丁構五柳莊御書名山洞府,賜以建坊。
30
國朝康熙十年,余氏歸地,僧超祖重建殿宇仗錫禪寺。 舊浙江通志:縣西一百二十里,奉化、餘姚、上虞、嵊五縣交界。延祐四明志:唐龍紀元年,天童山紀禪師飛錫至此建。鄞縣志:宋寳元二年,賜仗錫山延勝院額,元季僧仁讓起予重興。烏斯道仗錫寺記:仗錫禪寺南去郡治可二百里,山深入萬壑中,蛇盤斗折而上,重巒疊巘峭峻,際天勝槩,絶世峯頂,爽塏可廬,灌木層翠,暑必挾纊,雖樵者靡常,至四際,又有峯二百八十有二,回合起伏,雲霞蔽,虧內七峯尤瑰異郡,諸山咸莫之抗燈。傳香。衍東南之望刹也,歴嵗久寺或毀,或復讓,公負荷法任,倡道不匱,於是殫心瘁容,招亡植壞,甫七嵗,珠還璧,合今住山起予公。又力纘遺緒,篤揭前休,托章蟾書,走永新請。予紀述如此。
31
寳嚴講寺。 延祐四明志:「縣西南五十里。舊號孝義院,唐元和十二年建。宋大中祥符六年賜今額。成化四明郡志》,元至正八年,僧嗣曇重修,二十五年圮。明永樂間,重建山門外有牌門一,座上有「錫山」二字,張即之書。正統十一年,僧恩溶建法堂天王殿。著衣亭、鄞縣志。嘉靖四十四年重建佛殿。國朝康熙三十八年重修,改成禪林。
32
方廣教寺。 嘉靖寧波府志: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名泗洲院,唐咸通十一年建宋。治平二年賜今額。鄞縣志,明正統間重建、萬厯間重修。
33
國朝順治五年,建法堂。康熙十年,建山門蓬萊觀。 《寧波府志:府西二十五里廣德湖之望春山。先是,白龍祠側有郡守樓,异祠堂。宋紹興十三年,請象山、蓬萊廢觀額以顔之。
34
雲濤觀。 寧波府志:府西南六十里。它山堰傍。宋嘉定十二年賜額。
35
慈谿縣。
36
普濟教寺。 延祐四明志:縣東北一里。呉赤烏二年,太子太傅、都鄉侯闞澤書堂,後捨為寺。唐大中初,縣令李楚臣因澤字德潤,故以名寺。乾符中,勅賜應天德潤寺,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寺之東岡,有松如龍,有石如虎,因以「龍虎名軒。丁鶴年普濟寺詩:「闞峯,深隱梵王家,山色湖光引興賖石磴髙盤松頂出瓦溝低亞竹根斜潮生滄海雜清梵雲淨瑤空墜寳花,徙倚不知歸路晚,滿隄楊柳集昏鴉,錢希言闞峯普濟寺詩》:「闞公山繞闞公湖捨宅年」,猶記赤烏寂寂寺門霜葉裏,水禽飛上石浮屠」。
37
永明教寺。 《名勝志:縣西南一里。唐儀鳯初,邑大夫呂珂捨宅,建髙宗,賜名大寳院。天啓,慈谿縣志,天寳間,改大寳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寺前有橋,紹興中扁其山門曰祝延聖壽都道塲。姚孳永明寺記:慈谿之永明、在唐天寳、敦、牂之嵗,揭為禪林,皇朝祥符始錫今額,有僧知簡努力營造,始自嘉祐,迄於熙寧,垂三十年,精舍悉備,嵗月浸逺,棟宇傾頽,主僧若氷,於是并謀協慮,日裒月積,丐諸衆材,爰命工師,増廣基構,巋然隆棟,金碧耀目,崇寧丙戌,仲夏落成,爾時過雲,居士適至其所,同聲隨喜,瞻仰讚歎,退而書之,以為記云明天啓二年,僧道緣重修。國朝康熙三十一年,僧明澄重建鐘樓,鑄大鐘縣其上。五十四年,僧明逺鼎建藏樓藏經六百六十三函,六千三百十四卷。
38
保國教寺。 成化《四明郡志》:縣東二十里始建於唐,名靈山。㑹昌中廢。廣明元年賜保國額。宋治平元年改精進院,今仍名保國成叢林。
39
觀音講寺。 嘉靖寧波府志:縣東北二十里。唐大中六年,建名大中觀音院。晉天福十三年,河南刺史夏敬章即院旁靈巖寺故址建海慧道塲,又名靈巖菴。後院廢,合於菴。宋治平二年,賜補陀教院額。建炎間重建,元至元,改今名。明永樂七年重建,成化二年,重修天啓。慈谿縣志後燬。天啓元年,重建五磊禪寺。 天啓慈谿縣。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五峯磊磊,相對如聚米所成,南巖如門,以通出入。唐文德中,建名靈山禪院。宋大中祥符初,改賜五磊普濟。天聖九年,僧岑繼葺。明萬厯四十六年重修白龍禪寺。 名勝志,縣東南十里五代僧師𧦬結屋持戒於此,常有白龍聽經,因名白龍院。延祐四明,志里人,唐居惠捨基建寺,宋治平間賜今額。天啓,慈谿縣志。明洪武七年燬,二十二年重建,嵗久將圮,萬厯四十八年重建。
40
寳慶講寺。 延祐四明志:縣東三十里。宋瑞拱初,僧宗本建西資菴,開禧間,僧廣清請今額,王應麟寳慶寺記:「鄞之北十里曰青林,面江背阜,夷矌閎敞,苾蒭宗本,始披藜藿為精藍,三傳至廣清,闢而大之。開禧丙寅,請於朝,遷舊院額揭名寳慶、宣獻樓公,大書其額,蔚為叢林,偉觀廣淨繼之,輪奐鼎新,祖罙嗣事,賡續前緒像以尊教,樓以名鐘青林有亭雨花,有軒捃拾銖累,日衍月益,一旦化庳陋為瓌麗。既成,罙猶子智恭謁予,書其事,余以佛學久而傳者,心法也。●,宮室末矣,明此心之妙木,下一宿,蓬蔂而行可也。恭其語,罙之徒,俾歸而求之。天啓,慈谿縣志:元至正四年燬,八年重建,明萬歴乙卯重建。
41
永樂教寺。 天啓慈谿縣志:縣西南六十里龍山東。宋淳祐間,僧志先建名報慈菴。景定三年,請今額改為「寺」。明嘉靖中燬,萬厯四十八年重建。
42
清道觀。 延祐四明志,縣東南三里,唐天寳八年建,後廢。宋紹興三十年,道士葉景虛重建,又於其右建東嶽祠尚書樓鑰,扁其關曰列仙游館」。成化《四明郡志》:元至元間,燬二十四年,重建山門之東,塔山之阿,舊有東山道院,為雲水,往來息肩之地,崇奉真靈像,扁為真道觀,後圯遂併於本觀。明洪武二十四年,又併至道、崇壽二宮立為叢林。王志靜重修《天啓慈谿縣志》。成化四年,道士呉以誠重建,夏時正《清道觀記》:觀在邑東南之山椒,西溯姚江,東騖蛟州,四明諸山,逺列屏障,垣堵左右,抱附回䕶,一邑之奇勝也。山房傴匿林樾,僅蔽風雨,道士王智靜、徒呉,以誠經營創,始宣德甲寅訖工成化。戊子,前髙真殿中為五嶽外啓,山門後敞法堂,廊廡庖庫,罔不完整。辛丑,以誠之徒曹道昕來,言山門建已五稔,頗見傾圯,復以檀施葺還其舊。夫觀廢久矣,智靜有志興復,未覩其成,而以誠成之。今道昕克復舊規,纘續其緒,以資夫髙明眺望,為一邑之奇勝,能無望於今日也耶?是年秋九月,望日記之。其東一室曰天然,圖畵面江,帶野境,最幽寂,其山多鬻於民間。萬厯壬辰,郡守龍德孚或贖,或勸諭而歸之本觀。馮昌清道觀詩:繞郭諸峯紫翠攢,琳宮遙出白雲端,狻猊北首山,朝拱,螮蝀南,環水屈蟠嵐,氣近浮珠,珮濕澗聲,清逼玉笙。寒仙家自與人間別,瑤草瓊枝滿石壇」。國朝康熙年間,重建大殿文昌閣官㕔。雍正八年,住持馮守恒創建符官閣靈官殿。
43
奉化縣。
44
雪竇資聖禪寺 雪竇寺志縣西北五十里,肇創於晉、唐、咸、通間,名瀑布、觀音院。景福元年常通禪,師撤而新之。宋淳化三年,賜御製賦,詠建成藏閣。咸平二年,賜雪竇資聖禪寺額祥符。三年,度僧免徭役,乾興中明覺,禪師重増廣焉。仁宗夢遊此山,景祐四年,免徭役,禁樵採,度僧行。紹興丁卯冬,釋如湛重建。至道元年,孝宗勅鑄銅鐘。淳祐五年,理宗賜御書應夢名山四大字,元至元二十五年燬。越二年,僧善來重建陳著重修雪竇寺記:雪竇山秀甲,四明正峯,昻首下視臂,左右引寛抱百頃,平麓之陽資聖禪寺宅焉,山出二水,交於寺西南隅,戰險噴怒,瀉峭舞空,羣山紫翠,逺近映帶,天境叅錯,居者游者,盤礴不能去。至元庚辰,師善來領此寺,日葺嵗營,氣象宏麗。戊子夏四月,寺災,師曰:棟宇無常,壊者復興,吾責也。於是傾資鳩工,不日而伽藍祠、圓通閣、香積院,倉廩碓磑成及冬佛殿山門方丈成,明年齋堂明軒東西廊成訖,今年十月,而諸像設法堂、明覺堂、樓館、寮序、湢溷皆成,金碧崢嶸,鐘鼓時節,休其徒數千指,相其役者三人:允樞、宗、永、如明。奉化縣志,明仍其額,為天下禪宗十刹之一。崇禎末年,復燬石竒禪師重建成化四明郡志:寺前有含珠林、錦鏡池、千丈巖、瀑布泉、藤龕、隱秀。亭左有妙髙峯,右有隱潭、徐鳬巖、桃花坑,其方丈扁,曰「天開圖畵方干登雪竇寺詩,登寺尋盤道,人烟逺更㣲,石窗秋見海山霧暮侵衣,衆木隨僧老,髙泉盡日飛,誰能厭軒冕,來此便忘機。王守仁詣雪竇寺》詩:「平生性野多違俗,長望雲山歎式㣲,暫向溪流濯塵冕,益憐□薜勝朝衣,林間烟起知僧住,巖下雲開見鳥飛。絶境自餘麋鹿伴,況聞休逺悟禪機。岳林禪寺。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三里。延祐《四明志》:梁大同間,聰禪師建小菴曰長汀,後有童氏捨基建寺,成化《四明郡志》布袋,和尚流寓道塲。《奉化縣志始創溪,西名崇福院,唐㑹昌中燬。大中三年,僧閒曠徙建溪東。宋大中祥符八年,賜額大中岳林寺。文岳禪師,建崇寧閣,後燬復建。明永樂癸卯火。宣德、正統間修復。萬厯間,火復建大殿。崇禎間,復建崇寧閣。
45
國朝康熙十二年,建天王殿方丈兩廊普同塔,規模宏敞。
46
西山禪寺。 嘉靖寧波府志:縣西南五里。唐元和十四年,建名䕶國院。宋治平二年,改西山資國院。明洪武初改今名。《延祐四明志》有洗缽池,羅漢跡。駐錫峯。應供泉乃天台第四尊者,成道之地。上有樂亭樓鑰《遊資國院詩》:「野溪清淺度,危橋徑䇿枯。笻上紫霄曉霧暗蒸山寺雨松風深隱,海門潮浮杯。水漲人何在,洗缽池清意已消,又上樂亭臺上㸔雲山,萬疊更逍遙」。
47
法海禪寺。 奉化縣。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元至元間無盡燈。禪師建,名福泉菴,明初號法海寺寺有八:景虎、眼峯、天馬峯、透錫泉、柏香嵓、仙人井、碧桐溪、赤雲窩、白雲窩。崇禎間妙行戒禪,師重興。
48
國朝康熙七年,僧自牧創天王殿,同雪竇岳林塔院告成。及方丈,兩廊煥然大觀。
49
法喜禪寺。 舊奉化縣志,在縣西四十五里。唐咸通九年建,名永泰院。宋治平二年改法喜院,後為寺,明永樂年廢,成化三年重建。
50
鹿苑講寺。 成化四明郡志:縣西一十里。唐清泰二年建,名鹿苑院。宋治平二年改演教院。明洪武初改今名。正統五年重修豐坊鹿苑寺詩》為:「觀名畵入山行,檜竹森森落照明。白鹿不來遊故苑,青鸞猶見舞虛楹,樵分野卉杜鵑麗僧供流泉,蛤蜊清。最喜髙懐盧處士,雙柑坐石聽新鶯」。
51
證道講寺。 嘉靖寧波府志:縣西七十里,唐光啓二年建名靈橋院,宋治平二年改證道院,明洪武初,改為寺。延佑四明志:西登山半里有龍湫,南百歩有深穴,曰風谷,谷下有泉曰氷鑑,路轉縈紆,有地方,丈可憩息,曰振衣嵓,又數歩,列嶂如屏,曰「宜晚」。漸入平曠,有堂曰蘊秀,摭少陵剡溪蘊秀異」之句名之。又築清心亭於氷鑑之左,臨淵疊磯垂釣,榜曰桐廬古意渭水遺風云。
52
虛白觀 明一統志:「在縣治東北,舊名興唐,觀唐葉靖天師講經處,奉化縣志光啓中建,昭宗時賜今額後廢,宋元祐中復興。延祐四明志:觀有三清像:制度精巧、老君像,袖中有一蛇,長數尺,潔白如玉,隱現不常。
53
國朝康熙十五年,建殿樓其側鎮海縣。
54
總持律寺。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北一里。唐咸通初,慧鑑禪師,創乾寧中賜額曰䕶境。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建炎間,燬後重建寧波府志,俗呼七塔寺。明崇禎間,僧真拙修。
55
國朝都督張杰常進功重修。康熙七年,都督朱萬化創建後殿。雍正五年,邑令龔彞重建鐘樓。
56
補陀禪寺。 舊《定海縣志:縣東北二里候濤山,威逺城內。明嘉靖間,總制胡宗憲、都督盧鏜徙海外,補陀洛伽山大士,像建寺於山巔,故名。萬厯四十年,燬重建,易西向。天啓四年,知縣顧宗孟修。
57
國朝康熙五年,總督兵部尚書趙廷臣重修史大成《補陀寺記》:吾郡北瞰大海,招寳山為柱石,控扼門戶。嘉靖間,念普陀逺隔梅岑,創寺此山,用奉大士,崇翬傑甍,山川増勝,然嵗月既久,漸就傾圯。丙午冬,總制趙公駐節山巔,指揮萬里,波臣稽首,蛟龍弭伏,爰入兹寺,惻然傷之,乃捐俸庀材,俾無廢舊,觀閲月,工告竣,士民駢臻,煥然創立。余思公之治浙也,猶治此寺也,欹者植之朽者去之,禦備飭而藩籬固,事罔鉅細,蔑不修舉,即此可知矣。
58
瑞嵓禪寺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九十里。延祐《四明志》:唐㑹昌中,郡守黃晟為普化禪師,創立精舍,景福初改為寺。宋治平初,賜額名開善,祥符中,因産靈芝名瑞䓵。舊定海縣志嵗久傾圯,明洪武三十一年重建,舒亶《瑞嵓寺詩》十二:峯頭月未央,天風吹下紫芝香。我來分得僧清致,布袖蒲團一草堂。李撫辰遊瑞嵓寺詩》:「髙閣玲瓏倚半空,秋風淨掃白雲踪。無人寫此天然景,十二欄杆十二峯」。
59
國朝康熙十年,僧本㒥重興觀音教寺。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北二里,宋皇祐初建,紹興中賜今額。舊《定海縣志》,明成化間重建,國朝康熙六年,都督朱萬化修。
60
淨居禪寺。 《明一統志「在縣南二十里。《成化四明郡志》,唐乾寧初建,名龍明,宋治平元年改今額。舊傳寺之青松山有鰻井,久而湮塞。宋嘉泰中旱,令商逸卿訪故跡而禱之,即應商信之篤政,成抔土以往。後守劔南,因旱取土置水得鰻,遂雨。
61
妙勝禪寺。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三十里,唐清泰中名永安,宋治平初,改今額。鄭佃妙勝寺記:明卅定海縣有禪院,名妙勝,瀕海之上,環水之中,居處庳陋,而有風濤漂注之患。五代清泰中,居人姚綰始以其地易而新之,凡百有四十餘年,而院之存者無幾矣。熙寧五年,衆列狀以告於州,願以為十方住持,舉所知淡交者。居之數年,信慕祈嚮,持金帛而至者迹相接於路,於是為之復新,其費累數百萬,皆不煩求而自應。工既畢交,公於是日與其衆談無上之法,轉無礙之輪,以䝉利於衆,此衆之所為願記也。元豐三年三月望日記。
62
佛嵓禪寺 嘉靖定海縣志,縣南七十里。唐天復初建名啓霞。宋寳慶元年改崇梵,後改今額。舊定海縣志,山有大佛嵓、淨瓶、石、鸚𪃿山,頗稱佳勝。邵輔忠佛嵓寺詩》:「避世栖巖谷,經年對薜蘿寺,燈凉似月雲氣,泛如波竹長留,風住松髙,引鶴過前溪,聽不厭隊隊采茶歌」。
63
靈峯禪寺。 舊《定海縣志:在縣南三十里,周廣順元年建名保安。宋治平初改今額。明崇禎初,重建改向。邵輔忠《靈峯寺詩》:愛此溪山好褰衣,時一登穿雲惟谷鳥繞屋,有枯藤方竹,留仙跡,懸崖掛瀑氷,中天一片月夜夜照松陵。
64
國朝順治十三年,僧自聞重興淵德觀。 成化《四明,《郡志》。縣東北二里。宋元豐元年,建淵聖廣德王廟。崇寧三年,詔天下建天寧、萬壽觀,以崇壽宮改置。四年,請其額寘本廟。宣和五年,改今額。建炎四年火。紹興二年重建。
65
象山縣。
66
等慈禪寺。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北一里,舊名鳯躍院,宋元嘉初置,治平初改今額。象山縣志:明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嘉靖四年重建。
67
智門禪寺。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二十五里,周顯德初,建舊名保安院,宋治平間,改今額。徐敏求《智門寺記》:縣西有佛院曰智門,最為佳處,院僧相繼居之,殿宇蕪穢,勿除勿治。崇寧元年六月,僧衆請於有司,願更為十方禪居。太守陸公命僧曇慧住持慧公操髙能事,曽不閲月,倐然革圯,陋為梵釋龍天之宮。方袍至者,修潔盡敬,人游其地,善心以生予,方宿官於此推行,朝廷善令仁政,使海濵之人漸於道化,而慧公頗能知佛之本心與衆為善,蠲治塔廟,亦可嘉矣。予故樂為之書。《象山縣志》明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嘉靖二十八年重修方九成智門寺》詩:「古殿臨空敞,回廊傍水開。雲霞棲島嶼,鐘梵出香臺。路向花間入泉從樹杪廻。長歌移晚興,猿鶴下山來」。李濂《宿智門寺》詩:「秋出越王關,叢林牛斗間。夜㸔東海月,飛上萬松山。有客乘驄至,逢僧射蜃還。石牀如可借,終夕聽潺湲。
68
延壽禪寺。 延祐四明志:在縣北七里,舊名龍壽,漢乾祐初置,治平初改今額。象山縣志後圯。明成化間重建,嘉靖三十七年重修。應雲鷟《遊延壽寺》詩:「汗漫曽虛千載遊,偶攜藜杖到溪頭。雨餘樹色連山晚,石上泉聲六月秋。蘿幌已無僧入定,竹林應有客尋幽。相㸔莫惜尊前醉,回首斜陽滿戍樓」。
69
保寧講寺。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名保寧院,周顯德五年建。宋熙寧元年賜壽聖額,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王廷錦《保寧寺詩》:「古刹玲瓏翠靄深,登臨消卻利名心。山雲破處月穿閣,溪雨過時風滿林。黃葉聲寒秋寂寂,紫檀香冷晝沉沉,掀髯一笑天空濶,萬象森羅入醉吟」。
70
常樂禪寺。 舊《象山縣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唐乾寧中,刺史黃晟建。宋乾德初改名寳慶,治平初改今名。明永樂四年重建。
71
蓬萊禪寺 象山縣志在縣西三十里,舊名蓬萊院,漢乾祐元年建。宋熙寧間改名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劉渭《蓬萊寺記》:象山境之西南,有佛刹焉佳巘,蒼岫周遭映帶,朝陽暮藹露花,霜竹出沒於空曠有無之間,恍然若圖畵中。太僕卿林公旦甞宰是邑,嘆基址頽圮,庳堂隘宇,上破旁穿,因命釋永淨主院事,乃始即其舊而新之。三門列峙,兩廡翼張,輪焉奐焉,一切鼎新,既又闢田三百畝以贍供羞,植松十萬本以表衆山之森列,皆永淨與其徒恊心聯力,而又卒之以不私如是,宜其有成也。崇寧元年三月一日記。
72
棲霞觀。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二百五十歩。蓬萊山下,舊名蓬萊觀,秦徐福、梁陶、𢎞景皆隱迹於此,隋大業元年廢。唐天寳十三年,台州刺史袁仲宣復置,大中元年,令楊𢎞正重修,宋治平二年改今額,淳熙末,遷於山之西。嘉定十三年,道士張太原於舊址重建,象山縣,志後圯。明洪武元年重建,嘉靖三十二年,築城知縣毛德京徙城內下舊址二十歩。
73
大瀛海道院。 至正四明《續志》:在縣東二十里爵溪,元至元二十七年里人王一真建。呉澄《大瀛海道院記》:象山縣之東二十里曰爵溪,潮汐齧衝,賈舶絡繹,世傳神仙安期生之屬所往來也,故其民好道,而其鄉曰遊仙。至元癸未,鄉人王翁棄妻子,改名一真,結屋其隈,前代善書者有「大瀛海」三字,購而得之,因以為扁。大德丁未,天台崇道觀道士呂虛夷為縣令,禱雨有應,王翁一見莫逆,遂與共處。王逝而呂嗣主教者,命之世守方將大其居,又欲資一言久其名也,於是乎書以遺之,時延祐第六春也。定海縣。
74
勅建普濟禪寺。 普陀山志在補陀山南。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諤得觀音相於五臺山,將迎歸本國,舟觸新螺礁,諤禱曰:「使我國衆生,無緣見佛,當從何所立精藍?」有頃,舟向潮音洞泊焉,居民張氏目覩斯異,遂捨所居,築室奉之,號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改建,賜額寳陀觀音寺,置田度僧,紹興三年,殿摧,賜錢萬緡修飾,七年,殿成,御書圓通寳殿,以賜僧德韶,創龍章閣藏之。元大德四年,命治演法堂。劉賡寳陀寺記:慶元之補陀洛迦者,奇巒複嶂,幽洞靈巖,錯立層出。華嚴經所謂善財二十八叅觀音,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即其地也。寺曰:寳陀創始於宋元豐間,其在東南,無論遐邇卑尊,靡不皈依,瞻仰皇后福德日盛,乃大德二年春,特命中御府臣李英驛降祝香,使還,復命修繕像設。明年春,宿衛臣博囉等再馳祝香,內出中金百兩,飭江浙行省遣吏同涖其役。又明年春,宿衛臣魏額森、塔爾楚三馳祝香,御命飯僧周閲貝典。今年春,仍命塔爾楚偕李特穆爾布哈持五綵旛旌祐祝香以往,又出內寳幣二千緡治演法堂,暨廬舍之圯腐者,又飭行省捐土田之在官者二十頃畀之,俾毎嵗以寅午戌月諷誦祈禱,至是,命中正院傳命翰林臣,俾用文字,刻貞石以垂永久,謹詮次如右。元統元年,宣讓王施鈔千錠,建太子塔於寺南。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徙居民入內地,焚其殿宇,供瑞相於郡棲心寺,僅留鐵瓦殿一所。正德十年,僧淡齋於潮音洞南建正殿五間,方丈二十間。嘉靖二十年,總督胡宗憲遷殿宇於定海之招寳山,迎大士像供焉,餘舍盡焚。隆慶元年,五臺僧真松來山稍為修復。萬厯六年,僧真表創天王殿雲㑹堂。十四年,建藏經殿,頒賜藏經,立靜室五十三處。二十六年,火金石盡爍,惟大士寳軀獨存。三十年,發帑遣太監張隨更建藏殿。三十三年正月,復發帑金,遣張隨重建圓通等殿,賜額䕶國永壽普陀禪寺定海縣志後,嫌舊基淺隘,遷靈鷲麓,今其址也王安石《遊洛伽山詩》:「山勢欲壓海,禪宮向此開,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樹色秋擎出,鐘聲浪荅回。何期乘吏役,暫此拂塵埃」。髙翥昌國縣,《普濟寺小亭詩》:「鯨海中流地,龍峯小洞天亭髙,先得月樹老久忘年,大士居鄰境,閒僧指便船,若為風浪息,更結普陀緣。丁鶴年題昌國普陀寺詩:「神鼇屹立戴,崔嵬俛瞰滄溟,水一杯積,翠自天開,罨畵布金隨地起樓臺祈靈,漢使乘槎到,傳法梁僧折葦來。若使祖龍知勝槩,豈應驅石訪蓬萊」。沈一貫禮洛伽山詩》:「近有三生紫竹緣,何須十地與諸天,獨騎香象開龍國,故擊靈鼉撼蜃川,銀浪秋掀天影澹,金輪朝發海光圓,但將一勺澄心地,舉目千花盡是蓮」。
75
國朝順治八年夏,燬大殿獨存。康熙十年,徙僧內地。二十八年,定海總兵官黃大來奏請重修。
76
欽差侍衛萬爾逹等齎帑金一千兩,分賜普陀、法雨兩寺,重建佛殿。三十八年。
77
聖祖仁皇帝南廵,復賜帑金五百兩,重修,勅改今名。
78
御賜自在觀世音一尊銀製吉慶阿哥一尊寳印一顆,滲金佛三尊金剛經一部,佛塔心經、金字心經各一。
79
部臨米芾書,單條一幅。
80
御書普濟羣靈潮音洞皓月禪心」扁額。四十二年,又御書大圓通殿、獅子窟二額。四十三年,
81
御製南海普陀山重建普濟禪寺碑文勒石寺中。恭紀首卷。御書「宣布聲聞」四字。四十六年又
82
賜旃檀林。五十九年,又
83
御書海月常輝諸扁額。雍正九年,奉㫖賜帑金,遣官修建。
84
御製普陀山普濟寺碑文勒石寺中,恭紀首卷。勅建法雨禪寺。 寧波府志:在白華頂左光熙峯下,普陀山志有麻城僧真融。明萬厯八年,來普陀結茅數楹於峯下,漸建圓通等殿,以海潮名菴。二十二年,郡守呉安國改額曰海潮寺,真融徒如壽等又為増建殿宇,規制宏麗。二十四年,太監黨禮請於朝,賜額䕶國鎮海禪寺。
85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
86
聖祖仁皇帝賜帑金,同普濟寺重建。三十八年,復賜帑金重修。
87
勅改今名。
88
御賜救度佛母一尊、赤金大士一尊,御書天花法雨梵音洞」并「修持淨業諸扁額。又御賜金剛經一部臨米芾書一幅。四十三年,御製南海普陀山重建法雨禪寺碑文、勒石寺中恭紀首卷。雍正九年,奉
89
㫖賜帑金重修。
90
御制普陀山法雨寺碑文恭紀首卷,勒石寺中祖印寺。 至正四明,《續志》在城東南。元在朐山,舊名蓬萊山,晉天福五年建。宋治平二年賜今額。嘉熙二年,邑令余桂遷於此,以接待寺,併為一。定海縣。《志》明廢,縣遷入城中。宣德間,都指揮張翥重建。正統七年災。成化五年,總督張勇復新之。後燬獨大殿,巋然獨存。
91
國朝康熙三十一年,總兵藍理增建普慈寺。 《定海縣志在城北二里至正四。《明續志》:唐大中十四年名觀音院。宋治平元年賜今額。慶元間重建。淳祐五年火,復建成化、四明郡志》。明洪武二十年殿圯。永樂二年,僧志辨於舊址重建《龍德孚遊普慈寺詩:「山廻碧海外,寺在翠㣲中。落木晴鳴雨,疎鐘晚度風。最憐塵世隔,況與故人同。禮佛談遺像,方知色相空」。
92
萬壽寺。 成化四明郡志:在城東北三十里,舊名永福,宋建隆元年建,治平元年賜今額。《定海縣志》後燬,今復建。舊傳有秋蓀,綠葉、紫莖生於山,名「萬壽香」,蓋在寺旁云。
93
石佛菴。 《定海縣志在大周嶺西溪山曲折蓬海之别洞天也。明洪武間,僧法通從慈谿回見石佛浮來創此菴。天啓初僧,如登重建。
94
柏子菴 普陀山志僧心一建
95
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
URN: ctp:ws44936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