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言》 |
1 | |
2 | 按:禮諸侯不祭天况其下焉者士大夫僭祭矣而又以焚紙錢為敬大不敬也上帝赫赫明明為萬靈宰福善禍滛隨人自取斷無受人紙錢之理即正人君子如楊震者暮夜卻金尚畏天知假若天可邀求何畏天知乎夫朔望焚香者馨聞於天也焚楮帛者以表潔也鬱鬯牲體以將誠也其不敢祭天者禮也不宜焚紙錢者理也每事必告天者畏之至而敬之大者也。 |
3 | 關侯生而為人拒曹操金如土然奸人媚態心竊鄙之今為神矣浩然之氣充塞天地猶持一陌錢以俯首階下諒不取也取之者何曰忠臣也孝子也義士也彼不忠不孝不義者對廟貌且當愧𭮀尚敢乞靈徼福耶至於祀典諸神皆聰明正直者也不受謟媚槩可知矣人亦求其為神所取者而巳。 |
4 | 憂理陰陽宰相之職也寒燠失節風雨不時皆咎焉魏子曰:非也陰小人也陽君子也進君子而退小人赞理之能事畢矣丙吉問牛喘以察時序不如陳平所言卿士大夫各任其職為是故韓退之詩云:勿憚吐握勤可歌風雨調。 |
5 | 人心一𫝹之邪而鬼在其中焉因而欺侮之播弄之晝見於形像夜見於夢魂必釀其禍而後巳故邪心即是鬼鬼與鬼相應又何怪乎人心一𫝹之正而神在其中焉因而監察之呵護之上至於父母下至於子孫必致其福而後巳故正心即是神神與神相親又何疑乎。 |
6 | 居官者何嘗不擇吉日任事而陞者陞降者降黜者黜𭮀者𭮀未嘗皆吉也娶婦者亦何嘗不擇吉日成婚而壽者壽天者天孕者孕絶者絶未嘗皆吉也類而推之諸事皆然其義何居魏子曰君子則吉小人則㐫理也周以甲子興商以甲子亡非明驗乎。 |
7 | 程子曰:擇地有五患不可不謹須使他日不為道路不為城郭不為溝池不為貴勢所奪不為耕牛所及此擇地之實理非風水形勢之言也至於陽宅亦有五患愚亦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不近寺廟不近城垣不近卑濕不近屠沽之所不近奢淫之家即吉宅也若以禍福論之只在修德與不修德者各有所騐今人不修德而求地將謂山川有靈其許之乎。 |
8 | 嘗見先君子座右書清江引詞一闋其詞曰:隂德明明做不得偶爾無心意方便處處行那管名和利活潑潑一團眞天理。 |
9 | 人之存心忠厚者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作事忠厚身必享忠厚之福子孫必食忠厚之報。 |
10 | 儉美德也余謂仕路諸君子崇尚尢急數椽可以蔽風雨不必廣厦大庭也痴奴可以應門户不必舞女歌童也繩床可以安夢魂不必花梨螺鈿也竹椅可以延賓客不必理石金漆也新磁可以供飲食不必成窑宣窑也五簋可以敘間濶不必盛席優觴也經史可以恱耳目不必名瑟古畫也去一分奢侈便少一分罪過省一分經營便多一分道義愼之哉。 |
11 | 一味疾人之惡小人之禍君子者十有八九終日揚人之善君子之化小人者十有二三。 |
12 | 語云聞人之過如呼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此以厚道教天下也若司諫之官以言為職諸凡大害於國大蠢於民者自當以直道行之未可以隱惡為口實也摭拾小過以博直名謬矣。 |
13 | 漂母一飯淮陰千金今古傳為美談然當日一飯非以望千金千金自不㤀一飯也《毛詩》云:投李報李孔子云以德報德總以報字堅人修德之心使人如歸者之望家耕者之望秋耳。 |
14 | 怨由公起終日不解而再日悔之怨由私起終身不解而子孫啣之大凡同理一事意見偶有不合者公怨也各圖一事心志不能獨快者私怨也學者當以怨之深淺辨心之公私。 |
15 | 友人某致魏子書曰:子以修路故奪官矣修路州官責也工弗竣州官罪也今不罪州官而罪道官爽僵李代是非不白子何辨魏子曰:小臣先大臣而任勞大臣先小臣而任過體也明公以水田插稻難開新路請者為民耳以為民之故而奪官吾無憾矣置辨是啣過也脚過是求官也求官非大臣體也孔子曰:觀過斯知仁矣。 |
16 | 督撫有隙者彼此相尋則彈劾屬員以快吾意道府州縣有隙者彼此相尋則鞭朴衙役以快吾意嗟乎以人之功名性命為我洩忿之資天理安在哉吾恐子若孫棄功名捐性命不足以償矣。 |
17 | 僕不能讀書見友人齋中書可充棟輙自愧無書可讀遂欲購書藏之既而思童年曾讀《論語》如學而時習章逓至其為人也孝弟章吾日三省吾身章賢賢易色章開卷便是總不能行得一句天下更有何書可讀者昔人云讀一尺不如行一寸信夫。 |
18 | 清心寡慾壽之骨也濟人利物壽之血脉也節飲食愼起居壽之皮毛也今人置數者不講一遇誕𫝕輙殺生置酒親知𫞜堂或進火棗交梨氷𣑯雪藕之詩或奏白鶴青牛丹鼎絳雲之曲虛文無當俗套相酬絶不及身心性命一語甚且壽翁而誇子孫之貴壽子而表家世之尊於骨於血典於皮毛毫無裨益彼窮鄉之人姬妾少滋味淡嗜慾寡心氣平尚有問精力之盛衰而勸以保嗇休息者獨士大夫不聞此風也。 |
19 | 以賄予人而禍隨之每每中人不及覺昔燕丹遣荊軻刺秦王獻督亢圖以藏七首圖窮而七首見王乃拔劍斷軻左股不𭮀於軻者幸有劍在也不然危矣彼世之甘心納賄而不顧者宜以燕秦故事為烱戒士大夫受賄囑托得人數金之報遂喜而不以為憂如挖煤窑掘涸井富翁處髙堂之上給鈔覓傭工輩凡墜𭮀渰𭮀壓𭮀而富翁無罪也夫傭工貧窶子耳猶為衣食計也遂㤀軀命矣若擁髙爵食厚祿既非饑餓不謀朝夕何得以性命殉人哉。 |
20 | 官遷則為常賀客之來十有八九官𭮀則為變弔客之來十無二三殊不知喜慶之家視客如蒸雲多一人不見其多哀戚之家視客如晨星少一人亦覺其少故行賀於權要顯貴者宜三一日雨日而登門行弔於貧窶单寒者量捐一金二金以為疼此固賢者之所為也。 |
21 | 為人作墓誌銘甚難不與事蹟則求者不甘多與事蹟則見者不信甚至事蹟無可稱述不得巳而轉抄彚語及衆家𠜇本以應之辟如傳神寫照向𭮀人面上脫稿巳不克肖况寫路人形貌乎願世人生前行些好事做個好人勿令作墓誌銘者執筆躊躇代為遮葢也。 |
22 | 德可逹天曰聖道足濟世曰賢通權達變曰智革薄從忠曰愚萬𫝹皆善曰:吉一𫝹不善曰:凶違天悖理曰禍居易俟命曰福。 |
23 | 山雞自愛其羽每臨水照影甚至眩溺而𭮀弗顧孔雀亦自愛其尾每棲必先擇置尾處人取其尾者挾刃匿叢篁中伺其過急斷之少遲雀一回視則金光翠色盡殞矣其靳惜之意專致而通於神者如此士君子自愛其名節必有甚於羽與尾者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
24 | 士大夫書札中云啓云奏云九頓首及壽杯內鐫千秋等字者意義尊隆用之於朋友兄弟之間失體矣習而不察戒之。 |
25 | 池能衛城亦能壞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富貴之於人也何以異是。 |
26 | 樹之榮華凋落䖝之變化歸藏時各不爽理亦甚明人之未三十而娶未二十而嫁未四十而仕既七十而不歸違時昧理往往不如樹與䖝矣。 |
27 | 𡮢讀《家語》曰:孔子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凡當世之聰明深察而近於𭮀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孔子曰:敬奉教此古人愛人眞切處。 |
28 | 晏子曰: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此古人言禮周詳處。 |
29 | 聞外轉而輙不平者予甚不解以為辱耶京官徇私犯法何嘗無辱以為勞耶京官潔巳奉公何嘗不勞以為卑耶每榜進士四百人有才有學淹在下位者不知凡幾自揣才學果在四百人之上否人卑而我尊果無愧耶噫亦可一笑而平矣。 |
30 | 士大夫背人耳語必非正言賄耶淫耶謗耶識者不可得而聞亦可得而料矣余從旁觀之深以為戒故立朝十四年幸未蹈此。 |
31 | 今人見科目仕路中人謂某某有功名矣余不敢信問客客曰:列髙榜登甲第得顯官居要路非功名而何余始知今人之功名異於古人也古人之功或在社稷或在封疆或在匡君或在養民古人之名或在尸祝或在口碑或在文教或在史傳一代之有功名者不數人一人之有功名者不數事也何今人功名之多也。 |
32 | 東粤一武弁遊寺中見衆僧各房誦經問住持曰何不向大殿同誦住持答曰:此僧代人誦經耳弁曰經可代誦耶住持曰可只供給齋糧便了弁大喜曰:好好我回家便供給兩個秀才代我兒子讀書雖弁語偶不經意卻大有悟頭。 |
33 | 嘗見士君子見佛經《道藏》必盥手焚香方敢展視及見四書五經牀頭散亂篋內紛紜未有盥手焚香呼先聖先賢而後誦讀者何也求福之心勝𡚶謂先聖先賢之書不若佛經《道藏》之靈應耳嗟乎今人若肯實體聖賢書行之字字是福勝佛經《道藏》逺矣。 |
34 | 魏文侯擇相李克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逹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推此言也可以取友可以延師可以聯姻可以薦士可以聽言。 |
35 | 《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推此言也苟無常行便是小人。 |
36 | 古人之詩出於性情故所居之地所處之時所與之人所行之事所歷之境所見之物至今一展卷瞭然者眞詩也若今人之詩亦曰:性情物耳然而不眞者頗多即如極富而言貧極壯而言老極醒而言醉極巧而言拙失其眞矣且功名之士故發泉石之音狂悖之徒餙為忠孝之句尤不眞之甚者也學者宜以眞詩為法哉。 |
37 | 見居官者不問職掌盡否興利除害幾何百姓安危何似輙問何時陞轉何日出差地方好否宦囊有無遷移者有誰照管淹滯者是誰阻抑凡問及此即為薄待天下之人。 |
38 | 子為父母慶生辰膝下稱觴情也禮也至於我之生曰乃母難之曰也若受親戚隣里門徒故友之祝開筵扮戲餽遺殺生於心安忍然斟酌情禮凡我之生日當齋心以報親令我之子孫次日稱觴以盡孝庶幾兩全矣。 |
39 | 䘮不祭而請僧設𬋕至謂超度地獄安知親必在地獄中乎此惡俗也有志維風者勿忽焉。 |
40 | 凡醫不明望聞問切之道不察寒燠温凉之時不審强弱虚實之人不辨陰陽氣血之症不分老少新久之治不按君臣佐使之宜皆庸醫也其更庸者藉口通變不拘古方其古方在何門類作何加減實實不知而不得不任意𡚶用也夫古人立一方幾費心思幾經效驗而始載于書今人聰明豈能過之哉。 |
41 | 敗家子有二種滛蕩賭博驕奢縱佚花費祖父之貲產者敗其家門也此則愚頑不讀書之人為之妨賢病國罔上行私貪賂肥家害人利巳辱没祖父之名節者敗其家世也此則聰慧能讀書之人為之不可不辨。 |
42 | 人之所畏者有三等畏天命者上也畏國法者次也畏冥報者又其次也總以畏清議為下手工夫人之所愛者亦有三等愛人才者上也愛百姓者次也愛文章者又其次也要以愛名節為切實本領。 |
43 | 每曰所言所行盡合於理理順則心安心安則可以對天可以對人何等清閒受用泰然而樂也故孔子曰:君子坦蕩蕩每曰所言所行不合於理理不順則心不安心不安則強欲瞞天强欲瞞人何等消阻閉藏戚然而憂也故孔子曰:小人長戚戚。 |
44 | 凡不義之財不可以供神不可以祭祖不可以獻親不可以貽子孫不可以修家祠置墳墓買書籍惟濟貧救荒施藥埋骨修橋補路庶幾可耳不然𭮀後聽姬妾擕作攺嫁資亦得好好散去也。 |
45 | 儒者以天地萬物為體不待去我而自無我何其公也大也釋氏以耳目口鼻為障强欲去我而終有我何其私也小也。 |
46 | 白東谷先生贈聯云:識得造物生時窗草盆魚皆是尋取孔顏樂處吟風弄月何妨主靜居敬存誠摠要觀未發時氣象窮理致知格物無非求放心的工夫執敬㤀憂境遇常教不足存誠取闇工夫切畏人知先生所贈即自言所學也。 |
47 | 市上肥甘之物一二家不可買盡須留些與衆家一嘗纔有滋味富貴功名等物皆然愚同年友王近微讀而嘆曰:子先子題小亭一聯有但寬一步常無失每積三分定有餘亦此意也。 |
48 | 近世士大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實德未戊而先揭標榜以來世俗之謗是以徃徃隳隋無立反為斯道之梗學者宜以是為鑒誠然。 |
49 | 昔人云兒子從宦者貧乏不能自給此是好消息又云:世路如漆雖明者不能自見惟稍逺爭地常負屈稱乃是好消息。 |
50 | 天子之孝曰就德被萬物始終成就也諸侯曰度奉天子法度榮其先也卿大夫曰:譽遐邇稱譽也士曰究明審資親事君之道也庶人曰畜躬耕力農以畜德養親也此義不可不明。 |
51 | 直巳守道者士之經樂天知命者聖之實持盈以謙者德之盛遇險而順者仁之成 |
52 | 孔子開口便說學而時習之是孔子一生大本領大願力看十五志學一章五十學易一章甚矣吾衰一章自少至壯至老何𡮢一時不習即一部《論語》又何𡮢一件不是時習之學願學孔子者須學此《孟子》開口便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巳矣是孟子一生大本領大願力看梁惠王一章景丑氏一章宋牼一章王子墊一章告君告臣告王子何𡮢一處離了仁義即七篇《孟子》又何嘗一句不說仁義之言願學孟子者須學此。 |
53 | 曰正心曰存心曰洗心去人欲盡之矣曰盡性曰率性曰養性循天理盡之矣曰知命曰俟命曰立命曰至命去人欲循天理𭮀生不渝盡之矣世人論辨紛紛皆余之大惑不解者也。 |
54 | 人君以天地之心為心人子以父母之心為心天下無不一之心矣臣工以朝廷之事為事奴僕以家主之事為事天下無不一之事矣。 |
55 | 或問人𭮀則氣散矣又有厲鬼何也余曰:英雄豪傑冤恨難明突然而𭮀其氣不遽散久之無不散者如狂風大霾三五日亦自散惟清正之氣附理而行在天地間有常行不散者大聖大賢忠臣孝子也。 |
56 | 余見嗜酒之人生子不解人事者頗多其步履語言常如沉醉狀後亦不能成立揆厥所由葢因醉後受孕之時心神不靈精氣從而昏亂安得具有先天眞性哉况父母貪滛惡暴奸狡狂悖之心存於中其精氣俱無所主凡所生育必非善良可類推矣。 |
57 | 大凡作文立言體㑹聖賢闡發道理者其人必光明正大論定古今剖析情事者其人必英爽豪邁巧露才思多設機調者其人必譎詐權術竊取莊老崇尚虛無者其人必𡚶誕浮夸勦襲陳言訓詁字句者其人必酸腐學究。 |
58 | 閱《本草》知牛黃熊膽狗寶麝香之類獸𭮀尚有一椿可用人靈於物須思至𭮀可用處何在。 |
59 | 鰥夫寡婦之家最宜逺絶媒婆賣婆巫婆尼姑人等勿令入門一入則金石之操嫌疑不白矣愼之。 |
60 | 姻親有寡婦守節者固當頻頻周問尤當加以敬謹有時親徃則坐於中堂或奴僕徃則令立於中門外語畢即出凡周恤止宜布粟而巳。 |
61 | 或有問天地之理者余曰:未知一身焉知天地乎。 |
62 | 昔人云願識盡世間好人讀盡世間好書看𥁞世間好山水余曰:識好人先自貧賤愚拙始讀好書先自學庸語孟始看好山水先自祠墓田廬始。 |
63 | 昔人云省費醫貪彈琴醫躁安分醫貪量力醫闕叅禪醫想獨牀醫滛痛飲醫愁讀書醫俗余曰:對善人醫惡𫝹交正士醫邪心。 |
64 | 昔人云每閒坐想古人無一在者何𫝹不灰余曰:還想古人至今尚在處何𫝹不憤。 |
65 | 聖人是天地一大醫有病在人心性間或在事物間不窮其分量大小自見學術邪正自明。 |
66 | 居官者一揖一讓一拜一跪固當為朝廷存體統一幻以人道事鬼則眞。 |
67 | 者一病必有一方治無不效者特人諱病耳。 |
68 | 薄於朋友者薄親戚之漸也薄於鄉黨者薄宗族之進一退一取一予亦當為父母存體面。 |
69 | 僊欲一身長生佛欲萬物無生儒欲萬世之人生生漸也。 |
70 | 以神道教人則竒以人道事神則正以鬼道教人則𭮀生壽天一定之數也富貴貧賤偶然之數也若疾病勞傷憂思喜怒直情耳數云乎哉。 |
71 | 遇利欲苟且之事逺禍患則當重身家遇民社重大之事立名節則當輕身家。 |
72 | 諸花香者無色色者無香香而色者必非正色色而香者必非清香德勝才勝之理如是。 |
73 | 諸禽雄者文采雌者朴素可以知婦人貴德不貴才色之義。 |
74 | 先儒觀薰酒知雨之理觀爆栗知雷之理余脫衣見火光亦知電之理。 |
75 | 顧涇陽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難其違盜賊不逺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難其違禽獸不逺也聖人之鞭策人未有𠜇廹如此者樞謂言必及義不行小慧便是用心之人便非盜賊禽獸矣又何難之有。 |
76 | 髙景逸曰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逺則憂其君此士大夫實𫝹也居廟堂之上無事不為吾君處江湖之逺隨事必為吾民此士大夫實事也夫實事本於實𫝹愚嘗自返深用疚心。 |
77 | 有明三百年間理學吾愛薛文清詩吾愛陳白沙文吾愛馮北海草書吾愛黃鐵庵。 |
78 | 子瞻視世間無一不好人何獨視伊川為不好人陽明與弟子言見滿街都是聖人何獨見朱子非街中人殊不可解。 |
79 | 《周禮》州長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法以勸戒之即今之六諭故州長一歲再讀黨正一歲四讀繁簡之宜。 |
80 | 章句帖括走者如鶩視為學問一路者上也視為功名一路者中也視為富貴一路者下也今人大抵就下。 |
81 | 古人有一二小節傳為美談者如濂溪之蓮淵明之菊太白之月浩然之梅元章之石叔子之碑伯牙之琴子陵之裘孟嘉之帽林宗之巾以及諸葛之菜之類非物重人人重物耳。 |
82 | 楊伯起暮夜卻金以四知謝之方暮夜時止兩人耳餽者語人耶伯起語人耶趙清獻因杏花一聨夜間令老卒喚妹未幾悔之欲追老卒回老卒知清獻意移時即解竟未去而止老卒語人耶清獻語人耶范忠宣謫永州夫人不如意輙罵章惇舟過橘州大風雨船破僅得及岸公自負夫人以登燎衣民舎公顧曰豈亦章惇所為耶夫婦對語乃與伯起清獻並傳者忠宣語人耶抑夫人語人耶古今類此者亦多矣傳不傳固有幸不幸歟人亦止求自信而巳矣。 |
83 | 東海有蜃氣時而結為城郭樓臺人物之類在依稀有無間士大夫慕之者求一見而不可得或形諸夢寐或發於辭章或枉道而趨或齋心以禱幸得一見喜輙三生竒話驚人佳篇累牘余不知其城郭樓臺可近否也人物可親否也而慕之喜之顧若是乎使海內有髙賢在焉道德學問可近可親其未見而慕既見而喜者一如蜃氣耶抑饑渴溯洄更有甚焉者耶。 |
84 | 陵母知興嬰母知廢不疑之母平反飲酒延年之母决獄慟哭此婦人之明哲者也滂跪受教李杜齊名褒坐舍藏家事任長徐庶之母義憤捐軀陶侃之母留賓截髪此婦人之通逹者也合之可作賢母傳。 |
85 | 女有五不幸生而殊色一不幸為富貴家女復為富貴家媳二不幸丈夫不知義理三不幸不生不育四不幸生育過多傷殘肢體五不幸。 |
86 | 㓜而讀書以至於長且老聞孔孟之教久矣及其𭮀也兒孫用浮屠追薦之令地下之魂屛諸孔孟宮墻之外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隨俗迷謬一至於此幸而浮屠幻事也若其果眞則不孝之罪安可贖哉。 |
87 | 風水吾不敢知知其理而巳祖父巳𭮀之骨安厝未妥子孫既不興隆况祖父在生之身奉養未周子孫豈無災禍欲於塟後享福利須要生前致歡心此吾所謂風水之理也。 |
88 | 七月二十八日劉景講子食於有䘮者之側一節畢問之曰:聖人此言凡講書者童而習之矣今人到䘮家飲酒談笑飽而且醉何也永曰今人口耳之學有其名無其實也兒學誠在側因問之對曰:聖人有衰𭮀之心今人無哀𭮀之心耳又問曹鼎對曰:古有聖人教化人尚知禮今無聖人教化故不知禮又問張其理對曰:人不痛他自巳父母故亦不痛人家父母四子皆甫成童者言俱近似故存之。 |
89 | 世人都看戲塲何曽看得一個好人好在何處我當學他看得一個不好人不好在何處我不當學他更可憐者終日笑花臉自巳常花臉而不一回顧也可奈何。 |
90 | 婦人滛行責其失節是矣男子有仕宦而攺節者何婦人之不若也。 |
91 | 心中有天上等人也頭上有天中等人也腦後有天下等人也心中天可問頭上天可呼腦後天猶可回顧其餘則頑然冥行不知有天矣。 |
92 | 佛肸之召夫子欲往陽貨之拜夫子不見葢化叛臣易待權臣難也聖人猶然而况下此者乎。 |
93 | 見人而不見巳能言而不能行是學者大病根拔去此根作聖之功備矣。 |
94 | 開口先講太極便不是實學只講五倫便好。 |
95 | 說陰陽是道若說天地則有缺陷矣說性便善若說氣質則有善惡矣。 |
96 | 程子云:天有是理,聖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朱子云:心之安者是道楊。慈湖云:心之精神謂之道。湛甘泉云:精神之中正為道。羅整庵云:所通之理為道。髙忠憲云:成于天而不可易之謂性,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張楷云:成巳成物之謂道。按:諸說當以程說為是;但聖人循而行之,則繼天而立極;百姓亦循而行之,可由、不可知也。楊、湛之說皆謬。 |
97 | 善即生生之《易》也,有善而後有性。學者不明善,故不知性。此言有理。 |
98 | 崔後渠曰:《大學》、其作聖之的乎!莫先於本末之知,莫𢚩於誠欺之辨,是故知本之當先故推平天下者必原於格物知末之當後故充格物者斯極於平天下約之皆修身也愚按:大學明明德一章歸重修身中庸問政一章歸重修身《孟子·盡心》一章歸重修身以此知內聖外王只完身。 |
99 | 夢中作得主張者方是眞學問方能臨大事不亂愚嘗驗之矣。 |
100 | 學不切巳精神都向末上去終日問辨以為無不在道而於道背馳矣斯言切中後學之病。 |
101 | 徐筆洞曰讀三字書思無邪是一部《詩經》無不敬是一部《禮記》讀二字書執中是一部尚書讀一字書時是一部《易經》余補之曰讀四字書春王正月是一部《春秋》徐雲門曰:古聖人千言萬語只要講明三綱六紀反人心於至正心正則倫明心正倫明則三才極致一理五經無餘藴矣合二徐觀之便得五經一貫之旨。 |
102 | 人生而静赤子之心是也。 |
103 | 弟子入則孝一節赤子備大人之事賢賢易色一節大人完赤子之心此二節即聖域賢關也。 |
104 |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謂學莫大於盡倫非謂盡倫便可廢學也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巳矣謂學問莫大於求放心非謂只求放心便不學不問也盡倫便是盡性求放心便是存心沒兩層工夫。 |
105 | 三年無改於父母之道道字是鉄案故不敢攺且父之道是心法更不能攺三年則體認熟擔當定矣即有當改之事必無可攺之道若其非道也豈有蹈襲因仍不蓋前愆之孝子乎。 |
106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聖門致知眞訣言忠信行篤敬是聖門力行眞訣余讀此十六字與虞廷十六字並懸座右。 |
107 | 孔子意必固我說個毋字是安而行之顏子視聽言動說個勿字是利而行之原憲克伐怨欲說個不行是勉強而行之。 |
108 | 志於道一章言體用之學游於𮒛乃致知格物之功不是旁通觸類曲枝小術也。 |
109 | 聖人無行而不與不止與二三子實與千萬世矣至今觀之眞是無隱。 |
110 | 仁體不逺於心心體或逺於仁我欲斯至言本體也日月至焉言工夫也一曰克巳即一口用力三月不違即終食無違矣。 |
111 | 仁人心也有何逺近剛毅木訥氣質近也力行者工夫近也有其氣質有其工夫亦在乎熟之而巳矣。 |
112 | 諸生以《孟子》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二語求解予曰智即知言之全體仁即養氣之全體不厭不倦是不動心眞工夫不動心是願學孔子眞種子。 |
113 | 君明臣良父慈子孝纔見得天地位若不君不臣不父不子便是天地不位了拒楊墨驅虎豹疏九河殛四罪纔見得萬物育若為我兼愛率禽獸食人便是萬物不育了故曰:至誠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 |
114 | 善餘慶不善餘殃天道之忠恕也德報德直報怨聖道之忠恕也。 |
115 | 君子心安處是天理小人心不安處是天理。 |
116 | 老聃容貌若愚不如夫子温良恭儉讓遠矣。 |
117 | 孔門惟曾子為大孝孔子獨稱閔子騫者以其處變甚難也。 |
118 | 人者天地之心子路此語令讀者每一自思汗𣴑浹背。 |
119 | 人有善則伐得善則失不善則雖知而復行惟顏子無伐也弗失也未嘗復行也吾師乎。 |
120 | 聞譽慮其或無聞毀慮其或有是為巳之學。 |
121 | 陳布衣云人於此學若眞知之則行在其中矣請轉一語曰:人於此學若眞行之則知在其中矣。 |
122 | 良知知也良能行也王陽明只講良知是教人有始無終有內無外。 |
123 | 天道在人人道在心人者天之都㑹故心曰天君。 |
124 | 盡性只是與天為一體。 |
125 | 教所以敬天而尊聖也。 |
126 | 天理如人之血脈一息中斷則血脉漓矣。 |
127 | 敬者鏡也有垢則鏡昏有欲則敬亂。 |
128 | 求誠以聖人為法求聖以赤子為法。 |
129 | 修身如修屋一處不宻一處便漏。 |
130 | 心無日月之明志無雷霆之奮不可與言學。 |
131 | 理明而天地在眉睫况萬物乎。 |
132 | 損有餘益不足平天下之能事。 |
133 | 湛甘泉云學以救偏也如其不偏何俟講學故學者大公之道也夫子憂學之不講夫講有不必同不必同所以求其同也然後義理生焉如彼二磨其齒不齊然後粟米出焉講學宜深明此意。 |
134 | 聖賢之言理一分殊㑹而通之皆可逢原讀三愆而知知言之學也讀三戒而知養氣之學也讀三畏而知誠意之學也讀九思而知正心之學也讀三變而知修身之學也讀三復而知齊家之學也讀三重而知治國平天下之學也善讀書者又於此七章知致知格物之學矣。 |
135 | 孔門之學先求仁仁從何求乎仁者無私之謂心安而理得之謂一事無私則一事之心安而理得也終身無私則終身之心安而理得也生熟之分天淵之判耳求仁者亦求之無私焉而心安理得矣。 |
136 | 孫鍾元先生云:賢智之士驅而歸禪亦氣運使然誠哉是言也邇來學者以佛書為內典以禪語為性命之學其明騐矣。 |
137 | 世間有一種人因聖賢說理句句道盡不得不翻案見竒另立門户重發新論名曰:羽翼聖賢實則叛離經傳名曰:提出頭腦實則添出枝葉。 |
138 | 先儒謂靜坐便是善學愚謂靜坐非主敬也主敬則不覩不聞是靜造次顛沛亦是靜。 |
139 | 孝廉失之謬辟署失之詭限年失之同九品失之狗清議失之僞銓選失之雜用人之難從古然矣。 |
140 | 讀書不達世務眞是腐儒讀書不體聖言眞是呆漢常把自巳說得好話一一自問你既不行誰教你說出來。 |
141 | 講學格套可厭者五借孔孟而資穿鑿一也置五經四書而講通書太極二也出意見而立宗門三也尚新竒之論而蹈禪機四也辨難多而躬行少五也。 |
142 | 湛甘泉有揚子折更一卷辨慈湖為禪詳矣不獨整庵也余觀慈湖云言即不言不言即言知即不知不知即知又云:動即靜靜即動又云:大學分身心為流毒《孟子》分志氣心性為多疵《老子》致虚守靜為入道噫余巳知慈湖之為慈湖矣整庵詆曰猖狂甘泉辨其茅草可謂有功於聖門也夫。 |
143 | 有明講學家有云只貴眼明不貴踐履者有云擬木得法是道者有看童子捧茶為道者有云無學無覺莫棒莫喝者有云斷送𭮀字可當大事者有云換個手勢者有解無善無惡斯為至善者有見案上有硯几下有火皆心者有說心要放下者有謂心無一事為敬者諸如此類曷可勝記無怪乎開人辨駁之端也。 |
144 | 學之歸宿固未可豫定惟志其必為此不為彼明白較量固可一時而定此所謂匹夫不可奪志也。 |
145 | 人不忠信一笑一啼皆假相也况文章事業乎。 |
146 | 問如何致曲曰《孟子》四端是綱〈曲禮〉兩篇是目。 |
147 | 一言終身以恕字約賜之多也六言六蔽以學字化由之偏也。 |
148 | 欲友天下之善士須絶詩酒之濫交。 |
149 | 原憲四不行希賢也顏子四勿希聖也孔子四毋希天也。 |
150 | 吾儒立論從無處說到有處如問鬼神而曰事人問𭮀而曰知生問十世而曰殷因夏禮周因殷禮致知而曰格物之類是也若二氏便從有處說到無處矣說之何益。 |
151 | 脉理方書字字分明而良醫甚少何也口授之訣少也天理人情字字分明而名賢甚少何也躬行之力少也。 |
152 | 有不可知之天道無不可知之人事。 |
153 | 好名是學者病卻是不學者藥。 |
154 | 古人為善者自為善不以為善而邀福今人為惡者自為惡不以不為惡而避禍。 |
155 | 貪者忌廉未有廉而忌廉者也詐者疑誠未有誠而疑誠者也昧者訾明未有明而訾明者也奸者毀賢未有賢而毀賢者也。 |
156 | 居大臣而德不純才不粹不如下僚居下僚而政不平刑不中不如素士居素士而理不明學不正不如庶民。 |
157 | 心安則言行安言行安則夢魂安夢魂安則生𭮀安生𭮀之不安者心不安也。 |
158 | 凡破人之惑者難與爭於篤信之時待其有所疑焉然後從而攻之可也。 |
159 | 偶見水與油而得君子小人之情狀焉水君子也其性凉其質白其味冲其為用也可以浣不潔者而使潔即沸湯中投以油亦自分別而不相混誠哉君子也油小人也其性滑其質膩其味濃其為用也可以污潔者而使不潔倘滚油中投以水必至激搏而不相容誠哉小人也。 |
160 | 守𭮀善道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俱是全受全歸。 |
161 | 工制義者如優伶之說孝說忠僞而易見工詩賦者如巫觋之說神說鬼僞而難知。 |
162 | 為學之功要明辨祇當在未行將行處辨之徒鬭唇舌無益。 |
163 | 五倫之外無道六經之外無文四書之外無學。 |
164 | 萬物皆備故天下歸仁。 |
165 | 佛老者二氏之聖人也其子弟從之無怪也吾儒以孔孟之徒而奉教於二氏何異為子而父異姓為臣而懷二心乎。 |
166 | 吾儒竄入佛教者約有三種走差程途曰誤得罪名教曰逃隨世崇尚曰襲。 |
167 | 晦庵喜摹曹孟德書是胸中擴大能容余惡曹孟德詩不使入目何其狹也涵養之不同如是。 |
168 | 只因八股文章躭閣了多少學問王安石乃秀才之功臣孔門之罪人也。 |
169 | 詩之盛也奏於郊廟詩之衰也散於山澤余讀之有感焉。 |
170 | 貧賤立品富貴立心方是天地間眞男子。 |
171 | 成德每在困窮敗身多因得志。 |
172 | 為僊為佛論𭮀後地位為聖為賢論生前地位此虚實有無之別。 |
173 | 世間第一種可敬人忠臣孝子世間第一種可憐人寡婦孤兒。 |
174 | 吴芾云與其得罪於百姓不如其得罪於上官李衡云與其進而負於君不若退而合於道二公皆宋人也合之可作出處銘陜西進士劉璽云與其得罪於赤子寧得罪於鄉士夫此其令烏程時禁投私書告條也樞云與其得罪於寒門素士寧得罪於要路朝紳此樞與陜西督學王功成書也合之亦可作教養銘否。 |
175 | 十二月十八日與錫伯兄同侍母前論聖人之道德其子孫却不能盡傳兄曰後世之人傳聖人之道德者即聖人之子孫也此言大有理。 |
176 | 父母有過子猶幾諫諭親於道心無欺慢兄弟有過豈容背訕面吐衷腸誰能離間匿怨而友良朋所患一人作僞一家習慣骨肉手足講張為幻人而異情少豕之豢。 |
177 | 背後有言面前無議生前有笑𭮀後無淚兄弟為假夫婦為僞朋友之交如此者祟。 |
178 | 恭謹忍讓是居鄉之良法清正儉約是居官之良法士君子進不能表率一國退不能表率一鄉皆足貽誦讀羞溺於詩酒者相去一間耳。 |
179 | 先儒云:為學先嚴義利之辨愚謂為政先嚴公私之辨雖義利公私總是此心而幾微毫髮不無少別。 |
180 | 士君子眞能體認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兩個如字丘之禱久矣一個久字可以事鬼神。 |
181 | 立品者令人愛不若令人敬令人敬不若令人服至於服而愛與敬俱盡矣布德者令人喜不若令人感令人感不若令人㤀至於㤀而喜與感更深矣。 |
182 | 規矩方圓之至聖人人倫之至聖人只是有規有矩的人人倫之至只是成方成圓的事孟子之言比也非興也。 |
183 | 伊尹一介不取,方能三聘幡然;𬂪下惠三公不易,乃可三黜不去。故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
184 | 《寒松堂全集》卷十二 |
《寒松堂集九十二卷》 |
1 | |
2 | |
3 | 國朝魏𧰼樞撰𧰼樞字環極蔚州人順治丙戌進士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遷刑部尚書以病乞休聖祖御書寒松堂額以寵其歸卒諡敏果其平生立朝端勁為人望所歸講學亦醇正驚實無空談標榜之習文章樸直亦如其為人惟其子學誠編此集時意在於先人手澤一字無遺遂細大不捐幾盈百卷未免有榛楛勿翦之憾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