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七v13

《七v13》[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三》

1
              嘉定錢大昕

詩傳附錄纂疏》

1
寶山朱寄園家藏元儒雙湖胡氏詩傳附錄纂疏二十卷泰定丁卯建安𭄘君佐翠巖精舍刊本有盱江揭祐民序其書前有綱領後有詩序辨說一遵朱文公元本如〈定之方中〉終然允藏竹竿遠兄弟父母君子于役羊牛下括〈皇矣〉以篤于周袩皆與《唐石經》同與今通行本異葢今本沿明板之譌卽經文亦有改竄非考亭之舊矣家伯維宰維作為此以音相近而譌今本作家宰必非考亭意也〈小雅〉爰其適歸爰下注《家語》作奚〈周頌〉假以溢我假下注《春秋傳》作何溢下注《春秋傳》作恤文公雖采它書而用其義然未敢輕攺經文今本刪去《家語》作奚句直改為奚大非文公說經謹慎之意假以溢我句刪去《春秋傳》云云則注中假之為何溢之為恤云云令人不解何謂矣讀是書知元儒尚守家法不似明人之鹵莽妄作朱錫鬯《經義考》雖載此書誤作八卷《注》云:未見是誠世閒難得之本矣。

儀禮注小字宋本》

1
吳門黃蕘圃所藏每葉廿八行行廿四字每卷末記經注字𢿙末卷又總計經注字𢿙〈士冠禮〉建松今本誤建為捷此本經注皆不誤。

儀禮疏單行本》

1
《儀禮》疏五十卷亦黃蕘圃所藏自卷廿二至卷廿七皆闕每葉卅行行廿七字末卷有大宋景德元年校對同校都校諸臣姓名及宰相呂蒙正李沆參政王旦王欽若銜名眞北朱板也唐人撰九經《正義》宋初邢昺撰《論語》《孝經》《爾雅疏》皆自為一書不與經注合并南宋初乃有併經注《正義》合刻者士子喜其便于誦習爭相放效其後又有併陸氏《釋文》附入經注之下者陸氏所定經文與《正義》本偶異則攺竄《釋文》以合之而《釋文》亦失陸氏之舊矣予三十年來所見疏與注別行者唯有《儀禮》《爾雅》兩經皆人世希有之物也。

論語注疏正德本》

1
《論語注疏》每葉廿行每行廿餘字首卷標題注疏下多解經二字首葉板心有正德某年刊字但遇宋諱旁加圈識之疑本元人翻宋板中有避諱不全之字識出令其補完耳若明刻前代書籍則未見此式必是修補元板也。

國語》

1
《國語》傳於今者以宋明道二年槧本為最古錢曾《讀書敏求記》舉〈周語〉昔我先王世后稷及左右皆免胄而下拜二條證今本之漏是固然矣予於錢所舉之外復得六事〈周語〉瞽獻曲注曲樂曲也今本曲皆作典高位實疾顚今本顚作僨予謂僨葢傎之譌,古書傎與顚通〈魯語〉笑吾子之大也今本大下有滿字古書大與泰通,泰卽汰也〈檀弓〉汰哉叔氏〈齊語〉鹿皮四分注分散也今本分皆作个《管子》書亦作四分散作枚鄭語依疇歷華今本華作華吳語王孫雒今本雒作雄《越絕書》《吳越春秋》皆作王孫駱駱雒同音《後漢書》《列女傳》孝女根先雄雄亦雒之譌。皆當以明道本為正〈楚語〉王孫圍聘于晉今本圍作圉,則未詳孰是。牟巘申省乞祠狀深恐疾顚有辜隆使疾顚二字用《國語》。

廣雅》

1
〈釋訓〉:管管,浴也。浴字未詳其義。按《詩》靡聖管管,《傳》云:管管無所依繫。《箋》云:管管然以心自恣。葢自恣之人,不肎遵聖人法度,所為皆無所依傍。毛、鄭兩義本相承也。浴當為恣之譌。
2
〈釋言〉●缺字:⿰貝突貰也。按《廣韻·下平聲侵部》●缺字:⿰貝突賮也。貰當是賮之譌。
3
疉懷也,懷或是慴之譌。
4
醒長也,王石臞謂醒與長義不相近予謂呈長聲相近。
5
葢黨也黨讀如儻葢儻皆疑詞。
6
脰𩜹也,脰錯也,此二脰字當為爼豆之豆或漢隸爼豆字有从肉旁者。
7
免隤也。古「兔、免」同文。「兔」與「妥」聲相近:《易·繫辭》夫坤,隤然示人簡矣。孟喜作退。陸績、董遇、姚信俱作妥,是免與隤、退聲亦相近也。
8
子已似也,已當卽十二支巳午之巳,以音相近取義。《詩》似續妣祖,鄭《箋》讀為巳午之巳。鄭氏《詩譜》謂子思論《詩》於穆不已,孟仲子曰:於穆不似。
9
位,莅祿也。古文位與立同;立、祿聲相近。
10
酌潄也,酌當作𨟴。
11
牒,●缺字:⿱宀㐬也。「●缺字:⿱宀㐬」當卽「疏」之異文。

玉篇》

1
《玉篇》玉部琖字引《說文》云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斚周曰爵又人部儼字引《說文》云僮子也按《說文》無琖佷二字此所引者徐鉉等《新附》注也予嘗謂今本《玉篇》不但非顧野王元本并非孫強廣益之本以此二條證之益信。
2
《說文解字》凡五百四十部《玉篇》刪併哭延教睂⽩與「自」同。𨛜㱃后六弦十部而别增父云:喿冘處●磬索牀七單丈十二部𠔏五百四十二部。又《說文》書字𡉈聿部今改為部首而併畫部入焉此部分之不合于《說文》者也。

周成雜字》

1
周成《雜字》一書,元應《一切經音義》李善《文𨕖注》屢引之攷《隋書·經籍志·小學類》有《雜字解詁》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𢰅,又云: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𢰅。亾。似周氏與周成非卽一人。《唐書·蓺文志》有周成解文字七卷,而無周氏書,且兩志所載周成書俱無雜字之名未知卽此書否掖庭左右丞漢制皆宦者為之魏承漢制則周氏亦必宦者如注《爾雅》之李巡亦中黃門也。

龍龕手鑑》

1
契丹僧行均《龍龕手鑑》四卷予所見者影宋鈔本前有燕臺憫忠寺沙門智光字法炬序題云統和十五年丁酉七月卽宋太宗至道三年也書中於完字闕末一筆知是南宋所鈔晁氏馬氏載此書本名龍龕手鏡今政鏡為鑑葢宋人避廟諱嫌字如石鏡縣攺曰石照矣注中所引有舊藏新藏隨文隨函江西隨函西川隨函諸名又引應法師音郭逡音或作郭氏琳法師說予攷之《宋·藝文志》有可洪藏經《音義》隨函三十卷未知其為江西與西川也僧元應有《一切經音義》十五卷其卽應法師乎。

六書正譌》

1
周伯琦《六書正譌》多采戴侗說以訾議許氏又妄增《說文》所無之字如穡為稼穡字器為器皿字笑為矢鏃字物為堅韌字觕為觸觸之觸凡為山嵐之嵐炎為庭燎之燎樣為式樣之樣淫本从王而改从壬堂本从止而改从牙印本从巴而改為二人相向散敘皆从支而改从文妾本从辛而攺从立賣賣本兩字而妄合之桶从尸尸卽屋也而改从广甚至以戊為戈矛之戈庚為鍾虡之虡誕謾叵信視同戲劇此六書之異端而自稱正論果誰正而誰譌乎。

文場備用排字禮部韻注》

1
此至正壬辰徐氏一山書堂刊本前有記一方云皇朝科試舉子所將一禮韻耳然惟張禮部敬夫定本最善今復以諸韻參校一韻為增𢿙字凡增三千餘字釋焉而詳擇焉而精敬用梓行為文場寸晷之助云:第一卷首題云文場備用排字禮部韻注它卷皆題善本排字通併禮部韻畧前後殊未畫一前載科舉條例甚詳所列廟諱止於英宗而今上皇帝不名似是泰定初刻後來翻本未及增添耳上下平聲各十五上聲廿九去聲卅入聲十七與今韻同而每韻下與某同用云云尚沿禮部舊式但未知張禮部何時人耳。

萬斯同石經攷》

1
石經一字三字之分紀載各殊趙明誠洪景伯諸人攷定以一字者為漢刻三字者為魏刻旣確不可易矣季野執《後漢書》〈儒林傳〉序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校一語欲翻此案謂蔚宗得于目睹必不誣甚矣季野之惑也蔚宗著書𡉈宋文帝之世其時洛陽已非朱土何由得石經而昴之若云目睹𡉈義熙永初之間則蔚宗未嘗官洛陽晉時膏梁公子豈有無故而跳身邊徼更無此情理矣衛恒晉初人其𢰅四體書勢則云正始中立三字石經矣酈道元生長洛都其注《水經》則云漢碑五經立于太學講堂前悉𡉈東側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樹之堂西矣兩人眞目睹石經者並以三字為魏正始刻則一字為漢刻何疑一字者別于三字言之漢人必無一字之目但言魏立三字則漢刻祇有隸書不待言也〈靈帝紀〉蔡邕張馴李巡諸傳俱不云有三體唯〈儒林傳·序〉有之葢蔚宗習聞太學有三體石經誤仞為漢熹平所刻遂增此語後來又承蔚宗之誤不能訂正季野以史學自負何亦憤憤若此。

史記宋元本》

1
予所見《史記》宋槧本吳門顧抱沖所藏澄江耿秉刊於廣德郡齋者紙墨最精善此淳熙辛丑官本也黃蕘圃所藏三山蔡夢弼刊本亦𡉈淳熈閒海寧吳槎客所藏元中統刊本計其時𡉈南宋之季此三本皆有《索隱》而無《正義》明嘉靖四年莆田柯維熊校本金臺汪諒刻始合《索隱》《正義》為一書前有費懋中序稱陜西翻宋本無《正義》江西白鹿本有《正義》是柯本出干白鹿本矣同時震澤王氏亦有翻宋本大約與柯本不異《史記索隱》《正義》皆各自為書不與本書比附宋南渡後始有合《索隱》於《史記》者剏自蜀本繼有桐川三山兩本皆𡉈淳熙以前其時《正義》猶單行也白鹿本未審刻于何年以意揆之必𡉈淳熙以後葢以《索隱》為主而《正義》輔之凡《正義》之文與《索隱》同者悉從刪汰自是《正義》無單行本而守節之元文不可攷矣。

竹書紀年》

1
《晉書》束皙傳稱竹書之異云益干天位啟殺之《史通》引竹書云益為后啟所誅見疑古雜說等篇今本竹書云:夏啟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六年伯益薨與東皙𭄘知幾所引全别然則今之竹書乃宋以後人僞託非晉時所得之本也。
2
《水經注》引《竹書紀年》之文其於《春秋》時皆紀晉君之年三家分晉以後則紀魏君之年未有用周王年者葢古者列國各有史官《紀年》之體各用其國之年孔子修《春秋》亦用其法今俗本《紀年》攺用周王之年分注晉魏於下此例起於紫陽《綱目》唐以前無此式也況𡉈秦漢以上乎《紀年》出於魏晉固未可深信要必不如俗本之妄唯明代人空疏無學而好講晝法乃有此等迂謬之識故愚以為是書必明人所著宋鼂氏陳氏馬氏書目皆無此書知非宋人僞𢰅也。
3
此書葢采摭諸書所引補湊成之如顯王十六年秦伐韓閼與惠成王使趙□破之《注》云:不知是何年又三十一年秦蘇胡帥師伐鄭敗蘇胡于酸水《注》云:不知是何年附此《水經注》所引無年又三十五年楚得吾帥師伐鄭圍綸氏《注》云:不知何年附《水經注》引此條無年月赧王七年翟章救鄭次于南屈《注》云:此年未的此《漢書》臣瓚注所引無年月如係古本如此則《紀年》歷歷何云未的又云:不知何年耶。
4
裴駰《史記集解》於〈夏本紀〉引《汲冢紀年》云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矣於〈殷本紀〉引《汲冢紀年》云湯滅夏以至於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也此二條今本《紀年》俱𡉈附注中相傳附注出於梁沈約而《梁書》《南史》約傳俱不言曾注《紀年》隋經籍《唐·藝文志》載《紀年》亦不言沈約有附注則流傳之說不足據也裴氏生於休文之前其注《史記》已引此文則此語不出於休文明矣裴氏不云《紀年》有注則此兩條者實《紀年》正文未嘗別有注也附注多本《宋書·符瑞志》《宋書》約所撰故注亦托名休文作僞者之用心如此
5
《晉書·束皙傳》云:《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晉事接之今本脫晉字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據此知《紀年》實始夏后今本乃始於黃帝亦後人僞託之一證也。
6
《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故堯城𡉈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竹書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四也又有偃朱故城𡉈縣西北十五里竹書云:舜四堯復偃卷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今竹書《紀年》乃宋以後人所撰故不取四堯偃朱之說。

十六國春秋》

1
今世所傳《十六國春秋》凡兩本其一見於何鏜等所刊《漢魏叢書》僅十六卷寥寥𢿙簡殆出後人依託其一明萬歷中嘉興屠喬孫項琳之所刊前有朱國祚序凡百卷葢鈔撮《晉書》載記參以它書附合成之其實亦質本也攷《宋史·藝文志》崇文總目晁陳馬三家書目不載崔鴻《十六國春秋》則鴻書失傳已久龔穎運歷圖載前涼張寔以下皆改元晁氏謂不知所據或云出崔鴻《十六國春秋》鴻書久不傳于世莫得而攷焉是宋人已無見此書者明人好作僞書自具眼者觀之不直一哂耳又攷《北史》崔鴻傳鴻旣為《春秋》百篇别作序例一卷年表一卷今本無序例年表又鴻子子元奏稱亾考刋著趙燕秦夏西涼乞伏西蜀等遺載為之贊序褒貶評論今本有敘事而無贊論此其罅漏之顯然者。

吳越備史》

1
吳越備史卷首題武勝軍節度掌書記范坰武勝軍節度巡官林禹撰陳振孫謂錢儼所作託名林范《宋史·藝文志》霸史類載此書十五卷亦云:錢儼撰託名范坰林禹撰又別有錢儼備史遺事五卷《世善常書目》作九巻今世所傳乃明錢德洪刻本前五卷唐五代及宋開寶戊辰後一卷始開寶已巳訖端拱戊子與史志卷𢿙不合五卷之末題云大宋嘉祐元年丙申歲正月七日朝奉郞守尚書刑部郞中集賢殿修撰知梓州軍州事兼管內橋道使提舉戎瀘等七州賊盜甲兵專句當納溪夷人公事上護軍賜紫金魚袋四代孫中孚寫攷程俱北山小集中孚實中吳軍節度使元琰之曾孫於武肅為四代孫也錢岱序謂范林二記室撰備史五卷至十九世孫緖山公命門人馬葢臣補忠懿遺事合六卷刻之姑蘇今攷葢臣所撰唯吳〈越世家〉疑辨一卷德洪序中初不言補遺出其手岱葢攷之未審矣錢遵王記其家藏舊本止四卷又稱忠懿為今元帥吳越國王自乾祐戊申至端拱戊子終始歷然何緣更有補遺顯係明人妄改惜不得遵王本一讀之。

唐書直筆新例》

1
《唐書》直筆新例一卷宋呂夏卿撰夏卿於仁宗朝預修《唐書》故作此例今以新書攷之殊不相應如書母書內禪書立皇太子書立皇后書命將征伐諸條按之本紀無一同者又謂僕固懷恩不當立傳宜見于鐵勒傳李白杜甫同傳不入文苑李適之當附恒山王傳今本皆不爾是夏卿雖有此議而歐宋兩公未之許也歐公本紀頗慕《春秋》褒貶之法而其病所𡉈此夏卿新例益復煩碎非體史家紀事唯𡉈不虛美不隱惡據事直書是非自見若各出新意掉弄一兩字以為褒貶是治絲而棼之也。

薛氏宋元通鑑》

1
薛方山《宋元通鑑》意𡉈推崇道學而敘事多疏漏其年月率不可信如崇寧四年四月以綦崇禮權直學士院崇禮求便郡拜徽猷閣學士知漳州攷崇禮本傳云:登重和元年上舍第而崇寧四年乃𡉈重和前十有四年崇禮尚未登科安得遽登內翰乎崇禮由翰林出知滴州據李心傳《繫年錄》乃高宗建炎四年十月事而謂非於徽宗崇寧之年此甚可笑徽猷閣藏哲宗御集建於大觀二年𡉈崇寧之後不得先有學士也。
2
元祐二年書召陳師道為祕書省正字適預郊祀云云遂以寒疾卒按是年四月書以徐州布衣陳師道為本州教授此見於長編可信者也其後改穎州教授時蘇軾為知州則是元祐六年事矣魏衍撰彭城陳先生集記稱元符三年除棣州教授隨除正字殁于建中靖國元年十二月廿九日今繫之元祐二年其為疏謬甚矣。

唐律疏義》

1
《唐律疏義》三十卷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長孫無忌等撰永徽四年十一月十九日進其分門十二曰名例曰衛禁曰職制曰户婚曰廐庫曰擅興曰賊盜曰鬬訟曰詐僞曰雜律曰:捕亡曰斷獄今所傳者元泰定四年江西刋本每卷末附以王元亮《釋文》。
2
唐高祖武德四年詔僕射裵寂等十五人撰律令大略以開皇為準太宗卽位二年詔長孫無忌房元齡等復定律令議絞刑之屬五十皆免死而斷右趾其後蜀王府法曹參軍裴宏獻又駮律令不便者四十餘事遂除斷趾法為加役流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據有司定律五百條分為十二卷此據文獻《通攷》二年上似當有貞觀字今攷疏義云加役流者舊是死刑武德年中改為斷趾貞觀六年奉制改為加役流是則改絞刑為斷趾卽𡉈太宗卽位之歲故猶稱武德也。
3
魏李悝始造法經六篇曰盜法賊法四法捕法雜法具法漢丞相蕭何益以戸興廏三篇是為九章之律。魏明帝更定新律十八篇以刑名冠於律首又分立劫掠律詐律毀亡律告劾律繫訊律斷獄律請財律興擅律則律警事律償賊律免坐律其盜賊囚捕雜戸猶仍舊名晉泰始四年頒新律因漢九章增刑名法例告劾繫訊斷獄請赇詐僞水火毀亡宮衛諸侯十一篇合二十篇梁武帝天監初頒律二十篇曰刑名法例盜劫賊叛詐僞受赇告劾討捕繫訊斷獄雜戸擅興毀亡衛宮水火倉庫廐關市遂制北齊河清三年制齊律十二篇曰名例禁衛戸婚擅興違制詐欺鬬訟賊盜捕斷毀損廐牧雜律後周武帝改新律為二十五篇曰刑名法制祀享朝會婚姻戸禁水火興擅衛宮市腳鬭競劫盜賊叛毀亾違制關津諸侯廐牧雜犯詐僞請求告言逃亾繫訊斷獄隋文帝開皇初定新律一名例二衛禁三職制四戸婚五慶庫六擅興七賊盜八鬭訟九詐僞十雜律十一捕亾十二斷獄此唐律所因也。

史通》

1
𭄘知幾沈潛諸史,用功𢿙十年及武后中宗之世三為史官再入東觀思舉其職旣沮抑于監修又見嫉于同列議論鑿枘不克施行感憤作《史通》內外篇當時史局遵守者不過貞觀所修晉梁陳齊周隋六史之例故其書指斥无名但以祖宗敕𢰅之本輒加彈射,又恐譏謗取禍遂於遷固已降肆意觝排無所顧忌甚至疑古惑經誹議上聖陽為狂易侮聖之詞以掩觝毀先朝之跡恥巽辭以諛今假大言以蔑古置諸外篇竊取莊生盜跖之義後人大聲疾呼目為名教罪人自是百世公論要之蚍蜉撼樹言匪由衷柳翳隱形志𡉈避禍千載之下必有心知其意而莫逆者不然六經三史模楷万世夫豈不知叔孫之毀無傷日月也哉然𭄘氏用功旣深遂言立而不朽歐宋新唐往往采其入論如受禪之詔策不書代言之制誥不錄五行災變不言占驗諸臣籍貫不取舊望有韻之贊全刪儷語之論都改宰相世系與志氏族何殊地理述土貢與志土物不異叢亭之說一時雖未施行後代奉為科律誰謂著書無益哉。

引馬温公稽古錄》

1
陳少章云温公是書於古人姓名犯國諱者往往易以它字如王匡作王輔石朗作石明敬翔作恭翔之類是也或二名減一如尹元慶作尹慶張元遇作張遇欲元堂作崔堂張敬達作張達錢宏佐作錢佐𭄘彥貞作𭄘彥之類是也或以字易名如秦朗作秦元明謝元作謝幼度王殷作王元中之類是也然其中如𭄘宏桓元徐圓朗許敬宗敬暉馬殷朱守殷李匡威樂彦貞之類又直書不避而李敬元作李敬貞於聖祖翼祖諱一避一否尢不可曉殆編纂匆遽或點竄未至耶末卷書仁宗建儲事於英宗廟諱皆稱諱而卷中陳曙一人凡三見恐出後人擅易非本文矣。

鼂公邁歷代紀年》

1
鼂公邁《歷代紀年》凡十卷有淳熙乙未七月鼂子綺後序及紹熙壬子季春包履常跋公邁字伯咎號傳宻居士官右朝散郞提舉廣東常平據子綺序稱族父下世後二十有四載當紹興之辛巳予𡉈廣州見公邁題名云紹興九年歲𡉈巳未二月初吉當卽以其年卒距辛巳祇廿三載耳予所見係南宋槧本闕第一卷以包跋證之葢唐虞三代至兩漢也子綺字仲皓。

胡五峯皇王大紀》

1
《太史公書》述〈五帝本紀〉,始于黃帝。班固〈古今人表〉〈律歷志〉依《易·繫詞》,首太昊伏犧氏炎帝神農氏,又依《左氏傳》列少昊金天氏於黃帝之後。於是三皇五帝之目、五德代嬗之序昭然其不可易矣。宋𭄘恕《通鑑外紀》、司馬光《稽古錄》、蘇轍《古史》皆上溯伏羲,獨胡宏《皇王大紀》以盤古天皇地皇人皇、有巢、燧人為〈三皇紀〉,伏羲至堯舜為〈五帝紀〉,夏商周為〈三王紀〉。編年之書追述上古,始盤古氏,葢起於此,而陳桱續編因之。然陳氏《書錄解題》譏宏誤取《莊子》寓言及敘邃古之初,無徵不信,孫守真按:信實,同義複詞。則當時有識者早議其後矣。羅泌《路史》𡉈胡宏之後,徵引益為奧博。自後儒生侈談邃古、而荒唐之詞流為丹靑,葢好竒而不學之𡚁。

東家雜記》

1
《東家雜記》二卷孔子四十七代孫右朝議大夫知撫州軍州事傳所撰有紹興田寅三月自序傳於宣和六年嘗撰祖庭雜記其書雖不傳猶略見于孔元措《祖庭廣記》中此則從思陵南渡以後別為編輯攺祖庭為東家者殆痛祖庭之淪陷而不忍質言之乎攷四十九代孫玠襲封衍聖公其時傳已稱本家尊長而卷中所述孔氏世系訖于五十三代孫洙計其時代當𡉈南宋之季葢後來別有增入矣卷首杏壇圖說與錢遵王所記正同又有北山移文擎蛇笏銘元祐黨籍三篇恐皆後人妄增非傳意也卷中管勾之勾皆作勹,避思陵嫌名閒有不缺筆者元初修正之葉辯宋板荇當以此決之傳字世文初名若古元祐四年除仙源縣主簿故今名政和五年以朝奉郞任京東轉運司管勾文字宣和六年以朝散大夫知邠州。

孔氏祖庭廣記》

1
孔氏《祖庭廣記》十二卷先聖五十一代孫襲封衍聖公元措夢得所編前載元豐八年四十六代孫朝議大夫知洪州軍州事宗翰家譜舊引宣和六年四十七代孫朝散大夫知邠州軍州事傳祖庭雜記舊序家譜雜記本各自為書元措始合為一復增益編次冠以圖象并載舊碑全文因祖庭之名而更稱廣記葢仙源之文獻至是始備書成于金正大四年前尚書左丞致仕張行信為之序此本最後有五行云大蒙古國領中書省耶律楚材奏准皇帝聖旨於南京特取襲封孔元措令赴闕里奉祀來時不能箓負《祖庭廣記》印板今謹增補校正重開以廣其傳壬寅年五月望日壬寅者元太宗六皇后稱制之年距金亡已十年蒙古未有年號當宋淳祐二年也金以開封府為南京元初尚沿其名後乃改為汴梁路此書初刻於開封再刻于曲阜今何夢華所藏紙墨古雅的為初印本予嘗據漢宋元諸石刻證聖妃當為幷官氏今檢《東家雜記》及此書幷官氏屢见無有作开字者乃知宋元刻本之可寶自明人刻《家語》妄改為开沿調三百餘載良可喟也。

東平王世家》

1
元永貞東平王世家卷首一葉載延祐四年九月初四日拜住怯薛第二日嘉禧殿裏有時分拜住司徒瀾淵礙平章將元永貞所𢰅東平王世家三卷進上奉聖㫖交元復初作趙子昂寫了刋行者麽道聖旨了也第一卷為孔温窟陸太師國王都行省木華黎事第二卷為國王學魯國王塔思事第三卷為太師東平武靖王靈突魯丞相東平忠憲王安童大司徒東平忠簡王兀都台大司徒太常禮儀使拜住事是時拜住尚未官丞相也。扎刺爾氏自木華𥠖以後世襲國王此書專為安童一支而作故于塔思之下《注》云:自王至今國王朶羅䚟凡十二世,别有世系譜牒,此下不復具載。今《元史》於塔思下襲國王者並闕而不書,據此世家知延祐之世襲王者為朶羅䚟也,史於木華𥠖孛魯塔思箭都魯安童傳多采此文葢其書以刊刻得傳,它貴族譜牒兵亂皆付之煨燼矣。仁宗於元明善趙孟頫字而不名其優禮儒臣良可稱道此書前有元明善序,卽奉敕所作後有王頤跋,自署夷門則是汴梁人也。

聖武親征錄》

1
皇元聖武親征錄一卷紀太祖太宗事不著撰人姓名其書載烈祖神元皇帝太祖聖武皇帝證攷《元史》烈祖太祖謚皆𡉈世祖至元三年則至元以後人所撰故於睿宗有太上皇之稱然紀太宗事而加太上之稱於其弟所謂名不正而言不順者矣所紀多開國時事而於平金取夏頗略《元史》察罕傳仁宗命譯脫必赤顏名曰:聖武開天記其書今不傳未識與此錄有異同否雖不如祕史之完善而元初事跡亦可藉以攷證其譯語之異者如王孤部卽汪古也博羅渾那顏卽博爾忽也闥拜卽沈白也暗都刺蠻卽奧魯合刺合蠻也兀相撒兀卽吾圖撒合里耶律楚材賜名也。
2
孔温窟哇子五人忽魯虎兒 期里窟爾 木華𥠖 不花 帶孫 木華𥠖子孛魯嗣國王孛魯子七人塔思亦稱查刺現 嗣國王速渾察襲國王霸突魯伯亦難野蔑乾野卜乾阿里乞失霸突魯子四人安童定童霸虎帶和童襲國王。安童子兀都台兀都台一子拜住此世家所述世次也予向據元明善東平忠憲王碑稱霸都魯為塔思第二子疑《元史》〈木華𥠖傳〉以霸都魯為孛魯子為誤今世家所載正與《元史》同世家係拜住門客所編又係進呈本當必不誤矣元明善旣奉詔為世家作序,當悉其昭穆之詳,而其𢰅安童碑乃復與此牴牾何耶黃溍𢰅鄲文忠王拜住碑稱,高祖孛魯曾祖霸都魯正與世家合,此書𢰅于延祐四年,云傳國者一百年稱孤者十五世今按木華黎之後襲國王者孛魯也塔思也速渾察也忽林池也速渾察子見《元史》和童也忽速忽爾也見《元史·乃蠻台傳》阿里乞失之子朶羅䚟也中間尚有七人今無可攷矣。朶羅䚟卽忽速忽爾之子,天歷初,從上都舉兵,見殺以脫脫之子朶兒,只襲國王。後至元三年以朶羅䚟之弟,乃蠻台襲至正八年卒。

平宋錄》

1
《平宋錄》二卷 丞相賀平宋表 太師淮安忠武王贈謚制 淮安忠武王廟碑𭄘敏中𢰅并書 淮安忠武王碑元明善𢰅 丞相淮王畫像贊蘇天爵𢰅以上上卷 世祖至元元年入覲至英宗敕立碑 至正三年正月跋失末頁。 丞相伯顏公勲德碑史周卿𢰅至元十三年建卅一年重立寇元德跋 至正四年追封淮王制 淮忠武王廟碑王沂𢰅揭徯斯書至正四年渡江官員以上下卷。按至元十三年詔修《平宋錄》十卷相傳𭄘敏中所修與此卷𢿙不合且當時雖以伯顏為大將而同事尚有阿术阿里海涯諸人不應專記伯顏一人若至正四年追封淮王更𡉈敏中旣沒之後此錄必非敏中所修之本。
2
《四庫簡明目》有《平宋錄》三卷云𭄘敏中撰舊題平慶安者誤也記至元十三年巴顏下臨安及宋幼主北遷之事所載封瀛國公詔巴顏賀表及追贈河南路統軍鄭江事皆《元史》所遺。

祕書志》

1
元祕書志四冊承務郎祕書監著作郎王士點承事郎祕書監著作佐即商企翁編次凡十一卷分門十九曰職制曰祿秩曰印章曰:廨宇曰公移曰分監曰十物曰紙劄曰食本曰公使曰守兵曰工匠曰雜錄曰纂修曰:祕書庫曰司天監曰興文署曰進賀曰題名前有至正二年五月公文一道計二百六十五葉。

復齋郭公言行錄及敏行錄》

1
黃蕘圃買得運使復齋郭公言行錄及編類運使復齋郭公敏行錄各一冊郭公名郁字文卿汴之封邱人金末避兵遷大名由江淮樞密院令史歷官福建都轉運鹽使言行錄者福州路教授徐東所編敏行錄則一時投贈詩文碑記也兩錄皆有黃文仲林興祖序黃序題至順二年辛未自來搜輯元代藝文者皆未之及爰表而出之。

明諸司衙門官制》

1
明諸司衙門官制三冊不分卷其目錄稱天下各布政司按察司府州縣等衙門一千七百二十二處布政司十三處按察司十三處府一百卅九處州二百廿五處縣一千一百八處鹽運司七處提舉司十一處軍民府十一處宣慰司十二處宣撫司八處安撫司廿一處招討司一處長官司一百五十三處不載編次年月據末冊武職衙門所列諸陵衛名孝陵而外唯有長陵景陵獻陵裕陵則是成化時刊本故蘇州府無太倉州松江府無青浦縣也。

文獻通攷》

1
予讀《唐、宋史·藝文志》往往一書而重見以為史局不出一手之弊若馬貴與經籍攷係一人所編輯所采者不過晁陳兩家之說乃亦有重出者如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見卷百八十五經解類又見卷百九十小學類朱敏求春明退朝錄五卷見卷二百一故事類又見卷二百十六小說類小說類作三卷郭茂倩樂府詩集一百卷見卷百八十六樂類又見卷二百四十八摠集類李匡文《資暇集》三卷見卷二百十四雜家類而卷二百十五又有李匡義資暇三卷不知義與文乃字形相涉而僞也唐慎微大觀《本草》與《證類本草》卽一書而誤分為二葢著作之家多不免此弊彼此相笑自昔然矣。
2
杜君卿《通典》志州郡避唐諱攺豫州為荆河州馬氏與地攷雖承杜典舊文而改荆河為豫得其當矣乃於古揚州篇云:分置南兖州南荆河州又於壽州下云荆河州刺史元約云齊因之兼置荆河州云梁置南荆河州云尋攺為南荆河州此𢿙處猶沿杜本之舊殆由卷帙重大一時失於檢照故耳。

永樂大典》

1
《明實錄》永樂元年七月,諭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攷索之便,如探囊取物。爾嘗觀韻府、囘溪二書,事雖有統,而採摘不廣,紀載太略。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緐。
2
二年十一月,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等進所纂錄韻書,賜名《文獻大成》,賜縉等百四十七人鈔有差,錫宴於禮部。旣而上覽所進書,尚多未備,遂命重修,而敕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郞𭄘季篪及縉總之。命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儼,司經局洗馬楊溥,儒士陳濟為總裁。翰林院侍講鄒緝,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覯,曾棨,編修朱紘,檢討王淇,蔣驥,潘畿,王偁,蘇伯厚,張伯頴,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經歷高得暘,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僉事晏壁為副總裁。命禮部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學者充纂修。簡國子監及𡉈外郡縣學能書生員繕寫,開館於文淵閣,命光祿寺給朝暮膳。五年十一月,太子少師姚廣孝等進《重修文獻大成》書,凡二萬二千二百一十一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更賜名《永樂大典》。上親製序以冠之,其文曰: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盡開物成務之道,極裁成輔相之宜,修禮樂而明教化,闡至理而宣人文。粤自伏義氏始畫八卦,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易結繩之治。神農氏為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垂衣裳而天下治。禹敘九疇,湯修人紀之𢿙,聖人繼天之極,皆作者之君,所謂制法興王之道,非有述於人者。曁乎文、武相繼,父作子述,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孔子生周之末,有其德而無其位,承乎𢿙聖人之後,而制作已備,乃贊《易》,序《書》,修《春秋》,集羣聖之大成,語事功則有賢於作者。周衰,接乎戰國,縱橫捭闔之言興,家異道而人異論,王者之迹熄矣。迄秦有焚禁之禍,而斯道中絕。漢興,六藝之教漸傳,而典籍之存可攷。由漢而唐,由唐而宋,其制作沿襲,葢有足徵。然三代而後,聲明文物所可稱述者,無非曰漢、唐、宋而已。洪惟我太祖高皇帝膺受天命,混一輿圖,以神聖之姿,廣述作之奧,興造禮樂制度,文為博大悠遠,同乎聖帝明王之道。朕嗣承洪基,●缺字:⿰而力思纘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制作,所以齊政事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摠歴代之典,世遠祀綿,簡編緐夥,恒嘅其難一。至於攷一事之微,汎覽莫周,求一物之實,窮力莫究,譬之淘金於沙,探珠於海,戛戛乎其不可易得也。乃命文學之臣,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采,彚聚羣分,著為奧典。以氣者天地之始也,有氣斯有聲,有聲斯有字,故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繫事,揭其綱而目必張,振其始而末且舉,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精粗,粲然明備。其餘雜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見。葢網羅無遺,以存攷索,使觀者因韻以求字,因字以攷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鵠,開卷而無所隱。始於元年之秋,而成於五年之冬,總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名之曰:《永樂大典》。臣下請序其首。葢嘗論之,未有聖人,道𡉈天地,未有六經,道𡉈聖人,六經作而聖人之道著。所謂道者,彌綸乎天地,貫通乎古今,統之則為一理,散之則為萬事,支流蔓衍,其緖紛紜,不有以統之,則無以一之,聚其散而兼摠其條貫,於以見斯道之大,而無物不賅也。朕深潛聖道,志𡉈斯文,葢嘗討論其指矣。然万幾浩緐,實資玩覽,姑述其槩,以冠諸篇,將以垂示無窮,庶幾或有禆於万一云爾。賜廣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鈔有差。
3
朱國禎曰:《永樂大典》乃文皇命儒臣解縉等粹祕關書,分韻類載,以備檢攷,賜名《文獻大成》。復以未備,命姚廣孝等再修。供事編輯者凡三千餘人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九十本,目錄九百本,貯之文樓世廟甚愛之,凡有疑,按韻索覽。三殿災,命左右趣登文樓出之。夜中傳諭三四次,遂得不毁,又明年重錄一部,貯它所。國禎所謂重錄本,卽翰林院所貯,乃不言翰林而言它所,是初寫時本藏大內,國朝乃移于翰林也,今移貯於文華殿。
4








《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三
URN: ctp:ws46986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