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福建通志台灣府-清

《福建通志台灣府-清》[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交部嚴加議處。總督系特簡大員,文武俱歸統轄,若使孫爾准其身尚在,朕必加以懲處,不少寬貸,姑念該逆等尚未僭據地邑,滋蔓難圖,一經馬濟勝帶兵渡台,旋就撲滅,邵用之等亦無貪婪劣跡,總督程祖洛未經到任,巡撫兼署總督魏元烺為時未久,姑從寬概免置議,且系朕格外施恩。倘邵用之有貪黷實據,或張丙等燎原難撲,亦斷不能曲加寬貸。嗣後督撫大吏,總須以察吏安民為當務之急,遇有不肖官吏,破除情面,立即參劾,勿稍瞻徇。若再因循疲玩,因細故而釀成大患,勞師動眾,誤國殃民,朕必將該督撫拿問,從重治罪,決不寬貸,毋謂訓誡之不早也!將此通諭知之。欽此。
2 道光十三年七月上諭
3 瑚松額等馳奏台灣逆匪蕩平一折:覽奏欣慰之至。此案滋事台匪,始於十二年閏九月,當嚴冬寒烈之時,海上文報遲滯,或候風久泊,或遭風漂散,不能及時登岸。自瑚松額、程祖洛先後渡台,人心鎮定。督同馬濟勝等搜捕餘匪,和衷共濟,將帥用命。複出示曉諭,散其脅從黨羽,又擒獲大股首匪,並賊目多名,分別辦理,全台安堵。於本年五月,全功告竣。各莊仍複舊業,官兵陸續凱撤歸伍。迅速蕆功,實堪嘉尚!瑚松額著施恩賞加太子少保銜,程祖洛著施恩賞戴花翎,仍各交部從優議敘,以示獎勵。欽此。
4 道光十三年九月上諭
5 伊古制治經邦,揆文必兼奮武。國家設兵衛民,水師與陸路並重,際此承平日久,尤宜整頓水務,實力講求。上年廣東省廉、瓊二府所屬外洋毗連越南處所,有內地游匪楊起富與越南奸民陳加海勾串劫掠。本年福建又有閩安水師營洋面屢經失事之案。可見水師將弁,甚難其人。
6 夫水師兵丁與陸路不同。陸路以打仗弓馬為能,水師則以水戰為事。全在能識風雲,熟知沙線,嫻習乎搶風折戧,神明乎破浪操舟,自然行陣整齊,戧駛便利。槍炮聯絡,施放噴筒火藥,皆能有准,猝遇盜船,出奇制勝,惟所向之無不如志。即有盜匪窮蹙入海逃逸者,亦能追擒殲斃。庶幾鯨鯢浪靖,海不揚波。近來水師廢弛,徒有出洋之名,而無出洋之實。盜劫之案,層見送出,甚至夷船泊近內洋,毫無覺察。
7 朕思從前海洋,如朱濆、蔡牽,總由捕務廢弛,釀成大患。似此因循疲玩,將來倘又有此等小醜跳梁不靖,尚複成何事體?將弁為兵丁領袖,總須練習有素,方可指揮士卒,操縱得宜。其考核兵丁,固須以技藝之優劣,為拔補之等差,尤當以捕務之勤能,分等第之高下。水師保送俸滿千總,尤宜詳慎,以為儲才地步。水師提鎮向歸督撫考核,著通諭沿海督撫等,嗣後務當嚴飭水師提鎮,實心訓練,實力緝捕,無事則以訓練之精,儲緝捕之用,有事則以緝捕之效,驗訓練之精。遇有盜劫等案,破除情面,據實參奏,毋許徇隱。倘仍有游匪出劫及洋面失事等情,該督撫瞻徇不奏,經朕訪聞,惟該督撫是問,決不寬貸,毋謂誥誡之不早也!欽此。
8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上諭
9 本日在見福建陸路提督馬濟勝,年屆七旬,精神強固,朕心甚為喜悅!上年冬間,台灣逆匪張丙等率黨滋事,分股擾擄,戕害官弁。惟時全台官兵一萬四千餘名,不能得力,該鎮等嬰城固守,請調兵三萬赴援。馬濟勝經魏元烺派往,獨帶兵二千渡台接仗,身先士卒,所向克捷,以少勝眾,一戰成功。各股賊匪紛紛潰散,逆匪陸續就擒,不煩內地兵力。當瑚松額等未經渡台以前,全局勘定,厥功甚偉。前經賞給御書「忠勇嚴明」四字匾額、二等男爵世職、雙眼花翎,茲來京陛見,允宜優加懋賞,篤眷酬庸。馬濟勝著加恩晉二等子爵,在御前侍衛上行走,紫禁城內騎馬,並賞御書「福」「壽」二字各一方、寶藍緙絲蟒袍一件、纓緯兩匣、大卷八絲緞二件、大卷江綢二件,頒給祗領,以獎忠勤。
10 再台灣一役,福建巡撫魏元烺於奏請調兵時,稔知台灣府為根本重地,一面奏聞,一面派馬濟勝帶兵前往,迅速蕆功,辦理甚合機宜。魏元烺著加恩賞戴花翎,仍交部從優議敘,以示朕論功行賞、權衡至當之意。欽此。
11 ——以上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首之六。
12 星野
13 台海西界於漳,南鄰於粵,而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唐一行有云:『星紀當云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台郡宅東南,分野仍屬牛女,與一行之說相符島上附傳
14 劉向曰:『吳越屬鬥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醜;伊古以來,未有非之者。而說者曰:『呂宋居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台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矣』。夫台之去呂宋也,水道七十更有奇,其去日本也,水道亦七十更有奇;二島不在九州島之內,荒遠難稽,星野實不足據。若由台開棹中流,至澎四更焉止矣,由澎至廈七更焉止矣。澎舊隸同安,星野其能別異乎?澎不能別異,而謂台星野其能別異乎?且自省會達雞籠,水道亦祗七更,浮嶼如關童、白畎以及旗乾石等處,似蛛絲馬跡,脈絡昭然可尋。倘謂鳳山星野入翼九度,諸羅星野入翼八度,則同郡之地至差一度,而呂宋水道至台六、七千里而遙者,反謂其入翼十度;舍耳目之近而持渺茫無據之論,未敢以為信也。
15 ——以上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一。
16 沿革
17 沿革表
18 國朝           元           明
19 台灣府 康熙二十三年始入版圖,立府,領縣四,廳三。  元東番地。  明天啟間,為紅毛荷蘭夷人所踞,屬於日本。鄭成功逐荷蘭夷,遂據其地,偽置東都,設二縣。後改東都曰東寧省,升二縣為州。
20 台灣縣 康熙二十三年置,為府治。  元東番地。  明紅夷地。
21 鳳山縣 康熙二十三年置.  元東番地。  明紅夷地.
22 嘉義縣 康熙二十三年置諸羅縣,乾隆五十二年改曰嘉義。  元東番地。  明紅夷地。
23 彰化縣 雍正元年分諸羅縣地置。  元東番地。  明紅夷地。
24 淡水廳 雍正元年置。  元東番地。  明紅夷地。
25 澎湖廳 雍正五年置。  元置巡司。  明嘉靖間設巡檢。天啟間為紅夷所據。偽鄭設安撫司。
26 噶瑪蘭廳 嘉慶十六年入籍置。  元東番荒地。  明紅夷荒地。
27 沿革
28 大清一統志:台灣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莆田周嬰著遠游編載東番記,稱台灣為台員,蓋南音也。或以為古探國,疑非是。昔人所謂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考其原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澎湖為外援。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台灣。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本朝順治六年,鄭成功逐荷蘭據之。康熙二十二年,討平鄭氏,改置台灣府,屬福建布政使司,領縣三。
29 台灣府志:雍正元年,增設縣一,曰彰化,並增淡水廳。五年,增設澎湖廳。嘉慶十六年,增設噶瑪蘭廳。今領四縣、三廳。
30 台灣府志:台灣古未隸版圖。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通志作鄭和舟下西洋,因風泊此。嘉靖四十二年,林道干寇邊海,都督俞大猷逐入台,留偏師駐澎湖,時哨鹿耳門外。道乾從安平鎮二鯤身遁去占城屬廣南,台之偏師亦罷,因設巡檢守之,尋裁。天啟元年,漢人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今日本;甲螺,頭目之類,引倭屯於台,鄭芝龍附之台灣有中國民,自思齊始,尋棄去。久之,荷蘭紅毛舟遭颶風飄此,借居於土番。紿之曰:『得一牛皮地足矣』。土番許之。紅毛翦牛皮如縷,周圍圈匝,已數十丈,因築台灣城居之今安平城,複築赤嵌樓與相望。設市於城外,而漳泉之商賈集焉。國朝順治七年庚寅,甲螺郭懷一謀逐紅毛,事覺被戮。辛丑十八年,鄭芝龍子成功自江南敗歸,孤軍廈門;適甲螺何斌誘成功取台地,舟至鹿耳門,乘大霧駢進。荷蘭歸一王以死拒戰。成功告之曰:『此地先人故物,今珍寶聽而載歸,地仍還我』。荷蘭知不敵,遁去。成功遂入據之。改台灣為安平鎮,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縣二:曰天興,曰萬年。成功死,子經改東都為東寧,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康熙二十一年,福建總督姚啟聖用間諜謀陰散其黨,約偽賓客司傅為霖為內應,垂成事洩,為霖遇害按泉州府志,鄭氏殺其眷屬,獨為霖與父逃免。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統舟師進徵。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戒軍士毋得妄殺。軍士苦水咸,島岸突湧甘泉,遂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平。克塽經子震懾,遂籍府庫納地歸誠。
31 台灣縣;大清一統志:台灣縣,附郭,本東番地;鄭氏偽置天興、萬年二州,屬承天府。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廢二州,改置台灣縣,為府治。
32 鳳山縣:大清一統志:鳳山縣在府治南八十里,本東番地;鄭氏屬萬年州。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分置鳳山縣。
33 嘉義縣:大清一統志:嘉義縣在府治北一百十七里,本東番地;鄭氏屬天興州。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諸羅縣,乾隆五十二年改曰嘉義縣。
34 彰化縣:大清一統志:彰化縣在府治北三百九十七里,本東番地;鄭氏屬天興州。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屬諸羅縣,雍正元年分諸羅縣北半線地置彰化縣諸羅縣北二百八十里地名半線
35 淡水廳:淡水者,台灣西北隅盡處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與福州府之閩安鎮東西相望,隔海遙峙。山下臨江埤堄為淡水城,亦前紅毛為守港口設者。鄭氏時以淡水近內地,設重兵戍守。國朝雍正元年,既分諸羅縣地增設彰化縣,並於諸羅極北置淡水廳,駐竹塹參裨海紀游、台灣府志
36 澎湖廳:隋開皇中,嘗遣虎賁陳棱略澎湖地。元末置巡司。明洪武間,盡徙嶼民而墟其地。嘉靖間,仍設巡檢。尋裁。萬歷間,增設游兵,又設衝鋒游兵以備倭。天啟二年,紅毛據之。四年,巡撫南居益遣總兵俞咨皋擒其渠帥獻於朝。鄭氏時偽置安撫司。國朝雍正五年增設澎湖廳參海防考、赤嵌筆談、漳州府志、台灣府志
37 文獻通考:琉球國在泉州東,有島曰澎湖,旁有毗舍耶國耶一作那,語言不通,袒裸睢盱,殆非人類;喜鐵器,臨敵用鏢,鏢以繩十餘丈為操縱。按澎湖東南即今台灣,其情狀相似,殆即毗舍耶國也台海使槎錄
38 噶瑪蘭廳:噶瑪蘭舊稱蛤仔難,在淡水東北三貂、雞籠大山後社番地。國朝嘉慶十二年十二月,少詹事福州人梁上國上言:蛤仔難田土平曠豐饒,每為海盜窺伺,若收入版圖,不特絕窺伺之端,且可獲海疆之利。上命總督阿林保、巡撫張師誠議之。十五年,總督方維甸巡台。至艋舺,有蛤仔難番土目及民人潛入墾田者呈送戶口清冊,請照則升科,設官彈壓。維甸乃覆奏:淡水玉山之後,地名噶瑪蘭,系番語,閩音不正,訛為蛤仔難;並條奏其地勢情形甚悉。十六年,總督汪志伊、巡撫張師誠酌定條例以聞,置噶瑪蘭廳節東槎紀略
39 附載總督覺羅滿保題報生番歸化疏
40 台灣遠屬海外,民番雜處,習俗異宜。自入版圖以來,所有鳳山縣之熟悉力力等十社、諸羅縣之熟番蕭壟等三十四社,數十餘年,仰邀聖澤,俱各民安物阜,俗易風移。其餘南北二路生番,自古僻處山榖,聲教未通。近見內附熟番,賦薄徭輕,飽食暖衣,優游聖世,耕鑿自安,莫不歡欣鼓舞,願附編氓。今據台灣鎮道詳報,南路生番山豬毛等十武土番匝目等共四百四十六戶、男婦老幼計共一千三百八十五名口,北路生番岸裡等五社土番阿穆等共四百二十二戶、男婦老幼計共三千三百六十八名口,俱各傾心向化,願同熟番一體內附等由,冊報前來,臣批行鎮道確勘議詳,複行福建布按二司詳悉酌議去後。茲據布政使沙木哈會同按察使董永芠詳報稱,南北二路生番向與鳳諸二邑熟番接界,各有土官統攝,醇樸馴良,應循習俗,令其照舊居處,仍用本社土官管束,無庸另設滋擾。其汛守防範,原有鳳屬南路一營之淡水汛、諸屬北路營之半線汛,相去匪遙,飭令照舊防範,用資強壓,並令文員加意撫恤。除熟番聽其照常貿易外,內地兵民毋許擅入番界生事,及藉巡查擾累。所報丁口附入版圖,勿事編查。順其不識不知之性,使之共樂堯天。其南北二路每年各願納鹿皮五十張,各折銀一十二兩代輸貢賦,聽其按年輸納,載入額編,就台充餉。臣會同撫臣陳璸捐備花紅、銀牌、袍帽、豬酒,飭令該地方官將土官從優給賞外,所當恭疏報聞,請旨纂入輿圖,昭垂典冊,以志無疆之盛業。
41 ——以上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三。
42 疆域
43 台灣府在東南大海中,距省一千二百里水行自鹿耳門至澎湖水程四更,自澎湖至廈門水程七更。舊志以六十里為一更,計六百六十里。自泉州同安縣至省城,五百四十里。上達京師七千三百三十二里。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乾隆通志:抵咬狗溪大腳山五十里。府志:抵羅漢門莊內門六十五里,是曰中路,西至澎湖島五十里府志:抵澎湖三百二十里,水程四更計二百四十里,澎湖縱橫皆八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府志:四百六十里,是曰南路,北至雞籠城海二千三百十五里府志:抵雞籠六百三十四里,是曰北路。東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廣一百里,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府志:廣三百八十五里,袤一千九十四里
44 台灣縣附郭:東至大山番界四十五里府志:至羅漢門莊內門六十五里,西至鹿耳門海五里府志:三里,南至鳳山縣界十里府志:至二贊行溪鳳山縣界二十里。原至依仁里交界僅十里,雍正十二年改,北至諸羅縣乾隆間改嘉義四十里府志:至新港溪嘉義縣界二十里。溪以南有新港社新化里,原屬諸羅,雍正十二年改溪南屬台灣,溪北屬諸羅。東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廣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府志:廣六十八里,袤四十里。海防志:處大海之中,坐東南,面西北,為江、浙、閩、粵四省之外界,諸島往來之要會。蓉洲文稿:緣高邱之阻以作屏,臨廣洋之險以面勢。鳳山縣志:澎湖為門戶,鹿耳為咽喉。客問:七鯤身毗連環護,三茅港匯聚澄泓。平台異志:誠天設之險,為海疆最要
45 鳳山縣在府治南八十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五里府志:至港西旗尾溪五十五里,西至海三十里府志:至打鼓港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二百三十里府志:三百七十里,北至台灣縣界四十五里府志:至二贊行溪台灣縣界五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台灣志略:磯聳沙馬,林險阿猴。舊志:傀儡高峰,近接天際,琉球孤嶼,遠映海中
46 嘉義縣原諸羅縣在府北一百十七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一里府志:至大武巒山二十一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台灣縣界七十七里府志:新港溪為界,北至彰化縣界一百二十八里府志:虎尾溪為界。東西距五十一里,南北距二百零五里宋永清論:全台鎖鑰,徑道蜿蜓。台灣志略:白玉山插翠青霄,大武隴深入沓海
47 彰化縣在府北三百九十七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里府志:至南北投二十里,西至鹿仔港海二十里,南至嘉義縣治二百八十里府志:至虎尾溪嘉義縣界五十里,北至雞籠城海六百零八里府志:至大甲溪四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八百八十八里台灣志略:山有火焰、姑婆之奇,溪有虎尾、大甲之險。舊志:近防三林、鹿子,遠控淡水、雞籠
48 淡水廳在府北四百里府志:距府三百五十九里。府志:東至南山十里,西至大海七里,南至大甲溪一百一十九里,北至大雞籠城二百七十五里。東西距十七里,南北距三百九十四里。
49 澎湖廳距府二百四十里。府志:東至東吉嶼八十里,西至草嶼八十里,南至南嶼一百里,北至目嶼八十里皆系水程,不計廣袤
50 ——以上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四。
51 山川
52 台灣縣
53 大烏山在縣東北百餘里,郡之祖山也按舊志以木岡山為主山。西南行十餘里,有分水崙,南北二峰,蒼翠秀削。緣崙皆細石青草,磈礧蒙茸。崙之西下,前起巨阜,則草山也;是為郡山之少祖。又西為內烏山此郡城第三重後屏。西南孤峰突起,曰一峰尖。峰右石壁高數丈,下有石井。又西為三凸崙,西行平列為蚝鏡八峰八峰自南而北,亙二十餘里,形勢如開樓窗而展鏡屏。每天清氣霽,倚窗窺屏,遠見紅毛樓焉。八峰曰天馬、曰蚝鏡窗、曰飛鳶巢、曰猴曬日、曰接雲、曰山豬路、曰獐子壁、曰尾峰。蚝鏡窗為第二峰,最高,為郡城第二重後屏。由蚝鏡窗分支西下二十餘里為老鷂嶺,又二十餘里為馬鞍山。西行為香洋山距治東南四十餘里。香洋西面二十餘里,平疇曠衍,溝塍繡錯。由是而西,綿亙迢遞二十餘里,橫列郡城之背,為嵌頂山此郡城第一重後屏,在城東七里
54 魁斗山在城南,脈從東南來,至正南陡起三峰,狀若三台,為學宮拱案。又蟠屈蜿蜓,以至西南,勢皆內抱,形家所謂下砂者止此。
55 雁門關在城東五十里,高峻可眺郡治。距關裏許,有深塹數十丈。緣崖路狹,人皆重足而過。雁門之西為土樓山,亦曰險山,門徑甚險,惟容一人、一騎。其下有大坪社,故亦名大坪山。西南為茅草埔山。又西北為戶凳嶺,為灣崎山。東距城三十五里曰虎頭山。東南距城三十五里曰猴洞山。
56 羅漢內門在城東六十五里。其地四壁皆山,上接大湖。山後有大山,為目眉徽山即俗所稱木柵後大山,郡志作目貓徽山。其南高峰峭出,曰蘇遠埔嶺。逾嶺而南,有內、外二湖。湖西曰燒灰山,東為石門山,下有石門坑。石門之南為赤竹嶺。嶺東為三峰崙,南為小東方木山,又南為大東方木山,此內門之正東山也。其東重岡複嶺,高入雲際,北接嘉義,南抵鳳山,亙數十里,為郡治後屏者,南馬仙山,距城東七十里一作南仔仙山。南為大葉林山,為龍潭山山以潭得名,為大崎越嶺,又南為鼓山。出羅漢外門以上為內門東壁,山皆南行,折而西行,曰將軍山,曰銀錠山,為內門正南山。又西至打鹿埔溪口止焉此為內門南壁,山皆西行。銀錠之南,自東徂西,延亙為南壁外屏者曰外烏山。其南則獐仔壁山、大傑顛山。外烏之東,高聳可數者曰南麻蓼山、尖山、大岡山、小岡山,界於鳳山此為南壁外屏。內門之北,全倚分水崙西行,至內烏山而盡此為內門北壁。由分水崙以南,分支落脈,皆東趨內門,南逾蝦蟆林山,至溪口止焉此為內門西壁
57 卓猴山距城東北三十里,在木岡山之西。其下有溪。逾溪西南為豬母耳山,山低而小。又有遙接於南者曰湖仔內山,山勢與豬母耳山若遠若近,若合若離。卓猴之南為柳仔林山,列阜如屏,延亙數里。自木岡西遞,眾山重迭,不可勝紀。山盡處為馬鞍山。
58 木岡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巍峨特聳。其頂常戴雲霧,天氣清明,始見山形,遠望其峰,上與天齊。山北至蔦松溪為嘉義界按舊志云:台灣之山,此最高大,為郡山之祖,亦邑治之主山也。郡志又云:為邑之少祖山。嘉慶縣志辯之曰:郡邑之成也,必山與水分脈聚氣,以回環縈繞之。觀大烏落脈而為分水,是山無名,當其初即以分水名之。分水者,山南之水皆南流,山北之水皆北流也。而山之氣脈行乎其中,蓋昭然矣。今自郡邑東溯至馬鞍,從馬鞍東溯至分水,迢迢遠來,未嘗或斷。及今知邑之祖山果在大烏也。蓋木拔道通,百年於茲矣。左鎮溪發源內山,即分水北流之溪也。本藩溪亦發源內山。二溪皆自東徂西,所謂兩山之間,必有川焉。而木岡山越在二溪以北,與邑治斷潢絕港,遠不相屬,斷非邑之祖山。案當時內山未闢,人跡稀少,不能細詳其山脈之來去斷續,故誤以木岡為邑山之祖。而凡內山之莫得而指名者,亦總以木岡呼之。今依縣志,編正於此
59 番仔湖大山距城東北八十里,拔地而起,高入雲霄。其西有大尖、小尖二山。
60 角帶圍山在治東南二十六里,其下溪流逶迤,山水幽勝。南為岡山,接鳳山界。
61 鹿耳門距城西北三十里大海中,沙嶼橫亙,形如鹿耳。尾迤南為四草嶼,首枕北為鹿耳門。鹿耳門之北有北線尾在城西十二里,與鹿耳門接壤,其南即安平鎮,亦沙嶼橫亙,與鹿耳門南北遙接,中隔大港,即隙仔港也。港有石礁。北線尾既稱北汕,鹿耳門亦稱南汕。隙子港之石礁,所以暗接南北二汕也。北線尾之北有沙汕曰加老灣汕。又其北曰海翁汕自北路而來,於海洋中浮長沙線一條,名海翁線。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不知其幾千里也。線南之港,過洋之船多泊以候潮避風焉
62 七鯤身嶼在縣西南海中,距城十里。脈自東南而來,由鳳邑之打鼓山穿田過港,逶迤六十餘里,西轉下海,汪洋萬頃之際,結為七嶼,如鯤魚之鼓浪。嶼各相距里許,接續不斷,自南以北,而終於安平鎮。外為大海,內為大港,與南北汕參差斜對,為郡治關鎖。地皆沙土,風濤鼓蕩,不虧不蝕。多產菻茶桄榔,望之鬱然,蒼翠中有流泉,甘美勝於他處。一鯤身之地最廣,即安平鎮也紅毛舊城在焉。今水師營駐於此,有居民坊市。二鯤身至七鯤身,居者多業漁。每斜陽曬網,答箵家家,煙月蒼茫,漁燈明滅,佳景如披圖畫按七鯤身之嶼,舊志入於鳳山,而郡志、縣志並屬台灣縣。今考七鯤身介於台灣、鳳山二邑之間,自台邑言之為西南之關鍵,自鳳邑言之為西北之屏輔,皆所以拱衛全台也
63 海在郡西四邑皆同,故凡水皆東,惟台郡水獨西流,以海在郡西也,溪流漸於海,潮汐應焉,謂之港。海𣿭隨潮而瀦,就所到為遠近,不必納溪流,亦謂之港。郡海之七鯤身、鹿耳門,皆其內門戶也。其外可通大舟者,有南路之打鼓港、東港,北路之淡水港,凡三處。而惟淡水可容多船,且港門為正。又可通小舟者,有南路之蟯港,北路之咸水港及八掌港、笨港、海豐港、鹿子港、大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凡十二處。而笨港並有小港可通鹿耳門內,即馬沙溝也。其海中之險,有紅水、黑水二溝,而黑水為甚按台海相傳有萬水朝東處,續文獻通考等書皆云在澎湖南,因云澎湖漸低,黑水溝自北流南,以為萬水朝東,無生還理。考台海潮流止分南北,潮時北流較緩,汐時南流較駛。澎島在廈門之東南,乃渡台標准。過溝時,針路指定東南,船稍近北,雖不見澎湖,猶可見台北諸山;苟為南流所牽,則徑出南路沙馬磯頭之下,島嶼可望,不知台灣在何方矣。故黑水溝中值風靜,潮漲可隨流,潮退必懸椗,懼其南流之駛,非畏萬水朝東也。又凡海艘渡台,不但宜知潮候,更須熟諳風信。清明以後,南風為常;霜降以後,北風為常。若反其常,台颶將作。又天邊或有斷虹如舤者曰破舤,如鱟魚尾者曰屈鱟,皆颶將至之候。海水驟變為腥臊穢氣,或浮沫若米糠,及水蛇鱗介之屬浮游水面,乃地氣發而海沸也,台風應之。五、六、七月間,風挾雨至,隨至隨息。視天邊有黑子如簸箕大者,舟人即收帆嚴柁以待,遲即不及。大抵過洋以四月、七月、十月為候,最忌六月、九月;以六月多颶,九月北風初動,恐連旬不息也。其水口,北自雞籠城沿海而西至淡水,有水口五;又西南經南嵌、竹塹、中港、後壟、吞霄五社,有水口十四;又南經貓盂、房社、大甲等社至嘉義,有水口十六;又南經府治西,有水口八;自府治而南稍東,經鳳山西,有水口二;又東南經鳳山下淡水社,有水口五;南至於沙馬磯,出台灣境。
64 台江在治西門外,匯南北之水,為郡巨流;外迎海潮,由鹿耳門入,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壟、茅港尾,皆江海吞吐地也。南北之水,其源自東北八十里之分水崙分流,左水南趨羅漢門,右水北入大目降。而北流之新港溪與嘉義界,南流之岡山溪與鳳山界,眾流由之入江,是又江源經脈也。故以二溪總南北二派。
65 新港溪在治北四十里,發源木岡山,流於洲仔尾連嘉義界,匯為新港。新港之北流入嘉義灣港,其南匯府治眾水入台江,蓋台、嘉交界溪也。東流入洋仔港海𣿭也,又南流,蔦松溪合鯽魚潭、大目降溪入焉蔦松溪在治北,受洋仔港、卓猴溪、會文溪諸水。鯽魚潭在治東北十里,一名東湖,長二十餘里,受許寬溪、大丘田山水及菅林潭、鑒裏溪、舊社溪、咬狗溪諸水。大目降溪在治東北三十里,源出木岡山,分為南溪、中溪,合流來注,又受本藩溪、左鎮溪、新圜溪諸水。下流為紫頭港即新港溪下流,大橋港複合小橋港、石頭溝入焉大橋港在治北五里,小橋港在治北十里,石頭溝在治東北三里。遂入台江,與岡山溪合。
66 岡山溪在縣東南三十里,發源鳳山縣之大岡山山在鳳山縣北三十里,與台灣縣南境接界,分水溪源出分水崙之南,即分水南流溪也,經水蛙潭西出內門,過咬狗圈山合石門坑水、東方木山水、石車山水、崙茄山水、苳崙山水諸水各發源本山,俱在羅漢內門及灣崎溪入焉源出大烏山西南之三凸崙。又西流,經角帶圍山為角帶圍溪即本溪,隨地異名,有打鹿洲溪源出馬鞍山合深溝水入焉在治東四十里,俗名深坑子,源出角帶圍山。又西流為二贊行溪在治南二十里,即本溪下流,北屬台灣,南屬鳳山,有紅毛寮溪入焉在治東三十里,源出深溝。又西為喜樹港在治西南十里,即二贊行溪下流,入於台江,與新港溪會入於海。
67 城內水曰德慶溪俗呼坑仔底,源出小東門外,入郡城東安坊,合舊縣署後府署東二泉,西流至水仔尾,北出西門,與福安坑合。福安坑源出小南門,經寧南坊府學前西流至塗墼埕,出西門會德慶溪,直達台江,入於海。
68 鹿耳門港一名隙子港,在治西北,水程三十五里,介南北二汕間。水底皆沙,舟不可犯,必插竹標以識,南白北黑,名曰蕩纓,初設五桿,後增十三桿。由北汕入者為舊港,由南汕入者為新港。其外為大洋。
69 加老灣港在治西北十五里,鹿耳門之北沙線灣,舟不可泊,其西南為大洋。
70 海翁汕港在治西北十二里,有大澳甚深,名海翁窟一名月眉灣,洋舶於此候潮
71 安平鎮港在赤嵌城之西,距治西十五里,潮汐與鹿耳門、七鯤身相連。北至洲仔尾接新港溪,南至瀨口接岡山溪紅毛時巨舟悉從此入泊台江,港內寬衍,可容千艘,今淤淺矣。其外為大海,橫渡有澎湖,則台灣之外門戶也。
72 甘棠潭在保大東里,地多甘棠。蓮花潭在交賢里,其源甚深,多產紅白芙蕖。
73 大井在西定坊。來台之人在此登岸,名大井頭。相傳紅毛築赤嵌城,鑿此井以制火患。烏鬼井在鎮北坊,亦紅毛所鑿,南北商船悉於此取水。靈濟井在小東門外。康熙六十年,南澳鎮總兵藍廷珍克複台灣駐於此,泉大湧出,軍無渴患,作歌勒石以紀之,因名靈濟。福井在小西門外,凡二十餘口,蓋台灣建置時土人鑿以濟海船之取水者。南壇井在舊南壇側,泉甘。
74 鳳山縣
75 半屏山在縣北七里。自岡山迤逶而南,近附邑治,如列嶂畫屏。蓮花潭之流徑其下。其近接半屏者曰龜山,在縣治左。
76 小岡山在治北三十里,頂有巨石,圓秀如冠,名紗帽石。距北五里為大岡山,上有湖,有鐵貓兒碇、龍耳甕。其陰有石洞,莫測所底,相傳下通於海。內地來台者,舟過澎湖東吉澳,即見此山。與台灣猴洞諸山相為接界。
77 蘭坡嶺在縣北三十里。
78 鳳山在縣南三十里,上多巨石,嶔崎玲瓏。其旁左右二峰,展翅而立,如飛鳳之奮翼。東北數小峰,位置錯落,名鳳彈山,學宮之案山也。西南有小崙曰鳳鼻山,邑治之案山也。其聯於東北與鳳彈相屬者曰赤山。
79 琅嶠山距城南二百四十里。山高而險,下有生番。又南距城二百七十里為朝華離山,又十里為網翠山,對崎者為老佛山。又南直抵波濤中者,為沙馬磯頭山,凡距城三百七十里一名仙人山,呂宋商船以此山為指南。其頂常帶雲霧,非天朗氣清,不能見也。迤東為大烏萬山、大柴高山、霄馬千山,皆背立傀儡山之後,俯臨海中。
80 赤山與東北赤山同名異地在縣東十里,其頂時裂,湧泥如火焰,置薪其上,則煙起焉。由此而南,悉屬番社。又五里曰觀音山,起伏盤曲,中有一峰屹立,眾小峰拱峙於側。迤北十餘里為七星山,七峰上皆戴石,圓密如星。
81 傀儡山在縣東六十里,聳出重霄,常帶雲霧,內地舟至澎湖,即見此山;重岡複岫,皆人跡所不到野番居之。其南為蜈蚣嶺。又東距城七十里曰彌濃山,八十里曰北葉山,皆傀儡之支。
82 啞猴林山一作阿猴林在縣東,林木茂密,漸入番界。
83 尖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孤峰秀削,勢若玉筍瑤篸。
84 漯底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平原曠野,中浮一邱,頂寬平,有一小竅出水,其深無底。
85 小滾水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北聯大滾水山,相距十餘里,上有濁泥水湧出舊志云:有湯泉,泉源沸突,瀦為潭,周數十里,中起三洲,居民決水灌田數千頃。去城七十里為大龜文山,旁為卑南覓山,為芋匏山,與嘉義之內優山連界。
86 毗南謐山在縣東南二百二十里,北接崇爻山,有咸水泉,煎之成鹽,界於彰化。
87 南謐東嶼在縣東南海中,距南謐三里許,為一方之蔽。
88 打鼓山一統志作虎子山,俗呼打狗山在縣西南七里,特峙海濱,其下為打鼓港舊有番人居之,其遺種尚有存者,今水師營壘在焉。由此蜿蜓而行、勢若長蛇者,為長蛇山。其隔海參差、遠近浮沈而列於左右者,西有石佛嶼,石佛嶼之北有石塔嶼,南有涼傘礁,皆屹立於海中。
89 旗後山在縣西南十二里。
90 小琉球山在西南大海中,突起一峰,盤鬱蒼翠,周三十餘里,無人居,多產椰子竹木,下多巉岩巨石,大舟灣泊甚難,為水口關鎖。
91 紅頭嶼在南路山後,孤立海中。山內四圍平曠,傍岸皆礁,大船不能進泊,每用小艇以渡。山無草木。番民以石為室,卑隘不堪起立番俗六考云:山多產金,番無鐵,以金為鏢鏃槍舌。昔年台人利其金,私與貿易,因言語不諳,台人殺番奪金。後複邀琅嶠番同往,紅頭嶼番盡殺之。今則無人敢至其地者
92 火燒嶼在傀儡山後東北採訪稿云:嘉慶初,有冬港販戶曾開盛及小琉球漁人至其地蓋寮以居,有番童來,探詢之,云系紅頭嶼人因殺酋長懼罪載其婦子漂海至此,遂居焉。盛於次年複載穀種諸畜,挈眷其地,開墾耕作,往返貿易。今人數已倍於前矣
93 琅嶠南嶼在縣南,自沙馬磯頭一潮水可到,遠瞰微茫,舟人罕至,土番所居
94 海在縣西南。
95 淡水溪在縣東南三十里,源出東北大山,南流徑大澤機社治東北五十里、阿猴社治東北四十里,納阿猴溪源出本社、巴六溪水治東南五十里,源出山豬毛社後山,屬歸化生番。而阿猴溪所受之大澤機西溪、北溪,亦合流同匯西溪源出大澤機西南山,北溪源出大澤機內山,至塔樓社合流,至淡水社縣南四十里西出為下湛溪亦名西溪,分流溉田,又西流入海。又南流,合冷水溝水治東南四十五里,又受力力溪縣西六十里,源出東南大山,匯為東港縣東南三十里入於海。
96 放䌇溪在縣東七十里,源出東南大山。有二源:北曰尖溪,南曰畢鄉溪;合西南流、經䌇放社,會關帝港縣東五十里、茄藤港縣東北五十里,另分一支入彌陀港,又西南至鱉與港治東六十里入於海。
97 竹仔港在縣北,西流入於海。
98 彌陀港在縣西北二十里,納茄藤港西流之水入於海茄藤港西流,自乾隆十三年始中間禁塞,二十四年知府覺羅四明檄台、鳳二縣疏浚,定令歲修一次
99 蟯港在縣西北十五里,源出小岡山,西流會觀音山水,經治西維新里入於海。
100 萬丹港在縣西十里,西入於海。
101 打鼓港在縣西南七里。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門成南北二支。南入為前鎮港,又入為鳳山港,至鳳山莊入於海;北入為硫磺港,至興隆莊匯為城內河,其委入於海。
102 中港在縣東南五十里,潮過赤山治東十里轉而東,過淡水港,南受下淡水雜流,西入於海。
103 草潭在縣東北觀音山莊。又縣境有風櫃、金荊、三鎮、龍須等潭。蓮花潭在縣學宮前,長堤修垣,水木湛然;其中遍植荷花,露淨香清,為泮宮佳境。
104 湯泉一在下淡水社,源出赤山,無定處;一在大滾水山,山不甚高,其上瀵湧出泉,相去十餘里。
105 嘉義縣
106 大武巒山在縣東北,邑主山也。由大遯山南馳七百餘里,山脈停駐,挺特圓秀。其北為玉山,奇幼瑩徹,高出萬山,無遠不見,終歲雪封,惟晴明偶見,有頃則煙霧複合,見之非風即雨,輒有奇驗,是為邑治之後障,接彰化界。由大武巒迤𨓦而西,距城十里,橫岡如帶,近貼邑治之背者,為牛朝山。自右旋左,蛇伏於草地尾,複有小山,逆於水口,為邑治關鎖。
107 國朝程夢林記略:玉山之名,莫知於何始。不接人境,遠障諸羅邑治,去治莫知幾何里。或曰山之麓有溫泉,或曰山北與水沙連內山錯,山南之水達於八掌溪。然自諸羅以來,未聞有躡屐登之者。山之見恆於冬日,數刻而止。予自秋七月至邑,越半歲矣,問玉山,輒指大武巒山後煙雲以對。且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徹,日與山射,晶瑩耀目,如雪如冰,如飛瀑,如鋪練,如截肪,莊嚴瑰偉,三峰並列;中峰尤聳,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徹間以青。注目瞪視,依然純白,俄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下垂及腰,橫斜入右,於是峰之三頓失其二,游絲徐引,自下而上,直與天接。雲薄於紙,隱隱如紗籠香篆中。微風忽起,影散雲流,蕩歸烏有。皎潔光鮮,軒豁呈露。蓋瞬息間而變幻不一,開闔者再焉。過午則盡封不見。以予所見聞天下名山多矣。嵩少、衡華、天台、雁蕩、武彞之勝,征奇涉怪,極巍峨,窮幽渺,然人跡可到;泰山觸石,匡廬山帶,皆緣雨生云;黎母五峰,晝見暮隱,不過迭翠排空,幻形朝暮;豈若茲山之醇精凝結,磨涅不加,江上之青無能方其色相,西山之白莫敢比其堅貞,大賢君子欲從之而末由,羽客緇流徒企瞻而生羨,類有道知幾之士,超異乎等倫,不予人以易窺,可望而不可即也。
108 大福與山在縣東北十里,即大目根山也。與覆鼎金山同為邑治右肩。又東五里曰枋仔岸山,三十里曰尖山。又東距城六十里曰鹿楮山、打利山,又五里曰鹿仔埔山,為邑右之外護。
109 葉仔林山在縣東北七十里,與大武巒遙接。自東而旋於北,居邑右臂六十里曰鼎蓋梁山。平頂隆脊,狀如釜蓋,與鼎蓋梁並崎者曰梅坑山,凡距城三十里。其北曰奇冷山即奇嶺社之山,山高百丈。台地最暖,惟此山積雪至春杪不化。山之北與彰化接界。
110 阿里山在縣東南十里,地極遼闊,內有八社。又東南三十里為大龜佛山,同為邑治左肩。又東而肚武膋山一名大武膋山、畬米基山,並距城一百二十里,外輔乎邑治之左。
111 馬稠山在縣東南二十里。自半月嶺而南,又西轉為關子嶺山,徑逼仄如重關天險。又十里曰糞箕湖山。其西南十里為小龜佛山。其東南有赤山。台地土多黑淤,惟此山盡赤,為得正色。折而南曰玉案山舊名玉枕,繚曲北向,居邑左臂,為學宮之案。其麓曰小山,曰火山,水石相錯,石罅泉湧,火出水中,有焰無煙,高三、四尺,亦名火泉。隨風斷續,雨至愈發。或以茅引之烹茶炊黍,頃刻而成。又有小罅如線條,窺之紅若丹爐。上有大樹垂蓋,枝葉與火焰縈拂,長青不隕。火之所出,泉流如沸,而掬之僅微溫耳。時有魚蟹出入其中。真台地之一奇也!柏近有大小石門二山。又十里為嵌頭山,巉岩陡絕,上有嗦囉婆山,與大龜佛山遙接。又東南為大武壟山,距城六十里,繞於玉案之後,與學宮遙對焉。
112 翁仔上天山距城東南八十里,山極險峻,其形如老翁扶笻揚步天際。相近有五步練山,險削不可容足,與消離山並峙。又十里為筆架山,為虎頭山,並以形似名。又十里為鹿馭山,為琅包山,下有曠埔,居人多耕種。其中又有內加拔山、東西煙山,並距城東南百里。其外鳥山,又其外皂羅袍山,去城百八十里,人跡罕至,東南之極境也。
113 荷包嶼在縣西三十里。
114 北門嶼在縣西南五十里沙馬溝之右。
115 南北鯤身在縣西南七十五里,皆沙阜堆聚,與七鯤身同。
116 青鯤身與青峰闕俱在縣西南八十五里,皆面臨大海。
117 海在縣西。
118 虎尾溪在縣北六十五里,界彰化彰化南五十餘里,水濁而迅,泥沙滾滾,人馬牛車渡水疾行,稍緩則有沒腹埋輪之患。夏秋水漲,有竟月不能渡者。源出彰化水沙連內山,過水沙連社合貓丹、巒蠻二社濁流,西過牛相觸山彰化東南五十六里,由水沙連分支,北入東螺彰化川,南合阿拔泉溪源出縣東十里阿里山之西,過黃地崙渡縣北十里、布嶼稟渡縣北今屬彰化,出白沙墩之北,至台子挖港入於海。
119 笨港在縣西三十里,源出阿里山之南曰三迭溪縣北二十里,為笨港上流,至雙溪口縣北二十餘里打貓崙仔莊,石龜溪、尖山水來會石龜溪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東北奇冷山;尖山水源出本山,西過白沙墩之南為笨港,出土獅子莊至於楫子寮入於海。
120 蚊港在縣西南六十里,從青鯤身歷南、北鯤身,東旋青峰闕,納八掌溪南流八掌溪在縣南二十里,源出玉山,西出為冬港,南出青峰闕來注,有嘓溪合哆囉嘓社北水、九重溪水分北支入焉嘓溪在縣南三十里,源出東南大武壟山十八重溪之北;哆囉嘓社北水在縣南三十里,源出本社;九重溪水在縣西南五十里,牛朝溪水亦入焉在縣西五里,源出大武壟山,歷大福與山為龜仔港,又西為猴樹港,南至青峰闕來注,至頭港仔會冬港縣西三十五里,納八掌溪西流來會,又南過威里東別為咸水港縣西南四十里,為蚊港下流,支分於北為井水港縣西南四十里,其正流入於海。
121 內連珩溪在縣西南四十里威里南,受上下急水溪縣南四十里,源出東南關子嶺內山,在上為上急水,出小龍船窩為下急水,嘓溪之西流亦同匯焉北流入蚊港見上。又南為倒風港縣西南六十里,即本溪下流,複分三支,北為鐵線橋港縣南五十里,南為茅港尾港縣南六十里,西南為麻豆港縣西南六十里,其正流入於海。
122 灣裏溪在縣南七十里,源出噍吧哖社內山縣東南七十里,過五步練、大武壟二山,合卓猴山水於石仔瀨,西流為加拔溪即本溪下流,合烏山頭水,過赤山有渡名拔子林渡至灣裏縣南有渡,往郡孔道,過蘇厝甲、檨子林、蕭壟西出為歐汪溪,入於海。
123 新港溪在縣南八十里,南流為台灣縣溪見上,北流為嘉義縣。溪東出為灣港縣西南木柵保海𣿭,距縣七十里,有渡二:一名灣口渡,一名小橫渡,為竿寮港、直加弄港、西港、仔港、含西港,又有支港曰卓加港並縣西南安定里海𣿭,距城八十五里,俱有渡。港口有魚鹽,西出為大海。
124 白水溪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出玉枕山,西入大排竹、臭佑、下加冬諸莊。
125 土地公港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由猴樹港之南入於荷包嶼潭。
126 馬沙溝在縣西南八十五里,北接台灣縣之安平鎮,西通海。
127 白須公潭在八掌溪之北。牛拇芝潭近海,廣可一、二里,多產魚。荷包嶼大潭,周二十里。
128 紅毛井在縣署之左,鑿自荷蘭,因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冽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今更名為蘭井。
129 溫泉在玉山下,凡數處。
130 彰化縣
131 大烏山在貓霧捒、上保、東勢角內極東之境,距縣百有餘里,據萬山之顛,是為邑之祖山。迤而西行,距縣城東十里曰紅塗崎山,左分支為燕霧山,右分支為快官山。中峰迭翠,層巒聳拔,是為八卦山,距縣東三里,頂平而方,高出眾峰之上,舊名望寮山按一統志及郡志並作寮望山,惟新縣志作望寮山,一名鎮山,一名定軍山,邑主山也舊建鎮番亭,後改曰鎮亭,嘉慶十六年邑治建城後,又於山上建一磚寨名曰鎮寨。繞縣而北曰大肚山,距城十里,與八卦山對峙。其後為貓霧捒社。又十里曰龍目井山,其下有井,所謂龍目甘泉是也。又十里曰鰲頭山俗呼牛罵頭,又五里曰沙轆山,又北距城四十里曰紅圳頭山,其上平坦,居民數莊。
132 觀音山距城南四里,尖峰秀拔,邑朝山也。前二里曰白沙坑山,峰巒奇聳,遙拱邑治邑之書院命名白沙,蓋取諸此,內有龜山、虎山、岩山,有埤仔後山,峭拔秀麗,為諸山冠。又三里曰內莊山,其旁有圓仔山、水坑山,皆相屬。
133 黃竹坑山在縣東三十里,其山數十崙皆竹,望之蔚然。相近有北投山。東為筊䇭山,平地突起,高峰聳拔。方言:筊䇭,竹器也;其山圓頂,象形以名。東十里為內木柵山,地頗平曠,中墾田園,居民凡十餘莊。迤南為南投山下有縣丞署
134 火焰山距城東五十里,貓羅山、貓霧捒山為之左右郡志云:貓羅山在縣東二十五里,與嘉義之玉枕山南北斜照;貓霧捒山在東北三十里,數峰皆秀削插雲,狀若火焰。曙色初開,霞光爛然,為邑佳景。其下為烏溪之流所經。山半有蝙蝠洞,上有池,周數丈,雖旱不涸。旁為萬丹山草萊新闢,其內有八杞仙、龍眼林、番仔吧等莊。又東二十里為竹腳寮山,其內有林■〈王冀〉埔居人耕種其中。又東,九十九峰玉筍瑤篸,排空無際,其下為大吼山。
135 華蓋山距城東百里而遙。台郡諸山,自淡水以下皆南向,惟此山西向,邑治第一山也。挺秀超拔,烏溪之源出焉。其南為埔里社,北為眉宗社。
136 阿里史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其頂落脈斜飛,至大里杙止。旁有岸里山。又五里曰樸仔籬山,山南與玉山接,大不可極。又東北去城六十里曰東勢角山其地有屯田、隘田五百餘甲,南有水底寮山配屯番口糧園四百餘甲,又五里曰大茅埔山中墾良田數百甲,又五里曰大榖埔山新志有大姑婆山,疑方言之訛,又五里曰罩蘭山山麓屯田三百餘甲
137 大武郡山在縣東南四十里,由牛相觸山分支右出,橫亙二十餘里舊通志云:去大雞籠七百餘里,在虎尾溪之北。西南有大武郡社,相近有施厝平頂山山勢平坦,地多產樜。又十里曰虎仔坑山,左連八娘坑山、外觸口山,去城六十餘里。又東南曰牛相觸山,由水沙連分支,南北兩峰,勢若相角,中隔一溪,南為嘉義斗六門界,北為大武郡界。
138 江西林山距縣五十餘里,平地突起,傅察福公剿林逆時曾駐營於此。
139 阿拔泉山在縣東南六十五里。山麓之水,發源於阿里山,西北經竹腳寮山,西轉為嘉義之阿拔泉溪焉。
140 內觸口山在縣東南六十五里。清水、濁水二溪徑此合而西流,北連集集山、八仙山、風爐山,南連清水溝山、牛穩格山、豬母朥山。
141 大半天山在水沙連內濁水溪南畔,距城東南七十五里,危險絕倫,與小半天相連,旁有大平頂山、溪洲仔山。
142 水沙連山在縣東南百里,內有大湖,四面皆山,中有二十四番社,皆負山隔湖而居,路極險。其內南港有吷山、木扣山、卓咯山、丹山、頭圍山、二圍山、木武郡山,北港有貓袖眉山、致霧山、福骨山,人跡罕到,莫能詳考。惟南北兩澗沿岸堪往來,外通斗六門、竹腳寮,為各社總路隘口。
143 集集山在沙連保,高峰聳拔,峻秀無雙。顛有兩池,分居左右,周五丈餘,大旱不涸,名蔭龍池。
144 雪山在水沙連內,經年積雪,瑩徹光明,晴霽遙望,輝如白玉,又名玉山,與嘉義接界互見嘉義山
145 水沙浮嶼在水沙連之中。水沙連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為潭,廣可七、八里,屈曲如環,長二十餘里。中突出一嶼,番多繞嶼以居,僅空其頂,雲頂為屋則社有火災。岸草蔓延繞岸。編架竹木以浮水上,藉草承土而種稻,謂之浮田。其嶼圓淨開爽,青嶂白波,雲水飛動,海外別一洞天也。
146 直加連嶼在縣東南九十里。
147 海在縣西。
148 大甲溪在縣北四十里,與淡水接界。發源岸里內山,過樸子籬山,經岸里社,至紅圳頭南,分為牛罵溪縣北四十五里,以經牛罵頭山得名,匯於牛罵社入海。又北流分為蛤滿溪縣北四十五里,歷鐵砧山,至大甲山南二山俱縣南百里入於海。
149 奔山港分大甲溪西北過奔山治東北,與牛罵頭山、沙轆山、大肚山連接,又西為港,入於海。
150 草港在縣北四十里,發源南投山,過北投為大肚溪治北十里,經貓羅社治東三十里,貓羅溪合萬斗六溪入焉萬斗六溪,縣東北二十里,源出火焰山後。萬斗六溪複合萬丹溪同匯萬丹溪,縣東五十里,源出岸里內山。至紫坑仔社縣北五里合水沙連九十九峰水,出阿東社縣北四十里,合貓霧捒溪縣東二十里,源出岸里社,又北為草港,入於海。
151 塗墼窟港在縣北,受大肚溪支流為港入海。
152 鹿仔港在縣西十五里,發源大武郡山曰大武壟溪縣東二十里,西出馬芝遴社縣東二十里,又西為鹿仔港入於海。
153 海豐港在縣西南六十里,道源嘉義縣虎尾溪,北流曰東螺溪詳嘉義川,折而西過馬辰有打馬辰渡、樹子腳有渡、貓兒乾有渡匯為海豐港,入於海。
154 三林港在縣西南四十里,直海豐港北,受東螺溪支流入於海。
155 台子挖港在縣南五十里,受嘉義虎尾溪南流,匯為港入於海有浮嶼可泊舟
156 五條港與嘉義接界,發源水沙連牛相觸山下,徑福骨山、木扣山俱水沙連內,距縣九十里曰濁水溪,南流出外觸口,清水溪入焉清水溪,治東南六十里,源出水沙連內觸口之杉木嶺,瀦為大湖治東南九十里,西流至嵌頭,合西螺溪治南五十里,導源濁水溪,還注本溪、三條圳溪治南四十里,介東、西螺之間,匯為五條港,入於海。
157 水裡港在縣北二十里,海𣿭所入。
158 五𣿭港在縣北三十五里沙轆山北,有南汕海𣿭入焉。
159 王宮港,海𣿭所入港口寬,可泊巨艦數十
160 日月潭在水沙連內,兩邊水色不同,中突一嶼曰珠山。大窟潭在北投火焰山半壁,水止微出,大旱不涸。水漣潭在半線山內,方廣二丈餘,形如井,崇山環列,天將風雨則水漲,發聲如潮,番民以占陰晴。鬼面潭在牛線山內,水泉停瀦,夏秋溢,春冬涸。月眉潭在和美線邊,形如月眉。
161 古月井在東門外,距城三百步,前系李家園內八卦山麓,泉忽湧出,甚甘。紅毛井在東門外半里許,泉有數穴,味亦清甘。龍目井在治北十七里,其泉噴湧數尺,山下田數十甲皆資灌溉,旁有兩石,狀似龍目,故名。國姓井在治東北六、七里柴坑仔莊,視之尺許,白沙明淨,以繩墜石則不知所底,繩盡少刻,石自躍出。
162 淡水廳
163 大雞籠山在廳治北二百五十里,一望巍然,臨於海上;諸山之起脈,全台之結腦也洋船以為指南。稍東為三貂大坪山諸羅志作山朝山,山極高大,北分小支由遠望嶺至卯里鼻入海台郡皆山在東、海在西,噶瑪蘭則海在東、山在西,至卯鼻而東西各異矣。繞而東為噶瑪蘭界。由三貂西分支為蜂子崎山,山下曰水返腳潮漲至此,故名。複西為搭搭優內湖山,曲而轉者為劍潭山。複西南為芝蘭山、奇裏岸山、北投山,複曲而轉為關渡門山一名乾豆門。去治北百六十里為滬尾山山有炮台,俯瞰滄溟,日西下則金光閃爍,氣象萬千,舊志所雲戍台夕陽者此也。由三貂之西南,分支為錫口山、六張犁山,稍西為拳山。由三貂南分一支為猴山尖由猴山尖內過三重大山即噶瑪蘭,但多生番,人不敢行,東南分一支為小熬灑桶山一名蛇舌仔山,又分一支西折為咬狗寮尖,其南為橫溪,北為暗坑仔暗坑仔內過一重大山即噶瑪蘭。複西為冷水坑尖。自咬狗寮尖內山東行,直趨大姑嵌,至三坑子與銅鑼圈毗連,複折西向北為尖山。尖山之南為桃子圈、大湖山。又西北為觀音山,內為獅頭岩山,與關渡門山相對。關渡山形如象鼻,形家謂之獅象捍門。
164 小鳳山在廳治北十里,為治右臂。北距四十五里為岸里山,路皆險峻。又北去治百里為南嵌山,百四十里為太平山,百六十五里為大遯山;其山自小雞籠山蜿蜓而來,矗起屹立於淡水港東北,亦曰奇獨龜崙山。百八十里為八里坌山。自關渡門穿港而西,雄偉傑出於淡水港之東南,是為東南之鎮山;山凡八面,故名為八里坌焉。二百一十里為小雞籠鼻頭山,峻峙海濱,有石空中,名曰石門。二百二十五里為金包里山,五百三十五里為山朝山;山南為蛤仔難即噶瑪蘭,三十六社生番所居,人跡罕到
165 香山距廳治南十里,環拱廳治。又南十五里老衢山,四十五里為後壟山,六十里為嘉志閣山,百里為大甲山。
166 天馬峰在廳治南,高聳挺拔。折而西北曰五指山,距廳三十里,為廳治祖山。其北曰金山,為少祖山。又北曰南河山,西為九芎林山、犁頭尖山,北為鹽菜甕山,東北為銅鑼圈山。西下複起為八張犁山,南折為三合水山。又西南為新埔山,西為枋寮山。又西為鳳山、崎員山子,稍西南為鳳鼻尾,皆治右拱。八張犁西南為大湖口山,正西為楊梅壢山,為長岡嶺。稍北為頭重溪山、中壢山,皆治右沙之外護。
167 大崎山在廳治南,西行為石碎崙山,茄苳湖山,北為隙子山,南為南隘山。由大崎山南行為寶斗仁山、對換坪山,逾溪為三灣山,西為鹿廚坑山、南港仔山、馬龍潭山,皆治左拱。南港山之南為內西潭山山下為海豐莊,又南為桶盤山,為樟樹林,為芎蕉灣皆蛤仔市山。北折為龜頭山,西行為弸崁山,為雷公嵌,迤南社為烏眉崎。由芎蕉灣複繞西南為銅鑼灣山,折而北為打那叭崎山、白沙墩山,南為吞霄內湖山,為火炎山,西下為金面山,為治左沙之外護。由火炎山過角口溪為石壁山,西為銀錠山舊名鐵砧,去城東南九十餘里,作東南之鎮,逾溪為彰化界。
168 南山距廳治東十里,在竹塹社南,與眩眩山形勢相屬。八十里為三台山生番居之。又東去治百八十里曰磺山,峙於大遯山之東,形如鼎之覆而三足出其上,童無草木,其土可煮為磺,故名。其東為雞柔山。
169 椰里歷山距廳治東北三十五里。又十五里為查內山生番居之。又東北去治百里為小龜崙山、佑武乃山,百五十五里為海山舊為人所不到,後內地之人耕作其中,而內港之路通矣,百八十里為蓬崎山,二百三十五里為峰紫峙嶺。濱海有大山如獅,小山如球,曰獅球嶼又名半月沈江
170 雞籠嶼在廳東北二百五十里,端員尖秀,屹立海中,與大雞籠山隔水不遠,城與社皆在嶼之西面又有福州街舊址,上建石城。台地無霜雪,獨此地極北,寒甚,冬有積雪。今設汛防其地。以在大海中,凡欲至者必先舉烽火,社番駛艋舺以渡。其西南有桶盤嶼,相距水程八里,為雞籠港關鎖。又有燭台嶼、旗桿石,各相峙立焉。其東北有雞心嶼、香爐嶼、鳥嶼海鳥多卵育於此。又有羅漢石,或立或敧,其形奇古。其外有抬轎嶼,兩頭橫長,中微高,波濤汨沒,隱隱欲動。又有石曰雞籠尖俗名雞籠杙,曰跳石,迭迭水面,自八里坌至大雞籠城跳石而行,長四十有五里,惟土番能之,蓋發龍之所,島嶼亦迭見錯出,爭為奇觀。
171 礁荖叭山距廳治東南五十五里,亦名打那拔山,小峰錯落,近海而峙。六十里為貓里山、合歡山。七十里為交眉山生番居之。八十五里為宛里山。九十里曰貓盂山,距四里為南日山;曰蓬山,去治百里。虎頭山一名倒旗山,距廳治西南七十里。
172 海在廳治西淡水川多經入海,今依南北次第之:始南境之大安港,終北境之雞籠港
173 大安港在廳治南九十五里,接彰化北境。其發源於水沙連內山北過源出南河山,西行受九芎林水源出九芎林山、八張犁水源出八張犁山,轉而南,至斗崙,會三重埔水源出三重埔山、員山子水源出員山子山、柴梳山水在金山西北,經廳治而北,歷湳子莊治北三里、金門厝治北七里,溪名以此,由造船港治西北十五里,亦名槺榔船頭入於海以上皆廳治南川
174 竹塹溪在廳北十五里,源出眩眩內山,曰眩眩溪治西五里,東行受查內山水,又受鄰子吧荖山水未詳,為竹塹溪。西行為竹塹港,入於海竹塹港南北二線,可泊小舟,候潮出入,惟溪流衝壓,港路無定,晝則循標而行,夜則篝燈為號
175 鳳山溪在廳治東北十里,源出銅鑼山,過三合水山名,在八張犁山南會犁頭山北水源出犁頭山,繞枋寮山前為魚寮港,西入於海。
176 南嵌港在廳治北七十五里,源出大姑嵌,合霄裏溪源出查內山
177 支吧里溪源出合歡大山、田厝溪與支吧里溪同源異流、加冬溪亦同源異流過桃子圈山會龜崙嶺南水,西入於海。
178 淡水港即滬尾港,在廳治北二百里海口,水程十里至關渡門,諸溪聚焉。長豆溪由八里坌南入長豆溪源出八里坌山之南,磺溪由北投莊入磺溪源出磺山,大隆同溪由番子渡入大隆同溪源出暖暖三瓜子,擺接溪由二甲九入擺接溪源出三坑子山,合橫溪水、南龜崙山水、海山水,艋舺溪所匯眾流,北有小北勢溪、大北勢溪、蛇舌山前後水及拳山水、猴山尖水、獅頭山水、大坪林水,南有咬狗寮尖水、暗坑子水、新莊溪源出本莊由艋舺街入焉。其內有大澳,分為二支:東北由麻丁翁未詳、搭搭優山名,在水返腳西凡四、五曲至峰紫峙在治東北二百餘里,西南由武灣社治北百五十里、擺接社治北百四十里各數十里至滬尾港入於海滬尾,正口也,商船皆泊此;其南為八里坌港,口淤淺,僅泊小舟
179 上淡水溪在淡水港東北二十里,源出東北大山中,深十餘尋,緣岸皆古梅,舟行數日不窮中產紅心魚。其水西流北折,合巴浪泵水未詳。岸里、南日二山,支分於南日社之後者曰房裏溪,支分於銀錠山之北者曰貓盂溪,合匯於雙寮社海口治南九十里為大安港,西入於海。
180 宛里溪在廳治東南八十五里,源出於火炎山,繞蓬嵌山一名蓬山,在火炎山西,經宛里山下折而北,西入於海。
181 吞霄溪在廳治西南七十里,源出南日山,西北徑倒旗山西入於海。
182 礁荖叭溪在廳治南五十五里,源出佑武乃山,徑南日、礁荖叭二山之南匯為港,西入於海。
183 後壟溪在廳治南四十五里,源出內潭,徑貓里山會貓里社水、嘉志閣山水,經弸嵌山下至街子尾,分而為二:一為蚝殼港廳南二十里,一為正流,由溪洲前會後壟莊水至泊子寮合蚝殼港,經烏眉崎尾山名,納新港埔媽宮後溪源出新港社,為後壟港,西入於海。
184 中港在廳治南三十里,源出東南合歡山,歷五指山,自六大埔南流至三灣山,折而西,經對換坪山,受土牛上坪水未詳,至鰻魚窟頭折而南,受南港子山水源出南港山,迤而西,受馬龍潭山水,而莊山寮水未詳、中港社水自北來匯,西入於海。
185 鹽水港在廳治南二十五里,源出寶斗仁山,內經內隘,外受八股山水未詳、烏子林水未詳、茄苳湖水源出茄苳湖山,西入於海。
186 隙子溪在廳治南十里,源出金山,合大崎山水、葫蘆堵山水,經雙溪受楓子林未詳、尾子水未詳,繞青草湖在金山西,有草結子似粟,亦名出粟湖,折而北,至隙子莊治南十餘里,複回而西,經南埶治南七里受牛埔水、香山坑水入於海。
187 金門溪在廳治北,源出治南五指山,會象齒林水源出象齒林山、南河水北入於海。
188 雞籠港在廳治北二百五十里,為台郡最北之港。四圍山環,暴風不害,可以泊舟。其西有港曰八尺門,又轉而北為深澳兩處皆可泊舟。西北為大海以上皆廳治北川
189 磺山潭在磺山頂,潭深且廣,水湧如沸羹。
190 龍目井在大雞籠山之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甘冽冠於全台。
191 澎湖廳案胡建偉澎湖紀略云:郡志所載澎湖島嶼方隅、形勢、里數各異者,悉為更正。今所載多據焉
192 澎湖在台灣縣西大海中,與泉州、金門所相望。島嶼錯出,泛若水中之鳧。其最大而宅中者曰大山嶼,廳署、協營在焉。中分五澳,幅員百里。
193 大倉嶼、涼傘礁嶼並距廳治北水程十有八里,又二里曰中墩嶼,又北距治三十里曰北山嶼,並有民居,中分四澳。又五里曰金山嶼,又五里曰險礁嶼,曰土地嶼。又距治六十里曰鎮海嶼明時設兵防海,八十里曰吉貝嶼,內有民居,乃廳後極北之地。又二十里有石礁曰北礁,距治水程百里,沙線屈曲,半沈半浮,隱躍水面,最為險要。
194 虎井嶼距廳治南水程二十五里。又南距治四十五里曰桶盤嶼,六十五里曰馬鞍嶼,曰狗沙嶼,嶼多產狗沙魚,因名。七十里曰布袋嶼一名船路礁嶼,舟行八罩者必由此進,水口僅容一舟,亦險道也;曰金雞嶼,曰味銀嶼;八十里曰八罩嶼一名挽門嶼,居民稠密;曰將軍嶼,與八罩東西平分,中隔一水,其後為船帆嶼;九十里為鏡仔嶼一名碀子,為頭巾嶼;又五里為南鐵砧嶼,上有大石,可三、四丈,其形如砧。最南為南嶼,距治水程百四十里,廣袤三十里舊有民居,因被寇徙歸於八罩,永為禁地焉
195 林投嶼距廳治東水程十有九里。陽嶼、陰嶼並距廳治東水程三十里,二嶼平分一水,其左為香爐嶼一名鼎灣嶼。又東距治三十五里曰雞膳嶼,四十里曰鼓架礁嶼;又五里曰碇鉤嶼。
196 獅子礁嶼即師公礁嶼,距廳治西水程二十里。又六里曰牛心灣嶼。又西距治三十里曰西嶼,內有居民,分為十社,凡台、廈往來之船皆以此嶼為標准。嶼有內塹、外塹二處,遇北風可泊舟。其西北距治三十五里曰小門嶼即郡志所載丁字門嶼是也。又西距治八十里曰墨嶼。
197 長岸礁嶼距廳治東北水程十有九里。又東北曰灣貝嶼、雁淨嶼,並距治二十里。又五里奎璧嶼,十里籃笨嶼即籃板蓋、屈爪嶼。又距治四十里曰鳥嶼。又東北白沙嶼,去治四十五里。
198 大烈嶼、小烈嶼並距廳治西北水程三十有五里。二嶼斜對,中分一水,有沈水礁在其間,號為吼門,舟行尤為險隘。相近有空殼嶼,嶼內空虛,不生一物,故名。又五里為北鐵砧嶼,又十里姑婆嶼,又十里月眉嶼,去治凡六十里。
199 小門嶼距廳治西北三十五里即郡志所載丁字門嶼
200 東嶼坪、西嶼坪俱在廳治東南,二嶼對峙以遠故久禁放牧及搭寮採捕。又有東吉嶼、西吉嶼,亦東西平分,距治水程百二十里;內地航海者驗此以定去向,是為入台之指南。其介在東、西吉之中者曰鋤頭嶼。
201 四角嶼距廳治西南水程十里,為大山嶼水口;十五里為雞籠嶼;六十里曰花嶼,七十里曰草嶼,二嶼青蔥,為澎湖諸嶼之最。又十里為大貓嶼,五里為小貓嶼,二嶼對峙,多產異石,以形名之。
202 廳治之澳二:曰天后澳一名娘媽宮澳,在澎湖中、紅毛城澳在廳治二里媽宮後,有城,明俞大猷建
203 廳北之澳十有三:曰西溪澳距廳十九里、紅羅罩澳即紅林罩,距廳二十里、沙港底澳、青螺澳距廳二十二里、白猿杭澳、後寮澳距廳二十五里、城前澳一名長岸仔,距廳四十里、瓦硐澳距廳五十二里、鎮海澳距廳六十里,中有萬丈潭可避颶風、港尾澳在鎮海澳西、大赤嵌澳在鎮海西三里、小赤嵌澳在大赤嵌西三里、吉貝澳距廳六十五里,為廳極北地
204 廳南之澳十有六:曰案山澳距廳七里、䗩子灣澳一名雞母塢,距廳十六里,四面皆山,商船避風於此、豬母落水澳距廳十七里、時里澳距廳二十里、禪垵澳距廳二十二里,即井仔垵、風櫃尾澳距廳二十五里,可容小艇、將軍澳、八罩澳、西垵澳、大花宅澳俱在八罩南、㻊門澳即垵毛潭澳,在八罩東南、布袋澳在八罩北,內狹外廣、水垵澳在八罩西,行舟於此取水、沙鉤澳以上八澳俱距廳水程五十里,狹而淺,巨艦不得進、承質澳距廳水程百里、壺內澳在承質西
205 廳東之澳七:曰鼎圓子澳距廳五里、東衛澳距廳六里,可泊舟;西衛無澳,兼名為東西衛澳。案舊志:西衛澳去城西二里許。又云:東衛澳在娘媽宮裏許。是以紅毛澳為東衛澳也。今依府縣志訂、雙頭跨澳距廳十三里,可避北風、鎖管港澳距廳十六里、林投澳、間子澳俱距廳十九里、文良港澳即龍門港,距廳二十五里,居民聚焉
206 廳西之澳十:曰新城澳即煙墩仔澳,距廳裏許、緝馬灣澳距廳水程十五里,北風可泊、大池角澳、後灣澳俱距廳水程十八里、牛心灣澳一名鐵線澳,來台之船多由此、小菜葉澳小舟多泊此、內塹澳三澳俱距廳水程二十里、外塹澳距廳水程二十二里,二塹在西嶼之背,懸聳天半,為渡海標准、竹篙灣澳距廳水程二十五里,介西嶼之北,南風可泊舟,其西北有二門:曰南吼門,曰大吼門,洪濤洶湧,舟楫罕通、大菜葉澳距廳水程二十六里,有石伏水,舟不可犯
207 廳東北之澳六:曰文澳即暗澳,距廳四里、蚱腳嶼澳距廳七里、尖山澳距廳二十二里、湖西澳、湖東澳、奎璧港澳俱距廳二十五里
208 廳西北之澳四:曰潭邊嶼一名後窟潭,距廳三里、橫礁澳、小門澳俱距廳水程三十里、通梁港澳距廳五十里
209 廳東南之澳一,曰烏嵌澳在廳治東南十五里
210 師泉井在媽宮澳天后廟東。康熙間,將軍施琅駐師於此,禱神得泉。
211 噶瑪蘭廳
212 噶瑪蘭在台郡東北,淡水之背也。番語作蛤仔難或作甲子蘭、哈仔蘭,皆假借為音。嘉慶十五年,總督方維甸入奏,始正為噶瑪蘭。其地逾雞籠極北,越三貂大嶺諸羅志作山朝山,折而南至蘇澳為界,幅員二百餘里。其山自大雞籠分支,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陡起,高不可極者,為三貂山山界寬廣,中多產藤,長數十丈,無業之民,以抽藤為生者數百人。三貂之支東入於海,如象之彎其鼻也。噶瑪蘭居三貂之南、彎環之內,三面據山,東臨大海,平原寬廣,形若半規。三貂全面掖其左,擺芝草嶺扼其右,員山、玉山枕其後。三貂嶺路初開,盤石懸磴,崎嶇危險,下臨深澗,喧流如雷。山廣約數十里,登其顛俯瞰雞籠,海波洶湧,觀音、燭台諸嶼、八尺門、清水澳、跌死猴坑、卵里鼻諸險,皆了然如掌。三貂之下有大溪,與淡水接界。逾溪迤北轉東,為半嶺,為草嶺。自此以下,皆東面海,是蘭之北境也。
213 海口北山東盡於烏石港,南山東盡於蘇澳。其山巉岩險絕,亂石縱橫,殆無蹊徑,惟番民能攀躋而上。自烏石港至頭圍、二圍,皆沿山西行頭圍之內,今設有縣丞及守備汛,漸折而南,至於三圍。頭圍居海口,北倚大山,南為烏石港,西度荒埔過金面山之南,則二圍也。二圍之北有山曰擴擴山,西南過白石園、湯圍而為三圍。其北有礁坑、旱坑。又西南逾溪,達於四圍。又東南逾溪達於五圍。五圍去山稍遠,地處適中,局勢宏敞,蘭城在焉五圍內,今設通判及都司營
214 海中有山與三圍相對者曰龜山。龜山之內,沙汕橫亙,此蘭之西勢也。若其東勢,則曠野荒埔,一望無際,惟羅東為在東勢之西羅東設有巡檢司,今移駐五圍城內,頗近山,山內生番盤踞,遠望則玉山在焉。玉山當東勢之背,系彰化、嘉義所轄。
215 三貂之南有買豬未山,二山相距凡百餘里。其東南內山,從無名號,諸羅舊志以蛤仔難山概之。南有黑沙晃山,山極高大,亦台郡鎮山也。自建城設官,而後沿山次第設隘,置壯丁守之,以防生番出沒。北自大里簡,南至施八坑,凡隘地二十所。其間有金面山、枕頭山、弸山、員山諸隘。施八坑者,乃由東勢山尾過山盤崙始至其處,南、北及西皆迭山茂林,西連叭哩沙喃,東出蘇澳,距東勢之馬鞍山、草山約可十里,阻隔山崙,本為生番地界,今則山置隘田,防禦益至,深林叢箐,漸次芟平,民無番害,始安堵矣。
216 海口自北而南:曰蛤仔難港、曰烏石港、曰蘇澳港;三港之水,皆會於沙汕內。
217 蛤仔難港有三,合諸山灘流與海潮會,一曰濁水溪在五圍之後,險界南北,居人稱溪南為東勢,溪北為西勢,源出內山,會諸山之水東流,舊在噶里阿完社東旁入海,後因故道淤塞北徒,繞員山徑五圍之東,由烏石港入海,一曰北條溪源出內山,屬西勢,在濁水溪之北,一曰清水溪源出內山,屬東勢,在濁水溪之南,三溪並會於沙汕。
218 烏山港在西勢海口,其水自叭哩沙喃出,由此入海,與龜嶼相對。港口沙線如蛇俗以為天生元武之象,港門淺狹,僅容小舟,三、四月間最為暢流,秋後則沙流填塞,蓋乘南北風為通塞也內地及雞籠艋舺小舟,每乘南風運百貨進港,設有炮台守港,以防海口
219 蘇澳港在東勢海口,港門寬廣,可容大舟。旁為加禮遠港。
220 溫泉在三貂山內。
221 ——以上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十五。
222 城池
223 台灣縣�
URN: ctp:ws47426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