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七十六

《卷七十六》[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唐會要卷七十六
3
宋 王溥 撰
4
貢舉,中
5
進士
6
貞觀八年三月三日,詔進士試讀一部經史。二十二年九月,考功員外郎王師旦知舉,時進士張昌齡、王公瑾並有俊才,聲振京邑,而師旦考其大䇿,全下舉朝不知所以。及奏等第,太宗怪無昌齡等名,因召師,旦問之,對曰:「此輩誠有文章,然其體性輕薄,文章浮豔,必不成令器,臣若擢之,恐後生相效,有變陛下風雅」。帝以為名言,後並如其言。
7
調露二年四月,劉思立除考功員外郎,先時進士但試䇿而已,思立以其庸淺,奏請帖經及試雜文,自後因以為常式。
8
開元二十四年十月,禮部侍郎姚奕請進士,帖左氏傳、禮、通五與及第。乾元初,中書舍人李揆兼禮部侍郎。揆嘗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實,徒峻其隄防,索其書䇿,殊不知藝不至者,居文史之囿,亦不能摛其詞藻,深昧求賢者也。及其試進士文章,日于中庭設五經及各史,一切詔本于牀,而引貢士謂之曰:「國家進士務得才,經籍在此,務㝷檢」。由是數日之間,美聲上聞。
9
上元中,劉曉上疏曰:「國家以禮部為孝㢘之門,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響應,驅于才藝,不務于徳行。夫徳行者可以化人成俗,才藝者,可以約法立名,故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制制法,守度使之然也,陛下焉得不改而張之?至如日誦萬言,何闗禮體,文成七步,未足化人,昔子張學干祿仲尼曰: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又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今舍其本而修其末,況古之作文,必諧風雅,今之末學,不近典謨,勞心于丹朱之間,極筆于烟霞之際,以此成俗,斯大謬也。昔之採詩以觀風俗咏卷阿,則忠臣喜頌蓼莪,而孝子悲溫良敦厚詩教也,豈有淫文哉?夫人之愛名,如水之就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若以徳行為先,文藝為末,必須勵行以佇甲科,酆舒俊才擯而沒齒,陳寔長者拔而用之,則多士雷奔,四方風動,從欲于下,聖理于上,豈有不變者哉?永徽元年,始制兩都舉禮部侍郎官號,皆以兩都為名,毎歲兩地,別放及第,自大厯十二年停東都舉,是後不置。
10
建中二年十月,中書舍人、權禮部貢舉趙贊奏:「先是,進士試詩賦各一篇,時務䇿五道,明經䇿三道,今請以箴論、表、賛,代詩賦,仍試䇿二道。
11
三年四月,勅禮部進士、舉人等,自今已後,如有試官及不合選并諸色出身人等應舉者,先于舉司陳狀,准例考試。如才堪及第者,送名中書門下,重加考覈。如實才堪,即令所司進納告身注毀官身,准例與及第至選日,仍稍與處分。其正員官不在舉限。
12
元和二年十二月,勅:自今已後,州府所送進士,如跡涉疎狂,兼虧禮教,或曾任州府小吏,有一事不合清流者,雖薄有辭藝,並不得申送,如舉後事發,長吏奏停。現任如已停替者二年,本試官及司功官見任及已停替,並量事輕重貶降,仍委御史臺常加察訪。長慶元年,勅今年錢徽下進士鄭朗等一十四人,宜令中書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誥白居易,重試覆落。十一人。三月丁未,詔:「國設文學之科,本求實才,茍容僥倖,則異至公。訪聞近日浮薄之徒,扇為朋黨,謂之闗節,干擾主司,每歲䇿名無不先定,永言敗俗,深用興懷。鄭朗等昨令重試,意在精覈藝能,不於異書之中,固求深僻題目,貴令所試成就,以觀學藝淺深,孤竹管是祭天之樂,出于周禮,正經閲其程式之文,都不知其本事,辭律鄙淺,蕪累可知,其孔温業等三人粗通可與及第,其餘落下,今後禮部舉人,宜准開元二十五年勅及第人所試雜䇿,先送中書門下詳覆。三年正月,禮部侍郎王起奏曰:伏以禮部放榜,已是成名,中書重覆,尚未及第,重覆之中,萬一不定,則放牓之後,逺近誤傳,其于事理,實為非便。臣伏請今年進士堪及第者,本司考試訖,其詩賦先送中書門下詳覆,候勅卻下本司,然後准舊例,大字放榜」。從之。太和七年八月,禮部奏:「進士舉人先試帖經并畧問大義,取經義精通者,次試議論各一首,文理髙者,便與及第。其所試詩賦並停者,伏請帖大小經各十帖,通五通六,為及格,所問大義,便與習大經內准格明經例問十條,仍對衆試口義,伏使准新制。進士畧問大義,縁初釐革,今以通三通四為格,明年以後,並依明經例,其所試議論請限五百字以上成,勅旨依奏。
13
八年正月,中書門下奏:「進士放榜,舊例禮部侍郎皆將及第人名,先呈宰相,然後放牓。伏以委在有司,固當精慎,宰相先知取舍事匪至公,今年以後,請便令放榜,不用先呈人名。其及第人所試雜支及鄉貢三代名諱,並當日送中書、門下使令定例勅旨依奏」。其年十月,禮部奏:「進士舉人,自國初以來,試詩賦、帖經時務,五道中問,或蹔改更,旋即仍舊,蓋以成格可守,所取得人故也。去年八月,勅節文:先試帖經義議論等,以臣商量,取其折𠂻,伏請先試帖,經數通,依新格處分勅㫖依奏。
14
九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今月九日閣內面奉進,止令條流進士數及減下諸色入仕人等,准太和四年格,及第不得過二十五人,今請加至四十人,明經准太和八年正月勅令減下人數外,及第不得過一百一十人,今請再減下十人」。
15
開成元年、二年、三年,並髙鍇知貢舉,每年皆恩賜題目,放及第並四十人。
16
㑹昌三年正月,勅禮部所放進士及第人數,自今後但據才堪,即與不要限人數,毎年止於十人,五人亦可。四年二月,權知貢舉、左僕射、太常卿王起,下及第二十五人,續四人,堪放及第,楊知至、竇緘、楊嚴、鄭朴、源重勅祗放楊嚴及第,餘並落下。
17
其年十月,中書門下奏:「朝廷設文學之科,以求髦俊,臺閣清選,莫不由兹。近縁覈實,不在于鄉閭趨名,頗雜于非類,致有跋扈之徒,請託交通,將澄化源,在舉明憲。臣等商量,今日以後舉人于禮部納家狀後,望依前五人自相保。其衣冠則以親姻故舊久同遊處者。其江湖之士,則以封壤接近素所諳知者為保。如有缺孝弟之行,資朋黨之勢,跡由邪徑,言涉多端者,並不在就試之限。如容情故自相隱蔽,有人糾舉,其同舉並三年不得赴舉,仍委禮部明為戒勵,編入舉格。勅依奏」。五年二月,諌議大夫、權知貢舉陳商放及第二十七人。其年三月,勅戶部侍郎、翰林學士向敏中重試,覆落七人」。
18
其月,中書門下奏貢舉人並不許于兩府取解,仰于兩都國子監就試。
19
大中元年正月,禮部侍郎魏扶放及第二十三人,續堪、放及第三人封彦卿、崔琢、鄭延休等,皆以文藝為衆所知,其父皆在重任,不敢選取。其所進詩賦奉進止,令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制誥韋琮等考盡合程度,其月二十三日奉進止,並付所司放及第,有司考試,祇合在公,如涉徇私,自有典刑。從今以後,但依常例取舍,不得別有奏聞。
20
其年六月,中書門下奏:「貢舉人取解,宜准舊例于京兆、河南府集試」。從之。
21
二年正月,中書門下奏:「從貞元元年,太和九年秋冬前,皆是及第,便從諸侯府奏試官充從事,兼史館、集賢、𢎞文、諸司、諸使奏官充職,以此取人常多得士,由是長不乏材用。太和末,會昌中通四選,諸方得奏州縣官充職,如未合選,並不在申奏限。臣等昨已奏論面奉進止,自今已後及第後第三年,即任奏請。勅㫖依奏。天祐三年三月勅:今年禮部所放進士,依去年人數外,更放兩人。
22
緣舉雜集
23
長夀二年二月,左拾遺劉承慶上疏曰:「伏見比年以來,天下諸州所貢物,至元日皆陳在御前,惟貢人獨于朝堂列拜,則金帛羽毛升于玉階之下,賢良文學棄彼金門之外,恐所謂貴財而賤義,重物而輕人。伏請貢人至元日列在方物之前,以備充庭之禮」。制曰:「可」。開元五年九月勅:諸州鄉貢進士見訖,宜令引就國子監謁先師,學官為之開講質問疑義,仍令所司優厚設食兩館及監內得解舉人,亦准此。其日清官五品已上及朝集使並往觀禮為常式。謁先師自此始也。十九年六月,勅:諸州貢舉,皆于本貫籍分明者,然後依例不得于所附貫,便求申送。如有此色,所由州縣即使催科,不得遞相容許。
24
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禮部以貢舉請别置印,天寶十二載七月十三日,天下舉人不得充鄉試,皆須補國子學士及郡縣學生,然後聴舉,至至徳元年已後,依前鄉貢,永泰元年七月,以京師米貴,遂分兩京集舉人,至大厯十年五月十九日,勅今年諸色舉人悉赴上都,准舊例,十月二十五日隨考試。
25
興元元年,中書省有栁樹建中末枯,至是再榮,人謂之「瑞栁」,禮部侍郎呂渭試進士,以瑞栁」為題,上聞而惡之。貞元七年,兵部侍郎陸䞇權知貢舉,時崔元翰、梁肅,文藝冠時,䞇輸心於肅,與元翰推薦藝實之士,升第之日,雖衆望不愜,然一歲選士,纔十四五,數年之內,居臺省者十餘人。
26
十六年十二月,勅禮部別頭舉人,宜委禮部考試,不須置別頭。
27
十八年五月,勅明經、進士,自今已後,毎年考試所拔人,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得過二十人,如無其人,不必要補此數。
28
十九年,勅禮部舉人,自春已來,久愆時雨,念其旅食京邑,資用屢空,其禮部舉人,今年宜權停」。元和十三年十月,權知禮部侍郎庾承宣奏:臣有親屬應明經進士舉者,請準舊例,送考功試。從之。自貞元十六年,高郢掌貢舉,請權停考功別試,識者是之。自今始復太和元年二月。勅:自今已後,天下勲臣、節將子弟,有能修詞尚學,應進士、明經及通史學者,委有司務加奬引。其年七月勅:今年宜權于東都置舉,其明經進士,便在東都赴集。其上都國子監舉人等,合在上都試及節目未盡者,條流奏聞」。
29
八年正月,禮部侍郎李洪奏:「準太和七年八月勅貢舉人不要試詩賦䇿,且先帖大經小經共二十帖,次對正義十道,次試議論各一首訖,考覈放。及第九月。勅吏部、禮部兵部:今年選舉,並縁伏末,蟲旱相因,恐致災荒,權令停罷,及斂藏之後,物力且任,念彼求名之人,必懷觖望之念,寧違我令,以慰其心?宜依常例卻置應縁所納文狀及銓試等期限,仍准今年格文,遞延一月。大中元年正月勅,自今放進士榜後,杏園任依舊宴集,所司不得禁制。先是,武宗始遊巡曲江亭,禁人宴聚故也。
30
十年四月,禮部侍郎鄭頴達諸家科目記》十三卷,勅付翰林:「自今放榜後,即寫及第姓名及所試詩賦題目進入內,仍付所司,逐年編次,以用軍之際,權停貢舉一年。咸通十一年四月勅:「去年屬以用軍之際,權停貢舉一年,今既偃戈,卻宜仍舊,來年宜別許三十人及第,進士十人,明經進士二十人已後,不得援例。
31
制舉科。
32
顯慶三年二月,志烈秋霜科,韓思彥及第。乾封元年,幽素科,蘇瑗、解琬、苗神容、格輔元、徐昭、劉納言、崔谷神及第。
33
上元三年正月,詞殫文律科,崔融及第。永隆元年,岳牧舉武涉縣尉員半千及第。上御武成殿,親問曰:「《兵書》云:天陣、地陣、人陣,各何謂也?」半千對曰:「臣謂載籍,多謂天陣,謂星孤虛也。地陣謂山川向背也。人陣,謂編伍彌縫也。以臣愚見,謂不然矣。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得天之時,此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士卒輕利,將帥和睦,此人陣也。使三者去矣,其何以戰?」上深賞之。
34
垂拱四年十二月,辭標文苑科,房晉、皇甫瓊、王旦及第。永昌元年正月,蓄文藻之思科,彭景直及第。抱儒素之業科,李文愿及第。
35
長夀三年四月,臨難不顧、徇節寜邦科、薛稷、寇泚及第。證聖元年,長才、廣度、沈迹下僚科,張漪及第。通天元年,文藝優長科,韓琬及第。
36
神功元年九月,絶倫科,蘇頲、崔𤣥童、袁仁敬、何鳳孟溫禮、洪子輿、盧從愿、趙不欺及第。
37
大足元年,理選使孟詵試拔萃科,崔翹、鄭少微及第。疾惡科,馮萬石及第。
38
長安二年,龔、黄科、馬克麾及第。神龍二年,才膺管樂科,張大求、魏啟心、魏愔、盧絢、張文成、禇璆、成㢞業、郭鄰、趙不為及第。才高位下科,馮萬石、晁良正、張敬及第。
39
三年,才堪經邦科,張九齡、康元懷及第。賢良方正科,蘇晉、宋務光、寇泚、盧怡、呂恂及第。
40
景龍二年,抱器懷能科,夏侯銛及第。茂才異等科,王敬從、盧重𤣥及第。
41
景雲二年,文以經國科,袁暉、韓朝宗及第。藏名負俗科,李俊之及第。
42
先天二年,文經邦國科,韓休及第。藻思清睿科,趙冬曦及第,寄以宣化則能。興化變俗科,郭璘之及第。道侔伊呂科,張九齡及第。手筆俊拔、超越流輩科,杜昱、張子漸、張秀明、常無名、趙居正、賈登、邢巨及第。開元二年,直言極諫科,梁昇卿、袁楚客及第哲人竒、士逸倫屠釣科,孫逖及第。良才異等科,邵閏之、崔翹及第。文儒異等科,崔偘、禇庭晦及第。文史兼優科,李昇期、康子元達、奚珣及第。
43
六年,博學通議科,鄭少微、蕭誠及第。七年文辭雅麗科,邢巨、苗晉卿、禇思光、趙良器及第。十二年將帥科,裴敦復、房自謙及第。
44
十五年,武足安邊科,鄭昉、樊衡及第。高才沈淪、草澤自舉科,鄧景仙及第。
45
十七年,才高未達,沈迹下僚科,呉鞏及第。十九年,博學宏詞科,鄭昉、陶翰及第。二十一年,多才科,李史魚及第。二十三年,王伯科、杜綰及第。智謀將帥科,張重光、崔圓、李廣琛及第。
46
天寶元年,文辭秀逸科,崔明允,顔真卿及第。六年,風雅古調科,薛據及第。
47
十三年二月,辭藻宏麗科,楊綰及第。大厯二年,樂道安貧科,楊膺及第。六年諷諫主文科,鄭珣瑜、李益及第。建中元年,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姜公輔、元友直、樊澤、呂元膺及第。文辭清麗科,奚陟、梁肅、劉公亮、鄭轅、沈封、呉、通𤣥及第。經學優深科,孫泚、黎逢、白季隨及第。高蹈邱園科,張紳、魏良儒、蘇哲及第。軍謀越衆科夏侯、審平,知鄭儋、凌正、周渭、丁俛及第。孝弟力田聞於鄉閭科,郭黃中、崔浩、李牧及第。
48
貞元元年九月,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韋執誼、鄭利用、穆質、楊鄬、裴復桞、公綽、歸登、李方、崔邠、鄭敬、魏𢎞簡、沈迴、元祐、徐袞及第、博通墳典、達于教化科,熊執易、劉簡甫及第、識洞韜畧、堪任將帥科許䞇及第。四年四月,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崔元翰、裴次元、李彝、崔農、史牟、陸震、栁公綽、趙參、徐𢎞毅、韋彭夀、鄒儒立、王乃、杜綸、元易、王真及第,清㢘守節、政術可稱,堪縣令科,李巽及第。孝弟力田聞於鄉閭科,張皓及第。十年十二月,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裴垍、王播、朱諫、裴度、熊執易、許堯佐、徐𢎞毅、崔羣、皇甫鏄、王仲舒、許季同、仲子陵、鄭仕材、邱頴及第,博通墳典、達于教化科朱頴及第,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科,張平敬、李敬亮及第。元和元年四月,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元稹、韋惇、獨孤郁、白居易、曹景伯、韋慶復、崔綰、羅讓、崔䕶、薛存慶、韋珩、李蟠、元修、沈傳、蕭俛、柴宿及第。達于吏理可使從政科,陳岵及第。
49
三年四月,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李正封、吉𢎞宗、徐晦、賈餗王起、郭球、姚袞、庾威及第,博通墳典、達于教化科,高苞、陸旦及第。軍謀宏達,材任將帥科,樊宗師及第,達於吏理可使從政科,蕭睦及第。長慶元年十二月,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龎嚴任畹、呂述、姚中立、韋曙、李回、崔龜從、韋正貫、崔知白、陳𤣥錫及第。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科,崔郢及第。軍謀宏達、材任將帥科,呉思、李商卿及第。博通墳典、達于教化科,李思𤣥及第。
50
寶厯元年四月,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唐紳、楊儉、韋端符、舒元褒、蕭敞、楊魯士、來擇、趙祝、裴惲、韋繇、李昌寶、嚴楚封、李涯、蕭夷中、馮球、元晦及第。詳明吏理、達于教化科,韋正貫及第。軍謀宏達、材任邊將科,裴儔、侯雲章及第。
51
太和二年閏三月,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李邵、裴休、裴素、南卓、李甘、杜牧、馬植、鄭亞、崔博、崔璵、王戎、羅邵京、崔渠、韓賓、崔慎、田愔、韋昶、崔煥、崔讜及第。詳明吏理、達于教化科宋昆及第,軍謀宏逺,堪任將帥科,鄭冠、李式及第。
52
載初元年二月十四日,試貢舉人于洛城殿前,數日方畢,殿前試人,自兹始也。
53
天授三年,右補闕薛謙光上疏曰:「國以得賢為寶,臣以貢士為忠,是以子皮之讓國僑,鮑叔之推管仲,燕昭委兵于樂毅,苻堅托政于王猛,此由識士之深也。若宰我見遇于仲尼,逢萌被知于文叔,韓信無聞于項氏,毛遂不齒于平原,此失士之故也。何者?比來薦舉,多不以才,假譽馳聲,互相推奬,希潤身之小計,忘臣子之大猷,非所以報國求賢,副陛下翹翹之望也。古之取士,有異于今,先觀名行之源,考其鄉邑之譽,崇禮讓以勵已,揚信義以標聲,以敦材為先最,以雕蟲為後科,故人崇勸讓之風,俗去輕浮之行,希古者必修確然不拔之操,行難進易退之規,衆議已定其高下,郡將難誣于曲直,故計貢賢愚,即州將之榮辱,穢行彰露,亦鄉人之厚顔,是以李陵降而隴西,慙段干隠而西河美故,名勝于利,則小人之道銷,利勝于名,則貪暴之風扇。是知化俗之本,須擯輕浮,昔冀缺以蹈禮升朝,則晉人知禮,文翁以儒林奬俗,則蜀士從儒,未有上之所好而下不從其化者也。自七國之計,雖雜縱橫,而漢世求才,猶徴百行,是以禮節之士,道徳自修,里閭推高,然後為府寺所辟,魏氏取人,尤愛放達,晉宋之後,祇重門資,奬為人求官之風,乖授職惟賢之義,有梁薦士,雅愛属辭,陳氏簡賢,特珍賦詠,故其以詩酒為重,不以修身為務,逮至隋室,餘風尚存,開皇中李諤疏論之曰:魏之三祖,雅好文辭,世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章日煩,其政日亂。帝納李諤之䇿,由是下制禁㫁,文華浮辭。其年,泗州刺史司馬幼之以表不典實得罪,于是風俗改勵,政化大行。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于是後生之徒,復相倣傚,緝綴小文名之䇿,學不指實為本,而以虛浮為貴。有唐纂厯,雖改革于前,非陛下君臨治察,方于共理,樹本崇化,唯在旌賢,今之舉人,有乖事實議論,決小人之筆,行修無長者之風,第䇿喧競于州府,祈恩不勝于拜伏,或明制纔出,試遣捜●,馳驅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察其行而度其才,則人品于兹見矣。徇已之心切,則至公之理乖。貪仕之性彰,則㢘潔之風薄。是知府命雖高,異叔度勤勤之讓。黃門已貴,無秦嘉耿耿之辭,縱不能挹,已推賢亦不肖,待于三命,祇如才應經邦之流,准令試䇿武能制敵之列,祇驗彎弧,若其文擅清竒,便充甲第,藻思㣲減,旋即告歸,以此牧人,恐乖事實。且曠代鴻筆,則潘岳靈運,辭雄百夫矣。平津文劣于長卿,子建才麗于荀彧,或以射䇿為最,則司馬必居公孫之右,若使協賛機猷,則安仁靈運亦無禆益之補,由此言之,不可一槩取也。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撝,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畧,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無指縱之機,使蕭何典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效。是知謀將不取于弓馬,良相不資于射䇿。伏願降明詔,頒峻科,斷浮虛之餘辭,取實用之良䇿,文則試以効官,武則令其守禦,初既察言觀行,終則循名責實。謹按漢法所舉之主,終身保之。揚雄之坐田儀,責其冒薦,成子之居魏相,酬于得賢,賞罰之令行,則請謁之心絶,退讓之義著,則貪競之路銷不實免,王丹之官得人,加翟璜之賞,自然舉得真才,則君子之道長矣。
54
景雲元年十二月制:「四方選集,羣才輻湊,操斧伐柯,求之不逺,其有能習三經》通大義者,綜一史,知本末者,通三教宗㫖,究精微者善,《六經文字,辨聲象者,博雅曲,度和六律五音者,韜畧學孫、呉識天時人事者,暢于辭氣,聰于受領,善敷奏吐納者,咸令所司博採明試,朕親擇焉」。
55
開元八年三月,上親䇿試應制舉人于含元殿,謂曰:「古有三道,今減從一道,近無甲科,朕將存其上䇿,務收賢俊,仍令有司設食」。
56
二十六年正月,勅孝弟力田風化之本,比來將同舉人考試辭䇿,今後兩事兼著,狀迹殊尤者,委所由長官,特以名薦,更不須隨考便例申送。
57
天寶十三年十月一日,御勤政樓試四科舉人,其辭藻宏麗,問䇿外更試詩各一道制舉試詩賦從此始元和三年三月勅制,舉人試訖,有逼夜納䇿,計不得歸者,並于光宅寺止宿,應巡檢勾當官吏并隨從人等,待舉人納䇿畢,並赴保夀寺止宿,仍各仰金吾街使若人監引送至宿所如勾當,勿令喧雜。其年四月,以起居舍人、翰林學士王涯為都官員外,吏部員外郎韋貫之為果州刺史,先是䇿賢良,詔楊于陵、鄭敬、李益與貫之同考覈,是時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條對甚直,無所畏避,考官第其䇿皆居三等,權倖或惡其詆,已而不中第者乃註解其䇿,同為唱誹,又言涯居翰林,其甥皇甫湜中選,考覈之際,不先上言,故同坐焉。居數日,貫之再出,巴州司馬涯、虢州司馬楊于陵,遂出為廣州節度使。裴垍時為翰林學士,居中覆視,無所同異,乃為貫之泣訴情罪于上,上不得已,罷垍翰林學士,除戶部侍郎。十五年二月,勅先帝所徴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科目,朕不欲親試,宜令中書門下、尚書省四品已上官,就尚書省同試。吏部尚書趙宗儒奏,奉勅以先朝所徴制科舉人,令與中書門下四品已上官同于尚書省就試者。伏以制科所試,本在親臨南省䇿試,亦非舊典,況今山陵日近,公務繁迫,臣商量且宜停罷。從之。太和三年,以散騎常侍馮宿、太常少卿賈餗、庫部郎中龎嚴為考官䇿第二十二人,而前進士劉蕡䇿果切直,不居是選,其間指陳時事,不避貴近,言辭激切,士林感動,雖賈董無以過也,而考官有所畏忌,不敢上聞,隨例擯斥,識者議之,喧然不平,守道正人𫝊其文,至有相對而泣者,諫官等或將其䇿,白于宰臣,宰臣怯憚,亦不敢為之明白。登科人李郃者,深有所愧,抗表請讓官于蕡,事竟不行。又天復初,劉季述敗,起居郎羅袞上疏請追贈蕡,于是下詔贈左諫議大夫,仍訪子孫叙用。初,蕡條對制䇿,言宦官權盛,後必為患,及是而果然也。四年正月,徳音節文,天下諸色人中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及經術優深,可為師法、詳明吏理、達于教化等科,委常忝官,及方牧郡守,各舉所知,草澤無人舉者,亦聴自舉,限來年正月至上都,五年正月十七日,詔以兵戈未息權停。
58
大中元年二月,吏部宏辭舉人漏洩,題目為御史臺所劾,侍郎裴諗改國子祭酒,郎中周敬復罰兩月俸料,考試官刑部郎中唐扶出為䖍州刺史,監察御史馮顓罰一月俸料,其登科十人並落下。
59
十二年三月,中書舍人李藩知舉,下博學宏詞科陳琬等三人及進詩、賦論等,召藩謂曰「所賦詩中重,用字何如?」潘曰「錢起湘靈鼓,瑟詩有重用」字,乃是庶幾」。上曰:「此詩似不及起」。乃落下。
60
孝㢘科
61
貞觀十八年二月六日引汴,鄜諸州所舉孝㢘,賜坐于御前,上問以皇王政術及皇太子問以曾參,孝經並不能答。太宗謂曰:自楚莊王以羣臣莫逮,退而有憂色,曰:諸侯能自得師者,王自謀而莫已,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徳,羣臣言:莫我逮我國,能免于亡乎?朕發詔徴天下俊異,纔以淺近問之,咸不能答,海內賢哲,將無其人耶?朕甚憂之。
62
寶應二年六月二十日,禮部侍郎楊綰奏請毎歲舉人,依鄉舉里選察秀才,孝㢘勅令公卿以下集議,中書舍人賈至議曰:楊綰所奏,實為正論,然衣冠遷徙,人多僑寓,士居鄉土,百無一二,今依古制,恐取士之道未盡,今禮部毎歲擢甲乙之科,祇足長浮薄之風,開僥倖之路矣!其國子博士等,望加員數十道大郡,量置太學,令博士出外,兼領郡官,召致生徒,依乎故事,保桑梓者,鄉里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如此則青青不復興刺,擾擾由其歸本焉。勅㫖:毎州每歲察孝㢘,取在鄉閭,有孝弟㢘恥之行薦焉,委有司以禮待之,試其所通之學,五經之內,精通一經,兼能對䇿達于理體者,並量行業授官,其明經、進士並停道舉,亦宜准此,定所司作條件處分」。七月二十六日,禮部侍郎楊綰奏:貢舉條:毎州毎嵗察孝㢘,各令精通一經,共取左氏傳、公羊、穀梁、禮記、周禮、儀禮、毛詩、尚書、周易任通一經,毎經問義二十條,皆取旁通諸義,務窮根本,試格䇿三道,問古今理體及當時要務,取堪行用者,仍毎日問一道,凡三道畢日,經義及䇿全,通為上第,其上第者,望付吏部,便與官,其問義,毎十條通七䇿,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者罷之。又論語》、《孝經,皆聖人深㫖,孟子亦儒門之達者,其學官望兼習此三者,共為一經,其試如上秀才舉,望令精通五經問義二十條,對䇿五道全通者為上第,上第者送名中書門下,請超與處分問義十條,通七䇿,通四為中第,中第者送吏部,與官下者罷之,孝弟力田,但能熟讀一經,言音典切,即令所司舉送,試通使與出,身至夲年舉人,或舊業既成,理難速改,或逺州所送,身已在途,事須收奬,不可中廢,其今秋舉人中有情願依舊舉業者,亦聴今年之後,一依新格勅㫖進士明經置來日久,今頓令改業,恐難其人,諸色舉人,宜與舊法兼行。至建中元年六月九日勅,孝㢘科宜停。
63
開元禮舉
64
貞元二年六月十一日勅開元禮:國家盛典,列聖增修,今則不列學科,藏在書府,使勅官者昧于郊廟之儀,理家者不達冠婚之義,移風固本,合正其源。自今已後,其諸色舉人中,有能習開元禮者,舉人同一經例。選人不限選數,許習問大義一百條,試三道全通者,超資與官。義通七十條,䇿通兩道已上者,不在放限。其有散官能通者,亦依正官例處分。又奉九年五月二十日勅,其習開元禮人問大義一百條,試䇿三道,全通者為上等大義八十條已上䇿,兩道已上為次等,餘一切並准三禮例處分,仍永為常式。元和八年四月,吏部奏:「應開元禮及學究一經登科人等,舊例,據等第高下,量人才授官。近日縁校書正字等名望稍優,但霑科第,皆求注擬,堅待員闕,或至踰年,若無科條,恐長僥倖起。今已後等第稍高,文學兼優者,伏請量注校正。其餘置開元禮人,太常寺官有闕,相當通經人國子監官闕相當者,並請先授,以備講討,如不情願,即通注他官,庶幾實有紀律可守。其今年以前待闕人,亦請依此條限,使為常制,勅㫖依奏。
65
三禮舉
66
貞元五年五月二日,勅王者設教勸學,攸先生徒肄業,執禮為本。然則禮者,務學之本,立學之端,居安之大猷,致理之要道,姑務𢎞奬,以廣儒風。自今已後,諸色人中有習三禮者,前資及出身人科目,選吏部考試白身,依貢舉吏,禮部考試,毎經問大義三十條,試䇿三道,所試大義,仍委主司于朝官學官中揀選精通經術三五人聞奏,主司于同試問義䇿全通為上等,特加超奬大義,毎經通二十五條以上䇿通兩道已上,為次等,依資與官。如先是員外試官者,聴依正員例。其諸館學生,願習三禮及開元禮者,並聴,仍永為常式。
67
三傳舉。三史附
68
長慶二年二月,諫議大夫殷侑奏:「謹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倫之紀備矣。故先師仲尼,稱志在春秋,厯代立學,莫不崇尚其教焉。伏以左傳卷軸文字比禮記多較一倍,公羊、穀梁與尚書、周易多較五倍,是以國朝舊制,明經授散。若大經中能通習一傳,即放冬習,然明經為學者猶十不一二,今明經一例冬,集人之常情,趨少就易,三傳無復學者。伏恐周公之微㫖,仲尼之新意,史官之舊章,將墜于地。伏請置三傳科,以勸學者。左傳問大義五十條,公羊、穀梁各問大義三十條,䇿三道,義通七。以上、䇿通二以上與及第。其白身應者,請同五經例處分。其先有出身及前資官應者,請准學究一經例處分。又奏:「厯代史書,皆記當時善惡,係以褒貶,垂示勸戒。司馬遷史記、班固、范曄兩漢書,音義詳明,懲惡勸善,亞于六經,堪為世教。伏惟國朝故事,國子學有文史直者𢎞文館,𢎞文生,並試史記、兩漢書、三國志,又有一史科。近日以來,史學都廢,至于有身處班列,朝廷舊章,昧而莫知,況乎前代之載,焉能知之?伏請置前件史科,毎史問大義一百條䇿三道,義通七䇿,通二以上為及第,能通一史者,請同五經、三傳例處分。其有出身及前資官應者,請同學究一經例處分,有出身及前資官稍優,與處分。其三史皆通者,請錄奏聞,特加奬擢。仍請頒下兩都國子監任生徒習讀勅㫖,宜依,仍付所司。
69
童子科
70
廣徳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勅,孝弟力田科,其毎歲貢宜停童子,毎歲貢者亦停,童子仍限十歲以下者,至大厯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勅,童子舉人,取十歲以下者,習一經,兼《論語》、《孝經,毎卷誦文十科全通者與出身,仍毎年令本貫申送禮部,同明經舉人例,考試訖聞奏。至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勅童子科宜停開成三年十二月勅:諸道應薦萬言,及朝廷設科取士,門目至多,有官者合詣吏曹,未仕者即歸禮部,文詞學藝,各盡其長,此外更或招延,則為冗長,起今以後,不得更有支薦,俾由正路禁絶倖門。雖有是命,而以童子為薦者,比比有之,明法科。
71
貞元二年六月,勅明法,舉人有能兼習一小經帖義通者,依明法例處分。
72
唐會要卷七十六
URN: ctp:ws47856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