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十一:漢書v11張湯傳~楊胡朱梅云傳

《十一:漢書v11張湯傳~楊胡朱梅云傳》[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1
《讀書雜志》

漢書第十一        讀書雜志四》

1
●●●●
●●●●
2
              高𨞄王念孫

張湯傳》

張湯傳·必奏先為上分别其原》

1
奏讞疑宋祁曰:浙本疑字下有事字。念孫案:《北堂書鈔》《太平御覽》引《漢書》皆有事字《史記》《通典》同師古曰:為讞疑奏之則所見本無事字必奏先為上分别其原。念孫案:下奏字涉上奏字而衍《史記》作奏讞疑事必豫先為上分别其原則無下奏字明矣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五》陳禹謨本依俗本《漢書》加奏字《太平御覽·職官部二十九》引《漢書》皆無下奏字《通典·職官七》同奏讞疑乃起下之詞非承上之詞師古連上文平亭疑法釋之非也。

張湯傳·豈有私謝邪絕弗復為通》

1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以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絕弗復為通宋祁曰:南本浙本並云豈有私邪謝絕弗復為通。念孫案:南本浙本是也豈有私邪謂薦賢本無私也謝絕弗復為通謂謝絕其人不復與相見也後人以上文云:其人來謝遂移謝字於私字之下而以豈有私謝連讀失之矣據師古《注》云有欲謝者皆不通也一曰告此人而絕之更不與相見也告字正釋謝字師古注〈高紀〉及〈周勃、車千秋、趙廣漢傳〉並云謝告也。則師古所見本正作謝絕弗復為通明矣。今本謝字移入上句內則與注不合。

張湯傳·郞淫官婢》

1
郞淫官婢。念孫案:此本作郞有淫官婢與上郞有醉小便殿上文同一例今本脫去有字則語意不完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五陳禹謨本刪有字《初學記·職官部下》《太平御覽》職官部二十七引此皆有有字《通典·職官七》同。

張湯傳·問千秋》

1
將兵隨度遼將軍范明友擊烏桓還謁大將軍光問千秋戰鬪方略山川形執。念孫案:問上更有一光字而今本脫之則語意不完《北堂書鈔》藝文部二《太平御覽》人事部七十三引此皆重一灮字。

杜周傳》

杜周傳·京師故》

1
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衣冠謂欽為首杜子夏以相別。念孫案:俱以材能稱絕句故字當在京師上而以故京師衣冠五字連讀京師衣冠謂京師士大夫也師古曰:衣冠謂士大夫《白帖》十二引此作京師衣冠謂欽為首杜子夏太平御覺疾病部三同則京師衣冠四字連讀明矣《漢紀》作俱好學以才能稱故京師謂欽為首子夏則故京師三字連讀又明矣。

杜周傳·失在巖穴》

1
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於不以師古曰:失在巖穴謂隱處巖穴朝廷失之也。念孫案:失讀為放佚之佚佚字又作逸謂賢俊自放於巖穴非謂朝廷失之也古多以失為佚見《九經古義》

杜周傳·治之》

1
當世治之所務也。念孫案:治之當為之治上文策曰當世之治何務故欽對曰:抑文尚質廢奢長儉表實去僞言當世之治所務也今本之治二字倒轉則文義不順。

杜周傳·關雎之見微》

1
欽以建始之初深陳女戒終如其言庶幾乎〈關雎〉之見微師古曰:〈關睢〉〈國風〉之始言夫婦之際政化所由故云見微微謂微妙也。念孫案:師古說見微之義未確上文欽說大將軍鳳曰佩玉晏鳴〈關雎〉歎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離制度之生無厭天下將蒙化陵夷而成俗也《史記·十二諸矦年表》曰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李奇曰:后夫人雞鳴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詩人歎而傷之薛瓒曰此魯詩也此云〈關雎〉見微卽指上文言之用魯詩說也覩佩玉晏嗚而知治化之將衰故曰:見微馮衍〈顯志賦〉亦云:美〈關雎〉之識微兮愍王道之將崩。

張騫李廣利傳》

張騫李廣利傳·負私從者 私負從馬》

1
歲餘而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念孫案:此謂負私裝以從者不在六萬人中也師古曰:負私糧食及私從者則誤分負私與從為二事矣〈匈奴傳〉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亦謂私負裝以從之馬也師古曰:私負衣裝者及私將馬從者亦誤分為二事。

張騫李廣利傳·䥘簡正文六十九字注文二十九字》

1
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師古曰:宛之貴人為將而勇者名煎靡也煎音子廷反宛大恐走入中城相與謀曰漢所為攻宛以王母寡自其外城壞至此凡二十二字又注文師古曰:宛之貴人云云凡二十一字舊本並誤入下文共殺王之下今依《史記·大宛傳》移置於此匿善馬殺漢使師古曰:母寡宛王名今殺王而出善馬漢兵宜解卽不逥力戰而死未晚也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王自匿善馬至此凡三十七字又注文師古曰:母寡宛王名八字舊本竝誤入上文其外城壞之上今依《史記》移置於此舊本匿善馬之上又衍宛貴人謀曰王母囊八字今依《史記》刪持其頭遣人使貳師。

司馬遷傳》

司馬遷傳·武信君》

1
當始皇之時蔽聵元孫印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師古曰:武信君卽武臣也未為趙王之前號武信君項籍傳曰趙將司馬印是知為武臣之將也劉攽曰:此言當始皇時為武信君將則武信君非武臣也。念孫案:蔽通傳云武臣略定趙地號武信君是武信君卽武臣也此秦二世時事而云當始皇之時記者之誤耳誤本《史記》始皇之時印安得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乎貢父據此一句而輒生異說謬矣。

司馬遷傳·䊪粱》

1
䊪粱之食藜藿之羹。念孫案:粱當為粢說見《史記·自序》。

司馬遷傳·興舍》

1
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興舍師古曰:興起也舍廢也。念孫案:《史記》作因物與舍於義為長舍者居也言因物與居而無成心也縣冠子世兵篇亦云:聖人捐物從理與舍因物與舍與因時為業相對為文。

司馬遷傳·而流俗人之言》

1
若望僕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是也。念孫案:蘇林曰:而猶如也見《文𨕖》注》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謂視少卿之言如流俗人之言而不相師用也《文𨕖》張銑《注》曰:而如也。言少卿書若怨望我、不相師用,以少卿勸戒之辭、如流俗之人所言,我非敢如此。流俗人猶言世俗人師古謂隨俗人之言而流移十六志非也齊曰文𨕖作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曰倒用字於而字下甚順。念孫案:齊說亦非也今本《文𨕖》用字在而字下乃後人所改辯見《文𨕖》。

司馬遷傳·而世又不與能𣦸節者比》

1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螘何異而世又不與能𣦸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𣦸耳。念孫案:不與能𣦸節者比比字後人所加據師古《注》云與許也不許其能𣦸節則無比字明矣《文𨕖》李善本無比字《注》云:與如也言時人以我之𣦸不如能𣦸節者皆其明證也劉良《注》云:言世人輕我見誅𣦸不與𣦸王事者相比則所見本已有比字今五臣本作而世俗又不能與𣦸節者故比旣將與能二字倒轉又於世下加俗字比上加文字揆之李、𭄘二注均不相符此後人𡚶改非五臣原本也葢與字顏訓為許李訓為如於義均有未安後人不得其解因於句末加比字耳今案與猶謂也言世人不謂我能死節者特謂我罪固當夙無可解免耳古者與與謂同義〈夏小正·傳〉曰:獺獻魚其必與之獻何也與之獻謂之獻也來降燕乃睇室舊本脫室字今據傳文補與之室何也與之室謂之室也《韓詩外傳》子路與巫馬期曰與巫馬期謂巫馬期也《史記·高祖紀》𭄘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漢書》謂作與是與與謂同義不與能死節卽不謂能死節也後人不達而於句末加比字斯為謬矣與字顏訓為許李訓馬如若於句末加比字則許如二說皆不可通矣

司馬遷傳·具罪》

1
彭越張敖南鄕稱孤繫獄具罪師古曰:或繫於獄或至大罪也。念孫案:如師古《注》則正文本作繫獄氏罪氏者至也故注言至大罪氏字或作抵〈禮樂志〉大氏皆因秦舊事焉師古曰:其後字或作抵《音義》竝同文選作繫獄抵罪是其明證也今本作具罪者氏呼為具隷書氏字或作互又作且形與且相似因謁為且《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稟祗侯陳䥘《漢·表》祗作祖〈地理志〉常山郡元氏河水首受屮邱覀山窮泉谷今本藏譌作沮皆其例也後人又改為具耳《說文》曰:氏至也《呂氏春秋·必已篇》宋桓司馬抵罪出亡高誘曰抵當也《漢書·高帝紀》傷人及盜抵罪應劭曰:抵至也當也除秦酷政但至於罪也見《史記集解》〈杜延𭘾傳〉或抵其罪法師古曰:抵至也致之於罪法以上凡言抵罪者皆謂至於罪也抵與氏同故此《注》云:或至大罪若改氏罪為具罪則非其義矣。

司馬遷傳·函糞土之中》

1
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念孫案:函訓為容容冀土之中則為不詞函當為佰佰本作佰形與函相似因譌而為函說見《經義述聞》李善本《文𨕖》作函於典土之中。幽又函之譌《說文》佰小阱也八經《史通》作陌《廣雅》曰:臽坑也漢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裨堅無佰潢西城頌刻舀璀嵬其字皆作佰今經史相承作陌未必非後人所改也止傳臽糞土之中,若非譌為函,則後人亦必改為陷矣。臽者墜入之謂《玉篇》陷墜入地也故曰:臽冀土之中猶僖四年《公羊傳》云大陷于沛澤之中也《漢紀》作身陷冀土之中是其明證矣〈楚語〉若合而函吾中韋《注》曰函入也函亦臽字之譌故岸訓為入舊音及補音皆音咸失之矣說見《經義述聞》《史記·禮書》函及士大夫《集解》曰函音含《索隱》作陷云陷音含鄒誕生音徒濫反案函亦臽之調臽陷聲相近故鄒誕生本作陷裘馹司馬貞音含亦失之矣經史中臽字既相承作陷而《國語》之臽吾中《史記》之臽及士大夫及此傳之臽冀土之中又皆誕而為函後人多見函少見臽遂莫有能正其失者矣。

司馬遷傳·左邱明》

1
及如左邱明無目孫子斷足宋祁曰:越本無明字。念孫案:越本是也無明字者省文便句耳上文左邱失明卽其證後人不遠而増入明字則累於詞矣景祐本及文選皆無明字。

司馬遷傳·左氏國語》

1
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念孫案:左氏下脫《春秋》二字則文義不全《漢紀·孝武紀》引此贊正作據《左氏春秋》《國語》。

武五子傳。》

武五子傳。·悼皇》

1
愚以為親謚宜曰悼皇景祐本無皇字。念孫案:景祐本是也下文云:比諸侯王園則不得稱悼皇明矣此涉下文悼園宜稱尊號曰皇考而誤《通典》禮三十二《通鑑》漢礼十六並作空曰悼《漢紀》作空曰悼考皆無皇字。

武五子傳。·職吏事》

1
詐言以武帝時受詔得職吏事如淳曰:諸侯不得治民與職事是以為詐言受詔得知職事也。念孫案:《爾雅》職主也謂得主其國中之吏事耳如解職字之義未確。

武五子傳。·不及下究》

1
惡吏廢法立威主恩不及下究。念孫案:景祐本無及字疑後人所加,據《注》云:不終竟於下則正文但作不下究而無及字明矣武紀亦云:化不下究。

武五子傳。·井水泉竭》

1
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井水井水泉竭宋祁曰:越本無泉字。念孫案:越本是也景祐本亦無井水二字卽承上文言之不當更有泉字此是一本作水一本作泉而後人誤合之也《開元占經》虹蜺占篇《初學記·天部下》《白帖》二引此並作井水竭《漢紀》同。

武五子傳。·毌桐好逸》

1
毌桐好逸毌邇宵人應劭曰:無好逸游之事邇近小人也。張晏曰:桐音同師古曰:桐音通桐輕脫之貌也。念孫案:桐字若訓為輕脫之貌則母桐好逸殊為不辭今案《史記》〈三王世家〉作母侗好佚佚與逸同褚先生釋之曰無長好佚樂馳騁弋獵是侗訓為長也侗為長久之長亦為長大之長《論衡·齊世篇》曰上世之人侗長俊好,是也作桐者假𠎥字耳侗與桐古字通。《楊子·學行篇》桐子之命。宋咸曰:桐當為侗侗之為長乃漢人常訓故應注但言無好逸游而不釋桐字。

武五子傳。·庸身》

1
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師古曰:言死當自去不如他遥役得顧庸自代也。念孫案:庸用古字通〈堯典〉徵庸二十《論衡·氣夀篇庸作用〈皋陶謨〉五刑五用哉《後漢書》梁統傳用作庸帝庸作歌《史記·夏本紀》庸作用《蒼頡篇》曰用以也見《一切經音義》七言𣦸不𢔶取代當以身自従也如師古說則當以外不𢔶取代庸為句大為不詞矣。

武五子傳。·左側》

1
陸下左側讒人衆多。念孫案:君側有讒人不當獨指左側言之左側當為在側字之誤也《藝文類聚》蟲豸部《太平御覽》蟲豸部一引此並作在側。

武五子傳。·三十九𭘾》

1
秦始皇卽位三十九𭘾。念孫案:九當為七見《史記》秦始皇紀及〈六國表〉《太平御覽·皇王部十》一引此作九亦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其人事部四引此正作七。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不振》

1
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愬師古曰:振舉也起也。念孫案:振救也見〈月令〉哀公問注昭十四年《左傳注》及〈周語〉〈魯語〉〈吳語〉注故《漢紀》作天子不能救。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癉熱》

1
南方暑溼近夏癉熱師古曰:癉黄病也。念孫案:訓癉為黄病則癉熱二字義不相属顏說非也今案癉者盛也〈周語〉曰陽癉憤盈言陽盛憤盈也字通作憚又作憚〈大雅〉{{板篇下民卒癉《釋文》癉作憚《爾雅·釋詁》注引〈小雅·大東篇〉哀我癉人今本癉作憚〈大雅·桑柔篇〉曰:逢天僤怒言盛怒也〈秦策〉曰王之威亦憚矣言威之盛也說見〈秦策〉《呂氏春秋·重已篇》衣不煇熱高《注》曰:憚讀曰亶亶厚也義與癉熱亦相近癉熱卽盛熱言南方暑溼之地近夏則盛熱也下文疾癘多作乃始言疾病耳。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持久》

1
曠曰持久士卒勞倦宋祁曰:越本持作引。念孫案:景祐本亦作引引與持字不相似若本是持字無緣謳而為引疑後人熟於曠曰持久之語而輒改之也引久者長久也〈過秦論〉曰曠曰長久而社稷安是也《漢紀》作曠曰彌久彌亦長也《說文》作镾。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皆從》

1
一方有急四面皆從從字師古無音。念孫案:從讀為聳聳動也言一方有急而四方皆聳動也聳或作竦文選〈海賦〉莫振莫竦李善曰竦動也〈韋賢傳〉云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動而被其害也彼言皆動猶此言皆聳也作從者俗字耳故《漢紀》作四面皆從耳。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踰領》

1
是時漢兵遂出踰領適㑹閩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宋祁曰:一本踰字上有未字。念孫案:一本是也《漢紀》作兵已出未逾五嶺南粤閩粤兩傳皆云兵未險領《史記》同。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將卒》

1
上嘉淮南之意美將卒之功宋祁曰:浙本卒作率。念孫案:浙本是也率卽帥字《漢紀》作美將帥之功是其證隸書率與卒相似因調為卒說見《史記》建元以來侯者表。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入視之 臥內》

1
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視之景祐本入下有丙字。念孫案:景祐本是也今本無丙字者後人不曉古義而刪之耳入內卽上文所云入室中也古者謂室為內故謂入室為入內武紀云甘泉宮內中產芝師古曰:內中謂後庭之室也南傳云:閉大子使與妃同內〈鼂錯傳〉云家有一堂二內皆是也其他書謂室為內者甚衆具見《經義述聞》子有廷內下《太平御覽·職官部五十七》引此正作入內視之室謂之內故臥室謂之臥內〈盧綰〉及〈楚元王傳〉並云出入臥內周仁傳云:入臥內〈霍光傳〉云皆拜臥內牀下金曰禪傳云:直趨臥內欲入〈史丹傳〉云直入臥內皆是也而師古注〈霍光傳〉云:天子所臥牀前注〈金日磾傳〉云:天子臥處皆未曉臥內二字之義。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澤鹵》

1
地固澤鹵不生五穀師古曰:地多沮澤而鹹鹵。念孫案:此用薛瓚《注》而誤澤鹵卽斥鹵非謂沮澤也說見《史記》〈主父傳〉。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築城》

1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築城以逐匈奴。念孫案:築字後人加之景祐本所無也城卽築城也〈小雅〉出車曰城彼朔方是也無庸更加築字《史記》作蒙恬城之以逐匈奴。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燕郡》

1
徐樂燕郡無終人也《日知錄》曰:〈地理志〉無燕郡而無終屬右北平考燕王定國以元朔二年秋有罪自殺國除而元狩六年夏四月始立皇子旦為燕王而其閒為燕郡者十年而志軼之也徐樂上書當𡉈此時而無終以其時属燕後改屬右北平耳。念孫案:景祐本及《文𨕖》別賦注引此竝作燕無終人也《羣書治要》引作燕人也皆無郡字顧據俗本《漢書》作燕郡謂徐樂上書𡉈元朔二年改國為郡之後非也〈主父偃傳〉云元灮元年偃西入關見衞將軍衞將軍數言上上不省資用乏留久諸侯賓客多厭之𨒿上書闕下是時徐樂嚴安亦俱上書言世務上召見三人拜為郎中《史記》同是樂之上書卽𡉈元灮元年之後故《漢紀》列其事於元灮二年𡉈元朔二年之前凡六年其時燕國尚未改為郡不得稱燕郡也郡字乃後人所加。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鄕曲之譽》

1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鄕曲之譽。念孫案:《史記》主父傳作無鄕曲之譽是也此脫無字則文義不明。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南挂於越》

1
秦禍北搆於胡南挂於越師古曰:挂縣也。念孫案:挂讀為結結結也言禍結於越也《廣韻》絓絲結也《楚辭·九章》曰心絓結而不解兮上句云:秦禍北搆於胡搆亦結也《史記·律書》曰:秦二世結怨匈奴結禍於越尤其明證矣。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薦居》

1
北胡隨畜薦居蘇林曰:薦草也師古曰:蘇說非也薦讀曰荐荏屢也言隨畜牧屢易故居不安住也《左傳》戎狄荐居者也。念孫案:師古訓薦為屢隨畜屢居則為不辭故於屢下加易故二字以曲成其說謬矣蘇林訓薦為草是也隨畜薦居謂隨畜牧而草居也《史記》囟奴《傳》曰:逐水草遷徙母城郭常處耕田之業《漢書·趙充國傳》曰今虜亡其美地薦草襄四年《左傳》戎狄荐居服虔曰:荐草也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杜預曰葆聚也〈晉語〉戎狄荐處韋昭亦曰:荐聚也案韋杜之說雖與服異而荐字皆不訓為屢師古訓荐為屢而引《左傳》戎狄荐居斯為誤證矣𭄘炫案《莊子》云麋鹿食荐則荐是草也服言是今本《莊子·齊物論》篇荐作薦《釋文》薦司馬云:美草也郭璞注《三蒼》云六畜所食曰薦《管子·八觀篇》曰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問篇曰其就山藪林澤食薦者幾何韓子七術篇曰猶獸鹿也唯薦草而就《說文》薦獸之所食艸從廌艸古者神人以廌遺黄帝帝曰:何食曰食薦此皆古人謂草為薦之證。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正》

1
且鹽鐵郡有餘臧正二國廢國家不足以為利害。念孫案:正猶卽也言卽廢二國之鹽鐵亦無關於國家之利害也又〈循吏傳〉黄霸謂督郵曰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言卽頗重聽亦無傷也又〈酷吏傳〉尹賞戒其諸子曰:丈夫為吏正坐殘賊免追思其功效則復進用矣言卽使坐殘賊免猶可以前功復用也又〈游俠傳〉或譏原涉曰正復讎取仇猶不失仁義何故遂自放縱為輕俠之徒乎言卽復讎取仇猶不失仁義也又〈王莽傳〉嚴尤奏言貉人犯法不從騮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言騮卽有它心亦宜且慰安之也此五正字師古皆無注故具解之。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發使使匈奴》

1
當發使使甸奴景祐本少一使字。念孫案:《注》云:漢朝欲遣人為使於匈奴也則正文似祇有一使字。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彗氾》

1
聖主得賢臣頌水斷蛟龍陸剌犀革忽若彗氾畫塗如淳曰:若以彗掃於氾灑之處也見《文𨕖注》師古曰:慧帚也氾氾灑地也塗泥也如以帚埽氾灑之地以刀畫泥中言其易。念孫案:如顏以彗為帚氾為氾灑地則彗氾二字義不相屬必於氾字之上加一埽字而其義始明矣今案彗氾與畫塗相對為文彗者埽也氾者污也謂如以帚埽穢以刀畫泥耳《後漢書·光武紀》《注》曰:慧埽也班固〈東都賦〉曰戈讎彗雲羽旄歸霓是也等或作等拔乘七發曰凌赤岸簪扶桑謂濤勢之大凌赤岸而埽扶桑李善以篲為埽竹,非是,辯見〈文𨕖〉是彗為埽也。《方言》曰:氾洿也洿與汚《廣雅》氾汚也自𨶚而東或曰「氾」。〈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曰浮游塵埃之外皭烏氾而不俗是氾為汚也。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乘旦》

1
及至駕齧䣛驂乘旦王良執靶韓哀附輿張晏解乘旦曰駕則旦至故以為名引之曰:張以駕則旦至釋乘旦二字甚為迂曲今案乘旦當為乘且字之誤也且與馹同馹者駿馬之名謂之乘馹者猶言乘黄乘牡耳《說文》駔,壯馬也《楚辭·九歎》同駕摩與乘馹兮王《注》曰乘駔駿馬也乘駔卽乘且《爾雅》奘咀也樊灮孫炎本奘作將駔作且駿馬謂之乘與亦謂之繁與《晏子春秋·外篇》景公乘侈輿服繫駔《韓子·外儲說左篇》作趨駕煩且之乘繁駔之為煩且猶乘馹之為乘且是駔與且字異而義同此頌內多用韻之句乘且之且古讀若苴故與與為韻張讀為旦暮之旦則失其韻矣。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逐遺風 馺遺風》

1
追奔電遂遺風師古曰:《呂氏春秋》云遺風之乘言馬行尤疾母在風前故遺風於後今此言逐道風則是風之遺逸在後者,馬能逐及也。念孫案:師古之說甚迂。追奔電、逐遺風,奔、遺皆疾意也。鄭《注》〈考工記〉弓人曰:奔猶疾也,遺讀曰隧,隧風,疾風也。〈大雅·桑柔篇〉曰:大風有隧,有隧者,狀其疾也說見《經義述聞》。《楚詞·九歌》衝風起兮橫波王《注》曰:衝,隧也。遇隧風,大波涌起,是古謂疾風為隧風也。隧與遺、古同聲而通用,〈小雅·角弓篇〉莫肯下遺《荀子》〈非相篇〉遺作隧〈南山經〉: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遺或作隧,皆其證也凡從彖從貴之字聲義多相近《說文》隕下墜也〈小雅〉小号篇是用不潰于成《毛傳》曰潰,遂也。《白虎通義》曰遂之為言遺也《說文》旞或作●,《史記·項羽紀》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嚮,《漢書》作於是引其騎,因四隤山而為圜陳外嚮,皆其例也〈楊雄傳〉輕先疾雷以馺遺風《楚辭·九章》悲江介之遺風,義竝與此同《呂氏春秋·本味篇》馬之美者遺風之乘亦以其疾如隧風而名之非謂行在風前也李善注《文選》曰遺風風之疾者於義為長。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遞鍾》

1
雖伯牙操遞鍾,晉灼曰:遞音遞迭之遞二十四鍾各有節奏擊之不常故曰:遞辭瓚曰:《楚辭》云奏伯牙之號鍾號鍾琴名也馬融笛賦曰號鍾高調謂伯牙以善鼓琴不聞說能擊鍾也師古曰:琴名是也字旣作遞則與《楚辭》不同不得卽讀為號當依晉音耳。念孫案:琴無遞鍾之名作遞者號之說耳《淮南·脩務篇》亦云:鼓琴者期於鳴廉脩營而不期於濫脅號鍾。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放獵》

1
數從襃等放獵師古曰:放士衆大獵也一曰游放及田獵。念孫案:放獵當為游獵字之誤也族與游同古書言游獵者多矣未有言放獲者舊本《北堂書鈔·設官部八》陳禹謨本仍改游乃放。〈藝文部八〉此卷游字未改《藝文類聚·雜文部二》《太平御覽·文部三》引此並作游獵。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蠻荊》

1
南不過蠻荆又下文詩云蠢爾嚮荊。念孫案:蠻荊當作《通典·兵四》作荊蠻〈小雅·釆芑篇〉蠢爾蠻荊,段氏若膺《詩經小學》曰:《漢書·韋元成傳》引《詩》荊蠻來威,案:毛云:荊州之蠻也,然則《毛詩》固作荊蠻傳寫誤倒之也念孫崇今本《毛傳》云蠻荆荊州之髻也幣荊二字亦後人所改《世說新語》排調寫注引此正作燕蠻荊州之辯也商頌殷武傳云:荊楚莪州之愁國也文義與此同〈晉語〉叔向曰楚為荊蠻藐注荊州之蠻正用《毛傳》為說又〈齊語〉策苫徐夷吳越韋《注》徐夷徐州之夷也可證荊蠻文法又案〈吳都賦〉跨躡蠻荊李善《注》引詩蠢爾荊蠻然則唐初詩不誤左思倒字以與弁精坰為韻耳後漢李膺傳應奉《疏》曰:辊前討荊辯均吉甫之功毛刻不誤,汪文盛本譌倒作蠻荊。注引辯非來威者俗人所改易也文選〈王仲宣誄〉遠竄荊蠻注引詩蠢爾荊蠻亦誤倒顧氏千里曰:《正義》云宣王承厲王之亂荊蠻內侵是《正義》本作荊蠻,下文皆作蠻荊,後人依經注本倒之,而有未盡也賊氏和貴曰《漢書》陳湯傳引詩蠻荊來威師古曰:今荊土之蠻亦畏威而來是本作荊蠻。念孫案:段顧藏說是也經傳皆言荊蠻或作蠻荊者後人依誤本《毛詩》倒之耳《太平御覽·兵部五十八》引《漢書》正作蠢爾荊蠻荊蠻者羣蠻之一若《史記》之言楚蠻〈楚世家〉周成王到熊繹於楚蠻。不當倒言蠻荊也楊雄楊州牧箴獷矣淮夷蠢群荊慧翱彼昭王南征不旋戀與旋為韻後魏肅宗詔亦云:蠢爾荊蠻氛埃不息傅休奕鼓吹曲蠢爾吳蠻虎視江湖句法亦本於詩。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求來獻》

1
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母求來獻宋祁曰:浙本去求宝。念孫案:浙本是也求卽來之誤字今作求來獻者一本作來一本作求而後人誤合之耳《藝文類聚·獸部上》引此無求字《漢紀·孝元紀》《通典·邊防》四竝同文紀亦云:令郡國無來獻。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制南海 八郡 七郡》

1
制南海以為八郡《漢紀·孝元紀》作南制南海以為八郡。念孫案:上文言西連諸國東過碣石北卻例奴即此亦當云南制南海今本制上無南字者因兩南字相亂而脫其一耳八郡當為九郡南息傳云:遂以其地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眞日南九郡《漢紀》〈孝武紀〉同,〈孝元紀〉亦誤作八郡〈五行志〉云元鼎五年四將軍衆十萬征南越開九郡皆其證矣《通典·邊防》四正作制南海以為九郡案通與制上亦脫南字又〈韋元成傳〉南滅百粵,起七郡,七亦當為九。

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無以為》

1
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無以為師古曰:為猶用也引之曰:皆可且無以用殊為不詞今案無以者無用也為語助耳〈曾子問·正義〉引一解云無用為者無用此之為為是助語言非〈禹貢〉所及《春秋》所治者其地皆可無用也凡言無以為何以為者皆謂無用也〈郊祀志〉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言此書尚何用也《論語》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言無用毀也又曰:何以文為何以伐為言何用文何則伐也又曰:罹多亦奚以為言雖多何用也為字皆是語助古書若是者多矣詳見《釋詞》。

東方朔傳》

東方朔傳·而去之》

1
昨賜肉不得詔以劍割肉而去之何也劉攽曰:之衍字《日知錄》曰:以劔割肉而去之者裴松之注《魏志》云古人謂藏為去音舉,字或作弆。蘇武傳掘野鼠去火實而食之師古曰:去謂藏之也。念孫案:上文云:拔劍割肉卽懷肉去此云以劍割肉而去兩去字前後相應則去是來去之去非藏去之去而去下本無之字明矣《太平御覽·治道部》十四引此有之字亦後人依誤本《漢書》加之其〈時序部十六〉〈人事部一百七〉引此皆無之字,《藝文類聚·食物部》《初學記·歲時部下》引此亦皆無之字劉以之為衍字是也。

東方朔傳·微行始出》

1
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念孫案:微行上脫上字藝文類聚職官部一《太平御覽·職官部》四十引此竝作上微行始出《文選·西京賦》注〈東京賦〉注荅魏太子牋注引此竝作武帝微行始出選注以武帝代上字則有上字明矣《通鑑》亦云:建元三年上始為微行。

東方朔傳·斥而營之》

1
斥而營之垣而囿之師古曰:斥卻也。念孫案:卻而營之殊為不詞斥之言度也謂鼠度而經營之也《史記》李將軍傳《索隱》引許慎《淮南注》曰斥度也。

東方朔傳·從東司馬門。》

1
引董君從東司馬門東司馬門更名東交門。念孫案:從東司馬門下當有入字而今本脫之據蘇《注》云:以偃從此門入交㑹於內故以名焉則有入字明矣大平御覽居處部二引此有入字。

東方朔傳·遺行》

1
意者尚有遺行邪師古曰:可遺之行言不盡善也。念孫案:此言遺行不言可遺之行顏說非也遺者失也謂尚有過失之行。

東方朔傳·不稱》

1
進不稱往古以厲主意退不能揚君美以顯其功念孫案進不下亦有能字而今本脫之文選及《藝文類聚·人部》八皆作進不能又厲字皆作廣。

東方朔傳·損百姓之害》

1
上以拂主之邪下以損百姓之害師古曰:損減也。念孫案:師古《注》非也損當為捐言將以捐除百姓之害非但減之而已也文選及《羣書治要》亦誤作損唯《漢紀》作除則損為捐字之誤可知。

東方朔傳·囹圄》

1
囹圄空虐。念孫案:毛晃増修《禮部韻略》引此圄作園古今《韻㑹》同今則各本皆改為圄矣《說文》圉囹圉所㠯也辠人也圄守之也兩字不同義司馬遷傳深幽囹圉之中《史記·秦始皇紀》贊引〈過秦論〉虐囹圉而免刑戮其字竝作圉。

楊胡朱梅云傳》

楊胡朱梅云傳·終生》

1
且夫𣦸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終字師古無音葢讀始終之終。念孫案:《淮南·精神篇》《注》云:化猶𣦸也旣言終而又言化則複矣終當讀為衆〈祭義〉曰:衆生必𣦸𣦸必歸土故曰:𣦸者衆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衆之為終僭字耳古字多以終為衆說見《經義述聞·祭法》。《漢紀》正作衆生之化。

楊胡朱梅云傳·丞相故安昌矦》

1
丞相故安昌矦張禹劉攽曰:故字當在丞相上禹時罷相矦如故也。念孫案:《羣書治要》引此正作故丞相安昌矦張禹。

楊胡朱梅云傳·佞臣一人》

1
臣願賜尚方斬馬劍𣃔佞臣一人以厲其餘。念孫案:佞臣一人下原有頭字而今本脱之《後漢書》楊賜傳注初學記人部中《白帖》十三九十二《太平御覽·兵部七十三》人事部六十八九十三引此並作𣃔佞臣一人頭《漢紀》《通鑑》同。

楊胡朱梅云傳·埶陵》

1
故淮南王安緣閒而起,所以計慮不成而謀議泄者,以眾賢聚於本朝,故其大臣執陵、不敢和從也。念孫案:此言漢多賢臣,故淮南大臣不敢與王俱叛,故曰:其大臣不敢和從也。「埶陵」二字與上下文皆不相屬,葢涉後文「埶陵於君」而衍,而服《注》以為臣埶陵君,則所見本已衍此二字矣。

楊胡朱梅云傳·亾益於時》

1
故高祖棄陳平之過而獲其謀晉文召天王齊桓用其讎亾益於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伯與霸同。念孫案:亾益於時四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亡當為有此承上文高祖晉文齊桓而言言霸主之舉事但求有益於時而不顧理之逆順也今本作亡益於時葢涉後文亡益於時有遺於世而誤。

楊胡朱梅云傳·一矣》

1
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少甚羣臣皆承順上指莫有執正何以明其然也取民所上書陛下之所善試下之延尉延尉必曰非所宜言入不敬以此卜之一矣。念孫案:一矣二字文不成義一矣本作可見矣言以此卜之可見羣臣之承順上指也可見矣三字與上文何以明其然也正相呼應今作一矣者脫去見字又脫去可字下半耳《漢紀·孝成紀》正作以此卜之可見矣。
2

《漢書》弟十一
URN: ctp:ws49671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