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四百七十四

《四百七十四》[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1
四書辨疑目錄
2
策垂石
3
大學
4
慍在親民軸一安而後能祕黜慨慮而後能得叫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顧課天之明命
5
湯之盤銘
6
作新民
7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8
如切如禮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竊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9
此謂知之至也
10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彼御善之小人之使何國家
11
第二卷
12
論語
13
學而第一卜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
巧言令色鮮矣仁
15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6
賢賢易色
17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無友不如已者
18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19
禮之用和為貴八
20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1
君子食無求飽
22
子貢曰貧而無諸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23
為政第二
24
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有恥且格
2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二十而立父母惟式疾之憂
26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7
色難
28
有酒食先生饌
29
視其所以
30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31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八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二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第二卷一論語
32
八倫第三
33
孔子謂季氏八榆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34
35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長也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6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天子為木鐸
37
居上不宜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里仁第四
38
知者利仁
39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一
40
41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42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3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主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吾道一以貫之
44
天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5
德不孤必有鄰驩弟四卷
46
一論語公冶長第五
47
子謂南穿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見之子妻之
48
女器也
49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鳴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無所取材
50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51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其愚不可及也照
52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願無伐善無施勞
53
諾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錐也第六
54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河而已矣
55
伯牛有疾子聞之自牖執其手不有祝鯉之使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56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觚不觚觚哉觚哉
57
一可謂仁之方也已一
58
述而第七
59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庶而識之事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60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61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二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63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64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一
65
第五卷
66
論語
67
泰伯第八
68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二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69
三以天下讓
70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地己
71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72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73
予有亂臣十人
74
唐虞之際衣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己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禮其可謂至德也己矣
75
子罕第九
76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77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78
沽之哉沽之哉
79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因何有於我哉
8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勇者不懼
81
未可與權
82
唐祿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第恥卷
83
論語
84
鄉黨第十
85
朝其下大夫言佩侃如也與上大夫書閭閻如也
86
不時不食
87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88
惟酒無量不及亂
89
不徹臺食
90
食不語寢不言
91
鄉人讎朝服而立於陣階
92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一鹿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過一先進第十一一南容三復白圭
93
回也視予猶父也子不得視猶子也一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一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94
不踐遜亦不入衣室
95
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自莊者乎一從之者與
96
顏淵第十二
97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98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99
民飄信不立
100
君子實而已矣何以文為
101
惜乎天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尊猶犬羊之尊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忒也
102
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103
子路無宿諾
104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105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此母自辱焉
106
第七卷
107
論語
108
子路第十三
109
先之勞之
110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111
精者有所不羈也
112
不占而已矣
11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憲問第十四
114
註胡氏曰此篇原畔所記
115
貧而無怨難富而非驕易
116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117
曰末仁乎
118
如其仁如其仁
119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羈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120
脯瑜藏乎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衣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詩之
121
古之學者焉己今之學者焉人君子恥其言而還其行
122
丘何為是栖栖者興
123
疾固也
124
子曰作者七人矣
125
果哉末之難矣
126
衛靈公第十五
127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128
由知德者鮮矣
129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30
子貢問曰有二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予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31
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132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去己夫
133
小不忍則亂大謀
134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一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體霍不讓衣師
135
季氏第十人
136
註林氏曰此篇或以為齊論
137
則將焉用彼相矣
138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第八卷
139
論謂
140
陽貨第十七
14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142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43
子曰唯上簪與下愚不移
144
公山弗擾以費畔
145
吾其巔東周乎
146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色厲而內桂嬖諸小人其猶穿寄之盜也與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147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148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八惡徼以為知者
149
微子弟千八
150
至則行矣寄子路曰不仕缽義一
151
周有八士伯達伯達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李調元刊
152
子張第十九
153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調何也
154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法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堯曰第二十
155
天之曆數在爾躬
156
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157
第九卷啼
158
跬一一八引孟子
159
梁惠王與馬一輔署
160
王亦曰無義而己夫何必曰利不實成之
161
王好戰請叔戰驕箋蓋供
162
至然鼓遜一鼠霍熙藩一
163
不壇竇辰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海池魚黯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一
164
用也一
165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事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黎民不飢不寒
166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心
167
王無罪歲斯天水之義至焉
168
願比死二門酒之
169
無以則王乎璉
170
是乃仁術也
171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172
為長者折枝
173
刑于寡妻一
174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無心焉甚王諸夏之一諱戰
175
抑主其甲兵危壬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沁興
176
梁惠簟下一懷遠縛學竊薨
177
王變乎德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期罵蜚一
178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179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180
文王之國方七十里
181
今也不然二一
182
晴萌胥讒民乃作慝
183
惟君所行也
184
畜君何尤一勺吾咳
185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
186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音也
187
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鍾
188
必使玉人彫琢之尺
189
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190
后來甚蘇
191
不誅則疾視其是上之死而不救與氏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192
行或使之止或鬼之
193
行止非人所能也宜讒一
194
第十卷一出曰祠延壽撰鵝
195
門川封華印盂于公孫丑上一言運迢竇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地不改辟笑民基改聚矣
196
連拔置郵而傳命殫
197
我四十不動心一
198
不動必有道乎
199
孟施舍一
200
雖褐寬博吾不德焉
201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夫志至焉氣失焉一
202
持其志無暴其氣一
203
王室室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204
我知言一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天子既聖矣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05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一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206
取諸人以為善是其人為善者也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207
公孫丑下八
208
天時不如地利幻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209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10
是或山道也
211
子之詩識之士管理而二失位則去之否乎不得不可以為悅
212
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
213
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有仕於此而子視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
214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
215
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王狐幾改之
216
王由足用為善
217
吾何為不豫哉
218
第十若卷
219
一孟子一
220
滕文公上
221
周公豈欺我哉亡
222
曾于御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223
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
224
曰吾有所受之也
225
父兄百官不我是也
226
百官族人可謂曰知
227
夏后氏五十而貝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數而一徹甚實皆什也
228
使民聘聘然
229
又稱貸而益之
230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231
使畢戰問井地
232
聞君行仁政
233
有大人之事有小民之事
234
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暗縞平不可尚已
235
蓋歸反豪禪而掩之
236
滕文公下
237
勇士不忘專其元
238
以順為王者妾婦之道也
239
要其有酒食黍稻二奪之
240
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工用光一亡尸一耳攘其鄰之難者一
241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
242
己頻願
243
離婁上
244
而仁覆天下矣病
245
書則非先王之道
246
仁不可為眾也三
247
道在道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一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248
是來事之父歸之也
249
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250
停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
251
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252
今天下溺矣天子之不援何也人不足與道也政不足聞也惟夫人為能格君心之非
253
政不足聞也
254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255
第十二卷
256
孟子
257
離妻下一
258
惠而不知為政
259
日亦不足矣
260
才也養不才
261
書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262
書不必信行不必果
263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264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265
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也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
266
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萬章上
267
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268
瞽葭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禹避舜之子我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舜禹益相去久遠
269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270
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萬章
271
晉平公之於亥唐也
272
白郤之鄉之為不恭何哉
273
聞其取諸民之不義也
274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於今為烈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內使已僕僕爾亟拜也
275
古干乘之國以友士何如
276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告子上
277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缸以異於白人之白也者秦人之炙
278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富歲子弟多賴
279
則為狼疾人也
280
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道為尺寸之膚哉
281
此又無於不仁之甚者也
282
告于下是門方寸之未可使高衣岑樓
283
往應之曰王心
284
給見之臂而奪之食
285
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一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鳥禮也
286
樂正子強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
287
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誰訛予既已知之矣第十三卷
288
又以孟子盡心上
289
妖壽不貳
290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柄
291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92
霸者之義驩虞如也
293
殺之而不怨利惑訛讓庸一頂愚壽得天下英才而教有之一
294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意求道也不成章不達
295
所惡執著為典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川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一夫有所受之也一居移氣養移體胥飛
296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297
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298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299
其進銳者其退速
300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301
盡心下
302
各欲正已也
303
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304
稽大不理於口
305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君子用其一緩其二月其二而民有肄用其二而父子離
306
若是乎從者之處也
307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人病舍其田而其人之田
308
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稷也第十四卷
309
中庸
310
註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311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12
第十五卷
313
中庸
314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意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道之不肖者不及也
315
道莫不行矣夫
316
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攫陷附之中而莫之一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窟拙不能期月一守也
317
衽金革死而不厭一
318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意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道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319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320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321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322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323
上焉者雖善乳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顯
324
螺一勺西書辨疑卷第曰乙電擊顯柄大學
325
在親民註程子曰親當作新
326
程子為是親字義不可通又傳中所引湯銘康誥等文皆是日新新民之說以此知親字為誤故改羈新此誰不知或問中間曰程子之數親貢新也何所指子之從之又何所考而必其然邪且以己意輕改經文心非傳疑之義奈何此等問答之言皆冗長虛語本不須用大抵解經以書簡理直羈貴使正義不為游辭所亂學者不為繁文所述然後經可道而道可明也
327
安而后能慮註慮謂處事精詳處宇意差拍是審詳思慮處是判決區處凡辜莖未行之前須是先有思慮睿詳其事當作如何處一廣直思慮既定紹後判決區處慮在處前處在慮壑慮與慶之次第如此加只解厲睿詳亭宜刁為得一中
328
慮而后能得註得謂得其所止得其所止似有未盡與知止之義未易辨也蓋得謂得其所上之事理也傳襄以仁敬孝慈信之五事為君臣父子交國人所止之善然天下之事物莫不各有當止之善傳文特舉其大要耳或問乎一論曰仁或流於姑息敬或墮求阿訣孝或陷父譙或敗子信或為是生白公之聽此本申明得宇之義其說甚善蓋此等雖亦無駿當止之善實猶末得所此之事理也若能審詳如何是君之仁如何是臣之敬如何是父之慈如傅是子之孝如何是交國人可為之信須有如此思慮然後可以得其事之正理是之謂慮而后能得也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註明德為本新民為未知止焉始能得羈絡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329
註文專書結上文本末終始之意然下文自格物一致知至治國平天下其本末始州之次第尤詳又有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之明文則此段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言非為尊結上吝蓋所以承一文而起下文也
330
顧讒天之明命註顧謂常目在之誤古是宇誤此也或曰客也
331
尚書舊註誤是也孔穎達疏云誤與是古今之字異故變文篇是也註文古是字之說蓋出於此果如孔疏所言則是古無是字而後人增之也然文宇之古者莫若尚書如慢遊是好傲虐是作之是宇豈後人所增者哉又今之江南中原王篇諸韻議字皆訓理也正也諦也審也未有說萬古是掌而訓此者惟從或曰之說解誤為審則為理順顧謂顧祖常目在之誤謂審念常心在之言當顧視睿念天之明命以此謹畏之誠奉承上下神祗也湯之盤銘註盤沐浴之盤
332
解盤羈沐怡之盤此舊說也沐舄沐髮叩焉浴身曼與身孰同器沐浴之理即欲迂曲說薦兩盤實無可據而盤之文或問中有一說云亦如人之一日沐浴日日沐浴又無日不沐浴此說亦為少思驗之天下之人未有無夏無冬日日頭沐須浴者又盤乃淺器中間亦難容人沐浴也況古人刻銘放器以自警刀劍取其剛斷几巢取其平正鑒皆象其本器而言惟此沐門之盤所取潔淨之義不在本盤卻在沐浴之人理亦未是銘之全文世久無傳盤果何盤不可考也參詳天下之物常須潔沖者惟飲食之器為然此盤亦只是飲食之間所用之盤說者宜云盤所以盛進飲食諸物必須日日滌拭去其垢穢常今鮮妹明淨以論人須日日清凍其心不敢為物欲所昏使其明德常明常新一
333
334
作新民註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自新之民解作字羈振起義固不差解新民為自新之民理卻未是觀康誥之文首言文王克明德至此乃以新氏為結語止當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之新民同說新乃己與新之非民自新也蔡氏書傳解作新民為作新斯民又曰此言明德之終也太學言明德亦舉新民以給之又陳大猷亦解羈作新天下之民二家書傳無成於註文之後蔡沉又文公之門人皆不以自新之民為是蓋公論也學者宜從之
335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註周國雖舊至文王能新其德以及教民而始受天命也
336
能新其德以及恭民此言文王之德化惟新也始受天命卻是言文王所受有天下之天命惟新也一惟新分為兩意詩之本意果何如也文公詩傳中德與天命亦說不通孟子集註一向只說受天命有天下則自文王始略不言文王之德與此註意亦不同予於孟子中有說可就觀之免重複也如切如嗟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註切以刀鋸琢以推鑿皆裁物使成形質也嗟以鏡錫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澤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後禮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有序而益致兵精也
337
註文止是解詩衣傅文所書學與自修氣相干涉不知切禮如何為學琢磨如何為魯修也或問中荅問者曰骨角豚理可尋而切墨之功易所謂始條理之事也王君渾全堅雄而琢磨之功難所謂終條理之事也參詳此說數者之中惟治玉寸難琢石磨石何難之有又所謂始條理之事終條理之事者此亦只是姑松門人之語若於學問自修栗利嘯過之理則己取之為註矣詩中既無意亦可見夫欲治骨角玉石為器必先切琢以成其質再加嗟磨之功然後可為完器矣諭如立身為人必先學問以致其知繼有自修之行然後可為完人矣切琢以論學問也橫磨以論自修也經文當作如切如琢者道學也如禮如磨者自修也如此一謂之於義為是禮琢二字傳寫之差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一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註前王謂文武也君子謂後賢後王小人謂復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百至善能使天下後世無一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謂前王為文武君子為後賢後王小人為後民於總解處皆說不過文武之事業載在典籍後世之人惟務學知道者能思慕之年代久遠之後王後民如幽厲等無道之君田野間無知之民於文王武王之新民之事未嘗愈久而不意也蓋前王只是當時沒世之王如孟子所謂舊君世人所謂先帝者是也君子小人亦只是當時之人君子以位言小人以民言居位者得以進舉其才德之賢是謂賢王賢也得以周贍其骨肉之親是謂親其親也為民者得以稱遂其溫飽之樂是謂樂其樂也得以保有其衣食之利是謂利其利也君子小人皆得各如其志是皆當時明王之德惠使然王身雖沒恩澤在人無貴無賤皆不能忘也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註情實也聖人能使無實之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辭蓋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使民仰訟非教化不能教化乃新民之事也明德新民二者不可相離若但明己德未嘗有新民事效便能使民皆自畏服不敢興訟斷無此理文王之德亦既明矣而虞芮之人來訟之初未嘗有不敢之心也直至身入文王大化中見其耕者讓畔幼者讓長然後心始畏服慚退而罷由此言之明德之後須有新民之化使人人以孝弟禮義為心則自無會聶爭訟之事風俗既已如此雖有時實之人在其禮讓溫良之眾人中間亦自不敢肆意妄焉盡其虛誕之辭其勢然也此乃大畏民志之謂知本謂知為治之本也
338
此謂知之至也註此句之上別有闕文此特其結語耳
339
誰謂此句上有闕文此說誠是然又自添所闕傳文工事都為過分前人解經亦嘗有補正一五宇之闕者以其餘文全在意麻可通而有補之之理也然亦但言其處宜有某字不過如此而已今乃全用己意創添一百二十七字以代曾子之言使為王傅似與不似且置勿論但以今人而作古書與前聖前賢經傳並列於義亦似未安若準此為例則尚書亡逸四十餘篇後人皆得添補長學者不厚之風所繫其大以文公之識量不免有此惜哉宜姑置之只講註文可也
340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註君子以位言之道謂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術發已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
341
註文不肯通說但零解字義而已解送為修已治人之術與下文義不相合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此言外交之道所得所失物皆在外非有關於修巳也傳有錯簡其辨在後自殷之未喪師及惟命不于常以下皆是說得國失國之事理緣由得國由其得眾失國由其夫寒善則得眾不善則失眾繼又歷言蛻不善進善人以明為善得家之實前後意豚如線穿珠此一節乃其結語也君子以位言大道猶言大道理也得謂得眾得國失謂失眾失國是故二字乃承上起下之辭蓋好人所惡之惡人惡人所好之善人則其喪師失國之舊害必及其身是故在位之人得與失皆有自然之大道理存焉得眾以得國者必因忠信以得之夫家以失國者必因驕泰以失之自古以來未嘗聞有因忠信而朱家失國因驕泰而得眾得國者此乃自然之大道理也又所謂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置一目嚳臺守雪月八分違謂信者與論語集註盡己謂忠以實謂信之語志不同既已自盡無隱亦不須更言發巳也循物一孤違四字意更難認以辭觀之止可說為循其物之性情而不與之相道此與中庸註文解率性處忌正相類豈可以此為信哉纂疏所引文集又自轉與註文為註今厭其煩而不辨也忠信二字我於論語中有辨或問又曰忠信者盡己之心而不違於物絜矩之本也註文改易論語集註之意於此可見蓋欲宛轉以就絜矩為說也夫絜矩以付己度人為義推已不欲不加於人恕也忠與信何嘗有付度之義哉信果篇絜矩之本則恕當出自於信信羈恕之本恕為信之本於理安乎況傳中明有此之謂絜矩之道之一結其上文絜矩之意己了其下再引南山有臺之詩至辟則為天下慘矣刁是反絜矩之意以終其說此己下不復重說絜矩也忠信以得之止是言忠信為得眾得國之由何嘗有關絜矩之意哉或問乃以金章傳文自首至尾盡篇絜矩秦誓夏襄羈絜矩孟獻子寧有盜臣之說亦羈絜矩又引董仲舒與齒去角之說亦為絜矩遷就之甚皆不可取傳有三義節次甚明說見下段
342
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註彼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闕文誤字
343
註文兩說一謂有關文一謂有誤字謂有誤字者為是觀上文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及國不以利為利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等語皆言治國不可專任聚斂財利之小人彼字指上文聚斂之臣務財用之小人而言善宇乃利字之誤也解者不可以彼萬善之四字為句自彼至家十一字道為一句故善宇羈利字謂之語意自囿此章傳文義有三節首論絜矩正已之道次論得國失國之由夫論理財本末自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至亦悖而出七十人字與生財有大道文正相接直至章末通是一段專論理財後人失德而卻序在失眾則失國之下以致前後文理皆有隔擬今議改王金錄其文上下通讀是否可見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信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無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無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邑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修矣以上論絜矩正已之論得眾得國失眾失此巳下之享理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晉人無以為寶仁親以厲寶泰誓曰若有一小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樓若已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當若自其口出掌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向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媚疾以惡乏人一彥聖而違之得不通寒不能容以不能一該丁孫黎民亦曰殆哉惟仁人封流之一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又焉能一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一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火之性一妙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川洲體細細顯顯顯細關一驪霸灶轂圖一口口口一離醴驪驪一醴醴驪醴懸顯靈顯一一墨塵辭豐醒瞿豎喜鑿匱圈鑿霞一匡嘗一
URN: ctp:ws52430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