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三十二

《卷三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何楨
2
楨字元В廬江潛人,魏太和中為揚州別駕,正始中為弘農太守,歷幽州刺史,拜廷尉,入晉為尚書光祿大夫。有集五卷。
3
◇許都賦
4
元正大饗,壇彼東南。旗幕峨峨,簷宇弘深。《宋書·禮志一》
5
景福鬱枕以雲起,飛棟鳥企而翼舒。《文選·陸人垂石闕銘》注
6
乃然百枝,盛庭燎。《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
7
◇表省函關
8
易稱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孟軻云:「古者關譏而不征。」關險之設,所由尚矣。《藝文類聚》六引《何楨集》。正始六年,為弘農太守,表省函關。
9
◇為舊君反服議
10
禮,為貴臣貴妾緦麻三月。夫貴之施賤,猶論恩紀以制服。況嘗為臣吏、禮遇恩紀,優劣不同,焉可同之一例。今以為闢舉正職之吏,宜依古為舊君服,不論違適之異,皆齊寥月,其餘郡吏,聞喪盡哀而已。《通典》九十,又《宋書·禮志》二。泰始四年,尚書何楨奏,故闢舉綱紀吏,不計違適,皆反服舊君,齊衰三月。
11
◇箋
12
凡二日蝗生,此謂見其始生,知其處所,可得言。初上蝗事云,縣及下部各不旱見,至今生翅能飛,臣輒躬親撲滅。
13
布在及下部各不旱見,至一頃田中,往往十步五步一頭,案其言事,蝗之枚數,可得而知也。《藝文類聚》一百
14
◇玄壽賜名敘
15
新婦荀氏所生女以歲在丁丑四月五日日始出時生,此月斗建已其日又巳,其時加卯,甲乙卯皆東南,春夏天地,動發萬物,茲之三月,吉之善時也。又於《易卦》,震值在卯,巽位在巳,震為長男,巽為長女。而此女孫正用茲日,斯時始旦,日月豈依,先祖之靈,實臨討。玄發素顏,婦人之上姿也。壽考無疆,先民之至願也。故賜名曰玄壽焉。《御覽》三百六十二
16
◎何惲
17
惲,楨子,咸寧末為揚州別駕,累遷豫州刺史。
18
◇與周浚箋
19
《書》貴克讓,《易》大謙光,斯古文所詠,道家所崇。前破張悌,吳人失氣,龍驤因之,陷之區宇。論其前後,我實緩師,動則為傷,事則不及。而今方競其功。彼既不吞聲,將虧雍穆之弘,興矜爭之鄙,斯愚情之所不取也。《晉書·周浚傳》,浚隨王惲代吳,惲欲與王穌功,惲箋與浚,浚諫止惲,不納。
20
何充
21
次道,惲孫,王敦辟為大將軍掾,轉主簿,左遷東海王文學,進中書侍郎。成帝即位,遷給事、黃門侍郎,以與平蘇峻功封都鄉侯,拜散騎常侍,出為東陽太守,除建威將軍、會稽內史,徙丹陽尹,加吏部尚書,進號冠軍將軍。又領會稽王師,轉護軍將軍,錄尚書事,尋遷尚書令,加左將軍,固讓,徙中書令。康帝即位,出為驃騎將軍,都督徐州、揚州之晉陵軍事,假節、領徐州刺史,鎮京口,入為都督、揚州、徐州之琅邪諸軍事,領揚州刺史。穆帝即位,加中書監,錄尚書事,又加侍中。永和二年卒,贈司空,謚曰文穆。有集五卷。
22
◇賀正表
23
璇衡運周,元正肇祚。伏惟陛下,應乾納祜,與天同休。《初學記》四
24
◇請徵虞喜疏
25
臣聞二八舉而四門穆,十亂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闡,有自來矣。方今聖德欽明,思恢遐烈,旌輿整駕,俟賢而動。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綜廣深,博聞強識,鑽堅研微有弗及之勤,處靜味道無風塵之志,高枕柴門,怡然自足。宜使蒲輪紆衡,以旌殊操,一則翼贊大化,二則敦勵薄俗。《晉書·虞喜傳》
26
◇奏言沙門不應敬王者
27
尚書令、冠軍撫軍、都鄉侯臣充、散騎常侍、左僕射、長平伯臣頡⑸⑵琉J獺⒂移蛻浣ò膊臣恢、尚書、關中侯臣懷、守尚書、昌安子臣廣等言,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肅祖明皇帝聰聖玄覽,豈于時沙門不易屈膝,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愚謂宜遵承先帝故事,於義為長。《釋藏冠》一,《沙門不應拜俗事》一。
28
◇又奏
29
尚書令、冠軍撫軍、都鄉候臣充、散騎常侍、左僕射、長平伯臣頡⑸⑵琉J獺⒂移蛻浣ò膊臣恢、尚書關中侯臣懷、守尚書、昌安子臣廣等言,詔書如右,臣等暗短,不足以贊揚聖旨,宣暢大義,伏省明詔震懼屏營。輒共尋詳,有佛無佛,固非臣等所能定也。然尋其遺文,贊其要旨,五戎之禁,實助王化。賤昭昭之名行,貴冥冥之潛操,行德在於忘身,抱一心之清妙,且興自漢世,迄於今日,雖法有隆衰,而弊無妖妄,神道經久,未有其比也。夫詛有損也,祝必有益。臣之愚誠,實願塵露之微,增潤嵩岱;區區之祝,上裨皇極。今一令其拜,遂壞其法令,修善之俗,廢于聖世,習實生常,必致愁懼。隱之臣心,竊所未安。臣雖蒙蔽,豈敢以偏見疑誤聖聽,直謂世經三代,人更明聖,今不為之制,無虧王法,而幽冥之路,可無擁滯。是以復陳愚誠,乞垂省察,謹啟。《釋藏冠》一,《沙門不拜俗事》一。
30
◇又奏
31
臣充等言,臣等雖誠暗蔽,不通遠旨,至於乾乾夙夜,思修王度,寧苟執偏管而亂大倫邪?直以漢魏逮晉,不聞異議,尊卑憲章,無或暫虧也。今沙門之慎戒專然,及為其禮,一而已矣。至于守戒之篤者,亡身不心吝,何敢以形骸而慢禮敬哉!每見燒香祝願,必先國家。欲福祜之隆,情無極己。奉上崇順,出於自然,禮儀之簡,蓋是專一守法。是以先聖御世,因而弗革也。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臣等屢屢以為不令致拜,於法無虧,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賢愚莫敢不用情,則上有天覆地載之施,下有守一修善之人。謹復陳其愚淺,願蒙省察,謹啟。《釋藏冠》一,《沙門不拜俗事》一,《弘明集》。
32
◇褚太后敬父議
33
如禪所正,可敕御史、左將軍,入在公廷,則修臣敬。皇太后歸寧之日,則全子禮,申諭內外奉行。《通典》六十七
34
◇與庾翼書
35
褚將軍還朝,值太后臨朝,時議褚侯雖后父,乃晉臣也,宜用鄭議。或謂諸王宜不拜耳,乃不稱臣燕王,非比也。又云,竇武雖受爵太后,錄尚書事,而漢無拜文為疑,故恐大義乖錯。褚侯既不拜,便是異姓太上皇也。此巍巍亦庶姓不敢安。《通典》六十七
36
何琦
37
萬倫,充從兄。元帝時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補宣城涇縣令。明帝時,司徒王導引為參軍,不就。以母憂去職,服闋。司空陸玩、太尉桓溫闢,不就。詔徵博士。簡文為撫軍,召為參軍,公車再徵通直散騎侍郎、散騎常侍,並不行。卒年八十二,有《三國志論》九卷。
38
◇請修五嶽祠升平中
39
唐虞之制,天子五載一巡狩,順《宋志》作「省」。時之方,柴燎五岳,望於山川,遍于群神,故曰,因名山升中於天,所以昭告神牛饗報功德。是以災厲不作,而風雨寒暑以時。降及三代,年數雖殊,而其禮不易,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著在經記,所謂「有其舉之,莫敢廢也。」及秦漢都西京,涇、渭、長水,雖不在祀典,以近咸陽故,盡得比大川之祠,而正立之祀可以闕哉!自永嘉之亂,神州傾覆,茲事替矣。惟之天柱,在王略之內也,舊臺選百戶吏卒,以奉其職。中興之際,未有官守,廬江郡常遣太吏兼假四時禱賽,春釋寒而冬請冰。咸和迄今,又復隳替。計今非典之祠,可謂非一。考其正名,則淫昏之鬼;推其糜費,則百姓《宋志》作「四人」。之蠹。而山川大神更為簡缺,禮俗頹紊,人神雜擾,公私奔蹙,漸以繁滋。良由頃國家多難,日不暇給,草建廢滯,事有未遑。今元憝已殲,宜修舊典。嶽瀆之域,風教所被,來蘇之眾,咸蒙德澤。而神明瀟耄未之或甄,巡狩柴燎,其廢尚矣。崇明前典,將俟皇輿北旋,稽古憲章,大厘制度。俎豆牲牢,祝嘏文辭,舊章靡記,可令禮官作式,歸諸誠簡,以達明德馨香,如斯而已。其諸妖孽,可粗依法令,先去其甚,俾正邪不黷。《晉書·禮志》上,《宋書·禮志》四,《通典》五十五。
40
◇追駁江統、許遐拜時遭喪議
41
夫正名者,道理之本,然拜時非古,而行之歷代,遂以成俗。古者布其几筵,恭告祖禰。將納他族,以奉宗祀。父親醮子而命之迎,女受父母之遺,以涉夫氏之庭,而交拜敬之禮,在塗喪紀定矣。服制即正,齊功卒哭可迎,此不闕於古而通于今議是也。然婚姻之道,公私急務。愚以為拜時及一日二日之婦,婦名既正,即宜一揆。其衾蹺唇櫻歸葬其黨。《通典》五十九
42
◇天子敬父議
43
父母之尊,擬則天地;君親之道,資敬是同。今承受命運,君臨率士。而父以子食天祿,不敢子天子,以明王者之道。而子雖以為天子,必有尊也。推斯以言,自必臣天位之君,而子自必尊天性之父。《通典》六十七
44
◇為曾祖後服議
45
卿士之家,別宗無後,宗緒不可絕,若昆弟以孫若曾孫後之,理宜然也。禮緣事而興,不應拘常以為礙也。魏之宗聖,遠繼宣尼,琦從父以孫繼族祖。荀ダ無子,以兄孫為嗣,此成比也。《通典》九十六
46
◇論前母黨服
47
夫子曰:「必也正名乎。」正名者,理道之本,禮之大者也。文條或闕,而附例可明。《禮》云:生不及父祖母昆弟,而父稅喪,己則不若,與祖乖違。父既歿而聞喪,豈可拘以本制不稅,而廢其正服乎?若未生而伯叔母終,終為伯叔父後。繼嗣之道雖同,原情之實則異,今必從於所養,而反疑於為本乎?諸侯國人,生不及先代之君,于其陵廟,亦必曰君也。此公義之正名也。前母之尊,固家人正稱也。其易了如叭鍘L康初,博議王昌前母服,公府卞粹以為母之非親,而服三年者非一也。前母名同尊正,義存配父,蓋以生不及故無其制,非于義不可也。元康中,有改葬前母,而疑其服。司徒左長史胡濟以前母父之元妃,所生則家之嫡長,應制如改葬之服。於時二代,無曰不允。自茲以來,行之不殊。禮:母卒,自為母之黨服。母出,則不為母之黨服,而為繼母之黨服。故尊其所從,則不敢不服。服有所逼,則不得自伸,外服無二,而必宜有一。如向所論,必所繼不及伯叔母之黨,居然可見矣。明以名禮為制者,不計恩逮與不也。
48
◇答納采文
49
皇帝嘉命,訪婚陋族,備數采擇。臣從祖弟故散騎侍郎準之遺女,未閒教訓,衣履若人。欽承舊章,肅奉典制。《晉書·穆章何皇后傳》,《通典》五十八。
50
◇答問名文
51
皇帝嘉命,使者某到,重宣中詔,問臣名族。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祿大夫、雩婁侯禎之遺玄孫,先臣故豫州《通典》作「蔡州」刺史、關內侯惲之曾孫,先臣故安豐太守、關內侯睿之孫,先臣故散騎侍郎准之遺女。外出自於先臣故尚書左丞孔胄之外曾孫,先臣故侍中、關內侯夷之外孫女,年十七。欽承舊章,肅奉典制。
52
◇答納吉文
53
皇帝嘉命,使者彪之重宣中制,大卜元吉。臣陋族卑鄙,憂懼不堪。欽承舊章,肅奉典制。
54
◇答納徵文
55
皇帝嘉命,降婚卑陋,崇以上公,寵以典禮,備物典策。欽承舊章,肅奉典制。
56
◇答請期文
57
皇帝嘉命,使者某重宣中詔,吉日惟八月某可迎。臣欽承舊章,肅奉典制。
58
◇答迎后文
59
帝嘉命,使者某重宣中詔,令月吉辰,備禮以迎。上公宗卿兼至,副介近臣百兩。臣螻蟻之族,猥承大禮,憂懼戰悸。欽承舊章,肅奉典制。並《晉書·禮志》下,《通典》五十八。
60
何澄
61
季玄,充弟準之第三子。孝武時為秘書郎,轉丞,遷祕書監太常中護軍,出為冠軍將軍、吳國內史,徵拜尚書。安帝即位,遷尚書左僕射,領本州大中正。元興末,卒。義熙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62
◇太皇太后服議隆安三年
63
太皇太后名位允正,體同皇極,理制備盡,情禮合伸。《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既稱夫人,禮服宜從正。故成風著夫人之號,文公服三年之喪。子于父之所生,體義情重。且禮祖不厭孫,固宜遂服無屈,而緣情立制。嫌不文明,則宜從重,應同為祖母後齊衰周。永安皇后無服,但一舉哀,百官亦一周。《通典》八十
64
李胤
65
宣伯,遼東襄平人。魏時為郡上計掾,州辟部從事治中。舉孝廉,參鎮北軍事,遷樂平侯相,入為尚書郎,遷中護軍司馬,轉吏部郎,賜爵關中侯,出補安豐太守。文帝為大將軍,引為從事中郎,遷御史中丞,尋為西中郎將,督關中諸軍事,徙河南尹,封廣陸伯。晉受禪,拜尚書,進爵為侯,遷吏部尚書、僕射,轉太子少傅,領司隸校尉。咸寧初拜侍中,加特進,遷尚書令,代何曾為司徒。太康三年卒,謚曰成。
66
◇奏請延訪三公
67
古者三公坐而論道,內參六官之事,外與六卿之教,或處三槐,兼聽獄訟,稽疑之典,謀及卿士。陛下聖德欽明,垂心萬機,猥發明詔,儀刑古式,雖唐虞疇諮,周文翼翼,無以加也。自今以往,國有大政,可親延群公,詢納讜言。其軍國所疑,延詣省中,使侍中、尚書諮論所宜。若有疾,不任覲會,臨時遣侍臣訊訪。《晉書·李胤傳》
68
◇王毖子昌前母服議
69
毖為黃門侍郎,江南已叛,石厚與焉。大義滅親,況於毖之義,可得以為妻乎。《晉書·禮志》中,案:王昌事詳前竟陵王鑫摹#
70
曹志
71
允恭,譙國譙人,魏陳思王植子。太和末徙封濟北王。晉受禪,降封鄄城縣公,出為樂平太守,歷章武趙郡。咸寧初遷散騎常侍、國子博士。免,後復為散騎常侍。太康九年卒,謚曰定。有集二卷。
72
◇奏議齊王攸之藩
73
伏聞大司馬齊王當出藩東夏,備物盡禮,同之二伯。今陛下為聖君,稷契為賢臣,內有魯衛之親,外有齊晉之輔,坐而守安,此萬世之基也。古之夾輔王室,同姓則周公其人也,異姓則太公其人也,皆身在內,五世反葬。後雖有五霸代興,桓文譎主,下有請隧之僭,上有九錫之禮,終於譎而不正,驗于尾大不掉,豈與召公之歌「棠棣」周詩之詠「鴟巍雇日論哉!今聖朝創業之始,始之不諒,後事難工。乾植不彊,枝葉不茂;骨鯁不存,皮膚不充。自羲皇以來,豈是一姓之獨有!欲結其心者,當有磐石之固。夫欲享萬世之利者,當與天下議之。故天之聰明,自我人之聰明。秦魏欲獨擅其威,而財得沒其身;周漢能分其利,而親疏為之用。此自聖主之深慮,日月之所照。事雖淺,當深謀之;言雖輕,當重思之。志備位儒官,若言不及禮,是志寇竊。知忠不言,義所不敢。志以為當如博士等議。(《晉書·曹志傳》
74
◇肉刑議
75
嚴刑以殺,犯之者寡;刑輕易犯,蹈惡者多。臣謂玩常苟免,犯法乃眾。黥刖彰罪而民甚恥。且創制墨黥刖,見者知禁,彰罪表惡,亦足以畏《藝文類聚》作「聞者多服」。所以《易》曰「小懲大戒,」豈蹈惡者多邪?假使惡多尚不致死,無妨產育,苟必行殺以止殺,為惡縱寡,積而不已,將至無人,天無以大君無以尊矣。故古人寧過不殺,不寧輕積殺。是以為上寧寬得眾,不寧急舊積殺。若乃於張聽訟,刑以止刑,可不革舊。過此以往,肉刑宜復,假令漢文於張,承大亂之後,創基七十,國寡民稀,止禁刑書,鞭杖為治也。肉刑於死為輕,減死五百為重。重不害生,足以懲奸;輕則知禁禁民為非。所謂相濟經常之法,議云不可,或未之喻也。《藝文類聚》五十四
76
◎曹臣
77
臣,志子。元康中為中郎,封關中侯。
78
◇移冀州大中正
79
臣以元康四年為先定公薨背,還濟北穀城墓宅安厝。太學博士趙國蘇宙。昔先公臨趙,以宙為功曹!後為察孝。前臣遭難,宙為鎮東司馬。趙之故吏,有致身敘哀者,有在職遣奉版者,唯宙名諱不至。宙今典禮學之官,口誦義言,不可廢在三之義。於宙應見論貶。《通典》九十九。元康中,趙郡吏蘇宙不奔弔於郡將,中郎、關中侯曹臣移冀州大中正云云。
URN: ctp:ws55702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