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河東道六 |
2  | 潞州 |
3  | 潞州。上黨郡,今理上黨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輿井二度,本潞子國。《周禮.職方氏》曰:「河內曰冀州,其川漳,其浸汾、潞。」春秋時,初為黎國,後為狄境。宣公十五年,晉人數狄,罪而滅赤狄,潞氏複立黎侯,後三晉分地,即歸韓之別都。《戰國策》謂秦有安邑,則韓必無上黨。以遠韓近趙,故卒歸趙。又《隋圖記》云:「上黨南陽,古以為縣,實都也。秦並天下,置郡,以此為上黨郡。即楚漢之際,魏豹盡有其地,豹滅,入漢,分為河東、太原、上黨三郡。高後封惠帝子武為壺關侯,即其地也。」自漢末至後魏,因之不改。後周建德七年,於襄垣縣立潞州,以其浸汾、潞為名。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韓州,取三晉歸韓為名。大業初州廢,複為上黨郡。按《釋名》云:「上黨,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又《上黨記》云:高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唐武德元年,改為潞州,領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四縣。二年置總管府,管潞、澤、沁、韓、蓋五州。四年,分上黨置壺關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州府 。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曆職於此,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等四州。按《唐史》:「上黨故宮,玄宗皇帝嘗為上黨別駕,後所居為啟聖宮,有明皇歌枕斜書壁存。」天寳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改為潞州大都督府,本昭義軍節度。梁龍德三年,改為匡義軍,以李繼韜歸順故也。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安義軍。長興元年,依舊名昭義軍。皇朝改為昭德軍。 |
4  | 元領縣十:今八:上黨、長子、潞城、屯留、壺關、襄垣、黎城、渉縣。 |
5  | 二縣割出:武鄉。建威勝軍;銅鍉。入威勝軍。 |
6  | 州境:東西二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三十六里。 |
7  |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七百二十里,南至西京四百七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三百三十里,東取亢徑嶺路至相州二百六十里,南至澤州一百九十里,西至晉州三百九十里,北至遼州二百八十三里,東南至相州林慮縣界一百四十六里,西南至晉州沁源縣界一百九十六里,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太原府四百五十里,東北至洺州武安縣界二百四十里。 |
8  | 戶:唐開元戶,六萬四千二百七十六。皇朝戶,主一萬七千九百一十一,客六千九百六十一。 |
9  | 風俗:《漢書?地理志》云:「上黨,本韓之別郡,去韓遠,去趙近,後乃降趙,土廣俗雜,其人大率精急高氣,勢輕為奸,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女子彈弦跕躧,游媚富貴。 |
10  | 姓氏:上黨郡四姓:包、鮑、樊、上官。 |
11  | 人物:豫讓。上黨人。東漢鮑永 。上黨屯留人。為司隸校尉,後為太尉,乃闢扶風鮑恢為都官從事。帝嘗曰:「貴戚宜斂手,以避二鮑。」子昱亦官太尉。唐苗晉卿。潞州壺關人,為吏部侍郎、河北採訪使,歸本縣,下馬過縣門,以父母之鄉故也。事親以孝聞,官至侍中、韓國公。孫逖。潞州渉縣人。十五謁崔日用,令為土火爐賦,握筆立成,後拜中書舍人。逖自以為通籍禁闈,而父官才邑宰,乃上表乞減外官,與父玄宗優詔奬之。 |
12  | 土產: |
13  | 石蜜、人參、以上貢。墨、紫草、麻布。 |
14  | 上黨縣。舊二十鄉,今十一鄉。地本黎侯國,今有黎亭存,即西伯戡黎之所。注:黎在上黨東北也。漢立為壺關縣,地因壺山有關,以置名焉。隋開皇十六年,分壺關置上黨縣,屬潞州。慶雲山,《上黨記》云:「堯之將興,有五色雲出此山,故曰慶雲山。」太行、熊耳、王屋,以上三山,皆連亙邑界。羊頭山,《郡國志》云:「有神農城,山下有神農泉,南帶太行,又有散蓋,即神農嘗谷之所也。」五龍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十六國春秋》云:「上黨五龍山,慕容永時,有五龍見於此山上,因置五龍祠,以祭五方神。」雞鳴山,一名火山,在縣東南七十六里。柴團山,《地理志》云:「此山出人參、紫草。」井谷關,《上黨記》云:「在天井谷內,深邃如井,因以名之。」濁漳水,在縣西南二十二里。《河北記》云:「源出發鳩山」 。又《冀州圖》云:「濁漳出長子西南,流入渉縣界與清漳合,又東入魏郡。」堯水,在邑界。藍水,杜甫詩云:「藍水遠從千澗落」。雞鳴水,出雞鳴山。八諫水,《水經注》云:「八諫水,源出上黨縣西。」州城。漢壺關縣也。《上黨記》曰:「曹公之圍壺關,起土山於西城,內築界城遮之。」 |
15  | 長子縣。西南五十里,舊二十鄉,今九鄉。本漢舊縣,春秋時地名也。《左傳》曰:「晉人執魏石,買於長子,亦周史辛甲所封。」《竹書紀年》云:「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長子。」 即長子之地。慕容永僭號,於此稱西燕,為慕容垂所滅。隋開皇九年,移寄氏縣理此,屬潞州。十八年,改寄氏為長子縣。武訖嶺,在縣南四十五里。《風土記》曰:「秦趙戰於長平,趙軍敗退,秦白起逐至此,因名武訖嶺。」鹿谷山,《冀州圖》云:「山在縣西,有大道入壺口東,出逹襄國西,登奚斯巨嶺,以逹河東,徑阻千里。」發鳩山,在縣西南六十五里。濁漳水出焉。《山海經》云:「發鳩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狀如烏,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相呼云。炎帝之女,名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化為精衛,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堙東海。」漳水,一名濁漳,源出縣界,以渉縣有清漳之稱,故此稱濁,其源出刀黃山。又按《糞州圖》云:「刀黃山,在縣西六十里,亦名發甕山,漳水出焉,即壺關三老上書明戾太子寃者死於此,而冡存。」神農井,在縣南五十里。出羊頭山小谷中。《上黨記》云:「神農廟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甘美,呼為神農井。」後魏《風土記》:「神農城,在羊頭山上,山下有神農泉,即神農得嘉穀之處。」羊頭山,在縣東五十六里。後漢安帝時,羌寇河東,以任尚為御史,擊破於羊頭山,即謂此也。廢長平關,在縣南四十里平嶺上。 |
16  | 潞城縣。東北四十四里,舊十六鄉,今六鄉。春秋時,赤狄潞子嬰兒國也,晉滅之。漢為潞縣,屬上黨。《十三州志》云:「潞縣,潞水出焉。」後魏太武帝改潞州為刈陵縣,屬襄垣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潞城縣,屬潞州。三垂山,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前趙劉聰遣將喬琮攻晉上黨太守龐和於壺關,晉北將軍王廣、韓柔救之,聰將喬琮敗之於三垂。黃阜山,《冀州圖》云:「潞縣西三十里黃阜山有城,亦名黃沙嶺,劉聰將綦毋劌敗晉將崔恕於黃阜,斬之。」微子城,在縣東北二十里。關龍逢祠,《上黨記》云:「王屋山有關龍逢祠。」漳水,一名潞水,在縣北。闞駰曰:「潞水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與慕容評相御於潞川,評鬻水與軍人,絹一疋,水二石。則此,無他大川可以為浸,所有唯漳水耳,故土俗尚謂濁漳為潞水也。武王塢,在縣西北四十里。塢東有後魏天柱將軍爾朱榮碑,文曰:「建義元年,東討逆賊豎葛榮,軍次上黨武王祠東原上,有二狡兔從賊方而來,天柱彎弓祝之曰:『中則擒葛榮,不中則否。』應弦而殪,遂擒榮。」玉女泉,縣在西北五里。深五尺,未嘗盈竭。泉內時有白氣升出,蒙覆其上,則有雨,時人謂之玉女披衣,恆以為候。 |
17  | 屯留縣。西六十四里,元十七鄉,今八鄉。本晉邑,《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執衛行人孫蒯于屯留。」 又:「宣公十六年,晉滅赤狄甲氏及留籲,一名戎屯,與潞俱附中國,晉遂滅之。」漢以為縣,《地理志》:「屬上黨。」唐武德六年,從霍壁移於今所。鹿瀆山,《冀州圖》:「屯留縣有鹿瀆山,即絳水源出此山。」王梭水,在縣西四十五里。盤秀山,皆經邑界。魚子陂,《上黨記》云:「屯留有魚子陂,多魚蒲之饒。」余吾故城,亦春秋地名,漢為縣,廢城在今縣西北。絳水。出縣西南方山,去縣八十四里。 |
18  | 壺關縣。東南二十二里,舊十五鄉,今六鄉。古黎國之地。漢為縣,屬上黨也。山形似壺,古於此置關,故名壺關。今潞府所理城是也。漢末,董卓作亂,以上黨郡移理於此。後魏宣武帝二年,移壺關縣於潁陽岡,即今縣理。隋開皇十六年,分壺關置上黨縣。大業三年,省入上黨。唐武德四年,又置。抱犢山,道書《福地記》:「抱犢山,在上黨東南乙地,高七十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南角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頗甘,取其葉末,服之方寸,二三日不飢。宜五穀,多食物,無惡毒,寇賊不至。」《玉匱》云:「抱犢山,東北去恆山之南數百里,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羨陽縣西七十里石洞口。羊腸阪,在縣東南一百里,亦名洞口,沾水出焉。王莽命五威將軍王嘉曰:「羊頭之厄,北當燕趙」。舊有關,亦謂壺山。後魏移縣於此。雞鳴嶺,《輿地志》云:「壺關有雞鳴嶺。「鼠穴,《史記》云:「秦攻韓閼與,趙奢曰:『道險狹,如兩鼠闘於穴中,將勇者勝。』」曹公壘,在縣東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高幹所築。漢壺關三老令狐茂墓,在縣東北一十九里。上書明戾太子寃者,元隱城東山中,號微君。 |
19  | 襄垣縣。北九十三里,舊十四鄉,今七鄉。亦漢舊縣,屬上黨郡。趙襄子所築,因以為名。後魏太武延和二年,改屬武鄉郡。後周建德六年,又於襄垣城置韓州。唐武德元年,移於甘羅水南,即今縣也。貞觀中廢韓州,以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等五邑以隸潞焉。銅鞮水,今名小漳水,亦名西漳水,自銅鞮縣界流入河也。按,《水經注》云:「銅鞮水,又東南經頃城西,即白虎聚也。」松門嶺,《冀州圖》云:「松門嶺,在襄垣北一百三十里,道通太原驛路。」涅水,在縣西北六十里。天井關,在縣東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內,深邃似井,因以為名。魏武初遷鄴,於此置關。周建德六年廢。濁漳水。在縣南二十里。 |
20  | 黎城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八鄉,今四鄉。古黎國,《春秋》曰:「晉荀林父滅潞,立黎侯而還。」今縣東一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漢為潞縣之地。後魏太武間,改潞縣為刈陵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刈陵縣為黎城縣。唐武德元年,屬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屬潞州。白巖山,在縣東北七里。俗傳巖赤則土離兵起,土人皆惡其變,恆以白粉污之,故目為白巖。古壺關,在縣東二十五里。春秋齊國夏伐晉,取八邑,有盂口。即壺口也,聲相近,故有二名。清漳水,在縣東北三十里。濁漳水,在縣西北五十六里。望夫山,今名望夫嶺,《郡國志》云:「有石人佇立於山上。」馮奉世墓及昭儀墓,在縣東二里。昭儀即奉世之女也,昭儀之子為信都王。 |
21  | 涉縣。東北一百八十里,舊四鄉,今二鄉。本漢舊縣,屬魏郡,因縣南涉河水為名。晉屬廣平郡。後魏省。周武帝自今洺州界移臨水縣理涉城,屬魏郡。隋開皇十年,罷郡,於故涉城重置涉縣,屬慈州。十六年,改隸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屬潞州。崇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清漳水,一名涉河,在縣南一里。西自黎城縣界流入。《水經》云:「清漳水,東經涉縣西,屈從南。」酈道元注《水經》云:「漳水於此有渉河之稱,蓋名因地變也。」瘦姑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又有肥婦山,地脈相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