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二v3

《二v3》[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十駕齋養新錄卷第三》

1
              嘉定錢大昕

天道》

1
《後漢書·桓譚傳》天道性命聖人所難言,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注》引鄭康成《論語注》性謂人受血氣以生,有賢愚吉凶天道七政變動之占也。古書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禍福而言,《古文尚書》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天道福善而禍淫。《易傳》天道虧盈而益謙。《春秋傳》天道多𡉈西北。天道遠,人道邇。竈焉知天道。天道不謟。《國語》天道賞善而罰淫。我非瞽史焉知天道。《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皆論吉凶之數,與天命之性自是兩事。《孟子》聖人之於天道也,正謂虞舜井廩、文王拘幽、孔子戹困之類,故曰命也。

攻乎異端》

1
攻乎異端何晏訓攻為治朱文公因之孫奕《示兒編》謂攻如攻人之惡之攻已如末之也已之已已止也謂攻其異端使正道明則異端之害人者自止如《孟子》距楊墨則欲楊墨之害止《韓子》闢佛老則欲佛老之害止也此說勝於古注且與鳴鼓而攻之義亦同然任昉𢰅王文憲集序云:攻乎異端歸之《正義》前人已有是言矣。

又盡善也》

1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按《漢書·董仲舒傳》引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矣又引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上矣下也語意不同當是《論語》古本今《漢書》亦改作也唯宋景祐本是矣字西漢策要與景祐本同。

冉伯牛》

1
伯牛與仲弓並𡉈德行之科俱出冉氏而族之親踈未聞獨王充《論衡》自紀篇云:鯀惡禹聖叟頑舜神伯牛寢疾仲弓潔全顏路庸固囘傑超倫是以伯牛為仲弓之父矣充言多誕妄不可信。

居下訕上》

1
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惠定宇云蔡邕石經無流字當因子張篇惡居下流涉彼而誤《鹽鐵論》文學居下而訕上《漢書》朱雲傳小臣居下訕上是漢以前皆無流字。

斯已而已矣》

1
《論語》莫已知也斯巳而已矣今人讀斯已而已兩已字皆如以攷《唐石經》莫已斯已皆作人已之已而已作已止之已《釋文》莫已音紀下斯已同與石經正合《集解》此硜硜者徒信已□巳皇氏《義疏》申之云:言孔子硜硜不宜隨世變唯自信已□巳矣是唐以前《論語》斯已字皆不作止解由於經文作已□□巳也已與□□□□□朱□□□□己為以未免改經文以就已說矣。
2
《孟子》盡心篇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巳矣趙氏注《孟子》曰:夫我設教授之科教人以道德也其去者亦不追呼來者亦不拒逆誠以是學道之心來至我則斯受之亦不知其取之與否君子不保其異心也見館人殆非為是來亦云:不能保知謙以益之而已夫子以下本《孟子》之言趙氏訓子為我其義極當朱文公章句改子為子謂舊讀扶余者非此亦攺本文以就已說也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與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語意相同此必《孟子》之言或人豈能見及此。
3
孫奕《示兒編》云諸經除人姓及曾孫孔安國解《詩·信南山》郭璞注《爾雅》曽孫之曽並音層之外曾字並無音獨《論語》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音則登切曾是以為孝乎音增大昕案:陸氏《釋文》惟《孝經》曾子音則能反它經曽姓皆無音曾孫亦無音未知孫氏何据馬融曰:承順父母顏色乃為孝也《正義》亦引是說則是曾訓乃也至於曾由與求之問雖無音孔曰謂子問異事耳則此二人之問安足大乎又訓則也公孫丑上爾何曾比子於管仲又曰:曾比子於是曾音增趙云何曾猶何乃也丁云則也禮部韻亦訓則也并援曾是以為孝乎為證〈檀弓〉上䘮三年以為極亾則弗之忘矣鄭曰則之言曾也二說皆通而乃字勝嘗以類推之詩曾不容刀曾不崇朝曾是不意曾莫惠我師《孟子》曾不知以食牛千秦穆公之為汙也《荀子》榮辱篇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揚子問神篇曾范蔡之不若漢周勃張相如兩人言事曾不出口及近世文集中有曾不聞曾不知之類皆作層字讀更說不通合盡讀如曾是以為孝乎之曾大昕案《廣韻》昨稜切經也《類篇》曾昨稜切詞之始也又咨騰切則也又姓是以讀如層為正音讀如增為別音朱文公《論語》三曾字俱無音則并曾謂泰山曾是以為孝乎皆讀如層與陸氏《釋文》異而於《類篇》之例卻合《孟子》曾比子於管仲曾比子於是兩曾字音增而曾不知以食牛句無音亦讀如層也孫季昭欲舉經典中曾不曾莫之類盡讀如增似未喻陸氏《釋文》之旨當從朱文公讀為長今邨塾師以增為正音於讀層之曾加圈,亦非。

程子言性中無孝弟》

1
伊川說性中只有箇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嘗有孝弟來此語極有病朱文公知其不可通也故於文集中有云此語亦要體㑹得是若差了卽不成道理葢天下無性外之物豈性外別有一物名孝弟乎但方𡉈性中則但見仁義禮智四者而已仁便包攝了孝弟𡉈其中乃未發出來未有孝弟之名耳非孝弟與仁各是一物性中只有孝弟也所包攝不止孝弟凡慈愛惻隱之心皆所包也猶天地一元之氣只有水火木金土言水而不曰江河淮濟言木而不言梧檟樲棘非有彼而無此也。
2
《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又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又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與有子之言相表裏宋儒以孝弟為庸行粗跡而別於空虛處求性故其言往往有過高之獘。

主一無適》

1
宋儒以主一無適解敬字主一出於《古文尚書》善無常主恊于克一又足以無適二字則《文子》兩見之其道德篇云:一也者無適之道也又下《注》云:一者至貴無適於天下淮南齊俗訓亦云:一者至貴無適於天下黙希子注一者法也適者往也言君致法而治則萬物皆歸往於君故無不適也古書適讀如敵敵猶對也一為特二為對無適者無對也宋儒雖用《文子》之言,實非《文子》本旨。《論語》無適也、無莫也,鄭康成讀適為敵、莫為慕。《論語》言敬者二十有一皆主行事而言曰敬事而信曰執事敬曰事思敬曰事君敬其事敬𡉈事不𡉈心也敬與一似當有别或問敬何以用功程子曰:莫如主一
2
《禮記·少儀》賓客主恭祭祀主敬鄭康成云恭𡉈貌也而敬又𡉈心《正義》云賓客輕故主恭祭祀重故主敬敬雖𡉈心仍由祭祀而見詩執事有恪是也。

天卽理》

1
宋儒謂性卽理是也謂天卽理恐未然獲罪於天無所禱謂禱於天也豈禱於理乎詩云敬天之怒畏天之威理豈有怒與威乎又云:敬天之渝理不可言逥也謂理出於天則可謂天卽理則不可。

忠恕》

1
中心曰忠如心曰恕見《周禮》大司徒疏歐陽守道謂二語本之王安石字說非六書《本義》宋儒不讀注疏其陋如此。

公孫拔》

1
公叔文子朱注作公孫枝王伯厚以為傳寫之誤予嘗見倪士毅四書輯釋載朱文公《論語注》公叔文子衛大夫公孫拔也又引吳氏程曰拔皮八反俗本作枝誤卽公叔發乃知今世所行《集注》本非考亭之舊王厚齋所見亦是誤本明人修大全多襲用倪氏輯釋之文獨此條轉取流俗本以改倪氏可謂不學之甚也。

劉聘君》

1
朱文公《集注》引劉聘君說者三聘君謂白水劉勉之致中也李心傳《擊年要錄》紹興七年四月中書舍人呂本中等奏建州進士劉勉之學有淵源行可師法閩中士人無不推仰伏望特賜錄用詔召赴行𡉈故有聘君之稱聘君避仁宗嫌名也文公早年師事致中且係婦翁故不稱名氏。

朱注引《石經》》

1
三嗅而作引晁氏云:《石經》嗅作憂按《唐石經》本作臭後人加口旁於左其跡宛然晁氏所稱《石經》殆孟蜀刻也瞿生中溶云:《五經文字·鼻部》嗅下云:《論語》借『臭』字為之,則此口旁為後人所加無疑。

朱子四書注避宋諱》

1
《論語》管仲之器小章注相威公霸諸侯天生德於予章注威魋宋司馬向魋也出於威公故又稱威氏又威魋其柰我何管仲非仁者與章引程子威公兄也一條威字六見祿之去公室章注歷悼平威子三威三家皆威公之後又引蘇氏三威以微公山弗擾章注與陽虎共執威子齊人歸女樂章注季威子魯大夫《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注齊威公晉文公皆霸諸侯者夫子當路於齊章注威公獨任管仲以力假仁章注若齊威晉文是也或謂孔子章注威司馬宋大夫向魋也五霸者三王之罪人章注齊威晉文兩見古之君子章注若孔子於季威子是也為政不難章注麥邱邑人祝齊威公云云此避欽宗諱也。見趙氏《四書纂疏》今世俗本皆改桓字矣唯《論語》譎而不正章召忽死之章《孟子》敢問交際章注於桓字俱未囘避,葢刋纂疏時校書人妄改猶幸改有未盡耳。
2
纂疏本大學章句先謹乎德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自先謹乎德以下至此此三謹字本皆慎字避孝宗諱以謹代之今本改先謹為先慎而於不可不謹之謹則不知改進退皆失據矣《論語》慎終追遠章注謹終者䘮盡其禮君子食無求飽章注謹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子張學干祿章注謹言行者守之約恭而無禮章注謹不葸謹終追遠之意今注中諸謹字皆改為慎獨《孟子》魯欲使慎子章注中慎子四見纂疏亦不囘避葢亦刋本輒改。
3
《論語》君子無所爭章注揖遜而升者大射之禮能以禮讓章注遜者禮之實也改讓為遜避濮安懿王諱今本皆作讓字《孟子》夫子當路於齊章注一正天下改匡為正避太祖諱也然《論語注》中匡人《孟子注》中匡章纂疏亦未改此校書者之失非趙氏有誤也。
4
《孟子》或謂孔子於衛章注司城正子亦宋大夫之賢者也孔子去陳主於司城正子改貞為正避仁宗諱也今本皆作貞字。

論、孟集注之誤》

1
閻百詩舉《論語》《孟子》《集注》之誤謂季文子始專國政不待武子蘧伯玉不對而出無關寗殖子糾兄而非弟曾西子而非孫武丁至紂九世非七世或勞心四語皆古語四當作六不衣冠而處譌《說苑》為《家語》農家者流論班固為史遷滅夏后相乃寒浞而非羿去魯司寇則適衛而非齊戟有枝兵戈平頭戟其器各別不得卽以戈為戟麋澤獸鹿山獸其類各別非有大小之分。

孟子章指》

1
趙岐注《孟子》每章之末括其大旨閒作韻語謂之章指文選注所引趙岐《孟子》章指是也南宋後僞《正義》出託名孫奭所𢰅盡刪章指正文仍剽掠其語散入《正義》明國子監刋十三經承用此本世遂不復見趙岐元本矣考《崇文總目》載陸善經注《孟子》七卷稱善經刪去趙岐章指與其注之繁重者復為七篇見《文獻通考》是刪去章指始於善經邵武士人作疏葢用善經本也。

孟子正義非孫宣公作》

1
《孟子正義》朱文公謂邵武士人所作卷首載孫奭序一篇全錄《音義》序僅添三四語耳其淺妄不學如此鼂公武讀書志有孫奭《音義》而無《正義》葢其時僞書未出至陳振孫《書錄解題》始並載之馬端臨經籍考并兩書為一條云《孟子音義》《正義》共十六卷引晁氏曰:皇朝孫奭等採唐張鎰丁公著所𢰅參附益其闕《古今注》《孟子》者趙氏之外有陸善經奭𢰅《正義》以趙《注》為本其不同者時時兼取善經如謂子莫執中為子等無執中之類今考子等無執中之說初不載於《正義》唯音義有之馬氏旣不能辨《正義》之僞託乃改竄晁語以實之不知晁志本無《正義》也。

宋高宗書孟子》

1
唐國子學石經有《論語》《孝經》《爾雅》而無《孟子》今杭州府學有宋高宗御書《孟子》雖非全本較之坊刻閒有異同如文王事昆夷石刻作混夷有小人之事石刻作小民皆勝於今本。

好名之人一節》

1
趙氏云:好不朽之名者能讓千乘伯夷季札之類是也誠非好名者爭簞食豆羮變色訟之致禍鄭公子染指黿羮之類類是也愚謂孔子疾没世而名不稱《孟子》亦惡人之不好名名謂不朽之名也不好名必專於好利雖簞食豆羮且不能讓況千乘乎。

頑夫廉》

1
《孟子》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廉與貪對不與頑對按《論衡》率性篇非韓篇《後漢書》王暢傳丁鴻傳所引皆作貪夫廉然則兩漢本是貪字《論衡》知實篇引《孟子》作頑夫廉此淺人妄改。

袗衣》

1
□珍衣朱氏《章句》訓袗為畫,錢塘梁侍講同書嘗告予云占書袗訓單又訓同皆無盛服之意《三國志》魏文帝紀注有云舜承堯禪被珍裘妻二女若固有之此必用《孟子》之文珍衣當是珍裘也。

檢》

1
《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檢當依《漢書·食貨志》作斂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自農而外工商賈皆不耕而食者則必難糴以通之而歲有豐歉穀有貴賤則不能無傷農傷末之患於是有發斂之法興歲則斂之於官凶歲則糶之於民記所謂雖遇凶旱水溢民無菜色者用此道也狗彘食人食猶言樂歲粒米狼戾耳惠王不修發斂之制豐歲任其狼戾一遇凶歉倉廪空虛不得已為移民移粟之計自以為盡心惑矣。

齊人伐燕》

1
《史記》燕王噲讓國子之及齊伐燕皆𡉈齊湣王時獨《孟子》晝以為宣王事司馬温公《通鑑》移湣王前十年為宣王之年以合《孟子》然燕人之畔終𡉈湣王時仍不能强合閻百詩又議以燕噲讓國至燕昭自立事移𡉈前十數年以合《孟子》游齊之歲益為妄作近寶應王予中嘗論之謂《孟子》七篇所言齊王皆滑王非宣王也湣王初年兵強天下與秦為東西帝其所以治國者亦必有異矣《孟子》謂以齊王猶反手王由足用為善皆道其實而好勇好貨好色不能自克末年之禍亦基于此後來傳《孟子》者改滑王為宣王為《孟子》諱其實無庸諱也《孟子》去齊當𡉈湣王之十三四年下距湣王之亡葢廿五六年《孟子》必不及見〈公孫丑篇〉稱王不稱論葢其元本梁惠王盡心兩篇稱宣王者後人增益之耳王氏此論最為精確前人移易宣湣之年求合於《孟子》終無實據不若卽就《孟子》本文斷之也。

簿》

1
經典無簿字唯《孟子》有先簿正祭器一語孫奭《音義》云本或作薄則北宋本猶不盡作簿也唐美原神泉詩碑篆書主簿字从艸是唐人尚識字。

季任》

1
季任為任處守趙《注》季任任君季弟也按國君之弟以國氏字當𡉈國下《春秋》桓十七年蔡季自陳歸于蔡蔡侯弟也莊二年紀季以都入于齊紀侯弟也依《春秋》例季任當為任季傳寫顛倒耳。

張氏》

1
朱文公注《孟子》引諸儒說有稱張子者橫渠先生也或又稱子張子見滕文公問為國章呂氏說有稱張敬夫者南軒也又有稱張氏者君仁莫不仁章 獵□節 白馬之白節葢張九成也九成字子韶號无垢居士有《孟子》解。

鎡基》

1
趙岐《注》:鎡基田器耒耜之屬《周禮》薙氏注以茲其斫其生者《疏》云:漢時茲其卽今之鋤也《禮記·月令》注田器鎡錤之屬《正義》引《孟子》作鎡錤茲其也鎡錤也鎡基也文異而《音義》不異也。

百畝之糞》

1
百畝之糞糞字當依〈王制〉作分。

樲棘》

1
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趙《注》樲棘小棘所謂酸棗也按《爾雅》樲酸棗不聞樲棘為小棘朱注改為小棗亦無據梧檟旣二物則樲棘必非一物樲為酸棗棘卽荊棘之棘也。

窳》

1
〈釋詁〉:愉勞也注勞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按釋元應一切經《音義》引《爾雅》此文及注凡七見皆作窳無有作愉者是唐以前《爾雅》郭《注》本作窳不作愉也今字或作窳五字疑後人所增非景純之舊。

將且》

1
〈釋言〉奘馹也《釋文》云馹沈《集注》本作醬孫樊二本並作將且而無奘馹案經典不見奘字當從樊孫本詩方將萬舞將恐將懼箋皆訓將為且正用此文是鄭所見《爾雅》與孫樊本同。

女叔》

1
〈釋親〉夫之女弟為女妹注今謂之女妹是也袁又愷引《禮記》昏義和於室人注室人謂女公女叔諸婦也《正義》曰女公謂壻之姊女叔謂壻之妹證《爾雅》正文女妹必是女叔之誤若經本作女妹則此注太無謂卽以俗說證亦但當云今俗有此稱不當愚經文矣臧𡉈東云夫之兄為公故其姊為女公夫之弟為叔故其女弟為女叔。

太歲》

1
古法太陰與太歲不同《淮南·天文訓》太陰𡉈寅歲名曰:攝提格太隂𡉈卯歲名曰:單閼太陰𡉈辰歲名曰:執徐太陰𡉈巳歲名曰:大荒落太陰𡉈午歲名曰:敦牂太陰𡉈未歲名曰:恊洽太陰𡉈申歲名曰:活灘太陰𡉈西歲名曰:作鄂太陰𡉈戌歲名曰:閹茂太陰𡉈亥歲名曰:大淵獻太陰𡉈子歲名曰:困敦太陰𡉈丑歲名曰:赤奮若葢閼逢以下十名攝提格以下十二名皆由太陰得名不關太歲《史記索隱》引《爾雅》云歲𡉈甲曰焉逢寅曰攝提格見〈天官書〉無太字當是古木東漢術家不求太陰誤仞太陰為太歲故《漢書·天文志》有太歲𡉈寅曰攝提格之文《太史公書》但云攝提格歲歲陰左行𡉈寅初不云燕歲也今本《爾雅》太歲𡉈甲曰閼逢太歲𡉈寅曰攝提格此兩太字疑後人所增。

東陵阠》

1
〈釋地〉篇東陵阠先儒皆未詳其《地說》文亦無阠字,徐氏《新附》乃有之非許君意也予按《說文·手部》扟挹也讀若菩是菩與扟通矣《莊子·駢拇篇》盜跖死利於東陵陸氏《釋文》東陵陵名今名東平陵屬濟南郡又《春秋》成二年傳師從齊師于莘杜注但言齊地今據下文華不注華泉皆𡉈濟南府華與華不注華泉相去不遠亦當𡉈濟南則《爾雅》之東陵阠疑卽左氏傳之莘也古本當从手旁後人改从阜旁耳齊乘東平陵城𡉈濟南東七十五里

鉤股》

1
釋水九河鉤般《釋文》般本又作盤李本作股云水曲如鉤折如人股故曰:鉤股按漢隸从舟之字多作月般與股二文相涉難以辨別李巡𡉈郭璞之前疏解分明當以股為正鉤股雙聲與胡蘇疉韻正相類也。〈禹貢·正義〉引李巡云:鉤盤言河水曲如鉤屈折如盤也。葢後儒承用郭本已久,故易李《注》以從之,不如陸氏《釋文》之可據。

蠭醜螸》

1
〈釋蟲〉蠭醜螸陸德明云:李孫郭並闕讀而謝孚逢反施作螽音終案上有螽醜奮依謝為得大昕案宋本《說文》螸字云螽醜螸垂腴也,正與施本相同謝嶠施乾同,是陳時人未必謝是而施非也。今坊本《說文》亦攺螽為蠭,世遂不知施說之有據矣。

騚》

1
《廣韻》騚,馬蹄皆白也。按〈釋畜〉篇四蹄皆白首首與歬字形相似歬卽前字。疑古本作前後人加馬旁耳歸安嚴元照云嘗見雪惚書院校刋《爾雅》郭《注》本作騚明人刋五雅本亦作騚。

王女》

1
釋艸蒙王女注蒙卽唐也女蘿別名案女蘿之大者謂之王女猶王彗王芻魚有王鮪鳥有王雎也今本論王為玉唯唐石經不誤。

今本爾雅誤字》

1
釋艸孟狼尾今本孟作盂澤烏薞今本薞作蘾〈釋鳥〉燕白脰烏,今本烏作鳥鸉白鷢,今本分楊鳥為二字,鳶烏醜其飛也翔,今本烏作鳥。〈釋獸〉𪊨大𪊽,今本𪊽作𪊨,此皆轉寫之譌。唯《唐石經》字畫分明可信。顧寧人《金石文字記》轉据流俗本指為石刻之誤,毋乃憒憒不分皁白乎?
2
〈釋木〉桑㸤有葚栀。㸤俗字,當從《唐石經》作辨。

注疏舊本》

1
唐人𢰅九經疏,本與《注》别行,故其分卷亦不與經、注同。自宋以後刋本欲省兩讀,合注與疏為一書,而疏之卷第遂不可考矣。予嘗見宋本《儀禮疏》每葉卅行、每行廿七字、凡五十卷,唯卷卅二至卅七闕。末卷有大宋景德元年校對、同校、都校諸臣姓名及宰相呂蒙正、李不署名,葢李沆也。參政王旦、王欽若銜名。又嘗見北宋刻《爾雅疏》亦不載注文。葢邢叔明奉詔𢰅《疏》猶遵唐人舊式,諒《論語》《孝經》《疏》亦當如此,惜乎未之見也。
2
日本人山井鼎云:足利學所藏宋板《禮記注疏》有三山黃唐跋云:本司舊刋《易》《書》《周禮》正經注疏萃見一書,便于披繹,它經獨闕。紹興辛亥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彚,精加讎正,乃若《春秋》一經。顧力未暇,姑以貽同志。所云本司者,不知為何司,然卽是可證北宋時《正義》未嘗合于經、注,卽南渡初尚有單行本,不盡合刻矣。紹興初所刻注疏,初未附入陸氏《釋文》。則今所傳附《釋》音之注疏,大約光、寧以後刋本耳。今南、北監本唯《易·釋文》不攙入經、注內,《公羊》《穀梁》《論語》俱無《釋文》。

經史當得善本》

1
經史當得善本,今通行南北監及汲古閣本《儀禮》正文多脫簡,《穀梁》經傳文亦有溷錯。《毛詩》往往以《釋文》混入鄭《箋》,《周禮》《儀禮》亦有《釋文》混入《注》者。《禮記》則禮器〈坊記〉《中庸》《大學》疏殘缺不可讀《孟子》每章有趙氏章指諸本皆闕《宋史》孝宗紀闕一葉《金史》禮志太宗諸子傳各闕一葉皆有宋元槧本可以校補若曰讀誤書妄生駁難其不見笑於大方者鮮矣。

石經避諱攺字》

1
《唐石經》《毛詩》洩洩其羽桑者洩洩兮無然洩洩是釉畔也俾民憂洩避世㫄毗刺時也。甿之蚩蚩甿六章避民㫄。

石經俗體字》

1
《唐石經》俗體字如雝作雍纛作𦇨《周禮》《爾雅》敺作毆《周禮》齎作賷《儀禮》總作㧾《春秋傳》督作𣈉《爾雅》橫作撗《爾雅》
2
奕洪之奕从大,博弈之弈从廾,兩字音同義別,石經《左傳》賦韓弈之五章,《爾雅》弈洪誕戎皆誤从廾。

陸氏釋文多俗字》

1
〈曲禮〉三飯《釋文》符晚反依字書食旁作飰扶万反食旁作反符晚反二字不同今則混之故隨俗而音此按陸氏所稱字書不審何人作以《爾雅釋文》證之葢呂忱《字林》也又《爾雅》《釋文》飲字又作餅俗作飯同符萬反《字林》云飯食也扶晚反飯譌為飲猶反譌為汴皆魏晉以後俗字古音反如變與卞相近飯飲非兩字兩音也自《字林》有此字後人乃別飯飲為二音陸氏不能辨正轉以正字為隨俗何哉《廣韻》二十五願部飯符万切《周書》云:黄帝始炊穀為飯亦作餅俗又作獄二十阮部飯扶晚切餐飯禮云三飯是陸法言諸人不承字書之誤其識高于元朗矣。
2
《周禮》校人注校之為言校也主馬者必仍校視之《釋文》校戸教反字從木若從手㫄作是比挍之字耳。今人多亂之。按:《說文·手部》無挍字,漢碑木㫄字多作手㫄,此隸體之變,非别有挍字。六朝俗師妄生分别,而元朗亦從而和之,傎到甚矣!《廣韻·去聲三十六效部》校字兩音:一、胡教切,一、古孝切;而於胡教切下云:又音教,不別收挍字,較之《釋文》實為精當。或謂鄭《注》以校釋校、必是異文。予謂《孟子》書徹者徹也,《禮記》齊之為言齊也,皆以義釋名,非有異文。
3
《十駕齋養新錄》卷三
URN: ctp:ws55987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