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五十九

《卷五十九》[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類說卷五十九      宋 曾慥 編文房四譜
3
良田鋤耒
4
蔡洪赴洛中,人問:「吳中籍姓何為?」答曰:「吳中諸君」以紙為良田。以筆為鋤耒墨,為稼穡義理為豐年右軍筆。
5
宣州諸葛氏能作筆栁公權,求之,先與二管語,其子曰:「栁學士如能書,當留此筆,不爾退還」。即以常筆與之,未幾,栁以不入,用退還別求,遂以常筆與之,先與者二筆,非右軍不能用也。
6
半面笑半面啼。
7
賈弼夢易其頭,明日,人見,皆驚,遂能半面笑半面,啼筆仙。
8
石晉末,汝州高士每夜作筆十管,至曉賣之,後徙居不知所詣,數十年,人復見顔色如故,謂之「筆仙四時令。
9
崔寔《四時令》正月,硯凍開,命童㓜入小學。十一月,硯水氷,命讀《論語》。
10
寫華嚴經
11
永徽中,定州僧欲寫《華嚴經》,先以沉香、水種、楮樹取以造紙。
12
絳羅箋。
13
張仲舒在廣久,雨造絳羅箋甚多,鵲墜方寸紙。
14
大中中,孔溫裕貶雷州司馬,有鵲墜下方寸紙二,有「補闕」字,未幾果拜。
15
悲古,藤文。
16
舒元輿作《悲剡溪古藤文,其畧云:「剡溪多古藤樹,方春且死。溪上人有言:溪中多紙工,斬伐無時。今士人自言能文者,其數與木竹相多,孰非書剡藤者耶?雖舉天下為溪猶不給,況一溪耶?予謂今昔為文者,皆殀乎剡藤者也。
17
硯譜
18
李後主
19
李後主留意筆札所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之冠。
20
右軍風字硯。
21
㑹稽有老叟云:「右軍之後,持一風字硯大尺,餘色正赤,用之不減。端石云:「右軍所用者石湯,休以錢二萬得之」。
22
紅絲石。
23
青州紅絲石外有皮表,磨礱即其理,紅黃相參理,黃者,其絲紅理紅者,其絲黃須飲以水使足乃可用。不然,渇燥唐彥猷甚竒此硯,以為發墨,不減端石。蔡君謨又言端石瑩潤,惟有鋩者尤發墨歙石多鋩惟膩,理者佳蓋,物之竒者必異其類也。
24
鳯,咮石。
25
蘓子瞻云:「僕好鳯咮石少得真者」。唐彥猷以青州紅絲石為甲,或惟「堪」作骰盆」。
26
端硯
27
蘓公易簡云:栁公權,論青石為第一,絳州者次之,殊不言端石。世傳:端溪中有草蒙茸可愛,匠琢石成硯,用草囊之故,自嶺表迄中夏而無損。或云:水中石,其色青,山半石,其色紫山,絶頂者尤潤,如豬,肝色者佳。其貯水處,有白色黃赤㸃者,謂之鴝鵒,眼脈理黃者謂之金線紋,其山號斧柯。昔人採石為硯,必羊牢祭之,不爾,雷電失石所在。
28
鴝鵒眼。
29
端石有眼者最貴,謂之鴝鵒石。文精美,如木有節,今不知者,乃以為石病,吁可痛哉!石有上下岩,西坑後悉其下也。惟上岩有眼之美者,青綠黄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九重,其大者尤為希有。或布列硯中,如北斗、心房之形。土人以眼多少為價重輕,其生於墨池之外者,謂之高眼。生於內者,底眼高眼尤可,尚以不為墨漬,常可睹也。或云取石,祭以中牢,故老云無之。有云石有金,線為美,正偏病也。
30
子石。
31
端石以子石為上,在大石中生,蓋精石也。流俗訛為紫石,又以貯水不耗為佳。有貴眼石,病也。官司歲以為貢,在他硯上,然十無一二。發墨者,但充玩好而已。端溪。
32
端溪有斧柯茶園將軍地,同是端溪,惟斧柯出者,大不過三四指,一兩呵津,汚滴瀝真難得之物,茶園次之,將軍又次。
33
活眼,死眼。
34
蘓易簡作《文房四譜譜》,言四寳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惟硯而已。譜中載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第一斧柯山第二,龍尾石第三,餘皆在中下,雖銅雀臺石瓦硯列于下品,特存古物耳。端所産有四岩石為甲,石屋次之,西坑又次之。後歴為劣岩,與西坑相去二十里,去後歴七里,而所産逈然不同,猶為安産茶北苑壑,源去沙溪十數里,而優劣差殊,岩石又分上下,又有活眼、死眼之別,圓暈相重,黄黒相間,黧精在內,晶瑩可愛,謂之「活眼」。四旁浸漬不甚鮮明,謂之「淚眼」。形體畧具,內外皆同,殊無光彩,謂之「死眼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死,眼勝無眼龍尾溪」。
35
歙石出於龍尾溪,以金星為貴予,少時得金坑礦石,堅而發,墨端溪以北岩為上龍尾,以深為上,龍尾逺於端溪,上於端石以後出見貴爾。
36
李賀詩
37
永叔以端溪後出,不然,李賀有端溪青花石硯云:「暗洒萇𢎞飡血痕,則謂鴝鵒眼,知端石為硯久矣諸州硯。
38
淄州金雀石色紺青,聲如金玉,又有青金石,叩之無聲。發墨。青州紫金石,狀類端州西坑石發墨過之。吉州永福縣紫石亦類西坑。登州馳墓島,石上有羅紋金星,絳州角石色如白牛角。歸州大沱石,江中水石也。上用於川峽入宿州,出樂石,潤膩發墨,但無石脉。萬州有懸金崖石,又有磁洞石。洮河出綠石,性㬉起墨,不耐久磨。牢山丹石滑澤堅膩,古瓦硯,出相州。魏銅雀臺里人因掘土往往得之。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今人罕用。澤州道人呂翁作澄泥硯,堅重如石,手觸輒生暈,上著呂字青灘州石永硯」,皆砙硯也。栁公權以為第一,當是未見歙石以為上品耳。硯賦。
39
傅𤣥《硯賦》云:「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道友以浮查為硯,知古亦有水硯。
40
銅硯蜯硯。
41
劉聰謂晉懷帝曰:「頃贈朕柘木銅硯,袁彖贈庾翼蜯硯」。
42
水晶硯。
43
丁恕有水晶硯,大纔四寸許,為風字,様用墨即不出光發,墨如歙石。
44
玉硯
45
鎮潼留後李充伯得玉材,琢為圓硯發墨,可愛碧玉硯。
46
許漢陽筆,以白玉為管硯,乃碧玊,以玻璃為匣、鐵硯。
47
青州以熟鐵為硯,甚發墨,有柄可執。晉桑維翰鑄生鐵硯。
48
漆硯。
49
《晉儀注》:太子納妃,有漆、硯、竹、硯。
50
《異物志》云:廣南以竹為硯,滌硯。
51
凡硯須日一滌之,縱未能亦須日易其水,洗宜用小毡片,或紙若久用石色,為之瀆汙,即以麩炭磨洗復如新矣。苦寒不宜用佳硯,石理既凍墨,亦少光帝鴻氏之硯。
52
黄帝得玉甚細,治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又太公金匱硯書》曰:「石墨相著,邪心讒言,無得汗白。是知硯,其來尚矣。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孔子硯。
53
伍緯之《從征記》云:魯國孔子廟中石硯一枚,甚古朴,孔子平時物也,及顔路所請者,車亦存硯溪。
54
《永嘉郡記》云:硯溪一嶺多石硯。《述異記》云:洞庭湖一坡有范蠡、石床、石硯。
55
一篋磨穴硯。
56
古人有學書於人者數年,自以藝成告辭而去,師曰:「吾有一篋物,可附於某處,及山之下,絶無所付人」。封題亦甚,不」宻乃啟之,皆磨穴者硯數十枚,方知師夙所用者,乃返山服,膺至皓首,方畢其藝,補百碎硯。
57
石晉時,闗右有李處士,能畫駟狸,復能補端硯百碎者,賫歸旬日即復舊,如新琢成,畧無瑕纇,世莫得其法。
58
後主青石硯。
59
李後主得青石硯,墨池中有黃石如彈丸,水常滿終日,用之不耗,每以自隨,後歸朝,陶穀見而異之,硯大不可持,乃取石彈丸去,後主拽其手,振臂就馬,後主請以寳玩為謝,陶不許,後主曰:「惟此硯,能生水,他硯皆不可用」。陶試數十硯,皆不生,後主索之,良苦不能,奈曰:「要當碎之」。石破中有小魚跳地上即死,自是硯無復澤潤。
60
真材本性。
61
硯當用石,鏡當用銅,此真材本性也,以瓦為硯,如以鐵為鏡耳」。
62
謝硯銅筆格啟
63
庾肩吾《謝硯銅筆格啟》云:「烟磨青石,已踐孔氏之壇,管挿銅龍,還咲王生之壁」。
64
《石硯賦》:
65
黎蓬《石硯賦》曰:「琢而磨之,其滑如砥,欲研精而染翰,在虛中而測水,水隨暈而還周,墨浮光而黛起,明而未融,是以為用。入而不渝,故以為美。成器尚古,徵闕里於素王。近法增今參會,稽之內史」。又云:「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又云:「對此大匠,厠諸洪筆。見珎於殺青之晨,為用於草𤣥之日」。
66
《硯詩》
67
僧貫《休硯詩》云:「低心蒙潤久入匣,更身安石虛中傳」。
68
文嵩石虛中傳》云:石虛中字居黙,器度方圓,中心坦然,若汪、汪萬頃之量,封即墨侯,與宣城毛元銳、燕人易𤣥光、華隂楮知白,皆同出處。
69
香譜
70
龍腦香。
71
龍腦香出婆律國樹,形似松枝作杉木,氣乾脂曰龍腦香,清脂曰婆律。膏子絶妙者為梅花。龍腦奉香草作婆律。
72
香,皮紙。
73
嶺表棧香樹,身似巨桑,葉似橘皮,堪作紙,名香,皮紙灰白色。
74
䧏真香
75
仙傳曰:「䧏真香,燒之,引鶴來,龍鱗香」。
76
葉子香即棧香之薄者。又曰「龍鱗、香、燕尾、香」。
77
蘭葉尖長有花,紅白色,俗呼為燕尾香,煑水浴,療風馬蹄香。
78
馬蹄香,杜衡也。葉似葵,形如馬蹄。道家服,令人身香龍涎香。
79
龍涎香出文石國,國人候島林上有異禽翔集下,有羣魚游泳,則有伏龍吐涎浮水上。舟人或探得之,則為巨富,其涎如膠。
80
異國香
81
辟寒香、辟邪香、金鳯香,皆異國所獻神香。
82
漢武帝時,月支國貢神香,燒之宫中,病疫者皆瘥。長安百里內聞其香,積九月不歇。
83
九和香
84
三洞珠囊,曰「天人玉女、持羅天香,按玉爐燒九和之香。
85
如厠過香爐上。
86
襄陽劉季和性愛香,常如厠,輒過香爐上。主簿張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虛也」。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三日香,為我如何?」坦曰:「醜婦效顰,見者必走,公欲我遁走耶?」
87
香篆。
88
近世作香篆,其文惟十二辰分百刻,凡然一書,夜已蕋香。
89
用𤣥參半斤銀器,中煑乾,再炒。令㣲烟出甘松四兩,白檀二錢,生麝香、乳香各二錢,研入蜜煉丸如鷄頭大。
90
入窨。
91
凡香須入窨,貴燥濕得宜也。合和訖,軋器收蠟紙,封埋屋地下半月餘。
92
薰衣香。
93
凡薰衣,以湯一、小桶放熏籠,上以衣覆之,令潤則香入衣也。
94
香後譜》
95
《書》稱「至治馨香,明德惟馨」,反是則曰「腥聞在上」,𫝊以芝蘭之室,鮑魚之肆為善惡之辨。《離騷》「以蘭蕙、杜衡為君子糞壤」,蕭艾為小人君子,澡雪其躬,重之以道,義有無窮之聞。予之譜香,亦是意也。
96
被草負芨
97
宋景公燒異香於臺上,有野人被草負芨,扣門而進,是為子韋世司天部。
98
柏香
99
漢武作柏梁臺,以柏香聞,數十里,日磾自合香。
100
金日磾入侍,欲衣服香潔,變其舊俗,自合一香。武帝果恱之。
101
魏武禁熏香
102
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不得熏香宗超香」。
103
宗超嘗露壇行道奩中香盡自然滿溢爐中,無火烟自出。
104
五方香牀。
105
隋煬帝觀文殿前兩廂為堂各十二間,於十二間堂中,每間十二寳。廚前設五方香牀,綴貼金玉珠翠。每駕至,則宫人擎香爐在輦前行。
106
沉香堂
107
楊素宅內造沉香堂失博山香爐。
108
會稽盧氏失博山香爐,吳泰筮之曰:「此物質,雖為金,其寳象山有樹非林,有孔非泉,闔閭興見發青烟,此香爐也」。
109
香中忌麝。
110
香中尤忌麝。唐鄭注赴河中,姬妾百餘騎,香氣數里,逆於人鼻。是歲,自京兆至河中,所過𤓰盡,一蔕不獲,屑沉泥壁。
111
唐宗楚客造新第,沉香紅粉,以泥壁開門,則香氣蓬勃。又唐敬宗時,波斯進沉香亭子材,拾遺李漢諫曰:「沉香為亭,何異瑤臺瓊室」。
112
香纓
113
香纓,以五綵為之。婦參舅姑,先持香纓咨之,賜龍腦。
114
元宗夜宴,以琉璃器、盛龍腦數斤賜羣臣,馮謐曰:「請效陳平為宰」。自丞相以下皆跪授,尚餘其半,乃捧拜曰:「勅賜錄事馮謐」。元宗笑許之。
115
三清臺。
116
閩國王昶起三清臺三層,以黃金鑄像,日焚龍腦、重陸諸香數斤。
117
五色香囊。
118
蜀文澹,生五歲,謂母曰:「有五色香囊於杏林上,幸取得之,乃澹前生五歲失足落井,今再生也。地上邪氣」。
119
地上魔邪之氣,直上沖天四十里,人燒青木,重陸安息,膠於寢室,披濁臭之氣,卻邪穢之霧,故天人玉女太一帝皇隨香氣而來下。
120
三班吃香。
121
三班院所領使臣八千餘人,蒞事于外,罷而在院者常數百人。每歲乾元節醵錢飯,僧進香合以祝聖壽,謂之香錢。京師語云:「三班吃香」。
122
威香
123
威香,一名威𬎼,王者禮備則生於殿前。又曰:「王者愛人命則生」。
124
千步香
125
南海貢千步香佩之。聞千步,今海隅有千步草,是其種也。
126
水麝。
127
天寳中,虞人獲水,麝臍香,皆水也,每取以針刺之,香氣倍於肉麝。
128
文石。
129
卞山在湖州山下,有無價香,有老母拾得一文石,光彩可玩,偶墜火中,異香,聞於逺近,收而寳之,每投火中,異香如初。
130
薔薇水:
131
周顯德五年,昆明國獻薔薇水十五瓶,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衣敝而香不滅」。
132
《返魂香》。
133
西天主簿徐肇遇蘓氏子德歌者,自言善合返魂,香手持香爐,懷中取一貼,如白檀香末,撮於爐中,烟氣裊裊直上,甚於龍腦德,歌㣲吟曰:「東海徐肇,欲見先靈,願此香烟。用為引導,盡見其父母高曾德歌曰:「但使經八十年已上,則不可返矣」。
134
熏爐銘。
135
漢劉向《熏爐銘》云:蘓合氤氲非烟若,雲時穠更薄乍聚。還分火㣲難盡風長易聞孰云道力慈,悲所熏麝療蛇毒」。
136
《本草》云:「麝形似獐,嘗食柏葉,又喜啖蛇,五月得香,往往有蛇皮骨故麝療蛇毒。
137
沉箋香。
138
《談苑》云:一樹出香三等:曰沉、曰箋、曰黃熟倦遊雜錄云:沉香木,嶺南瀕海諸州尤多,大者合抱山,民或以為屋桷,梁為飯甑,有香者百無一二,蓋木得水方結,多在折披枯幹,中或為箋及為黄熟自枯死者,謂之水槃香」。高、廉等州産生結香,蓋山,民見香木曲幹斜枝,必以刀斫成坎,經年得雨水漬,遂結香,復鋸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結為斑㸃,亦名鷓鴣。斑沉之良者在瓊、崖等州,俗謂角沉乃生水中,取者宜用熏●,黃沉乃枯,木中得者宜用藥黃蠟,沉光難得。按《南史云:置水中則沉,故名沉香。次浮者,箋香也。
139
乳香。
140
《筆談》云:乳香本名董陸,以其滴下如乳頭者謂之乳頭香,鎔榻在地者謂之「榻香」,次曰棟香,其下曰「餅香」,多夾雜成大塊,如歴青之狀。
141
鷄舌香。
142
日華子》云雞舌香,治口氣。所以三省郎官含香奏事五香。
143
雜修養方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煑湯浴,令人至老鬢髪黑。徐鍇註云:道家以青木香為五香,亦名五木都梁香。
144
都梁香形如藿香,古詩云「博香爐中百和香,鬱金蘓合及都梁」。
145
和香。
146
賈天錫作意和清麗,閒逺自然有富貴氣,覺諸人家香殊寒氣也。
147
意可香。
148
意可香,初名宜愛。或云:此江南宮中香有美人字曰宜甚愛。此香故名宜愛。山谷曰香殊不凡,而名乃有脂粉氣,易名曰意可。
149
笑蘭
150
吳僧罄宜作笑蘭香,予曰:豈非韓魏公所謂濃梅山谷所謂藏春者耶?其法以沉為君,雞舌為臣。北苑之塵,秬鬯十二葉之英,鈆華之粉柏,麝之臍為佐,以百花之液為使一炷如指,許油然欝然,若嗅九畹之蘭,而挹百畆之蕙也。
151
清真香。
152
丁晉公清真香歌》云:「四兩松麝香,半分蜜和同,丸如彈子,金爐爇,還似,花心,噴曉風。予頃見沈立之《香譜》,惜其不完,思廣而正之。因作後譜,拆為《五部酒譜》。
153
酒譜
154
《說文》曰:酴,酒母也。醴,一宿酒也。醪,滓汁酒也。酎,二重酒也。醨,薄酒也。醉,莤酒也。
155
酒名歡伯》。
156
酒為歡伯,其義見《易》。材無貴賤,賢不肖,夷夏共甘而樂之。
157
●酒
158
皮日休詩云:「明朝有物充君信,●酒三瓶寄夜航,●酒江外酒名。
159
酒旗
160
《韓非子》云:「宋人沽酒,懸幟甚高。酒市有旗,始見於此,或謂之帘」。
161
劉白墮
162
江東人劉白墮善釀六月,以甖盛酒於日中經旬,味不動而愈香。美使人久醉,朝士千里相饋,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
163
醉聖
164
李白每醉為文,未嘗差人,因名酒聖白樂天,自稱「醉尹皮日休」,自稱醉士。
165
祖台州書。
166
晉祖台州與王荆州書》,古人以為酒戒,願君屏爵,棄巵,焚罍毁,榼殛儀狄於羽山,放杜康於三危崑崙觴。
167
魏賈將有奴,善別水,嘗乘舟於黃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七八升經宿,色如絳,以釀酒名「崑崙觴,芳味絶妙。
168
般若湯。
169
北僧謂酒為般若湯」,蓋廋詞以避法,禁臥黍穰。
170
凡人醉臥黍穰中,必成癩,醉而飲茶,必發膀胱,氣食醎多成消中。
171
癭木盃。
172
松陵唱和有《癭木盃》,詩蓋用木節為之竹根。
173
《老杜詩》云:「醉倒終同臥竹根」,蓋以竹根為飲器也。蓮子盃!」
174
唐人尤尚蓮子,盃白公詩》中稱之。周穆王時,有盃名常滿。
175
安石榴
176
頓孫國有安石榴,取汁停盆中,數日成。美酒酒令。
177
《酒令》云:「孟嘗門下三千客,大有同人湟水渡頭,十萬羊,未濟小畜」。又云:「鋤麑觸槐,死作木邊之鬼,豫讓吞炭,終為山下之灰」。又云:「夏禹見雨,下使李牧送木履與蕭何、蕭何道,何消田单定墾田,使貢禹送禹貢與李德。李德云:得理」。又云:「寺裏喂牛僧茹草,觀中煑菜,道供柴」。又曰:「上山採黄苓,下山逢著《老翁吟》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簮。上山採交藤,下山逢著醉。胡僧云:「何年飲著聲聞酒,直到,如今醉不醒」。
178
類說卷五十九
URN: ctp:ws59657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