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十三戶政十八荒政三

《卷四十三戶政十八荒政三》[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與曹射侯
2
張履祥
3
往者夏秋不雨。崇德之東境。桐鄉之南境。以至海四境之地。苗則盡槁。民卒流亡。桑柘伐矣。室廬毀矣。父子夫婦離矣。逃賦役者莫敢歸。丐於途者靡所適。桑梓景色若此。當必仁人君子所為惻然流涕。輾轉念救不能自已者也。弟於旱虐之日。從嘉禾至皂林。見運河之水。逆流而西。勢若奔馬。支流若長水陡門永新秀溪白馬諸港。急流雨下。其勢亦然。農人車救。罔間晝夜。是以運河之右。力雖勞而收獲尚有可望。至水所不及之處。則彌望皆枯矣。因思自運河之左。以達海濱。豈有千百里之遙。豈有山岡之阻。量其地勢高下。亦豈有幾千尋丈之殊。而水之通竭。縠之有無。遂已至此。特緣農政廢弛。水利不講。浚治失時。侵占阻塞。以致淺涸故爾。古人開渠灌田。動稱數百里。尚有鑿山陂阜以興民利者。尚有役眾起徒。或數年或數十年而得成功者。尚有糜金數百千萬。而績用克奏者。權其利害之重輕。勞逸之久暫。將猶毅然為之。他即無論。即如海鹽之地。古以斥鹵。薉而不治。其後築堰蓄水。農功漸起。如唐長慶中。令李諤者。開涇三百一所。至今號稱沃壤。千載於茲。人病不為耳。地方豈有常哉。況乎崇桐海之間。火相接。河港具存。又皆平壤。高卑之勢。不大相去。實非他州之比。其自長安而上。必仰濟於西湖而外。餘所病特淺耳。浚治之功。令長能辦之矣。不必多費金錢。無俟需之年歲。耕者各浚其田之際。其不耕者。田主稍給其食。佃戶稍出其力。惟閒曠之所。乃用眾力。在經浚經。在支浚支。有司者鼓舞而勸誘之。警其頑惰自私。及梗令異議者。分界刻期以鳩作。不及一兩月。在處深通矣。此功既成。澇則速瀉。無患暴漲。乾則震澤之水來奔不竭。一舉之勞。百年之利也。夫水之與旱。天運常然。但疏數異耳。古者耕三餘一。所以恃其有備。不能為災而已。今日財匱民窮。賦役重苦。兼以風俗薄囂。盜賊不息。民間欲望有餘。因不可得。但能修利溝渠。開通障塞。使一歲之中。稻米之登給其半。菽麥蠶桑之入給其半。苟免死亡。斯亦可矣。為長上者。與其攢眉焦慮於征賦之無從。慘慘畏罪黜之將及。何如集父老而謀之於預。為豪家巨室者。與其晨夕咨嗟於租課弗登。寇盜愈熾。震震虞室家之不保。何如消鄙吝而圖其長策。為小民者。與其滌場無望呼貸無門。去者流離轉徙。居不免囹圄。骨肉難全。溝壑是迫。何如悉筋力於畚挶。忍疲勞於井里乎。即若仁厚長者。與其凶災之後。流亡在目。隱痛在心。議施議賑。皇皇於捐輸勸助。而卒不過致嘆巧婦之炊。竭涓滴之潤。何如及未災之時戮力而營本計乎。此水利之宜講求。照然可者也。
4
弟又竊度施功先後之序。宜以崇桐為始。而海繼之。蓋崇桐者海之水之戶牖也。崇桐涸則海雖欲措手而無從。崇桐見績而海樂乎趨事矣。嘉興海鹽。雖各有接鄰高阜之地。然為里不多。為功亦約。不難次第及也。其間經緯脈絡。土人率能詳之。究竟水道淺深廣狹。相間以行。實有不必盡浚者。或疑所起之土。無地可以安放。浙西之利繭絲為大。近河之田。積土可以成地。不三四年而條桑可食矣。桑之未成。菽麥之利未嘗無也。舉一圩之田。所損者少。所益者多。計畝取償。亦無不可。特慮小民難以慮始。占田者多不為遠慮。反乃從而撓敗之。則任事無其人耳。誠得負鄉邦之望者。平日不愛詳言曲譬。與艱食之人講明此義。使人人意中。先有盡力溝洫。以為久利之見。向後不幸。複有如壬辰之三夏。及去年夏秋之間。水涸人愁。籲天無術。泣淚徒枯。有賢鄉先生以情聞之當道。專委治水之使。臨督其役。諸邑令長。各率其父兄子弟而開浚之。引崇邑以西之水而注之東。導桐邑以北之流而放之南。則瀕海方六七十里之區。咸收灌溉之利。又安至仰雲漢其如焚。禱山川而待澤。終將不免餓莩轉徙之悲哉。夫此瀕海幾十里之地。在揚州之域。誠若不及千百之一二。然土沃人稠。約其生齒。已不下數十萬。度其生穀。亦不下一二百萬。雖古盛諸侯之錫履。約稱是。未嘗不可為殷阜之計。坐使荒萊日至。流移轉多。實用惻心。語云。失之於前。猶將善之於後。計自庚辰至此。二十餘年。水旱屢作。昔之日既不及為之所。今茲民生之困。倍於前時。年歲之祲。複乃數見。誰堪冥然終不置念耶。
5
請安流民興水利疏
6
任啟運
7
伏見江南淮徐鳳潁地方。水患異常。  皇上憂勞特甚。其賑也。既動用常平倉。又動用封貯備公銀百數十萬。又將癸亥運京漕糧酌。又借浙江永濟二倉。又將山東漕撥濟。又  諭河南山東江西湖廣。飢民入境。隨地安插養。動用該處常平倉。計口均給。體恤之忱。無所不至。而二月  上諭陂塘溝洫之類。宜加意講求。俾除其害而收其益。已先事豫見。及七月  上諭兩江歷被水災。皆不善宣洩容納所致。務救目前之災荒。永除將來之水患。神明洞燭。誠堯舜憂民之盛心也。 皇上中和在躬。參贊位育。何以有是水災。臣反複思之。知天所大啟必與之以大憂。堯舜非有洚水。無以彰千古之大聖。禹稷不假成平。無以顯千古之大功。蓋愚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暱目前之安而與計後日之久。未有能從者也。故天欲為一朝開至治。必震動其民而後可。因民之所甚苦。因民之所甚順而為之。古語曰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乘時。豈非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固有特於 大聖人哉。臣江南人也。常歷淮徐。涉黃河以至京。又由直隸之真定保安。抵山西之太原大同。見沿黃河之地多苦水。而自直隸北境及山西。大抵土廣而人稀。江南二百四十步為畝。山西千步為畝。而田之歲入。不及江南之什一。竊嘗怪之。謂江浙為禹貢揚州之域。所稱厥田下下者也。而今蘇杭饒沃甲天下。真定保安太原大同。皆禹貢冀州之域。所稱厥賦上上者也。而今盡成磽確。則以江浙之溝洫修。而民之耕耘亦盡其法。北土之溝洫不修。而號為農者。亦鹵莽滅裂而不盡其道也。孔子稱禹之功曰。盡力乎溝洫。禹自序其績曰。浚畎澮距川。決川距海。畎者。田閒水道。深廣盈尺耳。溝倍之。洫又倍之。澮則巨矣。川則多藉溪穀大水為之。或高阜盡用人力開闢者。史所稱鄭渠白渠亦是也。五縠之性無不藉水以滋。不特秫稻為然。即麻黍菽麥宜燥。亦未有久早而不槁者也。故一區之中。亦必有畝有畎。畝以植穀。畎以利水。雨則由畎而溝而澮以達之川。旱則由川戽之而澮而溝而升畎以滋其畝。故川者。宣洩容納之大區也。今北土數千百里。無一溝洫。即所樹藝。亦無畎畝之分。當其旱。則立而槁。或數日雨。又浸而萎矣。此其害在田疇。而自雍冀以逮淮徐。數千里之水。悉注於一黃河。而河與漕亦受其病。河吏值水之盛。恐河之決。不得不稍有所洩。以殺甚怒。而濱河之地。亦因浸而屢告荒。然後知禹之兩言。千古治田之要。亦千古治河之要也。議者或謂遷南民以開北土。庶南無人稠田少之憂。北無土廣人稀之患。但安土重遷。人之常情。孰肯舍鄉墓之安。而就磽確之地。即有願者。而道路之費。牛種之給。於何資焉。而今適有鳳潁徐淮之水。其民四散遷流。河南山東湖廣江西既可安插。直隸山西何不可安插。且湖廣江西亦苦人多田少。何如直隸山西田多人少之可安插乎。此正因天因地之大時也。今被災州縣。極重自十月開賑。次重十一月。次十二月開賑。或六月至一月為差。欽差及兩江督撫大臣。皆日夜焦勞。以稱  明旨。但流民未盡歸。災民未可藝。臣愚以為可因此時諭民。願以其家遷者。具明家口男女之數報官。給引使遷。所過地方如  旨所諭。動用該處常平倉。計口日給。自真定以北凡可之地。有卑下者。即使開浚。如江南開土方法。計工給食。以成大渠。大邑可安插千口。小邑半之。官從優。凡地之無糧者。聽民自占。於公項給牛種之資。至三年外。酌納租糧。使為永業。
8
流民既定。徐募蘇杭常鎮民之精於農者。如古力田之科。使為田師。教民畎畝種植之詳。大抵一畝之渠。可濟十畝之旱潦。而五穀之入必豐。豐則民艷之。而願為溝洫者必日眾。此轉瘠土為沃壤之大機也。其民欲複業而不肯遠遷者。則因今尚無可藝之地。先使大臣相古黃河入海。及今海口為黃河所宜宣洩之處。集民廣為開浚。計工日給其直。優毋刻。寓役於賑。飢民不可使之集而無所為。聚則鬱蒸之氣生。無所聊賴則言不及義而行險徼幸之計作。此又為民防患於未然。而即為黃河他日之容納宣洩計者也。在易上經十二卦為否。下經十二卦為益。先儒謂泰否初變為損益。損以持泰。益以救否。故益之四自坤而上。曰利用為依遷國。言遷乃為民之依。初自乾而下。曰利用為大作。言可因是時立大功也。彖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則因今之時為賑荒計。並為溝洫河渠計。不亦可乎。夫為流民計安全。一時之便計也。為北土計灌溉。為黃河計蓄洩。亦百年之長計也。我  皇上為堯舜之君。如神之志氣。有開必先。自督撫卿貳以下。大小臣工。必有能實心任事者。伏惟  皇上用乾之斷。體天之行。兼集策力而善行之。幸甚。
9
甲子救荒私議
10
張海珊
11
古云救荒無奇策。愚以為不在奇策也。在上之人。身體斯民之疾苦。用實心行實事而已。一良法也。而有通有塞。砥淶亍7可通矣。而有利有弊。砥淙恕5悶淙恕R蚱淶亍6又或行或不行。砥涫薄F┥擻諍者。一日之間。而見症屢變。唯良工乃能審証。因合色脈經絡藏府之傳變。攝心專氣求之。而不拘拘於古人之成方。乃能百治而百不失。然則謂救荒無奇策者非也。今蘇松土狹人稠。一夫耕不能十畝。又大抵分佃豪戶之田。一家八口。除納豪戶租。僅得半。他無所資焉。而於是下戶困。困則不能不抗租。而豪戶下以佃戶抗租無米之田。上供國家之賦。而於是上戶亦困。而諸無田不耕之人。又無慮十人而六七。荒形甫見。則徒手待哺之民遍郊野。是故蘇松之荒。較甚他郡縣。而救之亦較艱。我故曰必視其地也。今之議救者。首曰平價。我謂不然。夫執米價低昂之權者。商與牙也。彼其人大都市井狙獪。乘時規利。一聞平價之令。則閉而不出。客米一絕。而居民之徵貴賤為積著者。亦將深居觀變。為官府者固不能擊其管鑰而攘之也。無實惠以予民。而徒播虛聲以拒商。價愈平而愈昂。猶之病勢且亟。而且複塞其咽。揕其胸。立見其氣絕矣。且是令行。將吏胥盡得行禍福於商牙。而商牙之尤猾者。又得關通吏胥。而任胸臆為貴賤。而於是搶奪之事起。我故曰必視其人也。今之議救者。又曰請賑。我亦謂不然。夫請賑必待得  旨。又必待踏勘。計自請賑至得  旨。需月餘。自踏勘以至放賑。又無慮月餘。及米至而蘇松之民骨朽久矣。或又曰。勸捐如何。曰法無不可行也。然我竊慮米有盡。而田不可保。計目下及來年麥稔。時甚遙。而待賑之人。愈集愈多。即得米萬石且立盡。既盡之後。而此數萬之人。心志既驕。手足又懶。複不能自為生計。而日眈視大戶之旁。噪逐官府之側。則患且不測。且此時集人力固圩岸。曉夜車戽。晚稻猶及種。抑或廣蒔豆芋瓜菔之屬。與一切旦夕苟且營生事皆可為。而俾之棄絕百事。日待此升合之粟於上。曾南豐所謂以餓莩之養。養之而已。豈所以為斯民長久計哉。我故曰必砥涫幣病H輝蚓戎將奈何。曰是誠無出於議者數端。特所以行之不同耳。請賑勸捐。患在事或格。事苟不格。患難繼。尤患救荒民不能兼顧荒田。今有一法焉。亦古人之所行。而因乎時與地所宜。而兼以得人之用。則興工代賑也。吳松之塞久矣。水之而不速去者。未必不因是。今莫若大浚吳松江。而以請賑勸捐所得按給工食。刻日集事。凡各圖各圩地。即其地之耆紳士大夫。視圩岸孰宜修。港渠孰宜浚。亦即勸募銀米。糾人修治。公私兼舉。而第令事集之後。以其簿上之官。州縣勿與聞。至於向來常平義社所存貯。則官自置場。平價出糶。而更以所入銀。加撥公帑。出納客米。增價以來商。而平價以惠民。以銀米遞消息。至銀盡而止。凡書籍會計。延邑之耆紳為眾欽服者為之。凡胥吏罷勿役。以浚吳松任郊邑之民。以修圩浚渠任各鄉民。而以置平糶協濟其後。此法行。不大傷公帑。利一。救田於萬一。利二。置以出納客米。則米易消。而後者將益至。利三。若此者。合時與地與人而兼籌之如此。而其尤要者。則在郡縣大夫至誠惻怛。致愛致敬以謀之。使吾之意交孚於上下。庶得其人以用之。而後法與人得交相濟。或者曰。子之言則善矣。如無銀米何。勸捐所得將不足。若請賑。非郡縣大夫之所得為也。曰。無慮也。今  皇上愛民如子。事必法  祖。  世宗憲皇帝  高宗純皇帝每聞荒政。立行開倉髮帑。史不絕書。其尤巨者。乾隆壬戌曾截漕糟八十萬石。與江蘇等處賑濟。然是時不過偏災。非如今歲之水患獨大也。請賑之例。查乾隆三年  上諭水旱之災。同宜賑救。但旱災之成以漸。水則有驟至陡發之時。尤當速為賑救。現在成例。分別極貧次貧。其應即行辦賑者。原系不待部覆。以後地方官遇有驟被之災。一面辦理。一面奏聞。草莽下士。不諳 國家事例。妄謂即當據此條奉行。然後入奏。所謂救荒奇策。無逾於此。諒當事君子。必有能行之者矣。
12
飭興水利牒
13
李光地
14
照得直隸九府。荷  聖恩優渥。感召天和。比年收稔。民有起色。然旱潦災祲。天行常數。雖太平屢豐之世。不可以無備豫之道。近代講備荒者。止於倉貯蓄積而已。豈知千有餘里。有數十州縣之寥闊。以百餘萬米穀。散在民間。大祲之年濟一郡尚不足。況又有赴縣城領給之煩。吏胥鄉長侵蝕之弊。將來又有追比還倉之擾。是倉米在今日殊不足賴也。本部院思北土地宜。大約病潦十之二。而苦旱者十之八。然北方苦旱。遂至於不可支。不能如南人補救者。非獨惰農自安。蓋根在於水利不修。束手無措故也。今歲本部院。因春夏微旱。屢行通飭。凡州縣各因其山川高下之宜。如近山者導泉通溝。近河者引流釃渠。若無山無河平衍之處。則勸民鑿井。亦可稍資灌溉。若一縣開一萬井。則可溉十萬畝。約計畝獲米一石。十縣之入。已當通直全屬之倉儲矣。一溝之水又可當百井。一渠之水又可當十溝。以此推之。水利之興。其與積穀備荒。其利不止於倍蓗而什伯也。用地利以濟天時之窮。用人力以補天地之缺。自古為政。莫不以此為先。只因近來守令。但恤身謀。無能以民事為家事者。故視此等議論。邈若河漢。今直隸經  皇上浚河築堤。蠲災釋逋之後。孚誠下洽。吏習民安。有所興利。莫便此時。仰該司道府廳。乘茲農隙。令各州縣親履境內。按視山川形勢。何處可通溝渠。何處應修堤障。水之源委。何去何從。地之高下。何蓄何洩。何處平壤。宜勸穿井。何處水鄉。應疏河道。一一繪圖具說。務須簡潔詳明。以俟檄發。畫一遵行。至於此事。原為百姓籌謀。非如欽工上差諸務。期會徵發。隨以督責也。該府州縣。履歷民間。務要減省徒從。只馬單車。勞問父老。詢以農事。不得騷動閭閻。費民一草。胥役有藉此作一名色。驚擾編氓者。立斃杖下。到彼時興修。有應用官民之力處。另行詳請。限冬至前。各府報齊。如遲慢不到者。該道府等詳揭。
15
水利備旱疏
16
晏斯盛
17
竊上年秋旱。荷蒙  皇上蠲賑兼施。多方拯救。百萬生靈。得度荒歲。今年麥收之後。指望西成。乃零星微雨終不沾足。秋禾又恐失收。夫為日甚長。必當思補救之策。而謀生有道。豈均為坐食之人。現在通行曉諭。飛飭各屬。於緊要水陸衝衢運販之所。嚴禁出境糶賣。至笊展。銷耗糧食者。尤干禁例。更行嚴查。執法重究。其存積之家。有需必糶易者。地方官即動平糶米價買存。並探聽東豫江廣二麥豐收之處。更廣為採買。以資接濟。此目前最要之務也。再本月中旬。雨不沾足。早稻固難獲收。然下旬沾足。尚有晚稻可種。倘五月不能沾足。則六七月內。一經微雨。即可盡種雜糧。雜糧之中。秫種小米菉豆蕎麥。尤為易植。而蕎麥一件。八九月內。尚可布種。秋霜稍遲。俱可豐收。無如南方熟於水田。忽視雜糧。不知一有歉象必須改種。若能隨地遍播。毋令空土。雖所收稍薄。亦大足接濟。現在通行勸諭改種。並請動銀前往江廣。購買菉豆蕎麥。回南借糶。以資種籽之不足。此亦目前最要之務也。再江北各州縣。地方磽瘠。風俗不醇。每多游手游食之人。樂歲貪於廣種薄收。凶年則空穴而走。百十成。易於習非滋事。計惟大興工作。俾朝夕所入厚於賑糧。人必爭趨。顯以開數十百年之利益。默以收數十百萬之丁壯。尤要務也。查上年臣有開築陂塘壩堰之請。擇其輕而易舉者。略已興舉。如滁州之黃慶圩。全椒之張邑等圩。壽州之蔡城塘。鳳陽縣之山河。臨淮縣之鹿塘。定遠縣之水壩等處。先後竣工。頗見裨益。然皆偏隅小補。尚未能廣有沾溉也。考    聖祖皇帝時。河臣靳輔有請開鳳陽溝田一疏。甚有條理。急切可行。其略曰。致治之道。首在足民。足民有道。不在請賑蠲租。而在因民之力。且鳳陽廣袤。過於蘇松。蘇松地方三百里。財賦甲天下。鳳陽地方五百里。而貢稅不及蘇州什一。雖地力有肥磽。詎應懸絕如此。蘇松擅水利。小港支河。所在而是。旱既有資。澇複有洩。雖雨暘稍愆。率不為患。大江以北。盡失溝洫之舊。稍遇水旱。即同石田。今欲田無曠土。歲無凶年。莫如力行溝田之法。溝田者古井田遺意也。然井田自畝至澮。淺深廣狹。法制繁重。溝田但鑿一溝。修浚甚易。其法以十畝為一健6十轎一溝。以地三畝有奇。為二十街兄經界。二十街外。圍以深溝。溝道廣一丈八尺。溝廣一丈二尺。深七尺五寸。開溝之土。即累溝道之上。使溝道高於田五尺。溝低於田七尺五寸。視溝道深一丈二尺五寸。澇則以田內之水車放溝中。旱則以溝中之水車灌田內。其利甚溥。疏方下部舉行。而有事閩滇。其議遂寢。今按疏內所言。雖專及鳳陽一郡。而已全舉江北大勢。鳳穎二府。有淮水為之經。而汝潁濡睢渦汴c諸水。絡繹其間。廬州一府。以巢湖為之委。而大江山河通其流。至若合肥一縣。地多高阜。亦可鑿池。以廣瀦蓄。以備旱乾。皆大可為之區也。是以壽州有孫叔敖之跡。舒城存頡羹侯之遺。則知水利之修誠非創舉。此外六安一州。本系山城。而東西南北四鄉。多有塘堰舊跡。久經湮廢。至若泗州所屬。居淮下流。滁州所屬。亦多溪壑。並可一例修治。但徒事小修。不見大效。若得如淮揚水利。大發帑金。委令諳熟水利之員。董集民力。大加鑿治。貧民既有所資藉。而利濟亦可久遠。此又將來最要之務也。
18
與蘇撫宋公書
19
趙士麟
20
竊江浙之區。莫急於水利。旱與澇皆荒。而尤莫急於旱。澇則江浙雖飢。而全楚之粟。順流千里。不二旬達吳越。旱則數十里之內。皆資擔負。所及者幾何。故莫急於旱也。僕往者承乏江浙。遠考史籍。近訪輿言。每惟河道之通塞。即系生民之休戚。在浙則石門一帶。在江南則京口丹陽一帶。年年苦涸。漕運病之。至京口丹陽數十里間。外藉江湖。消長居半。內資長蕩湖開家湖練湖諸洩。而閘壩久廢。餘流涓滴。源源帶水。浹月不雨。即民舟常苦艱塞。每歲隆冬。輒興役開浚。以通漕艘。擊水挑工。昏曉不息。墮指潰踵。恆有殭僕而死者。不一勞者不永逸。屢欲具題大為開浚。而相時待力。顧此失彼。耿耿至今。天畀仁人覆臨茲土。彼蒼冥冥。實以有待矣。頃凡自吳越來者。極言江浙亢旱之狀。已逾三月。即杭嘉蘇湖。幾不通舟楫。甚至有傳洞庭山以南。亦可徒步者。不勝駭異。情關舊治。中夜轉展。唯有一策可以少濟此五六郡望救之飢民。想足下亦必有同心也。念旱既太甚。則米必湧貴。米既湧貴。而外江之米不至則愈貴。今即移咨各省。招來米商。而京口舟陽。河道已成陸地。米艘何自而入。愚以為今插秧已失時。農民十室九流。糊口四方。惟有趁此時將京口舟陽一帶數十里河路大興工役。開浚深廣。其利有四。一開河路以來米商也。一通民船以便貿遷也。一興大工以救飢民也。一免冬役以恤祁寒也。計此一帶河道。約長三十餘里。開深一丈二三尺。合蘇松常鎮四郡之搢紳巨室富商大賈。委曲勸諭措資。或亦不難。遙念足下仁心妙畫。其已見之施行者。亦既載之口碑。播之國門。此救荒之澤。當更必有出於尋常意見之外者。不揣鄙陋。遠獻其芻。庶幾備高明之一採也。
21
下屬縣試行水車檄
22
喬光烈
23
夫農田之功。全資水利。古人設立桔水排。所以補天地之窮。為因時補救之計也。同州地處高原。土厚泉深。雨澤偶愆。即徵旱象。渭洛黃流。縈環十邑。一切濱河地土。大概坐視暵幹。揆厥所由。皆以岸高。不知設法收灌溉之功耳。東南各省。火耕水耨。濱河之地。雖縣岸數十丈。制車盤戽。由近及遠。無不田疇潤渥。同此地土河流。豈有南北異宜之理。近聞郿縣生員淡明遠。能造水車。已延致其人。損制戽水輪車一部。試行之於縣之城南村河岸。高二丈有餘。一人運動。水緣而上。直達田疇。其車環列二十八桶。每桶可容水三升。一車所費不過六七金。而一日之功可灌田一十五畝。若河流湍急之處。水觸其樞。自能運動。更可不煩人力。雖通邑之田。未能概沾水利。於此濱河地土用之。可補農功。今飭屬縣官吏。即將所捐制輪車。畀城南鄉保收領。聽濱河有地小民。由近及遠。以次周流戽水灌地。其有樂於從事。願照造施用者聽。至於廣為勸導。使民知用力少而見功多。岸高之處。或遞置水車。層轉接運。俾益究其利。又在賢有司之善於倡率也。
24
與布撫台論救荒書
25
李中孚
26
一請設督農掌水之官以大興農田水利。方今西安之所以大飢者。天旱而田不足於水故也。夫關中橫終南以為終始。山之所在。河泉多有。故西安近山一帶。恆繞河泉。渭北雖複高仰。而涇洛漆沮清河石川諸水。亦所在而是。故總西安而論。其不可引渠灌溉者。固十七八。而可開渠引水者。亦不下十二三。兼以井泉亦不下十三四矣。夫水利三四倍於旱田。以十分有三四之水田。勤力而專精其間。雖複天雨不時。亦足補旱田之闕。而償其獲。即不足補。而此一半享水利之民。亦足以自保。而再不至流離失所矣。但凡民愚而不知興。即有興之者。而力微不足以興。而為有司者。又不留心於興。是以上下交困而無可如何也。夫天道不可知。今秋未必再旱。然亦不可不為旱慮。況水利成。固關中數世之利乎。是宜乘今秋穀布種之候。於本省司道中。擇精敏仁惠者。加以總管農田水利之權。各州縣官於丞簿或紳衿中。擇公正好義。為眾所素信服者。大縣四五人。小縣三四人。加以掌管之權。使之相視督責。其一切興利除害闢舉任使。皆委以便宜。不從上制。凡近河者雖一二十里內。但可引水。皆須築堤開渠。以資灌溉。無河泉者。皆須堀井而灌。按萬歷間呂新吾公巡撫山西。惓惓勸諭農民。各於田內穿井。有雲一時之費雖多。百年之利永賴。檄各州縣正印官加意督催。公又不時躬親單騎查驗。勤於鼓舞。所在勃興。薄田他為沃壤。至今民享其利。其或牛種資糧不給。官為措置。大抵人情易於樂成。而難於圖始。下吏寡於奉法。而多懷欺誕。此法之行。州縣必多有以難上欺者。即不然。亦或苟且塞責。欺誕而苟且。則此事之設。亦徒勞攘而煩費而已矣。是宜申明賞罰條格。預頒州縣。但是法立。一半月之間。各須據數申報。每冊須三本。一留縣令。由州縣申總理官。總理官仍留一。而以一申院。以便他日按行賞罰。除專官相視外。明公亦宜廣詢博訪。何處可開河渠。何處宜於井灌。皆著錄置左右。以便對照虛實。省察勤惰。以為賞罰張本又除專官巡督外。明公不時差的當忠誠人。各處巡視。隨即親臨稍遠一二州縣。以按行賞罰。稱職則不特掌管者有重賞。即州牧縣令亦宜厚褒。否則不惟職掌其事者有重罰。即州牧縣令亦難辭其愆。如此則雖不必躬親臨。而各屬固將畏法而恐後矣。大抵此番水利之興否。關西安遺民之休戚存亡。亦即關明公之德業功名。非留心注措不可也。且不獨此也。西北七府三邊。歲雖稍登。然其俗素奢侈。不知積聚。兼以協濟西安。及西安轉販。流民聚食。今已虛耗。天道自東而西。萬一夏秋之間。或雨澤愆期。或蝗蝻為害。且可奈何。是宜與西安通興水利。以防未然。
27
一急變轉運西米之法以蘇民困。救民之飢。如救水火。先從其甚急者而先救之。竊聞各屬輪車夫搬運西米一役。當事者慮兵糧之不足。不征之西安。而議協於西府。西府送到者。運載不責之民力。而皆有腳價。然眾議皆以為其意固善。而其法則未盡善也。夫議協濟於西府者。非以為西安奇荒。人民流離。米無從出耶。再給腳價者。非以為食用艱貴。不忍空勞吾民。令其重費飢困耶。夫不以米征西安民。而今者竟至使民勞費幾與出米等。以為食用艱貴。議出腳價。而至使轉運六七石之價。不足供運一石之費。故此一役。民困而飢死病死展轉委頓而死者無數。折軸沒輪。墜坑落塹。不能終事。而使民重出厚累者無數。安坐而談。若無大害。身親而履。真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所以然者。粟匱財竭之時。在家猶父子夫妻相聚。而披剔草根木皮以延殘喘。今一日驅之三四百里之外。不特無可齎之錢粟。並其草根木皮亦不能得矣。又瘟後牛寡。久旱草枯。兼之天雨不時。愁氣上結。疫癘大作。人病牛疫。且內懸室家。奄奄待斃而莫之恤。家人相望。嗷嗷望救而無如何。故傳者皆謂邠長轉運之處。鬼哭神號。耗費不貲。論者未達情實。或以為皆有腳價。原未苦民。殊不念當此食貴如金之時。展轉留難於時月之間。所廩於官者。六七石尚不足給一石之費。其餘之費。究何從出耶。且夫米既無從出。牛又食賣殆盡。將安從出乎。借曰牛尚可尋往返四五百里之內。遷延八九十日之間。草薪亦將何出乎。自昔運糧之法。皆所經由州縣自相遞送。以故無聚眾虛耗之費。逃亡死傷之患。而議者不察。猥以均勞借口。以為單責運遞所過州縣。遠者可恤。近者何辜。此又未盡達於調度區畫之說也。夫令各屬輸運。不惟民苦資糧。亦且有廢耕傷病折牛隕車之害。本縣轉運。不惟無前數害。而且中含大利。何者。今茲彌望奇荒。斯民正苦營生無所。離家無資。居家計窮。今使籍名運夫。除官價外。再令各屬外幫運價。則寄生有所。食用足給矣。丁男負運。老弱婦女。披剔草根木皮。以給饋餉。百里之內。可以朝發夕至。又米到即刻可轉。未至亦不複坐耗盤費。又無死喪疾病之患。折牛隕車之弊。離家廢農之憂。逃亡重賠之累。真所謂一舉而公私兼便者也。明公尚急留意。少緩以待日。則民重困矣。抑非獨此也。凡有招買。實照市公平發價。而印官責之總催。總催攤派花戶。轉相侵削。花戶得價無幾。補賠不啻倍蓗。當斯民窮財盡之時。救死不暇。何堪重以此累耶。宜痛懲而力禁之是望。此外毒至而害最甚者。民甲中奸猾十排。軍屯中無賴旗甲。錢糧已赦矣。而借口雜差。米豆已蠲矣。而聲言使費。致今下里愚民。鬻妻賣子之膏血。含恨抱冤。而乾沒之勒索之下。將 朝廷賑濟飢民之銀米。假端呼嚇。奪諸良弱之口。以飽其無厭之腹。此又州邑中未死之魃鬼。無翼之飛蝗。所宜一體切戒者也。
28
一賙士類以培植人才。紳衿者。 國家人才之所從出。故凡治國家者。莫不以作養士類為要務。今茲奇荒。而有司拘執文法。以為詔書無賑士之條。致令章縫衣冠之士。多委填溝壑。夫荒旱千里。豈民皆飢而士不飢。  皇恩溥及草木。及豈獨於士而遂恝然。特詔書未分明言之耳。今明公為 國家培植人才。宜申飭州縣。今自後凡有賑濟。縱不能分外加厚。亦宜與齊民一體進行。
29
一禁止樂戶販賣良人子女。今茲關中。荒飢異常。百姓計窮路絕。多以子女賣入樂戶。以苟易升斗。偷活旦夕。夫倡優敗風傷化。王政之所大禁。仁人君子之所惻心也。明公為 國家振勵風化。宜留心頻飭州縣。今樂戶不得再買良人子女。其已買者。令州縣官設法贖回。不得隱匿。犯者。樂戶及本地甲總地方。一體定罪。此萬世功能也。明公尤宜惓惓。
URN: ctp:ws59930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