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七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七》[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河東道八
2 絳州
3 絳州。絳郡,今理正平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觜參。虞舜及周並為冀州地。春秋時屬晉,即故絳與新田之都也。《左傳》:「晉人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注曰:「郇瑕,在河東解縣。」「韓獻子曰:『郇瑕氏, 土薄水淺,不如新田。』遂遷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陽絳邑縣是也。」《史記》曰:「晉靜公二年,韓、魏、趙三卿滅晉,其地屬魏。」戰國時亦為魏地。秦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河東郡地也。楚漢之際,魏豹盡有其地,韓信虜豹,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郡。今州即漢河東郡之臨汾縣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東汾北置平陽郡,又為平陽郡地。後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縣柏壁,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屬焉;孝文帝廢東雍州,其正平郡不改。東魏靜帝複置東雍州。周明帝武成二年改東雍州為絳州,仍移於聞喜縣東北二十里龍頭城,正平郡亦與州俱遷;武帝又移於今正平縣西南二十里柏壁;建德六年又移於今稷山縣西南二十里玉璧。隋開皇三年罷郡,自玉璧移絳州於東雍州,城即今州理是也,領縣八;大業三年,廢州為絳郡。唐義師將西入關,大軍進次古堆,去絳郡十餘里,通守陳叔逹堅守不下,高祖命廚人曰: 「明日早下絳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絳郡。唐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泰、蒲、虞、苪、邵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五縣;三年,廢總管府;其年以廢北澮州之翼城,置翼城縣,領翼城、絳、小鄉三縣。武德元年,改為澮州;二年,改為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並入絳州,置南絳州,又置絳縣。天寳元年,改為絳郡。乾元元年,複為絳州。
4 元領縣九,今七:正平、曲沃、太平、翼城、稷山、絳縣、垣縣。陜州割到。
5 三縣割出:萬泉,入蒲州,聞喜,入解州,龍門。入蒲州。
6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二百三十里。
7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一千里;東南至西京取垣縣王屋路四百八十四里;西南至長安五百九十里;東至澤州四百五十里;南至陜州二百二十里;西至同州四百一十里;北至慈州三百七十里;東南至河南府五百里;西南至蒲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晉州一百四十里。
8 戶:唐開元戶:八萬一千九百八十六。皇朝戶:主,三萬九千九百三十二;客,六千六百三十八。
9 風俗:同河南府。
10 人物:荀息。趙衰。子盾,代為卿。介之推。姓王名光。董狐。呂相。祁奚。公孫杵臼。師曠。韓起。叔向。衛青。平陽人。毌丘儉 。聞喜人,欲襲司馬景王,兵敗,習鑿齒曰:「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可謂忠臣矣。」裴秀。字季彥,聞喜人。八歲能文,官黃門寺郎。裴楷。秀從弟。郭璞。字景純,聞喜人。善詞賦,少遇術士,得青囊書,遂精五行,卜筮、占驗如神。裴松之。河東聞喜人。注陳壽《三國志》,又注司馬遷《史記》。曾孫子野,修《宋史》及《宋略》三十卷。裴行儉。字守約,聞喜人,為安撫大食使,生擒都史遮匐而還。少子光庭,開元中為侍中。裴炎。聞喜縣人。相高宗及則天,謀複唐祚,被誅。裴垍。字宏中,聞喜人。憲宗朝拜相。敬暉。太平人。誅張易之,拜侍中,進封平陽郡王。裴度。聞喜人。亦拜正司空。裴皡。字司東,聞喜人。官僕射。
11 土產:墨黎、蠟蠋、防風、交椶紗縠子、粱米、貨布、胡桃、羊、馬、乾棗。
12 正平縣。舊二十二鄉,今四鄉。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按漢臨汾縣在今縣東北二十五里臨汾故城是也。魏正始八年,分河東之汾北,置平陽郡,臨汾縣屬焉。隋開皇初,改屬正平郡;三年,罷郡,屬絳州;十八年,改臨汾縣為正平縣,因正平郡為名。大業三年,罷州,置絳郡,縣仍屬焉。唐因之。定境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唐長安年中郡人與慈州人爭界,因以青山為界。天寳六年,敕改為定境山。汾水。在縣南東北,自曲沃縣界流入。澮水。在縣南七里,東自曲沃縣界流入。晉平公與齊景公至澮,上有犬,狸身狐尾,隨平公之車,即此。龍谷水。在縣東北一十八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見於絳郊。」即此處也。州城。本後魏東雍州及正平郡城也。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即謂此也。臨汾故城。即漢臨汾縣,在今理東北二十五里。柏壁。在縣西南二十里。後魏明元帝於此置柏壁鎮,太武帝廢鎮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於此置絳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絳州於今稷山縣西南二十里玉璧城。按:柏壁。高二丈,周八里。晉虒祁宮。在縣南六里。《左傳》曰:「石言於晉魏,榆晉侯問於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 『石不能言,或憑焉。抑又聞之,作事不時,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是宮也,成,諸侯必叛。」今按:宮南有澮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宮西而合。隋末依宮餘址築堡,今名修義堡。晉靈公台。在縣西北二十一里,故長修城中。《左傳》:「晉靈公不君,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即此台也。晉齊姜墓。在縣南九里,申生之母也。驪姬墓。在縣南八里。晉獻公伐驪戎,以驪姬歸為夫人,生奚齊。其娣生卓子,讒太子申生,自殺,晉室大亂。晉羊舌大夫廟。在縣西二里。九原。一名九京。晉大夫趙盾葬所。《禮記》謂:「趙文子觀處有水,名古水,出自原西。」王澤。《水經注》引《史記》曰:「晉智伯瑤攻趙襄子,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後至,遇三人於王澤,自帶以下不見,持竹二節,與原過曰:『為我遺毋恤。』原過受之。」即此澤。臨龍穀。《郡國志》:「在縣東南。」後周與齊王交聘,路經穀側,使人多於此賦詩。故家雀關。在縣南七里。故汾東城。在今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荀城。《冀州圖》云:「荀城。在縣西十五里,即重耳所居之所。」蜚亷城。蜚亷事紂所居,有城存。長修故城。《郡國縣道記》云:「絳西北三十里長修古城是,漢高帝十一年封杜恬為侯國。」後漢省。故城南有修水,西流入。旋台。夏桀所造,言可回旋。羲和廟。在州內。殷之巫咸、晉之趙盾,皆有廟存。
13 曲沃縣。東五十里。舊十鄉,今五鄉。本晉舊都,絳縣地。漢以為絳縣,屬河東郡。今縣南二里絳邑故城是也。後漢加邑字,屬郡不改。晉改屬平陽郡。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十里絳山北,置曲沃縣,屬正平郡,因晉曲沃為名。周明帝移樂昌城於今縣南七裏樂昌堡。隋開皇三年,罷正平郡,改屬絳州;十年,又移於絳邑故城,即今治也。絳山。在縣南十三里。出銅鉚。《開山圖》:「絳水出絳山東谷,東距白馬山。」澮水。經故城西南,流合絳水。汾水。西南去縣二十二里。北自太平縣來。絳邑故城。漢絳縣。本春秋晉都新田也。在縣南二里。《左傳》:「晉人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韓獻子曰:『土薄水淺,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遂居新田。」漢以為縣,屬河東郡。周勃封為絳侯,即其地也。陘庭故城。在縣西北。《左傳》曰:「曲沃武公伐翼,次於陘庭。」台駘神祠。在縣西南三十六里。《左傳》云:「晉侯有疾,卜人曰:『台駘為祟。』問於子產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由是觀之,則台駘,汾神也。蓋晉都絳時所立也。天井水。一名石槌水,二水皆經曲沃之地,又《水經注》云:「天井水西徑堯城南,又西流入汾。」桐鄉城。《尚書》云: 「伊尹放太甲於桐宮」,是此地,在縣西南。程公祠。在縣界。《郡國志》云:「龍頭城有程公祠,即晉賢士程子華與孔子相逢,傾蓋接轂,與語孔子,以束帛賂之死,葬於此而塚存。」晉里克墓。在縣界五里。驪姬塚。在縣界。晉獻公夫人讒公,殺太子申生者。
14 太平縣。北四十五里。舊十五鄉,今五鄉。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自漢迄魏皆同。後魏太武帝於今縣東北二十七裏太平故關城置泰平縣,屬平陽郡。周改為太平縣,因關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年,來屬。隋理在今縣東北三十里,太平故城是也。唐武德元年,移於今理東北二十七裏太平關城。貞觀七年移於今理。汾水。北自臨汾縣界來,在縣東二十九里。太平故關城。後魏太平縣地,在縣北二十七里。隋開皇七年,自此移太平縣於今理北三十裏太平故城;大業三年,於此置太平關;隋末廢。武德元年,又自太平故城移縣理此;貞觀七年,移於敬堡,今理是也。白波壘。在縣東南一十二里。後漢末,靈帝中平六年,黃巾餘賊郭大等,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於此築壘。子竒壘。在縣東三十里。《十六國春秋》曰:「後秦王姚興遣弟安北將軍義陽公平,字子竒,與征虜將軍狄伯支等步騎四萬伐魏,攻平陽,陷之,遂據柴壁。魏軍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敗,將麾下三十騎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將四萬人皆為魏所擒。」今按:此壘西臨汾水,壘側尚有柴村,子竒投汾即此處也。趙盾祠。在縣西南一十八里。李牧祠。在縣東北一十三里。晉公孫杵臼墓並程嬰墓。並在縣南二十一里趙盾塋中 。唐城。堯年十六封唐侯於此。
15 翼城縣。東北一百里。舊十八鄉,今六鄉。本漢絳縣地,屬河東郡。自漢至魏不改。後魏明帝置北絳縣於曲沃縣東,屬北絳郡。周、齊不改。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六年,改為翼城縣,屬絳州,因縣東古翼城為名也。義寧元年,於此置翼城郡,縣屬焉。唐武德元年,廢郡置澮州;四年,廢澮州,縣屬絳州。澮高山。一名祥高,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山出鐵。又《郡國志》云:「晉平公與齊景公至澮上,有犬狸身狐尾,隨平公之車。」即此城也。驪姬塚在其下。澮水。在縣南二十里。羊角山。在縣東三十里。烏嶺山。在縣東七十五里。山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穆天子傳》云「鈃蹬」,即此也。故翼城。在縣東南十五里。晉故絳都也。《左傳》曰:「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詩譜》曰:「穆侯遷都於絳,曾孫孝侯改絳為翼,翼為晉之舊都。」後獻公又北廣其城方二里,又命之為絳。故唐城。在縣西二十里。《都城記》:「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也。」引《春秋》:「夏后孔甲時,有劉累者,以豢龍之術事孔甲,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及龍一雌死,醢之以食夏後,既而更使求之,不得,懼而遷於魯縣。夏後蓋別封劉累之孫。至成王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之,而封其弟太叔虞,更遷唐人子孫於杜,謂之杜伯,即範會所言「在周為唐杜氏」,然則唐是叔虞初封之處。至唐叔子爕北徙晉水之陽,因改曰「晉」。古熒庭城。在縣東南八十五里。《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齊侯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於熒庭。」杜預注云:「張武軍,謂築壘壁。熒庭,晉地,然形似□ 。」此城蓋齊侯所築也。酈善長《水經注》云:「紫谷水東出白馬川,西徑熒庭城南,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即教水之支川也。」按:此城與紫穀相當,是古熒庭也。晉厲公墓。在縣東南一十六里。高一丈六尺,葬在翼城東門之後。杜預注云:「不以君禮葬。」按:絳縣晉文墓高一十丈,厲公不以禮葬,故小墓耳。障壁城。後魏北絳郡及北絳縣也。
16 稷山縣。西四十九里。舊十六鄉,今六鄉。本漢聞喜縣地,屬河東郡。自漢迄晉不改。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三十里,置高涼縣,屬高涼郡。周文帝移高涼縣於玉壁,屬郡不改。其玉壁在縣西南一十二里。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絳州;十八年,改為稷山,以縣南稷山為名。唐末,屬河中府。後唐同光二年,割隸絳州。稷山。在縣南五十里。《左傳》曰:「晉侯理兵於稷,以略狄土。」杜預注: 「今河東聞喜縣西有稷山。」即此地也。汾水。東自正平縣界流入,在縣南五十里。玉壁故城。在縣西南一十二里。後魏大統四年,東道行台王思政表築玉壁城,因而自鎮之 ;八年,高歡寇玉壁,思政有謀略,攻竟不克。即謂此。稷祠。在縣南五十里稷山上。清原城。《冀州圖》云:「在縣西北二十里,晉文公搜作三軍之所。」羲和墓。在縣東北十七里。堯時,羲氏、和氏掌天地之官。
17 絳縣。東南八十里。舊十鄉,今四鄉。本漢聞喜縣地,自漢迄晉同。後魏孝文帝置南絳縣,其地屬焉,因縣北絳山為名,屬正平郡。孝莊帝改屬南絳郡,縣理車箱城,今縣南十里車箱城是也。恭帝去「南」字,直為絳縣。開皇三年,罷郡,改屬絳州。武德元年,自車箱城移于澮州;四年,廢澮州,屬絳州。教山。今名效山,亦名罩山。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山海經》云:「教山。其山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備窮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出鐵鉚,穴五所。絳水。一名沸泉水。出絳山東谷,縣流奔壑一十丈許 ,青崖若點黛素,湍如委練,極為奇觀。水西北注于澮。《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水灌晉陽,不沒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國,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平陽,絳水可以浸安邑。』於是,韓、魏之君共殺智伯。」水在縣北一十四里。晉文公墓。在縣東北二十里。《左傳》曰:「文公卒,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唐貞觀十一年,詔致祭,禁樵蘇。太陰山。在縣東南十里。崖壁峭絕,陽景不到,因曰「太陰」。絳山。在縣西十八里。西入聞喜縣界,東距白馬山。聖水。在縣西十里。疾者飲輒愈,耆老相傳云:後魏太和六年,土人楊斛因耕,忽有三泉,黯然不流,汲一泉,二泉輒動,亦如苦縣九井,汲一井而八井泉動,即此類也。古里車箱城。去縣東南十里。在太陰山北,四面懸絕。西魏大統五年,修其城,東西長形如車箱,因名。禹廟。夏禹之廟,始皇廟亦在此。禹台。夏禹之所立。璇台。瓊室。在城南門,夏桀造。
18 垣縣。東南一百一十里。舊六鄉,今四鄉。本河東郡之縣名,其地即周、召分陜之所。今縣東北六十里,有邵原祠廟下古棠樹。《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齊侯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杜注云:「晉邑。」《晉書?地理志》云:「漢屬河東郡,後魏獻文帝皇興四年,置邵郡於陽壺舊城。」西魏大統三年,置邵州,移於今所。隋大業三年,廢邵州,置垣縣,以其地近故垣城,因以名縣。義寧元年,置邵原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邵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入絳州;龍朔二年,隸洛;乾封二年,還絳;天授三年,卻屬洛;長安二年,還絳;貞元三年,入陜;元和三年,又歸絳。王屋山。在縣東北,沇水所出。鼓鐘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山海經》云:「鼓鍾之山,帝台之所,以觴百神。」黃河。孟津水。在縣南門五步,從平陸縣東雍州谷口,經王屋山至縣界。古陽壺城。南臨大河。《左傳》:「襄公元年春,晉圍宋彭城,晉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歸置諸瓠丘。」杜注云: 「晉地,河東東垣縣東南有壺丘。」《水經注》云:「清水又東南,徑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壺丘亭也。」古清亷縣。在縣西北五十二里。後魏割聞喜安邑東界之人於清亷山北,置縣,隸邵郡。隋大業二年,廢。唐武德元年,複置;九年,廢。古亳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尚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於亳,誕告萬方。」即此也。古皋落城。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名倚箔城。按:《左傳》閔公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杜注云:「赤狄,別種也。」《水經注》云:「清水東流,注皋落城北。」故垣縣。在今縣西北。漢為縣城。東有白水,西南流,合清水。五戶祠。在縣西十七里。
URN: ctp:ws60684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