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天妃顯聖錄

《天妃顯聖錄》[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序一
2 序二
3 序三
4 附錄 天上聖母源流因果
5 天后本支世系考
6 賢良港祖祠考
7 湄洲廟考
8 冊使顯應記九則
9 述異記二則
10 汪冊使靈異記二則
11 莆田令顯應記二則
12 蘇總兵靈應事
13 跋一
14 跋二
15 後記
16 序一
17 嘗聞天下名山大川之勝,每多精華發越之奇,蓋地靈所鐘,非生聖人以興□□□,而居君師之任,則生神人以理陽治陰,而弘天地之化,此理之常有必然者。吾莆之外島有湄洲,屹大海中一孤嶼也,浩浩漭漭,吞吐日月,山崒■〈山上突下〉以浮青,石巉峨而映紫,而天妃熏修於其間,豈非山川之精華所發越者乎?
18 考諸譜載:天妃,吾宗都巡願公之女也,誕降於有宋建隆元年。生而靈異。少而穎慧,長而神化,湄山上白日飛升,相傳謂大士轉身。其救世利人,扶危濟險之靈,與慈航寶筏,度一切苦厄,均屬慈悲至性。得無大士之遞變遞現於人間乎?自宋興以來,威靈昭赫,有禱必應,歷世彌遠,聖德彌彰,而神功廣大,尤著於江淮河海之中,上為國家保衛轉輸,下為生民拯扶陷溺。於是外國之艤,上運之艇,賈舸朝泛,漁舟晚渡,凌海國而無波,泊天涯而若路。即有危瀑驚飆,顛連呼吸,舟人望空號祝,神妃閃忽遙臨,或香聞座次,或火耀桅頭,則萬迭狂濤,一葦飛渡,帖若安瀾。使東南澤國之以海為田者,得與中州沃壤之民,並較桑麻,同游化日。神之功大矣、著矣!亙古今不可少矣!故累代錫命寵頒,褒封洊錫,湄山宮殿,皆奉天朝遣官創建,迄於今璇宮壯麗,寶樹披離,梳樓指旭日以迎曦,天閣干雲霄而直上。噫!異矣!
19 夫上古有功德在國家者皆登祀典,況天妃秉坤儀,司水德,輔國庇民之功,著於百世,則謂神之靈爽直與經天之日月、行地之江河、運乾坤而不息可也。餘自京師歸,偶於案頭得顯聖錄一編,捧而讀之,不覺悚然而起曰:天妃之英靈昭著,有如是乎!余忝列秩宗,三禮是司,異日肇舉祀典,望秩山川,奉匕鬯以祝神庥,佐我國家億萬年無疆之治,餘將有厚望焉。惜乎顯聖一錄,尚多闕略。姑盥手而為之序,以俟後之採輯而梓傳。
20 賜進士第、榮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裔侄孫堯俞熏沐拜題。
21 序二
22 湄洲天妃之神,自宋迄今,垂八百載,歷著靈跡,應輯錄有書。茲僧照乘刻而傳之。
23 夫書以傳信也,而神之信固不待書也。古來所傳紀實之書多矣,其描寫詭誕傑特,令人讀之愕焉□□而且疑焉。疑者何?異之也。神異跡不一,吾以為無可疑。夫天下變怪莫過於海。今揚帆而來者,上自朝紳。下至賈鬻,靡不瞻拜璇宮、齋心祇奉,以出入於蜃摟鰲穴之間。即或陰風怒號。檣傾楫摧,寄命頃刻,雖上天濟物之意且幾乎窮,而神靈所庇,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百禱百應,遂能轉駭浪為安流,凌汪溟若枕席,舉人世所詫異不經見之事,皆可恃之以為常。又何疑乎?
24 雖然,福善禍淫,天固不爽,而善□之靈,神亦弗昧。今使天下瞻拜之倫肅邀神貺,而違心悖義之輩複無指摘,則人將狃,狃則玩,玩則邪闢之萌又不可遏息,則有時一二示警者正所以堅善信之心耳。故至誠感神,理有必然,響應之靈,實不可度、不可射之妙,諸如呼吸可通、光風倏忽者誠有所攜,神機亙出,驚愕意外,非他紀異之所為怪誕者比也。則是書之傳,又何疑焉?
25 前賜進士第、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黃起有熏沐題。
26 序三
27 湄州天妃,吾有林氏唐邵州刺史公九世女孫也。林族俱出自唐明經擢第太子詹事上柱國披公後,則妃之高曾,餘諸祖也。際五季擾攘之秋,以曾祖棄官歸隱,厥後移居海之濱,妃自是誕焉。今世祀祖祠尚在,予過而瞻拜之。遷界後,梓裏丘墟,廟宇圯壞,因遣工置木石整造之矣。粵聞神妃顯著,所傳軼事神奇,未有不令人駭聽而疑其說之誕耳。
28 近奉冊命而渡滄溟,南望煙波,茫無津畔。爾時夏汛已過,不便放舟,乃於怡山院諭祭。祝告甫畢,風飆忽而北轉,頗覺默有神助。遂決意解纜而行,乘風破浪,鼓棹中流,雲水低連,上下無際。置身蒼茫之中,竊以為風濤阻絕,屈指屆期,殆未可以日月計;且雲水道極其艱虞。餘素不諳臨深履險,縱一葦之所如,向不見殊礁怪𥒥之慮,瞬息千里,才二、三晝夜,徑到其處。彼處臣人莫不以為長江天塹飛渡而下。斯蓋見佑於默默中而弗覺焉者乎!
29 逮夫典禮事竣,方圖返棹,而狂瀾洶湧,澎湃稽天,檣撼舟橫,桅楫為之斷裂,震蕩漭滄,四無足峙,頃忽間十殿一全之勢。舟中人咸謂惟神可禱以無咎。果爾,一祝而傾者少安,裂且不壞。然而淼淼巨浸,奔蹴卻迷天日,夜來帆影浮沉,幾不知所稅駕。
30 不意昏黑飄泊之頃,恍有二火,晶光熠熠桅艦之前,私幸有赫神靈,於昭於天,差可藉以無恙。因而隨波翌駛,輕舟已過萬重。異哉其丕著如斯乎!奇感殊應,孰不稱神,孰不疑誕?苟非處身變現之景,安知英光之昭灼如是其離離也!又安信紀錄之傳載如是其歷歷弗誣也!八百載靈慈於今為烈,利濟詎不大哉!今者,奉俞旨榮貤特隆春秋肄祀盛典,以答鴻庥,夫豈過舉?是而為之序。
31 賜進士出身、戶部江南清吏司主事、前內閣撰文中書舍人加一級、辛酉順天同試官、奉命冊封琉球、賜蟒玉、加正一品、族孫麟焻盥沐拜識。
32 ●歷朝顯聖褒封共二十四命
33 宋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給事中允迪路公使高麗,感神功,奏上,賜「順濟」廟額。
34 高宗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封「崇福夫人」。二十六年(一一五六),封「靈惠夫人」。二十七年(一一五七),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35 孝宗淳熙十年(一一八三),以溫、台剿寇有功封「靈慈、昭應、崇善、福利夫人」。
36 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以救旱大功褒封,進爵「靈惠妃」。
37 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加封「助順」。六年(一二○○),朝廷以神妃護國庇民大功追封一家。開禧改元(一二○五),以淮甸退敵奇功加封「顯衛」。嘉定改元(一二○八),以救旱並擒賊神助加封「護國、助順、嘉應、英烈妃」。
38 理宗寶佑改元(一二五三),以濟興、泉飢加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三年(一二五五),以神佑加封「靈惠、助順、嘉應、慈濟妃」。四年(一二五六),以錢塘堤成有功加封「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開慶改元(一二五九),以火焚強寇有功進封「顯濟妃」。
39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以庇護漕運封「護國、明著天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以海運藉佑加封「顯佑」。
40 成宗大德三年(一二九九),以庇護漕運加封「輔聖、庇民」。
41 仁宗延佑元年(一三一四),以漕運遭風得助加封「廣濟」。
42 文宗天歷二年(一三二九),以怒濤拯溺加封「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遣官致祭天下各廟。
43 皇明太祖洪武五年(一三七二),以神功顯靈敕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44 成祖永樂七年(一四○九),以神屢有護助大功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建廟都城外,額曰「弘仁普濟天妃之宮」。
45 宣宗宣德五年(一四三○)、六年(一四三一),以出使諸番得庇,俱遣太監並京官及本府縣官員詣湄嶼致祭,修整廟宇。
46 皇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將軍萬以征剿廈門得神陰助取捷,並使遠遁,具本奏上,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二十三年(一六八四),琉球冊使汪以水道危險荷神護佑複命,奏請春秋祀典;又將軍侯施以澎湖得捷默叨神助,奏請加封;俱差官賷香帛詔誥到湄褒嘉致祭。
47 ●歷朝褒封致祭詔誥
48 宋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加封「靈惠妃」詔: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古今崇祀岳瀆,懷柔百神,禮所不廢;至於有功國家、有裨民社者,報當異數。靈慈福利夫人林氏,靈明丕著,惠澤亶敷,累有御災捍患之勛,今見救旱恤民之德,參贊既弘,爵寵應尊。茲特進封為「靈惠妃」。秩視海岳之崇,典敘春秋之重。尚其服茲徽命,以懋鴻庥於勿替。欽哉!
49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封「護國明著天妃」詔:制曰:惟昔有國,祀為大事。自有虞望秩而下,海岳之祀,日致崇極。朕恭承天休,奄有四海,粵若稽古,咸秩無文。惟爾有神,保護海道,舟師漕運,恃神為命,威靈赫濯,應驗昭彰。自混一以來,未遑封爵,有司奏請,禮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提舉蒲師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於戲!捍患御災,功載祀典,輔相之功甚大,追崇之禮宜優,爾其服茲新命,以孚佑我黎民,陰相我國家,則神之享祀有榮,永世無極矣!
50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加封「顯佑」詔:制曰:惠澤調雨暘之序,鎮四海而保無虞;祥光映風浪之區,護歲漕而克有濟。忠貞衛國,慈惠寧民,先朝已著於綸褒,今日宜申其寵命,益旌徽號,允協僉言。元祀報功,獨超天極之貴;水行受職,永贊皇運之昌。祗服徽恩,懋弘寵貺,可嘉封「顯佑」。
51 成宗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加封「輔聖庇民」詔:制曰:利涉洪波,顯造化難名之德;尊崇懿號,傳神明不朽之榮。錫寵章,亶為殊典。
52 仁宗延佑元年(一三一四),加封「廣濟」詔:制曰:愛人利物,仁克著於重溟;崇德報功,禮宜崇乎異數。肆頒綸命,用舉隆儀。護國明著天妃林氏,聰明通達,道心善利,當臨危履險之際,有轉禍為福之方。祥揚迭馭,曾聞瞬息;危檣出入,屢見神光。有感即通,無遠弗屆。顧東南之漕運,實左右之憑依。不有褒恩。曷彰聖跡?於戲!爵以馭貴,宜宣懿號之加;海不揚波,尚冀太平之助。可加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53 文宗天歷二年(一三二九)。加封「徽烈」詔:制曰:陰陽不測,惟神克盡燮理之道;河山永定,在國尤資轉運之功。故祀典所載,莫重於懷柔;聖跡所彰,當加於崇奉。茲覽外廷之奏,允惟漕運之艱。不有護持,曷臻浮達?護國明著天妃,天地鍾靈,山川炳慧。風轉舵摧,屢救吾民之厄,火流水淨,常全藩舶之危。至於暵浸之失時,莫不禱祠而請命。其御大災、悍大患焉若此,則德懋官、功懋賞也宜之。爰極徽稱,亶為異數。於戲!褒封二十字,鴻號聿隆,允有無窮之譽;廟食億萬年,龍光孔煥,尚其永孚於休。弘闡靈慈,益章寵貺。可封「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54 天歷二年八月己丑朔日(按是年八月應為乙酉朔)祭直沽廟,文曰:國家以漕運為重事,海漕以神力為司命。今歲兩運,咸藉匡扶,江海無風濤之虞,朝野有盈寧之慶。帝用欽嘉,謹遣使者奉香,仰答靈貺;惟億萬年神永保之!
55 十六日甲辰(按十六日應為庚子)祭淮安廟。文曰:轉運資於溟海,積貯重乎京師。乘風駕浪,神明是司;裕國足民,朝廷攸賴。臣銜命請淮之廟,恭致禦香,以報以祈;惟神鑒格,尚申佑之!
56 癸丑祭平江廟,文曰:至廣者海也;海之大,百川會焉。至正者神也;神之命,百靈聽焉。惟國之本資於食,而歲之運浮於海,既歷溟渤之中,常有風波之險。今茲運艘,接舳偕來,微神陰相,將奚致焉?謹潔牲醴、備樂舞以答明賜;惟神居歆,永保無斁!
57 乙卯(按自是日起皆不在八月)祭昆山廟,文曰:姑蘇之濱,太倉之口,運道所繇出也。浮江涉海,衝風而擊浪也。怒濤狂瀾,鯨吸而鰲擲也。萬里澎湃,險不可測也。巍巍聖妃,臨下有赫也。望洋不驚,風波以息也。春夏所輸,咸達於京,實靈貺也。奉命禋祀,報明德也。神之保之,長無極也!
58 丁巳祭露漕廟,文曰:三江控東南之會,春艎夏舶,雲集轉輸。聖神臨之,濟險拯危,實國家之所式憑,而官民之所仰賴也。今歲漕運,風瀾恬然,護國之功,著於百世。謹奉香展牲,庸申昭謝,尚冀靈爽,垂休無極。
59 甲子祭杭州廟,文曰:杭為大藩財賦所聚。國計之重,倚於東南。今茲兩運,咸利攸往。長江息浪,萬檣雲集,大海安瀾,永資粒食。神之相之,厥勛炳焉。景貺既渥,福祿是綏。巍巍廟庭,牲薦孔碩。用崇明典,與國咸休。
60 丁卯祭越廟,文曰:於越之域,外負大海,三江東注,運道所經。惟神春佑,赫赫顯應。弘開慈惠,濟我糧漕,萬里一息,靜無風濤。徽烈茂昭,天地同功。何以報賜?恭獻瓊漿。自今伊始,歲其清宴,萬世無疆。
61 壬申祭慶元廟,文曰:浙水東郡,襟江帶海。漕道遠涉,萬里波濤。神妃降鑒,丕著弘功。息偃狂颶,迅掃妖氛。轉運咸利,國儲充盈。永頌明德,百世揚休。
62 己丑祭台州廟,文曰:洪惟天妃,自天降臨,功侔化育,德配玄穹。瀚海安瀾,風帆順飛,弗驚弗震,是憑是依。惟茲運道,實賴扶持。恭承帝命,報答靈威。佑我邦家,永膺多福。
63 甲午祭永嘉廟,文曰:國家積貯,海運為重。春秋轉輸,風波不測。乃凌大海而安瀾,涉長江而飛渡。神所以衛之者,厥功宏矣!特遣臣奉香禱祀,惟靈惟聖,其永敷慈惠,以勵相我國家。
64 辛丑祭延平廟,文曰:劍之水兮潺湲,渺長溪兮汪洋。峙靈宮兮在上,鎮海岳兮瑤壇,繽紛兮羽旄,絪縕兮天香。海不揚波兮安流,飄祥揚兮引舟,徼大惠兮罔極,濟我漕兮無憂。望白雲兮天際,乘彩鸞兮悠悠,獻瓊觴兮式歌且舞,作神主兮永鎮千秋。
65 己巳祭閩宮,文曰:朝廷歲遣使奉香靈慈之廟,以答明賜。今春逮夏,漕舟安流,悉達京師,其護國之功,庇民之德,莫盛於此。是用瞻禮閩宮,吉蠲薦羞,惟神昭格,佑我皇運,以宏天休!。
66 丁未祭莆田白湖廟,文曰:天開皇元,以海為漕。降神於莆,實司運道。顯相王家,弘濟兆民。盛烈休光,終古不滅。特遣臣虔修祀事,承茲休命,永錫嘉祉,於萬斯年,百祿是宜。
67 戊申祭湄洲廟,文曰:惟乾坤英淑之氣鬱積扶輿,以篤生大聖,炳靈於湄洲,為天地廣覆載之恩,為國家弘治平之化。特命臣恭詣溟島,虔修歲祀。秩視海岳,光揚今古。於戲休哉!
68 癸丑祭泉州廟,文曰:聖德秉坤極,閩南始發祥。飛升騰玉輦,變現藹天香。海外風濤靜,寰中麟鳳翔。民生資保錫,帝室藉劻勷。萬載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69 皇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五年壬子(一三七二)正月,敕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遣官貤祭,御祭文曰: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國家崇報神功、郊社旅望而外,非有護國庇民、豐功峻德者弗登春秋之典。明著天妃林氏,毓秀陰精,鍾英水德,在歷紀既聞御災捍患之靈,於今時尚懋出險持危之績,有裨朝野,應享明禋。朕臨御以來,未及褒獎,茲特遣官貤詔,封為「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其服斯徽命,宏佐休光,俾清宴式觀作睹之隆,康阜永著赫濯之賜。欽哉!
70 成祖永樂七年(一四○九)欽差太監鄭和往西洋,水途適遇狂揚,禱神求庇,遂得全安歸。奏上,奉旨差官致祭,賞其族孫寶鈔各五百貫。本年又差內官張悅、賀慶送渤泥國王回,舟中危急,禱神無恙;歸奏,奉旨差官致祭。本年又差內官尹璋往榜葛剌國公幹,水道多虞,祝禱各有顯應,回朝具奏。聖上以神功浩大,重裨國家,遣太監鄭和、太常寺卿朱焯馳傳詣湄山致祭,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惟昭孝純正聖妃林氏,粹和靈惠,毓秀坤元,德配蒼穹,功參玄造。江海之大,惟神所司,佑國庇民,夙彰顯應。自朕臨御以來,屢遣使諸番及饋運糧餉,經涉水道,賴神之靈,保衛匡扶,飛揚翼送,神光導迎,欻忽感通,捷於影響,所以往來之際,悉得安康。神之功德,著在天壤,必有褒崇,以答靈貺。茲特加封「護國、庇民、鑣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仍建廟於都城外,賜額曰「弘仁普濟天妃之宮」。爰遣人以牲醴庶羞致祭,惟神其鑒之!
71 永樂十三年(一四一五),欽差內官甘泉送榜葛剌國王,海中危急,禱祝獲安,詣廟致祭。
72 永樂十三年,欽差內官侯顯往榜葛剌國,往來危懼,祈禱屢助顯應,奉旨詣廟致祭。十一月,又委內官張源到廟御祭一壇。
73 永樂十五年(一四一七),欽差內官王貴通、莫信、周福率領千戶彭佑、百戶韓翊、並道士詣廟,修設開洋清醮。
74 永樂十六年(一四一八),又差內官張謙到廟御祭,著本府官員陪祭。
75 宣宗宣德五年(一四三○),欽差太監楊洪等出使諸外國,神功加佑,風波無虞,特遣官祭告。制曰:惟妙靈昭應天妃林氏,嵩嶽孕靈,巽坤合體,噓風吸雨,統江淮河海之宗,佑國庇民,濟天地東南之險。適承水德,乃亮玄工,海不揚波,維爾嘉績。朕式欽焉!茲特虔修牲醴,遣官祭告,神其鑒臨,尚饗!
76 宣德六年(一四三一),欽差正使太監鄭和領興平二衛指揮千百戶並府縣官員買辦木石,修整廟宇,並御祭一壇。制曰:茲遣鄭和等道涉江海,往返諸番,惟神有靈,默加佑助,俾風波無虞,人船利涉,浮達之際,咸賴底綏。特以牲醴祭告,神其饗諸!
77 康熙十九年(一六八○),神助萬將軍克敵廈門,奏上,欽差禮部員外郎辛保等齎香帛詔誥加封致祭。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國家懷柔百神,式隆祀典,海岳之祭,罔有弗虔。若乃明祗效靈,示天心之助順,滄波協應,表地紀之安流,聿弘震迭之威,克贊聲靈之渥,豈系人力,實惟神庥。不有褒稱,曷彰偉伐?維神鍾奇海徼,綏奠閩疆,有宋以來,累昭靈異。頃者島氛不靖,天討用張。粵自禡牙,以逮奏凱,歷波濤之重險,如枕席以過師,潮汐無虞,師徒競奮,風揚忽轉,士氣倍增,殲鯨𩷪於崇朝,成貔貅之三捷。神威有赫,顯號宜加。特封爾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載諸祀典。神其佑我兆民,永著安瀾之績,眷茲景命,益昭重潤之休。敬遣禮官,往修祀事,維神鑒之!
78 琉球正使汪、林等題:『為聖德與神庥等事:臣等一介小儒,遭逢聖主特允會推,遣使海外。臨軒天語,如典如謨。臣等凜遵訓誨,恭捧御覽詔敕及諭祭文三道,星馳赴閩,於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六月二十日諭祭海神天妃於怡山院。是時東風正猛,群言夏汛已過,未易開洋,乃行禮甫畢,風聲忽轉,柁樓旌旗,盡皆北向。臣等知屬天妃示異,決計放舟。二十三日辰刻,遂出五虎門,過東沙山,一望茫茫,更無山影,日則雙魚引道,夜則萬鳥回翔,助順效靈,不可殫述。以海道考之,二十四日當過小琉球、花瓶嶼、雞籠、淡水諸山,而是日辰刻已過彭佳山,酉刻已過釣魚嶼,不知諸山何時飛越。二十五日應見黃尾嶼,不知何以遂逾赤嶼。二十六日夜見姑米山,又不知何以遂至馬齒山。此時琉球接封之陪臣唯恐突如入境,彼國無所措手,再拜懇求暫泊澳中,容其馳報;乃落篷而篷不得下,拋椗而椗不可留,瞬息已入琉球之那霸港,直達迎恩亭前矣。時方辰刻,距開洋三晝夜耳。臣等未經蹈險,視等尋常,而彼國臣民莫不相看咋舌,群言自古迄今,未有神速如此者!其稱聖人在上,海不揚波,則聖人在上,海可飛渡,遠人駭嘆如此,臣不敢不據實奏聞。至於貧瘠小邦,常苦風旱,乃者典禮既竣,甘雨如傾,颶風不作,群欣足食。凡此天澤之應,何非聖德之感,洵足流光史冊,焜耀千秋者也。臣等潔己勵眾,幸免愆尤,冬汛歸舟,還思利涉。而其時御筆詔敕,盡留海邦,百神呵護,不可複冀。風濤震撼,浪與天高,掀嵌無已,人皆顛覆。臣等當百死一生之際,惟有忠誠自信,必無他虞。煙灶盡委逝波,無由得窺彼岸。於是肅將簡命,共籲天妃,謂神既受封聖朝,自應佑臣返節。如其獲濟,當為神乞春秋祀典,永戴皇恩。虔禱方終,神應如響。於時束桅之鐵箍已斷十三而桅不散,系篷之頂繩一斷不可複續而篷不墮,桅前之金拴裂逾尺而船不壞,有此三異,可嘆神功。伏乞敕下禮臣,議舉春秋二祭,著地方官敬肅奉行,則海疆盡沐神庥,履坦無非聖澤矣。伏乞睿鑒施行。奉旨:該部議奏。
79 靖海將軍侯福建提督施為神靈顯助破逆、請乞皇恩崇加敕封事:『竊照救民伐暴,示天威之震揚,輔德效靈,見神明之呵護。閩之湄洲島,有歷代敕封天妃,往來舟楫,每遇風濤險阻,呼之獲安。前提督萬曾經題請敕封。臣奉命征剿台灣,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十一月師次平海澳。澳離湄州水道二十里許,有天妃廟,緣遷界圯毀,僅遺數椽可蔽神像,臣因稍為整掃以妥神。廟左有一井,距海數武,踩止丈餘,蕪穢不治。臣駐師其間,時適天旱七月餘,該地方人民咸稱,往常雨順,井水已不能供百日,今際此愆陽,又何能資大師所需。臣遣人淘浚,泉忽大湧,自二十一年十一月至次年之三月,晝夜用汲不竭,供四萬眾裕如也。此皆皇上峻德格天,使神功利我行師也。臣乃立石井傍,額之曰師泉,以志萬古不朽,且率各鎮營弁捐俸重建廟宇。及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二十二等日,臣在澎湖破敵,將士咸謂恍見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見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濕,與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觀者如市,知為天妃助戰致然也。又先於六月十八夜,臣標暑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灣』。果於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內台灣遂傾島投誠;其應如響。且澎湖八罩虎井大海之中,井泉甚少,供水有限,自臣統師到彼,每於潮退就海次坡中扒開尺許,俱有淡水可餐,從未嘗有。及臣進師台灣,彼地之淡水遂無矣。均由我皇上至仁上達昊蒼,故無往而不得神庥,俾臣克底成功,非特賜顯號,無以揚幽贊之美,彰有赫之靈。臣擬於班師敘功之日,一起題請加封,近接邸報,冊封琉球正使汪楫以聖德與神庥等事具題請封,因先以其靈異詳陳,伏乞皇上睿鑒敕封,並議加封。奉旨:該部議奏。部題『遣官獻香帛,讀文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備辦,臣部派出司官一員前往致祭』。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八月二十四日奉旨:依議。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賷香帛到湄詣廟致祭,御祭文曰: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陳,罔不祗肅。若乃天休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於焉助順,屬三軍之奏凱,當專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惟神鍾靈海表,綏奠閩疆,昔藉明威,克襄偉績,業隆顯號,禋享有加。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之致討,時方憂旱,光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湧,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靈旗下颭,助成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至於中山殊域,冊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允茲冥佑,豈曰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惟馨。神其佑我家邦,永著朝崇之戴,眷茲億兆,益弘利賴之功。惟神有靈,尚克鑒之!
80 福建水師提督藍,以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克複台灣,叨神顯助,至雍正四年(一七二六)題請匾聯文曰:『題為神功顯著、仰懇睿鑒、特加恩褒事:竊照顯靈效順,具見盛世之徵祥;申錫追封,彌彰聖朝之巨典。閩省有湄洲,屹立大海島嶼中,建廟宇崇祀天妃寶像,其英靈昭著,歷代褒封,昭然可考。迨我朝康熙十九年佐助前提督臣萬正色克複金、廈兩島,二十二年佑相前靖海將軍臣施琅奏捷澎、台,種種靈應,護國庇民,俱蒙聖祖仁皇帝覽奏敕封,欽差致祭,特隆祀典。緣廈島、台灣二處,俱屬閩海要地,各有創廟宇,供奉天妃寶像,仰賴神庥。六十年台匪倡亂,臣同前任提臣施世驃親統水陸官兵,配駕商哨船只前往討逆。維時六月興師,各士卒感佩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踊躍用命,但恐頻發台颶,因而致祝垂庇。果荷默相,波恬浪息。且凡大師所到,各處井枯,甘泉倏爾騰沸,足供食用。再如六月十六日午,臣等督師攻進鹿耳門,克複安平鎮,正及退潮之際,海水加漲六尺,又有風伯效順,俾各舟師毋庸循照招路魚貫而行,群擠直入。至十七、十九等日會師在七昆身,血戰殺賊,時值炎蒸酷暑,其地處在海中,乃系鹽潮漲退之所,萬軍苦渴異常。臣複仰天祈禱,適當潮退,各軍士遍就昆身坡中扒開尺許,俱有淡水可餐,官兵人等,無不駭異,咸稱若非聖祖仁皇帝天威遠被,曷致有神靈效順若此。竊擬分平台灣南北二路後即欲繕疏題請追褒,不虞提臣施世驃身歿軍前,臣時躬處海外,未由陳奏。幸於雍正三年十一月內趨赴闕庭,叩覲天顏,面奏神功靈驗,請乞賜贈匾聯,以志不朽。隨蒙聖主諭臣於回任後繕疏題請,茲臣合就遵旨備敘情由具題。仰懇我皇上特布殊恩,賜給匾額聯章,俾臣制造懸挂湄洲、台、廈三處廟宇。再,天妃靈神,實水師之司命,仍請恩加敕部詳議追封先代,聖德彌彰而神功愈顯。將見鯨鯢永遁,海宇共慶升平,波浪長恬,商漁咸歌樂業矣。臣謹繕疏題請,伏乞聖主睿鑒,賜給敕部詳議追封施行。為此具本謹題請旨』。雍正四年正月十七日。
81 謝恩疏文:題為恭報懸挂天妃神祠御書匾額日期事:雍正四年七月初三日承准禮部札開:為頒發御書匾額事:祠祭清吏司案呈:雍正四年五月十一日,內閣交出天妃神祠匾額禦書「神昭海表」四字,應將「神昭海表」四字交與福建提塘送往,並知照水師提督敬謹製造懸挂可也。為此合札前去查照施行』等因到臣。承准此,續於本年九月十二日,據臣家人林世雄在京賷捧禦書「神昭海宇」四字到廈,臣即郊迎至署,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訖,隨敬謹恭摹,召匠繪成匾式。遵照原題應懸挂湄洲、廈門、台灣三處天妃神祠,將恭摹字樣並繪成匾式分送台灣總兵臣林亮、海壇總兵臣朱文召匠制造,擇吉敬謹懸挂去後;所有廈門天妃神祠,臣遵即制造匾額,擇吉於本年十二月十一日敬謹懸挂。又於十二月十三日准台灣總兵臣林亮咨稱台灣『天妃神祠御書匾額。遵即制造完竣,業經擇吉於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月會同台灣文武官員恭迎至祠,敬謹懸挂,合將日期咨覆』等因;續於十二月十七日,又准海壇總兵臣朱文咨稱:『湄洲天妃神祠御書匾額,遵即制造完竣,經擇吉於本年十二月十一日親率屬員恭迎至祠,敬謹懸挂,合將日期咨覆』等因各到臣。准此,竊照神靈效順,允協盛世祥征,宸翰特頒,彌朋聖朝巨典。閩省有天妃,英靈彰著,歷代褒封,昭然可考。康熙六十年間,台匪倡亂,臣同前任提臣施世驃親統官兵前往討逆。維時六月興師,各士卒感佩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踊躍用命,但恐時值台颶頻發之候,臨行虔祝垂庇,果荷顯靈默相,處處效順。經臣面奏,請乞賜贈匾聯,以志不朽。業蒙我皇上特頒御書「神昭海表」四字。臣奉到,隨即恭摹制造匾額,擇吉敬謹懸挂廈門天妃神祠。仍繪成匾式,分送台灣總兵臣林亮、海壇總兵臣朱文,循照召匠制造,擇吉敬謹懸挂台灣、湄洲二處天妃神祠去後,茲准各咨報懸挂日期前來。具見宸翰輝煌,神功有赫,允垂億萬年盛典;行將鯨鯢永遁,海宇共慶升平,波浪長恬,商漁咸歌樂業矣。所有敬謹懸挂天妃神祠御書匾額各日期,理合繕疏題報,伏乞皇上睿鑒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82 ●天妃誕降本傳
83 天妃,莆林氏女也。始祖唐林披公,生子九,俱賢。當憲宗時,九人各授州剌史,號九牧。林氏曾祖保吉公,乃邵州剌史蘊公六世孫州牧圉公子也,五代周顯德中為統軍兵馬使。時劉崇自立為北漢,周世宗命都點檢趙匡胤戰於高平山,保吉與有功焉。棄官而歸,隱於莆之湄洲嶼。子孚承襲世勛,為福建總管。孚子惟愨諱願,為都巡官,即妃父也。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二人陰行善,樂施濟,敬祀觀音大士。父年四旬餘,每念一子單弱,朝夕焚香祝天,願得哲胤為宗支慶。歲己未(周世宗顯德六年、九五九)夏六月望日,齋戒慶贊大士,當空禱拜曰:『某夫婦兢兢自持,修德好施,非敢有妄求,惟冀上天鑒茲至誠,早錫佳兒,以光宗祧』!是夜王氏夢大士告之曰:『爾家世敦善行,上帝式佑』。乃出丸藥示之云:『服此當得慈濟之貺』。既寤,歆歆然如有所感,遂娠。二人私喜曰:『天必錫我賢嗣矣』!
84 越次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九六○),三月二十三日方夕,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室中,晶輝奪目,異香氤氳不散。俄而王氏腹震,即誕妃於寢室。裡鄰咸以為異。父母大失所望,然因其生奇,甚愛之。自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
85 幼而聰穎,不類諸女。甫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餘,喜淨幾焚香,誦經禮佛,旦暮未嘗少懈。婉變季女,儼然窈窕儀型。十三歲時,有老道士玄通者往來其家,妃樂舍之。道士曰:『若具佛性,應得渡人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常駕雲飛渡大海,眾號曰「通賢靈女」。越十三載,道成,白日飛升;時宋雍熙四年丁亥(九八七)秋九月重九日也。
86 ●窺井得符
87 妃少時,與群女閒游,照妝於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雙,擁井而上,有神侍仙官一班,仿佛迎護狀。諸女駭奔,妃受之不疑。少頃,乘虛而化。眾報父母及裏鄰,視銅符果出神授,莫不驚異。自此符咒徑可闢邪,法力日見玄通。常身在室中,神游方外,談吉凶禍福,靡不奇中。
88 ●機上救親
89 秋九月,父與兄渡海北上。時西風正急,江上狂濤震起。妃方織,忽於機上閉睫游神,顏色頓變,手持梭,足踏機軸,狀若有所挾而惟恐失者。母怪,急呼之,醒而梭墜,泣曰:『阿父無恙,兄沒矣』!頃而報至,果然。彼時父於怒濤中倉皇失措,幾溺者屢,隱似有住其舵與其兄舟相近,無何,其兄之舵摧舟覆。蓋妃當閉睫時,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舵也。
90 ●化草救商
91 嶼之西有鄉曰門夾,當港口出入之衝,𥒥礁錯雜。有商舟渡此遭風,舟衝礁侵水,舟人哀號求救。妃曰:『𥒥頭商舟將溺,可急拯』。眾見風濤震蕩,不敢向前。妃乃擲草數根,化成大杉,排駕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少頃,風漸平,浪漸息,舟中人相慶,皆以為天助。及閣岸整理舟楫,倏見大木瓢流,不知所向,詢鄉人方知化木附舟,悉神姑再造力。
92 ●菜甲天成
93 湄洲有小嶼,住旁流中。一日,妃游至其地。適母遣人以菜子油遺之。妃傾之地上。遂抽芽解甲,燦然青黃,布滿山堘。不煩播種,四時不絕,自生自熟於荒煙斷沁之間。莖幹花葉,可以薦神供佛,名曰菜子嶼。鄉人採之為仙葩神卉。至今猶野香鬱鬱;斥鹵之外,洵為勝概。
94 ●挂席泛槎
95 妃時欲渡江,值舟中篷槳不備。舟子以風濤洶湧,不敢解纜。妃曰:『無事!此即草席代之』。令人懸於桅端。帆起舟駛,恍若鳧鷗之浮沫。白雲一葦,入水不濡,碧海孤帆,與波俱出。追狂飆而鼓棹,破巨浪而旋槎。觀者驚為飛渡。
96 ●鐵馬渡江
97 時漁民往北採捕,海岸乏舟。妃渡水無楫,取簷前所懸鐵馬,鞭而策之,跨江如奔電追風。人見青驄行水,天馬騰空,且怪且愕。及登岸,又不見解鞍嘶秣,尤為驚異。
98 ●禱雨濟民
99 妃年二十一歲時,莆大旱,山焦川涸,農民告困。通郡父老咸曰:『非神姑莫解此厄』!縣尹詣妃求禱。妃往祈焉。擬壬子申刻當雨。及期,日已午,烈焰麗空,片雲不翳。尹曰:『姑殆不足稱神乎』!未幾,陰霾四起,甘澍飄灑,平地水深三尺,西成反獲有秋。眾社賽日,咸歡呼頂禮,稱神姑功德不可思議!
100 ●降伏二神
101 先是西北方金水之精,一聰而善聽,號「順風耳」,一明而善視,號「千里眼」。二人以金水生天,出沒西北為祟,村民苦之,求治於妃。妃乃雜跡於女流採摘中,十餘日方與之遇。彼誤認為民間女子,將近前,妃叱之,遽騰躍而去,一道火光如車輪飛越,不可方物。妃手中絲帕一拂,霾障蔽空,飛揚卷地。彼仍持鐵斧疾視。妃曰:『敢擲若斧乎』?遂擲下,不可複起。因咋舌伏法。越兩載,複出為厲;幻生變態,乘濤騎沫,滾蕩於浮沉蕩漾之中,巫覡莫能治。妃曰:『江河湖海,水德攸鍾,彼乘旺相之鄉,須木土方可克之』。至次年五、六月間,絡繹問治於妃。乃演起神咒,林木震號,沙石飛揚。二神躲閃無門,遂拜伏願皈正教。時妃年二十三。
102 ●龍王來朝
103 東海多神怪漁舟多溺。妃曰:「此必怪物為殃』。乃命舟鼓枻至中流,風日晴霽,頃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煦沫,遠遠濤頭,擁一尊官類王子儀容,鞠躬嵩呼於前,水潮洶湧,舟人戰慄不已。妃曰:『不須憂』。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始知龍王來朝。以後凡遇妃誕辰,水族會洲前慶賀。是日,漁者不敢施罛下釣。
104 ●收伏晏公
105 時有負海怪物曰「晏公」,每於水中趁江豚以噓風,鼓水妖以擊浪,翻溺舟楫,深為水途大患。妃游至東溟,見一碧萬頃,水天涵泓,半晷間江心澎湃,舟子急呼曰:『桅舵搖撼矣』。妃令拋椗,見一神掀髯突睛,金冠繡袖,隨潮升降,觸纜拂檣,形如電掃雷震。妃色不動,顯出靈變。忽旋風翻浪,逆湃倒澎。彼伏神威,叩謝蕩舟而還。但一時為法力所制,終未心服。繼假逞色相,變一神龍,挾霧翼雲,委蛇奔騰。妃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乃拋椗中流。龍左翻右滾,機破技窮,仍還本象,唯見整然衣冠,儼一尊人,駐椗不動。妃命投下𦂻繩,彼近前附攝,不覺隨攝隨粘,牢固難解,飄蕩浮於水上。始懼而伏罪。妃囑之曰:『東溟阻險,爾今統領水闕仙班,護民危厄』。由是永依法力,為部下總管。
106 ●靈符回生
107 歲祲疫氣盛行,黃(疑為莆字之訛)縣尹合家病篤。吏告以湄嶼神姑法力廣大,能起死回生,救災恤難。尹齋戒親詣請救。妃曰:『此系天數。何敢妄干』!尹哀懇曰:千里宦游,全家客寓,生死懸於神姑,幸憫而救之』!妃念其素稱仁慈,代為懺悔。取菖蒲九節,並書符咒,令貼病者門首,煎蒲飲之,病者立瘥。尹喜再生之賜,舉家造門拜謝。自此神姑名徹寰宇矣。
108 ●伏高里鬼
109 高里鄉突有陰怪,含沙侵染百病。村人共詣神姑求治。妃知為山僻小木精作祟,取符咒貼病者考頭。眾如命而行,聞屋瓦響處,一物如鳥,拚飛而去。妃跡其所之,掃穴除之。比至,遽幻作一小鳥匿樹抄,只見渺渺林端,炎起一團黑氣。妃曰:『不可留此為桑梓憂』!追擒之。唯一鷦鷯唧唧。將符水一灑,鳥踏空而墜,並無形體,僅存一攝枯發。舉火焚之,突見本相,兀兀一小鬼子,叩拜曰:『願皈台下服役』;收之。
110 先是符咒未至之前,一宵,於民間忽語人曰:『我將別,當饗我』!主人具儀禮宴之。次晨,符咒至,即從屋上出去。蓋亦預知法力難逃也。
111 ●奉旨鎖龍
112 妃二十六歲春正月,霪雨至夏,淋漓弗止,閩浙盡罹其災。省官奏聞,天子命所在祈禱。莆人詣請神姑。妃曰:『上下多獲戾於帝,故龍為災,亦數使然。今既奉天子命,當除厥禍,為我邑造福』。見白虯奔躍衝突,又青、黃二龍洊蕩於漭蒼之表。妃焚靈符,忽有神龍面王冠荷戟而前曰:『奉帝罰此一方,何可逆命』?妃曰:『誠知玉旨降災,但生民遭困已極,下界天子為民請命,當奏上帝赦之』。遂鎖住白虯,彼一青一黃尚騰波翻覆。妃乃焚香祭告。遽有金甲神人逐潮似追尋狀,天大霽,秋且告稔。有司特奏神姑鎖龍神功。奉旨致幣報謝。浙省水災亦漸平。
113 ●斷橋觀風
114 吉蓼城西有石橋跨海,當周道往來之津。一日,忽怪風掃地,霹靂如雷,橋柱盡折,人病涉水。相傳風伯為災。妃往觀焉。遙望一道黑氣,噴薄迷天,知二孛為祟,因演出靈變,俾其遠遁;戒鄉人晦冥風雨,毋犯之。
115 ●收伏嘉應、嘉佑
116 時有二魔為祟,一曰嘉應,一曰嘉佑;或於荒丘中攝魄迷魂,或於巨浪中沉舟破艇。妃至,遂逃於雲天杳渺之外。適客舟至中流,風翻將沉,見赤面金裝當前鼓躍。妃立化一寶貨舟拍浮而游。嘉佑即舍客舟乘潮而前。妃以咒壓之,擊刺落荒,遂懼而伏。妃又從山路獨行,嘉應不知為民間美姝,將犯之。妃拂飛塵霾,彼遂幻變騰掀,終不越故處;若有限距而無門突出者,因悚然退避。但魔心未淨,歲餘複作蠱害。妃曰:『此物不歸正道,畢竟為妖為孽』。令人各焚香齋戒,奉符咒,自乘小艇象漁者遨游煙波之中。嘉應見之,即衝潮登舟,坐於桅前,不覺舟駛到岸。妃佇立船頭,遽悔罪請宥,並收為將,列水闢仙班,共有一十八位。凡舟人值危厄時,披發虔請求救,率得其默佑。
117 ●湄山飛升
118 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九八六),妃年二十九。秋九月八日,妃語家人曰:『心好清淨,塵寰所不樂居;明辰乃重陽日,適有登高之願,預告別期』。眾咸以為登臨遠眺,不知其將仙也。次晨焚香演經,偕諸姊以行,謂之日:『今曰欲登山遠游,以暢素懷,道門且長,諸姊不得同行,傷如之何』!諸人笑慰之曰:『游則游耳,此何足多慮』。妃遂徑上湄峰最高處,但見濃雲橫岫,白氣亙天,恍聞空中絲管聲韻葉宮征,直徹鈞天之奏,乘風翼靄,油油然翱翔於蒼旻皎日間。眾咸欷駭驚嘆,祗見屋虹輝耀,從雲端透出重霄,遨游而上,懸碧落以徘徊,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彩雲布合,不可複見。嗣後屢呈靈異,鄉之人或見諸山岩水洞之旁,或得之升降跌坐之際,常示夢顯聖,降福於民。里人畏之敬之,相率立祠祀焉,號曰「通賢靈女」。時僅落落數椽,而祈禱報賽,殆無虛日。
119 ●顯夢闢地
120 湄嶼初建廟宇,甚窄狹。有長者之子善信,居山之西,妃乃托之夢曰:『我廟宇卑隘,為我擴之,當昌爾後』。是夜夫婦協夢,清晨造廟拜答,願依神命。乃闢地購金,增厥式廓,廟貌啟而維新焉。
121 ●禱神起碇
122 季春有商三寶者,滿裝異貨,要通外國,舟泊洲前。臨發碇,膠弗起,舟人入水,見一怪坐碇不動。急報客,大驚。登岸詢洲人:『此方何神最靈』?或曰:『本山靈女極稱顯應』。遂詣祠拜禱。恍見神女優游碇上,鬼怪闢易,其碇立起。乃插香一瓣於祠前石間,祝曰:『神有靈,此香為証:願顯示徵應,俾水道安康,大獲貲利,歸即大立規模,以答神功』。迨泛舟海上,或遇風濤危急,拈香仰祝,咸昭然護庇。越三載,回航全安。複造祠,見前所插瓣香,悉盤根萌芽,化成三樹。正值三月二十三日神誕,枝葉叢茂,香氣鬱鬱繽紛。商人奇其感應,捐金創建廟宇,煥乎改觀。及宋仁宗天聖中,神光屢現,善信者複感靈異,廣大其地,廊廡益增巍峨。
123 ●枯楂顯聖
124 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一○八六),莆海東有高墩,去湄百里許,常有光氣夜現。漁者疑為異寶,伺而視之,乃水漂一枯楂發焰,漁人拾置諸家。次晨視之,楂已自還故處。再試複然。當夕托夢於寧海墩鄉人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楂實所憑也,宜祀我,當錫爾福』。父老異之,告於制乾李公。公曰:『此神所棲也。吾聞湄有神姑,顯跡久矣。今靈光發見昭格,必為吾鄉一方福。叩神之庇,其在斯乎』!遂募眾營基建廟,塑像崇祀,號曰「聖墩」,禱應如響。
125 ●銅爐溯流
126 宋哲宗元符初(元符凡三年,一○九八~一一○○),莆南六十里地名曰楓亭,其溪達海,系南北通津。戊寅,潮長時,水漂一銅爐,寶色燁然,溯流而至。鄉人觀者如堵,咸嘖嘖稱奇。眾下水取而藏之,是夕,楓人同得夢云:『我湄神也,欲為爾一鄉造福』。相傳異其事,爰備香花奉銅爐至錦屏山下,草構數椽祀焉。凡禱祝者無不應驗。里人林文可感神靈默佑,割田與眾募建以廣之。
127 ●朱衣著靈
128 宋徽宗宣和四年壬寅(一一二二),給事中允迪路公奉命使高麗,道東海,值大風震動,八舟溺七,獨公舟危蕩未覆。急祝天庇護,見一神女現桅竿,朱衣端坐。公叩頭求庇。倉皇間風波驟息,藉以安。及自高麗歸,語於眾。保義郎李振素及墩人備述神妃顯應。路公曰:『世間惟生我者恩罔極,我等飄泊大江,身瀕於死,雖父母愛育至情,莫或助之,而神姑呼吸可通,則此日實再生之賜也』。複命於朝,奏神顯應。奉旨賜「順濟」為廟額,蠲祭田稅,立廟祀於江口。
129 ●聖泉救疫
130 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春,郡大疫。神降於白湖旁居民李本家曰:『瘟氣流行,我為郡請命於帝;去湖丈許有甘泉,飲此疾可瘳』。境內羅拜神賜。但此地斥鹵,疑無清流,以神命鑿之,及深猶不見泉。咸云此系神賜,勉加數鋤,忽清泉沸出,人競取飲之,其冷若醴。汲者絡繹於路,至相爭攘。朝飲夕瘥,人皆騰躍拜謝曰:『清泉活人,何啻甘露,真有回生之功』!乃甃為井,號曰「聖泉」。郡使者奏於朝,詔封「崇福夫人」。
131 ●托夢建廟
132 紹興二十六年丙子(一一五六),以郊典特封為靈惠夫人。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莆城東五里許有水市,諸舶所集曰「白湖」。歲之秋,神來相宅於茲。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立廟之地。丞相俊卿陳公聞之,驗其地果吉,因以奉神。歲戊寅(一一五八),廟成。三十年(一一六○),流寇劉巨興等嘯聚,直抵江口。居民虔禱於廟,忽狂風大震,煙浪滔天,晦冥不見,神靈現出空中。賊懼而退。既而複犯海口,神又示靈威,賊遂為官軍所獲。奏聞,天子詔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133 ●溫台剿寇
134 宋孝宗淳熙十年癸卯(一一八三),福建都巡檢羌特立奉命征剿溫州、台州二府草寇。官舟既集,賊船蟻水面,眾甚懼。方相持之際,咸祝曰:『海谷神靈,惟神女夫人威靈顯赫,乞垂庇護』。隱隱見神立雲端,軿蓋輝煌,旗幡飛飆,儼然閃電流虹。賊大駭。俄而我師乘風騰流,賊舟在右,急撥棹衝擊之,獲賊首,並擒其黨,餘䑸四散奔潰,奏凱而歸。列神陰相之功,奏於朝,奉旨加封「靈慈、昭應、崇善、福利夫人」。
135 ●救旱進爵
136 宋光宗紹熙元年庚戌(一一九○)夏,大旱,萬姓號呼載道。神示夢於郡邑長曰:『旱魃為虐,我為君為民請命於天,某日甲子當雨』。及期,果銀竹紛飛,金飆噴澍,焦林起潤,暵穀生春。郡邑交章條奏,天子詔神福民殊勛,應褒封進爵,頒詔進封「靈惠妃」以彰聖靈。
137 ●甌閩救潦
138 宋寧宗慶元四年戊午(一一九八),甌閩苦雨,滂沱不止,漂屋蕩崖,春夏倉廩告匱,民不聊生。有司請蠲議賑。莆人虔禱於神。夜夢神示之曰:『人多不道,厥罰常陰,故上天困此一方人。今爾眾虔恭,我為爾奏於帝,帝矜之,越三日當大霽,且錫有秋之貺』。至期,果見扶桑破曉,暘谷春生,早禾得水而桀,西成大熟。省官奏聞,奉旨加封「助順」,以報厥功。
139 ●平大奚寇
140 戊午秋,大奚寇作亂,調發閩省舟師討之,舳艫相接,將士枕戈。島寇巨艦銜尾而至,銳不可當。眾懼,各請神,香火以行。與賊遇於中流,彼居上風,難以取勝。眾禱於神曰:『願藉神力掃妖氛,上慰天子討叛之心,下救萬民蹂躪之苦』。頃刻間昏霧四塞,返風旋波,神光赫濯顯現。遂衝突無前,渠魁就擒,餘凶或溺或潰,掃蕩無遺。凱奏,具陳神陰佑大勛,奉旨詔神為國家討賊,其議加封號以答神庥。
141 ●一家榮封
142 慶元六年(一二○○),朝廷以神妃護國庇民,功參玄造,人本乎親,慶自先貽,於是頒詔封妃父為「楨慶侯」,又改封「威靈侯」,又以顯赫有裨民社,加封為「靈感嘉佑侯」;母王氏封「顯慶夫人」;兄封「靈應仙官」;神姊封為「慈惠夫人」,佐神。
143 ●紫金山助戰
144 宋寧宗開禧改元乙丑(一二○五)冬,金人僕散揆從八迭灘潛渡淮,聚哨淮甸,王師啟行北伐,人心洶湧,求庇於神。至直隸安豐,戎馮戒嚴。神示夢於將領異再遇等曰:『金人犯順,北顧貽憂,若等銳志克敵,吾當助威以佐天子』。初戰於花靨鎮,神現靈雲端。眾望空中若有萬馬馳騁狀,知為神力呵護,賈勇向前,大炮碎其酋長;賊遂卻。又會戰於柴金山,賊甚猖獗。臨陣時,複見旌旗閃空,將領嚴令督戰,兵士擁楯而進,敵乃披靡,獲馬百餘匹,斬馘數百人。賊複大聚合肥,聞雲端鏘鏘有劍戟聲,賊益懼,且戰且退,遂解合肥之圍。全師返旆,人唱鐃歌。天子聞神兵陰助,有護國大功,加封「顯衛」,以答神庥。
145 ●助擒周六四
146 嘉定改元戊辰(一二○八)秋,草寇周六四哨聚犯境,舟艦不可勝計。時久旱後,人窮無賴者多,既困赤地,遂入綠林,乘亂劫掠,廬舍寥落。闔邑哀禱於神。神示之夢曰:『六四罪已貫盈,特釜中游魚耳;當為爾殲之』。越四日入境,喊聲動地,忽望空中有劍戟旗幟之形,各相驚疑,退下舟,遽衝礁閣淺。尉司駕艇追之,獲其首,餘凶悉就俘。寇平,境內悉安。奏上天子,奉旨加封「護國、助順、嘉應、英烈妃」。
147 ●錢塘助堤
148 宋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浙省錢塘潮翻,江堤橫潰,大為都省患。波湧浩蕩,版築難施。都人號祝於神妃。忽望水波洶湧,時濤頭上艮山祠,若有所限拒而水勢倒流不前者,因之水不衝溢,堤障得成,永無泛圯之患。眾咸稱神力捍禦。有司特奏於朝,奉旨神功赫濯,大有裨於朝家,議加封號,以答靈感。
149 ●拯興泉飢
150 寶佑改元(一二五三),莆與泉大旱,穀值騰湧,飢困弗支,老幼朝夕向祠前拜禱。夢神夜告曰:『若無憂,米艘即至矣』。
151 初,廣地賈客挺裝米上浙越,偶一夜神示夢曰:『興泉若飢,米貴,速往可得利』。客寤而喜謂神示必獲利滋倍,遂載入興、入泉。南艘輻輳,民藉以不飢,米價反平。郡人頗矜天幸,商人怏怏,言神夢不驗。詢其得夢之由,方悟神為二郡拯飢。又思前夕米艘即至之夢,果屬不虛。咸嘆再造神功,焚香拜謝。天子聞之,詔褒封「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三年(一二五五),又以顯靈加封「靈惠、助順、嘉應、慈濟妃」。四年丙辰(一二五六),以浙江堤岸告成,加封「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
152 ●火燒陳長五
153 開慶改元,歲在己未(一二五九),陳長五兄弟縱橫海上,去來於興、泉、漳之間,殺掠逞凶,家無安堵,三那困。請命於神。郡守徐公夢神示之曰:『當殄此賊,以靖地方』。徐公素敬信神妃,即率寨官石玉等勵兵備之。朝廷督王憲使鎔克期剿賊。越八月,賊三舟入湄島,將屠掠蓼禧,禱於神,弗允,解衣偃臥廊廡下,悖慢不敬。俄有火焚其身,肉綻皮爛,痛楚哀呼。賊大懼,退遁舟中。神起順風,誘之出港,忽天日晦冥,大雨驟至。及開霽,賊三舟已在沙埔上膠淺不動,憲使王鎔曰:『此神授也,逆賊當殲滅矣』!揮兵急擊,賊奔潰,先擒長五。郭敬叔等帥兵追至莆禧,擒長六。長七乘潮退遁,後追至福清,並俘之,磔於市,脅從者罔治。徐公具陳神妃庇助之功,憲使奏上天子,勒議典禮,進封「顯濟妃」,兩司捐萬楮助修宮殿,以報神貺。
154 ●怒濤濟溺
155 天歷元年(一三二八)夏,備海道萬戶府分司運糧,至大海,遭颶風驟起,巨浪連天,七日夜不息,人困力疲,運艘幾於翻覆。舟人哀號,仰禱神妃求佑。會日暮,有形從空而下,掩映舟中,輝耀如畫,宛見神靈陟降。少頃,怒濤頓平。船上覺異香繽鬱。自此水道無虞,徑抵直沽都省。奏聞,奉旨差翰林國史院學士普顏實理欽齎禦香,馳驛致祭。
156 二年(一三二九),漕運複藉神妃默庇無失,加封「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遣官黃份等馳傳具禮,專詣湄洲特祭,並致祭淮、浙、閩海等處各神廟,共祭一十八所。
157 ●神助漕運
158 至順元年庚午(一三三○)春,糧船七百八十隻,自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洋,遇大風突起,波撼星辰,桅檣飄蕩,數千人戰慄哀號。官吏懇禱於神妃,言未已,倏陰雲掩靄,恍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佇立舟前,旋有火照竿頭,晶光如虹。舟人且驚且喜。無何,風平浪息,七百餘艘飄流四散,正集合整理篷漿解纜而進,又聞空中有語云:『可向東南孤島暫泊』,眾郎撐舟依孤島旁。方拋碇,江上狂飆迅發,暴雨倒峽。舟人相慰曰:『非神靈指示,我等皆在鼉宮蛟窟矣』!次日晴霽,遂達直沽交卸。中書奏神護相之功,奉旨賜額曰「靈慈」。
159 ●擁浪濟舟
160 洪武七年甲寅(一三七四),泉州衛指揮周坐領戰船哨捕,忽遇颶風大作,衝泊閣礁。舟人環泣稽首,呼神妃求庇。黑夜間倏見神火懸空畢照,桅檣皆現。周喜曰:『吾聞海上危急時,得神火照耀,雖危亦安。神其佑我乎』!俄而巨浪躍起,將船蕩浮,從𥒥隙真逾磯北,順流駛至岸邊。時天欲曙,差認港跡,始得無恙。歸至泉,立廟奉祀。仍運木赴湄嶼,修整宮殿。其杉木未載者,浮水面自飄流到湄,木頭各有「天妃」二字,眾皆奇之。自是重建寢殿及香亭、鼓樓、山門,複塑聖像,制旗鼓,沿途鼓欲,送至祖廟。
161 時又有張指揮領兵出海,默祝神妃保佑,果得顯應,由泉裝載大料來湄洲,構一閣於正殿之左,名曰「朝天閣」。
162 ●藥救呂德
163 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興化衛官呂德出海守鎮,得病甚危篤,求禱於神。夢寐間見一神女儼然降臨,命侍鬼持丸藥,輝瑩若晶珀,示之曰:『服此當去二豎』。正接而吞之,遽寤,香氣猶藹藹未散。口渴甚,取湯飲,嘔出二塊物,頓覺神氣爽豁,宿痾皆除,遂平複如初。是夕夢神云:『疇昔之夜,持藥而救爾者,乃慈悲觀音菩薩示現也,當敬奉大士』。呂德感神靈赫奕,遂捐金創建觀音堂于湄嶼。
164 ●廣州救太監鄭和
165 永樂元年(一四○三),欽差太監鄭和等往暹邏國。至廣州大星洋遭風,舟將覆。舟工請禱於天妃。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風濤危險,身固不足惜,恐無以報天子,且數百人之命懸呼吸,望神妃救之』!俄聞喧然鼓吹聲,一陣香風颯颯飄來,宛見神妃立於桅端。自此風恬浪靜,往返無虞。歸朝複命,奏上,奉旨遣官整理祖廟。和自備寶鈔五百貫,親到湄嶼致祭。
166 ●舊港戮寇
167 永樂三年(一四○五),欽差太監等官往西洋,舟至舊港,遇萑苻截劫,順流連艦而至,勢甚危急。眾望空羅拜,懇禱天妃。忽見空中旌旗旆旆雲巔,影耀滄溟,突而江流激浪,幟轉帆翻,賊艘逆潮不前。官兵忽蕩進上流,乘潮揮戈逐之,一擊而魁首就俘,再擊而餘孽遠潰。自此往返平靜。回京奏神功廣大,奉旨著福建守鎮官整蓋廟宇以答神庥。
168 ●夢示陳指揮全勝
169 永樂七年(一四○九),欽差太監統領指揮陳慶等往西洋,賊覘知,垂涎寶貨,率數十艘於中流截劫。正值上風,奔流如飛,我舟被困,眾俱股慄。陳慶曰:『奉君命到此,數百人在茫茫大海中,須決雌雄,尚可生還。騎虎之勢,安可中下?兵法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正在今日』!眾曰:『不若拜禱天妃』。慶從之。是宵,陳慶夢神語曰:『今夜風急,可乘昏霧,溯流而上,翌日佐爾一帆風,殲此醜類』!慶以告內使,棹向前。比曉,已居上流。賊逆風不得進。我舟離賊已遠。眾欲遠遁。慶複曰:『長江萬里,西國迢遙,回首不見家山。彼狡爾鯨鯤,豈能忘情於我?若飄泊偷安,恐賊黨出沒煙波,終入其網。今風信順便,殆神授也,急擊勿失』!遂勵兵奔衝而下。遠望神儼現空中,閃爍如虹如電。賊駭愕。風急舟騁,賊篷被官桅倒插破裂。陳慶揮刃越舟,賊首投水,鉤而俘之,餘悉就擒,獲貨物軍器無算。內使及陳指揮率眾叩謝神妃曰:『反敗為功,轉禍為福,再造之德,山高水深』。複命奏上,奉旨褒嘉,委官重置廟中器皿,親齎詣廟致祭。
170 ●助戰破蠻
171 永樂十八年(一四二○)正月,倭寇哨兵渡海,欽差都指揮張翥統領浙江定海衛水軍防禦,距海相持。日本慣習水戰,分舟師據海口。我師樵汲道絕,兵士困甚,同叩禱天妃,拜請水仙。忽波心撼激,賊舟蕩漾浪中,撐東湧西,我舟與賊船首尾相擊。半晷間,賊篷繂繩斷,我舟中一兵披髮跳躍大呼曰:『速越舟破賊』!翥發令曰:『此神所命,先登者重賞』!遂奮勇衝殺,擒獲甚多,其投水死者不計其數;全收破蠻之功。事聞於上,奉旨遣御史劉麟、內官孔用、唐貞詣廟致祭,送長生鹿二對。
172 ●東海護內使張源
173 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欽差內使張源往榜葛剌國。於鎮東海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源急叩天妃求佑。言未畢,忽見狂風旋舞,中有赤旆飛揚。眾疑其不祥。須臾,風息浪平,舟人踊躍歡忭,皆曰:『頃赤旆飛揚,實神靈返颶之力』。及自外國還,特制袍幡詣廟拜謝。
174 本年,太監王貴通等又奉命往西洋,禱祝顯應。奏上,遣內官修整祖廟,備禮致祭。
175 ●琉球救太監柴山
176 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四月,欽差內官柴山往琉球,載神香火以行。至外洋,一夕,雲霧晦冥,山方假寐,夢神撫其幾曰:『若輩有水厄,當慎之!吾將為汝解』。及寤,不敢明言,只嚴戒舵工加謹。正揚帆而進,突陰霾蔽天,濤翻浪滾,咫尺不相辨,孤舟飄泊於洪波之中,桅檣顛倒,舟中墜水者數人。舵工急取大板亂擲水中,數人攀木而浮,隨波上下,呼天求救,哀聲震天。迨薄暮,見燈光自天而來,風倏靜,浪倏平,舵工函撥棹力救,墮水者爭攀附登舟,感慶再生之賜。回京奏上,奉旨遣官致祭,拜答神功。
177 ●庇太監楊洪使諸番八國
178 宣德五年庚戌(一四三○)十二月,欽差太監楊洪統領指揮千百戶及隨從人等,駕船大小三十隻,裝載彩幣,賞賜阿丹、暹羅、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刺、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八國,虔恭奉祀神妃,朝夕拜禱保佑。一日,舟至中流,天日清霧,遠望大嶼橫峙海中,上多怪石,錯生海物。眾曰:『舟中沉鬱已久,盍登岸少舒』。各奪磴而上。又見旁有小磯,一女子攜筐採螺蜃,競赴磯迫視之。洪恐其肆慢,趨前呵止。女子忽不見。回首大嶼已沒,方知前所登嶼,即巨鰲浮現,其美女乃天妃現身救此數十人也。各叩首謝。歸奏上,奉旨齎香致祭。
179 ●托夢除奸
180 嘉靖中,奸臣嚴嵩當權,殘害忠義。御史林公諱潤,擬附本糾之。夜間草槁未畢,乃曰:『似此必無兩靜,但含默非吾初志』。假寐幾上,夢神妃語之曰:『權奸蠹國,公報主忠誠,必俞所奏,當不負厥梗直』。寤而嘆曰:『奸臣播虐忠良,神人共憤,天妃乃有除奸之靈!若此本得旨,當廟祀血食春秋』。果章奏而帝俞允,遂建廟於涵江東卓地面,以答英光。
181 ●妝樓謝過
182 天啟乙丑、戊辰(一六二五、一六二六)間,萑苻草寇李魁奇出沒南溟,結伙入吉了抄掠,複迤𨓦到賢良港。港人擁神像江頭,示以神靈梓鄉,冀免擾害。神乃顯夢於酋長曰:『而焚掠了城,為禍酷烈,今尚欲困吾父母之邦,若不速退,將殲爾類』!仍嘯聚弗去。俄而狂飆躍浪,蕩散其舟,大舡沉溺,餘者淪落波中。自是悔罪乞宥,風且不靜。願起蓋梳妝樓一座,並塑聖像以謝過,乃得風靖。遂移舟出港,備牲醴、香花到湄,買置木料,裝運前來建造,俯伏叩拜。
183 ●清朝助順加封
184 康熙庚申年(一六八○)二月十九日,舟師征剿,駐崇武,與敵對壘。夜夢天妃告之曰:『吾佐一航北汛,上風取捷,隨使其遠遁』。次日,果得北風驟起,敵遂披靡,大敗而退。至二十六日舍廈門入台灣。內地海宇,自是清寧。萬將軍大感神助,立即具本奏神保佑之力。聖上甚慰陰功,欽賜御香、御帛,差官齎詔到湄廟加封致祭。
185 ●起蓋鐘鼓樓及山門
186 大總督姚奉命征剿,以海道艱虞,風波險阻,不易報效,中心懇摯,極力圖維,素信神靈赫濯,禱應如響,懇祈陰光默佑,協順破逆。於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差官到湄洲祖廟,就神前致祝許願,俾不負徵剿上命,即重修宮殿,答謝鴻庥。乃於二十二年(一六八三)三月二十三日天妃悅旦,特委興化府正堂蘇到湄廟設醮致祭,隨帶各匠估置木料,擇吉起蓋鐘鼓二樓及山門一座;宮宇由是壯觀。
187 ●大闢宮殿
188 大總督姚時議征剿,雖不辭責重任大之艱,而逾塹越滄,不無風波飄蕩之慮。一片忠誠孚格,惟恃神靈默相。以故天威一震,寰服人心,於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初旬,台灣果傾心向化,舉島輸誠。總督捧頒恩敕前至台灣,因少西北正風,又恐逗留詔命,自福省放舟,於八月二十三日親到湄洲,詣廟具疏神前,虔祝順風,願大闢殿宇,以報神功。於是神前拈;。准將東邊朝天閣改為正殿。舟尚未開,二十五夜見船上放光,深感神明有赫,即捐金付興防廳張同、同知林升估價置買木料,乃邊朝天閣另為起蓋。遂擇吉建造正殿,已經安基豎梁,緣興防廳張丁艱謝事。
189 總督祈禱疏文
190 福建總督姚啟聖謹抒愚衷、上請天妃主裁而言曰:四海廣闊,惟神是憑;風濤順逆,亦惟神是主。是神之權大、德尊,適足侔天地而並日月也。今者,荷神有靈助,除六十年猖狂之大寇,竟停五、六月台颶之大風,除生靈之大害,立朝廷之殊功。啟聖得以安享太平,皆尊神之默佑也。今啟聖親總舟師,遴福寧州總兵黃大來、參政道劉仔捧頒恩敕前至台灣,因尚少西北正風,是以越廟求神,冀借一帆,早到台地。啟聖百叩稽首之下,見廟貌尚有未妥,寸心甚為不安;況正殿朝南,而朝天樓、山門各俱西向、亦非宜於神靈之所憑依也。今啟聖議以正殿既朝南,則朝天樓、鐘鼓樓、山門俱宜開闢朝南。此為一議。如神意定於朝西,則門山、鐘鼓樓止須蓋完,惟將朝天樓升高改為正殿,而以原廟為神寢宮。此又為一議。若神意不准二議,原欲仍舊向,啟聖亦惟神是聽,不敢有違。啟聖既經目擊,不敢吝惜,敬陳三議,分列三闢,惟神裁定!
191 ●托夢護舟
192 隨征同知林升同總兵官游澎奉委往撫台灣,於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五日由湄洲放洋,初六晚至台灣。十五日自彼開駕,而十八夜夢天妃在船;有四人戴紅帽從水仙門而上,問其所來,答曰:『舟船有厄,將為爾護』。十九早,舟過柑桔嶼,舟次擱淺,舵折四尺,將溺,眾驚懼,投拜神前,懇求庇佑。倏見天妃現身降靈保護,乃得平穩。十九晚收進八罩,報複成功。總督慰甚。同知林升到家虔誠答謝。
193 ●湧泉給師
194 靖海將軍侯施於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奉命征剿,大師雲屯於平海。此地斥鹵,樵汲維艱。只有神宮前小井一口,甚淺,當炎天旱候,尤為枯竭;數萬軍取給炊爨,弗繼。將軍侯乃祝諸神,以大師札住,願藉神力,俾源源可足軍需。禱畢,而泉水湧溢,真不異耿恭拜井之奇。因是千萬軍取用不竭。爰額之曰「師泉井」,作師泉志以著神庥。
195 師泉井記
196 今上御極之二十一載壬戌孟冬,予以奉命統率舟師,徂征台灣。貔虎之校,犀甲之士,簡閱而從者三萬有餘。眾駐集平海之澳,俟長風,破巨浪,以靖掃鮫窟。爰際天時暘亢,泉流殫竭,軍中取汲之道,遙遙難致。而平澳遷徙之壤,介在海陬,昔之井廛,盡成堙廢。始得一井於天妃行宮之前,距海不盈數十武,漬鹵浸潤,厥味咸苦。其始未達深源,其流亦複易罄。詢諸土人,咸稱是井曩僅可供百家之需,至隆冬澤愆水涸,用益不贍。允若茲,則三軍之士所藉以朝饔夕餐者果奚恃歟?
197 予乃殫攄誠愫,祈籲神聰。拜禱之餘,不崇朝而泉流斯溢,味轉甘和。綆汲挹取之聲,晝夜靡間,歕湧滋溉,略不顯其虧盈之跡。凡三萬之眾,咸資飲沃,而無呼癸之慮焉。自非靈光幽贊,佐佑戎師,殲殄妖氛,翼衛王室,未有弘闡嘉祥,湛澤汪濊,若斯之渥者也。因鐫石紀異,名曰師泉,昭神貺也。
198 在易,地中有水曰師。師之行於天下,猶水之行於地中;既著容民畜眾之義,必協行險而順之和。是知師以眾正,乃克副大君討貳撫順、懷柔萬邦之命。而揚旌海外,發軔涯涘,神異初彰,闓惠覃布,誕惟聖天子赫濯之威,以致百靈效順,山海征奇,亶其然乎!
199 昔貳師劍刺大宛之山,而流水溢出;耿恭拜禱䟽勒之井,而清泉奔湧;並能拯軍士於渴乏,著萬里之奇功。乃今井養不窮,三軍獲福,予之不敏,曷以答茲鴻嘉之賜哉!是用勒之貞氏,以志不朽云。
200 ●燈光引護舟人
201 將軍侯施於康熙二十一年十月舟次平海。因謀進取,於十二月二十六夜開船。一宵一日,僅到烏丘洋,因無風不得行,令駕回平海。未到澳而大風倏起,浪湧滔天,戰艦上下,隨濤浮漾外洋,天水淼茫,十無一存之勢。次早風定,差船尋覓。及到湄州澳中,見人船無恙。且喜且駭曰:『似此風波,安得兩全』?答曰:『昨夜波浪中,我意為魚腹中物矣!不意昏暗之中,恍見船頭有燈籠,火光晶晶,似人挽厥纜而徑流至此』。眾曰:『此皆天妃默佑』!即棹回報上。將軍侯因於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初四早,率各鎮營將領赴湄致謝,遍觀廟宇,捐金調各匠估價買料,重興梳妝樓、朝天閣,以顯靈惠。
202 ●澎湖神助得捷
203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內,將軍侯奉命征剿台灣。澎湖系台灣中道之衝,萑苻竊踞,出沒要津,難以徑渡。侯於是整奮大師,嚴飭號令。士卒舟中,咸謂恍見神妃如在左右,遂皆賈勇前進。敵大發火炮,我舟中亦發大炮,喊聲震天,煙霧迷海。戰艦銜尾而進,左衝右突,凜凜神威震懾,一戰而殺傷彼眾,並淹沒者不計其數。其頭目尚踞別嶼,我舟放炮攻擊,遂伏小舟而遁。澎湖自是肅清。
204 先是,未克澎湖之時,署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灣』。果於二十二日澎湖克捷,其應如響。又是日方進戰之頃,平海鄉人入天妃宮,咸見天妃衣袍透濕,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觀者如市。及報是日澎湖得捷,方知此時即神靈陰中默助之功。將軍侯因大感神力默相,奏請敕封,並議加封。奉旨:神妃已經敕封,即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禦香、御帛到湄,詣廟致祭。時將軍侯到湄陪祭,見佛殿僧房尚未克竣,隨即捐金二百兩湊起。
205 ●琉球陰護冊使
206 康熙二十二年,欽差冊封琉球,賜蟒玉正一品汪、林等官時在福省,於六月二十日諭祭天妃於怡山院。是時東風正猛,不意行禮甫畢,旗幟忽皆北向,遂解纜而行。所有應歷水程,悉若飛渡而下,才二晝夜即到馬齒山,遽至那霸港,直達迎恩亭前。琉球之人皆謂從來封駕未有若此飛渡而來。迄夫典禮告竣,開駕而回,狂濤震撼,巨浪滔天。舟中人皆顛覆,煙灶等物盡委逝波,茫無彼岸,誠萬難獲全。天使官肅將簡命,共籲神妃求佑:『返節無恙,當為奏請春秋祀典,永荷神庥』!虔禱方終,神應如響。黑夜中漂泊,眾見舟竿上有二燈籠光焰在前。時束桅鐵箍巳斷十三,桅應散而尚全;系篷之頂繩斷不可續,篷宜墮而猶懸:桅拴裂逾尺,桅應倒而仍柱。船不及壞,因急駛往歸閩海港。中使□□□□□複□奏請春秋(以下殘闕十餘字)。
207 附錄 天上聖母源流因果
208 ●第一章求佳兒大士賜丸
209 天後,林氏女也。先世自唐迄宋,代有功績,世勛承襲,遂家於莆田。父惟愨公尤好善樂施,敬奉大士,年四旬餘,止一子,焚香祝天,願得佳兒。己未六月,夜夢大士告曰:『上帝式佑爾善』;授以丸藥,遂孕。
210 ●第二章聞異香我後降世
211 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方夕,紅光射室,異香氤氳,乃誕天後,為惟愨公第六女也。
212 ●第三章遇道人秘傳玄訣
213 後生而聰穎。八歲悉解文義,十歲即好佛經。十三歲,遇老道士曰:『若具佛性,應得度入正果』;授以玄微秘法。
214 ●第四章窺古井喜得靈符
215 後年十六,時與諸女游,窺古井,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雙,上有仙官擁護;群女駭奔,後受之不疑。自此法力玄通,屢顯神異。
216 ●第五章運神機停梭救父
217 時值九秋,後父、兄兩舟濟海,西風正急,波濤震奔。後方織,忽心動,遂閉睫神馳,手持梭,足踏機軸,若有所挾而恐失之之意。
218 ●第六章聞疾呼失柁哭兄
219 機上凝神,毋怪急乎。後醒而泣曰:『父得保全,兄已沒矣』!始知頃所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之舵。呼醒舵摧,竟不獲救。
220 ●第七章資民食瀉油生菜
221 湄有小嶼,在旁流中。後游其地,適母遺以菜子油,後即傾地;皆抽菜甲,燦然青黃,布滿山塍。至今四時不絕,遂名為「菜子嶼」。
222 ●第八章渡滄海指席為帆
223 一日,後欲渡海,舟楫不整,舟人難之。後指草席曰:『無妨,即此可憑矣』。懸之竿,若鳧鷗之出沒,追狂飆而鼓棹,破巨浪而旋槎。觀者驚為飛渡。
224 ●第九章救舟人小草成杉
225 嶼西有山曰夾山,礁石林立,船不敢近。一日,風濤震撼,舟人哀號,人莫能救。後擲草數根,化成大杉排空,舟得以附焉。
226 ●第十章解旱災甘霖沛野
227 後年二十一,莆田大旱,父老咸稱『非神姑莫解』。尹詣請,許之,擬壬午申刻當雨。至期,大沛甘霖,遂獲有秋。人皆歡呼頌德。
228 ●第十一章策鐵馬代楫渡江
229 一日,渡江無楫,遂策簷前鐵馬,快若奔騰,人駭為青驄。行水上天,馬驟空中,只不見其解鞍嘶秣耳。
230 ●第十二章收神將演咒施法
231 後年二十三,收順風耳、千里眼為將。先是二神為祟西北,民間苦之,求治於後。後曰:『此金水之精,乘旺所鍾,我當以火土克之』。乃演咒施法,二神遂懼而皈依焉。今俱封為將軍。
232 ●第十三章率水族龍子來朝
233 東海多神怪,後乃命枻中流,風日澄霽,中見水族駢集,龍子鞠恭於前。後敕免朝,即退。至今天後誕辰,猶然慶賀;是日漁者不敢施罟下網。
234 ●第十四章投法繩晏公歸部
235 有晏公者,浮海為怪。後先施法力制之;雖仗神威,未能誠服。後又逞色變龍,興濤滾浪,來犯後舟。後投下䋖繩,隨攝隨粘,牢固難解,始懼而伏罪,後囑曰:『東溟險阻,爾當護民』。收為部下總管。
236 ●第十五章莆田尹求符救疫
237 歲祲疫,莆田縣尹合家病篤,吏告以請救,尹乃齋戒詣求。後曰:『此天災,何敢妄干;念其仁慈素著,代為懺悔』。取菖蒲九節,書符貼,並煎飲之,立瘥。自此名徹寰中矣。
238 ●第十六章高里鬼現相投誠
239 高里鄉突有陰怪為祟。人咸求治於後。符咒貼處如鳥飛遁。後跡其穴,掃除,見一團黑氣中惟鷦鷯小鳥踏空而墜,化為枯發;焚之,即現本相,乃一小鬼也,叩拜投服焉。
240 ●第十七章逐雙龍春夏雨止
241 後年二十六歲,自春至夏,霪雨不止。省官奉天子命,所在祈禱。莆人詣請於後,後允為邑造福。後見白虯奔躍,二龍游蕩,乃畫靈符鎖住白虯,遽有金甲神人逐二龍遁。莆即大霽,秋且告稔。奉旨致幣報功。
242 ●第十八章驅二孛南北津通
243 吉蓼城西有橋跨海,南北通津。忽一日,怪風掃地,橋柱盡折,行人病涉焉。後知二孛為祟,遙見黑氣衝霄,即演靈術驅之。人渡如故。
244 ●第十九章破魔道二嘉伏地
245 時有二魔:一曰嘉應,一曰嘉佑。或於荒丘中,或於巨浪中為害。或於客舟中流現赤面金裝,當前鼓躍。後化寶舟,出沒波濤間,嘉佑舍客舟而就後船。後以咒壓之,遂懼伏。嘉應從山路犯後,後拂塵霾,任其騰躍,終不越故處,遂悚懼而遁。然魔心未淨,後歲複作,乃得歸正。
246 ●第二十章証仙班九日升天
247 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重九日,同諸姊登高。於湄峰山巔,恍聞空中絲管韻葉,八音齊奏,仰見鑾輿翠蓋,儀皂幢旛,雜踏而至。後乃跨雲而上,眾咸欷歔驚異。俄而彩雲布合,不複見矣。嗣後屢呈靈異。相率立祠,號曰「通賢靈女」。
248 ●第二十一章示地利創始建廟
249 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丙子,以郊典特封「靈惠夫人」。次年秋,神來相宅,取莆城東之水示民曰;『白湖夢示章、邰二族』。丞相陳後卿聞之,驗地果吉,興工創建廟宇。
250 ●第二十二章驅水怪咸願捐金
251 商人三寶貨船忽椗膠不起。舟人入水,見一怪坐椗。各驚惶,詣祠祈禱。恍見神後飄渺前來,怪即遁,椗立起。三寶許願捐金,改觀廟貌。
252 ●第二十三章憑枯楂聖墩立廟
253 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莆東有墩常現光,跡之,一枯楂也。漁人拾之歸,楂自還故處。再試亦然。鄉人獲夢,知楂為神所憑。制干支公聞之,募建廟,號為「聖墩」。
254 ●第二十四章得銅爐錦屏建祠
255 哲宗元符初,莆之南有地曰楓亭,其溪通津達海。戊寅潮長時,漂一銅爐,寶光陸離。楓人收之,同夢後囑。爰備香花,奉至錦屏山下建祠以祀。
256 ●第二十五章護糧船額頒靈惠
257 元文宗至順元年庚午春,糧船開洋遇風,桅檣漂蕩,戰慄哀號。忽祥雲靄靄,見空中朱衣擁蓋,燈火垂光。既而風息,得獲全安。奉旨賜額曰「靈惠」。
258 ●第二十六章療民疫井號聖泉
259 宋孝宗乾道二年春,大疫。神降於民李本家言曰:『白湖旁,可鑿泉得飲,以除疫病』。果然,泉味清冽,飲如甘露,朝吸而夕瘥焉。人感回生之功,甃為井。號曰「聖泉」。
260 ●第二十七章答神庥千秋崇祀
261 海邦履險,臨於不測之機;神靈呵護,應於非常之際。或化蝴蝶、蜻蜓,繞桅檣而垂引;或令瑞禽、燕雀,示舟楫以無虞。至於明燈璀璨,慈悲靈濟於若隱若現之間,瑞氣氤氳,顯赫神通乎可望可即之下,總在一誠可格,未可思議名言者也。
262 ●第二十八章助皇師一將成功
263 孝宗淳熙十年癸卯,福建都巡檢羌特立奉命征剿溫、台二府草寇,相持意怯,共祝神靈垂庇。恍見神立雲端,旗幡飛飆,儼如虹電。我師乘風騰流,賊舟在後,急撥棹擊之,獲其首而擒其黨。請於朝,更加封焉。
264 ●第二十九章止陰潦轉歉為豐
265 宋寧宗慶元四年戊午,甌閩霪潦,民不聊生。禱於神,夢曰:『人多不道,上天困此一方耳。予念若輩恭虔,奏請矜赦』。越三日大霽,且錫有秋。
266 ●第三十章除水患收魔為將
267 後念嘉應未歸正道,究為妖孽,乃化一舟乘之。應見,即衝潮登舟,坐於桅前。及岸,見後立船頭,應乃倉皇請宥,並收為將。
268 ●第三十一章明前跡神槎再現
269 莆東寧海橋頭,眾方渡,見光中縹渺,浮一古木,其狀絕異。順流而前,人莫之識。至夕,鄉人得夢,知當年顯應神槎雲。
270 ●第三十二章助討逆合家受封
271 大奚寇作亂,閩師討之。賊勢甚銳,眾請香火以行,得藉神威,返風旋波,擒其渠魁,掃蕩無遺。具奏陰佑大勛,詔議加封,合家榮贈。寧宗慶元六年,朝廷以神妃護國庇民,功參玄造。人本乎親,慶自先貽。於是頒詔,封妃父為「積慶侯」,又改封「威靈侯」。又以顯赫有裨民社,加封為「靈感嘉佑侯」。母王氏,封「顯慶夫人」。兄封「靈應仙官」。神姊封為「慈惠夫人」。
272 ●第三十三章顯聖威金人碎首
273 宋寧宗開禧改元乙丑,金人僕散揆潛渡淮,王師啟行,夢神告曰:『吾當助威』。初戰花靨鎮,再戰紫金山,三戰合淝,皆雲端顯聖。王師賈勇,賊將披靡,大炮碎其酋長,斬馘無算。上聞,加封「靈惠」。
274 ●第三十四章率神將周寇亡身
275 寧宗嘉定改元戊辰,草寇周六四犯境。災後,人民無賴,既困赤地,遂入綠林,劫掠日盛。尉師襲之,夢神示助。越四日入境。忽見空中有旗幟之影,賊驚懼退舟,遽衝礁擱淺。尉師駕艇追之,獲其首,餘凶悉平。奏上加封。
276 ●第三十五章錢塘江遏水成第堤
277 宋理宗嘉熙元年,錢塘潮決潰堤,湧波為患。郡人號祝。忽望艮山祠若有限拒,水勢倒流,人得以施版築,遂獲堤成。
278 ●第三十六章興泉郡招商買米
279 理宗寶佑改元,興、泉旱,飢困弗支,求禱者絡繹。神乃示夢云:『若無憂米即至矣』!因又示夢廣商云:『興、泉苦飢,速往可倍利』。舶集價平共相怏怏。人語感夢之由始悟救二郡生靈也。
280 ●第三十七章廟廊下火焚惡黨
281 理宗開慶改元己未賊陳長五兄弟三人殺掠興、泉、漳三郡。八月,賊三舟入湄島,登岸,據廟裸體偃臥。神火燒之,退遁舟中。忽而晦冥,誘之出港,擱淺。憲使王鎔會兵擊之,至福清俘磔,乃神助之力也。詔複加封「顯濟」。
282 ●第三十八章波濤中默佑漕船
283 元文宗天歷元年,運漕入海遇風,七晝夜不息。舟人哀禱。見燈光從空掩映,異香
284 馥鬱,遂爾波恬浪靜。奉旨遣官致祭浙、閩等處廟一十五處,並加徽號。
285 ●第三十九章現火光明師無恙
286 明太祖洪武七年,泉州衛指揮周坐領戰船哨捕,遇風擱淺。舟人環呼神救。忽見神火熒煌,俄而巨浪送船進港。指揮周立廟泉州以報德。
287 ●第四十章授丸藥呂德回生
288 洪武十八年,興化衛呂德疾篤,夢神授丹,令吞之,嘔物二枚,遂痊。複夢告曰:『救爾者,乃大士示現,爾當敬奉之』!德乃捐金建觀音堂于湄。
289 ●第四十一章聞仙樂鄭和免險
290 明成祖永樂元年,欽差太監鄭和等往暹羅,經大星洋,舟將覆。禱之。俄聞天樂浮空,異香縹渺,宛見神立桅左,返風滅浪,乃得挂帆。奏請遣官致祭。
291 ●第四十二章過小磯楊洪脫災
292 明宣宗宣德五年。欽差太監楊洪等齎賜物於諸番。一日,至中流,見大山橫峙。舍舟登山,以舒沉鬱。見旁一小磯,有女子攜筐採螺,因往觀之。其大山忽不見。大山者,巨鰲也。方知神後點悟云。
293 ●第四十三章草彈章托夢除奸
294 明世宗嘉靖間,嚴嵩專權誤國。御史林潤擬糾彈草。假寐間,夢神告曰:『公心忠誠,本上必准』。後果然。遂建廟於涵江。
295 ●第四十四章憫軍行流泉解渴
296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靖海將軍侯施奉命征剿,師屯平海,地多斥鹵,樵汲維艱。惟神宮前一小井,炊爨弗繼。將軍求禱之,而清泉泛溢,不異耿恭拜井之奇。爰曰「師泉」,作志以著靈顯。
297 ●第四十五章平澎湖陰麾神將
298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將軍侯奉命征台,路過澎湖。萑苻竊踞要津,難以經渡。於是整奮大師,連發火炮。恍見神麾旗率將助戰,遂克共眾。欽差齎禦香帛致祭。
299 ●第四十六章過𥑠硈夢佑王臣
300 康熙二十二年,總督姚既基台灣。有隨征同知林升、總兵游澎自台回,夢帶紅帽四
301 人至前。問所從來。曰:『護爾』。及過𥑠硈,舵折將覆,竟無虞;並見天後護焉。
302 ●第四十七章晝夜順風護冊使
303 康熙二十二年,欽差汪楫、林麟𦨭等冊封琉球。正東風甚猛,諭祭於怡山院,甫畢,而南風三畫夜,直達迎恩亭。琉球駭為飛渡。複命,奏請春秋祀典。
304 ●第四十八章春秋崇祀沛皇恩
305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冊封琉球使海寶、徐葆光等往返海道,風少不順,則祈禱天後,即獲安吉。後複命,奏准春秋祀典。
306 ●第四十九章佑漕船利運天津
307 道光六年,江南漕船從上洋海運。二月二十六、七等日,西北風暴大作,勢甚猛烈。漕船正抵黑水大洋,迭遭風暴,各船齊下太平筐䉡,隨風漂淌,歷數日夜。危急之頃,若有神助。往返水程幾萬里,一千餘號漕船齊抵天津,米石毫無漂失。在船舵工、水手二、三萬人並未損傷一名,尤為向來未有之事。巡撫陶奏請,海運化險為平,顯應尤著,加封「安瀾利運」扁額。
308 ●第五十章送冊使奉詔中山
309 道光十九年己亥,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修撰林鴻年、副使翰林院編修高人鏗途中兩次猝遇風暴。正在汪洋萬頃之中,人力莫施,舉舟惶悚。虔誠祈禱,皆獲化險為夷。奏請加封「澤潭海宇」四字。
310 ●第五十一章警憊兵顯靈上海
311 道光二十一年,英夷犯浙,蘇松戒嚴。有客兵駐札上海潮州會館,裸臥神前,穢褻殊甚。七月十五夜,兵於夢中似有人擊,駭奔呼救。鄰人亦驚起。但見黑衣人無數,提械追擊。從此兵皆叩頭悔罪焉。
312 天后本支世系考
313 唐天子詹事諱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稱九牧。第六子唐邵州刺史,謚忠烈,諱蘊,生子諱願。願生四子。第三子圉,仕閩王審知為州牧,即後之高祖也。子保吉,棄官隱於賢良港。保吉生子孚,為福建總管。孚生惟愨,為都巡官。惟愨生洪毅及六女。後,其第六女也。洪毅生一子,傳數世而成巨族,皆居於港。現分為六房。其祖祠所奉,乃本支之先代也。所修家乘,昭穆亦複秩然。世有以後尊榮,奄為己房所出,將其先代而改易之。按後之高曾祖父兄皆出仕,其父兄又經敕封,奚堪泯沒?當年端州刺史公房提學(諱麟𦨭)所作序文,已昭然可考,毋煩置辨。又有云:後父名願,不應犯六世祖諱;細思五代遞及宋初,紛紛多事,且托處海濱,想亦末計及此。今閱其祖祠神主及其族譜,皆稱惟愨,則相傳名願者非。
314 賢良港祖祠考
315 港之祖祠,前代已有建立。明永樂十九年,上以天後屢著靈異,聞祖祠圯壞,特命內官赴港修整。及嘉靖時,倭人擾攘,民居盡被毀,獨祠不壞。祠內供奉始祖唐邵州刺史公暨後之高曾祖父兄並後寶像。順治辛丑年,奉文遷界,子姓將神主寶像暫寄於涵江天後宮,祠遂圯。康熙二十年,展界複回,鄉人同子姓鳩工建造,赴涵請歷代神主供於寢堂,寶像供於中廳。春秋二祭,皆在於斯。
316 世傳祠內寶像系異人妝塑,各處供奉之像皆不能及。以遷界寄奉涵江。至複界時,子姓到涵請回。涵之里人不肯。乃同詣神前卜筊,得九十九聖筊。涵江裏人遂備船,用彩亭鼓吹,送寶像登舟。船甫開,雷雨驟至,隨船之後,而船不沾濡。既入祠,雷雨大作,水溢堂廡。鄉族之人不能行禮,口祝於後。雷雨實時屏息,風掃地乾。瞻拜者莫不詫異。嗣後凡有到祠請香火者,多有雷雨隨之,至今猶然。
317 湄洲廟考
318 天后於宋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到湄洲飛升,里人立祠祀焉。僅落落數椽,而祈禱報賽殆無虛日。後有商人三寶感戴神庥,捐金創建廟宇。宋仁宗天聖中,神光屢現,荷庇佑者鳩資廣大其地,廟廡益增巍峨。明洪武七年,指揮周坐重建寢殿、香亭、鼓樓、山門,複塑寶像。又有張指揮建一閣於正殿左邊,名朝天閣。永樂初年,詔擴大廟宇,不時致祭。宣德六年,遣官修整廟宇。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總督姚起蓋鐘鼓樓山門,又將東邊朝天閣改為正殿。將軍施建梳妝樓及朝天閣、佛殿、僧房,廟宇由是壯觀。
319 按天後宮廟建立者多,即莆田一邑,已有平海、涵江、莆禧、黃石、吉了、白湖、聖墩、江口及城中之文峰宮、西岩等處,不可盡述。茲以湄洲為後升天之地,故獨詳焉考之。
320 冊使顯應記九則
321
322 嘉靖十三年,冊使陳侃、高澄舟至姑米山,發漏;呼禱得塞而濟。歸值颶風,桅檣俱折,忽有紅光燭舟,乃請筊起柁,又有蝶雀示象。冠服禱請立碑,風乃弛。還,請春秋祀典。
323
324 嘉靖四十年,冊使郭汝霖、李際春回閩日,颶將發,有二雀集舟之異。及颶發,失柁,汝霖等為文以告,風乃息。更置柁,一異鳥集桅不去。
325
326 萬歷七年,冊使蕭崇業、謝傑針路舛錯,且柁叶失去、虔禱之次,俄有一燕、一蜻蜓飛繞船左右,遂得易柁。
327
328 萬歷三十年,冊使夏子揚、王士楨舟過花瓶嶼,無風而浪。禱於神,得風順濟。歸舟柁索四斷。失柁者三,大桅亦折。水面忽見神燈,異雀來集,東風助順。
329
330 崇禎元年,冊使杜三策、楊掄歸舟颶作,折柁牙數次,勒索皆斷。舟中有奇楠木,高三尺。三策等捐千金,購刻神像。俄有奇鳥集檣端,舟行若飛,一夜抵閩。
331
332 本朝康熙二年,冊使張學禮、王垓歸舶過姑米,颶作,桅左右欹,龍骨半折。忽有火光熒熒,霹靂起風雨中,截斷僕桅,柁旋不止,勒索皆斷。禱神起柁,三禱三應。易繩下柁,有一鳥若雁,綠嘴紅足,集戰台上。舟人喜曰:『天妃遣來引導也』!遂達定海。
333
334 康熙二十二年,冊使汪楫、林麟𦨭歸舟,颶三晝夜,舟上下傾反,水滿艙中。虔禱天妃,許請春秋祀典。桅篐斷而桅不散,頂繩斷而篷不落,與波上下,竟保無虞。
335
336 康熙五十八年,冊使海寶、徐葆光多用卯針,幾至落漈。虔禱得改用乙辰針,又筊許二十八日見山;果見葉堅。複禱得西北風,一夜抵港。歸舟至鳳尾山,旋風轉船,篷柁俱側;呼神複正。至七星山,颶作椗走,幾觸礁;呼神獲免。
337
338 乾隆二十一年,冊使全魁、周煌舟泊姑米候風,忽颶台作,連三晝夜,椗繩盡斷,龍骨觸礁而折,底穿入水。呼籲之頃,眾見神火起於桅頂,焚招風旗而落。又海面燈光浮來,若煙霧籠罩狀,船遂牢擱礁上,得不沉溺,以次獲濟登岸。歸舟至石盤,阻霧不進。禱得見山。既起椗,霧複合,風雨雷電交作,落帆葉不下,舟欹甚。再禱再霽,賴以安行。
339 述異記二則
340
341 邇年有洋船失風,飄至一島,金光耀目,不能正視。抵岸,乃金山也。岸旁沙石皆紫金。同舟者甚喜,競持錘鑿取之。俄見山頂一人,金冠、金甲、朱褌、跣足、舞劍而來,疾若飛,逼舟。眾懼,海舟素奉後,供瓣香求救。忽後降一客曰:『此金山神也。汝等竊金,為禍不小。今我來救汝』。即持槍登檣杪,命舟中嗚金鼓助戰,與神拒敵良久,神不能勝而去。舟無所損,遂免於厄。
342
343 海怪多作黑浪,浪中鬼物,披發登舟,舟人持兵器驅逐之。或出沒乘船,靈旗豹尾,天昏日慘,投以香餅或紙錢始沒。海鰍如駕奔濤撞舟,兩目如日,牙如山峰。或舟行入蜃氣中,樓閣城市,宛然陰翳,白日忽雨,多至壤船。舟人叩請天後,降神見星,星如流火,集帆檣上。呼吸之間,百靈成集,澄波一色,水平如鏡。共相慶幸,得免沈溺矣。
344 汪冊使靈異記二則
345
346 汪楫錄有神異一條。康熙二十年九月十四日黎明,夢與同官喬萊登一山瞻仰,有碧霞元君廟,疑為泰山神,下拜。神衣飾如妃後。命坐,辭。神曰:『公操人爵之柄,坐宜也』。因坐。已複賜食一器。覺以告萊。二十一年元旦,謁關帝,得簽詩,有「一紙官書火速催,扁舟東下浪如雷」句。三月,與中書林麟𦨭同充冊封琉球國使。葢林字石萊,喬字石林,乃知夢與簽詩莫非預定。獨疑與泰山神無涉。行次杭州,楫時方疏請諭祭天妃。及登吳山,謁天妃宮,見旛書「碧霞元君」。越日,於孩兒巷得天妃經一函,詳書歷代封號,始知崇禎十三年加封「碧霞元君」;示夢者蓋即天後也。
347
348 又云使臣登舟,必先迎請天妃,奉柁樓上,而以拏公從祀。拏公者,福建拏口人。嘗行賈,臥舟中,聞神語曰:『某日將行毒於某處』。公謹伺之。至期,果見一人拋毒物水中。公投水收取,盡食之,遂卒。以是面作靛色,後為土神。明兵攻閩不即下,出牌誓曰:『入城不留一人』!公化為耆老進曰:『若改殺為留,當獻城』。從之。請以水燈為號。時荻蘆門水深不設備,而居民以神誕日放燈於此。明兵望燈入,公擁沙助之,遂克城。果不殺一人。後以功封「護國天下兵馬司」,協佑尊王。海船必奉之者,以海上多礁霧,專藉神力導引云。臣周煌亦循例奉迎香火上船。姑米之險,石塘之霧,神實有靈焉。因詳訪。閩人云:『公實卜姓,以業拏舟,為神,故稱拏公。今各省藩司庫神,皆明時命以公主之,故人亦多奉為財神。
349 莆田令顯應記二則
350
351 國朝乾隆丙午,台灣林爽文作亂,均奉委隨福公相東渡,生擒林逆。丁未五月,凱旋內渡。舟行四日,時將晚,已望見大旦門矣。舟子曰:『日將夕,未可入口;請寄椗,明早再進』。公相云:『已望見廈門,尚欲在海中飄蕩一夜耶』!下令進口。其時已近黃昏,清風徐來,舟乃旁行。頃刻,晦暗不知所向,舟人大恐,乃下二椗,舟竟不停。舉船皆惶懼。正在危急間,舟子忽喜曰:『前有火光,媽祖來也』!眾前望,隱約之間,如有人坐小舟中,以火刀擊石,碎火四出。舟子曰:『速轉舵向火行』!一瞬息而舟已進口矣。自古渡台,未有夜進大旦門者;蓋門邊多石,夜行難以趨避故耳。公相大悅,實時登岸。次晨赴天後宮進香,許願在京師蓋媽祖廟云。
352
353 國朝乾隆丁未冬,福公相總督閩浙,因海賊林明灼率匪船十餘只在浙、閩洋面行劫,商旅患之。公相飭兩省舟師圍捕,知舟師未肯出力,特派均同守備鄭玉楷二人率兵五百,駕商船十隻,出洋督緝,兼令查舟師之勤惰而密報焉。均與守備鄭玉楷同日出洋,首先拏獲大盜陳開開一名解省,公相大悅,批稟獎勵。均等在海上搜捕,一日下午,舟人曰:『天太暖,恐夜間有風,現已望見斗米,應收澳』。正言間,忽大霧彌漫,四望不見,不能收澳。時已將暮,轉開出外洋,以定南針。向東行二寸香,又向西行,如此往返,舟如顛簸。夜深,風愈大。時約三更,舟子在天后座前燒香,大驚曰:『媽祖去矣』!頃刻,香火延燒座前紅彩,舉船皆大驚。而風浪更巨,忽報蓬下水矣,又報桅損矣,又聞大響一聲,舟子哭曰:『舵出門矣』!船全賴舵,而舵又賴肚帶以系之,今肚帶斷而舵出門,船不能主,聽死而已。其時兵丁中有名番仔者,能下水。舟子曰:『如伊下水,能將肚帶按好,亦萬死之一生也』。因喚番仔,告以故,並厚賞之。番仔曰:『此時要錢何用?同一死也,不過要我先死。我願先死,諸人苟能不死,善視我妻子可也』。遂慨然脫衣下水去。約有一更次,忽聞舵工曰:『舵上有人聲,豈番仔來耶』?乃放索系其上船。番仔怒曰:『我為汝一船百餘人性命下水,汝等乃不我接應耶』?眾唯唯遜謝之。舵工即令人收船頭小輪。良久又大響一聲,眾驚以為船破。舟人曰:『其聲似舵歸門,非破也』。乃執火焚香,大喜曰:『媽祖來矣』!均問汝何以知之。曰:『來!試視之』!均匍匐而往,見神像滿面汗珠流下。均驚駭伏地。其時風浪尚大,舟子曰:『媽祖來,且毋恐』!乃以二錢在神前卜曰:『向東去,神當助我』。乃令舵工轉舵向東,水聲盈耳,語不聞聲。約一時許,天將明,舟人上桅頂遙望曰:『已見羅湖澳,可速行』。不多時,舟忽屹然不動。方驚訝間,舟子笑曰:『已進口,在沙上擱淺矣』。均乃出艙登岸。其餘九船亦相繼而至,眾相慶焉。偏看船上無一物不損,而船竟無恙。實時登岸,覓船匠修整器具,仍與鄭守戎分船出洋,抵白犬,賊船望見,斬椗而逃。我船尾追,至磁澳,賊船衝礁登山,我兵分頭往捕,獲賊五十餘名,即回五虎門,而公相已先五日赴粵,督兵安南矣。此一役也,遇霧之夜,聖像汗流,神佑彰彰,均親目所見,是以終身敬奉弗敢懈云。
354 嘉慶庚午春,均轉餉入都,舟過清江,敬詣天後宮拈香。本廟道士問天後出身及家鄉事跡。均訝曰:『本廟奉敕建立,於今多年,何志書竟未之見耶』?道士曰:『豈但道士未見,即往來大人先生偶然言及,亦下問於道士,而道士茫無以對』。均即於神前焚香,心許願歸去刷印志書一百部,寄奉廟中,囑道士分送往來士大夫披覽,俾得知神靈普濟,且廣見聞也。福建興化府莆田縣知縣候選同知軍功世襲恩騎尉廣寧張均謹識。
355 蘇總兵靈應事
356 簡放福建漳州鎮總兵官鑲白旗蒙古英保佐領下蘇勒芳阿前因入覲丹墀,仰蒙天訓,奉命南旋,於庚辰荷月下浣舟抵天妃閘。時河流橫急,船只被衝旁倒,幸得履險如夷,悉賴天后聖母神靈默佑。回念神功,敬謹捐刷天後顯跡志書百部施送,以昭靈貺云爾。
357 跋一
358 按天后志書不一,有敕封志、顯聖錄、顯應錄、昭應錄、述異記,要皆各就所見,以記其事。自乾隆戊戌圖志全集之書成,而天下皆奉為善本矣。第流傳日廣,翻刻日多,若不慎為校正,恐滋承訛之誚。
359 舊本聖跡圖,自大士賜丸至春秋崇祀,凡四十八圖;以下三圖系道光年間上洋壽恩堂增入。咸豐丁巳,乍川陳氏立願重梓其板,旋遭兵燹。同治乙丑,武彞潘、邱二氏複經翻刻,板存閩中建群會館。今同人以刷印未便,謀為重刊,先屬孫孝廉承謨參閱,並增入金、柳二將軍封號、奏片及汪委員靈應記。茲複為編次刪定,因序而付之梓,梓成並書緣起於後。蛟川周巨漣。
360 跋二
361 原本天后敕封志、顯應錄、昭應錄刻板俱存福建興化,而江、浙二省未見善板。況原本亦屬少見。今虔誠繪像拜里居古跡,繪圖敬刻。又靈笘聖簽及道光六年海運加封事實一半補刻,名之曰天后聖母聖跡圖志。幸望貴商船主發心許願,敬印天后聖母聖跡圖志,布送各省,傳流廣大,功實無量。但船在海洋許願,只知敬戲。而敬戲、一日之誠,敬送是書,顯彰聖跡,綿傳百世之功,較之敬戲勝萬倍也。信心高明善士必以為然者也。
362 聖跡圖志板存於浙西木商,毀於兵燹。顧後之靈顯何與於是書,而奉後者究不可無是書。脫不踵而梓之,將窮鄉僻壤曷以知神靈之歷久彌彰、封典之有加無已耶?浙商爰取舊本,校其訛字,付之剞劂,寄板於閩之安瀾會館,俾奉祀者資印訂焉。
363 同治庚午孟夏,鎮海孫承謨敬識。
364 後記
365 記載天妃靈跡的書籍,有「敕封志」、「顯聖錄」、「顯應錄」、「昭應錄」、「述異記」等數種,今已不可多見。我們只從省立台北圖書館找到一部木刻本的「天妃顯聖錄」。此書不知刊於何年,僅在目次之前有「住持僧照乘發心刊布,徒普日、徒孫通峻熏沐重修」的字樣。書首有「湄洲勝境」圖,已缺一頁,餘三頁也都殘破,不大看得清楚。繪圖之後,接著是三篇序文,皆未載明作序的年代。第一篇序是林堯俞撰的。他說:『餘自京師歸,偶於案頭得顯聖錄一冊,捧而讀之』。又說:『惜乎顯聖一錄尚多闕略,姑盥手而為之序,以俟後之採輯而梓傳』。足見此錄原是一部舊有的書。第二篇序是黃起有撰的。他也只說『天妃歷著靈跡,應輯錄有書,茲僧照乘刻而傳之』;並未說明這書是誰輯錄的。第三篇序是林麟𦨭撰的。他在序文裏詳述他於康熙二十二年奉命冊封琉球所受天妃保佑的情形,也沒有述及此書的來歷。
366 又此刊本的目次,起於「列朝誥敕」,以次為「天妃誕降」、「窺井得符」,以迄「庇楊洪出使八國」,共計四十四個項目。而本文首列「歷朝顯聖褒封共二十四命」,次列「歷朝褒封致祭詔誥」,再次始為「天妃誕降」、「窺井得符」、以迄「庇太監楊洪使諸番八國」(按此標題與目次中「庇楊洪出使八國」略有增損)等四十三段記述。然則目次中的「列朝誥敕」是指上述本文的前兩部分而言。何以目次的項目和正文前兩部的標題不同?我們猜測:舊錄所載「列朝誥敕」原只包有宋、元、明三代褒封和致察的誥敕,這個刊本里所載清朝的誥敕是後來加入的;因為文字的分量多了,所以剖成兩部分,一稱「歷朝顯聖褒封共二十四命」,一稱「歷朝褒封致祭詔誥」,但沒有改動舊錄的目次。現在這兩部分正文裏還留著「皇明」的字樣,足見舊錄是輯於明代、刊於明代的;清朝人把清朝的誥敕加入了,當然用上「皇清」的字樣,但沒有刪去「皇明」的「皇」字。
367 又此刊本的目次,於「庇楊洪出使八國」之後,先空兩行,再附四行文字:前二行為「天妃功德崇隆,威靈烜赫,累代褒封榮典,綸音洊錫,自古神明顯著,未有如」共二十九字;後二行則分列「師泉井記、燈光引護舟人、澎湖神助得捷、琉球陰護冊使」四個項目。這四項文字顯然是後來附入的,決非舊錄所有。但正文內接著「庇太監楊洪使諸番八國」之後,尚有「托夢除奸」迄「湧泉給師」八段文字,再下面才接到上述「師泉井記」等四個項目。因此,我們又猜想:這部天妃顯聖錄最早的本子是從「列朝誥敕」到「庇楊洪出使八國」共四十四個項目;第二次輯錄的本子可能加上了「托夢除奸」到「湧泉給師」八個項目;最後增輯的本子又加上「師泉井記」等四個項目。而正文之首「列朝誥敕」的剖析為二,並且增入清朝的誥敕,大約是在第三次輯錄的時候這樣辦的。
368 省立台北圖書館又藏有「天上聖母源流因果」一冊,系日本大正六年(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台北保安堂石印本。此書未載列朝褒封和致祭的誥敕,只述天妃的靈異事跡,大半與顯聖錄相同;惟明代部分不若顯聖錄所載之多,清代部分則比顯聖錄多載乾隆、嘉慶、道光間事。可見天妃的故事是像滾雪球樣的越滾越大。現在把這部書作為附錄,印在後面,以供參考。
369 從這兩部書裏所述的許多靈異之事看來,天妃的神通真是廣大。她能身處室中,神游方外;她能變小草為大木,驅鐵馬以行空;她又能降伏妖魔,禳除災疫;她更能禱雨防旱,拯飢救潦。大約因為她生長在福建的海邊,所以對於護航濟溺的本領特別大;她能在狂飆怒濤之中,檣摧桅折之頃,指引海舟,救助乘客。而天妃也就因為這個緣故逐漸轉變為航海者的保護女神了。
370 原來元朝最重海運,東南漕船,都賴天妃的護持,才得安全到達北方。因此,元代諸帝,屢降詔敕,或加封,或致祭。這是天妃被尊為航海神的第一步。
371 明永樂、宣德之際,中國下西洋的使臣絡繹不絕,他們也無不仰賴天妃的保佑。因此,成祖、宣宗又有加封和致祭的詔敕。這是天妃被尊為航海神的第二步。
372 清康熙間,萬將軍之克敵於廈門,靖海將軍之獲捷於澎湖,以及汪、林二使之冊封琉球,皆蒙神庥,康熙皇帝也因此降了幾道加封、賜祭的詔敕。這是天妃被尊為航海神的第三步。
373 由於元、明以來的君主、大臣們都奉天妃為航海神而加以崇祀,流風所播,民間就更加相信了。於是沿海各省的諸府州縣莫不建立天後宮,一切飄洋過海的船只上莫不供奉天妃神位。台灣居民原是從閩粵渡海而來的。他們和內地之間的往還當然繁數,他們要求天妃保護的心思當然迫切,他們對天妃的信奉因此格外虔誠,台灣因此也到處建有天妃廟,這些廟裡的香火之盛也許還過於內地呢。
374 天妃的故事既然流傳得如此之久,天妃的神靈既然成為民間普遍信仰的對象,天妃的廟宇既然廣建在沿海各省和台灣各地,研究民俗學的人似乎可以把天妃當作一個專題來加以研究。這個刊本只供給研究者以最基本的材料。我們相信:假如再從正史、方志和私家著述中做一次廣泛的搜索,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可貴的數據。
375 茲就近日偶爾看到的書本里,抄出三條有關天妃的參考資料,藉作本刊的補錄:
376 一、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見錢榖吳都文粹續集卷二八)
377 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春朔,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左少監張達等立。其辭曰:
378 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之神,威靈布於巨海,功德著於太常,尚矣。
379 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餘艘,自太倉開洋,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里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千(當作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觀夫鯨波接天,浩浩無涯,或煙霧之溟蒙,或風浪之崔嵬,海洋之狀,變態無時。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非仗神功,曷能康濟?直有險阻,一稱神號感應如響,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舟師恬然,咸保無虞。此神功之大概也。及臨外邦,其蠻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滅之,海道由而清寧,番人賴以安業,皆神之助也。
380 神之功績,昔嘗奏請於朝廷,宮於南京龍江之上,永傳祀事,欽承禦制記文,以彰靈貺,褒美至矣。然神之靈無往不在,若劉家港之行宮,創造有年,每至於斯,即為葺理。宣德五年冬,複奉使諸番國,艤舟祠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祀享絡繹。神之殿堂,益加修飾,弘勝舊規。複重建岨山小姐之神祠於宮之後,殿堂神像,粲然一新。官校軍民,咸樂趨事,自有不容己者。非神之功德感於人心而致乎?是用勒文於石,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昭示永久焉。(下略)
381 二、嘉慶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上諭(見重纂福建通志卷首之五)
382 本日遞到溫承惠、李長庚由五百里拜發二折。據稱:蔡逆匪船於五月二十八日在鹿耳門內先經副將王得祿等配載兵船,衝入賊隊,攻獲盜船三隻,殲斃賊匪甚多。賊匪竄出鹿耳門。適值風狂浪大,複又擊破十餘隻,淹斃賊匪無數,續被官兵擒獲賊匪二百餘名。複經李長庚在大岝等處洋面了見賊船潰逃,擊沉一隻,又拏獲賊船三隻,殲擒賊匪一百七十餘名等語。伊二人奏報情形,大略相同。
383 此次賊船潰逃之際,適值台颶大作,將船擊斃多只,而兵船無一損失,官軍聲勢倍增。此實仰賴天神佑助,曷勝欽感!著發去大小藏香各五炷,交溫承惠親詣沿海各處天後宮敬謹代朕祀謝,並默祈速淨賊氛。(下略)
384 三、嘉慶十四年七月上諭(見重纂福建通志卷首之五)
385 阿林保等奏省城驟發颶風、損壞房屋田禾、懇請加恩一折,已降旨撫恤緩征,並准其動項修葺矣。該省(福建省)五月內業經被水,今複猝遇風災,實堪憫惻!但此次海颶大作,公廨、民居、兵船、商船無不損壞,甚至傷斃人口、漂沒田禾,迥非尋常災祲。推原其故,或吏治民風均有不能感召天和之處。該暑督等必當震動恪恭,自加警省,實心實力,撫恤災區;並於地方一切事務,認真辦理,除莠安良,庶可虔祈昊佑。並著於天後宮敬謹致祀,以迓神庥。將此諭令知之。欽此。
386 從上錄劉家港天妃宮的碑記上,我們知道天妃不但保護鄭和等航程的安全,還幫助他們殄滅寇兵,生擒蠻王。按鄭和初下西洋,會擒舊港(今蘇門答臘東北部)酋長陳祖義;再使時,又擒錫蘭國王亞列苦奈兒及其家屬;最後又遇蘇門答剌王子蘇干利謀弒王、殺和,和便將他討擒了。而且鄭和等出使外洋七次,他們所到的地方,南至爪哇,西及紅海,西南達非洲東岸;竟皆蒙天妃的佑助。天妃之靈真是「無往不在」了。
387 又從上錄嘉慶十一年六月的上諭上,我們知道海上戰爭也是靠著天妃之助而獲勝利的,所以嘉慶皇帝特發藏香著人到沿海各處天後宮去代他祀謝。但在上錄嘉慶十四年七月的上諭上,福建省城猝遭風災,損失很重。風是從海上來的,福建又是天妃的桑梓之鄉,天妃何以不阻遏這個颶風的襲擊呢?原來是當地的吏治民風都有不能感召天和之處,天妃就不得不讓福建官民受一次嚴重的教訓。所以嘉慶皇帝不但不抱怨天妃的袖手旁觀,反而著該署督阿林保等到天後宮去「敬謹致祀以迓神庥」。這更是一個有趣的看法。(百吉)
URN: ctp:ws61495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