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 檢索 "ctext:807291"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文獻通考
Total 5

卷52 史部·雜史類存目一

2
文獻通考》載其書三卷,又《補遺》一卷。此本僅存一卷。然首尾完具,年月聯貫,不似有所闕佚者,殆後人所合並耶。然其中稱範瓊為高義,而於瓊殺吳革一事亦無貶詞,頗乖公論。特起不知何許人。又直書「太學生丁特起上書」者三,皆不似自述之語。前載特起《自序》,粗鄙少文。其敘事亦多俚語。豈當時好事者所為,以特起上書有名,故以托之歟。此本為明吳思所刊。前有《思序》,而附載《汪旦複評語》。語皆凡鄙,仍多舛誤。如「吳革起兵謀反正」句,實以當時偽楚僭號,故以「反正」為文。乃誤讀「正」字屬下句,謂以謀反書革,乃特起之微詞。則其謬不足與辯矣。
1
不著撰人名氏。案:《文獻通考》載《靖康拾遺錄》一卷,何烈撰。又名《靖康小史》,又名《草史》,疑即是書也。考《東都事略》,載靖康元年閏十一月癸巳,迎土牛以借春,不言其故。是書則謂去年十二月冬至,術者以為大忌,因於是月借春。此類頗足以考故事。又《東都事略》載王云以靖康元年二月使金,十月重使金。而是書則謂九月再遣雲使金。亦可以考異。惟是書大旨,在責宋不於太原未下之前,早割三鎮與金,致有青城之禍。考《宋史》載靖康元年十月,金人遣楊天吉、王汭來,欲割三鎮,朝廷以三鎮稅數遣王云與汭行。則是下太原之後,金何嘗不仍以割三鎮要和,宋又何嘗不以三鎮稅數與之。然終無解於汾、澤之攻陷。則此書割地請和之說,仍誤國之餘唾矣。
2
然是書卷末云:北狩未有行紀。太上語王若衝曰:一自北遷,於今八年。所履風俗異事,不為不多。深欲紀錄,未得其人。詢之蔡鞗,以為學問文採無如卿者,為予記之云云。則是此書為若衝所作。惟是《宋史藝文志》亦以此書為蔡鞗撰,疑不能明。或鞗述其事,而若衝潤色其文歟。馬端臨文獻通考》載是書,亦並列二人之名。是時去靖康僅百餘年,當尚見舊本。獨其以「鞗」為「絛」,則刊本之誤。按《宋史》,絛於是時久已流竄嶺南,未嘗從徽宗入金也。書中多諛頌徽宗之詞,在當時臣子之言自不得不爾,未足為異。惟稱太上紹述神考之志,未嘗忘懷。適有貨《王安石日錄》者,欣然以絹十疋易之云云。則鞗等堅護紹述之局,至敗亡而不變,為可恨耳。書中稱徽宗在金,嘗得《春秋》,披覽不倦。
1
傅雱撰。始末未詳。考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元年六月,宣議郎傅雱特遷宣教郎,充大金通問使。此錄即所述奉使之事。《文獻通考》載此書,稱宣教郎傅雱撰,建炎初李丞相所進。蓋李綱以其書上於朝也。書終以館伴李侗之語,其文未畢。《北盟會編》一百十卷所載,闕處亦同。蓋後人從徐氏書中錄出也。
1
不著撰人名氏。記高宗建炎二年冬至次年三月事。高宗建炎元年十月如揚州,至三年二月杭州。此所記者由揚入杭之事,故以「維揚」為名。《文獻通考》云:《戊申維揚錄》一卷,無名氏。戊申建炎二年,當即此書也。別有《維揚巡幸記》一卷,自二月初十日以前與此本字句小異,而敘述盡同,惟無錫令任讜逸其名姓。初十日以後則至十五日而止。凡此所載,詔書悉不錄。蓋一本而傳寫互異,又有所刪竄於其間。不及此本之詳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