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臨安志卷第二

《臨安志卷第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歷代沿革
2
大都督臨安府餘杭郡寍海軍節度治錢塘仁和二縣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吳滅入越越滅入楚秦並天下屬會稽郡太平寰宇記夏禹東去舍舟航登陸於此乃名餘杭吳越春秋夫差二十三年止於餘杭山史記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西一百二十里從狹中渡顧夷曰始皇過餘杭因立為縣 漢因之西漢地里志有餘杭錢唐富春縣又海鹽縣武原鄉有鹽官沈約宋書云鹽官漢舊縣也 至東漢順帝之後隸吳郡東漢地里志吳郡有餘杭富春城丹陽郡有於潛城 三國時屬吳吳大帝分餘杭置臨水縣吳志賀齊表奏分餘杭為臨水縣 黃武五年即富春縣置東安郡吳志云分三郡十縣地置東安郡以全琮為守 又分富春置新城縣既而廢寶鼎二年割於潛屬吳興郡 晉太康元年改臨水縣為臨安縣時鹽官錢唐富陽晉武帝諱簡文鄭太后諱改春曰陽 隸吳郡臨安餘杭於潛隸吳興郡事見晉地里志 咸和中復置新城縣宋齊梁因之陳置錢唐郡隋開皇九年平陳廢郡割吳興吳郡之地置杭州初治餘杭未幾移治錢唐省併新城臨安縣仁壽二年割武康縣屬杭州因置總管府大業初改為餘杭郡統縣六隋地里志云錢唐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武康 唐武德六年六月複為杭州隸蘇州總管是年沒於輔公祏七年平賊複置杭州因併鹽官入錢唐以武康隸湖州升於潛縣為潛州八年州廢以舊縣來屬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杭州為江南東道四年分錢塘複置鹽官凡領縣五錢唐富陽餘杭於潛鹽官 隸潤州都督府永淳元年析富陽復新城縣垂拱二年析於潛置紫溪縣四年析餘杭複臨安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紫溪為武隆聖歷元年又改為武崇神龍元年改為唐山今昌化縣也大歷二年廢長慶之後複置 景雲二年屬江南道按察使開元二十一年分隸江南東道採訪使天寶元年改為餘杭郡統縣八唐志云錢唐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新城臨安唐山 至德二載置江東防禦使治餘杭郡乾元元年復以為杭州置浙江西道節度治升州尋徙蘇州未幾兼餘杭軍使治杭州二年改置觀察使治蘇州上元二年詔杭州刺史領防禦使建中二年置鎮海軍節度於潤州元和之後使名廢置不常龍紀元年複置杭州防禦使景福元年賜號武勝軍防禦二年升為都團練觀察尋廢移鎮海軍節度使治杭州已上使名歲次並見唐方鎮表五代史記云光化元年移鎮海軍於杭州景福二年至光化改元相去幾五年不同 是年始拜錢鏐為節度使俄而置都督府又陞為大都督府天佑四年以臨安縣衣錦城為安國衣錦軍朱梁開平元年改新城為新登以梁太祖父諱改城曰登 二年改臨安為安國事見五代史記 四年改唐山為金昌龍德三年析錢唐鹽官地置錢江縣今仁和縣也 與錢唐分治城下後唐同光初複金昌為昌化石晉改為橫山又以為吳昌五代之亂錢氏據有兩浙幾百年號吳越國
3
宋興錢俶始事貢獻太平興國三年朝于
4
京師遂納土焉其年改錢江為仁和復新登為新城升安國衣錦軍為順化軍治臨安縣四年改吳昌為昌化五年廢順化軍以其縣復隸杭州淳化五年詔以鎮海軍為寍海軍詔曰浙右奧區餘杭故壤閭閻舊俗有延陵廉遜之風組練雄師知孫武訓齊之令控於滄海實曰大藩宜更節制之名用洽底寍之化杭州鎮海軍改為寍海軍 陞南新場為紹德縣六年改為南新縣領縣十皇祐元年管勾一路兵馬鈐轄司事熙寍五年廢南新為鎮隸新城縣七年分浙東西為兩路杭蘇湖潤常秀睦七州為西路 宣和中領浙西安撫使建炎三年
5
翠華巡幸是年十一月三日陞杭州為臨安府復兼浙西兵馬鈐轄司事統縣九錢塘仁和餘杭臨安富陽於潛新城鹽官昌化紹興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6
指揮臨安府
7
車駕駐蹕之地宜增重事權依舊兼浙西安撫使云
8
星度分野
9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島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注云星紀吳越也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皆云牽牛婺女揚州地里志云吳地斗分壄也晉書天文志隋書地里志皆云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費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故永嘉中歲星熒惑太白聚牛女之閒識者以為吳越之地當興王者又苻堅欲謀為寇石越對曰今歲星鎮斗牛福德在焉垂象弗差苻融曰歲鎮在斗牛吳越之福五代史云唐末豫章人有善術者望牛斗閒有王氣牛斗乃錢塘分野
10
國史地里志兩浙路當天文南斗須女之分
11
風俗
12
吳地古揚州之境也其俗躁勁輕揚故曰揚州或雲州界多水水波揚也周官職方氏曰揚州之民二男而五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吳越春秋雲人性脆而愚水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戈)為馬悅兵而敢死漢志曰吳粵之君皆尚勇故其民好用劍輕死易發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應劭日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 數與楚接戰互相兼并故吳越風俗略與楚同隋志曰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飢餒信鬼神喜淫祀又曰吳郡餘杭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並湊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厖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13
國史地里志總敘兩浙路以為人性敏柔而慧尚浮屠氏之教厚於滋味急於進取善於圖利
14
州境
15
通典太平寰宇記皆云杭州乃春秋越國之西境西北至禦一作語 兒分界在吳郡嘉興縣南今秀州崇德縣有御兒鄉是也又周顯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盡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
16
東西六百六十七里一百三十六步
17
南北九十九里三十三步
18
四至八到
19
東至秀州界一百二十九里自界首至本州島一百二十里
20
西至徽州界二百四十三里自界首至本州島九十里
21
南至紹興府界三十六里自界首至本府九十里
22
北至湖州界五十四里自界首至本州島一百八里
23
東南到紹興府界三十六里自界首至本府一百三十五里
24
西南到嚴州界一百五十三里自界首至本州島一百二十一里
25
東北到秀州界九十三里自界首至本州島九十七里
26
西北到宣州界一百九十八里自界首至本州島二百一十里
27
去兩京地里
28
東京二千二百里   西京二千五百里
29
陸路
30
西至昱嶺二百四十三里入徽州界
31
北至導墩五十四里入湖州界
32
東北至七里店九十三里入秀州界
33
西北至千秋嶺一百九十八里入宣州界
34
南至白峰鋪一百五十三里入嚴州界
35
水路
36
東至浙江沿海郭瀝港一百二十九里入秀州界
37
南至浙江中流三十六里入紹興府界
38
北至下塘大港導墩五十四里入湖州界
39
東北至上塘運河七里店九十三里入秀州界
40
東南至浙江中流三十六里入紹興府界
41
西南自浙江入溪至白峰一百五十三里入嚴州界
42
43
望錢塘  望仁和  望餘杭
44
望臨安  緊富陽  緊於潛
45
上新城  上鹽官  中昌化
46
47
江漲橋鎮  臨平鎮  範浦鎮
48
右並端拱元年置隸仁和縣
49
湯村鎮
50
右本仁和鎮端拱元年改隸仁和縣
51
南新鎮
52
右熙寍五年置隸新城縣
53
在城八廂吏部注大小使臣分治煙火賊盜公事
54
宮城  左一  左二  左三
55
右一  右二  右三  右四
56
城南北兩廂紹興十一年五月七日郡守俞俟奏請府城之外南北相距三十里人煙繁盛各比一邑乞於江漲橋浙江置城南北左右廂差親民資序京朝官主管本廂公事杖六十以下罪聽決奉
57
聖旨依
58
城南左廂舊治便門外一里浙江跨浦橋北今徙於白壁營
59
城北右廂治餘杭門外六里江漲橋鎮
60
城東西都巡檢使乾道三年四月二十日郡守王炎奏請以城外東西廂地分廣闊巡邏稀疏乞於見任官內路逐有武勇之人二員兼城東西巡檢使各差軍兵三十人帶器仗巡警措置盜賊奉
61
聖旨依
62
城東都巡檢使司治城東一里羅漢院之南
63
城西都巡檢使司治城西三里赤山之南
64
城社〔門附〕
65
九域志隋楊素創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有城門十二東曰便門保安崇新東青艮山新門西曰錢湖清波豐豫錢塘南曰嘉會北曰餘杭有水門五東曰保安南水北水北曰天宗餘杭資治通鑒載後周景福二年錢鏐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築杭州羅城周七十里南門曰龍山東門曰竹車南土北土保德北門曰北關西門曰涵水西關城中又有門曰朝天門曰炭橋新門曰鹽橋門今廢土人猶以門稱焉
66
社壇舊在利涉門內今嘉會門 一百步今徙于城西一里昭慶寺
67
戶口
68
自陳置錢塘郡隋廢郡為杭州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唐貞觀中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九開元中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太平寰宇記載
69
皇朝初戶主六萬一千六百八客八千八百五十七九域志戶一十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客三萬八千五百二十三
70
兩朝國史戶二十萬五千五百六十九今
71
戶二十六萬一千六百九十二
72
口五十五萬二千六百七
73
廨舍
74
府治舊在鳳皇山之右子城南曰通越門北曰雨?只門錢氏舊造至和元年郡守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孫沔重建樞密直學士蔡襄撰記并書刻石于門之右炎四年
75
翠華駐蹕今徙治清波門之北以奉國尼寺即淨因寺 故基創建
76
兩浙轉運衙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是年五月丙戌始置轉運使以刑部郎中楊克遜充兩浙西南路轉運使宗正寺丞趙齊副之祠部郎中劉保勳充兩浙東北路轉運使右拾遺鄭遜副之熙寧七年四月癸巳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沈拓言欲乞分浙東西為兩浙路轉運使於杭州置司杭蘇湖常秀睦潤七州為浙西路越明台婺溫衢處七州為浙東路
77
詔從之舊治在雨?只門之北為南北兩衙今徙於湧金門南為轉運東西衙
78
提舉市舶衙舊在城中淳化三年四月庚午移杭州市舶司於明州定海縣以監察御史張肅領之今存市舶務
79
通判南廳在府衙南
80
通判北廳在府衙東
81
安撫司參議官主管機宜文字幹辦公事廨舍在府治之左右
82
僉判察判節推察推司戶司法教授廨舍並在府治之左右
83
府院在府衙門之西錄事參軍廨舍附之
84
左司理院在府衙之東司理參軍廨舍附之
85
右司理院在府衙之西司理參軍廨舍附之
86
學校
87
至聖文宣王廟舊在府治之南子城通越門外有稽古閣奉安
88
御書宣和中本路廉訪使降
89
御書殿榜曰大錢塘仁和縣學附焉
90
六經齋十二
91
經德  進德  炳文  兌習
92
頤正  賁文  蒙養  時升
93
益朋  履信  復古  賓賢
94
建炎以來遷徙不常紹興元年於凌家橋東以慧安寺故基重建
95
六齋
96
升俊  經德  敦厚  彌新
97
賁文  富文
98
科舉
99
舊制三歲應
100
詔解七人崇寍頒三舍法于學歲貢七人宣和五年復科舉三歲解十四人紹興二十六年增西北流寓解額三人今解十七人
101
軍營兵籍附
102
禁軍
103
東南第三將自錢氏納土之後准
104
朝廷處分分屯駐札寨在東青門裏 有正副將各一員押隊官二員元管步軍九指揮大觀四年三月奉
105
聖旨撥威果第二十八雄節第九指揮往平江府駐札宣和二年因討睦州方寇准殿前司備奉
106
旨揮撥到威捷第一指揮馬軍並全捷第二第三指揮步軍並屬本將駐札共見管八指揮元額四千八十人
107
威捷第一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08
威果第四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09
威果第五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10
威果第六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11
雄節第八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12
雄節第十六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13
全捷第二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14
全捷第三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15
京畿第二將元係東京畿縣陳留雍丘尉氏鄢陵陽武屯駐人兵建炎元年十一月准樞密院札子差隨統領劉俊前來杭州收捕陳通續准
116
樞密院札子備奉
117
聖旨存留本將人馬在杭州就糧駐札營寨在東青門裡 有正副將各一員押隊官三員共管一十六指揮元額七千六百六十人
118
武騎第六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19
武騎第七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20
廣勇左一四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21
廣勇左一五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22
廣勇左一六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23
廣捷第四指揮元額丑百一十人
124
廣捷第五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25
廣捷第六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26
忠節第二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27
驍猛第一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28
神威第九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29
雄勇第二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30
雄威第六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31
效忠第二十四指揮元額五百一十人
132
效忠第七十五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33
效忠第七十七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34
兵馬鈐轄司軍兵內雄節威果全捷三指揮於熙寍三年以後招置宣和二年分撥宿州屯駐軍龍騎歸遠二指揮軍兵前來討捕睦州方寇續准指揮留屯於杭州營寨在東青門外 系本府兵馬鈐轄管轄共管五指揮元額二千五十人
135
雄節第十七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36
威果第六十一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37
全捷第十七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38
龍騎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39
歸遠指揮元額四百一十人
140
諸寨土軍一十三處元額共管一千三百六十六人
141
外沙巡檢司寨在候潮門外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142
海內巡檢司寨在嘉會門外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143
管界巡檢司寨在餘杭門外元額管土軍一百人
144
茶槽巡檢司寨在東青門外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145
南蕩巡檢司寨在錢塘縣界元額管土軍九十六人
146
東梓巡檢司寨在富陽縣界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147
上管巡檢司寨在鹽官縣界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148
赭山巡檢司寨在仁和鹽官兩縣界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149
黃灣巡檢司寨在鹽官縣界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150
硤石巡檢司寨在鹽官縣界元額管土軍一百人
151
奉口巡檢司寨在錢塘仁和縣界元額管土軍一百人
152
許村巡檢司寨在鹽官縣界元額管土軍共一百人
153
下塘巡檢司寨在仁和縣界元額管土軍三十人
154
廂軍
155
崇節第一指揮額管五百人
156
崇節第二指揮額管五百人
157
崇節第三指揮額管四百人
158
崇節第四指揮額管四百人
159
崇節第五指揮額管四百人
160
崇節第六指揮額管四百人
161
捍江第一指揮額管四百人
162
捍江第二指揮額管四百人
163
捍江第三指揮額管四百人
164
捍江第四指揮額管四百人
165
捍江第五指揮額管四百人
166
修江指揮額管一百二十人
167
都作院指揮額管四百八十人
168
小作院指揮額管一百人
169
清湖閘指揮額管七十人
170
開湖司指揮額管二百人
171
北城堰指揮額管三十六人
172
西河廣濟指揮額管三百
173
樓店務指揮額管三百人
174
長安堰閘指揮額管一百人
175
秤斗務指揮額管四十八人
176
壯城指揮額管三百人
177
鼓角匠指揮額管二十五人
178
橫江水軍指揮額管二十四人
179
船務指揮額管二百八十人
180
牢城指揮無額乾道五年八月分軍籍見管八百二十四人
181
坊市
182
左一廂
183
市西坊灞西巷   市南坊巾子巷
184
太平坊新街巷   融和坊肉市巷
185
清河坊清河坊巷   吳山坊吳山井巷
186
回濤坊吳山井後巷   通浙坊天井巷
187
徑山坊峨眉山巷   大隱坊都酒務巷
188
淨因坊樓店務巷   豐豫坊府學
189
善化坊竹園山巷   懷慶坊寶月山巷
190
左二廂
191
修義坊凌椒姜巷   樂眾坊南棚巷
192
教睦坊銀甕後巷   積善坊上百戲巷
193
秀義坊下百戲巷   壽安坊官巷
194
修文坊修文巷   里仁坊陶家巷
195
保信坊翦刀股巷   定民坊中棚巷
196
睦親坊官巷   純禮坊後洋街
197
保和坊磚街巷   報恩坊觀巷
198
左三廂
199
欽善坊聞扇子巷   甘泉坊相國井巷
200
清風坊活水巷   興慶坊前洋街巷
201
德化坊木子巷
202
右一廂
203
孝仁坊清平山巷   貴恕坊相府巷
204
壽域坊糧料院巷   保寍坊太廟
205
天慶坊天慶觀巷   保民坊吳山廟巷
206
長慶坊竹竿巷   懷信坊(米慈)團巷
207
常慶坊柴垛橋巷
208
右二廂
209
清平坊沙皮巷   興禮坊清泠橋巷
210
通和坊金波橋巷   延福坊灞東巷
211
蘭陵坊水巷   義和坊炭橋巷
212
武志坊李博士橋巷   戒民坊棚橋巷
213
新安坊小新橋巷   延定坊鵝鴨橋巷
214
祈祥坊北橋巷   懷遠坊軍頭司巷
215
普寍坊清遠橋巷   同德坊鐙心巷
216
教欽坊竹竿巷   嘉新坊十郎堂巷
217
招賢坊仁和縣巷   安國坊仁和倉巷
218
右三廂
219
東坊中沙後巷   西坊中沙前巷
220
善履坊豐樂橋巷   興德坊鹽橋
221
豐禾坊豐禾倉巷   昌樂坊薦橋巷
222
富樂坊蒲橋巷
223
右四廂
224
寍海坊鐵碇巷
225
界分
226
錢塘縣
227
南城界      西城界
228
溫泉界      中路南上分界
229
中路南下分界   中路北界
230
外河界      州內界
231
西湖門南界    西湖門北界
232
三教門界     吳山北界
233
西一界      西二界
234
東一界      東二界
235
東西一下分界   淨因寺界
236
三橋南界     三橋北界
237
灞北界      開道坊界
238
中棚界      井亭橋北界
239
橋南界      橋北界
240
後杭界      木子東界
241
木子西界     西莊界
242
仁和縣
243
中濠南界  眾安東界
244
小新營界  東營界
245
妙慈界   沙河東界
246
灞東界   中濠北界
247
永新橋界  仁和界
248
西營界
249
橋梁
250
都亭驛橋   州橋    洪橋
251
阜民橋    過軍橋   通江橋
252
望仙橋    三聖廟橋  柴垛橋
253
薦橋     道明橋   豐樂橋
254
蒲橋     鹽橋    梅家橋
255
葛公橋    鍾公橋   清泠橋
256
瓦子前橋   瓦子後橋  金波橋
257
巧兒橋    亨橋    貓兒橋
258
舍兒橋    永清橋   水巷橋
259
炭橋     李博士橋  棚橋
260
新橋     鵝鴨橋   北橋
261
軍頭司木橋  清遠橋   仁和倉橋
262
天水院橋   回龍橋一名觀橋    貢院橋
263
祥符橋    眾安橋   淨因寺橋
264
樓店務橋   石橋    木橋
265
凌家橋    仁壽橋   轉運衙石橋
266
渡子橋    六房院橋  金文橋
267
施家橋    侍郎橋   三橋
268
軍將橋    施水坊橋  井亭橋
269
紅橋     鞔鼓橋   馬家橋
270
洗麩橋    清湖橋   石灰橋
271
結縛橋    左藏庫橋  丁家橋
272
紀家橋    車橋    楊四姑橋
273
新莊橋    師姑橋   斜橋
274
便橋
275
物產
276
禹貢揚州筱盪既敷厥草惟天厥木惟喬周官職方氏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舊經云產白編綾緋綾藤紙木瓜橘蜜姜牛膝地黃
277
今產
278
279
秔  (禾(上而下大))  粟  麥  麻  豆
280
281
綾  絹  布  綿  羅  紬  紗
282
283
茶  鹽  絲  蜜  蠟  紙
284
285
白術  茱萸  菖蒲  桑白皮
286
芍藥  五加皮 地榆  白芷
287
地黃  荊芥  罌粟  薄苛
288
紫蘇子 麥門冬 天南星 白及
289
香附子 牛膝  何首烏 百合
290
牽牛  地骨皮 牛蒡子 地膚子
291
乾葛  天花粉 馬兜鈴 丹參
292
苦參  沙參  白鮮皮 石竹
293
白薇  藜蘆  恒山  萆薢
294
劉寄奴 葳靈仙 五倍子 茵陳
295
山藥  黃菁  瞿麥  旋復花
296
菊花  枸杞  草烏頭 鬼箭
297
山豆根 茯苓  半夏  貫眾
298
牡丹皮 杜仲  車前子 石燕子
299
秦皮  前胡  寒水石 枳實
300
續斷  青蒿子 千年潤 益母草
301
香薷  千金草 澤蘭  蛇床子
302
鉤藤  黃皮  地萹蓄 稿本
303
獨活  升麻  烏藥  苦練皮
304
百部根 躑躅花 蒲黃  榆白皮
305
鳳眼草 金星草 木通  覆盆子
306
307
橘   橙   梅   桃   李
308
杏   柿   慄   棗   瓜
309
梨   蓮   芡菰  藕   菱
310
枇杷  櫻桃  石榴  木瓜  林檎
311
楊梅  雞頭  銀杏  甘蔗
312
313
牡丹  芍藥  酴(酉縻)  棣棠  海棠
314
金林檎 御李  緋桃  滴滴金 碧桃
315
紅杏  長春  玉簪  山茶  玉梅
316
薔薇  佛見笑 聚八仙 粉團  水仙
317
海紅  徘徊  百合  梔子  翦紅羅
318
石竹  萱草  密友  金鐙  蜀葵
319
千葉蓮 佛頭蓮 紅榴  木犀  丹桂
320
木芙蓉 黃菊  山丹  白菊  臘梅
321
香梅  千葉梅 福梅  瑞香
322
323
桑  梓  柘  松  柏
324
桐  櫧  櫟  槐  杉
325
楮  桂  槤  檀  樟
326
楓  柳  榆
327
328
(上 下苦)  筀  金  淡
329
紫  
330
土貢
331
禹貢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唐書地里志貢白編綾緋綾藤紙木瓜橘蜜姜乾姜芑牛膝太平寰宇記歲貢乾地黃牛膝藤紙蜜九域志貢綾三十匹藤紙一千張
332
兩朝國史貢糟藏瓜姜祥符舊經貢山茶楊梅筍絹紬綿子姜甘蔗
333
今貢
334
綾三十匹
335
稅賦茶租免役和預買附
336
夏稅每歲婺州給本府衣絹二千五百匹紬三千匹綿三萬五千兩徽州給本府衣絹七千四十匹綿一萬七千三百五十兩
337
絹九萬五千八百一十三匹二尺四寸三分七釐
338
紬四千四百八十六匹三丈四尺八寸一分二釐
339
綾五千二百三十四匹一丈
340
綿五萬八千五百二十一兩二錢二分八釐
341
秋稅
342
苗米一十二萬三千七百一十三石六斗八升一合一勺七撮
343
茶租錢一萬一千六百八十九貫一百四十三文
344
免役錢一十二萬一千八百八十五貫七百八十五文
345
和預買每歲認發江陰軍和買絹七十二匹二丈一尺四寸三分五釐折帛錢九千二百七十八貫五百一十八文
346
絹四萬三百九十九匹二丈六尺二寸三分五釐
347
紬七百九十五匹
348
折帛錢六十四萬八千三百八十五貫五百一十八文
349
倉場庫務〔錢監作院附〕
350
鎮城倉在餘杭門裡
351
都鹽倉在天宗門裡
352
常平義倉在餘杭門裡
353
合同茶場在湧金門裏
354
糠場在天宗水門裡
355
城南炭場在候潮門外
356
城北炭場在餘杭門外
357
軍資庫在府衙門之左
358
常平庫在府衙門之左
359
公使庫在府衙門之東
360
甲仗庫在府衙之東
361
架閣庫在府衙之北
362
公使酒庫在府衙之西
363
祗備庫在府衙之西
364
什物庫在府衙之西
365
轎擔庫在府衙之西
366
醋庫一十八處分在府城內外
367
都稅院在灞頭市東抵當庫平准務秤豆?斗局附焉
368
龍山稅務在嘉會門外
369
浙江稅務在浙江岸跨浦橋南
370
北郭稅務在餘杭門外
371
江漲橋稅務在江漲橋鎮市
372
紅亭稅務在崇新門外
373
樓店務在府衙之東
374
市舶務在保安門外諸家橋之南
375
酒務五處乾道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戶部侍郎曾懷申請併歸戶部贍軍庫取三年所趁息錢以一年酌中之數為額卻於贍軍庫收趁息錢內撥還臨安府奉
376
聖旨依奏
377
都酒務在清河坊西
378
南比較務一名武林園在灞頭市南
379
北比較務一名虎跑泉在後洋街
380
龍山酒務在龍山白塔嶺下
381
江漲橋務在江漲橋鎮市
382
都作院在湧金門之北小作院附之
383
錢監大唐寶興鑄錢監在龍山相近吳郡圖經曰每歲官取長洲縣白墡土為錢塘鑄錢監用今藉田園乃故基也旁有長生水池大中祥符九年五月戊申江淮兩浙發運使李浦言饒池江杭四州錢監每歲共鑄錢一百二十萬貫用銅四百五十三萬斤今廢
384
館驛〔亭堂樓觀閣軒附〕
385
樟亭驛晏殊輿地志云在錢塘縣舊治之南五里白居易有宿樟亭驛詩羅隱乾符五年夏登是驛看潮有詩
386
郵亭驛在朝天門外中閒改名天策今為昇陽宮
387
仁和館在清湖閘之東紹興十九年郡守湯鵬舉建
388
389
南園巽亭慶歷三年郡守蔣堂於舊治之東南建巽亭以對江山之勝崇寍三年蔣之奇作詩紀其事胡宿詩云武林天下奇巽亭境中絕
390
介亭在舊治後聖果寺熙寍中郡守祖無擇對排衙石作介亭左江右湖千里在目無擇為介亭銘序云亭前有石二佾自北而南二十舉趾高踰再仞若有衙道故諺以排衙稱因名其亭曰介亭銘曰猗歟茲亭仁智是經控帶山海周旋日星嘉乃成績取名於易維介之義以敏厥德東坡居士餞楊次公於此亭詩云丹青明滅風篁嶺環佩空響桃花源郡人謂介亭山下為桃源路也 今廢
391
清風亭在中和堂之側直望海門
392
曲水亭在舊治治平中郡守舍人沈遘建今廢
393
望越亭在舊治後慶歷中郡守蔣堂建政和元年郡守張閣遷巽亭於此遂廢
394
碧波亭晏殊輿地志云在舊治子城北門外五代史載錢氏大閱兵於碧波亭亭階臨水面闊數丈元豐中郡守張詵重建
395
隆禮亭祥符舊經云在郡城錢塘舊治之南到縣一十三里
396
敦禮亭祥符舊經云在郡城錢塘舊治之南到縣一十二里
397
崇禮亭祥符舊經云在郡城錢塘舊治之南到縣一十一里
398
鳳皇亭祥符舊經云在通判舊治
399
集賢亭在豐豫門外湖堂前
400
潺湲亭古稱阿閃佛塔亭旁有溝牐引湖水以注相國井而水衝突沸騰遂名潺湲亭
401
通遠亭祥符舊經云在錢塘縣舊治北到縣四里
402
橘園亭在鹽橋之南乾道五年郡守周淙重修
403
馭舟亭在鹽橋之北
404
安濟亭祥符舊經云在錢塘舊治南到縣二十里
405
浙江亭祥符舊經云在錢塘舊治南到縣一十五里
406
407
有美堂在郡城吳山嘉佑二年龍圖閣直學士梅摯出守杭州
408
仁宗賜詩寵行摯乃取詩之首章以名有美堂詩見牧守門 歐陽修記曰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之乎寬閒之野寂寞之鄉而後得焉覽人物之盛麗夸都邑之雄富者必據乎四達之衝舟車之會而後足焉蓋彼放心於物外而此娛意於繁華二者各有適焉然其為樂不得而兼也今夫所謂羅浮天台衡岳廬阜洞庭之廣三峽之險號為東南奇偉秀絕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此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也
409
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為一都會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者惟金陵錢塘然二邦皆僭竊於亂世及
410
聖宋受命海內為一金陵以後服見誅今其江山雖在而頹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者莫不為之躊躇而淒淒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足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於江濤浩渺煙雲杳靄之閒可謂盛矣而臨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從又有四方遊士為之賓客故喜占形勝治亭榭相與極遊覽之娛然其於所取有得於此者必有遺於彼獨所謂有美堂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蓋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盡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梅公清今上御名 好學君子也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四年八月丁亥廬陵歐陽修記蔡襄書碑摯又賦吾言詩六篇皆以有美堂新建為篇首錢氏初建江湖亭于此一時名流皆有詩後人以為酒名 今廢
411
中和堂在舊治又有清風亭在堂之偏望海樓在堂北建炎三年四月壬戌
412
光堯太上皇帝來登斯堂遠矚稽山思夏后之功俯瞰濤江懷子胥之烈御製古詩一首六龍轉淮海萬騎臨吳津王者本無外駕言蘇遠民瞻彼草木秀感此瘡痍新登堂望稽山懷哉夏禹勤神功既盛大後世蒙其仁願同越句踐焦思先吾身艱難務遵養聖賢有屈伸高風動君子屬意種蠡臣又
413
御書謂斯堂偉特之觀無愧上都熏風南來我意雖快願與庶人共之後改為偉觀堂先是錢氏武肅王建閱禮堂至和三年郡守孫沔重修棟宇宏麗輪奐一新更名中和趙拚詩云老來重守鳳皇城千里人心豈易平樂職古賢形歎頌中和終不為虛名後人以為酒名
414
虛白堂舊圖經云在舊治晏殊輿地志云為刺史在官清嚴人無犯者唐長慶中刺史白居易有詩刻石堂上羅隱虛白堂牡丹詩云莫背欄竿便相笑與君俱受主人恩蓋謂白太傅手植此花也郡守梅摯十詩皆以堂有虛白閒為首章堂前有紫薇兩本世傳居易所植蘇軾有虛白堂紫薇花詩
415
清暑堂治平三年郡守蔡襄建在州治之左并撰記及書刻石堂上
416
秋香堂在漕台前治轉運使劉既濟建
417
湖堂在豐豫門外堂前有集賢亭 三賢堂在孤山竹閣有白樂天林君復蘇子瞻三賢像後廢不存乾道五年郡守周淙重建于水仙王廟之東廡
418
講易堂在府治之東紹興十六年郡守張澄建張偁名為吏隱堂隆興元年陳輝改今名中書舍人張孝祥書左朝請大夫葛立方撰記

樓》

1
東樓一名望海樓 在舊治中和堂之北太平寰宇記云高十八丈唐武德七年置
2
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於此。
3
豐豫門湧金樓政和六年郡守徐鑄以豐豫門樓隳損命鈐轄楊靖重建頗極壯麗榜曰湧金樓
4
聳翠樓在豐豫門外政和七年郡守徐鑄命鈐轄楊靖於湖堂之右以眾樂亭舊址臨湖為聳翠樓今豊樂樓
5
望湖樓一名看經樓 干德五年忠懿王錢氏建去錢塘門一里蘇軾有望湖樓詩
6
7
雲濤觀在舊治政和元年郡守張閣既徙巽亭以其舊址更造
8
9
儒賢亨會之閣故相劉正夫之居在萬松嶺東青平門青平乃公舊里號青平里時人因以此名之 政和三年敕建
10
御書閣賜是名
11
一德格天之閣紹興中
12
御書賜太師秦檜之居
13
望海閣在漕台舊治
14
白公竹閣在孤山與柏堂相連有唐刺史白居易祠堂蘇軾有竹閣柏堂二詩
15
巢居閣林逋故廬有此閣或云有寶雲寺即雲巢也
16
紅梅閣在府治
17
18
石林軒在舊治後至和中郡守孫沔初建號燕思閣又取臨安縣淨土寺立石七株置之閣前蒼然奇怪號七賢石元佑中郡守蒲宗孟改名石林軒
URN: ctp:ws67785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