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十一戶政十六荒政一

《卷四十一戶政十六荒政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荒政綱目荒政輯要卷首
2
荒政者仁政也。自古及今。極為詳備。有預備於未荒之前者。有急救於猝荒之際者。有廣救於大荒之時者。有力行於偏荒之地者。有補救於已荒之後者。全在大小官吏。酌時勢。權緩急。次第舉行。迅速籌辦。庶有裨於災黎耳。然非提綱挈領。則胸無成竹。非誤即淆。非遺即濫。欲己之善其事。而民之被其澤也難矣。故特提荒政之綱目。列於卷首。
3
周禮大司徒。以荒政十二聚萬民。一曰散財。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幾。七曰眚禮。八曰殺哀。九曰蕃樂。十曰多婚。十一曰索鬼神。十二曰除盜賊。
4
宋董煟救荒全法。人主當行六條。一曰恐懼修省。二曰減膳撤樂。三曰降詔求賢。四曰遣使發廩。五曰省奏章而從諍諫。六曰散積藏以厚黎元。 宰執當行八條。一曰以調為己責。二曰以飢溺為己任。三曰啟人主敬畏之心。四曰慮社稷顛危之漸。五曰進寬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財發粟之策。七曰擇監司以察守令。八曰開言路以通下情。 監司當行十條。一曰察鄰路豐熟上下。以為告糴之備。二曰視部內災傷大小。而行賑救之策。三曰通融有無。四曰糾察官吏。五曰寬州縣之財賦。六曰發常平之滯積。七曰毋祟遏糴。八曰毋啟抑價。九曰毋厭奏請。十曰毋拘文法。 太守當行十六條。一曰稽察常平以賑糶。二曰准備義倉以賑濟。三曰視州縣三等之飢而為之計。四曰視鄰郡三等之熟而為之備。五曰申明遏糴之禁。六曰寬弛抑糴之令。七曰計州用之盈虛。八曰察縣吏之能否。九曰委諸縣各條賑濟之方。十曰因民情各施賑濟之術。十一曰差官禱祈。十二曰存恤流民。十三曰早檢放以安人情。十四曰預措備以寬州用。十五曰因所利以濟民飢。十六曰散藥餌以救民疾。 牧令當行二十條。一曰方旱則誠心祈禱。二曰已旱則一面申州。三曰告縣不可邀阻。四曰檢旱不可後時。五曰申上司乞常平以賑糶。六曰申上司發義倉以賑濟。七曰勸富室之發廩。八曰誘富民之興販。九曰防滲漏之奸。十曰戢虛文之弊。十一曰聽客人之糶糴。十二曰任米價之低昂。十三曰請提督。十四曰擇監視。十五曰參考是非。十六曰激勸功勞。十七曰旌賞孝弟以勵俗。十八曰散施藥餌以救民。十九曰寬征催。二十曰除盜賊。
5
宋元佑初河東京東淮南災傷。監察御史上官均言賑恤有五術。一曰施與得實。二曰移粟就民。三曰隨厚薄施散。四曰擇用官吏。五曰告諭免納夏秋二稅。
6
明嘉靖八年。山西大飢。參政王尚絅上救荒八議。一曰愍飢饉。乞遣使行部。問民疾苦。二曰恤暴露。乞有司祭瘞。消釋厲氣。三曰救貧民。乞支散庾積。秋成補還。四曰停徵斂。乞截留住徵以俟豐年。五曰信告令。乞勸分菽粟。六曰推糴買。乞令無閉遏。七曰謹預備。乞申舊例。措處積貯。勿使廩庾空虛。八曰恤流亡。乞所過州縣加意存恤。勿使聚思亂。
7
明僉事林希元疏云。救荒有二難。曰得人難。審戶難。有三便。曰極貧民便賑米。次貧民便賑錢。稍貧民便賑貸。有六急。曰垂死貧民急饘粥。疾病貧民急醫藥。病起貧民急湯米。既死貧民急募瘞。遺棄小兒急收養。輕重系囚急寬恤。有三權。曰借官錢以糶糴。興工作以助賑。貸牛種以通變。有六禁。曰禁侵漁。禁攘盜。禁遏糴。禁抑價。禁宰牛。禁度僧。有三戒。曰戒遲緩。戒拘文。戒遣使。
8
明周文襄忱救荒。有六先。曰先示諭。先請蠲。先處費。先擇人。先編保甲。先查貧戶。有八宜。曰次貧之民宜賑糶。極貧之民宜賑濟。遠地之民宜賑銀。垂死之民宜賑粥。疾病之人宜救藥。罪系之人宜哀矜。既死之人宜埋瘞。務農之人宜貸種。有四權。曰獎尚義之人。綏四境之內。興聚眾之工。除入粟之罪。有五禁。曰禁侵欺。禁寇盜。禁抑價。禁溺女。禁宰牛。有三戒。曰戒後時。戒拘文。戒忘備。其綱有五。其目二十有六。
9
顏茂猷曰。正策有五。一曰開倉賑貸。二曰截留上供米以賑貸。三曰自出米。及勸糴富民賑貸。四曰借庫銀循環糶糴賑貸。五曰興修水利補輯橋道賑貸。令飢民佣工得食。而官府富民得集事也。
10
備荒管見
11
魯仕驥
12
備荒莫先於重農事。重農事之目。一曰愛農民。春耕夏耘秋獲冬斂。農民終歲勤動。無一日之暇也。功令農忙停訟。固所以恤農矣。然富室呈稟佃戶。每在農忙之時。國課攸關。豈能不一為之清理。但速以結之。俾其不至曠廢時日。至於他時農家涉訟。並速為完結。亦庶幾寓我愛農之心焉耳。一曰籌水利。兩山之間。必有水焉。大者為溪。小者為。旱則可資以灌溉。而潦足為田害。畜之洩之。陂塘溝甽。其不可忽者也。凡行部所至。問民疾苦。必詳詢其地方山溪若何。有無陂塘溝甽。已壞者修之。廢者複之。如或地勢低窪。常虞泛溢為患。則築堤捍禦。當與地方有識者。諮諏而慎行之。一曰培山林。山多田少之地。其田多磽。夫山無林木。濯濯成童山。則山中之泉脈不旺。而雨潦時降。泥沙石塊。與之俱下。則田益磽矣。必也使民樵採以時。而廣畜巨木。鬱為茂林。則上承雨露。下滋泉脈。雨潦時降。甘泉奔注。而田以肥美矣。一曰養地力。人皆知盡地力。而不知養地力。夫斯民智慮日出。今之地力。無有不盡者矣。地力益盡。而五穀益少。其結實者鮮也。古者有不易之地。一易之地。再易之地。不易之地歲可種穀。最上者也。其次則休一歲乃種。謂之一易。其次休二歲乃種。謂之再易。漢趙過作代田法。猶祖此意。總欲使地力寬然有餘耳。今縱不能如古之更易代種。然朱虛侯所謂深根溉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亦所以稍養其地力也。立苗疏。則地力厚。而一種入土。結實百倍。且精氣充足。其為谷尤養人也。至辦具糞種。亦有劑量。凡畏旱之田。糞宜淡宜少。而多畜水以濟之。則蟲不為災。畏潦之田。糞宜燥宜厚。而深浚溝甽以洩之。則水不能淹。總之宜以地氣為主。地氣七分。糞三分。調劑以生穀。則其穀結實大而多矣。一曰多穀種。古者穀種入土。必雜五種。以備災害。今閩中多種地瓜。過於五穀。幾若食味之正。然此外如粟麥黍稷。南方不恆種者。山藪水涯。稍有隙土。即教民求其種而種之。雖地氣不齊。未必廣有收獲。然多為之備。亦或薄有所得也。若草廢田荒谷。所當厲為之禁。一曰禁私宰。農人以牛為產業。私宰盛。則不獨盜牛者多。而牛疫滋起。尤必厲禁之。凡此皆所以重農事也。其次則當安富。富民者。貧民之母也。平日有事相見。宜接待以禮。而懇懇惻惻。勸其崇節儉。廣蓄積。省浮華侈靡之費。敦睦姻任恤之行。不獨所以周貧。正所以安其富也。至如廣作室廬。斬木不時。伐石過度。皆足以喪地氣。敗壞田疇。使五穀不實。亦宜勸之樸素是尚。安靜是守。毋擅興土木。又次即當安頓游民。游民者。民之蠹也。平日既無恆產。惟酗酒賭博為事。趨而日下。遂至流為盜賊。為乞丐。三五成。百十為黨。雖在豐年。此輩大為地方之害。不幸而遇飢饉。搶奪掠。將無所不至矣。是宜設法以安頓之。或有山藪水涯棄地。募之使耕。或勸富室多設閒役。如夜巡之類。藉以養之。俾之散其黨與。漸歸於正。其中鰥寡孤獨廢疾之人。又多方以廩給之。此皆備荒之要務也。其尤要者。必先清心寡欲。時以畏天恤民為心。敦教化。清訟獄。慎刑罰。深念一民或冤。一物不得其所。皆足上干天和。而致水旱之災。兢競業業。夙興夜寐。靡敢或懈。如此。則備荒之政舉矣。
13
荒政
14
惠士奇
15
荒政之弊有四。一曰勸分。二曰抑價。三曰遏糴。四曰行粥。古者千室之邑藏千鍾。萬室之邑藏萬鍾。是以勸富分貧。而食自給。且貯米於囷。一歲而陳。藏穀於廥。十年不敗。吳民爭旦夕之利。惟恐不及。而莫有為十年之計者。故江南無藏穀之家。有田數十頃。米數十囷。僅數萬家之一。分一家無以給數萬家。而一家先受其弊。富民。貧之母也。病其母而不能活其子。亦何利之有焉。此荒政之弊一也。凡物多則輕。少則重。是以古之為國者。多則斂之使重。少則散之使輕。未聞有抑價者。良以價不可抑而平也。江南既無藏穀。數十州之眾。咸仰食於商。則米商實為民之司命。彼價重則坌集。價輕則轉而之他。視利用趨。四方無擇也。抑價之令下。則米商以折閱而不至。吾恐米益乏。價益騰躍。將使菽粟如珠玉。其誰能抑之。且抑之是教民爭也。桀黠之徒。必有挾持憲令。起而強糴者。奸宄亦將嘯聚飢民。乘時攘奪。則盜賊四出而不可御。此荒政之弊二也。菽粟之流於天下。猶血脈之流於一身。流則通。遏則壅。其理易曉。況一郡之儲有限。而天下之積無窮。不能通無窮之積。而徒遏有限之儲。其罄也可立而待。或曰遏糴所以防海也。防海之法。常聞之矣。今不思所以防之之法。而遏糴是聞。吾恐海人之糴者自如。而徒使平民搖手觸禁也。此荒政之弊三也。先王行糜粥以順時令。而非以救荒。東漢嘗行之。而民多餓死。良以胥吏乾沒。賑恤多虛。撩以石灰。揉以糠核。名為活人。其實殺之。又壯者得歠而不能及於細弱羸老之民。近者得餔。而不能於深谷窮岩之域。活者二三。而死者十七八矣。且率數千人而行粥於市。則氣之所蒸。將成癘疫。眾之所聚。必有奸偷。其患不細。惟閭里長厚者可施之一鄉。而非有司之所宜行也。此荒政之弊四也。畬以為勸分不若開渠。抑價不若通商。遏糴不若廣糴。行粥不若厘戶。宋汪綱知蘭溪縣。會歲旱。躬勸富民浚堰築塘。大興水利。飢者得食其力。全活甚眾。此開渠之法也。浙東飢。宰相王淮薦朱熹為提舉常平事以振之。始拜命。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輳。民用不飢。此通商之法也。江石飢。辛棄疾榜通衢曰。閉糴者配。強糴者斬。召官吏儒生商賈。各舉有乾實者。貸以官錢。蠲其息。俾出糴他郡。期終月至城下發糶。由是連檣而至。米價自平。此廣糴之法也。江東旱。提刑使彌鞏以為賑荒在得人。俾厘戶為五等。甲賑乙糶。丙為自給。丁糴而戊濟。此厘戶之法也。顧在於今則猶有難行者。常平廢而廣糴無本錢。關稅重而通商無厚利。厘戶則胥吏上下其手而貧富不均。開渠則富民靳固其財而怨咨或作。惟損益古人之法而裁取其中。商榷今日之宜而務先其急。則四者皆可行也。江南素稱澤國。環三江。跨五湖。橫為塘。縱為浦。支為涇為蕩為濼。所以引灌溉也。堰以瀦之。堤以束之。揭允倍啟閉之。所以節水旱也。今堰講恍蕖6支渠淺澱。水至無以洩橫流之潰。水退無以溉高仰之田。故雨則溢而旱則涸。當勸富民計畝出錢。以給下戶。俾廢者修。淺者浚而益深焉。則貧富兩以為便。救一時之患。而成數百年莫大之功。則開渠之法可行也。今山東豐而荊湖熟。江南赤地千里。貴者金。賤者土。則灌輸之利。權在米商。或不能蠲其征。當半減以招之。則楚帆湘柁。銜尾而來。大艑高檣。泊於水市者相望也。物聚價輕。又焉用抑。則通商之法可行也。廣糴之法。當聚耆老及鄉先生。舉富商之謹願者。假官錢為本。而使出糴荊湖。糴十而糶二則有二分息。糶三則有三分息。以本還官。剖其息而中分之。半賑飢。半予商。而稍優其直。其餘則略仿真德秀之治潭。而立惠民倉。辛棄疾之治福。而置備安庫。以為水旱盜賊之防。此廣糴法可行也。厘戶之法。當仿韓琦河北救災政。而擇甲戶之以貲為官者。憲司禮請之。屬以計口均戶。而分三等。每縣若干都。每都五人。視民居稀稠。而增減其數。複授之粟而屬以親至某鄉。聚民均給。人日一升。幼小半之。十日一周。終而複始。至麥熟止。仍分糶粟之所。給粟之所。俾均主之。而有司總其成。如此則以戶均戶。以民振民。既不侵牟。亦無掣頓。且人情各愛其鄉。而又恐負憲司之意。必相與慫恿從事。而惟恐不均。則厘戶之法可行也。荒政大略如此。若夫以實心行實政。則存乎其人。
16
救荒策
17
魏禧
18
天災莫過於荒。天災之可以人事救之。亦莫過於荒。古之行荒政言荒策者不一。有永利者。有利用一時不可再用者。有可行者。有言之足聽行之不必效者。要或散見諸記籍中。未有統要。餘摭所見聞。擇其可常行無弊者條之。救荒之策先事為上。當事次之。事後為下。先事者。米價未貴。百姓未飢。吾有策以經之。四境安飽。而吾無救荒之名。所謂美利不言是也。當事者。米貴而未盡。民飢而未死。有策以濟。而民無所重困。所謂急則治標是也。事後者。米已乏竭。民多殍死。遷就支吾。少有所全活。所謂擇害莫若輕是也。凡先事之策八。當事之策二十有八。事後之策三。
19
先事之策
20
一曰重農。農者粟之本。或興屯田。或修水利。或賑貸牛種。或親行田野勸相。或分督里役地方。謫舉游惰。或開墾荒之法。而首在不以工役妨農時。不以訟獄擾農家。如此則農事舉矣。
21
一曰立義倉。貧民富民。多不相得。富者欺貧。貧者忌富。一迫飢饉。初猶搶米。再之富。再之公然嘯聚為賊。富民目前受貧民之害。貧民日後受官府之刑。真貧富兩不得益也。所以朱子修舉社倉。不特救一時餓殍。實所以保富全貧。護人身家。養人廉恥。為法至善。今師其意而少損益之。凡每坊設立義倉。不必分派若干家。若干人。隨其相附近處。擇便為之。聽民自議自行。先集父老士民。懇切開諭以義倉之利。身先捐俸。以勸富室。然後出示遠近。令十日內報命。凡報命者。合坊具連名呈一紙。舉值事者一正二副。某人。造冊二本。一丁冊。一義穀出入冊。凡丁冊。不論男婦貧富貴賤皆載之。官皆用印。旋給本坊收掌。其官所助穀若干。照各坊丁數多少。派貯倉內。其富豪慳吝不肯助義者。許本坊呈官。視所應出者加罰三等。所舉值事之人。有不法不公者。本坊呈官重罰。公舉他人代之。其呈仍用印付還。或坊中事繁。三人不能理。許值事人隨簽幾人佐之。本坊俱要酌處公費。以酬其勞。至義穀出入之數。官府不預。只於當發糶時。先期出示。令各坊清核丁數。定於某日糶米。官府時行巡訪。於當收糴之時。先期出示。以某日起糴穀至某日報完。逾期不完者。以欠谷多少議罰。凡坊內與糴者。設簽寫戶首姓名。下注幾口。糴米時。左設一人散簽。右設二三人量米。來糴者。先將名下應糴米錢若干。來左人領簽。即將簽投右人。照簽領米。散米已完。右人繳簽。交左人收明。日如之。富室及僮婢皆許與糴。凡糶米。如原價每升一分。今價三分。則取分六厘。二分則取分四厘。分半則取分二厘。分二厘則取一分。升一分則不出陳矣。酌取餘息。以供耗折。及修倉雜用諸費也。凡石斛升斗之類。皆一聽官造。日久棄壞。許如法私造。仍送官驗押。以賞罰之權歸於官。則人知所畏。以出入之數歸於民。則官無可私。所謂官民相制。其法無弊者也。○造倉之法。如系五間。只以四間貯穀。空閒一間以便搬移倉穀。防整倉及新穀發熱等事。法詳治譜。可按而行之。
22
湯念平先生勸積義穀序曰。民窮日甚。借貸無門。一有災荒。坐而待斃。昔朱文公社倉一法。最為盡善。然時詘舉贏。實為難事。宜師其意而力行之。為積義穀法。每坊造一木櫃。置本坊神廟。每月朔望。謁廟者各持義穀少許。或一角。或半升。或一升。至小斗而止。勿得過多。不願助者聽。隨其意而因其力。不相強也。數少而不欲多者。相形則意沮。力輕則可久也。共推一端謹者司登記。雖一角半升。必紀其名。以彰好義。推一稍有恆產而素行忠信者司出入。每朔望迄晚。即將貯櫃者登倉。次年春夏。推陳出新。因子多寡。貸與農人。息取加二。小荒則以貸諸貧人。而減其息。必公議而酌行之。若大荒則盡捐以賑困窮。必計眾而均分之。先其老弱之無告。及孝子節婦之貧者。是舉也。專以備荒而利農。他雖公事急需。不得輕移。以致耗散。有恃強而索者。眾共持之。不聽則控諸官。庶幾可久行而不廢。夫為數甚少。則人皆樂助。日月積之。歲歲行之。斯可無大飢之患矣。噫。省目前宴飲之費。即可蘇異日數人之命。減一月雞鵝之粟。即可救他年同類之生。獨何憚而不為哉。○又募義穀疏云。里中親友壽誕稱觴。當共計其費出義穀。欲為人稱觴者。亦計其費出之。或宴會有不可已者。則薄其費而以義穀補之。夫省酒食之浮費。以利濟飢貧。此祝壽之上術也。又有疾病及一切祈求。亦於神廟發願出義穀若干。夫省齋醮之虛文。以利濟飢貧。此祈神之上術也。天地鬼神。原以愛人為心。能愛人者。則彼亦愛之。以此祝壽壽必永。以此祈福病必愈。以此祈名利子息。名利子息必得矣。○按二條法最簡妙。能濟義倉之窮。故備記之。
23
一曰設砦堡。義倉之法。仍當勸諭鄉落行之。或一鄉自建一所。或數鄉共建一所。其事聽之鄉人。而官府第頒式勸成而已。但鄉落中無城郭足恃。或有兵寇騷擾。則義穀蕩耗。斷難複聚。當令各鄉於附近之山。有險足恃者。因以為砦。無砦者為堡。而置義倉其中。有急則並婦女牲畜衣服器用。徒居之。砦堡之設可以固生聚。可以保義倉。可以行清野之法以困敵。所謂一舉而三善備者也。
24
一曰酌遠糶之禁。本地產穀。有足支數年者。以遠方糴運過多。遂致產穀之地。頓成餓殍。然禁遠糶。則一方粟死。一方金死。交困之道也。當於收成時。出示諭民。凡收穀者。自計兩年口食以外。每穀十石。糶五石支用。存五石備荒。又為酌視時價貴賤。以為啟閉。如僅滿地方常價。聽其搬糶。過常價三分之一外。則不得糶遠。違者籍穀入官。分給義倉。至新穀收成已完。則舊穀任糶矣。
25
一曰嚴游民之禁。百姓不謀生業者。宜置常罰。令鄉耆里。時簡舉之。游手好閒之人。如米中蠹蟲。飢饉之時。死亡尤甚。多至為盜賊者。若督令務生。則自可生財。有養身之具矣。然欲耆里簡舉而不實心行鄉約保甲之法未易辦也。
26
一曰制穀贖罪。凡有罪犯情理可原者。一照買穀備賑銀數輸穀。不令輸銀。其穀分寄各坊義倉。值事者具領狀交官。俟賑糶時。如數取出。以施最窮苦無告之人。或米或粥。視米多少可也。義倉雖以周貧。然須有糴米本錢。則鰥寡孤獨。一文不辦者。盡餓死矣。但施米仍當責成各坊值事。每早糶米。飯後施米。仍效義倉領簽例。令各來報名。每人寫一票給之為據。但不須交錢耳。事歸一人。則坊人姓名已熟。虛實盡知。自不至於混領。若以事歸官府。另簽胥吏行之。為弊不可勝言。
27
一曰豫糴。凡地方遇有水旱。便當實稽境內人丁。核境內穀粟。扣算缺少若干。則多方籌劃。遺富商豫往穀多處買之。有水旱。則必有飢荒。若臨飢方議他糴。便難措手。且米價亦必踊貴也。
28
一曰教別種。地方遇有水旱。種植必不得時。即須先察地利。如水多害禾。則急以不忌水者種之。旱久害禾。則急以不畏旱者種之。失彼得此。尚可支持其半。大抵以先時急備為勝著也。
29
當事之策
30
一曰留請上供之米。地方大飢。或有本地應解糧米。及他處經過米船。不妨權留賑濟。然後申報。秋熟即行糴償。在朝廷不過緩數月之糧。在百姓即活數十萬人之命。雖以專制賈罪。又何傷哉。
31
一曰借庫銀轉糴。地方大飢。欲他買又苦無銀。 不妨那借庫中錢糧糴賑。從容設處以償。擇誠實能幹百姓任其事。或仍勸富民自販。開以薄利。使之樂趨。
32
一曰權折納之宜。時當凶災。擇荒熟相應處。以荒處折納之價。於熟處和糴。則荒處不至太貴。熟處不至太賤。兩利之道也。○凡為守令權不自主者。則申請上司行之。他准此。
33
一曰捐俸勸賑。地方大飢。有司當以至誠開諭。勸富民賑濟。或減價出糶。或竟行施予。然本官須先捐俸倡義。庶幾不令而行。
34
一曰重賑穀之勸。飢饉時。有能大出粟以賑者。或聞於朝廷。加以官號。或請於上司。給以冠帶扁額。以示酬勸。
35
一曰興作利民之務。地方大飢。窮民多無生業。此時或修橋路。或浚水利。種種必不得已之務。當為修理。窮民借力作以資生。而我又因以興利。一舉兩得之道也。
36
一曰勸富室興士木舉庶禮。地方大飢。宜勸富室營造土木。及一切當行之禮。使貧民得以資生。損富而富實未損。益貧而貧不虛益。勸諭時。當以三利歆動之。一則成吾欲為之事。一則借此賑貧。有大陰德。一則貧民樂業。不至為盜。富室所益更多矣。
37
一曰均糴。米價既貴。富者得以多糴。則貧者益少。每日市糴。當依每家之丁口為准。人口少者。不得多糴。則米穀均矣。
38
一曰嚴閉糴之法。富民擁有多粟。除本家口食外。餘至百石以上。閉糴專利者。許人告發。官府盡籍穀賑貧。告虛者反坐。其閉糴者鮮矣。○溫伯芳曰。吾邑荒少。而穀常踊貴。弊不在富戶。而在鋪戶。鋪戶閉糶而後價忽高。鋪戶得高價。富戶之價愈高。總之寧民家無杵臼。皆糴於市。鋪戶遂操其重。昔葉令公名向榮金華人處之極善。每早巡行各街。米戶不出糶者。杖數十。於是鋪戶欲高其價不得。而富戶知市價如常。各競出糶矣。公稔知此時非有水旱兵凶之災。客歲之入如常。何以來歲之供不足。不過雨暘偶愆。何至舊穀頓盡。至於閉市乎。○按此須實知境內穀多乃可行。不可執為定法。
39
一曰重強糴之刑。時方大飢。民易生亂。若縱其強糴。則有穀者愈不肯糶。四方客粟。聞風不來。立餓死矣。且強糴不禁。勢必搶奪。搶奪勢必擄殺。當著為令曰。有不依時價強糴一升者。即行梟首。其強糴者鮮矣。○或謂閉糴自百石以上。強糴自一升以上。閉糴者止於籍穀。而強糴者遂至殺身。輕重不太懸乎。曰閉糴之人雖不仁。猶不過專自有之利。強糴則是妄取他人。罪自不同。閉糴者少。強糴者多乎。○彭躬庵曰。此法須不動聲色。使百姓曉然知殺一人乃可以生眾人。始不激變。
40
一曰不降米穀之價。米方大貴。有司樂於市恩。動降減米價。以博小民一時歡心。不知米價減。則富戶不樂糶。而四方客米亦不來矣。惟當聽民間自消自長。粟貴金賤。人爭趨金。米價不降自減也。○或謂古人有遇飢增米價而米賤者。其法可行乎。曰此非一定可行之法也。萬一我增米價。而客米一時不來。彼貧民能當許久重價乎。大抵地方富饒。所欠止在於食。則不妨增價以招客粟。若地多貧民。此法恐不可行。止一不降米價。尚為穩著。
41
一曰核戶口。時當飢荒。須先詳核戶口若干。扣算賑糶之谷若干。賑濟之谷若干。每丁應得若干。先有定局。則無不均之患。而設處之方可早謀矣。
42
一曰無失期。不論賑糶賑施。俱當先期四處張示。的於某時起行。不可遲失期。有辜人心。且虛勞小民奔走。一曰定鄉城分給之法。凡賑糶賑施。每日一給則太煩。而小民易荒生業。至鄉落尤難行矣。當先定為令曰。凡城市每給五日。鄉落三十里內者。每給十日。三十里外者。每給半月。或謂鄉落路遠。當每給兩月。曰每給兩月。為數太多。小民不知遠計。多穀在手。便不撙節。甚至以易酒肉者有之。到甕盡杯幹時。不束手待斃。又邪思生亂矣。○或謂貧民無貲。必待每曰生理。方可得糴。此條只可行於賑施。不可行於賑糶。當酌其無弊可也。
43
一曰多置給米之地。給米須多設處所。泒定某關某處給。某關某處給。則不至捱擠失序。
44
一曰編戶丁牌。領米最易爭擠。多至混數。若仿義倉領簽。又人多難行。當照戶編牌。如考試例。循次領給。則諸弊俱無矣。其牌每戶止寫丁首一人。
45
一曰慎擇給米之人。主管給米。最要得人。須平日實訪其人公平廉能者。方可屬事。每處擇一善耆主之。又聽其各擇一二人為副。必不可令衙役與事也。
46
一曰不時巡訪。任縱得人。未必一一皆當。有司於給米時。當不時出訪。或東或西。或詳或。或隨手取米以驗美惡。或隨喚領米人驗減與否。至於出訪。或輕車。或緩步。不可盛列騶從。使人得為備
47
一曰別賞罰。不時巡訪。則任事者之賢否見。而賞罰可行矣。有公平廉能者。則重賞之。或優以冠帶。或旌以財帛。隨其功之大小可也。有奸貪私者則重罰之。或加刑。或罰穀。隨其罪之輕重可也。至於無他罪犯。止是才力不濟。不能處分條理者。則無賞無罰。下次不複簽用而已。
48
一曰暫省衙門役期。時方大飢。衙役工食。多不足贍。此時當減其半役。使之營生。如舊例一月供役十日。今止取五日。
49
一曰清獄。飢饉時。平民已難治生。獄囚死者八九矣。清獄宜分三等。輕者竟釋之。次者限親鄰保結。俟穀熟時再拘。大罪重犯。囚而少賑之。
50
一曰禁訟。大荒之時。治生不暇。況治訟乎。凡除人命賊情搶擄外。一切財產婚姻等訟。不准告。已告者。停不行。
51
一曰弛稅禁。山澤市貨等利。法有禁者。此時宜暫弛稅弛禁。廣其營生之路。至穀熟時複舊。
52
一曰修街道。街道污穢。易生疾病。荒疫相因。尤不可不慎。故當修潔街道。以防其漸。
53
一曰收棄子。飢民有棄置子女道路者。許人收養。凡收養者。具呈至官。云某年某月某曰於某處收得子女幾人。歸家撫養。官為用印給之。太平長大。一聽收主照管。本生父母不得爭執。其收主願贖者聽。或能收養自幾人以上者。官府為立賞格勸之。
54
一曰贖重罪。重罪無贖之理。然能多出穀救荒。則雖枉法以生一人。而實救數千百人之死。亦權道也。○重罪如泛常人命事。則許贖。若殺真賊。及人倫大變之犯。則不可贖。更舊冬以前人命可贖。本年所犯。則不可贖。恐富人乘機報複故也。
55
一曰收買民間草薪衣服器用。飢荒之時。貧民多賣衣服器用以給食。而富民乘人之急。甚至損價十之九者。此時官府。宜那移錢糧。設人收買。使貧民不至大虧。則謀生之路寬矣。秋冬間仍行發賣。便可補碼。至於草薪之類。亦當於此時收買。俟寒雨賣之。仍可得利。此古人已行之效。
56
一曰多置空所以處流民而嚴其法。大荒之時。有他郡流民走徙就食者。若處之不得其道。則流民立死。且或生亂。有司當擇寺觀公廨。一切空所。分別安插。每處設一人管其事。立法以繩之。諸如臥所有定。出入有時。領米有。若亂法者。初犯三日不給糧。再犯逐出境外。其有休養壯健者。則令執工役之事。或雇募民間。便不許坐食矣。
57
事後之策
58
一曰施粥。飢荒已極。不能賑米。當設法施粥。施粥須因裡設廠。若勞其遠行。恐半途僕斃。又須立人監理。令飢民至者。隨其先後。來一人則坐一人。後至者坐先至之下。已坐者不許再起。一行坐盡。又坐一行。以面相對。以背相倚。空其中路。可令擔粥人行走。坐至正午。擊梆一通。高唱給第一次食。令人次序輪散。有快餐先畢者。不得混與。一次散訖。然後擊梆二通。高唱給第二次食。如前法。共三次即止。久飢之人。腸骨枯細。驟飽即死。惟飢民中稱有父母妻子臥病在家者。量行給與攜歸。處分已訖。方令散去。散去之法。令後至坐外者先行。挨次出廠。庶不擁擠踐踏。又多人聚。易於穢染生病。須多置蒼術醋碗。熏燒以逐瘟氣。又不時察驗。嚴禁管粥者米。將生水攙稀。食者暴死。其碗箸各令飢民自備。○按米多亦不得施飯。久飢食飯。有立死者
59
一曰施藥。賑粥或不能多。服藥亦可免死。當多合救飢丸。以周給之。亦不得已之極思也。諸經驗奇方另載。
60
一曰葬殍。餓殍載塗。穢戾之氣。易生疾病。當隨時收葬。或為大坑叢埋。亦補救之一端也。
61
禧按古稱救荒無奇策。要凡天下之策未有奇者。因時制事。世人不能行。而獨行之。則謂之奇耳。是編多輯古人成法。間以意損益之。然一人耳目有盡。心思有所不及。又或自擬良法行之不能無弊者。增美去惡。以成萬世萬民之利。是在後之君子矣。
62
救荒事宜十條
63
張伯行
64
賑濟
65
極貧賑濟。或散米。或粥。無容贅矣。然賑法須公。今查飢民。止委鄉保地方。此輩多奸猾作弊之人。或借名造冊。或斂錢始得入冊。而真飢者反不得入。此查飢之弊。不可不知也。宜令鄉地既報之後。於紳衿中擇其品望公正者。加以隆禮。使之查核。必令得實。然後有濟。然飢民又不可一概定也。或有此月飢。而下月可以存活者。則去之。或有此月猶可存活。而下月飢餒。則增之。務使人人得生。不至飢死而後已。現今養濟之令。自今年十月養至明年七月。共十個月為止。此十個月之中。若限定數目。分定月分。所養之人反少。若不限定數目。惟以每月之飢不飢為憑。則十二月正月不妨多養。至五六七月可以少養。則所活者實多。林希元荒政叢言。陳三難二便。而終之以戒拘文者。此也。
66
賑糶
67
次貧賑糶。即今之各州縣。減價平糶者是也。然其中亦有當審慎者。須是查明真系次貧之民。方許糴減價之米。若無論貧富。人人得糴。富者或得賤買而貴賣。而貧人之受惠者少矣。宜照賑濟之法。每家若乾口。每月需米若干鬥。每月止許糴減價之米若干。富民不許概糴。而次貧之民亦不許多糴。如是則沾惠得均。庶免詐冒假托之弊矣。
68
賑貸
69
稍貧之民宜賑貸。即今各州縣之借用倉穀是也。而亦有當酌者。每見紳衿大戶。及豪強有力之徒。平日結交官吏。官吏等或喜其附[己](已)。或力不能制。一遇借穀之時。巧為夤緣。有借三五石者。有借至三五十石者。且有借至三五百石者。展轉糶賣。止圖一己之利。罔恤百姓之苦。多一繼富之穀。即少一周急之穀。此稍貧之民。不可不力為查核也。宜令計口受穀。每戶若乾口。每曰需谷若干鬥。每月亦止許照數領借。不許多支。亦給印票。執票赴領。仍勸諭蓄積之家。許行出利借貸與人。候豐熟之日。令其償還。如有奸猾之人。不肯償還者。州縣官為理索追比。不令逋欠。則人之借貸者多窮乏之。活者必眾矣。
70
擔粥法
71
極貧之人宜賑粥。然賑粥惟官長行之。而紳衿富戶。鮮有行之者。非盡無惻隱之心也。有所畏而勢不能為耳。施粥之名一出。人來必眾。此人得食。而彼人不得。則彼人怨。今日得食。而明日不得。則明日怨。本月得食。而下月不得。則下月怨。恩未結而怨已隨之。所以雖有其心。而不敢見之施行也。然則隨力賑粥。使人感恩而不怨者。豈無道乎。今設為擔粥之法。富家有力願施粥者。每遇風雪寒冷難以求食之日。粥一擔。令人肩挑粥擔。隨處給食。食畢則已。明日再。陸續挑給。擔粥者眾。則全活者多。且無斂怨爭擠之患矣。又風雪之日。飢民不能出門戶。每人量給粥一頓。俟天氣和暖。方能出門營求。此在富者所費有限。而貧者續命已多。若給食至於數十戶者。地方官亦即申報。酌行獎勵。
72
勸捐
73
一立獎勵之法。地方雖有富戶。未必人人好義樂施。必得上人獎勵勸勉。則有所慕而為善益力。宜諭富戶。各量力捐施。有捐之極多者。為一等尚義之民。撫台給匾旌獎。有司宜加隆重。次者為二等尚義之民。知府給匾旌獎。再次為三等尚義之民。州務給匾旌獎。若有破格多捐。為人所不能為者。則申詳撫院。具題旌獎。
74
安流民一流民當互相養濟也。每十人為一排。或多一二人。或少一二人。亦可立一排頭。來者即令著落排頭。如來者多。再分排頭。令聚一處。晝則各出分路求食。夜仍聚會一處。或庵觀寺院。令排頭代為料理。而以僧人董之。恐流來人多。或有死亡拐帶盜竊爭事故。有此著落。如佃戶之依裏主。行旅之依店主。自帖然得安。至於男女。尤當分別。寺院有男僧者。令其收養流來之男人無妻女者。庵觀之有女尼者。令其收養流來之女人無男夫者。如一家有男女數口者。不得分別拆離。或於寺觀。或於各鄉村處所。查設空閒房屋以處之。以耆老鄉約主其事。然流民又宜各州縣均為安插也。使此處安插。彼處或不安插。則此處之聚積必多。必有不能周全之虞。惟各處均為安插。則養濟自易。而人亦無擁擠之患矣。
75
稽察
76
人之飢餓而死者。必數日不得食而後死。斷無一二日不得食。即餓死之理。宜令流民頭。或僧人稽察。有一二日不得食者。即為稟官。給粥一頓。使能行走。再令出門求食。若居民。則令耆老公正者。會同鄉地。不時稽察一二日不得食者。即令報所在官長。令給粥一頓。至風雪之日。寒冷不能出門求食者。尤宜稽察。報明官長。或量給米升合。或量給錢數十文。或用擔粥法。以食之。但要每日留心。如有凍餓而死者。即報明官長。捐棺木以埋之。如先不稟明幾日不得食。而即稟報餓死者。嚴加治罪。如地方官凍餓死人不行申報者。以匿災論。如有隆冬真正無衣者。令耆老會同鄉地查明。報所在空長。捐給棉衣。流民亦如之。或耆老確查明白。稟所在官長。設法捐給。或勸諭紳衿富戶。酌量多少捐給。如此則所費者少。而所活者多矣。
77
收養
78
一鬻賣子女者。原非得已。舉家飢餓。束手就斃。不如割愛以蘇旦夕之命也。且買者必有糧之家。賣者必得食矣。今凡賣子女者。責今地方官捐俸。代為回贖。此雖軫念貧民。曲為完聚之法。但富室有力之家。不肯再買。而災黎窮困之極。必有遺棄道路。而凍餓以死者。今宜令如有窮苦零丁。不能自存者。許令親戚收養。如無親戚者。里養之。或所至之處有願收留者。任其收留。役使與雇賣人同。而人多不肯收養者。誠恐歲歉代為收養。至年豐伊又將竟回本家。不為使令。故不肯收養耳。今宜官給之券。聽其自定限期。以若干為滿。其有遺棄孤兒。人家收養長大者。即拜所養為父母。豐年不得歸還本家。著為定例。父母生之而不能養。此能養之。即亦父母矣。則人之收養者自多。而孤兒庶免凍餓而死。此兩全之道也。
79
掩埋
80
一骸骨不可不急為掩埋也。昔文王澤及枯骨。況現經飢餓而死者乎。每見有拋棄骸骨。日色暴露。甚為可慘。宜嚴飭城關各鄉約地人等。凡街市道路田間。有拋棄骸骨。俱令掩埋。以順生氣。災祲之後。每多疫疾。皆因飢死人多。癘氣熏蒸所致也。一經掩埋。不惟死者得安。而生者亦免災沴之祲矣。
81
禁戲
82
周禮以十二荒政聚萬民。九曰蕃樂。注曰。閉止樂奏也。飢饉洊臻之時。流離滿道。何必樂此乎。是以嚴加禁止。人方愁苦衣食之不暇。我乃演戲以取樂。無論向隅者所不願聞。恐天地神明。亦必不佑矣。何如省其費以濟民之為得乎。自禁之後。如有搭台及燕賓仍前演戲者。每日罰穀十石。計日增加。立比入倉。賑濟飢民。既可化無用為有用。亦可變游惰為勸慎矣。
83
賑紀十五條
84
方觀承
85
核戶之法。始於宋蘇次參。家各書其大小口數應請米若干於門。而餘童則第上中下為三等。李玨為四等。林希元為六等。法猶未盡也。今竊謂民當六七月。災象已形。宜及早以安之。於是頒規條。格式分員履勘。概限八月初旬等差厘舉。急請普賑。夫既眾著於得食之有期。而加賑又相繼也。斯有所系戀而無去志。其法圭撮必謹。主於無濫。不奪飢者之食。以實不飢之腹。自無所遺。故義以裁制之。而仁術不虛耳。是年有刁民屢赴都院告賑。勾驗紅冊。悉注去留增減之故咨覆。民卒無言。惟其立於可信之地。以有此依據也。雖然。力行保甲。尤為先務。陽明先生之撫豫也。下令家置小牌。丁若乾口。習某技業。有無殘疾及田糧等項。編排的實。為牧令者。於一州一縣中。如指諸掌。一遇災賑。按籍處分。百不失一。朱子分都支給之法。胥由是也。然則臨期核戶。又其後焉者矣。
86
右核戶
87
查賑先在勘准地畝。災分輕重。輕重一錯。後來核辦戶口。劇難調劑。然九十分重災易勘。而七八分與六分遞輕之等。所辨已微。至六分與五分。賑否攸關。尤當審慎。大旨與其畸輕毋寧畸重。重則可於核戶時伸縮之。輕則無挽補法矣。今歲成災州縣。九十分者居多。所報六七分災者。似亦拘於成例。若報災不可少二層焉者。其實收成。未必果有三分四分也。幸蒙  天恩優厚。凡六七八分災村。比較常年九十分災民。得食還多。否則其時六分之極貧。七八分之次貧。止食一賑。民其不支矣。此事責成。全在地方官。其勘報輕重之間。不惟核賑以此為根據。即錢糧之蠲緩分數亦因之。誠為辦賑第一要義也。至於委員不過臨時一過。取其白地而十分九分之。視其苗之長短密。而七八分之。五六分之。豈知十日半月之後之一槁而同歸於盡也。反是者。則前無雨而後忽有雨。此有雨而彼仍無雨。局已大變。而泥於委員報文之已上。不為更正。則錯到底矣。故及災冊未經達部以前。地方官不妨具結申請。即使駁查覆勘。而其言果驗。自當俯從。慎勿護前反貽後咎也。
88
右勘災
89
誡委員。必曰無濫無遺。然才說無濫。弊已在遺。才說無遺。弊又在濫。故不得已而曰寧濫無遺。至於本處胥役。惟委員隨一二名以供繕寫使令。不許干預核戶之事。如此則戶口無從弊混。民沾實惠。而官亦鮮後患矣。再此時即應飛檄各州縣。督令該管鄉地。先按村按戶按口。開造草冊。無許遺漏。屆期移送委員。察其應賑者。填入格冊。其不應賑與外出之戶。俱就草冊內注明。以草冊為賑冊之根。又以本有之門牌為草冊之根。
90
右造冊
91
田禾災而賑行。賑所以救農也。農民終歲勸苦。力出於己。賦效於公。凡夫國家府庫倉廩之積。皆農力之所入也。出其所入於豐年者而以賑其凶災。 德意無窮而恩施有自。有不同於幸邀者矣。司賑者先視田畝被災輕重。複審其居處器用牛具之有無存棄。以別極貧次貧。其不因災而貧者則非農也。佣工之農。耰鋤輟而飢餓隨之。極貧者為多。此與佣食於主家者有別也。孟子曰。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農民之待賑為切。而急賑加賑之澤為甚厚也。不因災而貧者亦賑。誤以賑為博施之舉也。不必皆貧而衰老者亦賑。誤以賑為養老之典也。乞丐得飽於凶年。將無啟其樂禍之心乎。佣人安坐而得食。將無墮其四體之勸乎。夫農飢則四民皆飢。穀貴則百物皆貴。推廣 恩澤而及之耳。非賑政之本意也。觀於給貧生。則用存公餘。給旗莊。則用井田官穀。知災賑之大發正帑。首重救農。其餘乏食之民。不過為區別斯可矣。未可與農民並論也。
92
右農
93
水旱間作。而飢口待食於官。嘗至數十百萬之眾。孰應給。孰應減。按例依期。湯年一溉。為枯渴之所必爭。惡其爭不以道。而法隨之。亦不得巳之為也。蓋當此之際。親履窮簷。悲閔銜恤。父母之心也。鎮以高嚴。懲其頑抗。師帥之職也。外肅中慈。所向皆辦。儻惟煦煦姑息。墮威啟玩。其爭轉多。是陷之罪矣。又嘗見急民之災。雖有多官而民所壹意謹奉者惟牧令也。救其死亡。全其室家。當扼之施。主恩為大。次則牧令宜有其美。讓之不可奪之。使百姓知感。而疾痛相依。有言共信。則爭無由起。並受其福矣。此又為大吏者所宜知也。
94
右嚴法
95
村民當領賑時。急於得飽。非立法大為之防。則諸患生焉。道里不均。有往返之勞。場宇不寬。有擁擠之慮。時曰不定。有守候之苦。稱較有低昂。桶概有盈縮。薦少而米虞蒸濕。校貫差而錢或短少。外出戶口之遺漏重冒者。保鄰親屬之扶同捏飾者。皆為患所宜防。議行條規十則。期於弊除而利可溥。惟當局者先期籌劃。身之所不至而心至之。心之所不至而法已至之。庶幾弊無萌生。澤可下究耳。
96
右防弊
97
加賑之月。丁口有病故者。例應按數裁減。所以稽實也。然念死者斂埋需費。況在凶年。雖積一口累月之糧。猶不足以償。奈何減之。亦有隱匿不報者。鄉地從而擠分之。是徒奪其半口之食而於公無益也。用是明著為令。凡賑戶死口。不核減。悉依戶口原數報銷可也。
98
右死
99
散賑定例。州縣本城設廠。四鄉各於適中處所設廠。俾一日可以往返。倘一鄉一廠。相距仍遠。天寒日短。領賑男婦。棲托無地。地方官宜勿拘成例。勿惜小費。更多設一二廠以便貧民。如景州設有七廠。乃為因地制宜之道。今核各屬所報賑廠。有已籌度得宜者。有地面不皆適中者。並有祇設一二廠者。冬月大賑在邇。亟飭辦。未足數者。速即補設。已分設者。再加詳度。村莊有遠在三十里外者。即添設一二處。務使婦女老弱。辰出晚歸。毋致寒天竭。露宿單行。不但累民。複恐滋事。監賑官務須前夕就廠住宿。及早開放。不得任情自便。致累守候。仍將設廠處所。各距村莊遠近裏數。列冊報道查核。
100
右增廠
101
八月普賑之後。按成災分數。以定加賑月分。次貧視極貧遞減。常例也。即不拘常例。亦無分極次。一再加賑而止。今歲以九十兩月。煢獨老疾之不自存也。按日以給。是名續賑。更有急不能待者。則立給錢米以救之。是名摘賑。其不成災之區。有蠲無賑。以其毗連災村。亦波及之。是名抽賑。城關亦然。又念次貧者。更數月後即無異極貧。概從優厚。賑已告竣。逆慮其去麥秋尚遠。取二三四五月。有加無已。統名之曰展賑。自古及今。得未嘗有。故災地袤延。曾無一人轉溝壑者。今續賑已成例案。告災之地。皆仿而行之。煢獨老疾之養。尤加意於荒年。此聖人之政。雖百世不易可也。
102
右展賑
103
案乾隆元年。例載流民一口。日給銀六分。五年改定制錢二十文。小口半之。是年八月。准台臣奏。仍照元年例行。夫國家施布恩澤。以恤民瘼。更在明立限制。以定民志。若流移所至。較本籍所得。食贏數倍。於是不成災之地。亦皆偽為攜負。相率而路。風聲所樹。何異懸賞格以為招哉。嗣於十月停止是令。轉徒頓息。今奉  旨令督撫隨宜安插。不必拘定資送。遏其冀幸之路。是即所以還定安集之也。宋元佑中。監司搜長安。得二人。曰流民畢伸游閱。實皆逐利者。明周祭酒洪謨。著流民說。聽近附籍。編甲里。安生理。民便之。然則推廣  聖人德意。惟奉行者。與時咸宜焉斯可耳。
104
右止流民
105
昨京師兩次人來。皆云途中並未見有北去流民。又云京中流民。卻不為少。竟未知由何路潛往。細思此事。與其沿途禁制難周。不若本地稽查易辦。州縣官總以豐年亦有外出之說。存據胸中。未一經心。即以為必難查禁。今惟立法責成。斷然行之。以定民志。庶為約而可守。擬於各州縣每一村莊。選鄉地可用者一二人。明示賞罰。責令宣布條約。稽查勸諭。其村莊內。如果冬春無全戶外出之人。加以獎賞。倘有游手無賴之徒。誘惑鄉愚成出走。勢難阻止者。即訪明去路報官。查明為首號召之人。重處枷示。扶同不報。一例究治。或其人實因漏賑而出。稟明地方官。立即補給。毋許回護。致有向隅。即以冬春有無外出之戶口。定各牧令考成之優劣。再於此次查賑熟諳之佐貳教職內。選其老成才幹者數員。分定州縣指授明悉。派令前往。同地方官商酌。攜帶查戶原冊。歷村莊。環察看。既以勸諭安業。又以體驗民情。領賑之後。有無妄出。回籍之民。有無漏賑。凡村莊道路各情形。俱令隨時稟報。有關外出戶口事宜者。即會同地方官稟聞辦理。餘無干預。但使十月以內。人情安帖。則向後嚴寒。雖至愚頑。諒不別生希冀。冒昧遠走矣。
106
右勸安業
107
因災出糶。仍限以糶三成例者。為留米備賑也。其時米少價昂。不得不借此少平市價。以系民心。究之能糴者。尚非極貧。極貧者無錢可糴。故亦不須多糶也。其輕災僻邑。及歉後米少價昂。行之為有實益。然祇在城設廠。村民既難往返於數十里之外。而老弱婦女。常有持錢終日。空守至暮者。故必四鄉分廠擇適中之地。使四面相距十餘里。村莊環而相赴。又分村分日。先期出示。明白傳諭。庶可及而無餘弊。
108
右糶米
109
此時督勸鄉農。廣種宿麥。其有關於來春生計者不小。因災貸種。上  宸衷。屢煩憲檄。州縣辦此。必須稽查詳密。使所借確皆種有麥地。則民沾實惠。而官亦免貽後累。乃愚民貪借。幾無剩畝。州縣亦據以轉請。殊不知直隸地土。非盡宜麥。民間亦不常餐。非豫東兩省可比。即豫東田畝。種麥者。亦不過十居六七。直隸尚不及半。是以行令查明有地百畝者。許借種三十畝。以為限制。過此即知為冒借非實也。詎州縣又執定三十畝之說。凡借者。皆按地給以十分之三。又屬錯誤。前本道示內。有查明地畝是否宜麥。或數畝或數十畝之語。之析甚明。初非不問宜麥與否。概照十之三出借也。如無宜麥之地。則一畝亦不應借。如數十畝實皆宜麥。即不妨按畝全借。惟至百畝以上。則以十之三為之限制耳。倘不核實辦理。先即拘定成數。轉恐虛冒不少。再民間有留麥地。麥後不種秋禾。大概皆力能辦種之人。其於秋禾旱後。趁種蕎麥小豆。希冀薄收者。目今尚未登場。此與留麥地相較。其為無力可知。是力能早種者。無藉於借。晚種者。未必皆蓄有種。並應借助。此又州縣當加體察。隨宜酌辦者也。又若避出借之繁難。慮將來之賠累。惟從己便。罔恤民艱。計較多而實心少。則隱微之間。更有愧於父母斯民之責矣。此番核造戶口。委員專辦。正為州縣借種等事。有關本計。俾得親歷村莊。專心察勘。若仍潦草塞責。應借者不借。有誤貧民種植。而冒借者無麥。寧不轉滋日後追呼。至於胥役串合冒領之弊。尤當立法察禁。以勸課之勸惰。定居官之優劣。已奉督憲再三申諭矣。
110
右借種
111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人未有飢而不寒者也。百穀聿既不登。則來年麰麥。急有厚望。然無牛何以。無草何以牧。無柴薪何以爨。無屋何以棲止。厥惟富有力者噢咻之。賑所不繼者。興工以代之。刁民之強項者。從而禁制之。古人言救荒無奇策。果能周知利病。參用剛柔。折中於道。人視之平平無奇。斯奇之至矣。
112
右推廣惠政
113
是歲被災州縣。三十有七。皆在畿南。既各按其災之輕重。就地賑恤之矣。複恐輕去其鄉者之轉而流亡。且竄入都市也。更於近京州縣。多為邀食之所。西自良鄉。而固安。而永清。而武清轉安。東至於通州。其中若霸州若文安。又在固永迤南。皆流民北來必經之路。所在設廠賑。俾安食以度三冬。無有越志。到次年二月。畿南普雨。歸及春耕。依然慶樂土焉。夫辦員固視其才之何若。又當察其性情之寬嚴而器使之。使寬厚者當重災。則雖濫而不至傷惠。刻核者當輕災。則雖遺而不至屯膏。反是則交失之矣。
114
右用人
115
荒政輯要附論六條
116
汪志伊
117
按周禮荒政十二。其中如散財。薄征。緩刑。弛力。實為備荒諸政之祖。自兩漢而降。言荒政者。史不絕書矣。然古今異宜。南北殊尚。有如汲長孺之發粟。施之後世則為擅。而謁者之令。有所不行。範希文之增價。行之薄俗則為舛。而求糶之民。必且生謗。他如伐蛟之說。於宣歙之地為宜。與河朔之民言之。弗信也。捕蝗諸具。為兗豫梁宋之地所必備。執閩廣吳越之民謀之。必笑且走矣。然則執一者不化。而泥古者鮮通。豈惟荒政然哉。觀朱子社倉諸記。及各規約法。可謂備矣。然變通亦在其人。隨其時地之宜而用之。未可執一也。按黃震通判廣德軍時。社倉大弊。眾以始自文公。不敢他議。震曰。法出於聖人。猶有通變。安有先儒為法。遂不得救其弊哉。即別買田六百畝。以其租代社倉息。非凶年不得貸。貸不取息。此可謂善於法朱子者矣。
118
宋範文正公仲淹知杭州。二浙阻飢。穀價方踊。每斗一百二十文。公增至一百八十文。眾不知所為。仍多出榜文。具述杭飢。及米價所增之數。於是商賈爭先。惟恐其後。米既輻輳。價亦隨減。按範公仁智兼全。行之固極其善。後世法令。不可造次。須要揆時度勢。假如杭州米貴。增價之榜文。必須預先差人於產米地方張挂。約其已到之後。我處方增其價。不然彼處米商未知。而我先增其價。貧民何堪久食貴米。但增價告示。切不可令一人知之。恐俱待增價而後賣。則民愈苦矣。
119
宋範忠宣公純仁。在襄城時。久旱不雨。公度來歲必闕食。遂盡籍境內客舟。召其主而諭之曰。民將無食。爾等商販。唯以五穀貯於佛寺中。候缺食時。吾為汝主糶。眾賈從命。運販不停。以至春首。所蓄無慮十數萬。諸縣飢。獨境內之民不知也。又宋紹興五年。行至斗米千錢。時留守參政孟庾。戶部尚書章誼。不抑價。惟大出陳廩。每升止糶二十五文。僅得時價四之一耳。民賴以濟。二事相類。皆可行之。米價太貴。民雖賣妻鬻女。總救不得數旬之苦。何也。米貴則人賤。所得無幾耳。二公大出陳廩。減價救民。秋成仍可賤糴。非仁智兩全之道歟。故慮米貴者出天庾而賤糶。一也。借國帑以興販。二也。王侯貴戚大小臣工軍民人等。有米照時價出糶。視其多寡。遞加恩獎。三也。責重有司。廣貸牛種。課民春耕。因其勸惰。定以黜陟。四也。朝廷重農抑末。優恤窮氓。五也。
120
乾隆丁未夏。山西大同郡旱飢。郡中多關中直隸陝西來就工作之民。糧騰踊。工不通。民往無食。歸無資。輒百十輩之富家橫索。至攫飲食財物。而土著之隱民。無所取食者隨之。椡鴕暇邸3竅綾蝗擰:刨髡呷帳十。總鎮沐公派弁兵巡衛。太守文公議逐之。時予知霍州。奉委赴大同讞案。行至雁門關。得悉其狀。念大同客民半非土著。大同雖歉。本籍固豐。官為資送。民自樂從。因由急遞稟撫軍。飛飭地方官招集流民。查明籍貫。分別四路造冊。每名站給錢百文。撥役護送。凡過州縣亦如之。客民既散。而後專賑本籍。郡遂以寧。此亦因地制宜之一法也。
121
林希元荒政。首言得人難。審戶難。謂審戶不清。各弊端從茲而起。故為荒政中最難事。然未有不得人而能清理者也。在院司當牧令是求。在州縣宜衿耆是選。務在得人。方能濟事。而得人審戶之方。吾謂當行保甲之法。何也。保甲不立。煙戶不清。則衿耆之賢否無別。何能得人以分任其勞。閭閻之貧富不分。安得審戶而悉除其弊。況保甲之法。平日為弭盜而行。則官畏煩難。而民亦嫌其擾累。此時為蠲賑而行。則官甚便宜。而民亦樂於從事。而盜賊奸宄無所容。更不待言矣。是一舉而無善不備焉。若逢災象已成。誠於此卷成規。不畏其難。斟酌而力行之。則其餘皆易為力矣。
122
或曰務安輯。贖鬻子。信賞罰。三事洵善後之政也。而水利農桑倉儲節儉風俗數大端。當先事而預為有備之計者。今反置為後圖。何也。不知此數大端者。我 國家已講之素而謀之精矣。特因地方官日久懈生。丁寧於無事之曰。輒視為老生常談。申明於既荒之後。創巨痛深。言易入而行必果也。雖然亦有說。夫燃眉則急。痛定則忘。人情大抵皆然。而辦災為尤甚。或請蠲緩以紓民力。或加賑以救民窮。地方官輒以為盡力盡心。事堪告竣矣。而不知飢饉餘生。瘡痍未起。試為之四顧閭閻。居有定所乎。人皆完聚乎。食能果腹乎。田不荒蕪乎。業不怠惰乎。一有不然。民情即為之不安。為民父母者。獨能晏然不為甫能一飽之民。畫長久之計乎。故必慮終如始。一勞永逸。而後荒政全也。更有一法。可乘此而行者。預令飢民能書字者皆得進見。人具一紙。勿書姓名。各將所當興當革者。及官吏豪猾橫行侵刻者。一一開列。散布於地。擇其眾論僉同者而察之。如果得實。立即施行。尤遇災求言以通下情之要策也。
123
勘災籌濟編
124
楊景仁
125
穀梁傳。一穀不升謂之嗛。二穀不升謂之飢。三穀不升謂之饉。四穀不升謂之荒。五穀不升謂之大祲。古者以五穀不登之多寡。別災傷之名目。後世災傷之等。則履畝各有輕重。周官不著省災之文。然鄉師司救巡國。及野司稼巡野。遂師巡稼穡。無不周知其數。是以均人。有豐年中年無年凶札之別。當必幾經審察。而後行司徒之荒政也。夫夏災秋災。輕重不齊。非親至田畝。無由定其分數。其勘報輕重之閒。不惟核賑以此為根據。即錢糧蠲緩之等差所由判焉。患辨之不早辨也。康熙三十三年。河南災。閣臣議遣官往勘。內閣學士湯文正公斌曰。無益也。使者所至。苛擾實甚。州縣一聞遣使。輒輟耕以待勘。是再荒也。不如令有司自勘良便。即使者不苛擾。亦多增一供億之煩。是以 盛世偶一行之。原為慎重災傷起見。而不可著為例也。大抵勘災之弊。半由於書吏需索牽混。往往以熟作荒。以荒作熟。以輕為重。以重為輕。預徵納條漕。辦理蠲緩舞幣圖利之地。富者出錢買荒。冀免輸納。貧者無錢注荒。轉受比追。而江蘇所屬州縣。辦糧有不歸版圖而名順莊者。田在甲圖。糧在乙圖。每遇災荒。被災之圖。與辦糧之圖。紛紜轇轕。檢核為難。滋弊尤甚。此又在清其源以去其弊者也。夫災有所隱。害在民生。災有所飾。虧在國計。司牧者可不躬親履勘。杜絕弊端。以盡康濟之實也哉。
126
報災籌濟編
127
楊景仁
128
地方遇災不報。則民隱不上聞。膏澤無由下究。以致道殣相望。盜賊伺目。往往釀成事端。而。朝近不知。迨知之而百方綏輯。已無及矣。是諱災者。 國家之大患也。即經奏報。而稍涉遷延。嗷嗷者待命須臾。輾轉間已足殘害生靈。虧損元氣。此遲延之與諱飾。其害雖有重輕。皆足以殃民而蠹國也。順治十七年。覆准直省災傷。先以情形入奏。夏災限六月終旬。秋災限七月終旬。仍扣去程途日期。如詳報到省在限外。而計算應扣之程途。亦已逾限者。參處。州縣官遲報逾限一月以內者。罰俸六月。一月以外者。降一級調用。二月以外者。降二級調用。三月以外革職。撫司道府等官。以州縣報到之日起算。逾限一例處分。迨後定例。夏災仍以六月為限。秋限以九月終旬。誠以報災逾限。緩不及事。而秋收則恐臨時或有變更。故稍寬其期也。十八年覆准州縣官不將民生苦情。詳報上司。使民無處可訴。革職永不用。若州縣官詳報。上司不接准題達者。將上司亦革職。康熙七年。題准各旗災地。遠近不一。准寬至八月初十日。逾期不准。十五年議准被災地方。遲報逾限半月以內者。罰俸六月。一月以內。罰俸一年。一月以外。仍照前例議處。雍正六年議准。一月內造報被災分數。為時太迫。嗣後勘災。寬以十日。察覆上司。寬以五日。總以四十五日為限。七年議准。甘省地處極邊。河西一帶。山高氣冷。收成更晚。受災之田。兼有冰雹風沙蟲蝕雪霜之患。於定例外稍加變通。河東鞏昌蘭州二府。河西寧夏西寧甘州涼州直隸肅州。並口外安西靖逆二屬。倘夏秋二禾。於六九兩月被災。仍照定限申報。其有六九月田禾本屬青蔥。此後忽被災傷者。准各展限半月。夏災不出七月中。秋災不出十月中。即為勘明申報。仍將被災日期。於題疏內詳悉聲明。以便察核。十二年議准。州縣勘報續被災傷分數。其續報被霜被風被水之災較重。距原報情形之日。未過十五日。不准展限。統於正限內查勘請題。十五日以外者。准於正限外展限二十日。如已過正限。均准另起限期勘報。歷來報災之例至後而益加詳密如此。恭查乾隆六年  土諭。向來各省報災。原有定期。若先期題報。便不合例。朕思按期題報者。乃指其本而言。至於水旱情形。為督撫者察其端倪。早為區畫。隨時密奏。則朕可倍加修省。而人事得以有備。若過拘成例。則未免後時矣。至於督撫報災。有故為掩飾。不肯奏出實情者。亦有好行其德。希冀取悅地方者。惟公正之大臣。既不肯匿災以病民。亦不肯違道以干譽。外此不能無過不及之失。朕恫瘝在抱。再四思惟。匿災者使百姓受流離之苦。其害甚大。違道干譽。雖非正理。以二者較之。究竟此善於彼。寧使國家多費帑金。斷不可令閭閻一夫失所。欽此。大哉  皇言。於臣工之過不及。權衡至當。寬干譽之過。正以甚匿災之罪也。守土者可勿凜諸。稽古藎臣秉鈞常以災祲上陳。奉使輒以飢荒入告。所以動人主。勤天戒。畏民碞之心者。慮至深遠。不以非[己](已)專責懼上厭聞而安於簡默也。況守土之吏親民之官乎。
129
煮賑籌濟編
130
楊景仁
131
呂東萊論救荒以設糜粥為下。惠仲孺亦謂荒政之弊四。而行粥居第一。良以行粥之舉。壯者得歠。而不能及幼孤老病之人。近者獲餔。而不能周僻壤深山之境。且萃數千飢餒疲民於一廠中。氣蒸而疫癘易染。眾聚而奸盜易萌。強者數次重餐。弱者後時空返。即其得食者。仰給一盂。奔馳數里。晨往夕還。衝風冒雪。得毋憊甚。況重以吏胥侵蝕。撩以石灰。雜以糠。嗟爾嗷鴻。活者二三。而死者十六七矣。然此法之弊也。究非法之弊也。乃行法者之弊也。夫苟行之而不善。雖良法皆成弊藪。苟行之而善。雖常法可絕弊端。竊以為災黎未賑之先待哺不迫。既賑之後續命猶難。惟施粥以調劑其間。則費易辦而事易集。又如外之流民。戶口難稽。人數無定。非粥曷濟乎。此不獨富厚耆碩宜行之鄉里。即有司亦當行之郡邑。而不可廢也。前代糜粥之設。歷有良規。國朝偶逢歉歲。軫恤多方。而賑之典。未嘗偏廢。爰採輯良法。著其利弊。賢司牧及鄉里耆碩有志振窮者。知其弊而杜之。散其利而普之。雖謂賑為盡善之仁術可也。
132
通商籌濟編
133
楊景仁
134
謹按歉歲民無糴所。則無所得食而奪興。賢司牧料其必然而危之。及其未然而弭之。則通商以裕食。洵賑濟之餘事。而平糶之先聲也。大抵商之不通也有故。遏糴者。借口本境之糧。不知米儈益昂其價。而興販莫來。抑價者。命意惠艱食之眾。不知囤戶暗售他方。而貿遷莫至。毋遏糴而糴廣。不抑價而價平。而複無暴關以因之。商民有不奔走偕來者乎。查雍正三年。直隸天津等處被水。米價甚昂。行文將軍府尹等。將盛京糧米十萬石。由海運至天津新倉。有  旨令商民自海運米者。不必禁止。聽其運至天津貿易。四年。以山東登青萊連年豐稔。  諭撫臣動帑採買。分貯濟南等屬米少之州縣。再勸諭各商販運。八年議准。行令盛京將軍奉天府尹。轉飭守口官弁。如有商民販運米穀者。聽其出口。該管州縣。給與商民船票。十年奏准。凡有商賈販運米穀。至山東直隸糶賣者。米船一到。即便放行。其臨清淮揚等關。將梁頭米稅。自五月至七月。暫行寬免。秋收之後。再行徵收。乾隆元年議准。行令督撫。轉飭管理關務各官。凡有米船過關。詢明各商如果前往被災各邑糶賣者。免稅。給與印票。責令到境之日。呈送該地方官鈐印信。以便回空核銷。如有免稅米船。偷運到省。並未到被災地方先行糶賣者。將寬免之稅。加倍追出。仍照違禁例治罪。十三年  諭以地方偶有偏災。即將該處關口應徵米豆稅。加恩寬免。則估舶聞風雲集。市直自平。駔儈不得居奇。窮黎均沾實惠。轉得權操自上等因。自後每遇災年。米商應徵關稅。非免則減。幾為常例。湛恩汪濊如此。甚至各關米稅之免。將屆停止。複行展期。所以鼓舞招徠之者甚至。二十五年。畿輔左近。穀價未能大減。  派侍郎給事中。會同直隸總督。至德州沿河一帶察看。務令舟車無阻。恐臨河州縣因糧艘需備駁運。或藉名多封船車。以致商人挽運滯。
135
睿慮精詳。無微不燭焉。而且  恩施逾格。既屢寬關市之徵。複暫弛海運之禁。乾隆元年。  諭近年以來。直隸收成歉薄。民食艱難。從前議開海運。以資接濟。續經盛京將軍奏稱錦州等處。米價加貴。請永禁海運。朕諭以今歲直隸收獲平常。俟明歲再加將軍等所請行。朕聞秋冬收獲之後。各商民攜帶資本。前赴海城平等處採買雜糧。止因時屆隆冬。海風勁烈。舟楫難行。已將所買米糧收貯各店。春融裝運。該商民惟恐地方有司。遵照明年停運之議。閉遏難。甚為惶懼。朕思商民此糧購買在先。暫行存貯各店。不應在明年禁止之內。且奉天素稱產米之鄉。雖因販運過多。價值視昔加貴。然較之直隸歉收之地。待粟而炊。其情形緩急。實相徑庭。著俟明年內地麥熟之後。再將海運禁止。四年。因京師雨澤未降。上年海運弛禁之期已滿。奉  旨複寬一年之禁。嗣迭奉  恩綸。凡災年海禁之弛。行之直隸山東者非一次。為民謀口食者綦詳矣。乃外省以及外國產米之區。間亦有權宜海運者。乾隆十二年奏准。福建台灣。雖隔重洋。與漳泉二府同隸一省。商船往來如織。原不在禁例。即如江南崇明縣。向有給照赴內地買米載回之例。嗣後如遇台郡稔年。應聽漳泉二府商賈。及在台二府民人。自十月至次年二月。於地方官處請照買運。又議准暹羅國產米甚多。如商民願往買米。造船運回者。給牌以便驗放無阻。仍嚴飭兵役。無得需索擾累。若商民無糧米載回。只載貨歸者。倍罰船稅。以示懲儆。此雖一時權宜之事。而念民食艱難。多方籌劃。使商販往來接濟。不惜破格之施。誠非苟而已也。有子民之責者。知歉歲以通商為要圖。航海尚弛其禁。而內地之過分畛域者可愧矣。關津並免其征。而城市之借端勒索者可誅矣。無使賈利者轉而賈害。庶幾利商者即以利民乎。
136
輯流移籌濟篇
137
楊景仁
138
謹按流民者飢民也。與其輯之於既流之後。不如撫之於未流之先。然飢饉薦臻。本鄉無可覓食。有不得不轉徒他方者。瑣尾流離。困踣狼狽。不早為之所。弱者阽於危亡。強者轉為盜賊。可慮也。前代如漢如隋如唐。移民就食。是民之遷流。轉出自在上之意。戰國梁惠王曾行之。雖沿周官大司徒移民通財。廩人移民就穀之制。祗一時權宜之計耳。其餘因時補救。具有良規。國朝尤為詳盡。而資送養之法。或行或不行。則變通而與時宜之。期於實惠及民而已。查康熙三十一年。陝西流民。在襄陽等處地方。得  旨有情願運送潼關米石者。即給價令其運送。此令流民就佣以濟轉輸。順便俾之回籍者。四十三年。山東流民流入京城。  命大臣官員設飯廠數十處。分行賑。嗣直隸河間等府百姓。來赴賑廠者甚眾。有  旨將東省直隸流民。遣官領送回籍。仍捐給籽粒。俾得耕田畝。雍正元年。  諭直隸山東河南流民。有就食京師者。著五城御史察詢口數。量給盤費。送回本籍等因。欽此。遵  旨議定每口每程給銀六分。老病不能行走者。加給三分。為腳力費。委官護送。地方官逐程出具收結。轉送至原籍。中途患病者。令地方官養醫治。病痊日。再行轉送。此資送流民路費之始。九年議准。直隸山東河南窮民。渡河而南。以圖就食。令沿河州縣。於各渡口詳察。有力不能自達者。量給路費。如有依親佣工易食者聽。其乞食者。用載漕米糧照例計口賑給。其欲回本籍者。資給遣回。不願即歸者。於來春耕種之候。仍皆給以資糧。令其回籍。凡資給之費。動用存公項。造冊送部。八年。凡外出窮民。有應冬月養者。  諭令動用常平倉穀。大口日給一小升。小口五合。按日動支。乾隆初。議准嗣後送流民路費。每大口日給制錢二十文。小口減半。老病者照例給腳力三分。水程。照大小口應給之數。減半給與船價。奉  旨依議速行。與前此定為每口每程給銀六分之例殊。前例以程計。一程約計百里。流民徒步。一日豈能走及一程。若以所過州縣為程。相去或六七十里。四五十里。流民過一州縣。即給銀六分。又不分大口小口。一日所得。不特倍逾於賑給之數。且較民間營趁為生者更裕。愚頑將轉以流移為利。不思複業。是故改以日計並分別大小口較為盡善也。七年。  諭各省督撫嚴飭有司。凡遇江南災民所到之地。即隨地安頓養。或借寺廟。或棚廠。使有棲止之所。動用該處常平倉穀。計口授糧。據實報銷。並訓諭約束。不得藉端滋事。至於災民聚集眾多之處。更委道府大員。專行督察。及冬月水消。春初耕種之時。有願歸本鄉者。即資送回籍。給以麥種。其不願回籍者。亦不必強等因。  聖主為流民通盤籌劃者。如是之無微不至也。顧資送之例不皆有益。而間或滋弊。無業愚民惰游幸澤。挈家結隊。仰給在官。或甫送歸籍。仍複重來。未副  朝近安輯之德意。轉滋閭閻貪詐之澆風。政體所關。防維宜亟。是以八年  諭河間天津等處。來京就食之民。日益眾多。因愚民無知。見京師既設飯廠。又有資送盤費。是以本地雖有賑濟。伊等仍輕去其鄉而不顧。且有已去而複來者。不但拋荒本業。即京師飯廠。聚人太多。春暖恐染時氣。亦屬未便。著高斌設法安插。妥協辦理。欽此。旋經大學士等。議於通州良鄉二處添設飯廠席棚。以贍續至之流民。又經直隸總督飭屬固安永清東安武清霸州文安。設粥賑。俾北來流民。隨在就食。願回籍者。資給路費。仍令本籍查明補賑。自此流民不致複聚京師矣。自時厥後。則斟酌出之。而不拘成例。
139
十三年。  諭向來外省有資送流民之例。用意良厚。然至飢饉洊臻。本處米糧乏絕。而鄰封尚可覓食。若必驅還故鄉。豈能坐以待斃。勢又將轉而之他。南北東西。輾轉資送。在鄰省既不勝其煩勞。而於災民轉益流離失所。朕思災輕之地。不可令其拋棄失業。自當照例資送回籍。倘遇積歉之年。本處無以糊口。轉徒他鄉。或倚托親舊。以濟其乏。或佣工種佃。以食其力。且其中有極無倚賴者。國家複有養之例。地方官憫其流離。無分畛域。隨宜安插。俟災氛平複。本地可耕。然後使回故里。亦未始非權宜之道。惟在權其輕重。相其緩急。斟酌辦理。不可執一而論。應令地方有司。酌量妥辦。不必拘定成例等因。十八年  諭御史奏請敕諭江南鄰省督撫。照舊例養流民。春融資送回籍等語。養流民之法。前曾行之。有名無實。轉滋多事。且於災民實無裨益。導之使輕去其鄉耳。近日巡撫已經具奏。故未准行。與其養於異方。何如厚加賑恤。使不流移轉徒之為愈。今年淮徐等處被水。朕迭次籌濟。不惜數百萬帑金。以養資送之費計之。何啻百分之一二。豈有愛焉。若以養資送所需。增為本地賑濟。豈不更沾實惠乎。夫以災地專委多員。挨戶察賑。尚恐不能一無遺漏。鄰省州縣。各有應辦事務。又何從辨其災黎。徒滋奸民在本地則乘機溷冒。及資送則聚眾強搶。去而複返。日不暇給。而實在被災流民。或依傍親屬。或佣工糊口。又必逐一稽安插。於伊等生理。益致拘礙。故停止此例等因。二十八年。  諭御史奏資送貧民回籍議覆一折。以此例一開。恐致無業之徒。混冒虛糜。於災黎無益。是僅推其流弊。而未深究夫有名無實之本原。無識者。將未免仍疑為節省帑項起見。朕因直屬兩年秋霖過多。加恩蠲賑。不啻再三。即費正供巨萬。無所靳惜。又何有於區區資送一節。然已洞悉其一無實濟。而猶曲徇陳言。矯情示惠。必不出此也。且流民故鄉既無生計。四出佣趁。即揆之古人無常職轉移執事之條。未始不可俾之並生育。又何至束縛馳驟。強以勢所不能。朕以為與其資送無實濟。不如加賑濟之期。俾民獲實惠為愈也。救荒無奇策。惟以體恤民隱為要。設令被災至重。甚至有田之戶。亦概遠徒。則所以籌撫綏。必更有大設施者。又豈恃此資送虛文。所能濟其萬一哉。將此通諭中外。使明知朕意。欽此。歷觀停止資送養之  諭。可謂深切著明。大抵法積久而生弊。道與時為變通。是以  聖諭一則曰增為本地賑濟。再則曰不如加賑濟之期。良以輯之於既流之後。不如撫之於未流之先。帑不患其多糜。惠必施於實獲。又云設令被災至重。必更有大設施者。想見神明化裁。包括無數經綸。而不沾沾於一時一事也。至於流民之歸。既無庸資送。亦無庸差送焉。嘉慶七年。  諭萬凝等。以現在清苑等縣。有差人領回本處貧民。輒欲令各州縣仿照辦理。勢不能不僉派差役。紛紛押送。竟與遞解人犯無異。是驅之轉於溝壑矣。且各州縣所差人役。豈能於本處飢民。概行指識。彼此認領。徒滋紛擾。此事斷不可行。欽此。此外出趁食之民。當聽其自歸。不必官差認領也。職司民牧。偶逢災祲。預料民或流移。先期出示各鄉村。諭以即有賑恤。令其靜候。毋得遠離。一面設粥平糶。以定民志。其有迫不及待。挈家四出者。查戶時即為登記。以待聞賑歸來。補行賑濟。歸來貸與牛種。以資生理。其流民所至之境。不分此疆爾界。加意拊循。善為措置。則民雖攖蕩析離居之苦。而得勞來還定之方矣。
140
備雜糧籌濟編
141
楊景仁
142
王制民無菜色。注謂無食菜之飢色。誠以耕九餘三。雖逢水旱。而饔常繼。斯菜色不形。然菜不熟曰饉。次於穀不熟曰飢。是其資乎民食。裨益非淺。其在豐年。猶藉以輔穀。況值大祲。或薦飢。粒米如珠。嗷嗷待命。既難謀乎粗糲。複告匱於糟糠。縱在上者賑恤百方。而恩不及周。力難為繼。當一飽之無時。願少緩須臾毋死。非有雜糧。曷充枵腹。而雜糧非可取辦於臨時也。有備無患。濟荒者籌之熟矣。恭讀雍正二年  上諭。舍旁田畔。及荒山不可耕耘之處。度量土宜。種植樹木。桑柘可以飼蠶。棗慄可以佐食。柏桐可以資用。即榛楛雜木。亦足以供炊爨。其令有司課種植。乾隆七年。  上諭如果園圃虞衡藪牧之藏。以次修舉。於民生日用。不無裨益。我國家生齒日繁。凡資生養贍之源。不可不為急講。欽此。仰見  睿慮周詳。雖民間瑣務。靡不殫心。課農之餘。並及果木。為閭閻佐食用。即以備飢荒。計至深遠也。古來循吏究圖民事。固期米穀充盈。然亦未嘗不加意於菜果之植焉。夫人情一日不食則飢。當此急勿能擇。乞命於草根樹皮。溫涼莫辨其性。蒸莫識其方。得一物而皇然下咽。冀以實飢腸。延殘喘。詎知不諳物性。訾昌陽而進豨苓。以虺而代蘼蕪。欲丐餘生。而或轉促其生者多矣。然則上古食草木之實。近世效之。亦足療飢。特須辦其可食者而食之。且須知其可食而早植之。而豫蓄之。明永樂時。周憲王作救荒本草。有圖以肖其形。有說以著其用。首言產生之壤。同異之名。次言寒熱之性。甘苦之味。淘浸烹煮。蒸灑調和之法。共草木米穀果菜。凡四百十四種。其可食者。為葉為花為實為根為為皮為莖。各有幾種。一種而或葉與實皆可食。或根與葉皆可食。或花葉與實皆可食。條分縷晰。匯次成書。嘉靖四年。巡撫畢蒙齋以為有裨荒政。下令重刊。正德間。王西樓盤作野菜譜。因江淮飢民。採摘野菜充食。恐其誤食傷生。歷覽詳詢。得六十餘種。每種圖其象而系以詩。採風者誦之。怦然感民生之艱苦焉。此二書皆精於格致。而切於恫瘝者也。惟是救荒本草中。如黃耆桔梗之類。半系藥物。則於舊本草。其新增者。如竹節菜出新鄭。紫雲菜生密縣。因周王備藩河南。當時植於圃者。多系中州產。他處未必盡有之。至如百合石榴柿梨梅杏等物。乃尋常果品。人盡知食之。今擇其可磨作餅蒸食者。登載較詳。至野菜譜。如絲屩屩板蕎蕎之屬。世不盡識。今檢其村野所恆有。而便於採捋者。載之。以補救荒本草所未備。近世吳氏儀洛輯本草從新。所收救荒之品。較易取求。而前明徐宗伯光啟農政全書。所載食草木葉法。與闢穀等方。亦附錄焉。屠隆荒政考云。災傷之處。雜置豆粟薷諒筌褶Х壑類。皆足充飢。今據諸書所志。酌錄而匯存之。世有心民瘼。知其可食而早植之而豫蓄之。俾得補五榖之缺。而無傷生之嗟。豈非救荒之一助哉。噫嘻。觀於此者。小民艱食之情可以惻然而悲矣。仁人君子所由訪溝洫之遺模。講積貯之成法。競競焉防於未荒之前。稽平糶之舊制。循散賑之良規。肫肫焉援於既荒之後。思其艱以圖其易。惟茲雜糧藉以輔穀。而不恃為延命之資。固有備無患者之上願也。
143
工籌濟編
144
楊景仁
145
荒歲役民。出於不得已。而未始非良法也。浚河築堤諸務。受其直。救目前之飢荒。藉其勞。救將來之水旱。他如修城垣。葺學校。皆工程之大者。即繕完寺觀。似非急務。而用財者無虛糜之費。就佣者無素食之。勞民而便民。非良法乎。查康熙五十二年覆准。令陝西各州縣修城。俾窮民得佣工度日。雍正四年。  諭朕軫念東省被水窮民。粒食惟艱。特允山東巡撫之請。於大清河興疏浚之工。令乏食小民。得力役之資。為糊口之計。今天氣和暖。土c松潤。正當畚鍤之時。去秋該撫奏請設廠賑濟。今赴工者眾。粥廠可以停止。但念此就食小民。其中豈無老弱殘疾。不能赴工者。賑既停。麥秋之期尚遠。此輩窮無所歸之人。或仍致失所。朕心深為憫焉。著山東巡撫。將不能赴工之窮民。察明若干。每口仍給與升合之資。候至秋收後停止。所用銀均作正項開銷。該撫嚴飭各州縣官。務實心奉行。以副朕養育百姓之至意。欽此。  聖主憐憫飢民。使壯丁就役。而又念及不能赴工之老弱殘疾。予以口食。德至渥矣。而工程之修舉。在先事豫籌。別其緩急輕重。則遇災欲辦工賑。無難次第舉行。乾隆二年  諭。今年春夏之交。直隸山東兩省。雨澤愆期。二麥歉收。朕已多方籌劃。接濟民食。且令直隸總督。有應興工作。以次舉行。俾小民得藉營繕。以糊其口。今思山東百姓。多仗二麥度日。今歲麥收既薄。雖屢降諭旨。蠲賑平糶。仍恐閭閻尚有艱食之虞。著該撫悉心計議。如開渠築堤修葺城垣等事。酌量舉行。使貧民佣工就食。兼贍家口。庶可免於流離失所也。再年歲豐歉。難以懸定。而工程之應修理者。必先有成局。然後可以隨時興舉。一省之中。工程之大者。莫如城郭。而地方何處為最要。要地又以何處為最先。應令各省督撫一一確查。分別緩急。豫為估計。造冊報部。將來如水旱不齊之時。欲以工代賑。即可按籍而稽。速為辦理。不致遲滯。於民生殊有裨益。欽此仰見  聖主子惠困窮。精神貫徹乎事前事後。思患而防。事豫則立也。乾隆八年奏准。直隸河津兩郡旱災。將滄州改築土城。景州土城。亦於開春修築殘缺。災民俱得佣]自給。十三年。山東修沂河兩岸堤工。部議照以工代賑之例。土方工價。准給一半。  上念東省被災甚重。民情艱窘。非他處可比。將土方工價。按數全給。此又破例之  殊恩也。二十五年。直屬有應修河道溝渠等工。將上年截北倉漕米。所存十萬石。作為修浚河渠以工代賑之用。二十七年。  敕令步軍統領。派員修治德勝門外。至清沙一帶石道。其餘各門有未平坦處。並令查勘酌辨。奉有多興土功。亦所以養窮民之  諭。四十七年。豫省青龍岡堵築漫口。下游居民。經黃水淹浸。民食維艱。另籌開挑引河。改建堤岸。俾江南山東兩省附近災黎。赴工授食。五十七年。直隸被旱。  敕令保定天津河間。以及順廣大等府城垣。乘此興修。並查明各該州縣城工。如有應行急修之處。趕緊勘估。奏明辦理。此乾隆年間工賑之大略也。嘉慶元年。  諭本年湖北各屬。因漢江漲發。猝被水淹。荊門災形較重。該處堤工。原系百姓自衛田廬。例應官督民修。第念楚省教匪滋事之處。既被擾累。其未經被賊地方。又複猝遇水災。殊為可憫。著加恩將此次堤工。官為修理。又  諭救荒之策。莫善於以工代賑。因思附近城河等處。久未挑浚。多有淤滯。以致驟雨不能消涸。著通行查勘。將應行疏浚之處。雇集附近窮民。興工挑挖。於工賑兩有裨益。欽此。  聖恩高厚。以民修之項作官修。體恤百姓者既至。而以工賑為救荒之善策。洵萬世不刊之訓也。六年。京師右安永定各門被水。將永定河東西兩岸決口堵築。有  旨令官給佣資。俾被水難民。赴工幫同力作。以充口食。十三年。以上年直隸通州等處被淹。凡坐落永定河西岸。並切近大道之宛平良鄉等十餘州縣。有應疏浚牧牛河淤淺。及挑挖大路兩旁溝渠等工。動用賑餘銀兩。以工代賑。十五年。甘肅被旱。  俞督臣之請。於來春開凍後。即趕修皋蘭固原等處城工。俾貧民得資糊口。此嘉慶以來工賑之大略也。司牧者善為經理。工鳩而民庶有鳩。力食。而農堪代食。沐膏澤而勤苦。不亦康乎。
146
安富以救貧說籌濟編
147
楊景仁
148
按保息六條。終於安富。注平其繇役。不專取。則安富固有道焉。昔周武王之民。有粟至百鼓。而戍避重泉。齊桓公之民。成囷者二家。而聘隆式璧。此人主藏富於民之至計。即重農積穀之微權也。顧三代以上。畫井授田。富之之權操於上。其時無甚貧之民。亦無甚富之民。井田既廢。民間生計。一聽民之自為謀。而其所謂富者。半由貨殖。不盡出於農田。史記所以有本富末富之辨也。近世生齒日繁。惰游日眾。裒多益寡。則本富固可恃。而末富亦可資。乃官吏日從而侵侮之。日削月脧。不久而富者亦貧矣。富者不安。而日流於凋敝。設令飢饉薦臻。庫帑不散擅動。常平社倉米穀之發。又複不敷。將何所取資。以活環而待哺之窮黎耶。惟培養富戶於平時。而後臨事得藉其力。平時輕徭薄賦。加意護持。臨時如平糶施粥助賑貸種諸務。皆取給焉。而未可抑勒也。誘掖有方。獎勵有法。足穀翁雖甚儉嗇。見守土者從容開導。加以優禮。咸以為榮。而踊躍聽命矣。雍正二年。  諭社倉之設。原以備荒歉不時之需。朕以為勸諭百姓。聽民便自為之。而不當以官法繩之等因。欽此。夫社倉米穀。小民不過斗斛之益。而   聖心體恤如此。深慮有司行之不善。致滋煩擾也。而凡勸分之資乎富民者。安可以官法相繩。涉於派累哉。即令急公愛民。而理諭勢禁。強以必從。或不孚以情。而操之太蹙。或不量其力。而索之太奢。竊恐志在救貧。而弊先擾富也。夫周貧者之急。不可以擾富。富者之餘。斯可以救貧。司牧者繹周官保息安富之義。為我 國家培養元氣。俾緩急可恃。貧富相維。則幾矣。
URN: ctp:ws68178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