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卷一 《全上古三代文》
2
◎太昊
3
太昊,亦作太,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一云伏羲氏,一云宓犧氏,一云包羲氏,一云庖犧氏,都陳。在位百十一年,一云百六十四年。
4
◇十言之教
5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左傳》定四年《正義》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
6
◎炎帝
7
帝生於姜水。《說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稱炎帝。一云赤帝。一云有焱氏。始作耒耜,號神農氏。一云農皇。以起烈山,亦號烈山氏。一云厲山氏。一雲連山氏,一云朱襄氏。初都陳,後居曲阜,在位百二十年,傳八世五百三十年。一云傳十七世,一云七十世。謹案《漢。藝文志》農家有《神農》二十篇,本《注》云:「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師古引劉向《別錄》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說」。兵陰陽家又有《神農兵法》一篇,五行家有《神農大幽五行》二十七卷,雜占家有《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卷。經方家有《神農黃帝食禁》七卷,《周禮。醫師疏》引《食禁》作《食藥》。神仙家有《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獨《本草》不見,見《平帝紀》及《樓護傳》,蓋《食禁》、《食藥》即《本草》矣。倉頡造字在黃帝時,前此未有文字。神農之言,皆後人追錄。晁錯所引,顯是六國時語。即《六韜》及《管子》、《文子》所載,亦不過謂神農之法,相傳如是。豈謂神農手撰之文哉。今除《本草》見存外,皆入錄。
8
◇神農之禁
9
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群書治要》、《六韜。虎韜篇》引《神農之禁》
10
◇神農之數
11
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管子。揆度》
12
◇神農之法
13
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義》、《淮南子。齊俗訓》「不耕不織」上皆有「而」字。又《呂氏春秋。愛類》引《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14
◇神農之教
15
有石城十仞,有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漢食貨志》晁錯引《神農之教》
16
◇神農書
17
禾生於棗,出于上黨羊頭之山右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於寅卯。黍生于榆,出于大梁之山左谷中。生六十日秀,四十日熟,凡一百日成。忌于丑。大豆生於槐,出於沮石之山谷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小豆生於李,出於農石之山谷中。生六十日華,五十日熟,凡一百一十日成。忌于卯。秫生於楊,出于農石之山谷中。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於午。蕎麥生於杏,出於農石之山谷中。生二十五日秀,五十日熟。凡七十五日成。忌于子。麻生於荊,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幹未午辰亥。小麥生于桃,出於須石之山谷中。生二百日秀,三十日熟,凡二百三十日成。忌於子。稻生於柳,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八十日秀,七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亥。五穀以生長日種者多實,以老死日種者無實,又難生。以忌日種之,一人不食。
18
禾生於己,疾於酉,長於子,老於戌,惡於丙丁,忌于寅卯。黍生于寅,疾於午,長於丙丁,老於戌,死于申,惡于辰,忌于丑。豆生于申,疾於子,長於壬,老於丑,惡于甲乙,忌於丙丁。麥生於酉,疾于卯,長於辰,老於午,死於巳。惡於戌,忌於子。太歲在四季,葶藶子熟時可種禾豆,夏至時可種黍麻。夏至後百日,地氣上時可種麥。丑未戌是也太歲在四仲,椹熟時可種禾豆,夏至可種黍麻,夏至後九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子午丑酉是也。太歲在四孟,以蠶眠起時可種禾豆。夏至前五十日可種稻黍麻。夏至後八十日,地氣上可種麥申已亥是也《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19
◇神農占
20
正月上朔,有風雨。三月穀貴,石五百錢。八月有三卯,旱,麥大善。無三卯,麥不善。凡蟲食李,則黍貴。食棗,粟貴。食杏,麥貴。食荊,麻貴。食桑,絲貴。正月上朔日,風從東來,植禾善。從南來,植黍善。從北來,稚禾善。四月四日,風從東來,植豆善。西來,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無風,不種豆。從冬至日到來年,滿六十日,有大風雨折樹木,麥大善。從平朔至食時,植麥善。至日中,中麥善。至日入,稚麥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種。四月朔日,風從東來,從平明至辰時,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蠶善。正月有甲子,糴初貴後賤。正月上辛,溫者善,風寒者不好。《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21
◇有焱氏頌
22
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莊子。天運》引「有焱氏為之頌」。《釋文》「焱亦作炎」。
23
◎黃帝
24
帝姓公孫,名軒轅。一云姓姬。始服軒冕,號軒轅氏。一云居軒轅之丘,因以為號亦云帝軒氏。一云帝鴻氏,一云歸藏氏。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亦號有熊氏。伐炎帝,殺蚩尤,以土德王,稱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
25
◇道言
26
一者,階於道,機於神。《六韜。兵道》十二
27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天同氣。《文子。符言》、《上仁》、《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繆稱訓》、《泰族訓》、《御覽》七十七。
28
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呂氏春秋。去私》
29
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以言不刑蹇。《呂氏春秋。圜道》
30
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呂氏春秋。遇合》
31
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呂氏春秋。審時》
32
◇政語
33
日中必й,操刀必割。賈誼《新書。一宗首》
34
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賈誼新書》九《修政語》上
35
◇巾几銘
36
毋翕弱,毋人肥德,毋違同,毋敖禮,毋謀非德,毋犯非義。《路史。疏仡紀》「黃帝作巾幾之銘」。案《後漢。朱穆傳》《注》:「黃帝作巾機之法。」即此。《漢志》道家有《黃帝銘》六篇
37
◇金人銘
38
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無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綿綿不絕,將成綱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曰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眾人惑,我獨不從。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說苑。敬慎》。案此銘舊無撰人名,據《太公陰謀》、《太公金匱》,知即黃帝六銘之一。《金匱》僅載銘首廿餘字,今取《說苑》以足之
39
◇戒
40
餘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意林》一引《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
41
◇丹書戒
42
施舍在心平,不幸乃弗聞過。禍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上下一日百戰。《路史。疏仡紀》:「黃帝用作戒於丹書」。又《韓非子。楊權》引末五語
43
◇誨顓頊
44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呂氏春秋》。序意》:「文信侯曰:「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
45
◇黃雀占
46
黃者士精,赤者火熒。爵者賞也。餘當立大功乎。黃雀者集也。《御覽》八百七十二引《春秋考異郵》:「黃帝將興,有黃雀赤頭立於日旁。黃帝曰」《藝文類聚》九十九引作。黃帝占曰:「黃者,玉精。赤者,火熒。雀者,賞也。餘當立。」」
47
◇《李法》
48
壁壘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謂姦人。奸人者殺。《漢書。胡建傳》
49
◇《兵法》
50
甲子從北斗魁第一星起,順數至庚午,在第七剛星。至辛未,還從第六星逆數至丙子,又從第一星順數,盡六甲。《五行大義》第五篇引《黃帝兵訣》。案《隋志。黃帝兵法雜要訣一卷》此省詞。《隋志》《黃帝兵法》共八種。又案《李法》《律法》《兵律》在其中。今輯《兵法》次《李法》後。
51
沈陰,日月俱無光,晝不見日,夜不見月星,皆有雲障之而不雨,此為君臣俱有陰謀,兩敵相當,陰相圖議也。若晝陰,夜月出,君謀臣;夜陰,晝日出,臣謀君,下逆上也。《開元占經》五引《黃帝用兵要法》。又十一引《黃帝用兵要訣》
52
日月暈,仰視之。須臾,忽有雲氣從傍入者,急隨雲以攻之,大勝。《開元占經》八引《黃帝兵法》
53
熒惑出太白之陰,若不有分軍,必有他急,分大軍也。《開元占經》二十一引《黃帝兵法》
54
太白與辰星俱出東方,西方國大敗。俱出西方,東方國大敗。若客主人俱出軍,在東方,東方軍敗。在西方,西方軍敗。言其表面軍也。在表者不善,不獲已,軍堅守可也。《開元占經》二十二引《黃帝兵法》
55
◇出軍訣
56
牙旗者,將軍之精;金鼓者,將軍之氣,一軍之形侯也。《御覽》三百三十八
57
◎帝顓頊
58
帝名顓頊,黃帝孫,興於高陽,號高陽氏。裨菩鍘R輝萍姓。以水德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59
◇政語
60
帝顓頊曰:「至道不可過也。至義不可易也。是故以後者復跡也。故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賞之,加而弗損,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修正語》上
61
顓頊曰:「功莫美於去惡而為善,罪莫大於去善而為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已也,惡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同上
62
◇丹書
63
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忘。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大戴禮》:「武王踐祚,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帝顓頊之道存乎?」師尚父曰:「在《丹書》。書之言云云」」。案「昔帝」各本作黃帝,今從官聚珍本。《學記》疏云。檢《大戴禮》,惟雲帝顓頊之道,無「黃」字
64
◇帝顓頊之法
65
婦人不辟男子於路者,拂之於四達之衢。《淮南。齊俗訓》、《御覽》七十引《淮南子》「拂」作祓,注云「除其不祥」
66
◎帝嚳
67
帝名嚳,一云名媯一云名岌,黃帝曾孫。興於高辛,號高辛氏。年十五,佐顓頊,三十五即位,以木德王,都亳。在位七十年,年百有五。
68
◇政語
69
帝嚳曰:「緣道者之辭,而與為道已。緣巧者之事,而學當作與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與為仁已。故節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專其美矣。故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顓頊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70
帝嚳曰:「德莫高於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於信,治莫大於仁,吾慎此而已也。」同上)
71
◎帝堯
72
帝姓伊祁,名放勛,帝嚳子,兄帝摯封為唐侯,以帝摯之九年受禪,號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陽。或云以土德王。在位七十年而舜攝,又二十八年崩,年百七十。謚曰堯。
73
◇政語
74
帝堯曰:「吾存心於千古,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飢,曰此我飢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賈誼《新書。修政語》
75
◇堯戒
76
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貴於山,而貴於垤。《淮南子。人間訓》
77
刻璧東沈於雒
78
天子臣放勛,德薄施行不玄。《御覽》八十引《尚書中侯》
79
◎帝舜
80
帝姓姚,名重華。或云字都君,諸馮人。顓頊之後。堯徵為司徒,尋攝政受禪,號有虞氏。以土德王,都浦阪。在位五十年,年百歲,或云百十歲。謚曰舜。
81
◇九共
82
予辯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敖。《尚書大傳》
83
◇政語
84
帝舜曰:「吾盡吾敬,而以事吾上,故見為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為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為仁焉。
85
◇祠田
86
荷此長茫耕彼南畝,四海俱有。《文心雕龍。祝盟篇》引舜之《祠田》
87
◎夏禹
88
禹姓姒,名文命,蜀之石紐人,顓頊六世孫。堯以為司空,封夏伯,因稱伯禹。後受舜禪,號有夏氏,始降稱王。亦號夏后氏。攝位二十年,即位十年,謚曰禹,亦稱神禹,又曰大禹。
89
◇禹誓
90
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疑當作群邦諸君以征有苗。《墨子。兼愛》下
91
◇禹禁
92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且以並農力,執成男女之功。《周書。大聚篇》:「旦聞禹之禁」
93
◇政語
94
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民,我弗能勸也。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95
◇夏箴
96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周書。文傳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書也。」
97
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飢,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飢,臣妾與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同
98
◇開望
99
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飢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周書。文傳篇》引《開望》。孔晁曰:「《開望》,古書名也。」《北堂書鈔》一百二引「天有四殃」已下為《周書。夏箴》。今據編於《夏箴》後。
100
◇иね銘
101
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參獄訟者揮跽佟#ā跺髯印罰骸趕撓碇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跽抳以待四海之士。為銘於иね。又見《淮南子。汜論訓》,作「以待四方之士為號」云云,小異。)
102
◇祀六
103
若爾神靈,洪祀。六是合,無差無傾,無有不正。若民有不敬事,則會批之六,六事之機,以垂示我。民人無敢不敬事。上下王祀。《尚書大傳》《鴻範五行傳》
104
◎后稷
105
后稷名棄,帝嚳之胄。別姓姬,唐虞之際為天官,主稷。後之言主,故號后稷。後為司馬,子孫世居稷官,皆稱后稷。至太康末失官。商初代柱為稷神。周克商,追尊為自出之帝,效配天。
106
◇教稷
107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呂氏春秋。上農》
108
后稷曰:「子能以囊突乎?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子能使吾王靖而川浴土乎?子能使保濕安地而處乎?子能使嘁哪敢乎?子能使子之野盡為泠風乎?子能使槁數節而莖堅乎?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強乎?無之,若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者欲燥,燥者欲濕。上田棄畝,下田棄川。五耕五辱,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必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是以六尺之茫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川也。辱柄尺,此其度也。其辱六寸,所以間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人辱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草言4笤隆6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此告民地寶盡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犬希首生而麥無葉,而從事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獲死。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有年瘞土,無年瘞土,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卻之。民既卻,乃以良時慕,此從事之下也。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種毯灘晃蹋種重禾不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呂氏春秋。任地》
109
◎商湯
110
湯姓子,名履。一名天乙。契十四世孫。即位十七年克夏,號曰武王。王十三年崩,年百歲。謚曰湯。一曰成湯,一曰武湯。
111
◇帝告
112
施章乃服,明上下《困學紀聞》二引《尚書大傳。帝告》
113
◇湯征
114
湯曰:「予有言,有視水見形,視民見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史記。殷本紀》案《孟子。滕文公》篇引「葛伯仇」餉。《梁惠王篇》引「湯一征自葛始」,又引「我後,後來其蘇。《滕文公》篇引「湯始征自葛載,」又引「我後,後來其無罰」,皆《湯征》文。以《孔書》入《仲虺之誥》,故不錄。
115
◇湯誥
116
惟三月,王自至于東郊,告諸侯群後:「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於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史記。殷本紀》
117
◇與諸侯誓
118
湯即天子之位,與諸侯誓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雌勝雄,謂之亂,而人弗行。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與從。」《周書。殷祝》
119
◇政語
120
湯曰:「學聖王之道者,譬如其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舍學聖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賈誼新書》九。
121
湯曰:「藥食嘗於卑。然後至于貴。藥言獻于貴。然後聞於卑。」同上,又見《說苑。君道》
122
◇嫁妹辭
123
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侯,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侯。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困學紀聞》一京房引湯嫁妹之詞
124
◇盤銘
12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126
◇綱祝
127
湯見設綱者,四面張,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綱。」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綱,今之人循緒。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請受其犯命者。賈誼新書》七。又見《呂氏春秋。異用》、《史記。殷本紀》、《新序》五,並小異。
128
◇桑林禱
129
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時,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躬。朕躬有罪,無及萬方。《墨子。兼愛》下引湯說。又《呂氏春秋。順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多末二語。其為禱旱之詞,可以互証。而《周語。湯誓》曰:「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韋詔注:「《湯誓》,《商書》伐桀之誓也。」今《湯誓》無此言,則散亡矣。又《論語。堯曰篇》孔安國注:「此伐桀告天之文。」《墨子》引《湯誓》其詞若此,則與《墨子》顯異,所未詳也。
130
政不節與?使民疾與?宮室崇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興與?《荀子。大略篇》。又《公羊解詁》二引《韓詩傳》、《說苑。君道篇》、《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小異。
131
◎武丁
132
武丁,小乙子,湯十世孫,商之第二十二王。在位五十九年,一云百年,廟號高宗。
133
◇說命
134
高宗梁ウ,三年不言。《尚書大傳》
135
曰:「以餘正于四方,餘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楚語》上:白公子張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武丁於是作書。」賈逵。唐固曰:《書》,《說命》也。
136
曰:「若金,用女作礪。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大旱,用女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不暝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同上
137
必交修餘,無餘棄也。同上
138
念終始,典於學。《文王世子》
139
學學半。《學記》
140
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同上
141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推干戈省厥躬。《緇衣》
142
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同上
143
◎伊尹
144
伊尹名摯,姓伊字尹,有人先之空桑人。初仕桀,歸相湯,為阿衡。太甲尊為保衡。
145
◇伊訓
146
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漢書。律歷志》引《伊訓》
147
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孟子》
148
載孚在亳。《堯典》疏云。鄭《注》典寶引《伊訓》
149
征自三屆。同上
150
從諫而不指,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荀子。臣道》引《書》。楊人京云:「《書》,《伊訓》也。」
151
◇四方獻令
152
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牛馬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而獻之。本脫「而」字,從《文選》左思《詠史詩》注引補,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湔髮、文身,請令以魚皮之な,笪懨χ醬,笪庾直究瞻祝從《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引補鮫《盾病防劍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正西昆崙、狗國、鬼親、枳巳、詼、貫胸、雕題、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洹⒔歷、龍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一作貌胡代翟、匈奴、樓煩、月氏、癩堇紜⑵淞、東胡。請令以橐駝、白玉、野馬、攖餘、冱是、良弓為獻。」湯曰:「善」《周書。王會》
153
◇說湯
154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熏以萑葦此四字本脫,從《風俗通。祀典》、《續漢。禮儀志》中注引補爝以嘶穡釁以犧犬濉C魅丈璩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得本作「可對」,從《御覽》八百四十九校改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犬矍者燥,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樂本作「酷」。從《玉篇》引改,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侯。肉之美者,猩猩之唇,《豸唷貳┲炙,雋《角燕》《文選。七命》注作「雋燕」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蟑,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疑當作「若碧」。嗨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於東海。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壽木之華。指姑《齊民要術》十引作「括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蕓,雲夢之芹《說文》作艸豈,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賓壑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開元占經》一百一作「雩揭之露」,《初學記》二、《御覽》十二作「揭雩之露。」宋本《初學記》作「揭萼」,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骷潰南海之。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疑當作「白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疆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呂氏春秋。本味》。案《漢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說家有《伊尹說》二十七篇。本注:「其語淺薄,似依托也。」此疑即小說家之一篇。《孟子》:「伊尹以割烹要湯,」謂此篇也。
155
◇對湯問
156
湯問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呂氏春秋。先己》
157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後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後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說苑。君道》
158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伊尹對曰:「三公者,知通於大道,應變而不窮。辯於萬物之情,通於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調陰陽,正四時,節風雨,如是者舉以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於道也。九卿者,不失四時,通於溝渠,修堤防,樹五穀,通於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是者舉以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於德也。大夫者,出入與民同眾,取去與民同利。通於人事,行猶舉繩,不傷於言。言之於世,不害於身。通於關梁,實於府庫。如是者舉以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於仁也。列士者,知義而不失其心,事功而不獨專其賞,忠政強諫而無有姦詐,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舉以為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於義也。故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湯曰:「何謂臣而不臣?」伊尹對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也。」《說苑。臣術》、《五行大義》第二十二篇引《帝王世紀》
159
湯問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伊尹對曰:「三公者,所以參王事也。九卿者,所以參三公也。大夫者,所以參九卿也。列士者,所以參大夫也。故參而有參,是謂事宗。事宗不失,外內若一。同上
160
◎仲虺
161
仲虺亦作中蘬,亦作中□。一曰萊朱,薛人。夏車正奚仲之後,為湯左相。
162
◇仲虺之告
163
我聞于夏,人矯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墨子。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又《非命中》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式是惡,用闕師。」又《非命下》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於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凡三引互異。
164
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堯問》引《中蘬之言》,又《呂氏春秋。驕恣》引無「霸得疑者」四字。
165
亂者取之,亡者侮之。《左傳》襄十四年引「仲虺有言」。又襄三十年引《仲虺之志》同。又宣十二年引「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蓋約文。
URN: ctp:ws68305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