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二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五《經籍考》十五
3
子。
4
等謹按:諸子之名昉於《七畧》,至荀朂以兵書、術數、方技併入乙部,而其類愈繁。馬端臨《通攷》依倣前志,自儒家至雜藝術分二十有二門,顧隂陽房中二類皆有目無書,名家、墨家縱橫家即存書亦尠。五朝續通考》謹遵。
5
欽定四庫全書》之例闕之,餘皆依類詮次,惟譜録》一門,増馬氏之所無。兹所編輯,亦分為一十八門,首儒家,次法家,次雜家,次小說家,次農家譜録,次天文、推算、五行占筮形法,次兵家、醫家,次類書,次襍藝術。至于道家、釋氏、神仙,別有専藏惟取。其有資掌故者,慎而録之,附見于後,猶《四庫全書》例也。夫六藝之支流,沿為諸子掇其精要,原可與經史相叅我。
6
國家文教誕敷,尊崇正學,先儒論說,經列聖之表章。學者仰如星日,奉為榘薙。其他巵語鈴書,醇疵互見,而小道可觀,有足以晰理致資考鏡者咸。
7
著録云:
8
儒家
9
《御定資政要覽》三卷
10
順治十二年,
11
世祖章皇帝御撰。
12
世祖章皇帝御製序曰:朕惟帝王為政,賢哲修身,莫不本於徳而成於學,如大匠以規矩而定方圓,樂師以六律而正五音,凡古人嘉言善行載于典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於今者也。朕孜孜圖治學于古訓,覽四書、五經、通鑑等編,得其梗概,推之十三經、二十一史及諸子之不悖于聖經者,莫不藴涵事理,成一家言,但卷帙浩繁,若以之教人,恐未能一時盡解其義,亦未能一時盡得其書,因思夫記事,宜提其要,纂言當鈎其元,乃採集諸書中之闗於政事者為三十篇,又慮其渙而無統,於是每篇貫以大義,聮其文詞于忠臣、孝子、賢人亷吏、畧舉事跡,其貪姦不肖悖亂者,亦載其內,使法戒炯然,加之訓詁,詳其證據,譬之萃衆白以為裘範,六金而成鼎,㫖約而易明,文簡而易閲,名曰資政要覽。觀是書者,熟思而體之,可以為篤行之善。人推類而廣之,可以為明理之君子,毋徒求之語言文字之間,則朕諄諄教諭之心,庶乎其不虛矣。
13
等謹按順治十二年,大學士呂宫等奉命恭纂。是書凡三十章,曰君道,曰臣道,曰父道,曰子道,曰夫道,曰婦道,曰友道,曰體仁,曰宏義,曰敦禮,曰察。
14
㣲:曰昭信,曰知人,曰厚生,曰教化,曰儉徳,曰遷善,曰務學,曰重農,曰睦親,曰積善,曰愛民,曰慈幼,曰養生,曰懲忿,曰窒慾,曰履謙,曰謹言,曰慎行,曰愛物。每篇箋註,皆出自。
15
聖裁擷義理於六經,寓勸懲於百史。凡修身齊家之要,反復詳明仰見我。
16
世祖章皇帝大業初開
17
勵精宵旰,于以敦崇政本,俾朝野咸知所激勸而共躋太平者,信天下萬世所宜法守也。
18
《御制勸善要言》一卷
19
世祖章皇帝御撰。
20
世祖章皇帝御製序曰:「朕惟天道至善,即以其善賦之下民,故人之生,無有不善,其或有不善者,皆因內蔽于私欲,外染于汚習,遂失其繼善成性之本體,而日逺于天矣。因人之存心,行事不同,是以。
21
上天鑒察,降以災祥,其降祥者,固以顯佑善人。其不得已而降災者,亦以明戒下民,使之改過而遷于善也。從來報應,昭昭不爽,詎不可畏哉!古人原天垂訓,以教天下,正論嘉言,不一而足,但文之深者或不易通,言之簡者又不能盡朕恭承。
22
天命撫育萬方,深念上之教世勸善為先人之立身,為善最樂,故取諸書之要者,輯為一編,名曰《勸善要言語,不欲文期于明理,詞不厭詳,期于曉衆,欲使賢愚同喻,小大共知,讀此書者,當深思其義,反之于心,體之于身,善者則益當加勉而進于淳良,以求吉慶。其或無知而誤染于不善者,尤當速改而歸于無過,以免災戾,庶㡬不負。
23
上天好生之心,而朕殷殷教化之意,亦不虛矣。凡我人民,其敬勉之哉!」
24
《聖諭廣訓》一卷
25
世宗憲皇帝恭纂。
26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曰:書曰:毎嵗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記曰: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徳,此皆以敦本崇實之道為牖民覺世之模法莫良焉,意莫厚焉我。
27
「聖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徳洋㤙,普仁育萬物,義正萬民,六十年來,宵衣旰食,祇期薄海,內外興仁,講讓革薄,從忠共成親遜之風,永享昇平之治,故
28
特頒上諭十六條,曉諭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自綱常名教之際,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間,本末精粗,公私鉅細,凡民情之所習,皆
29
睿,慮之所周,視爾編氓,誠如赤子。聖有謨訓,明徴定保萬世,守之莫能易也。朕纉承大統,臨御兆人以。
30
祖之心,為心以
31
聖祖之政為政,夙夜黽勉,率由舊章,惟恐小民遵信,奉行,久而或怠,用申誥誡,以示提撕謹將。
32
上諭十六條:尋繹其義,推衍其文,共得萬言,名曰聖諭廣訓,旁徴逺引,往復周詳,意取顯明,語多直樸,無非奉。
33
先志以啟後人,使羣黎百姓家喻而戸曉也。願爾兵民等仰體。
34
聖祖正徳厚生之至意,勿視為條教號令之虛文,共勉為謹身節用之庶人,盡除夫浮薄囂凌之陋習,則風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朝廷徳化樂觀其成爾,後嗣子孫,並受其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理豈或爽哉!
35
等謹按:
36
聖諭十六條
37
聖祖仁皇帝欽頒蓋體
38
天牖下民之意,垂教萬世。我世宗憲,皇帝復欽承。
39
至訓每條推演,廣為一萬餘言,詳明剴切,迄今直省郡縣,朔望宣讀,士民肅聴者,皆踴躍鼓舞蹈,徳詠仁宜。
40
乎累洽重熙億萬年,共遵道路也。
41
庭訓格言》一卷
42
世宗憲皇帝恭編。
43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曰:欽惟皇考聖祖仁皇帝,性秉生安,道㕘化育,臨御悠久,宇宙清寧六十載。
44
聖徳神功,超越萬古,凡為史臣所記注黎獻所睹聞者,固已備編於
45
《實録》
46
寳訓珍藏於金匱,琅函矞矞皇皇,盛矣大矣!朕曩者偕諸昆弟侍奉。
47
宫庭親承。
48
色笑,毎當視膳,問安之暇,天顔怡悅倍切。
49
恩勤提命,諄詳鉅細。畢舉其大者,如對越天。
50
祖之,精誠侍養。
51
兩宫之純孝主敬存誠之奧義、任人敷政之宏猷、慎刑重榖之深仁、行師治河之上畧、圖書經史、禮樂文章之淵博、天象地輿厯律歩算之精深,以及治內治外、養性、養身、射御、方藥、諸家百氏之論說,莫不隨時示訓,遇事立言,字字切於身心,語語垂為模,範盖由我。
52
皇考質本生知而加以好學,聖由天縱而益以多能,舉天地間萬事,萬物之理,融㑹貫通,以其得之于心者,宣為至教,視聴言動,悉合經常,飲食起居,咸成矩度,而聖慈篤摯,啟廸周詳,涵育薰陶,循循善誘,朕四十年來,祗聆黙識,夙夜凜遵,仰荷纉承,益圖繼述,追思疇昔天倫之樂,緬懐丁寧告戒之言,既歴歴以在心,尚洋洋其盈耳!謹與誠親王允祉等紀録各條,萃㑹成編,㳟名為庭訓格言。於戲!
53
聖謨𢎞逺,包涵無際,以今所紀,揆昔所聞,僅存什一於千百闕,畧甚多實,深愧悚然,而是編也,文詞精要,意㫖深長,苟能引伸而擴充之,則片語能涵,衆議隻字,可括千言,雖卷帙簡約,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罔弗兼該,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傳,一以貫之矣,爰奉秘集,夀之琬琰,以昭垂于億萬世。書曰:「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詩》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朂哉,後嗣恪循」。
54
祖訓念兹,罔斁受益,靡窮世世,子孫尚其永久,敬承哉謹序。
55
等謹按是編凡二百四十有六則,皆追述聖祖仁皇帝天語蓋我。
56
世宗憲皇帝夙齡典學。
57
至孝性成既于
58
龍樓問視之,餘親承。
59
温諭而真源黙契。
60
至徳同符,以古帝之心傳為聖人之家法,故編摩。
61
寳帙義藴宏宣,垂諸萬禩,固與典謨訓誥同如日月之經天矣。
62
《御製日知薈說》四卷
63
乾隆元年。
64
皇上御撰
65
皇上御製序曰:「《日知薈《說》者,取予嚮日日課所為文,刪擇編次,合而録之,爰定之以名也。予稟承。
66
庭訓懋學書齋,流連徃復於六經四子之書,求其義藴精㣲,旁搜諸史,《通鑑》攷定得失,區明法戒,以至儒先緒論,詞苑菁華,莫不遍覽,雖究心探索,饜飫其中,然考之古聖賢躬行實踐之學,蓋恧焉而未逮,自十有四嵗學屬文,至于今又一紀矣。其間日課詩論雜文未嘗少輟,積成卷帙,瑕瑜各半,踐祚以來,萬㡬待理,豈復得如曩時専志篤學,日與良師友敬業樂羣於翰墨之場哉?紬繹舊聞,念兹弗釋,因取其精,去其疵,録其正,棄其偏合二百六十則,釐為四卷而舉,凡道徳性命之㫖,學問政治之要、經傳之淵源、古今之事迹,莫不畧見梗概。夫日知之說,出自子夏,繼以無忘所能必,所知者,日新,不失而賡續以極于高明,乃為學問窽要,若予向日所得,尚非空言,而無濟實用,則今班朝涖政之間,豈不足自考其知行?合一與否,以發抒聞見遜敏敦修乎?
67
等謹按帝王之學,必根于傳心之要義,徴諸經世之宏謨。我
68
皇上功崇時敏,徳懋日新,紬繹舊聞,發揮新得。第一卷論帝王治化之要,第二卷論天人性命之㫖,第三卷論禮樂法度之用。第四卷論古今得失之迹,臣等循環跪誦仰見。
69
聖學高深,經綸大備,迄今累洽重熙,化成久道,尤簡冊之所未聞。蓋聖神文武之源,早有以握其樞要耳」。《御定內則衍義》十六卷
70
順治十三年
71
世祖章皇帝御定
72
等謹按,是編以禮記內則篇為本分八綱、三十二子目,首孝之道。分子目二曰事舅姑,事父母。次敬之道,分子目五,曰事夫、勸學、佐忠、賛亷、重賢、次教之道。分子目三,曰教子,勉學、訓忠,次禮之道,分子目。九曰敬祭祀,肅家政、定變、守貞、殉節、端好尚、崇儉約、謹言慎儀、次譲之道。分子目四,曰崇謙退,和妯娌,睦宗族,待外戚。次慈之道,分子目。五曰逮下、慈幼、敦仁、愛民、宥過、次勤之道,分子目。二曰女工飲食。次學之道,分子目。二曰好學著書,凡于經義,皆詳加演繹,並援引史書,以資考鏡。排纂既出,自
73
聖裁審定,復仰邀。
74
慈鑒所以端人倫之始,握風化之原者,胥不外乎是矣。御定孝經衍義》一百卷。
75
康熙十九年,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葉方藹等奉:
76
敕撰
77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曰:「朕緬惟自昔聖王,以孝治天下之義,而知其推之有本,操之有要也。夫孝者,百行之原,萬善之極,書言奉先思孝,詩言孝思,惟則明乎為天之經地之義,人性所同然,振古而不易,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教人則樂而易從,以之化民成俗,則徳施溥而不匱。帝王奉此以宰世御物,躬行為天下先,其事始於寢門視膳之節,而推之於配帝,饗親覲光揚烈,諴萬民而光四海,皆斯義也。孔子教孝之言,散見于冊籍,而統㑹於孝經,曾子以純孝親承斯訓,其詞約其㫖逺,條貫終始,綜括羣論,言孝之義,于斯為備,自顔芝藏本出於漢初,考注箋釋,代有其人,如孔安國、鄭康成、皇侃、邢昺輩,無慮百餘家,大約皆訓詁章句,辨論古今,文同異而求其推廣義藴,達之于萬事萬物,而皆莫出其範圍者,則尚未之備也。
78
世祖章皇帝𢎞敷孝治,懋昭人紀,特命纂修孝經衍義,未及成書。朕纉承先志,詔儒臣蒐討編輯,仿宋儒真徳秀大學衍義》體例,徴引經史諸書,以旁通其說,竊以仲尼稱至徳要道以順天下」,又曰教之所由生而後詳列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五孝,此則一經之大㫖,亦猶大學之言,明徳新民,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也。是故衍至徳之義,則仁義禮智信之說備矣。衍要道之義,則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備矣,衍教所由生之義,則禮樂政刑之屬備矣。衍五孝而皆以愛敬為本,明貴賤之所同也。由天子之敬親推之,則郊丘宗廟典禮之義備矣。由天子之愛親推之,則仁民育物撫綏愛養之義備矣。無非敬也,無非愛也,即無非孝也。逓而至于諸侯之不驕,不溢卿大夫之法服法言法行,士庶人之忠順事上,謹身節用。何一非愛敬之義,推而極之,通于神明,貫乎天地,夫寧有涯際乎哉?書成凡一百卷,鏤板頒行,併製序言,冠于簡端,庶㡬嘉與海內,共遵斯路,家修子弟之職,人奉親長之訓,協氣旁流,休風四達,以成一代敦厚鴻龎之治,斯則朕繼述。
79
先烈尊經崇本之志也夫等謹按是書,仿真徳秀《大學衍義》體例,卷首衍經之序,述經之㫖二篇,不入卷數。次衍至徳之義,以五常分五子目。次衍要道之義,以五倫分五子目,次衍教所由生之義。以禮、樂、政、刑分四子目。次天子之孝以愛親、敬親為綱,愛親分子目十二。敬親分子目十四,次諸侯之孝,分子目四。次卿大夫之孝,分子目五。次士之孝,分子目。四次庶人之孝,分子目三,亦始于愛親敬親。末二卷。終之以大順之徴。體用賅而本末備,而于帝王錫類推闡尤詳迄今
80
孝治光昭,萬方嚮化,所以揚至徳之休而隆太和之象者,則皆是編有以潛孚而黙化也。
8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82
康熙五十六年
83
聖祖仁皇帝,《御定。
84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曰:「朕自沖齡至今六十年來,未嘗少輟經書,唐、虞三代以來,聖賢相傳授受言性而已,宋儒始有性理之名,使人知盡性之學,不外循理也。故敦好典籍,於理道之言尤所加意,臨涖日久,玩味愈深,體之身心,騐之政事而確然知其不可易。前明纂修性理大全一書,頗謂廣備矣,但取者太繁,相類者居多,凡性理諸書之行世者不下數百,朕實病其矛盾也。爰命大學士李光地詮釋進覽,授以意㫖,省其品目,撮其體要,既使諸儒之闡發,不雜於支蕪,復使學者之披尋,不苦于繁重,至于圖象律厯、性命理氣之源,前人所未暢發者,朕亦時以己意折𠂻其間,名曰性理精義,頒示天下,讀是書者,自有所知也已。
85
等謹按性理之名,昉于朱子。門人陳淳撰《性理字義》,及熊剛大《性理全書》。迨明成祖命胡廣等纂輯《性理大全》,支離冗碎,無復體裁我。
86
聖祖仁皇帝特詔大學士李光地等刋正其書,復親加釐定,裁汰謹嚴。所取雖約,而全書、綱領已具,按語出自。
87
聖裁發前人所未發,至諸儒解說,亦擇而存之。其有舊書見遺者,並多採入盡性窮理之學,斯為闡發無遺。
88
矣。
89
《御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康熙五十二年。
90
聖祖仁皇帝御定
91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曰:「唐、虞、夏、商、周,聖賢迭作,未嘗不以文字為重。文字之重,莫過五經、四書。每覽古今,凡傳於世者,代不乏人。秦漢以下,文章議論,無非因時制宜,諷諫陳事,繩愆糾繆,補偏救弊之計耳。若夫文辭之雄,摛藻之麗,古人已有定論,予何敢言,但不偏于刑名則偏于好尚,不偏于楊墨則偏于釋道,不偏,于詞章則偏於怪誕,皆不近于王道之純予。少時頗好讀書,祇以廣博華贍為事,剛勇武備為用,自康熙三十五年天山告警,朕親擐甲胄,統數萬子弟,深入不毛,沙磧乏水,瀚海指揮如意,破敵無存,未十旬而凱旋,可謂勝矣。後有所悟而自問,兵可窮乎?武可黷乎?秦皇,漢武英君也,因必欲勝,而無令聞,或至不保者,豈非好大喜功,與亂同道之故耶?所以宵旰孜孜思逺者何以柔,近者何以懐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王之道不可為反之身心,求之經史,手不釋卷,數十年來,方得宋儒之實據,雖漢之董子、唐之韓子,亦得天人之理,未及孔孟之淵源。至邵子而玩索河洛之理,性命之微衍,先天後天之數,定先甲後甲之考,雖書不盡傳,理亦顯然矣。周子闡無極而太極,復著通書,其所授受,有自來矣,如星辰繫于天,而各有其位,不能掩也。光風霽月之量,又不知其何似二程之充養,有道經天緯地之徳,聚百順以事君親,前儒已誦之矣。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繼千百年絶傳之學,開愚䝉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釋大學則有次第,由致知而平天下,自明徳而止于至善,無不開發後人而教來者也。五章補之于斷簡殘篇之中,而一旦豁然貫通之為要,雖聖人復起,必不能逾此問中庸名篇之義,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未發已發之中,本之於時中之中,皆先賢所不能及也。若語、孟則逐篇討論,皆內聖外王之心,傳於世道,人心之所闗匪,細如五經,則因經取義理,正言順和平寛,𢎞非後世淺見而輕議者同日而語也。至于忠君愛國之誠,動靜語黙之敬,文章言談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氣,宇宙之大道,朕讀其書,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與之奥,非此不能治萬邦於袵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於天下,非此不能外內為一家讀書五十載,只認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故不揣粗鄙無文,而集各書中,凡屬朱子之一句一字,命大學士熊賜履、李光地素日留心于理學者,彚而成書,名之朱子全書,以備乙夜勤學,雖未能㡬於寡過,亦自勉君親之責者,朕又思朱子之道五百年,未有辨論是非,凡有血氣,皆受其益。朕一生所學者,為治天下,非書生坐觀立論之易,朕集朱子之書,恐後世謂借朱子之書,自為名者,所以朕敬述而不作,未敢自有議論,往往見元明至于我朝,注作講解,萬不及朱子而各出己見,每有駁雜,反為有玷宋儒之本意,況天下至大,兆民至衆,輿圖甚逺,開地太廣諸國,外蕃風俗不同,好尚各異,防此失彼之患,不可不思,若以智謀要結人心,如挾泰山而超北海也,以中正仁義,老成寛信,似乎近之,凡讀是書者,諒吾志不在虗詞而在至理,不在責人而在責,已求之天道而盡人事,存吾之順,沒吾之寧,未知何如也。
92
等謹按朱子《語録》,甲於南宋諸儒卷帙,至為繁富。咸淳中,黎靖徳刪除重複,編為一集,尚得一百四十卷。蓋記載既非一手,編次亦不在一時,故或雜以蕪詞,參以臆說。即間有親受師傳,確乎可據者,亦因年嵗之後先,致異同之錯出。其意欲以尊朱子,而不知於朱子之本㫖早已背而馳矣。我聖祖仁皇帝萬㡬之暇,辨析精㣲。
93
特命大學士熊賜履、李光地等芟除榛楛,採掇菁英,以類排比,分門一十有九,盖鎔金質純,琢玉瑕去不依。
94
違于朱子之書者,乃所以表章朱子之學也。已御定《執中成憲》八卷。
95
雍正六年
96
世宗憲皇帝御定。
97
皇上御製序曰「惟我
98
皇考法天行健,一日萬㡬,宵旰不遑,猶以其間簡命儒臣,採録經史,子集所載,自古帝王元徳顯功、訏謨大訓,以及名臣奏章先儒語類深切治道者,次第進呈。
99
皇考親為刪定,命曰:「執中成憲,始于雍正六年,仲春成于十三年仲夏,未及刋布而我」。
100
皇考遽遐棄臣民,予小子煢煢在疚,未之前見也。嗣統既月,勉從諸臣,請躬涖庶政,始發而讀之,既卒業然後知。
101
聖心聖學,實與堯、舜、孔子同揆而汲汲,于是編則専以啟廸我後人,示之標凖也,間嘗殫思大學》一書,竊見仲尼祖述堯舜之實義焉,其所謂明徳者,即虞書所謂道心也,所謂明明,徳者懼其為人心所蔽也,所謂格物致知者,嚴辨人心道心之界,以盡萬事萬物之理,即書所謂惟精也。所謂正心誠意者,力祛人心之雜,以致道心之純,即書所謂惟一也。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止於至善者,即書所謂允執厥中也,然極乎執中之量,則惟堯、舜為無歉,而中之散見于萬事萬物者,則不惟三代聖王,即秦漢以後,仁厚英哲之君,下及中主,亦必有一事二事之合焉,不獨臯䕫益契、伊、傅、周、召、孔曽、思孟,即近代羣儒文士,亦必有一話一言之合焉,故中庸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盖中之理,無事無物而不具,亦無人而不知,是即明徳之根於性而不息者,而惟舜能察之,惟舜能執之,惟舜能用之,故善與人同合徳於天地我。
102
皇考編定是書,自二帝、三王之事,古聖賢之言,下逮羣儒文士之可節取者,兼收而不遺用是道也。
103
皇考之治天下,無一事,不審其,則無一物能匿其情,即書所謂「惟精大學,所謂物格而知,至無一時之不敬,無一念之不誠,即書所謂「惟一大學,所謂心正而意誠,故凡施於政教者,或予或奪,或寛或嚴,或抑揚遲速之稍有不同,而無不立乎?大中可為民極,即書所謂「執中大學,所謂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而明徳新民,皆止于至善也,而所以立綱陳紀,更化善治,其大者,皆斷自
104
聖心而細者,亦博採於衆議,有其人不能皆入于善,而一言之中必不廢焉,即《中庸》所謂「好問好察,執两用中也然我
105
皇考聰敏睿智,夙具於
106
聖性而養成於
107
聖學者,已數十年故。
108
皇考之惟精,乃不思而得,皇考之惟一,乃不勉而中皇。考之執中而化成天下,乃從容中道,無為而成,豈復有資於是書所以。
109
親為刪定者,正恐在後之侗,懵然無見于執中,立極之道,爰示之以成憲也。豈惟予小子,奉以終身,惟日兢兢,無敢踰越哉!世世子孫,苟能服膺勿失,而溯其淵源,則於堯、舜、孔子之道,一以貫之矣。豈惟君人者,舍是無以建其有極,以消天下之偏陂反側哉?凡百有位,果能是訓,是行則上之可輔。理成化以著勲猷,而下亦可以謹身而寡過,於以謨明弼諧,共臻喜起,明良之盛無難矣。
110
等謹按:是書前四卷録歴代帝王嘉言善政,上溯帝堯,下迄明孝宗,後四卷,則諸臣論說亦自唐、虞,以至有明,皆有禆于治道者盖我。
111
世宗憲皇帝夙夜單心,闡明帝學鑒觀千古撰定,鴻編所以。
112
貽燕翼之謀而鞏丕基之緒者,是書實與謨典同功。彼《帝範》、《君鑒》諸編,烏足仰窺萬一哉!
113
《御覽經史講義》三十一卷乾隆十四年,協辦大學士蔣溥等奉敕編。
114
等謹按講義,盛于南宋,解經論史,循文衍說,皆經筵所陳也。其更畨奏御者,謂之故事。先引古書,次列論斷,凡以闡明義理,評論是非我。
115
皇上御極之二十年。
116
特詔翰林詹事、六科十三道諸臣輪奏講義,或標舉經文,或節取史事,皆下列先儒義疏,闡明理藴,辨析異同,畧如宋人故事之例因。
117
詔大學士蔣溥等編為此帙,併以睿論改定者,恭録簡端。
118
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六卷。乾隆四十八年奉。
119
敕編
120
等。謹按是書,裒輯自周代以迄元、明凡冊立儲貳義闗鑒戒者,備臚事實。如宋之太弟明之太孫,亦從附載,以正史為据列案語于後卷。端恭録聖諭,謂立儲一事,較封建井田之必不可行,尤為過之洞鑒,古今垂為。
121
成憲所由,演慶於萬年也《理學傳心纂要》八卷 《嵗寒居答問》二卷 《附録》一卷
122
孫竒逄撰。竒逄見經類
123
竒逄自述曰:門宗分裂,使人知反而求之,事物之際,晦翁之功也。然晦翁歿而天下之實病不可不洩,詞章繁興,使人知反而求之心性之中,陽明之功也。然陽明歿而天下之虛病不可不補。
124
等謹按竒逄淵源于姚江,故推崇甚至。然其講學,能叅酌朱、陸之間,而持以篤實和平主于明體。逹用《纂要》原書凡七卷,門人漆士昌復刪削其《語録》攙入之,共為八卷。答問》二卷,則與友人贈答之詞。竒逄以顧憲成當古今第十一人。士昌又以竒逄當古今第十二人,殆猶不免東林標榜之習。《潛室劄記》二卷。
125
刁包撰包見經類
126
等謹按:是書乃包以平日所見,隨筆劄記中有云,為蓋世豪傑,易為惬心聖賢難。又云:趨吉避凶盖言,趨正避邪,若認作趨福,避禍便誤,王士禎嘗稱之。然所言心性及格致誠敬,多不出前人窠臼。聖學入門書無卷數。
127
陳瑚撰。言夏,號確菴,太倉人。前明崇禎壬午舉人。
128
藤隂劄記無卷數 《學約續編》十四卷 《考正晚年定論》二卷 《明辨録》二卷
129
孫承澤撰。承澤見《經類》。
130
承澤學約《續編》自記曰:《學約》于二程同時不入堯夫。考亭同時不入南軒、東萊,故是編亦不入月川、楓山、後渠、涇野、念菴、涇陽、少墟諸家。
131
等謹按:承澤學宗程、朱,自訂其講學之語一百餘條為藤隂劄記,大㫖深詆姚江,而旁渉史事,又嘗輯周、程、張、朱之言為學約一編,兹復取明薛瑄、胡居仁、羅欽順、高攀龍四家之語,倣《近思録》之例,訂為一集以續之。又以王守仁所作《朱子晚年定論》,不足為據,乃取朱子年譜》、《行狀》、《文集》、《語類》等書詳為考正。至斥守仁為吾道莽、懿,惟事智術籠罩,並無實學。是則門戶之見錮于中,不顧其立說之已甚矣。
132
《紫陽通志録》四卷
133
高世泰撰。世泰見《史類》。
134
等謹按:徽州汪知黙等輯其紫陽書院講㑹之語,名曰《理學歸一》,寄示世泰,而孫承澤以《學約續編》,魏裔介以《知統翼録》亦先後寄至,世泰因并取刁包潛室劄記》、陳揆《省心日記》諸條,合以授梓。謂足通彼此應求之志,名之曰通志云。
135
《學言》三卷
136
白允謙撰。允謙子益,陽城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入。
137
國朝授秘書院檢討,官至刑部尚書。《此菴語録》十卷。
138
胡統虞撰。統虞孝緒,武陵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入。
139
國朝官至國子監祭酒。
140
《張界軒集》八卷
141
張時為撰。時為景明,餘干人。前明貢生《存性編》二卷。 《存學編》四卷 《存治編》一卷 《存人編》一卷
142
顔元撰:元字渾然,號習齋,博野人。等謹按《四存編》之說,主於勵實,行濟實用,亦介然自成一家。然于宋儒多所不滿,不自知其矯枉過正,至存治編,欲復井田封建之法,尤為不逹時務。又按元父戌歿遼東,元嘗跋渉險阻,覔骨錦州,奉以歸𦵏,世稱其孝,盖獨行可嘉,而講學則不盡足法也。
143
《教民恒言》一卷 致知《格物解》二卷 周、程、張、朱正脈無卷數 《論性書》二卷。 《約言録》二卷
144
魏裔介撰。裔介見《經類》。
145
裔介自序周、程、張、朱正脈曰:「周海門所輯程門㣲㫖,王陽明所輯《朱子晚年定論》,未足發䝉啟迷,於㣲㫖取十之五,於王陽明所輯,則盡刪之,而取《北海》考正定論》云。
146
《性圖》一卷
147
黄采撰。采字亮公,號復堂南城人,《學案》一卷。
148
王甡撰。無量,金壇人。《續近思録》二十八卷。
149
鄭光羲撰。光羲夕可,無錫人。光羲自序畧曰:「不有朱子,孔子之道不著,不有高子,朱子之道不著。朱子依然一孔子,高子依然一朱子。朱子功不在孟子下,高子功不在朱子下。等。謹按先儒輔翼後進,在于申明聖賢緒論,不務為標榜之習。蓋宗、孔者莫如朱至,即擬朱子於孔子,恐朱子亦未能安也。
150
朱子《聖學考畧》十卷
151
朱澤澐撰。澤澐止泉寳應人。《廣祀典議》一卷
152
吳肅公撰。肅公見經類。
153
《二程學案》二卷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黃宗羲撰。宗羲見經類。
154
等謹按:宗羲之學,本于姚江,嘗以二程造徳各殊,乃輯語録及先儒議論各為一卷,其子百家又附以己意,名之曰學案。然瓣香所在,究不能掩其畛域之見云。
155
《讀書質疑》二卷 欲從録》十卷王錟撰。錟見《史類》。
156
《臆言》四卷
157
朱顯祖撰。顯祖見《史類》。
158
《日知録》三十二卷
159
顧炎武撰。炎武見經類
160
炎武自記曰: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
161
思辨録輯要》三十五卷
162
陸世儀撰。世儀道成,號桴亭,太倉人。《江南通志》列之《儒林傳》中。
163
世儀自述曰:「天下無講學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講學之人,亦世道之衰。嘉、隆之間,書院徧天下,呼朋引類,動輒千人,附影逐聲,廢時失事,甚有借以行其私者,此所謂處士橫議也」。又曰:「今所當學者,正不止六藝,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類,皆切於用世,不可不講。俗儒不知內聖外王之學,徒高談性命,無補於世,所以來迂拙之誚也」。
164
等謹按《世儀,辨諸儒之得失,持論和平,於制度儀象多所闡發。蓋有志於實用之學,而不徒相尚以空言也。
165
《小學集解》六卷
166
蔣永修撰。永修見經類。
167
等謹按古所稱《小學》,皆《爾雅》、《方言》及《六書》訓詁而已。至朱子以小學對《大學》,勒成一書,多切于身心。日用之言,義類當屬儒家。顧馬考不載,而載《孔叢子》於《儒家》,附《家語》及晦菴語類》于《論語》,今更定之,而附識于此。
168
儒宗理要》二十九卷
169
張能鱗編能鱗見經類。
170
《理學辨》一卷
171
王庭撰。庭字言逺,嘉興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
172
譚旭《謀道續録》曰:王言逺理學辨,据其所言,宋代直無完儒,如程子性即理等說,邵子道為太極等說,張子、鬼神二氣,良能等說,一例譏彈,而其闢朱子也尤甚。又謂老子是《易》之坤道,儒者是易之乾道,和合三教,全無義理。其他支離散碎,并取陸、王之說者,尤難縷述。
173
《常語筆存》一卷
174
湯斌撰。斌見《史類》。
175
等謹按是編即《湯子遺書中語録》一卷,乃其子溥及門人姚岳生等所追記者凡二十餘條,盖初出別行之本。
176
理學要㫖》無卷數
177
耿介撰。介見史類》。
178
《溯流史學鈔》二十卷
179
張沐撰。沐見經類。
180
沐自述曰:是編取水哉之義,故名曰溯流。等。謹按是編首敦《臨堂録》,次《闗中録》,次《嵩高録》,次《鈞談録》,次《燕邸録》,次《蜀中録》,次《天中録》,共十八卷,及雜論二卷,皆其講學之語,實非史論,而名之曰《史學》,則未知其何所取也。
181
《下學堂劄記》三卷 《閑道録》三卷熊賜履撰。賜履見史類。
182
賜履自序劄記曰:「佔畢之餘,偶有所測,自戊戌迄甲子,積若干卷。昔河東薛氏仿《橫渠正䝉》之義,著《正續讀書録》,後餘干之居業,泰和之困,知皆有為,而作履不敏,亦猥附於前人論著之意焉。
183
《朱子學歸》二十三卷
184
鄭端編端》見《史類》。
185
端自序畧曰:少讀朱子《近思録》,而求明儒高攀龍所編《朱子《節要》,數年不得。及此書既成,復得節要一冊,取以相質,亦不至大相剌謬云。
186
《性理譜》五卷
187
蕭企昭撰。企昭文超,漢陽人。順治丁酉,副榜貢生。
188
《朱子語類纂》十三卷
189
王鉞撰。鉞見《史類》。
190
等謹按鉞有《世徳堂遺書》,此即其第五種。葢摘録黎靖徳所編朱子語類,中理氣、鬼神、性理、論學四門,四門之外又各刪存大畧,而時以己說附之小學分節二卷。
191
高熊徴撰。熊徴字渭南,岑溪人。順治庚子副榜貢生,官至浙江都轉鹽運使。
192
《小學纂注》六卷
193
高愈撰。愈見經類。
194
華學泉序曰:小學有注舊矣,然或沿襲他經之解,而本義莫彰,櫛比字句之間,而條理鮮貫。愈本陳氏舊注而正其得失。節其繁冗,如《周禮》「智仁聖義,忠和易忠」為「中」之類,皆足正《經》文之誤也。
195
《大儒粹語》二十八卷
196
顧棟南編。棟南字季任,又字未餘,吳江人。
197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五
URN: ctp:ws72816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