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五學術五文學

《卷五學術五文學》[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鈔書自序
2
顧炎武
3
炎武之先。海上。世為儒。自先高祖為給事中。當正德之末。其時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寧書坊乃有刻板。其流布於人間者。不過四書五經通鑒性理之書。他書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書六七千卷。嘉靖間。家道中落。而其書尚無恙。先曾祖繼起為行人。使嶺表。而倭闌入江東。郡邑所藏之書。與其室廬。俱焚無孑遺焉。洎萬歷初。而先曾祖歷官至兵部侍郎。中間方鎮三四。清介之操。雖一錢不以取諸官。而性獨嗜書。往往出俸購之。及晚年而所得之書過於其舊。然絕無國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餘所蓄書。求有其字而已。牙簽錦軸之工。非所好也。其書後析而為四。炎武嗣祖太學公。為侍郎公仲子。又益好讀書。增而多之。以至炎武。複有五六千卷。自罹變故。轉徙無常。而散亡者什之六七。其失多出於意外。二十年來。贏擔囊以游四方。又多別有所得。合諸先世所傳。尚不下二三千卷。其書以選擇之善。較之舊日。雖少其半。猶為過之。而漢唐碑亦得八九十通。又鈔寫之本。別貯二簏。稱為多且博矣。自少為帖括之學者二十年。已而學為詩古文。以其間纂記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餘年。讀書日以益多。而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自炎武之先人。皆通經學古。亦往往為詩文。本生祖贊善公。文集至數百篇。而未有著書以傳於世者。昔時嘗以問諸先祖。先祖曰。著書不如鈔書。凡今人之學。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見之書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讀書而已。先祖書法。逼唐人。性豪邁不。然自言少時日課鈔古書數紙。今散亡之餘。猶數十帙也。學士家所未有也。自炎武十一歲。即授之以溫公資治通鑒。曰。世人多習綱目。餘所不取。凡作書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書。改竄而為自作也。班孟堅之改史記。必不如史記也。宋景文之改舊唐書。必不如舊唐書也。朱子之改通鑒。必不如通鑒也。至於今代。而著書之人。幾滿天下。則有盜前人之書而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書百卷。不若得宋人書一卷也。炎武之游四方。十有八年。未嘗干人。有賢主人以書相示者則。或手鈔。或募人鈔之。子不云乎。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今年至都下。從孫思仁先生。得春秋纂例。春秋權衡。漢上易傳等書。清苑陳祺公。資以薪米紙筆。寫之以歸。愚嘗有所議於左氏。及讀權衡。則已先言之矣。念先祖之見背。已二十有七年。而言猶在耳。乃泫然書之。以貽之同學李天生。天生今通經之士。其學蓋自為人而進乎為己者也。
4
經部總四庫全書提要
5
經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所論次者。詁經之說而已。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複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洛閩繼起。道學大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也悍。學脈旁分。攀緣日眾。驅除異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主持太過。勢有所偏。材辨聰明。激而橫。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談臆斷。考証必。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抵其隙。 國初諸家。其學徵實不誣。及其弊也瑣。如一字音訓動辨數百言之類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為勝負。夫漢學俱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俱有精微。讀書者以空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參稽眾說。務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為十類。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小學。
6
易類總四庫全書提要
7
聖人覺世牖民。大扺因事以寓教。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尚書春秋寓於史。而易則寓於卜筮。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証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而其它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為條論。具列於左。
8
子部總四庫全書提要
9
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區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軋。自董仲舒別而白之。醇駁乃分。其中或佚不傳。或傳而後莫為繼。或古無其目而今增。古各為類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為部分者。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而次之。凡十四類。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備。故次以兵家。兵刑類也。唐虞無陶。則寇賊奸宄無所禁。必不能風動時雍。故次以法家。民。國之本也。穀。民之天也。故次以農家。本草經方。技術之事也。而生死系焉。神農黃帝。以聖人為天子。尚親治之。故次以醫家。重民事者先授時。授時本測候。測候本積數。故次以天文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百家方技。或有益。或無益。而其說久行。理難竟廢。故次以術數。游藝亦學問之餘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藝術。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觀者也。詩取多識。易稱制器。博聞有取。利用攸資。故次以譜錄。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萃。皆可採摭菁英。故次以雜家。隸事分類。亦雜言也。舊附於子部。今從其例。故次以類書。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廣見聞。愈於博奕。故次以小說家。以上四家皆旁資參考者也。二氏外學也。故次以釋家道家終焉。夫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餘皆雜學也。然儒家本六藝之支流。雖其間依草附木。不能免門戶之私。而數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與經史旁參。其餘雖真偽相雜。醇疵互見。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節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於聖人者。存之亦可為鑒戒。雖有絲麻。無棄菅蒯。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在博收而慎取之爾。
10
論泥古之弊十七史商榷
11
王鳴盛
12
昔顧寧人宿傅青主家。晨未起。青主呼曰。汀芒矣。寧人怪而問之。青主笑曰。子平日好談古音。今何忽自昧之乎。寧人亦不覺失笑。古音。天呼若汀。明呼若芒。故青主以此戲之。然則古可好不可泥也。聲音固爾。文字亦然。聲音文字隨時而變。此勢所必至。聖人亦不能背時而複古。文字雖易變。說文不亡。則字學常存。此書殆將與天地無終極。字不虞其變也。聲音雖易變。皆變在未有韻書之前。李登呂靜沈約諸人。過小功大。既有韻書。音亦不虞其變也。蒼頡古文。史大篆。李斯小篆。不可不知也。如用之。則吾從隸書。吾從眾也。惟是隸書中。去其舛謬太甚者。使不違古篆之意。且於唐宋史鑒所無。徐鉉新附所無之字。屏而不用亦足矣。古音不可不知也。如用之。則吾從唐宋。亦吾從眾也。要惟讀周漢以前書。用古音。讀晉唐以後書。用今音。斯可矣。大約學問之道。當觀其會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隨時。並行而不相悖。是謂通儒。聲音文字。學之門也。得其門者或寡矣。雖然。苟得其門。無複他求。終身以之。惟是為務。其它概謝曰我弗知。此高門中一司閽耳。門戶之事熟諳雖極。行立坐臥不離乎門。其所造詣。鈴下而止。不敢擅自升階。敢窺房奧乎。予於此等姑舍是。因讀新舊唐志附論之。
13
與從子掌絲書
14
盧文弨
15
所疏不知出處及疑義若干條。具答在別紙。此士安所謂遭人而問。少有寧日者也。掌絲之虛懷而勤力也至矣。雖然。吾竊以為更有進焉者。人之為言。皆曰學問。將學焉而繼之以問邪。抑問焉而即以是為學也。夫寡聞寡見之蘄至於多聞多見也。有道焉。得其道則耳目不可不勞。思慮不至厖雜。而其為功也易。近世類書頗多。又諸文集亦多有注釋箋解。然則讀書之易。宜莫如今日。然吾以為殫見洽聞之助。不在是也。已經翦截割裂。於事之始末。語之原委。必有不能通貫嘵析者矣。今以掌絲之資性日力計之。吾不必誅以高遠難行之事。六經之外。如爾雅說文史記漢書。皆所當讀也。然後博覽書。其不解者鮮矣。此言初聽若迂。然吾為掌絲細審之。事無有捷於此者。且不必遽為程限。但日日讀之。一卷畢。則此一卷之事與言見於他書者。自一覽而得也。推而數卷至數十卷莫不然。初可以省問之一二。繼可以省問之五六。又繼可以省問之八九矣。苟若是。則其用安有窮哉。然此猶為記誦言之也。若夫以之明理。以之處事。則所得者益不可以數計。此事逸而功倍之道也。不然。則掌絲數月以來。所不知者。豈盡於此乎。吾所縷析以答者。能一一記之。後不複問乎。同一事也。而出於人之所援引者又各不同。其能明乎此而即無惑於彼乎。吾是以深嘉掌絲之好問。而尤願掌絲之好學也。掌絲果從事於吾言。則其於問也。亦必有更進於此者矣。
16
姜宸英與子侄論讀書曰。讀書不須務多。但嚴立課程。勿使作輟。則日累月積。所蓄自富。且可不致遺忘。歐陽公言。孝經論語孟子易尚書詩禮周禮春秋左傳。准以中人之資。日讀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稍鈍者。減中人之半。亦九年可畢。今計九年可畢。則日讀百五十字。東方朔上書。自稱年十二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陳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此時朔年正二十二。自十六學詩書。至十八而畢。又自十九學兵法。至二十一而畢。皆作三年課程。三年誦二十二萬言。每年正得七萬三千三百餘言。以一年三百六十日成數算之。則一日所誦。才得二百零三言耳。蓋中人稍下之課也。夏侯氏東方先生像贊。經目而誦於口。過耳而諳於心。其敏給如此。今其所自誇大。不過中人稍下之課。可見古人讀書不苟。非獨恐其務多易忘。大抵古人讀一書。必思得此一書之用。至於終身守之不失。如此雖欲多不得也。
17
與友人論易書
18
顧炎武
19
承示圖書象數卜筮卦變四考。為之嘆服。僕嘗讀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所謂輔弱扶微。兼包大小之義。而譏時人之保殘守缺。雷同相從。以為師說。未嘗不三複於其言也。昔者漢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邱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毛。禮大小戴。春秋嚴顏。不專於一家之學。晉宋已下。乃有博學之士。會粹貫通。至唐時立九經於學官。孔達賈公彥為之正義。即今所雲疏者是也。排斥眾說。以申一家之論。而通經之路狹矣。及有明洪武三年十七年之科舉條格。易主程朱傳義。書主蔡氏傳。詩主朱子集傳。俱兼用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注疏。猶不限於一家。至永樂中纂輯大全。並本義於程傳。去春秋之張傳。及四經之古注疏。前人小注之文。稍異於大注者不錄。欲道術之歸於一。使博士弟子。無不以大全為業。而通經之路愈狹矣。注疏刻於萬歷中年。但頒行天下。藏之學官。未嘗立法以勸人之誦習也。試問百年以來。其能通十三經注疏者幾人哉。以一家之學。有限之書。人間之所共有者。而猶苦其難讀也。進而求之儒者之林。書之府乎。然聖人之道。不以是而中絕也。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昔之說易者無慮數十家。如僕之孤陋。而所見及寫錄唐宋人之書。亦有十數家。有明之人之書不與焉。然未見有過於程傳者。且夫易之為書。廣大悉備。一爻之中。具有天下古今之大。而注解之文。豈能該盡。若大著所謂此爻為天子。此爻為諸侯。此爻為相。此爻謂師。蓋本之崔憬解系辭。二與四。三與五。同功異位之說。然此特識其大者而已。其實人人可用。故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故夫子之傳易也。於見龍在田。而本之以學問寬仁之功。於鳴鶴在陰。而擬之以言行樞機之發。此爻辭之所未及。而夫子言之。然天下之理。實未有外於此者。素以為絢。禮後之意也。高山景行。好仁之情也。諸姑伯姊。尊親之序也。夫子之說詩。猶夫子之傳易也。後人之說易也。必以一人一事當之。此自傳注之例宜然。學者一隅而以三隅反可爾。且以九四或躍之爻論之。舜禹之登庸。伊尹之五就。周公之居攝。孔子之歷聘。皆可以當之。而湯武特其一義。又不可連此四五之爻。為一時之事。而謂有飛龍在天之君。必無湯武革命之臣也。將欲廣之。適以狹之。此業以來之通弊也。是故盡天下之書皆可以注易。而盡天下注易之書不能以盡易。此聖人所以立象以盡意。而夫子作大象。多於卦爻之辭之外。別起一義。以示學者。使之觸類而通。此即隅之說也。天下之變無窮。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者亦無窮。若但解其文義而已。韋編何待於三絕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詩書執禮之文。無一而非易也。下而至於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秦漢以下史書。百代存亡之。有一不該於易者乎。故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愚嘗勸人以學易之方。必先之以詩書執禮。而易之為用。存乎其中。然後觀其象而玩其辭。則道不虛行。而聖人之意可識矣。不審高明以為然否。
20
與程秀才書
21
錢大昕
22
承以所著易源待正ハ嗍盡F陀誥義。素非專門。圖書術數之指。尤所不解。今讀足下書。所謂欽其寶莫能名其器者也。竊嘗思之。宣尼學易。但云可以無大過。其贊顏氏子曰。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聖賢學易。不過欲保此身。使無大過而已。小過雖聖人未敢自信為必無也。故曰震無咎者存乎悔。又曰無咎者善補過也。聖人唯自覺其有過而悔之。即己不覺而人告之。亦怵然為戒。即悔即改。此不遠複無祇悔之所以元吉也。若夫亢而有悔。迷而終凶。雖聖人亦末如之何也矣。古之聖賢求易於人事。故多憂患戒懼之詞。後之儒者求易於空虛。故多高深窈妙之論。聖人觀易。不過辭變象占四者。今舍象占而求卦畫。又舍卦畫而求畫前之易。欲以軼出文王孔子之外。自謂得千聖不傳之秘。由是自處至高。自信至深。謂己之必無過。且患人之言其過。辯論滋多。義理益昧。豈易之教固若是乎。此僕之所以不敢言易也。
23
唐初三禮漢書之學
24
趙翼
25
六朝人最重三禮之學。唐初猶然。張士衡從劉軌思授毛詩周禮。又從熊安生劉焯授禮記。皆精究大義。當時受其業者。推賈公彥。士衡傳公彥撰周禮義疏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公彥子大隱亦傳其業。又有李元植。從公彥授禮學。撰三禮音義行於世。公彥傳王恭精三禮。別為義証。甚精博。文懿文達。皆當世大儒。每講必舉先儒義而暢恭所說。孔穎達傳王元感嘗撰禮記繩愆。徐堅劉知幾等深嘆賞之。元感傳王方慶尤精三禮。學者有所咨質。必究其微。門人次為雜禮答問。方慶傳他如褚元量韋逌高仲舒唐休璟蘇安恆皆精三禮。見各本傳。今諸儒論著。見於新舊書者。如王方慶張齊賢論每月皆告朔之說。舊方慶傳新齊賢傳王元感三年之喪以二十七月。張柬之以二十五月。一本鄭康成說。一本王肅說也。舊柬之傳新元感傳史元燦議禘祫三年五年之別。韋絛傳朱子奢議七廟九廟之制。子奢傳韋萬石沈伯儀元萬頃盧履冰等議郊丘明堂之配。沈伯儀傳皆各有據依。不同剿說。其據以論列時政者。如盧履冰元行衝論父在為母三年服之非。彭景直論陵廟日祭之非。康子元駁許敬宗先燔柴而後祭之非。黎幹駁歸崇敬請以景皇帝配天地之非。唐紹蔣欽緒褚元量駁祝欽明皇后助祭郊天之非。陳貞符論隱章懷懿德節愍四太子廟。四時祭享之非。皆見各本傳。李風辨太微之神。不可為天。見蕭德言傳。韋述議堂姨舅不宜服。見韋絛傳。無不援引該博。証辨確切。可為千百世之准。其後元行衝。奉詔用魏征類禮列於經。與諸儒作疏。成五十篇。將立之學官。為張說所阻。行衝又著論辨之。大歷中。尚有仲子陵袁彞韋彤韋以禮名其家學。此可見唐人之究心三禮。考古義以斷時政。務為有用之學。而非徒以炫博也。次則漢書之學亦唐初人所競尚。自隋時蕭該精漢書。嘗撰漢書音義。為當時所貴。該傳包愷亦精漢書。世之為漢書學者。以蕭包二家為宗。愷傳劉臻精於兩漢書。人稱為漢聖。臻傳又有張衝。撰漢書音義十二卷。於仲文撰漢書刊繁三十卷。是漢書之學。隋人已究心。及唐而益以考究為業。顏師古為太子承乾注漢書。解釋詳明。承幹表上之。太宗命編之秘閣。時人謂杜征南顏秘書。為左邱明班孟堅忠臣。其叔游秦先撰漢書疑。師古多取其義。此顏注漢書。至今奉為准的者也。師古傳房元齡以其文繁難省。又令敬播撮其要。成四十卷。當時漢書之學大行。又有劉伯莊撰漢書音義二十卷。秦景通與弟暐皆精漢書。號大秦君。小秦君。當時治漢書者。非其指授。以為無法。又有劉納言。亦以漢書名家。敬播傳姚思廉少受漢書學於其父察。思廉傳思廉之孫班。以察所撰漢書訓纂。多為後之注漢書者。隱其姓氏。攘為己說。班乃撰漢書紹訓四十卷。以發明其家學。姚傳又顧允撰漢書古今集二十卷。允傳李善撰漢書辨惑三十卷。善傳王方慶嘗就任希古受史記漢書。希古遷官。方慶仍隨之卒業。方慶傳他如郝處俊好讀漢書。能暗誦。處俊傳裴炎亦好左氏傳漢書。炎傳此又唐人之究心漢書。各承舊說。不敢以意為穿鑿者也。至梁昭明太子文選之學。亦自蕭該撰音義始。入唐。則曹憲撰文選音義。最為世所重。江淮間為選學者悉本之。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相繼以文選教授。由是其學大行。淹羅各撰文選音義行世。善撰文選批注六十卷。表上之。賜絹一百二十匹。至今言文選者。以善本為定。杜甫詩。亦有熟精文選理之句。此則僅詞章之祖而未可與經史根柢之學並論者矣。
26
曾子章句序
27
魏源
28
夫子歿。斯文未墜於地。則惟曾氏以至誠紹其宗。授子思孟子為萬世極。漢藝文志。曾子十八篇。隋唐志及北宋御覽咸有之。汔南宋而亡。今惟存大戴禮者十篇。各冠以曾子。與小戴曾子問皆夫子語者固殊。洙泗大義微言。武城畢生踐履。於是在。凡孟子彼富我仁彼爵我義之文。董仲舒尊聞行知高明光大之義。皆見其中。而小戴祭義。則全取大孝篇文。事父母篇。坐尸立齋之云。則小戴刪取大戴明証也。子思樂正子門人述之。齊魯秦漢儒者。罔不誦法稱道之。挈小學大學樞要。宜旦夕奉師保臨父母者也。奈何小戴去取不偷。而鄭康成氏。又不注大戴禮。既以此不列於經。又不獲與大學中庸同表章後世。徒相沿緯書行在孝經語。以為真夫子授曾氏書。曾氏書顧若明若滅斷簡中。千載莫過問焉。曾子得聖道宗。孝盡性。誠立孝。敬存誠。萬倫萬理。一反躬自省出之初罔一言內乎深微外乎閎侈。惟為[己](已)為人進退義利際。諄諄提撕而闢咡之。百世下如見其心焉。暨天圓篇。原聖人制禮作樂之由。以明人性之最貴。日用則神化也。庸德則大經也。不越戶庭。明天察地。體用費隱。貫於一。不遺不御也。少習孤經。懿好攸在。茫茫絕緒。問津不聞。而互諸。塞而榛諸。微言未窺。大義誰揭。不揣狂簡。綱之紀之。仰鑽既竭。告語如聞。而其軼時時見他說者。亦網羅而部匯之。為五篇於其後。嗚呼。曾氏之以書傳。非曾氏意也。曾子固以身教而不以言教者也。其志蓋將以夏道之忠。救周文之敝也。姬公制作之精意。漻然以清沕然以肫者。唯曾氏為得之。儒行缺。世教漓。視人生之初。幾若茹毛飲血之不可複見於世。嘗試與之陳尼嶧之遺文。稽龜麟之舊冊。則亦歷歷然若蒙誦之熟諸口也。皋比之習於耳也。忽忽乎若來若去之無戚於懷也。逃空穀者聞足音而起。厭稻粱者易以黍稷而或樂。則茲編之晚顯於世也。其亦將天之有意於世乎。其亦末學之有幸於迷途乎。智小任重。言僭行窳。是以戰戰兢兢。若履薄冰云爾。
29
左傳濟變錄自序
30
謝文洊
31
處國家之事。惟變為難。得失成敗。恆在幾微呼吸之間。使暗者當之。惘惘然莫得其方。神亂氣沮。一再躊躇。而大事已去。智不足也。智於天而未嘗不得之於學。恃天者每有奇中之能。然事遂功成。往往以不善居而敗。知於始而暗於終。有足悲者。惟得之於學。以勇則沉。以養則邃。遇事不震不徐。而適投其機。功成之後。又恬然若未嘗有事者。雖有猜主相而不假以隙。此之謂大智。夫學明理於經。而習事於史。史於學居十之六。而閱歷煉又居其四。事變無窮。莫可究詰。然能舉古人之成案。精思而力辨之。置身當日。如親受其任。而激撓衝突於其間。如是者久之則閱歷煉已兼具於讀史之中。矧身世所遭得之於動忍增益。其力又有大焉者乎。以此知得於學者全。而得於天者半。身任天下者。烏可無智。欲智者又烏可無學也。洊生也暗。幸而天下事未嘗及身。年已望六。可免覆餗之恥。賤貧多暇。授徒左傳。見其時名卿大夫。濟君國之險艱。識深力堅。誠有不可及者。因每國取數事評注。得二十八篇。又[餘](畬)友魏裕齋有杜預癖。深謀至計。一一摘抉出之。發從來讀左者所未發。輯左傳經世一書。予多取之。夫以餘之暗。又老且賤。安能與一時英少。抵掌談天下事。惟是取古人陳。神而明之。以補天所不足。雖不征之實事。庶幾心目開朗。俾不至於暗終。則厚幸矣。乃若明體識用之學。非全力不足以幾。自共學以至於立。立而至於權。不容凌節而施。亦不容畫地而限。夫學至於立。則窮不失己。達不離道。似亦可以自畢。然使時勢安常。則以立者居之有餘。一有變故。非權曷濟。故學不至於能權。則才不足以御變。天下事既以身入其中。能保其有常而無變耶。至於立之未臻。而急於用權。則將以義為利。詭御思獲。此又豈識聖人之所謂權者耶。春秋時諸名卿大夫之權。未必一一不謬於聖人。惟是學之有道。則變化在我。雖以小人之智毒如烏菫。亦未嘗不可泡而制之。以神吾生人之權。得是意而推之。將博觀全史。以盡古今之變。區區守一左氏。猶恐不足以濟吾暗也。
32
萬充宗墓志
33
黃宗羲
34
五經之學。以餘之固陋。所見傳注詩書春秋皆數十家。三禮頗少。儀禮周禮十餘家。禮記自衛湜以外。亦十餘家。周易百餘家。可謂多矣。其聞而未見者。尚千家有餘。如是。則後儒於經學可無容複議矣。然詩之小序。書之古今文。三傳之義例。至今尚無定說。易以象數讖緯晦之於後漢。至王弼而稍霽。又以老氏之浮誕魏伯陽陳搏之卦氣晦之。至伊川而始明。又複以康節之圖書先後天晦之。禮經之大者。為郊社禘祫喪服宗法官制。言人人殊。莫知適從。士生千載之下。不能會眾以合一。由穀而之川。川以達於海。猶可謂之窮經乎。自科舉之學興。以一先生之言為標准。毫秒摘抉。於其所不必疑者而疑之。而大經大法。反置之而不道。童習自守。等於面牆。聖經興廢。上關天運。然由今之道。不可不謂之廢也。此吾於萬充宗之死。能不慟乎。充宗諱斯大。吾友履安先生之第六子也。其家世詳余先生志中。充宗生逢喪亂。不為科之學。湛思諸經。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何謂通諸經以通一經。經文錯互。有此略而彼詳者。有此同而彼異者。因詳以求其略。因異以求其同。學者所當致思者也。何謂悟傳注之失。學者入傳注之重圍。其於經也無庸致思。經既不思。則傳注無失矣。若之何而悟之。何謂以經解經。世之信傳注者。過於信經。試拈二節為例。八卦之方位載於經矣。以康節離南坎北之臆說。反有致疑於經者。平王之孫。齊侯之子。証諸春秋。一在魯莊公元年。一在十一年。皆書王姬歸於齊。周莊王為平王之孫。則王姬當是其姊妹。非襄公則威公也。毛公以為武王女。文王孫。所謂平王為平正之王。齊侯為齊一之侯。非附會乎。如此者層見迭出。充宗會通各經。証墜緝缺。聚訟之議。渙然冰泮。奉正朔以批閏位。百法遂無堅城。而老生猶欲以一卷之見。申其後息之難。宜乎如腐朽之受利刃也。所為書。曰。學禮質疑二卷。周官辨非二卷。儀禮商二卷。禮記偶箋三卷。初輯春秋二百四十卷。燼於大火。複輯。絕筆於昭公。丁災甲陽草各一卷。其間說經者居多。萬氏家譜十卷。噫。多矣哉。學不患不博。患不能精。充宗之經學。由博以致精。信矣其可傳也。然每觀古人著書。必有大儒為之流別。而後傳遠。如蔡元定諸書。朱子言造化微妙。唯深於理者能識之。吾與季通言而不厭也。故元定之書。人皆敬信。陳浩之禮記集說。陳櫟之禮記解。吳草廬曰。二陳君之說禮。無可疵矣。故後皆列之學宮。自蕺山先師夢奠之後。大儒不作。世莫之宗。牆屋放言。小智大黠。相煽以自高。俱有講章而無經術。充宗之學。誰為流別。餘雖嘆賞。而人亦莫之信也。充宗為人剛毅。見有不可者。義形於色。其嗜義若飢渴。張蒼水死國難。棄骨荒郊。充宗葬之南屏。使餘志之。春秋野祭。不異西台之哭焉。父友陸文虎。甬中所稱陸萬是也。文虎無後。兩世之喪。皆在淺土。充宗葬其六棺。凡所為皆類此。不以力絀只輪而自阻也。崇禎癸酉六月六日。其生也。康熙癸亥七月二十六日。其卒也。娶陸氏。子一人。經。諸生。能世其學。
35
與陳扶雅書
36
汪家禧
37
扶雅孝廉閣下。近世雅重漢學。妄論真漢學亦不盡傳。孟氏之學。當時已有微論。況歷久至虞氏。其中條例。斷不能無增設。而必謂商瞿之傳即此。閣下試思易經四聖人手定。道冠諸經。必如虞氏云云。則按例推文。直如科曹檢牘。比擬定詳。恐經旨不如此破碎也。鄭荀同學費易。何以立說又不同。鄭從馬學。何以與馬又不同。焦京同原。而卦林災異何又不同。道無二致。一是必有一非。出奴入主。究何定論。尚書力闢古文。妄謂今時伏鄭本文。久已放失。近世複古者。所本仍用偽孔。不過一二補綴。如交廣人嵌螺鈿盒。其本質仍漆也。即鄭注無有者。仍不得不用孔義以通之。用其說而闢其書。何足令人心服。詩四家同本荀卿。何以詩旨殊。作詩之人殊。篇章次第又殊。閣下試思一堂受業。縱有異同。又何至大相楚越。恐今世所傳。未必盡經師本旨。而或出陋儒附益也。必欲一一信之。真所謂陳已棄之芻狗矣。妄謂漢儒經學。以適用為貴。董子明陰陽五行。究天人之原。賈生明體達用。盡通變之術。劉更生敷陳七略。辨官禮之條分。通立言之本旨。許叔重詁字義。而六書之用彰。鄭司農究典章。而三禮之要。諸大儒之書。皆當各存其宗旨。而不必割裂以附遺經。又不必曲說以添膠結。至於唐宋以來。名儒接踵。各有精微。亦當一一參稽。斷不可概為抹殺。如必限代讀書。則太倉歷下用其說於詩文者。今複用之於經學。恐千秋定論。斷不能廢程朱而但遵伏賈也。高明試思狂言。亦可擇否。且今時最宜亟講者。經濟掌故之學。經濟有補實用。掌故有資文獻。無經濟之才。則書盡空言。無掌故之才。則後將何述。高冠衣。臨陣誦經。操術則是。而致用則非也。班史無韋賢。鄴都無王粲。精專則是。而閎覽則非也。矢臆狂談。幸勿以荒唐罪我。
38
文解
39
張望
40
文者何。匪文其文而已。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也。昔者聖人嘗為文矣。如日月之照耀。爛然天地而不渝。然天之予德。不惟聖人。而天下之人從乎同。天下之人從乎同。有不為文。為則必同其能。人之生也渾然耳。已而孩。未幾而能言矣。未幾而能謳矣。由是授之以古之經。自茲以往。卒然有遇於家國天下之故。萬事萬物之紛紜而不能抑。遂能取之心而注之手以為文。然則自孩言謳以至於能為文也。天下之人無弗同。喜慍憂樂同其情。抑揚抗墜同其節。疾徐趨舍同其容。一唱三嘆同其音。觸而發之。不知孰為予。凝而永之。不知孰為。優優乎德之固有而不外而求。故曰有不為。為則必同其能。是故敷榮暢遂其言藹如者。有仁之意焉。優游不迫動中規矩者。有禮之容焉。明重大。舉紀綱。鉤元達奧。無之不入者。有知之用焉。發潛德之幽光。誅奸佞於既死。字若狹秋霜。辭足貫金石者。則非信與義而孰與之存焉。是故可以格豚魚。可以感鬼神。可以懾奸邪。可以動仇怨。布之遐方。傳之異代也。好古之士。諷於口而悠於神。平者使澹泊。深者使杳冥。高者使激昂。沉者使幽抑。哀者使涕洟。樂者使舞蹈。有不知其然者矣。然而卒有能有不能何也。則於德有消長。於為有勤暇。盛衰之數。存乎其間者。非一世矣。人之至於聖。務修德而事學。修德事學以至聖。於為文何如也。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而文乎。
41
非文
42
唐甄
43
古有文。典禮威儀辭命皆是也。不專以名筆之所書。筆之所書謂之言。若書傳之言謂之文者。數之曰文成幾何。指六書而言。六書有義。故謂之文。非緣飾其辭。而謂之文也。說如其事。辭如其說。善說者有倫有。博徵曲喻。聽盈耳焉。善辭者有倫有。博徵曲喻。書之於策。五採絢焉。是言也。不謂之文也。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書於策簡。採色焜耀。以此言道。道在襟帶。以此述功。功在耳目。故可尚也。漢乃謂之文。失之半焉。唐以下盡失之。迨乎近世之言文者。妄謂有體。妄謂有法。妄謂有繩墨規矩。二十三代之編籍。閼塞其心。序論傳志之空言。矯誣其理。是以秦以上之言如臠肉。唐以下之文如菜羹。秦以上之言。雖少也重於金。唐以下之文。雖多也輕於車羽。是何也。務炫於文。朿於俗格。而不遂其言也。文必有質。今世求文之弊。盡失其質矣。技巧而非真。心勞而無用。可以娛目前。而不可以傳久遠也。物有象。象有滋。取則為書。有蝌蚪篆籀之文。迨於末世。變為俗書。媚容佻姿。盡亡其制矣。圖畫者。鑄於鐘鼎以垂法。繪於衣裳以明尊。施於屏壁以示戒。迨於末世。為川岩。為草木。為羽毛。為士女。以取悅於人。盡失其意矣。古之言變為今之文。亦猶是也。彼二者。雖失也無與於治亂。若夫文流為曲。工流為末技。以取悅諧俗。使人心輕氣佻。竊譽失真。道喪於此。其亦百十之十一也。
44
論文日知錄
45
顧炎武
46
詩云。巧言如簧。顏之厚矣。而孔子亦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又曰。巧言亂德。夫巧言。不但言語。凡今人所作詩賦碑狀。足以悅人之文。皆巧言之類也。不能。不足以為通人。夫惟能之而不為。乃天下之大勇也。故夫子以剛毅本訥為近仁。學者所用力之途。在此不在彼矣。
47
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以二漢言之。東都之文。多於西京。而文衰矣。以三代言之。春秋以降之文。多於六經。而文衰矣。如惠施五車其書竟無一篇傳者記曰。天下無道。則言有枝葉。
48
二漢文人所著絕少。史於其傳末。每云所著凡若干篇。惟董仲舒至百三十篇。而其餘不過五六十篇。或十數篇。或三四篇。史之錄其數。稱之。非少之也。乃今人著作。則以多為富。夫多則必不能工。即工亦必不皆有用。於世其不傳宜矣。
49
李因篤語予。通鑒不載文人。如屈原之為人。太史公贊之。謂與日月爭光。而不得書於通鑒。杜子美若非出師未捷一詩。為王叔文所吟。則姓名亦不登於簡牘矣。予答之曰。此書本以資治。何暇錄及文人。昔唐丁居晦為翰林學士。文宗於麟德殿召對。因面授御史中丞。翼日制下。帝謂宰臣曰。居晦作得此官。朕曾以時諺。謂杜甫李白輩為四絕。問居晦。居晦曰。此非君上要知之事。嘗以此記得居晦。今所以擢為中丞。冊府元龜如君之言。其識見殆出文宗下矣。
50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識經術不通古今。而自命為文人者矣。宋史言。歐陽永叔與學者言。未嘗及文章。惟談吏事。謂文章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黃魯直言。數十年來。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獎後生。故華而不實。明朝嘉靖以來。亦有此風。而陸文裕所記劉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為不平矣。
51
舜曰。詩言志。此詩之本也。王制。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此詩之用也。荀子論小雅曰。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此詩之情也。故詩者王者之也。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曰。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又自其詩。關於美刺者。謂之諷諭詩。自比於梁鴻五噫之作。而謂好其詩者。鄧魴唐衢俱死。吾與足下又困躓。豈六義四始之風。天將破壞不可支持邪。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聞於上邪。嗟乎。可謂知立言之旨者矣。
52
孔稚圭北山移文。明斥周容。劉孝標廣絕交論。陰譏到溉。袁楚客規魏元忠有十失之書。韓退之諷陽城作爭臣之論。此皆古人風俗之厚也。晉葛洪抱樸子曰。古詩刺過失。故有益而貴。今詩純虛譽。故有損而賤。
53
子書自孟荀之外。如老莊管商申韓。皆自成一家言。至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故取諸子之言。匯而為書。此子書之一變也。今人書集。一一盡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呂覽淮南之類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庶乎其傳也與。
54
人書。如司馬溫公資治通鑒。馬貴與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書。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傳。所以然者。其視成書太易。而急於求名故也。伊川先生。晚年作易傳成。門人請授。先生曰。更俟學有所進。子不云乎。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55
言公
56
章學誠
57
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於文辭而私據為己有也。志期於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其道果明於天下。而所志無不申。不必其言之果為我有也。虞書曰。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此以言語觀人之始也。要在試功而庸以車服。則所貴不在言辭也。誓誥之體。言之成文者也。苟足立政而敷治。君臣未嘗分居立言之功也。周公曰。王若曰。多方誥四國之文也。蓋聖臣為賢主立言。是謂賢能任聖。是即賢主之言也。曾氏鞏曰。典謨之文。豈止載堯舜之功績。並其精微之意而亦載之。是豈尋常所及哉。當時史臣載筆。亦皆聖人之徒也。由是觀之。賢臣為聖主述事。是謂賢能知聖。是亦聖人之言也。文與道為一貫。言與事為同條。猶八音相須而樂和。不可分屬一器之良也。五味相調而鼎和。不可標識一物之甘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於文辭而私據為己有也。
58
夫子曰述而不作。六藝皆周公之舊典。夫子無所事作也。易有大傳。夫子之言也。然用古人成說。而未嘗有所識別焉。元善之訓。先誦於穆姜是也。誦易之言而不標為易。恆三之辭。証義於巫醫是也。不忮不求之美季路。誠不以富之嘆夷齊。未嘗言出於詩也。允執厥中之述堯言。元牡昭告之述湯誓。未嘗言出於書也。論語記夫子之微言。而詩書初無識別。亦述作無殊之旨也。夫子之言。見於諸家之稱述。而論語未嘗兼收。亦詳略互托之旨也。夫六藝為文字之權輿。論語為聖言之薈萃。創新述故。未嘗有所庸心。取足以明道而立教。而聖作明述未嘗分居立言之功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其文辭而私據為己有也。
59
周衰文敝。諸子爭鳴。在夫子既沒。微言絕而大義之已乖也。然而諸子思以其學易天下。固將以其所謂道者。爭天下所莫可加。而語言文字。未嘗私其所出也。先民舊章。存錄而不為識別者。管氏弟子之職。孔叢子爾雅之篇是也。記其言行。而非其身所論述者。管氏之述其身死後事。韓非子載其李斯駁議是也。呂氏春秋。先儒與淮南鴻烈之解同稱。謂集眾客而為之。不能自命專家。然呂氏淮南。未嘗以集眾為諱。如後人之掩人之長以為己有也。諸子之奮起。由於道術既裂。而各以聰明才智之所偏。每有得於大道之一端。而遂欲以之易天下。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固將推衍其學術。而傳之其徒焉。苟足顯其術而立其宗。而援述於前與附衍於後者。未嘗分居立言之功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其文辭而私據為[己](已)有也。
60
夫子因魯史而作春秋。孟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自謂竊取其義焉耳。載筆之士。有志春秋之業。固將惟義之求。其事與文。所以借為存義之資也。世之譏史遷者。責其載尚書左氏國語國策之文。以為割裂而無當。世之譏班固者。責其孝武以前。全襲遷書。以為盜襲而無恥。此則全不通乎史學之論也。遷史斷始五帝。沿及三代周秦。使舍尚書左國。豈將為憑虛亡是之作乎。必謂左國而下。為遷所自撰。則陸賈之楚漢春秋。高祖孝文之傳。皆遷之所採摭。其書後世不傳。而徒以所見之尚書左國怪其割裂焉。可謂知一十而不知二五者矣。固書斷自西京一代。使孝武以前。不用遷史。豈將為經生之決科。同題而異文乎。必謂孝武以後。為固之自撰。則馮商楊雄之紀。劉歆賈護之書。皆固之所原本。其書後人不見。而徒以所見之遷史。怪其盜襲焉。可謂知白出而不知黑入者矣。屈賈孟荀老莊申韓之標目。同姓侯王。異姓侯王之分表。初無發明。而僅存題目。褒貶之意。默寓其中。乃立言之大者也。作史貴知其意。非同於掌故。僅求事文之末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則史氏之宗旨也。苟足取其義而明其志。而事次文篇。未嘗分居立言之功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其文辭而私據為己有也。
61
漢初經師。抱殘守缺。以其畢生之精力。發明前聖之緒言。師授淵源。等於宗支譜系。觀弟子之術業。而師承之傳授。不啻鳧鵠黑白之不相混焉。學者不可不盡其心也。公穀之於春秋。後人以為假設問答。以闡其旨爾。不知古人先有口耳之授。而後著之竹帛。非如後人作經義。苟欲名家。必以著述為功也。商瞿受易於夫子。其後五傳而至田何。施孟梁邱。皆田何之弟子也。然自田何而上。未嘗有書。則三家之易。著於藝文。皆悉本於田何以上口耳之學也。是知古人不著書。其言未嘗不傳也。治韓詩者不雜齊魯。傳伏書者不知孔學。諸家章句訓詁有專書矣。門人弟子。援引稱述。雜見傳記章表者。不盡出於所傳之書也。而宗旨卒亦不背乎師說。則諸儒著述成書之外。別有微言緒論。口授其徒。而學者神明其意。推衍變化。著於文辭。不複辨為師之所詔。與夫徒之所衍也。而人之觀之者。亦以其人而定為其家之學。不複辨其孰為師說孰為徒說也。取足以通其經而傳其學。而口耳竹帛未嘗分居立言之功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其文辭而私據為己有也。
62
嗚呼。世教之衰也。道不足而爭於文。則言可得而私矣。實不充而爭於名。則文可得而矜矣。言可得而私。文可得而矜。則爭心起而道術裂矣。古人之言。欲以喻世。而後人之言。欲以欺世。非心安於欺世也。有所私而矜焉。不得不如是也。古人之言。欲以淑人。後人之言。欲以炫[己](已)。非古人不欲炫。而後人偏欲炫焉。有所不足與不充焉。不得不如是也。故操術不可不慎也。古人立言處其易。後人立言處其難。何以明之哉。古人所欲通者道也。不得已而有言。譬如喜於中而不得不笑。疾被體而不能不呻。豈有計於工拙敏鈍。而勉強為之效法哉。若夫道之所在。學以趨之。學之所在。類以聚之。古人有言。先得我心之同然者。即我之言也。何也。其道同也。傳之其人。能得我說而變通者。即我之言也。何也。其道同也。窮畢生之學問思辨於一定之道。而上通千古同道之人以為之藉。下俟千古同道之人以為之輔。其立言也不易然哉。惟夫不師之智。務為無實之文。則不喜而強為笑貌。無病而故為呻吟。已不勝其勞困矣。夫外飾之言與中出之言。其難易之數可知也。不欲爭名之言與必欲爭名之言。其難易之數又可知也。通古今前後而相與公之之言。與私據獨得必欲己出之言。其難易之數又可知也。立言之士。將有志於道而從其公而易者歟。抑徒競於文而從其私而難者歟。公私難易之間。必有辨矣。安得知言之士。而與之日進於道哉。
63
言公於世。則書有時而亡。其學不至遽絕也。學成其家。而流衍者長。觀者考求而能識別也。費直之易雖亡。而鄭王之學出費氏。今王易具存。而費氏之易未亡也。孔氏古文雖亡。而史遷問故於安國。今遷書具存。而孔氏之書未亡也。韓氏之詩雖亡。而許慎治詩出韓氏。今說文具存。而韓嬰之詩未亡也。劉向洪範五行傳。與七略別錄雖亡。而班固史學出劉歆。歆之漢記漢書所本今五行藝文二志具存。而劉氏之學未亡也。亦有後學托之前修者。褚少孫之藉靈於馬遷。裴松之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又有道存術近。其書不幸亡逸。藉人之書以存者。列子殘闕。半述於莊生。楊朱書亡。多存於韓子。莊列同出於道家。而楊朱為我。其術自近名法也。又有才智自騁。未足名家。有道獲親。幸存斧琢之質者。告子柳湍水之辨。藉孟子而獲傳。惠施白馬三足之談。因莊生而遂顯。雖為射者之鵠。亦見不羈之才。非同泯泯也。又有瑣細之言。初無高論。而入於有心之聽。遂與經訓同垂。孺子濯足之歌。時俗苗碩之諺。其喻理者即淺可深。而獲存者無俗非雅也。凡若此者。非必古人易而後人難也。古人巧而後人拙也。古人勤而後人惰也。名實之勢殊。公私之情異。而有意於言。與無意於言者。不可同日語也。故曰。無意於文而文存。有意於文而文亡。
64
聖人之言。賢人述之。而或失其指。賢人之言。常人述之。而或失其指。人心不同如其面也。而曰言托於公。不必盡出於己者。何也。謂道同而德合。其究終不至於背馳也。且賦詩斷章。不必若自其口出。而本指有所不拘也。引言互辨。與其言意或相反。而古人並存不廢也。前人有言。後人援以取重焉。是同古人於己也。前人有言。後人從而擴充焉。是以己附古人也。仁者見仁。知者見知。言之從同而異。從異而同者。殆如秋禽之毛。不可舉也。是以後人述前人。而不廢前人之舊也。以為並存於天壤。而是非得失。自聽知者之別擇。乃其所以為公也。君子惡夫盜人之言而遽鏟去其。以遂掩著之私也。若夫前人已失其傳。不得已而取裁後人之論述。若遷史之於古文尚書。說文之於韓嬰詩傳。則其無可如何。而賴有是之僅存耳。然遷史未嘗不參以今文。而說文未嘗不參齊魯之說焉。是又在乎專門絕學。辨析微茫。心領神會。所以貴乎知言之士也。
65
說文一首贈立夫
66
茅星來
67
詩與文之日就衰且薄也。自有專攻為詩與文者始矣。古之時無有以詩文為教與學者也。漢時如下帷講誦。設絳帳為諸生說經。要不過讀書是務。讀書之功既至。則隨其材質之高下淺深。而皆必有所獨得。得之於心。斯應之於手。於是乎信口吟而自然合節焉。率臆抒寫而自然成章焉。其有不能。不強使為。苟其聞見廣博。學問淵深。雖無著述。要不害其為通儒也。自幼以詩文為教與學者未嘗有也。此在魏晉後學者猶然。故其時凡所著述。傳至今者。猶往往以質實勝。而非後世所可及也。自唐以來。國家以詩文取士。而學者始專務記覽。為詞章。以售有司。父兄以是為教。子弟以是為學。凡其所以口不絕吟。手不停披。而矻矻以窮年者。無非欲以供吾賦詩作文之用而已。然則苟有可以不必讀書而工為詩與文者焉。則彼且詡詡然自以為得計。而爭趨之恐不及矣。夫以王勃李賀輩之天才異。應口成文。識者猶以為非遠大之器。乎持不逮之資。而強迫力取。僥幸一第以為榮。此宋人閔其苗之不長而助之之術也。不待其子之趨視。而已知其無不槁矣。然而天下但見其長之速也。而於是乎競相慕效。不務實學。惟獵浮華。以苟簡為便利之門。以揣摩為必得之道。白帖徐記。紛紛交作。後之人踵而甚焉。不可紀極。所以痼蔽學者之心省M咳斯人之耳目。所為教與學者如是。故講求所以為詩與文之法者。至唐而加詳。而要之詩與文之日就衰且薄也。亦實自唐而積漸使然也。善乎胡宏氏之言曰。學欲博。不欲雜。守欲約。不欲陋。噫。為欲供賦詩作文之用而著書。其書未有不雜且陋者也。為欲供賦詩作文之用而讀書。其讀未有不雜且陋者也。天理人欲之辨。辨之於此。此豈獨關讀書與夫賦詩作文之得失而已。然則世之有志於學者。亦惟去其有所為之意。而後可與語於古。
68
論文
69
魏禧
70
門人問曰。古人言文章與世運遞降。果然乎。曰。古今文章。代有不同。而其大變有二。自唐虞至於兩漢。此與世運遞降者也。自魏晉以迄於今。此不與世運遞降者也。三代之文。不如唐虞。秦漢之文。不如三代。此易見也。上古純龐之氣。因時遞開。其自簡而之繁。質而之文。正而之變者。至兩漢而極。故當其氣運有所必開。雖三代聖人。不能上同於唐虞。而變之初極。雖降於兩漢。猶為近古。故曰。與世運遞降也。魏晉以來。其文靡弱。至隋唐而極。而韓愈李諸人。崛起八代之後。有以振之。天下翕然敦古。梁唐以來。無文章矣。而歐蘇諸人。崛起六代之後。古學於是複振。若以世代論。則李忠定之奏議。卓然高出於陸宣公。王文成之文章。又豈許衡虞集諸人所可望。下天之運必有所變。而天下之變必有所止。使變而不止。則日降而無升。自魏晉靡弱。更千數百年以至於今。天下尚有文章乎。故曰。不與世運遞降者也。曰。古之文章。足以觀人。今之文章。不足以觀人者。何也。曰。古人文章無一定格例。各就其造詣所至。意所欲言者。發抒而出。故其文純雜瑕瑜犁然並見。至於後世。則古人能事已備。有格可肖。有法可學。忠孝仁義有其文。智能勇功有其文。孰者雄古。孰者卑弱。父兄所教。師友所傳。莫不取其尤工而最篤者。日夕揣摩。以取名於時。是以大奸能為大忠之文。至拙能襲至巧之論。嗚呼。雖有孟子之知言。亦孰從而辨之哉。
71
文章不可苟作
72
侯七乘
73
柳子厚複杜溫夫書。譏其見柳州一刺史。即周孔之。至潮之二邦。當得二周孔。若至京師。則不勝周孔。噫。何周孔之多也。斯言也。艾東鄉嘗舉以為大士戒。謂大士許人一文。當如許人一女。不可草草。予於是嘆東鄉之識。高於世人遠甚。非弇州南溟輩所得而及也。唐世文宗時。長安文士。為貴人作碑志。若市賈然。天官卒。其門如市。甚至喧競爭致。不由喪家。此輩卑卑。固無足道。朱晦庵嘗言陸放翁能太高。太近。恐為有力者牽去。不得全其晚節。及後放翁再出。果為韓G胄作南園閱古泉記。見譏清議。元史姚燧。嘗以所作就正許衡。衡賞其辭而戒之曰。文章先有能一世之名。何以應人之見役。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皆罪也。由此觀之。語言文字。人品攸關。斯言之玷。駟馬難追。如陶穀悔作禪詔。孔文仲悔作伊川彈文。朱文公悔作紫岩墓碑。姚雪坡悔作秋壑記。李西涯悔作伭明宮記。與其悔之於後。何若慎之於先。韓柳作志傳。皆不輕與人。歐陽永叔撰尹師魯墓志銘。但辨所以作墓志之意。鑿鑿不少假借。子瞻生平。未嘗為人銘墓。所銘五人。皆盛德。若富鄭公。司馬溫公。趙清獻公。範蜀公。張文定公也。此外趙康靖公。滕元發二銘。亦代文定所為者。在翰林詔撰趙瞻神道碑。亦辭不作。又前輩諸大家。從未有為宦官屬文者。韓退之送俱文珍序。編在外集。非李漢所錄。蓋公所棄之篇也。趙松雪為羅司徒致鈔百錠於胡汲仲。請作乃父墓銘。汲仲怒曰。我豈為宦官作墓銘者。是日汲仲正絕糧。其子以情白。坐客咸勸之。卻愈堅。如此風節。豈在韋貫之楊萬里之下哉。李治曰。文章有不當為者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蠱俗四也。不可示子孫五也。噫。是道也。自漢伯喈以來。已不免慚德矣。信州鄭文恪一書。離奇瑰異。予所心醉。然其病亦在德政序神道碑布滿集中。不擇人而文之。遂不擇人而周孔之。作者人品。以此減價。甚為可惜。吾於是嘆東鄉之識。高於世人遠甚也。
74
國朝二十四家文鈔序
75
曾鏞
76
近世文。有時文。有古文。時文代聖賢立言。義至深而情實泛。古文即儒者立言。旨即淺而裁自心。故欲窮古今之變。考政教之遷。觀學士大夫之所得。求之於古文較近。竊謂作者難。取而集之者抑不易。何以言之。文章者。天地之精華也。散而洩諸古今才智人之口。若二氣五行之分布於百草木。其盛其衰。隨乎時會。而其為用於人也。其陰陽水火之性。即其華實本末之際。而用不同。故取材必慎。而後得其精華之所注。自六經四子諸書外。一代之作。一家之言。有純有駁。有離有合。舉漢唐宋以來。寥寥數大家。均不能免也。服餌雜人身之病也。論著雜人心之病也。於此而欲採輯言。網羅一世。出時賢之甘苦。為後學之砭針。又豈易事乎哉。是故文取載道。吾以為必先有見道之實。淵然寂然。以日以年。人世功名富貴成敗得失一不入於其手小6後可與論天下之文。嘉禾丁君子複。攜其里敬齋先生所輯國朝二十四家文鈔以示予。先生於近代文均有選。而本朝尤加意焉。蓋以其近已而俗變相類。亦當世得失之林也。嘗自言其去取之意。大率取其有益於人。有用於世。有補於修齊治平。而其文複工絕。可令人往複不厭者。空談心性與夫臚陳故實者皆不與焉。一切庸俗譸張之辭盡行鏟除。嗚呼。持是以論天下文盡之矣。每嘆古今文章之病。立一說。每不顧吾說有益之與無益。有用之與無用。且詹詹然蘄以文勝。其實則中無所見。究竟文亦何由勝。談心性病虛妄矣。臚故實病支離矣。其庸俗譸張之病。或且至於蔽陷離窮而不可究極。此無他。所以游之乎詩書之源者無其學。所以行之乎仁義之途者無其養。心未能怡然渙然於天地民物變化云為之故。而欲怡然渙然於口手之間。必不能也。觀先生斯鈔。其亦可以見其概矣。諸家文體之奇正醇肆。鈔中論之特詳。丁君複屬序於予。又何如即先生之所自言。以弁先生之所手輯。使夫人伏而誦之。尤得其要領也耶。
77
贈屠生倬序
78
陳斌
79
吾見若屠生者。安可得邪。生嗜讀書。通旁藝。嘗與游括蒼之間。所謂珞珞如玉者也。吾自十八九來於杭。仰屋獨坐。三年未識一儕輩。今更閱十八九年矣。稍稍知數。人其數人者則皆屠生之知其為人者也。吾是以又知屠生。而喜生之從吾游焉。告之曰。生知人之取於世者乎。士取於不足。農取於有餘。誇取其名。烈取其氣。畸人取其意。或與之浮湛。則浮湛而取之。或與之攫搏。至不顧盡其力。則亦攫搏以取之。其取於道者寡焉。夫道不可取養而自至。有義理之味而幾矣。吾故曰。驚世之人不在多技。已疾之方不在多藥。生且省之。將與為取乎。將遂為養乎。將汲汲於世。必至於病而後息乎。聞古之謂才賢者。隆然而雷。耀然而日。霓吐冰茹。耐歲而貫時。及其歸。泊然而有所止。吾之於是知晚矣。屠生甫二十未晚也。豁達以取積成致厚以為養。蘄至於其未至。則吾言然乎不然乎。吾惟怵屠生之先我。更以其愛吾言也。故有以贈屠生。
80
與友人書
81
李容
82
著述一事。大扺古聖賢不得[己](已)而後有作。非以立名也。故一言而炳若日星。萬世而下。飲食之不盡。其次雖有編纂。亦不必當時誇詡於人。或祇以自怡。或藏之名山。至其德成之後。或既死之日。舉世思其餘風。想其為人。或訪諸其子孫。或求諸其門人。思欲得其生平之一言。以為法訓。斯時也。是惟無出。一出而紙貴洛陽。千門傳誦矣。此正如華陀之青囊一付丙丁。至今為恨。惟恐其不傳也。所以然者。以華陀當年行之而有驗也。今有庸醫。方患羸疾。偶有奇方。不能自服以療其身。忽見世之同疾者。遂以此方授之。且曰。此神方也。傳自異人。君宜敬修合而服之。毋輕忽也。而彼患者。方且啞然而哂。茫然不敢信。何者。彼方見我羸日甚。我雖剖心相示。彼又安肯信我此方之真可以已疾哉。比見足下以其所著諸書。輒出以示人。人之服者我固多。而議我者亦複不少。其服我者。不過服我之聞見精博。能匯集而成書也。其議我者。直謂我躬行未懋。舍本趨末。欲速立名。適滋多事也。凡諸議足下之言。僕所得聞者。想猶其一二。然已覺切中足下之病。若夫所不得聞者。不知又當幾許耶。僕雖不肖。既蒙足下左愛。則不啻骨肉若矣。人之議足下是議我也。足下之不能韜光鏟彩。是僕寐所未恬也。是烏容以無言耶。言之雖過切直。想在所不罪也。
83
消積說贈友人
84
李容
85
曩昔與薄城惺庵王翁過從夜話。一友患食積。翁教以服消積保中丸。餘因言痰積食積。丸散易消。惟骨董積難消。非藥石所及。翁詢其故。餘曰。詩文世。無關身心。聲聞遠播。甚妨靜坐。二者之累。廓清未盡。此便是積。廣見聞。博記誦。淹貫古今。物而不化。即此是積。推之即功業道德之見。手幸緩料融未盡。亦即是積。其淺深雖不同。其為心害則一也。向足下刻意為[己](已)之學。言及詩文。若將浼焉。惟服膺先儒之書。竊以為志趣如此。將來所就必卓。離索日久。傳聞近日惟聲律是哦。詞翰是攻。僕疑未之信。而來札忽至。求評所纂昭明文選。前後不類。令人難解。是書連篇累牘。莫非雕蟲。有何可取。而嗜之若飴耶。魏莊渠先生遺王純甫書云。傳聞對客談及詩文。駸駸有好意。竊恐不知不覺下種子。他日終會發也。昔過太平門。見有老父與一童子並走爭先。因嘆吾人既有志於道。而與詩人文人爭長。亦何異此老父哉。由斯以觀。夫亦可以廢然思返矣。學道須鈍須拙。須暗淡。乃與真合。今方日日售聰明。釣聲譽。其去道也。不亦遠乎。
86
與友人論文書
87
錢大昕
88
前晤我兄。極稱近日古文家。以桐城方氏為最。予常日課誦經史。於近時作者之文。無暇涉獵。因吾兄言。取方氏文讀之。其波瀾意度。頗有韓歐陽王之規撫。視世俗冗蔓獶雜之作。固不可同日語。惜乎其未喻乎古文之義法爾。夫古文之體。奇正濃淡。詳略本無定法。要其為文之旨有四。曰明道。曰經世。曰闡幽。曰正俗。有是四者。而後以法律約之。夫然後可以羽翼經史。而傳之天下後世。至於親戚故舊。聚散存沒之感。一時有所寄托而宣之於文。使其姓名附見集中者。此其人事原無足傳。故一切闕而不載。非本有可紀而略之。以為文之義法如此也。方氏以世人誦歐公王恭武杜祁公諸志。不若黃夢升張子野諸志之熟。遂謂功德之崇。不若情辭之動人心目。然則使方氏援筆而為王杜之志。亦將舍其勛業之大者。而徒以應酬之空言予之乎。六經三史之文。世人不能盡好。閒有讀之者。僅以供場屋餖飣之用。求通其大義者罕矣。至於傳奇之演繹。優伶之賓自。情詞動人心目。雖里巷小夫婦人。無不為之歌泣者。所謂曲彌高則和彌寡。讀者之熟與不熟。非文之有優劣也。文有繁有簡。繁者不可減之使少。猶之簡者不可增之使多。左氏之繁。勝於公穀之簡。史記漢書。互有繁簡。謂文未有繁而能工者。亦非通論也。
89
複魯潔非書
90
彭紹升
91
來書謂文章天地之元氣。其文之至者。耗洩天地之元氣。故自古文人子孫。鮮克自振起。此甚非也。天地之大德曰生。其流行於物者為元氣。是氣也。根極於一。淆於萬。其來無方。其應無跡。得之者與天地合其德。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生生不窮。而利賴及於萬世。是惟文王周公孔子之文。始足以當之。自茲以降。思孟之深醇。董韓之閎達。程朱之精詳。陸王之易簡。類能契天地之心。故其文與天地之元氣相輸貫。相望於數千載之中。繼聖人而命世。其它二千年間。百家諸子。以文自名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分畛域。不能相通。然使其言。誠有濟於時。適於用。當於人心。足以止惡而進善。則君子取之。取之者何也。謂其文足以效能於天地也。夫上自聖人。下至諸子百家。其言果有裨於當世。天地之心實寄之。奈何恨其耗洩不於其身。又陰奪其子孫。如足下言天之不仁也甚矣。至謂名者。造物所忌。名浮於實。不有人禍。必有天刑。夫造物亦何忌人之有。名者。風力所鼓。生謝無常。與其人了不相涉。彼且無所挾以為有。造物者又安從而忌之。且夫忌之情。生於妒。而成於爭。彼造物者於人。吾知其不為妒與爭也決矣。足下毋為此戚戚也。然則何為而有人禍天刑也。曰不虛生。業由自作。人禍之以其見惡於人也。天刑之以其見絕於天也。是必有陰慝與熟惡者主之。而非名之所得為也。是其身之禍與刑且無與乎其名。況其為子孫者哉。以一念為感。即以一念為應。一念者通人[己](已)幽明而一貫者也。於己取之。非人所得而與也。故名非君子所務也。實固不可以不急也。懼名之浮。當孳孳焉惟實之求。實之既至。俯仰浩然。視外境之相值。無一毫足動於中。又何有子孫之干其慮哉。星命之術。君子所不道。即億而屢中。亦複何補於人世。如以星命可憑。則善者不必福。而惡者未必禍矣。僕於文素不專力。自遇台山。知此道之不可苟。習之久。頗識其利病。常欲網羅放失。成一家言。故於當代遺文佚事。搜括頗詳。幸賴前人之餘蔭。沐 聖朝之教澤。早竊科名。觀光 闕下。遂得以閒居歲月。歌頌太平。激揚忠孝。原本康衢擊壤之意。而益暢其末流。是其為言。宜若無乖於世。夙昔撰述。粗有就緒。從今當銘足下之言。日凜惜陰之戒。簡棄文字。益趨暗然。以副明誨。惟望垂察不宣。
92
四書文源流考
93
梁傑
94
天下之事。惟無所為而為者。乃可以不朽。宋王介甫作新法。當時之人。岌岌不可以終日。而為四書文開其先。乃更數世。歷六七百年而不廢。其所撰諸經新義。列之學官。用之取士。天下靡然皆王氏之學。其力亦巨矣。南渡禁革。遂罕有過而問者。而四書之文。緣之而起。學者舍此。幾似無書可讀。創之者非耶。因之者是耶。習之積者不移。利所在者偏重。其初本論體之小變。特專以四書語命題。其源出於唐之帖經墨義。北宋以前。大學中庸。尚在禮記。唐試經義。未立孟子。而以禮記為大經。治諸經者。皆兼孝經論語。亦有以論語為論題者。如顏子不貳過論。皆其濫觴也。至代言口氣八股對仗。雖備於前明。其實南宋楊誠齋汪六安諸人已為之椎輪。至文文山則居然具體。而文山之文存於世者。或疑作。不可得而辨也。有明一代用之科目。天下之士。竭才盡氣。畢力以從事於此。自漢唐千有餘年以來。鼓篋讀書之規模氣象。至是一變。而時文之法。日以密。體亦屢遷。景泰天順以前。渾樸未開。隆慶萬歷以後。風氣漸降。其間巨手。未可指屈。約而綜之。王守溪造其極。歸震川振其緒。金正希持其終。他若於廷益之忠節。陳白沙之理學。薛方山之史才。唐荊川茅鹿門之經濟。楊升庵季彭山之媕雅。出其餘技。皆勝專門。自古天之生才。惟在極盛之朝。與興亡之際。孝宗在位。君明臣良。故昌明博大之制興。神廟怠荒。國事日壞。熹懷相繼。遂以淪胥。故志微殺之音作。雖應制幹祿之言。非盡由衷。而心聲所應。皆潛與運會轉移於不覺。正希僉事。文節並峻。其時又若黃陶庵陳臥子者。皆秋霜皎日。其文直頡頏於西江之四雋五家。遂以結明代時文之局。而劉念台黃石齋諸公。又不以此論也。西江之派既盛。精裁鑒者。推艾千子。時與錢吉士稱選家之最。時文之道。與他著述異。魯壁之經。汲塚之策。丹枕之鴻烈。胡盧之漢書。古則愈貴。時文云者。既以逢時。時過則菁華既竭。褰裳去之。而新科墨刻。且汗牛充棟而來。與之代興矣。詩賦盛於唐試之作。諸家集雖間存一二。而藝文志集部寍載俳諧傳奇笑林雜說。惟試律之詩。官韻之賦。絕無專書著錄。則史體宜爾。時文設科。與彼何異。而尊之者。以為代聖賢立言。朱子曰。詩賦卻無害理。經義大不便。分明是侮聖人之言。宋時經義。即已如彼。使聞者不知語出朱子。鮮不以為怪妄。康熙初   聖祖仁皇帝諭內三院九卿。廢時文。用策論。不數年而廷臣奏複。善夫蘇子瞻之議貢舉文字。謂雖知其無用。而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也。明代作家。有掄元之訣。有決科之式。有坐關三年者。有闈ノ逡漬摺S釁咦髕匠!U乘謀謖摺S惺滓嶄Τ傘E謊滿地者。諸君皆君子也。其心果止為代聖賢立言乎。況其下者乎。然知其不過如此。而竟莫之能廢者。何也。眾楚人咻之。則求其齊語不可得。置之莊嶽數年。則求其楚語又不可得。習之說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非食。利之說也。如此則不收於藝文志也宜。故曰。天下之事。惟無所為而為者。乃可以不朽。
95
時藝類編序
96
周永年
97
或問於餘曰。今海內鴻駿君子。皆厭薄時文。以為不足。學子乃複從事於斯何也。餘曰。同年邵二云。世所推鴻駿君子之一也。其厭薄時文也尤甚。以孟子孫氏疏率略。思更為之。余嘗謂之曰。孟子班爵祿章。所言封國之制。與諸經皆不合。先儒多以為疑。偶讀魯啟人不能五十里附於諸侯曰附庸題文。則孟子與諸經約略可通。子疏孟子。將毋亦有取於是。二雲笑應曰。然。然則時文固箋傳之苗裔。而未可以流俗之沒溺於腐爛本頭而廢之也。或又曰。選粹律髓。詩賦分類。至今學者猶病之。子選時文。而以類區之。毋乃更為大方所笑乎。餘曰。前輩讀書之法。其不傳於世也久矣。呂氏童蒙訓曰。安定先生主湖州學使。學者各治一事。如水利農田之類。其後從學者多有實效。蘇子瞻曰。書富如入海。人不能兼收盡取。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則學成可以八面受敵。朱子嘗取以教學者。類分則討論易記憶便。四子之書乃諸經之總匯。求之亦可以得諸經之門戶矣。且今之人材力自忖。視子瞻東萊何如。而乃以分類為陋乎。故選是編以當隅。其它文則學者自取而分之可也。且果由是以稽經諏史。取古人之書。區分類聚。提要鉤元。觀其會通。得其典禮。安定湖學之法。朱子讀書工程。程畏齋之所輯。宋潛溪之所述。其端緒具於是編矣。世有異敏之士。得吾說而潛心焉。異日海內所號為鴻駿君子者。安知不即以是編為千里之跬步。而又何必厭薄時文也哉。
98
謝周南制藝序
99
朱仕琇
100
孔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揚子雲曰。言。心聲也。心之蘊於人難知也。而據聲以知之。聲之發各於其黨。若子貢問師乙以歌。師乙類而使之自擇是也。其心之不正者。發為奸聲。若子夏譏四國之失志是也。文辭之於聲於言。其精者。據以察其人之枉直厚薄。無不可知之。漢時鄭朋張博傾危。故其文誇誕。公孫宏匡衡邪諂。故其文庸懦。雖飾以詩禮之澤。周召之正。而奸慝發於辭氣之餘。不可掩也。國風之好色。騷人之怨慕。司馬遷之憤激。相如之浮靡。裁以聖人之道。皆不得性情之正。要因言以考其人。固倜儻非常之士也。人心正則氣直。氣直則言隨其情之所觸而不自諱。故發為文章。其邁往。潔勁直。深遠纏v。而能自得者。必君子也。卷曲依附。輕回護。浮誕刻戾。軟妥圓滑。而無可非刺者。必小人也。昔宋蘇軾議徐積獨行。而文章之怪。如盧仝以為多反。嘗讀積文橫肆恣睢。浩然直胸臆。此至性人之所為耳。豈有反哉。前明制義。若項煜之儇利。周鍾之襲取。真小人也。不待其失節而後知之。至黃道周金聲之文。崛強自遂。其忠義之性。可以想見。然則知言知人。諸數千載而不爽者也。武平謝君周南嘗出其制義若干。余讀之。奔發雄放。絕去尋常嵬瑣之習。予笑曰。是向者子瞻之所疑於節孝者也。今益有以信君之為人矣。君方有志為古文。以求聖賢之旨。竊謂孟荀以來。諸君子之言具在。其為人皆可知也。君以吾言察之。而古文之道。益可知已。
101
文言說揅經室集
102
阮元
103
古人無筆硯紙墨之便。往往鑄金刻石。始傳久遠。其著之簡策者。亦有漆書刀削之勞。非如今人下筆千言。言事甚易也。許氏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左傳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此何也。古人以簡策傳事者少。以口舌傳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為一言。轉相告語。必有愆誤。是必寡其詞。協其音。以文其言。易於記誦。無能增改。且無方言俗語雜於其間。始能達意。始能行遠。此孔子於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詩箴銘諺語。凡有韻之文。皆此道也。爾雅釋訓。主於訓蒙。子子孫孫以下。用韻者三十二條。亦此道也。孔子於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為文章者。不務協音以成韻。修詞以達遠。使人易誦易記。而惟以單行之語縱橫恣肆。動輒千言萬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謂直言之言。論難之語。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謂文也。文言數百字。幾於句句用韻。孔子於此。發明乾坤之蘊。詮釋四德之名。幾費修詞之意。冀達意外之言。說文曰詞意內言外也詞亦言也非文也文言曰修辭立其誠說文曰修飾也詞之飾者乃得為文不得以詞即文也要使遠近易誦。古今易傳。公卿學士皆能記誦。以通天地萬物。以警國家身心。不但多用韻。抑且多用偶。即如樂行憂違偶也。長人合禮偶也。和義干事偶也。庸言庸行偶也。閒邪善世偶也。進德修業偶也。知至知終偶也。上位下位偶也。同聲同氣偶也。水濕火燥偶也。雲龍風虎偶也。本天本地偶也。無位無民偶也。勿用在田偶也。潛藏文明偶也。道革位德偶也。偕極天則偶也。隱見行成偶也。學聚問辨偶也。寬居仁行偶也。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凶偶也。先天後天偶也。存亡得喪偶也。餘慶餘殃偶也。直內方外偶也。通理居體偶也。凡偶皆文也。於物兩色相偶而交錯之。乃得名曰文。文即象其形也。考工記曰青與白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說文曰文錯畫也象交文然則千古之文。莫大於孔子之言易。孔子以用韻比偶之法錯綜其言而自名曰文。何後人之必欲反孔子之道而自命曰文。且尊之曰古也。
104
此篇雖專論文體。然原本古訓。以正後世策論時文之支派。而自命古文者。亦不為無益。故附存之。
105
子思子章句序
106
魏源
107
中庸之為子思子。尚己。而坊表緇衣與焉。有徵乎。曰有。隋書音樂志載沈約之言曰。禮記月令取呂氏春秋。緇衣中庸坊記表記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一也。御覽引子思子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言有枝葉。今見表記。二也。文選注引子思子曰。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寍。都邑以成。今見緇衣。三也。且坊表言必稱子。而引論語之文。間一。又數引春秋。間二。且獨稱子云。子言之。與他書記聖言體例不倫。間三。三徵既明。三間俱釋。於是曰。聖人憂患天下來世其至矣。刪詩書。正禮樂。皆述而不作。有大義。無微言。豈預知有論語。為後世入道門哉。假年絕韋來。天人性命之理。進修聚辨之方。無咎寡過之要。胥於易乎在。子思本祖訓發揮之。故中庸一易道也。表記言正而合道。見稱伊川程氏。則論語輔也。易之誠。論語之仁。皆古聖未發而夫子發之。不讀中庸。不知誠為盡性之要。不讀表記。不知敬為求仁之方。而望易論語精微猶入室不由戶也。坊緇之文。其閎深誠與庸表有間。然禮坊德。刑坊淫。命坊欲。綱萬事於三端。聖人既以彞倫。建皇極。而緇衣敷理化得失。為百世君民臣主師。尼門五尺所言。要非霸世所得聞者。易論語明成德歸。詩書禮春秋備經世法。故坊記以春秋律禮。緇衣以詩書明治。體用顯微。同源共貫。於道之大而能博者。其亦具體而微矣。世人惟知史記子思作中庸。故蓍蔡之。而此三篇之為弟子述所聞者。則自唐後二十篇書原不存。亦遂如瀆迷濟海淪碣矣。予悼斯道之湮微。乃別而出之。各為紬繹。而中庸則專以易道發之。用補苴先哲。其軼言時時見他說者。亦輯成篇。而後祖孔師曾。迪孟之學。大略明且備。剛矣誠矣。高矣明矣。宋汪編子思子。妄孔鮒書。而顧昧四篇之正經。棄天球。寶康瓠。傎莫甚焉。今遂擯勿道也。
108
董仲舒春秋繁露引坊記君子不盡利以遺民一章稱為孔子之言子思垂訓本多祖述如道德齊禮與夫南人有恆之言皆錯見於諸篇不害其全篇之為子思也禮記鄭目錄於坊表緇衣三篇不言出子思子者猶三年問篇全出荀子而鄭目錄亦不言及也劉獻稱緇衣公孫尼子作者案漢志公孫尼子七十子之弟子或其嘗受業子思故撰述師說以成斯篇歟然則坊緇之文未能閎深亦記不一手故也有以此三事獻疑者因各為條之如此
URN: ctp:ws73057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