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 桂枝湯類·一

《卷一 桂枝湯類·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桂枝湯
2
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芍藥清營中之熱;桂枝達營氣之鬱也。
3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4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 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桂枝本不能發汗,故須助以熱粥。《內經》云:「穀入於胃,以傳於肺」。肺至皮毛,汗所從出,粥充胃氣以達於肺也。觀此可知傷寒不禁食矣。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此解肌之法也。若如水流漓,則動營氣,衛邪仍在。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証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桂枝湯全料,謂之一劑;三分之一,謂之一服;古一兩,今二錢零,則一劑之藥,除姜棗,僅一兩六錢零,一服不過五錢零矣。治傷寒大症,分兩不過如此。一服即汗,不再服;無汗,服至二、三劑,總以中病為主。後世見服藥得效者,反令多服,無效者,即疑藥誤,又復易方,無往不誤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惡等物。
5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風在外,故陽脈浮;衛氣有邪,則不能護營,故陰脈弱。陽浮者,熱自發。風為陽邪,故發熱,桂枝之辛以散之。陰弱者,汗自出。芍藥之酸以收之,甘草之甘以緩之。嗇嗇惡寒,淅淅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者,但惡寒甚輕,非若中寒及陰經之甚也。
6
翕翕發熱,其熱亦不如陽明之甚。鼻鳴乾嘔者,鼻鳴似屬陽明;乾嘔似屬少陽,蓋三陽相近,故略有兼病,但不甚耳。桂枝湯主之。
7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此桂枝湯總症。
8
以營性發揚,衛性斂閉。風傷衛氣,洩其皮毛,故汗出也。
9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誤治。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此誤下之症。
10
誤下而仍上衝,則邪氣猶在陽分,故仍用桂枝發表,若不上衝,則其邪已下陷,變病不一,當隨宜施治。論中誤治諸法,詳觀自明。
11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此非誤治,因風邪凝結於太陽之要路,則藥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結。蓋邪風太甚,不僅在衛,而在經。刺之以洩經氣。風府一穴,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刺入四分,留三呼。風池二穴,在顳 後,髮際陷者中,穴在耳後,按之引於耳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留三呼。
12
太陽病,外証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病雖過期,脈症屬太陽,仍不離桂枝法。
13
太陽病,外証未解者,不可下也。此禁下總訣。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服桂枝湯言雖有當下之症,而外症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後下也。
14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脈浮而下,此為誤下,下後仍浮,則邪不因誤下而陷入,仍在太陽。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復用桂枝也。
15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榮氣和者,言榮氣不病,非調和之和,故又申言之,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自汗與發汗迥別。自汗乃營衛相離,發汗使營衛相合。自汗傷正,發汗驅邪。複發者,因其自汗而更發之,則榮衛和而自汗反止矣。
16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未熱之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無他病,太陽諸症不必備,而惟發熱自汗,故亦用桂枝湯。
17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頭痛有熱者,未可與承氣湯。太陽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
18
按「未可」二字,從《金匱》增入,《傷寒論》失此二字。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便赤為裡有熱。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汗出而頭痛未解,則蘊熱在經而血動矣。宜桂枝湯。
19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發汗未透,故煩。乃服藥不及之故。宜桂枝湯。
20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裡症。身疼痛者,表症。急當救裏。此誤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入陰,故便清穀,陽氣下脫可危,雖表症未除,而救裏為急。
21
《傷寒論·不可下編》云:誤下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22
清穀已止,疼痛未除,仍從表治,蓋凡病皆當先表後裏,惟下利清穀,則以扶陽為急,而表症為緩也。表裏分治而序不亂,後人欲以一方治數症,必至兩誤。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23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提出邪風二字,見桂枝為驅風聖藥。
24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陽明本自多汗,但不惡寒而惡熱。
25
今多汗而猶惡寒,則仍在太陽矣,雖陽明病,而治從太陽。
26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太陰本無汗法,因其脈獨浮,則邪仍在表,故亦用桂枝,從脈不從症也。
27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有時複熱。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日晡發熱,則為陽明之潮熱而非瘧矣。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汗。一症而治法迥別,全以脈為憑。此亦從脈而不從症之法。
28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29
下利腹脹滿,裏症。身疼痛者,表症。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此節屬厥陰症,未必由誤治而得,然既見表症,亦宜兼治。
30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裡症除而表症猶在,仍宜用桂枝法,輕其劑而加減之可也。
31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再誤。心下痞,邪入中焦。
32
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苦寒開降之法,詳見後。
33
桂枝加附子湯
34
桂枝湯原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35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此發汗太過,如水流漓,或藥不對症之故,其人惡風,中風本惡風,汗後當愈。今仍惡風,則表邪未盡也。小便難,津液少。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四肢為諸陽之本,急難屈伸乃津脫陽虛之象,但不至亡陽耳。若更甚而厥冷惡寒,則有陽脫之慮,當用四逆湯矣。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同附子服,則能止汗回陽。
36
桂枝加桂湯
37
桂枝原方加桂二兩,即另立湯名,治症迥別,古聖立方之嚴如此。
38
桂枝湯原方加桂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39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復感新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不止一針,故云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重加桂枝,不特禦寒,且制腎氣。又藥味重,則能達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減用之。
40
桂枝去芍藥湯
41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42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43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根據前法。
44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中虛而表邪仍在。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之邪未盡,故用桂枝,下後傷陰,不宜更用涼藥,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微惡寒,則陽亦虛矣,故加附子。
45
桂枝加濃朴杏仁湯
46
桂枝湯原方加濃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7
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朴杏仁佳。《別錄》:濃樸主消痰下氣。《本經》:杏仁主咳逆上氣。
48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濃樸杏仁湯主之。前條乃本然之喘,此乃誤下之喘,因殊而法一。
49
小建中湯
50
桂枝湯原方加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51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中宮之陽氣虛,則木來乘土,故陽澀而陰弦也,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
52
膠飴大甘,以助中宮。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治太陰不愈,變而治少陽,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脈弦故用此法。
53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悸而煩,其為虛煩可知,故用建中湯,以補心脾之氣,蓋梔子湯治有熱之虛煩,此治無熱之虛煩也。
54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55
桂枝湯原方芍藥、生姜各增一兩,加人參三兩。
56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此以多煎為妙,取其味濃入陰也。
57
發汗後,身疼痛,表未盡。脈沉遲,氣虛已甚。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邪未盡,宜表,而氣虛不能勝散藥,故用人參。凡素體虛而過汗者,方可用。
58
桂枝甘草湯
59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此以一劑為一服者。
60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發汗不誤,誤在過多。汗為心之液,多則心氣虛。二味扶陽補中,此乃陽虛之輕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一症而輕重不同,用方迥異,其義精矣。
61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62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以水二斗,揚之萬遍取用。按:甘瀾水,大約取其動極思靜之意。先煮茯苓 凡方中專重之藥,法必先煮。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63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心下悸,是擾胸中之陽,臍下悸,則因發汗太過,上焦乾涸。腎水上救,故重用茯苓以制腎水;桂枝以治奔豚。
64
桂枝麻黃各半湯十一
65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 甘草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66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雙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減去三分之一。去渣,溫服六合。一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67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邪已漸輕。其人不嘔,非少陽。清便欲自可,無裏熱。一日二、三度發,非瘧象。脈微緩者,不浮不弦不大。為欲愈也。餘邪欲退之象。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此三句,申明上文欲愈之故。蓋由病氣雖除,而正氣亦衰,當靜以養之,使胃氣漸充,則榮衛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虛其氣,則病從藥增,醫者不審,誤人多矣。
68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面有熱色,則餘邪尚鬱。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微邪已在皮膚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癢,以此湯取其小汗足矣。陽明篇云:身癢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69
按此方分兩甚輕,計共約六兩,合今之秤,僅一兩三四錢,分三服,只服四錢零,乃治邪退後至輕之劑,猶勿藥也。
70
桂枝二麻黃一湯十二
71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姜一兩六銖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72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汗雖出而邪未盡。與桂枝湯,如前法。此所謂邪不盡,行複如法者也。
73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此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74
桂枝二越婢一湯十三
75
桂枝湯加麻黃、石膏二味。
76
桂枝去皮 芍藥 甘草 麻黃去節,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77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78
附:越婢方麻黃六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
79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此無陽與亡陽不同,並與他處之陽虛亦別,蓋其人本非壯盛,而邪氣亦輕,故身有寒熱而脈微弱。若發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臍下悸等症,故以此湯清疏營衛,令得似汗而解。況熱多寒少,熱在氣分,尤與石膏為宜。古聖用藥之審如此。
80
按以上三方,所謂一、二,各半之說,照方計算,並不對準,未知何說?或云:將本方各煎,或一分,或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但方中又各藥注明分兩,則何也?存考。
8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十四
82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 茯苓 白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此方專於利小便也。
83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頭痛發熱,桂枝症仍在也,以其無汗,則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滿,則用白術,小便不利,則用茯苓,此症乃亡津液而有停飲者也。
84
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藥,若去其君藥,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而仍以桂枝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
85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十五
86
桂枝湯原方去芍藥,加蜀漆三兩洗去腥,牡蠣五兩,龍骨四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87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以火劫其胸中之陽。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此與少陰汗出之亡陽迥別。蓋少陰之亡陽,乃亡陰中之陽,故用四逆輩回其陽於腎中,今乃以火遍汗,亡其陽中之陽,故用安神之品,鎮其陽於心中。各有至理,不可易也。
88
去芍藥,因陽虛不復助陰也;蜀漆去心腹邪積;龍骨、牡蠣治驚癇熱氣。
89
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十六
90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日三服。
91
脈浮宜以汗解,此治脈浮之總訣。用火灸之,誤治。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火反入內。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火氣在上,則陰氣獨治於下,故重而痺。火逆下之,又誤治。因燒針煩躁者,更誤治,下之虛其陰,燒針又益其陽,則胸中益煩躁不寧矣。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鉦其陰氣,散其火邪,上下同治,前方驚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無驚狂象,故蜀漆不用。其症藥大段相同。
92
桂枝加葛根湯十七
93
此湯成無己本有麻黃。非!有麻黃則為葛根湯矣。
94
桂枝湯原方,加葛根四兩 桂枝芍藥各減一兩餘同。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95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几几」,伸頸之象,邪氣漸深,故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96
桂枝加芍藥湯十八
97
桂枝湯原方芍藥加一倍。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98
桂枝加大黃湯十九
99
此二方俱治太陰症,而法不離乎桂枝。
100
桂枝湯原方,加大黃一兩、芍藥一倍,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101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誤治。因而腹滿時痛,屬太陰也。引邪入於太陰,故所現皆太陰之症。桂枝加芍藥湯主之。雖見太陰症,而太陽之症尚未罷,故仍用桂枝湯,只加芍藥一倍,以斂太陰之症。
102
大實痛者,此句承上文腹滿時痛言,腹滿時痛,不過傷太陰之氣,大實痛,則邪氣結於太陰矣。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此因誤下而見太陰之症。大實痛,則反成太陰之實邪,仍用大黃引之,即從太陰出,不因誤下而禁下,見症施治,無不盡然。
103
按《活人書》云:桂枝湯,自西北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症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後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虛寒者,不必加減。
URN: ctp:ws73800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