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八十一:廣平府知府李清馥撰,布衣陳剰夫,先生真晟學派。按陸清《獻公問學録》曰:吾學編以胡敬齋、陳剰夫,附于白沙之傳,此其失莫甚焉。敬齋雖與白沙同遊康齋之門,然其學固非白沙所及陳剰。夫著《程朱正學纂要》,雖其教人専一靜坐,陳清瀾謂其學識未及胡敬齋,只是狷介之士,然亦非白沙禪學之比,而乃以附白沙之傳,何哉?按此陸清、獻公、衞道之嚴也。白沙雖與敬齋共學于康齋,實同門而異戸布衣先生,其用功實從主一之訓,入其學術,端黙沈潛,持守有餘,前輩楊氏亷,以為和靖之徒,明史傳謂其潛思靜坐,其學近呉康齋、陸公以為狷介之士,殆確論歟?布衣陳剰夫,先生真晟。
3
陳真晟,字剰夫,漳浦人,浦濱海患。倭,洪武間,其先世自泉中調戍漳之鎮海衞,因家焉先生,丰格髙聳,神氣肅清,望之非塵埃中人也。年十七八,即能自拔于俗,厭末作之蠧心,惡異端之害,道専心致志,以儒為業。入長泰山中,從進士唐泰治舉子業,業成,薦于有司,至省試,聞有司防察過嚴,無待士禮,遂辭歸,自是不復以科舉為事,務為聖賢踐履之學。初讀中庸做存養,省察工夫覺無統緒,繼讀大學,始知為學次第,又讀大學,或問,見朱子博採主敬諸說,以補小學工夫,始知敬者,乃大學之基本也,及求其所以為敬,則見程子以主一釋敬以無適,釋主一始于敬字,見得親切,乃實下工夫推尋此心之動靜,而務主于一靜而主於一,則靜有所養而妄念不作矣,動而主于一,則動有所持而外誘不奪矣。嘗語人曰大學誠意章為鐵門闗,難過主一二字乃其玉鑰匙也,葢意有善惡,若發于善而一以守之,則所謂惡者,退而聴命矣。又曰:人于此學,若真知之,則行在其中矣,葢以知之真則處善安,循理樂,其行甚順,然而氣質有偏,勝嗜欲,有偏重,二者用事,其順而易者,反逆而難矣。此聖門論學,於學問思辨之後,又加以篤行也。天順三年,用伊川故事詣闕上程朱正學纂要,其書首採程氏學制,次採朱子論說,補正學工夫,次作二圖,一著聖人心與天同運,次著學者心法天之運,次言立明師、補正學、輔皇儲隆教本數事以終圖說之意,書未上,先上疏乞召見而陳其說,不報。及書上,奉㫖禮部㸔了來說署部事,侍郎鄒幹漫不知,其說云何,其事遂寢歸家,讀提學使者,頒行勅諭教條,有合於程、朱教法,喜曰:此學校正教也,然學校雖崇正教,而科舉不定,正考雖有正教不行也。因採勅諭中要語,㕘以程氏學制、呂氏鄉約、朱氏貢舉私議,作正教正考會通定考,徳為六等,考文為三等,各有按例可據而行。又纂長書以告當道諸君子,諸君子亦不能推行其說,其事又寢。凡先生學有所得者,至是皆無所遇。聞臨川,呉聘君名,欲往質之,乃貨其家之直,得五金,攜其兄子以行,戒之曰:我死即瘞于道,題曰閩南布衣,陳某墓足矣。行至南昌,張東白,元禎止之,宿叩其所學,大加稱許,曰:某敢僭謂斯道。自程、朱以來,惟先生得其真,呉、許二子亦未是,如聘君者不可見,亦不必見也。遂歸鎮海。初創戎壘,自先生為學,而儒術始正。自先生與莆人李文舉諸先輩講行文公家禮,而風俗始正。先生生於鎮海,遷於龍巖,晚定居於漳之玉洲,自以布衣詣闕上書,因號布衣,學者稱為布衣先生。成化十年卒,年六十有四。後十年,學使周孟忠為文以祭郡守彭桓,立石官道傍以表之,題曰大明闕下兩上書請補正學。泉南布衣陳先生墓所著有布衣存稿,藏于郡齋道南源委行閩書,林氏雍撰 實。 家譜傳 《郡志》 明史布衣先生文
4
答周公載。
5
所論欲搜剔聖賢,微言緒論,而紬繹之,以庶幾深乎道殆是也。葢搜繹亦窮理之事,大學之要,莫先於窮理,豈不信然?然以程、朱之學揆之,要必先求其所以能紬繹之者,以為之本,然後可也。若無其本,則雖欲勉強以紬繹之,亦不可得也。葢義理之聚於物,猶蠶絲之聚於繭,至精深微密者也。今欲紬繹之於繭為易,葢引其緒以出於外者也,於物理為難,實游其心以入於內者也。故茍非先養其心,使有剛鋭精明純一之氣,則安能入其微,步其精,以詣其極?隨其表裏精麄之處無不到,而脫然盡得其妙,於吾胸中乎?妙有不盡得,則雖曰紬繹猶未紬繹也,如一物有十分,道理已繹,到八九分,則一二分繹不得此一二分,正其所謂精妙者也,精妙者既不能繹,則其所繹者八九分皆其麄者耳得其麄昧其精,雖謂之全未紬繹亦可也。且但一物不能繹,則物物皆不能繹,譬如印板,但印出一張糊模,則張張皆糊模心麄之病,何以異此?茍如此,而欲望深於道殆難矣。矧道不惟精深,實且廣,大葢合衆精深而為一廣大者也,故既不能析之極,其精則必不能合之盡其大。所謂物有未格,則知有未至者此也。然所以合之者,又須此心先有廣大之量然後能也,故先儒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又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所謂敬者,豈非涵養此心,使動而窮夫理,則有剛鋭精明,純一之氣靜而合,夫理又有髙明廣大之量者乎?凡此皆有真實工夫做到至處,所謂聖學也。程朱之學,入道有門,進道有階,升堂觀奧,皆有明轍,惟此最為要法,誠不可不先講而力求者也。
6
夫學一也,豈有道俗之分所以分者,在乎心而已矣。故志乎義則道心也,志乎利則俗心也。以道心而為俗學則俗學即道。學以利心而為道,學則道學即俗,學只在義利之間而已矣。惟在朝廷則不然。朝廷風化攸繫,故以道學鼓天下,則天下皆道學而義風盛。以俗學鼓天下,則天下皆俗學而利習熾。此程、朱所以皆欲朝廷革俗習而崇義方有以也。若君子自學,茍立志有定,則無不可者也,何俗為?
7
答何椒
8
今之學者皆言居敬多只是泛泛焉,若存若亡而無主,一無適之,則是未嘗居程子之敬也。皆言窮理,亦只是泛泛焉,務多讀書,而無即事窮理之精,則是未嘗窮程子之理也。
9
蔡九峯之學,未得為淳,只觀其自序,乃以窮神知化與獨立物表者,並言亦可見矣。若物之表果有一個獨立者,則是莊、列之𤣥虛。康節謂老子得《易》之體,正亦同此,是皆於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之㫖,見得不透,徹故也。備考。
10
張凈峰先生為《鎮海衞鄉賢祠記畧》云:景泰、天順間,布衣陳公、翠、渠周公二先生同時産於鎮海,皆以學行有聞于天下二公,葢為聖賢義理之學者。嘗聞布衣少食,貧業作末藝,一日,遇鄉校,聞講《中庸》,戒懼謹,獨若有會於心者,遂棄其業,從之,既復讀大學》「格物致知」之訓,知其與中庸相發明,又知其工夫真切,不越乎敬之」一字,故其學以黙坐澄心,反躬踐履為本,於章句文義,葢有不數數然者,翠渠自業舉子,時已不安於俗學之陋,其學自六經、四子、天文、律厯、字畫及方外之書,無所不究,而每以辨析精微,洞見本原,為歸宿之地,葢二先生之所自得,及其所從入如此。鎮海故戎壘,自二先生後,人始知學,至為立博士弟子員以教養之。嘉靖乙酉,豐一齋先生,熙謫戍,是壘嘗舉二先生之學,為學者言之,既又以祠事言提學使者度隙地為屋三間,並祠二,先生既成,馳書于岳俾記之,岳之先世葢嘗講于翠渠者,而布衣之言論風㫖,亦嘗竊聞其大畧如此,又曰:當二先生時,士大夫以講學有聞者多矣,為說皆務髙逺,考其要歸,能無憾於後學者,葢鮮獨二先生之學,粹然本於考亭無議也。昔朱子有言曰:子思以來,教人之法,惟有尊徳、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然學者性質趣識,不能盡同,大抵多因其所近者而入,誠能兼取二先生之所用力而反之於身,以審其先後之端,如病者用藥,隂陽寒熱,期中病源而不至于偏勝,則庶乎有合於聖人之行,無愧於二先生矣。布衣名某,字某泉人,翠渠名,某字某,莆人,初築壘時,調二郡之人戍守之,葢守者子孫云蕺山劉氏曰:一者,誠也,主一敬也,主一即慎獨之說,誠由敬入也。剰夫恐人不識,慎獨義,故以主一二字代之,此老學有本領,故立言諦當如此,是故東白得真之言亦定論也。
11
郎中林蒙菴先生雍林雍,字萬容,龍溪人。景泰五年進士,授行人。以母老乞歸養,終喪起就職。憲宗初政,上疏勸脩徳格天,親賢講學,復請進周惇頤、程顥、程頤、朱熹、于顔、曾思孟之後,列為八配。又請祀陳淳兩廡,並不報,遷為司正。先是,諸行人出使,往往以賄聞。雍厲操先諸公,諸公皆自愛惜,屬吏部考察,雍獨不赴,曰:「使某不勝任,黜之可也,安能隨行俛首言科目籍貫耶?」陞駕部郎中。未幾乞歸,命下忻然就道長安。縉紳賢之,相與詠歌。其事歸結廬龍山,從布衣陳先生真晟相師友,日與徒侶講明正學謀之林,僉憲克賢姜郡守諒建祠祀北溪芝山麓,又與鄉人月為一會,脩藍田呂氏鄉約,累徵不起,年七十餘卒。陳先生真晟稱雍學始終本末,有序有要。督學周公孟忠稱其居官氷蘗,未老乞歸,清風髙節,海內傾仰。漳人謂北溪之後得正學之傳者,真晟與雍二人而已。學者稱為䝉菴先生《閩書》。 《漳郡志》備考。
12
周翠渠《送林䝉菴序畧》曰:先生學平實,不矯飾以為偽,處事多委曲詳慎,無直遂每公退坐一室,左圖右書檢㸃其身心自慮念之,微以達於事為之著,務合於道義間有不合,如被穢在躬,力褫去之,乃止。嘗語瑛曰:「凡學不過欲得此心而已,心不可外,天理人事以求之也。處人事以合天理,則此心得矣。若厭人事而慕髙虛惡,積累而求超脫,皆非學也」。
13
侍郎魏仲禮,先生富魏富,字仲禮,龍溪人。少孤,學于布衣陳真晟、翰林謝璉之門。成化丙戌進士,授監察御史。繼按廣東林蠻洞蜒為厲亷,得不法吏若干人,置于理,蠻、蜒皆復𨽻編戸。遷浙江按察司副使,重舞文告訐之禁。有縣令為豪猾所誣,久坐繫,同官莫敢直,富直而釋之。脩蕭山諸暨石塘堤以捍田發粟賑嘉。湖寧台饑,存活萬餘人。陞江西按察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畿內地中貴人及將領守臣多操利匿亡,互相倚援。富部分將領,授以成算,一時無犯者。疾作,乞歸,後起用南京大理卿正徳改元,陞刑部右侍郎。乞致仕,給驛歸富。歴仕四十餘載,隨事盡職,未嘗立異譽,輒隨之疏衣糲食,自奉泊如焉《閩書郡志》。丁迂峰先生世平。
14
丁世平,字迂峰,龍溪人。從學,陳布衣布衣,詣闕上書,世平詩送之曰:「先生學趣似陶淵,嗜酒忘形老益堅,心借程朱五百載,道憂孔孟三千年,一笻策破闗山月,雙棹撐開泗,水天歌詠歸來吾與㸃半生辛,苦付恬然閩書嘉、隆以後諸先生學派。
15
紀道範,先生孚兆
16
紀孚兆,字道範,海澄人。僻處海陬,卓然自奮,極力營辦,以事父母,授徒他鄉,朔望歸省,有餽送懷歸。父母色不豫,率妻蔣跪問,必得其懽。居喪悲痛,不入臥房,廬墓三年。衣冠古樸,與人拜酬,輒命子弟執往,不屬童僕。所教生徒,皆以正學為本,兼及當世之務。晚年以程、朱為的,其學益進,如蔡烈、林一陽、潘鳴時,皆傾心下之。所著有心極圖說》。妻蔣,事姑愛謹閩書韋布陳欽齋先生鳴球。
17
陳鳴球,字舜夫,詔安人。性至孝,兒時即定省如禮,家貧力學,不事口耳。嘗與湛甘泉論體認工夫,謂工夫無處不貫然下手處,不可不知,甘泉大嘆服之。後又與薛中離講,明良知之㫖,證吾心之無二球,明于理學,而於天文、隂符諸書尤為精曉。所著《道心圖、體認要解》及《欽齋集》,外有《陣圖解》。其卒也,友人林士章題其石曰明處士欽齋陳先生之墓郡志
18
州判潘徵求先生鳴時。
19
潘鳴時,字徵求,海澄人。家貧,就外傅,樵採以資學業。讀書龍嶺巖,得王文成傳習録讀之,遂負篋呉,會謁王龍溪畿錢緒山,徳洪歸來,自以為有得也。益聚徒講論行鄉,約積義倉,練鄉兵為政枌榆間,會五寨草寇發,竟以鄉兵擒之。隆慶戊辰,領恩、貢入太學,歸則講徒日衆。久之,敘選判信陽州,以拂當道謝去,逾年卒。所著有《讀易偶見》、《語録》等編。門人呉道濓、蘇攀等為創祠南山寺之東偏,祀之《閩書》。 《郡志》縣令林復夫先生一陽
20
林一陽,字復夫,漳浦人。嘉靖甲午鄉薦為學,以居敬窮理為宗。謂道至程、朱有何不盡,何須別立教門」。及判濟南,調霍邱令,皆有惠政,以不諧於時。遷藩幕歸。嘗曰:「惟敬勝怠,惟勤補拙,惟儉養亷」。所著有論學義。又善臨池大書,有晦菴白沙筆致。
21
孝亷髙,先生則賢。
22
髙則賢,龍溪人。貌古行樸,動法古人。性沈密,善講解。嘗持《周易本義》、程子《易傳》,端坐雲洞中。一年始出作《易解》,士多宗之。為文覃思至深,能抒寫其所自得,晚貢成均。萬厯己卯舉順天林,宗伯士章延之西席都下,諸公皆願識其人,而賢即世矣。
23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八十一
URN: ctp:ws75077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