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范祖禹撰,呂祖謙注。祖禹字淳父,華陽人。嘉祐八年進士,歷官龍圖閣學士,出知陝州。事跡附載《宋史范鎮傳》中。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 |
1 | 宋孫甫撰。甫字之翰,陽翟人。舉進士,歷官右正言,遷天章閣待制、河北轉運使,兼侍讀。事跡具《宋史》本傳。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甫以劉昫《唐書》煩冗,遺略多失體法,乃改用編年體。創始於康定元年,蕆事於嘉祐元年,勒成《唐紀》七十五卷。其間善惡分明可為龜鑒者,各系以論,凡九十二篇。 |
1 | 宋呂夏卿撰。夏卿字縉叔,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為江寧尉,歷官宣德郎,守秘書丞。以預修《唐書》告成,擢直秘閣,同知禮院,後出知潁州,卒於官。 |
1 | 宋劉羲仲撰。羲仲,筠州人。秘書丞恕之長子,《宋史》附見恕傳末。但稱恕死後七年,《通鑒》成,追錄其勞,官其子羲仲為郊社齋郎,其始末則未詳也。 |
1 | 宋唐庚撰。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人。紹聖中登進士第,調利州治獄掾,遷閬中令,入為宗學博士。張商英薦,除提舉京畿常平。後坐為商英賦內前行,謫居惠州。大觀五年赦歸,道卒。事跡具《宋史文苑傳》。是書雜論三國之事,凡三十六條,並自序一篇,後人皆編入庚文集。考《宋志》載庚集二十二卷,與今本同,似此書原在集內。然晁氏、陳氏《書目》皆載庚集十卷,知今本析其一卷為兩卷,又益以此書二卷為二十二卷,實非原本。故《永樂大典》載此書,亦別為一編,不著文集之目。今仍別為二卷,以還其舊。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庚之文長於議論,今觀其論諸葛亮寬待法正,及不逾年改元事。論荀彧爭曹操九錫事,皆故與前人相反。至亮之和吳,本為權計,而以為王道之正。亮拔西縣千餘家,本以招安,而以為擾累無辜,皆不中理。又謂商無建丑之說,謂張掖石圖即河洛之文,而惜無伏羲、神農以識之,尤為紕繆。然其他議論可採者頗多。醇駁並存,瑕瑜不掩,固亦尚論者之所節取耳。 |
1 | 宋曹彥約撰。彥約字簡甫,都昌人。淳熙八年進士,薛叔似宣撫京湖,闢為主管機宜文字。累官寶謨閣待制,知成都府。寶慶元年,擢兵部侍郎,遷禮部,旋授兵部尚書,力辭不拜,以華文閣學士致仕。卒謚文簡。事跡具《宋史》本傳。 |
1 | 宋葛洪撰。洪字容甫,自號蟠室老人,婺州東陽人。淳熙十一年進士,嘉定間官至參知政事,觀文殿學士,卒謚端簡。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前有自序,大略謂微官洎布衣求進謁於廟堂者,自匄進乞憐外,往往訖無他說,是直相與為欺而已。洪不敢為欺,比以憂居,取歷代史溫繹,間有所見,隨而筆之,因擇其可裨廟論者二十六篇以獻。則是編乃洪官未達時獻於時相之作,故所論皆古大臣之事。其中論田歆一條,謂歆果介然自立,人自不敢干之以私。貴戚敢於請托,仍歆之罪。論韋澳一條,謂是非雖當順乎人情,亦當斷以己見。所言殊鑿然有理。 |
1 | 宋李燾撰。燾有《說文五音韻譜》,已著錄。此書詳載三國六朝勝負攻守之跡,而系以論斷。案,燾本傳載所著述,無此書之名,而有《南北攻守錄》三十卷,其同異無可考見。核其義例,蓋亦《江東十鑒》之類,專為南宋立言者。然《十鑒》徒侈地形,飾虛詞以厲戰氣,可謂誇張無實。此則得失兼陳,法戒具備。 |
1 | 宋呂中撰。中字時可,泉州晉江人。淳祐中進士,遷國子監丞,兼崇政殿說書,徙肇慶教授。其書卷一論三篇,卷二紀宋太祖事,卷三至卷五紀太宗事,卷六至卷七紀真宗事,卷八至卷十二紀仁宗事,卷十三紀英宗事,卷十四至十七紀神宗事,卷十八至二十紀哲宗事,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記徽宗事,卷二十三記欽宗事。事以類敘,間加論斷。凡政事制度及百官賢否,具載於編。論中所議選舉資格及茶鹽政制諸條,頗切宋時稗政。又所載銓選之罷常參,任子之多裁汰,三司之有二司,稅茶之易芻糧,皆《宋史》各志及馬端臨《文獻通考》所未備者。又所載朋黨諸人事實,及議新法諸人辨論,皆與《宋史》列傳多有異同,亦足資史學之參証。前有興國軍教授劉實甫序,謂「水心以其師講貫之素,發明我朝聖君賢相之心」,則是書乃中平日講論稿本,葉適等為之編次云。 |
1 | 宋錢時撰。時有《融堂書解》,已著錄。此書皆評論漢史,嘉熙二年嘗經奏進。前有尚書省札,稱十二卷,與此本合。葉盛《水東日記》以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兩《漢書》舊文為綱,而各附論斷於其下。前一二卷頗染胡寅《讀史管見》之習,如蕭何收秦圖籍則責其不收六經,又何勸高帝勿攻項羽歸漢中,則責其出於詐術。以曹參、文帝為陷溺於邪說,而歸其過於張良。於陸賈《新語》則責其不知仁義。皆故為苛論,以自矜高識。三卷以後,乃漸近情理,持論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於張良諫封六國後,論封建必不可複,郡縣不能不置。於董仲舒請限民名田,論井田必不可行。於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為過。尤能滌講學家胸無一物、高談三代之窠臼。至其論董仲舒對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則金溪學派之宗旨。論元帝以客禮待呼韓邪,論光武帝閉關謝西域,皆極稱其能忍善讓。則南渡和議之飾詞,所謂有為言之者,置而不論可矣。 |
1 | 宋李心傳撰。心傳有《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已著錄。《要錄》於諸書訛異,多隨事辨正。故此書所論北宋之事為多,不複出也。或及於南宋之事,則《要錄》之所未及,此補其遺也。凡所見私史小說,上自朝廷制度沿革,下及歲月之參差,名姓之錯互,皆一一詳徵博引,以折衷其是非。大致如司馬光之《通鑒考異》,而先列舊文,次為駁正,條分縷析,其體例則如孔叢之詰墨。其間決疑定舛,於史學深為有裨,非淹通一代掌故者不能為也。《宋史藝文志》載此書作十五卷,自明代已無傳本,故薛應旂、王宗沐等續修《通鑒》,商輅續修《綱目》,皆未見其書。今從《永樂大典》中所載,蒐羅裒輯,尚得一百四十餘條。謹略依時代先後,編次排纂,析為四卷。雖非心傳之全帙,然就所存者觀之,其資考証者已不少矣。原書於所辨諸條各注書名,《永樂大典》傳寫脫漏,僅存其十之三四。 |
1 | 宋王應麟撰。應麟有《周易鄭康成注》,已著錄。此書乃《玉海》之末附刊十三種之一,始自周威烈王,終於漢元帝,蓋未成之本也。書以《通鑒答問》為名,而多涉於朱子《綱目》。蓋《綱目》本因《通鑒》而作,故應麟所論出入於二書之間。其所評騭,惟漢高白帝子事以為二家偶失刊削;孔臧元朔三年免太常一條,疑誤採《孔叢子》。其餘則尊崇新例,似尹起莘之《發明》;刻核古人,似胡寅之《管見》。如漢高祖過魯祀孔子,本無可貶,乃反譏漢無真儒。文帝除盜鑄之令,本不可訓,乃反稱仁及天下。與應麟所著他書殊不相類,其真贗蓋不可知。或伯厚孫刻《玉海》時偽作此編,以附其祖於道學歟?然別無顯証,無由確驗其非,姑取其大旨之不詭於正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