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河東道二:
2 汾州 嵐州
3 汾州
4 汾州。西河郡。今理西河縣。《禹貢》雍州之域。其在虞舜至周之代,皆屬并州。春秋時,為晉地。昔金天氏之後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也。又高陽氏之後封為晉國 。六國時,屬趙。《趙氏世家》云「秦侵我西河、中陽」是也 。秦並天下,為太原郡之地。兩漢至晉,為西河國。漢文帝為代王,都於中都;故介休縣東南為中都城是也。後漢為晉陽。魏黃初三年,於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後魏於西河郡兼置汾州,取汾河為名。北齊又改為南朔州。後周改曰介州。隋初亦如之;大業中廢州,複為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後割介休、平遙二縣為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并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複為汾州。
5 元領縣五:西河。 平遙。 介休。 孝義。 靈石。
6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7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九百里;東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九百里;東至潞州四百四十里;南至晉州三百九十里;西至石州一百六十里;北至交城縣七十四里;東南至管下孝義縣四十里;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嵐州,中間有界相隔,山路險隘,未詳里數;東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8 戶:唐開元戶:五萬三千七十六。皇朝戶:主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客二千三十九。
9 風俗:同并州。
10 姓氏:西河郡四姓:任。 臨。欒。相里。
11 人物:唐:段文昌。西河人。宰相。
12 土產:龍須席。貢。 石膏。賦:麻。布。
13 西河縣。舊二十七鄉,今十八鄉。本漢茲氏縣地。曹魏於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為隰城縣。今有美稷鄉,漢美稷縣地。唐上元元年,改隰城縣為西河縣。今城內有西河王斌碑,文字殘闕。謁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隱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餘丈,頂上平地可十頃,相傳以為子夏石室。文水,西南自并州文水縣界流入。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水經注》云:「文水經茲氏故城東,為文湖。」多蒲魚之利。八門城,在縣東十五里。《十六國春秋》云:「劉元海遣將喬崧攻西河,因築此城以自固。」高九丈,有八門,俗亦名「八門城」。臨汾宮,隋大業四年,帝北巡至五原,夏四月,敕於汾州北四十里,臨汾水起汾陽宮,即管涔山汾河源所出之處。當盛暑之時,臨河盥漱,即涼風凜然,如八九月。其地多雨,經夏罕有晴日。一日之中,倏然而雨,倏然而晴,晴雨未曾經日。雖高嶺千仞,嶺上居人,掘地深二、三尺,即清泉湧出。比干山,在縣北一百一十里。卜商祠。在縣北四十里。
14 孝義縣。東南三十五里。舊二十鄉,今八鄉。本漢茲氏縣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陽縣於今理。永嘉後省入隰城。後魏,又分隰城於今靈石縣東三十里置永安縣。唐貞觀元年,以縣名與涪州縣名同,改為孝義,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以為名。勝水,在縣南一里。團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後魏築,以防稽胡。其城紆曲,故名團城。魏文侯墳,在縣西五里。段干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雀鼠谷,《冀州圖》云:「在縣南二十里。長一百十里,南至臨汾郡霍邑縣界,汾水出於谷內,南流入河。」即《周書》調鑒穀。板谷,在縣東北三十八里。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於此,築城以居之。右一作左部城,在縣南二十五里。瓜城,在縣北十里,此本虢城也。六壁府。《後魏書》曰:「太平真君五年,討胡賊於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門,因以為名,在縣西八里。
15 平遙縣。東南八十里。舊三十鄉,今四十鄉。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晉改隸太原國。後魏以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寧元年,於介休縣置介休郡,平遙縣屬焉。唐武德元年於此置介州,縣屬不改。貞觀元年省州,縣入汾州。中都故縣,在縣西十二里。屬太原郡,漢文帝為代王都於此。謁戾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一名「麓台山」,《山海經》云:「謁戾之山,嬰侯之水出於其陰。」侯甲水,《冀州圖》云「侯甲水起平遙,北流入太原界」是。京陵。在縣東北七里。《禮記》:「趙文子與叔譽觀於九原。」即此處也。注云:「九原,卿大夫之墓地。有城,即周宣王所築,漢曾立京陵縣焉。」
16 介休縣。東南六十里。舊二十六鄉,今十二鄉。本秦、漢之舊縣,在介山西北,因以名之。後魏明帝時,為胡賊所破,至靜帝更修築,遷朔州軍人鎮之。因立為南朔州,仍屬汾州。高齊省介休入永安縣。周武帝省南朔州,複置介休縣。宣帝改介休為平昌縣。隋開皇末,又改平昌縣為介休縣。義寧元年,於縣置介休郡。唐武德元年,改郡為介州。貞觀元年州廢,縣歸汾州。汾水,在縣北十二里。介山,一名「橫嶺」,地名「綿上」。《左傳》:「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遂與母偕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杜注:「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此山即綿上田之故地,漢以為縣。』」《郡國志》云:「介山上有子推塚并祠存。」雀鼠谷,在縣西十二里。昭餘祁,《呂氏春秋》云:「大陸,又名嘔夷之澤。」《周禮》「并州藪,俗名鄔城泊」是。按:藪自太原祁縣,連延西接至此。板橋城,《郡國志》云:「劉淵擊劉琨於此。」中都城,《冀州圖》云:「中都縣城東北五里。」《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齊無宇於中都。」是此。郭林宗塚。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武帝時,除天下碑,唯林宗碑詔特留。
17 靈石縣。南一百二十里。舊六鄉,今八鄉。本漢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因巡幸,傍汾開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因分置靈石縣。以今縣西獲瑞石為名。今縣東南有高壁嶺、雀鼠谷、汾水關,皆汾西險固之所。靜岩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即太嶽,下有五龍泉,即文公封子推綿上之田是此。介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汾水,在縣北十步。深一丈,闊三丈,北自汾州介休縣界流入,經絳郡西南流入河。《水經》云:「汾水又南過冠爵津,與桐水合。」按《注》云:「汾水,關名也。在雀谷,一名『爵津穀』,俗謂之『雀鼠谷』。」靈泉,《郡國志》云:「嶽廟下有靈泉。」即五龍之水。以供祭祀,鼓動即泉流,聲絕則水竭。岳廟,《冀州圖》云:「綿上田岳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猛獸常守其庭。」賈胡堡。在縣南三十五里。義寧元年,義師次霍邑,隋將宋金剛拒,不得進。屯軍賈胡堡;會霖神語曰:「若向霍邑,當東南傍山取路。八日兩止,我當助襲破之。」高祖使人視之,果有微路。笑曰:「此神不欺,趙襄子豈負我哉!」後如其言。
18 嵐州
19 嵐州。樓煩郡。今理宜芳縣。《禹貢》冀州之域。歷代所屬與并州同。春秋時晉國之分。晉滅,後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惠文王滅樓煩而有其地,以為縣。其後北境屬燕。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汾陽縣地。漢末,其地無郡邑。曹魏遂立新興郡於此。西晉末,為劉元海之地。趙石勒,為後趙。永和六年,冉閔滅之,即為魏地,尋屬。前燕,後為苻堅并之,堅敗,後魏道武帝克并州,圍中山,遂有其地。後魏末,於此置嵐州,因界內岢嵐山以立名。隋大業中,於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唐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領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城置合會、豐閏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於廢東會州置嵐州,舊領岢嵐一縣,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縣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寶元年改為樓煩郡。乾元元年複為嵐州。
20 元領縣四,今三:宜芳。 靜樂。 合河。 一縣割出:嵐谷入岢嵐軍。
21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22 四至八到:東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東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南至長安,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南至石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勝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麟州三百里;北至朔州三百里;東南至太原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銀州三百里;西北至勝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代州三百里;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
23 戶:唐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皇朝戶:主二千七百三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二。
24 風俗:同忻、代二州。
25 人物無。
26 土產:知母。五色龍骨。術。松柏木。熊皮,貢。 麻。石蜜。
27 宜芳縣。舊一十三鄉,今六鄉。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後魏末,於今縣北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四年,改汾源縣為靜樂縣。 八年,分靜樂縣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為宜芳縣,屬東會州。六年,省會州,改屬嵐州。故郡城,即魏置於此。武德中,為岢嵐鎮。大定中,加兵三千,其後李迥秀又加兵六千人,號為「岢嵐軍」。開元後,廢之。論者以為:「此地為突厥之要衝,不可廢鎮,故有河北之亂。」秀容城,即漢汾陽縣城。劉元海所築,元海因感神而生,姿容秀美,故自目。其城在郡西南三十里。羊腸阪,石磴縈委若羊腸,又古積粟之所也。岢嵐山,後魏以山名邑,在縣北九十八里。高二千餘丈,與雪山相接。岢嵐鎮。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28 靜樂縣。東四十五里。舊十鄉,今三鄉。本漢汾陽縣地。城內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後漢末,屬九原縣。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鎮於「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三年改為靜樂縣。唐武德四年於縣置管州。五年改為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省。縣屬嵐州。聖人山,有古仙之跡,故有此號。繫舟山,在古秀容界,堯遭洪水,繫舟於此,山因以名之。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菅涔山」。《山海經》云:「汾水所出。」涔,音岑。菅,音奸。土人云:「其山多菅草,或以為名。」又為「管」字。《前趙錄》:「劉元海族子曜,嘗隱於管涔山,夜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置在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曰:『神劍服御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變為五色。」壺口山,《禹貢》曰:「壺口,治梁及岐。」《漢書》曰:「山在北屈東南。」《水經注》云:「在北屈縣故城北十里。」燕京山,《水經注》云:「桑乾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也。」風山,《水經注》云:「風山,其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冬夏不止。」按《九州島志》云:「馬邑之地,風多寒冱,冰一二丈。」白馬山,《山海經》云:「白馬山,其陽出玉,其陰出鐵。」樓煩城,《冀州圖》云:「樓煩城,在縣東北七十里。」《史記》云「樓煩,匈奴國。趙武靈王置有鹽官」是也。三堆城,在縣南八十里。故縣城於此置。城內有堆阜三,因以名之。長城,《隋圖經》云:「因古跡修築長城,起合河縣北四十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里。」汾陽宮,大業四年置,末年廢,在縣北三十里。大河,河水北從馬邑界南流至臨泉縣,入離石郡界。天池,俗名「祁連汭」,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周回八里。《水經注》:「桑乾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池在京山之上,俗謂之「天池」。陽旱不耗,陰霖不濫。常有人乘車,大風飄之於水,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其水澄停鏡,靜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池中常無片草,及其風籜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池銜出,若會稽之松鳥也。隋煬帝於池南立宮,每至夜,風雨輒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有祠,謂之「天池祠」也。汾水。《周禮?職方》:「冀州,其浸汾。」按:水出縣北管涔山,東流入太原郡界。
29 合河縣。西一百八十里。舊五鄉,今四鄉。本漢汾陽縣地。後魏於蔚汾穀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石州。大業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黃河,在縣西二里。合河,《隋圖經》云:「蔚汾水與黃河合,故曰『合河』。」在縣城下。合河關,在縣北三十五里。蔚汾關,在縣東七十里。隋長城,在縣北四十里。東至幽州,延袤千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築。
URN: ctp:ws849440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