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禮異

《卷一·禮異》[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西漢,帝見丞相,謁者贊曰:「皇帝為丞相起。」御史大夫見,皇帝稱謹謝。
西汉时,皇帝接见丞相,谒者唱礼说:「皇帝为丞相起立。」御史大夫觐见,皇帝只说「谨谢」。
1.按,本条见于汉卫宏《汉官旧仪》(《汉官六种》本)卷上:「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太常赞称:『敬谢行礼。』宴见,侍中、常侍赞,御史大夫见皇帝称『谨谢』。」
2.谒(yè)者:职官名。秦汉时,谒者职掌接待宾客及赞礼。赞:唱礼。
3.御史大夫:职官名。秦朝始置,职掌弹劾、纠察及掌图籍秘书,其位仅次于丞相;汉代,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2
漢木主𮈧以桔木皮,置牖中,張綿絮以障外。不出時,玄堂之上,以籠為俑人,無頭,坐起如生時。
汉朝所用神主,用白木皮缠裹,放置在窗户中,张设绵絮遮挡外面,不拿出太室之外。坟墓之上,用竹笼制作一个无头俑人,坐姿就像生前那样。}
1.木主:为死者所立木制牌位,也作「神主」。《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按,本条见于汉卫宏《汉官旧仪》(《汉官六种》本)补遗卷下:「高帝崩三日,小敛室中牖下。作栗木主,长八寸,前方后圆,围一尺,置牖中,望外,內张绵絮以障外,以皓木大如指,长三尺,四枚,缠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敛棺,以黍饭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坎中,望內,外不出室堂之上。坐为五时衣、冠、履、几、杖、竹笼。为俑人,无头,坐起如生时。」
2.皓(hào):白。
3.牖(yǒu):窗户。
4.室:宗庙的太室。
5.玄堂:坟墓。
6.俑:用于殉葬的木偶或陶人。
3
凡節,守國用玉節,守都鄙用角節,使山邦用虎節,土邦用人節,澤邦用龍節,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古者安平用璧,與事用圭,成功用璋,邊戎用珩,戰鬥用璩,城圍用環,災亂用雋,大旱用龍,龍節也,大喪用琮。
大凡使用节信,诸侯掌管国家使用玉节,大夫掌管边邑使用角节。出使山地国家使用虎节,平原国家使用人节,水乡之国使用龙节。出入门禁关卡使用符节,市商交易使用玺节,道路通行使用旌节。古时候平安无事用璧,做事用圭,如果成功了就用璋,边境军队用珩,将有战事用璩,城池被围用环,发生灾乱用琼。天有大旱,就使用珑,珑是一种祈雨的节。大丧用琮。
1.节:凭证。古时使臣执以示信之物,常以玉、铜、犀角、竹、木等制作。
2.「守国用玉节」五句:《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郑玄注:「使节,使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守,掌管。国,诸侯国。都鄙,距王城四百至五百里的边邑,作为王之子弟及公卿大夫的封地。按,虎节、人节、龙节,指节之所饰形象分别为虎、人、龙者,山邦多虎故用虎节,土邦多人故用人节,泽邦多龙故用龙节。
3.门关:门禁和关卡。符节:出入城门关卡的凭证,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各取其一,使用时相合以为验证。
4.货贿:货物,资财。代指市商。玺节:印章。
5.旌节:使者所持之节。节为竹,以旄牛尾作饰,为信守的象征。
6.璧:玉器,圆形、扁平,正中有孔,边宽为內孔直径的两倍。
7.圭:长条形,上尖(或圆)下方的玉制礼器。
9.璋:玉器。形状像圭的一半,典礼时拿在手中以示瑞信。
9.珩(hénɡ):一组玉佩顶端的横玉,可用作符信。
10.璩(qú):玉环。
11.环:璧之一种,可以用作符信,也可用作装饰。
12.隽:通「㻪(suì)」,即「琼」,红色美玉。
13.龙:通「珑」,祈雨时所用的刻有龙纹的玉质祭器。
14.大丧:帝、后或其世子的丧礼。也指父母之丧。琮(cónɡ):玉质礼器,方柱形,也有长筒形者,中有圆孔。
}
4
北齊迎南使,太學博士監舍迎使。傳詔二人騎馬荷信在前,羊車二人捉刀在傳詔後。監舍一人,典客令一人,並進賢冠。生朱衣騎馬,罩傘十餘。絳衫一人,引從使車前。又絳衫騎馬平巾幘六人,使主副各乘車,但馬在車後。鐵甲者百餘人。儀仗百餘人,剪彩如衣帶,白羽間為槊,髶髮絳袍,帽凡五色,袍隨髶色,以木為槊、刃、戟,畫絳為蝦蟆幡。
北齐迎接南朝的使者,由太学博士和监舍担任其事。两名传诏官骑马带着符节走在前面,两名驾驭羊车的吏员提刀跟从在传诏官后面。一位监舍,一位典客令,都戴着进贤冠。十多名身着红衣、骑着马、擎着伞盖的太学生,一位身着绛衫的武官,在使节车前引导。另有身着绛衫骑着马、戴平巾帻的武官六人,协助主、副使者各自乘车,车后跟着备用的马。铁甲武士一百余人。仪仗队也有一百余人,裁剪的纸帛饰品好像衣带,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帜中间列着长矛,骑着马披着装饰的头发,身穿绛色袍服,帽子一共有五种颜色,颜色随头发而定,用木制长矛、刀、戟,用彩色绘画制成虾蟆旗。
1.北齐:东魏武定八年(550),权臣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史称「北齐」,承光元年(577)为北周所灭。南:南朝(420—589)。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2.太学博士:职官名。关于其职责,《唐六典》卷二十一:「(国子监)太学博士掌教文武官五品已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太学,国家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始设太学,隋唐时为国子监。监舍:职官名。即中书监、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诰、外交文书,也承担外交接待。
3.传诏:职官名。负责传达诏旨。荷信:带着符节。
4.羊车:皇宫內乘坐的小车。羊,驾车之马其大如羊,故名。又「羊」兼通「祥」,取吉祥之意。这里指驾驭羊车的人。《隋书·礼仪志》:「(羊车)驭童二十人,皆两鬟髻,服青衣,取年十四五者为,谓之羊车小史。驾以果下马,其大如羊。」
5.典客令:职官名。掌管接待少数民族及诸侯来朝等事务。
6.进贤冠:冠名。《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
7.生:太学生。
9.绛衫:此指身穿绛衫的直阁将军之侍从。绛,深红色。
9.平巾帻(zé):魏晋时武官所戴头巾,因帻上平如屋顶,故名。帻,头巾。
10.但马:又作「诞马」,没有装备乘具的马,用以备缺。
11.矟(shuò):同「槊」,长矛。
12.髶(èr):先驱骑马者披着头发的装束。
13.袍随髶色:前已明言「绛袍」,此「袍」字疑为「帽」字之误。
14.戟(jǐ):合矛与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5.幡:长形的旗子。
}
5
梁正旦,使北使乘車至闕下,入端門。其門上層題曰朱明觀,次曰應門,門下有一大畫鼓。次曰太陽門,左有高樓,懸一大鐘,門右有朝堂,門闢,左右亦有二大畫鼓。北使入門,擊鐘磬,至馬道北懸鐘內道西北立。引其宣城王等數人後入,擊磬,道東北面立。其鐘懸外東西廂,皆有陛臣。馬道南,近道東,有茹崑崙客。道西近道有高句麗、百濟客,及其升殿之官三千許人。位定,梁主從東堂中出,雲齋在外宿,故不由上閣來,擊鐘鼓,乘輿警蹕,侍從升東階,南面幄內坐。幄是綠油天皂裙,甚高,用繩系著四柱,憑黑漆曲几。坐定,梁諸臣從西門入,著具服、博山遠遊冠,纓末以翠羽、真珠為飾,雙雙佩帶劍,黑舄。初入,二人在前導引,次二人並行,次一人擎牙箱、班、劍箱,別二十人具省服,從者百餘人。至宣城王前數步,北面有重席為位,再拜,便次出,引王公登,獻玉,梁主不為興。
梁国正旦朝会,请北朝使者乘车到阙下,进入端门,门的上层题写着「朱明观」。二重门为应门,门下有一面大画鼓。三重门为太阳门,左边有一座高楼,楼上悬着一口大钟,右边是朝堂,大门开启,左右两边也有两面大画鼓。北朝使者进门后,敲击钟磬,走到马道北面、悬钟內道西北面站立。然后引导宣城王等人进门,再次击磬,在道东北面站立。大钟悬挂处外面的东西两厢,都有近臣站立。马道以南、近道以东,有茹茹和昆仑来宾,道西近道有高句丽和百济来宾,以及参与朝会的三千多名官员。众人位置站定之后,梁朝皇帝从东堂中走出来,因为斋戒在外住宿,所以不从上阁出来。击磬鸣鼓,乘舆清道戒严,侍从簇拥着皇帝走上东面台阶,在幄幕內面向南方坐下。幄幕是绿油顶,盖黑色裙幕,十分高大,用绳子系在四根柱子上。梁帝倚着黑漆曲几坐定之后,大臣们从西门进入,戴着朝服博山远游冠,冠缨末梢用翠羽和珍珠作装饰,两人一对,带着佩剑,脚着黑色双层底鞋。刚进入时,由两人在前面引导,然后两人并排随行,后面有一人托着牙箱和班剑箱,另外二十人身着省服,后面跟随着一百多人。到宣城王之前几步远的地方,北面设置着重席,为行礼的位置,行再拜礼,然后依次退出。又引导王公上前献玉,梁朝皇帝不用起身答谢。}
1.梁:南朝萧衍所建立的朝代,史称「萧梁」,历时共56年(502—557)。正旦:正月初一。魏晋南北朝时,每年正旦举行朝会,各国间有时还会派出使者到贺,称为「贺正旦使」。
2.阙:王宫或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名「观」。
3.端门:宫殿南面正门。
4.画鼓:涂有彩绘的鼓。
5.辟:打开。
6.宣城王:即为萧大器(523—551)。梁简文帝萧纲长子。中大通四年(532)封宣城王。
7.陛臣:皇宫前夹阶而立执兵器守卫的近臣。陛,宫殿的台阶。
9.茹茹:史书上也译为「蠕蠕」、「芮芮」。《梁书》卷五十四:「芮芮国,盖匈奴别种。魏晋之世,匈奴分为数百千部,各有名号,芮芮其一部也。」按,此即北方古族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各政权有往来,其政治中心在敦煌张掖北部,西魏时为突厥所灭。昆仑客:据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南齐书〉札记》,这里的昆仑客指的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9.高句(ɡōu)丽、百济客:今朝鲜半岛来的使者。高句丽,也作「高丽」,古国名。百济,古国名。传说初以百家济海而立国,因以为名。
10.升殿之官:参与朝会并可登殿的官员。《隋书·礼仪志》:「元正大飨,百官一品已下,流外九品已上预会。一品已下、正三品已上、开国公侯伯、散品公侯及特命之官、下代刺史,并升殿。从三品已下、从九品以上及奉正使人比流官者,在阶下。勋品已下端门外。」
11.乘舆:也作「车驾」,专指皇帝乘坐的车。警跸(bì):帝王出入时清道戒严。
12.凭:倚,靠。
13.具服博山远游冠:冠名。具服,朝服。《资治通鉴》卷一七四胡三省注:「《五代志》:后周之制,诸命秩之服曰公服,其余常服曰私衣。隋唐以下,有朝服,有公服。朝服曰具服,公服曰从省服。」博山,器物表面雕刻作重叠山形的装饰。远游冠,冠名。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认为『具服』与『博山远游冠』为二物,实误。按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七『远游冠』下,即以小注形式标明其包括『具服远游冠』、『公服远游冠』……『梁为皇太子朝服,加金博山翠緌』清楚地说明了『具服博山远游冠』得名之由:远游冠为朝服,同时加有金博山。」
14.舄(xì):加木底的双层底鞋。(15)牙箱:装牙旗的器具。班剑箱:盛班剑的器具。班剑,也作「斑剑」,饰有花纹的木剑。汉制,朝服带剑;晋代之以木,谓之班剑;南朝谓之象剑,以为仪仗。(16)省服:即从省服,见注
13.。《隋书·礼仪志六》:「公服,冠、帻,纱单衣,深衣,革带,假带,履袜,钩䚢,谓之从省服。八品已下,流外四品已上服。」(17)重(chónɡ)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席之层叠多寡分别尊卑,天子之席五重,公三重,大夫双重。(18)再拜:连拜两拜,是较为隆重的礼仪。(19)兴:起身。
6
魏使李同軌、陸操聘梁,入樂遊苑西門內青油幕下。梁主備三仗,乘輿從南門入,操等東面再拜,梁主北入林光殿。末幾,引臺使入。梁主坐皂帳,南面。諸賓及群官俱坐定,遣書舍人殷靈宣旨慰勞,具有辭答。其中庭設鐘懸及百戲殿上,流杯池中行酒。具進梁主者題曰御杯,自餘各題官姓之杯,至前者即飲。又圖象舊事,令隨流而轉,始至訖於坐罷,首尾不絕也。
魏朝使者李同轨、陆操出访梁朝,进入乐游苑西门內青油幕下。梁朝皇帝排列勋仗,乘坐銮舆从南门进入,陆操等人站在东面行再拜礼,梁朝皇帝向北进入林光殿。不一会儿,引导台使进殿。梁朝皇帝在黑色的帷帐中,坐北朝南。各位嘉宾及百官都已坐定位次之后,派中书舍人殷灵宣谕圣旨,慰问大家,都有言辞答谢。殿的中庭设有钟悬和各种散乐杂技。殿上流杯池中漂流酒杯,进奉皇帝饮用的写着「御杯」二字,其余题写官员某姓的杯子,到了各自面前就端起来饮掉。又仿效前人的做法,让酒杯随着水流而移转,从开头一直到末座,首尾不绝。
1.李同轨(499—546):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东南)人。学综诸经,兼通佛学。魏天平年间,转中书侍郎;兴和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梁。陆操:字仲志,代(今山西大同)人。早以学业知名,仕魏,兼散骑常侍出使梁朝。聘:访问,出使。按,正史没有记载李同轨、陆操同时聘梁的事。
2.乐游苑:此乐游苑在润州,其地今属江苏南京。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上元县」:「覆舟山,在县东北一十里,钟山西足地形如覆舟,故名。宋元嘉中改名玄武山,以为乐游苑。」
3.梁主:即为梁武帝萧衍(464—549)。萧衍长于文学、乐律、书法,沉溺佛教,其国境內遍布佛寺,其人号「皇帝菩萨」,四次舍身同泰寺出家,身穿法衣为僧众执役,每次都须群臣苦劝,并以重金赎身才返回皇宫;太清二年(548)侯景叛乱攻入建康,武帝被囚禁而死。三仗:即勋仗。仗,仪仗。《新唐书·仪卫志上》:「凡朝会之仗,三卫番上,分为五仗,号衙內五卫。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皆服鹖冠,绯衫夹。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服绯絁裲裆,绣野马。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
4.林光殿:在乐游苑內。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〇:「(上元县)乐游苑,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內起正阳、林光等殿。」
5.台使:南朝对朝廷使者的称呼。台,台城,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
6.中书舍人:职官名。见1.24条注
2.。
7.钟悬:即「宫县(xuán)」,古代乐器的悬挂形式根据地位高低而有不同,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室四壁,故称「宫县(县,悬挂)」。百戏:对各种散乐、杂技的通称,如扛鼎、吞刀、爬竿、履火、耍龙灯之类。
9.流杯池中行酒具:即所谓「流觞曲水」。古时每逢三月上巳日,在水滨集会宴饮,祓除不祥。后来相沿成俗,人们常于佳日在曲折回环的水边宴集,在上水处放置酒杯,杯随水流,停于何人面前,其人即取杯而饮。
9.图像: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作「图象」,且云:「从前后文可知,此『图象』乃模仿义,这种用法极少见,但其得义理据较清楚:『图』与『象』均有模仿义,二者组合,乃同义复合。」
}
7
梁主常遣傳詔童賜群臣歲旦酒、辟惡散、卻鬼丸三種。
梁朝皇帝经常派遣传诏童赏赐群臣岁旦酒、避恶散和却鬼丸这三样东西。
1.传诏童:出入宣谕诏旨的侍童。岁旦酒:椒酒、柏酒。辟恶散:药名。或为「敷于散」,详下注引文。辟恶,避除邪恶。散,研成细末的药。按,关于本条记载,可另参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天医方》序云:江夏刘次卿见鬼。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日,家师以一丸药绛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此药,至所见诸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
8
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盧,於此交拜。迎婦,夫家領百餘人,或十數人,隨其奢儉,挾車俱呼新婦子,催出來,至新婦登車乃止。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至有大委頓者。
北朝的婚礼,用青布帐幕作为新房,安设在大门內或门外,叫做青庐,新人就在这里交拜成婚。去女家迎娶新娘的时候,夫家带领一百多人,或十几个人,根据男方家境可奢可俭,围着婚车一起大喊:「新娘子,快出来!」一直喊到新娘子上车才罢。女婿拜门这一天,女方亲戚、来宾中的妇女都聚集在一起,各自手拿棍子敲打新女婿闹着玩,以致有的新郎官被弄得疲惫不堪。
1.北朝:自北魏一统北方至杨坚建隋(386—581),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合称「北朝」,与南朝(宋、齐、梁、陈)对峙。
2.拜阁:即拜门,指新婚夫妇回拜岳家。
3.聓(xù):同「婿」,女婿。
4.委顿:颓丧,疲困。
}
9
律有甲娶,乙丙共戲甲。旁有櫃,比之為獄,舉置櫃中,復之。甲因氣絕,論當鬼薪。
法律规定:有甲娶妻,乙和丙一起戏弄甲,旁边有个柜子,乙和丙假称这是监狱,抬起甲放进柜子里,盖上柜盖,甲因此被闷死了。判定乙、丙应当处以鬼薪之刑。
1.复:通「覆」,覆盖。
2.鬼薪: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因其最初为宗庙采供柴薪而得名,刑期一般为三年。《史记·秦始皇本纪》:「尽得毐等……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
}
10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戶上。婦上車,婿騎而環車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躪新婦迹。又婦入門,先拜豬霍枳及灶。娶婦。夫婦併拜,或共結鏡紐。又娶婦之家,弄新婦,臘月娶婦,不見姑。
近代婚礼,到了迎接新娘的时候,在石臼里装三升粟米,用一张席子覆盖井口,三斤麻塞住窗户,三支箭放在门上。新娘上车,新郎骑着马环绕婚车三圈。女儿出嫁之后的第二天,女家要煮肉粥。新娘上车前,用围裙遮住面部。新娘进入夫家大门,自公婆以下的家人都要从旁开的小门走出去,再从大门进来,说是应该踩踏新娘的足迹。新娘进门之后,先要拜猪栏神和灶神。娶亲时,夫妇要对拜,或一起给铜镜拴结镜纽。另外,娶亲的人家,要闹洞房捉弄新娘子。腊月娶亲,新娘不见婆婆。
1.臼(jiù):舂米的器具。
2.枲(xǐ):麻,纤维可织布。
3.黍臛(huò):杂以黍米的肉羹。黍,黍子,去皮后叫黏黄米。
4.蔽膝:用以护膝的围裙。
5.舅姑:夫家的父母,俗称公公、婆婆。
6.便门:正门之外的小门。
7.躏(lìn):踩,踏。
9.猪樴(zhí):猪圈。这里指猪栏神。樴,小木桩。
9.纽:器物上可以提携或系带的部分。
10.弄:戏弄。
}
11
婚禮,納采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乾漆。九事皆有詞: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義在兩固也。
婚事彩礼,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这九样东西各有含义:胶、漆,寓意结合牢固;绵絮,寓意情意温柔;蒲、苇,寓意双方能屈能伸相互包容;嘉禾,寓意共享幸福;双石,寓意两情坚贞不渝。
1.纳彩:古代婚制,男方在媒人通辞得到允准之后,具送求婚礼物,称为「纳彩」。《隋书·礼仪志》:「后齐聘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皆用羔羊一口,雁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2.合欢:又名「夜合欢」、「合昏」,植物名。其叶夜间成对相合,象征男女相爱和睦。嘉禾:长势茁壮的稻禾,古时以之为吉祥的象征。阿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五:「(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大城北门內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九子蒲:植物名。婚礼用之,意寓多子。双石:形状颜色相近的一对卵石。长命缕:端午节时,结成各种形状用以避邪的五彩带。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
3.词:言辞,寓意。
}
12
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正月進箕帚、長生花,立春進春書,以青繪為只,刻龍像銜之,或為蝦蟆;五月進五時圖、五時花,施帳之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皆結為人像帶之;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
北朝妇女,常常在冬至那天送鞋袜和靴子。正月里送箕帚、长生花。立春那天送春书,用青缯制作春幡,用木雕的龙像或是虾蟆衔着。五月送五时图、五时花,装饰在帷帐上面。这一天,还送长命缕和宛转绳,都编织成人像带着。夏至那天,送扇子和胭脂袋。这些东西都各有寓意。
1.箕帚(jī zhǒu):扫除用的工具。长生花:花名。可入药。
2.春书:春帖子。类似现在的贺年片。
3.青缯(zēnɡ)为帜:指制作春幡。缯,丝织品。古时于立春那天挂春幡,以象征春的来临。或是剪彩做成小旗,插在头上,或挂在树枝上为戏。
4.五时: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
13
秦漢以來,於天子言陛下,於皇太子言殿下,將言麾下,使者言節下,轂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父母言膝下,通類相言於足下。
秦汉以来,对天子尊称「陛下」,对皇太子尊称「殿下」,对将军尊称「麾下」,对使者尊称「节下」、「毂下」,对二千石官员尊称「阁下」,对父母尊称「膝下」,平辈之间相互称呼「足下」。
1.陛下:对天子的尊称。天子必有近臣执兵器列于陛侧,臣子觐见时不能直接指称天子,呼在陛下者,因卑而达意于至尊。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2.殿下:殿阶之下。用作对帝后、帝妃及太子、公主、亲王的敬称。
3.麾(huī)下:对将帅的敬称。麾,指挥军队的旗帜。
4.毂(ɡǔ)下:亦属敬称。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代指车辆。
5.二千石:汉代內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其中又分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阁下: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
6.膝下:人年幼时,常依于父母膝下承欢,后来「膝下」就用作尊呼父母,以避免直接指称。
7.足下:战国时,多称君主为足下,后用作平辈之间的称呼。
}
URN: ctp:ws85672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