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七》[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江南道三▲鄂岳觀察使鄂州,江夏,緊。開元戶一萬九千一百九十。鄉三十三。元和戶三萬八千六百一十八。鄉三十七。今為鄂岳觀察使理所。
2 管(縣)〔州〕六:鄂州,沔州,安州,黃州,蘄州,岳州。縣二十五。都管戶七七萬二千二百四十七。
3 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謂之夏饋:何少羨之東境。自後漢末謂之夏口,亦名魯口。吳置督將於此,名為魯口屯,以其對魯山岸為名也。三國爭衡,為吳之要害,吳常以重兵鎮之。魏明帝問司馬懿曰:「二虜宜討,何者為先?」對曰:「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舂其心。夏口東關,敵之心喉,若以陸軍向皖,引權東下,為水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矣。」晉庾翼為荊州,曾理於此。義熙初,劉毅表以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邊帶嘆沔」,請荊州刺史劉道規鎮夏口。至六年,自臨嶂徒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宋孝武帝以方鎮太重,分荊、湘、江三州之八郡為郢州,以分上流之勢。隋平陳,改郢州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口,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三國時,黃祖為太守,吳遣凌統攻而擒之。禰衡遇害,亦此地也。東南角樓名焦度樓,宋沈攸之自荊州稱兵至此,時焦度領兵在此,城守東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樓。
4 州境:東西四百七十四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5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里。東至江州六百里。西南至岳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安州二百九十里。西至沔州隔江七里。正北微東至黃州二百里。
6 貢、賦:開元貢:銀,碌。賦:翰肌T和貢:銀十五兩。
7 管縣五:江夏,永興,武昌,唐年,蒲圻。
8 江夏縣,望。郭下,本漢沙羨縣地,屬江夏郡。東晉以汝南流入僑立汝南郡,後改為汝南縣。隋開皇九年改為江夏縣,屬鄂州。
9 黃鶴山,在縣東九里。
10 江水,西南自蒲圻縣界流入。又北對崢嶸(州)〔洲〕,劉毅破桓玄於此。
11 又北流經黃軍蒲,相傳吳將黃蓋屯軍處。
12 曹公城,在縣東北二里。梁武帝起義,遣將曹景宗所築。
13 頭陀寺,在縣東南二里。
14 鸚鵡洲,在縣西南二里。
15 永興縣,緊。西北至州四百里。本漢鄂縣地,吳大帝分立新陽縣,隋開皇九年改為富川,十八年改為永興縣。
16 石頭山,在縣西六十里。上有三石鼓,鼓鳴,天即雨。
17 大江水,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18 下雉故縣,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漢伍被謂淮南王安曰「守下雉之城,絕豫章之口」是也。
19 陳永興故城,在縣東五十里。東臨江水,俗云伍子胥所築。
20 武昌縣,緊。西至州一百七十里。舊名鄂,本楚熊渠封中子紅於此稱王,至今武昌人事鄂王神是也。離騷云「乘鄂渚而反顧」。漢以為縣,屬江夏郡。武帝以封姊,號鄂邑長公主。建安二十五年,吳大帝以下雉、尋陽、新城、柴桑、沙羨、武昌六縣為武昌郡,黃武初,自建業徙都,廢。黃龍九年,於此即尊伴,還都建業。皇太子登留守武昌,以陸遜輔之。嘉禾元年,太子還建業,立皇子奮為齊王,居武昌,諸葛屬不欲諸王處瀕江兵馬之地,徙居豫章。甘露元年,歸命侯又都之,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為患苦。陸凱上疏曰:「武昌土地實危險而黽穀罰非王都安國養人之處。且童謠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於是還都建業,改為江夏縣,後為武昌。
21 樊山,在縣西三里。謝玄暉詩曰「鉤台臨講閱,樊山開廣安」,謂此也。
22 西塞山,在縣東八十五里。竦峭臨江。
23 孫權故都城,在縣東一里餘。本漢將灌嬰所築,晉陶侃、桓溫為刺史,並理其地。
24 唐年縣,上。西北至州六百三里。本漢沙羨縣地,天寶二年分置詔年縣。
25 葛仙山,在縣北六十里。
26 壺頭山,在縣東北六十里。
27 下雋故城,在縣西南一百六里。因雋水為名。
28 蒲圻縣,上。東北至州四百一十里。本漢沙羨縣地,晉武帝改為沙陽,今縣□一里沙陽故縣城是也。吳大帝分立蒲圻縣,因蒲圻湖為名。本屬長沙郡,隋割屬鄂州。
29 赤壁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故諸葛亮諭曹公「危於烏林」,是也。
30 雋水,源出縣東南。
31 大れ水,西北流入江。
32 蒲圻湖,在縣南七十五里。
33 呂蒙城,在縣西南八十里。孫權以蒙為橫野將軍,為周瑜破曹公定荊州,於此鎮守。沔州,漢陽。上。開元戶五千二百八十六。鄉十一。元和戶二千二百六十二。鄉十二。三漢安陸縣地,晉於今州西臨嶂山下置沌陽縣,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為。後郡又移理夏口,沌陽縣屬郡下不改,入陳廢,隋開皇九年置戍,十七年廢戍,改置漢津縣,屬沔陽郡,大業二年改為漢陽縣。武德四年,分沔陽郡於漢陽縣置沔州及縣,並自臨嶂山下改移於今理。
34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二百四十六里。
35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三百九十三里。東渡江至鄂州七里。西北至隋州四百三十五里。東北至黃州二百二十里。西至複州竟陵縣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安州二百八十里。西取桐塚路至複州四百六十里。
36 貢、賦:開元項:白翰家歡恕T和貢:麻貲布一端。
37 管縣二:漢陽,水義川。
38 漢陽縣,郭下。縣本末已具州序。
39 魯山,一名大別山,在縣東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水,山上有吳將魯肅神祠。
40 臨嶂山,在縣西六十里。
41 大江水,南自複州沔陽縣界流入,去縣東二十步,東北流入黃州界。
42 漢水,一名沔水,西自水義川縣界流入,漢陽縣因此水為名。
43 拊鹿食牽在縣北三里。劉表將黃祖所守處。
44 水義川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陽縣地,武德四年分置水義川縣,因水義水為名也。內方山,在縣南九十里。
45 小別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春秋「吳伐楚,令尹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即此也。
46 水義川水,在縣南二里,西北自鄂州界流入。
47 赤壁草市,在縣西八十里。古今地書多言此是曹公敗處,今按三國志,劉表卒,其子琮代立,在襄陽。劉備屯樊,琮降曹公,備隋南走。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備先據得之,自當陽倍道追備,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備,至巴丘,遂至赤壁。孫權遣周瑜、程普各領兵萬人,與劉備來敵曹公,遇於赤壁,因風縱火,曹公大敗,遂取華容道步歸,退保南郡。瑜等複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自徐北歸。據此而言,則赤壁不在水義川也。何則?曹公既從江陵水軍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軍敗引還南郡,周瑜水軍退,並是大江之中,與水義川殊為乖繆。蓋是側近居人,見崖岸赤色,因呼為赤壁,非曹公敗處也。
48 安州,安陸。中府。開元戶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二。鄉十五。元和戶九千八百一十九。鄉三十五。
49 春秋時鄖國,後為楚所滅。漢為安陸縣,高帝六年分南郡置江夏郡於此,領縣二十四。後漢移理沙羨。曹魏齊王芳時,王基為荊州,自城上昶,徙江夏郡理之,以逼夏口,在今州西北五十三里上昶故城是也。江夏郡自後漢末當吳、魏二國之境,永嘉南遷後又當苻秦、石趙與東晉犬牙為界,自後魏、周、隋與宋、齊、梁、陳交爭之地,故江夏前史所載,或移於沙羨,或移於上昶,或移理魯山城。
50 南北二朝兩置江夏郡。吳理武昌,曹魏與晉俱理安陸,故漢所理江夏郡前書多言在安陸。其雲夢縣東南四里乃之北有江夏古城,周所理。據山川言之,此城南近夏水,餘鑰澩螅則前漢江夏郡所理也。宋武帝分江夏置安陸郡,後魏大統十六年改為安州。
51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52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黃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鄂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複州二十里。西北至隋州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沔州二百八十里。
53 貢、賦:開元貢:翰家皇八匹。賦:綿,骸T和貢:翰家皇匹。
54 管縣六:安陸,應山,雲夢,孝昌,吉陽,應城。
55 安陸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江夏郡。隋改屬安州。其城三重,西枕乃。
56 陪尾山,一名橫山,在縣北六十里。禹項去「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即此也。
57 乃,故清發水也,西北自隨州流入注于沔,謂之鄖口。春秋「吳敗楚於柏舉,從之,及於清發」,是也。
58 雲夢澤,在縣南五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傳云:「楚有七澤,其小者名雲夢,方九百里。」左傳云「云阜子之女,棄子於夢中」,無「云」字。「楚子濟江入雲中」,複無「夢」字。以此推之,則雲、夢二澤,本自別矣。而禹貢及爾雅皆曰雲夢者,蓋雙舉二澤而言之,故後代以來,通名一事,左傳曰「畋於江南之雲夢」,是也。
59 應山縣,中。南至州一百八里,本漢隨縣地,梁大同,以隨州北界應濃山戍置應州,又分隨縣置永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永陽為應山縣。
60 石龍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有石盤回屈曲若龍形。
61 禮山關,上禮山縣為名,武德八年縣廢,即齊志所謂武陽關也。在州東北二百四十里,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
62 百應關,按圖經云:「昔有應息其上,故以為名。」在州東北二百里,在縣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禮山關一百里。
63 平靖關,因古平靖縣為名,後魏大統大統十七年置,隋大業二年廢。齊志云義陽有三關,此則其一。在州北一百七十里,在縣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百應關一百六十里。
64 雲夢縣,中。北至州七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後魏大統末於雲夢古城置雲夢縣。
65 雲夢澤,在縣西七里。
66 孝昌縣,中。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宋於此置孝昌縣,屬江夏郡,即隋改安州也。
67 吉陽縣,中。西至州一百三里。三漢安陸縣地,梁於此置平縣,其故城今理是也。西魏改為京池縣。隋大業二年改為吉陽,因縣北吉陽山為名。
68 應城縣,中。東北至州八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宋於此置應城縣。
69 故浮城縣,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即古蒲騷城也,左傳「莫敖狃於蒲騷之役」,「鄖人軍於蒲騷」,是也,後魏於此置浮城縣,隋廢。
70 孔山故城,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
71 平靖故城,在縣上十里。吉陽故城,在縣北五十里。
72 黃州,齊安。下。開元戶一萬三千七十三。鄉二十八。元和戶五千五十四。
73 鄉一十八。
74 本春秋時邾國之地,後又為黃國之境。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為江夏郡西陵縣地。魏為重鎮,文帝黃初中,吳先揚言欲畋於江北,豫州刺史滿寵度其必襲西陽,遂先為之備。權聞之,尋亦退還。後吳克邾城,使陸遜以三萬入城而守之。至晉為西陽國,封子弟為王。蕭齊於此置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黃州,因古黃國為名也。
75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七里。
76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八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七十里。東南至蘄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鄂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大江一百步。至安州三百一十里。
77 北至光州三百六十里。
78 貢、賦:開元貢:宏嚇際匹。賦:絹,布,綿,麻。
79 管縣三:黃岡、黃陂,麻城。
80 黃岡縣上。郭下。本漢西陵縣地,故城在今縣西二里。蕭齊於此置齊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黃岡,因縣東黃岡為名。
81 大江水,西自黃陂縣界流入,經州南一百一十八里,東入蘄州界。
82 古邾城,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古邾國也,後為楚所滅,漢以為縣。
83 西陽故城,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漢縣也,屬江夏郡。
84 大活故城,在縣北二百三十五里。隋於置關鎮。
85 黃陂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周大象元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隋初改為鎮,後複為縣。
86 白少關,西至大關六十里,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北至光州界二十五里。
87 大活關,東北至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安州禮山關一百里,在縣北二百里。
88 大江水,在縣南一百二十九里。西南自江夏縣界流入,又東入黃岡縣界。
89 武湖,在縣南四十九里。黃祖閱武習戰之所。後宋謝晦舉兵叛,為檀道濟所破,敗走武湖戍,生執之,即此地也。
90 龍驤水,在縣南七十二里。相傳晉龍驤將軍王雎手窞Ψノ猓屯軍於此。
91 石陽故城,在縣西二十三里。吳聞魏文帝崩,征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即此也。
92 安昌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高齊築,以捍陳寇。
93 麻城縣,中。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西陵縣地,梁於此置信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麻城縣。
94 龜頭山,在縣東南八十里。舉水之所出也。春秋吳、楚戰於柏舉,即此地也。
95 陰山關,西至穆陵關一百里,在縣東北一百里,在州東北二百里,北至光州殷城縣二百里。
96 穆陵關,西至白沙關八十里,在縣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
97 蘄州,蘄春。上。開元戶二萬六千八百九。鄉五十一。元和戶一萬六千四百六十二。鄉五十一。
98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戰國並屬九江郡。在漢為蘄春縣也,屬江夏郡。三國時屬魏,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呂蒙襲擊破之。後於此複置蘄郡。晉孝武帝改曰蘄陽,以鄭太后諱故也。高齊於此立齊昌郡,後陷於陳,改為江州。
99 周平淮南,改為蘄州。
100 州境:東西三百三十九里。南北五百五十五里。
101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五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七百里。東北至舒州三百七十里。東北至壽州逾大山九百七十里。東北至江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黃州二百三十里。
102 貢、賦:開元貢:白合覆肌T和貢:白翰家皇一匹。
103 管縣四:蘄春,黃梅,蘄水,廣濟。
104 蘄春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江夏郡,因蘄水以為名也。晉改為蘄陽,隋開皇十八年複改蘄春縣。
105 蘄水,西南經縣三里。源出東北大浮山,一名蘄山。
106 翻車故城,在縣東南八十二里。九江王黥布背項籍歸漢,因築此城,城近翻車水,因以為名。
107 黃梅縣,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蘄春縣地,隋開皇九年置新祭縣,屬蘄州。仁壽元年改為黃梅縣,因縣北黃梅山為名。縣城,晉驃騎將軍郭默所築。
108 大江水,在縣南一百里。
109 太子γ,在江之岸。梁武帝初下建業,留丁貴嬪於此,生太子,因以為名。
110 九江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漢九江王黥布所築。
111 蘄水縣,上。東南至州七十二里。本漢蘄春縣地,宋文帝於此置浠水縣。北齊改為蘭溪鎮,武德四年改為縣。天寶六年,以名重,改為蘄水縣也。
112 廣濟縣,中。西至州五十里。本漢蘄春縣地,武德四年以此地衝要,置永寧縣,天寶元年以名重,改為廣濟縣。
113 江水,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114 積布山,在縣南一百里。南臨大江,壘石壁立,開如積布,故以為名,俗謂之積布磯。
115 岳州,巴陵,下。開元戶九千一百六十五。鄉二十一。元和戶一千五百三十五。
116 本巴丘地,古三苗國也,史記「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春秋及戰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吳於此置巴陵縣,宋文帝又立為巴陵君,梁元帝改為巴州。
117 隋開皇九年改為岳州,大業三年為羅州。武德六年,複為岳州。
118 州境:東西三百九十一里,南北四百一十里。
119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八百六十五里。西北至江陵府五百七十里。南至潭州五百五十里。西至灃州四百四十里。東北至鄂州五百五十里。北至複州沔陽縣五百五十里。
120 貢、賦:開元貢:綢翰肌8常郝椋海縑。元和貢:白毫凡計咂ァ
121 管縣五:巴陵,華容,湘陰,沅江,昌江。
122 巴陵縣,上。郭下。本漢下雋縣之巴丘地也。下雋屬長沙郡,故城在今蒲圻縣界。吳初巴丘置大屯戍,使魯肅守之,後改為巴陵縣,自晉以後遂因之。蜀志曰「西增白帝之兵,東益巴丘之戍」。又周瑜卒於巴丘,皆此地也。昔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123 君山,在縣西三十里青草湖中。昔秦始皇欲入湖觀衡山,遇風浪,至此山止泊,因號焉。又云湘君所游止,故名之也。
124 大江,在縣北五里。
125 巴陵城,對三江口。岷江為西江,灃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
126 彭城洲,在縣東北九十四里。宋元嘉三年,荊州刺史謝晦反,台遣到彥之進討,軍次彭城洲,彥之軍敗,退保隱磯,即此處也。
127 侯景浦,在縣東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景既克建業,自統兵西趣荊峽,先遣其將宋子仙、任約襲郢州。湘東王繹令王僧辯拒之,景軍大敗,燒營退走。天監中,寶志道人為符書云:「起自汝、蔡,訖於三湘。」侯景果起於懸瓠汝水之南,而敗於巴陵三湘之浦也。
128 洞庭湖,在縣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二百六十里。湖口有一洲,名曹公洲。
129 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縣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古雲夢澤也,曹公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130 水邕湖,一名翁湖,在縣南一十里,爾雅云:「河水決出還複入者為水邕。,」
131 左傳定公四年「吳人敗楚於雍ㄛ,五戰入郢」,即此是也。
132 陶侃故城,在縣東北八里。
133 花容縣,中。東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孱陵縣地,吳分置南安縣。隋平陳,以縣屬岳州,開皇十八年改為華容縣。
134 方台山,在縣南三十二里。出雲母,往往有長四尺者,可以為屏風。掘時忌有聲音,則所得粗惡。
135 赤亭湖,在縣南八十里。侯景攻巴陵,遣將任約等入湖。湘東王使胡僧獺⒙椒ê鴕挂源蠼⒍艉口,因風縱火,鼓噪而前。賊窮聚湖中,俄然崩潰,即此也。
136 赤亭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城據絕景原,三面臨水,極為阻隘。梁湘東王遣胡僧嘆莩牽以擒任約。
137 湘陰縣,中下。北至州三百三十里。本春秋時羅子國,秦為羅縣,今縣東北六十里故羅城是也。宋元徽二年,分益陽、羅、湘西三縣立湘陰縣。
138 玉笥山,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屈原放逐,居此山下而作九歌焉。
139 湖水,南自長沙縣界流入,又北入青草湖。昔王延壽有異才,年二十而得惡夢,作夢賦。年二十一溺死於湘浦,即斯川也。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了了見底。
140 汨水,東北自洪州建昌縣界流入,西經玉笥山,又西經羅國故城為屈潭,即屈原懷沙自沈之所,又西流入于湘水。
141 腕二妃塚,在縣北一百六十三里青草湖上。
142 屈原塚,在縣北七十一里。
143 沅江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七十里。本漢益陽縣地,梁元帝分置重華縣,隋平陳改為安樂縣,開皇末又改為沅江縣。
144 關州,在縣燕南五十八里。建安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得蜀,使使求還荊州。
145 先主言須得涼州乃相與。權患之,遣呂蒙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此州蓋羽屯兵之處,故以為名。
146 沅江水,西北自龍陽縣界流入。與華容縣中分為界。
147 昌江縣,中下。西北至州六百五十里。後漢分長沙為漢昌縣,孫權改為吳昌縣。神龍三年,析湘陰於故吳昌城改置昌江縣。
148 汨水,在縣東北四十里。
URN: ctp:ws89052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