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十一

《卷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大戴禮記卷十一
3
漢 戴德 撰
4
小辨第七十四
5
用兵第七十五
6
少閒第七十六
7
小辨
8
公曰寡人欲學小辨以觀于政其可乎小辨謂小辨給也
9
曰否不可社稷之主愛日
10
曽子曰君子愛日以學書云日昃不遑也日不可得學不可以小辨案各本脫小字今從楊本不可輕有所學
11
是故昔者先王學齊大道以觀于政天子學樂辨風別四方之風也
12
制禮以行政
13
政禁令也
14
諸侯學禮辨官政以行事以尊事天子官政不錯則百事不紊也
15
大夫學徳別義
16
別猶辨也
17
矜行以事君
18
矜猶莊也案莊字從永樂大典本訂定他本或作慎或作尚士學順
19
學順成之道
20
辨言以遂志
21
致命遂志士之節也
22
庶人聽長辨禁農以行力
23
辨禁識刑憲也
24
如此猶恐不濟奈何其小辨乎公曰不辨則何以為政子曰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簡案淮南泰族篇引孔子曰小辨破言小利破義小藝破道小見不達大禮必簡與此少異
25
簡約也言約而有統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是故循弦以觀于樂足以辨風矣爾雅以觀于古足以辨言矣
26
邇近也謂依于雅頌孔子曰詩可以言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也傳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謂簡矣夫道不簡則不行不行則不樂
27
易曰簡則易從易從則有功有功則可大可大則賢人之業
28
夫奕案各本訛作亦下又衍固字今從方本十棊之變案棊各本訛作祺今從楊本由不可既也案由猶古通用而況天下之言乎公于十棊之中變數尚不可盡天下之言其可窮乎故至道以不言為辨
29
曰微子之言吾壹樂辨言子曰辨言之樂不若治政之樂辨言之樂不下席治政之樂皇于四海夫政善則民說民說則歸之如流水親之如父母諸侯初入而後臣之安用辨言公曰然則吾何學而可子曰禮樂而力忠信君其習可乎公曰多與我言忠信而不可以入患備與我言忠信而使不入于患
30
子曰毋乃既不明忠信之備案各本脫不字今從楊本又倦其居案各本作而日倦其君今從楊本則不可而行謂言而不行
31
明忠信之備而又能行之則可立待也君朝而行忠信百官承事忠滿于中而發于外刑于民而放于四海天下其孰能患之
32
言所推無不準
33
公曰請學忠信之備子曰惟社稷之主實知忠信若丘也綴學之徒安知忠信公曰非吾子問之而焉也焉問之乎
34
子三辭將對公曰彊避
35
謂避彊也一曰公以夫子三辭欲避左右之彊者也子曰彊侍丘聞大道不隱
36
言不可隱蔽也
37
丘言之君發之于朝行之于國一國之人莫不知何一之彊辟丘聞之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能內思自盡也
38
知中必知恕
39
能自盡知故能知人
40
知恕必知外
41
內恕故外能處于度物也
42
知外必知徳知徳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備若動而無備患而弗知死亡而弗知案此注各本訛作正文今從方本安與知忠信內思畢心曰知中案心各本訛作必今從方本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外內參意曰知徳徳以柔政曰知政正義辨方曰知官官治物則曰知事事戒不虞曰知備毋患曰樂樂義曰終
43
于知事而越言知備者因義言之足明于上也用兵
44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45
祥善
46
子曰胡為其不祥也聖人之用兵也以禁殘止暴于天下也
47
言非利金攘土將以存亡繼絶平天下之亂也及後世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國家也刈翦
48
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子曰傷害之生乆矣與民皆
49
人含五常之氣生有喜則和親怒則離害其相害者皆由兵也
50
公曰蚩尤作兵歟子曰否蚩尤庶人之強者也案強各本作貪今從周禮肆師疏所引
51
或云蚩尤古之諸侯妄耳一曰衆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惽慾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蠆挾螫
52
言如蜂蠆之挾毒也
53
而生見害
54
謂黃帝殺之于涿鹿之野
55
而校以衞厥身者也
56
止教習干戈自衞身非作者也
57
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與民皆生聖人利用而弭之亂人興之喪厥身詩云魚在在藻厥志在餌由心在于利用兵以取危蓋逸詩也
58
鮮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乆矣
59
小雅蓼莪之三章也亦困于兵革之詩也校徳不塞嗣武于孫子
60
亦同上二章但用兵革喪除其徳不以塞亂而徒傳續武事于子孫者也
61
聖人愛百姓而憂海內及後世之人思其徳必稱其人案人各本訛作仁今從楊本故今之道堯舜禹湯文武者猶依然至今若存案依然至各本訛作威致王今從方本夫民思其徳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皇天上神歆焉故永其世而豐其年也夏桀商紂贏暴于天下暴極不辜殺戮無罪詩云無罪無辜亂如此憮
62
不祥于天粒食之民布散厥親
63
雖親莫能相養
64
疏遠國老幼色是與
65
言疏遠老成而與幼色者若楚恭王遠申叔時而用子反也
66
而暴慢是親饞貸處榖
67
千乗曰以財投長曰貸榖祿也
68
法言法行處辟
69
辟罪辟也
70
殀賛天道逆亂四時禮樂不行而幼風是御任童幼之人使專政
71
厯失制
72
君臣昏亂時候錯緒
73
攝提失方
74
攝提左右六星與斗杓相直恒指中氣尚書中候曰攝提移居
75
鄒大無紀
76
邦當字誤為鄒或陬聲誤為鄒也
77
不頒朔于諸候案頒各本訛作告今從方本周禮太史正嵗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頒告朔于邦國也
78
玉瑞不行
79
玉者所以等神祇別人事其用自重焉諸侯力政不朝于天子
80
言以威力侵爭周書曰力爭則力政力政則無讓無讓則無禮無禮則得所好民皆樂之乎六蠻四夷交伐于中國
81
周禮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此周所服四海其種落之數也明堂位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此朝明堂時來者國數也爾雅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其夏之所服與殷之夷國東方十南方六西方九北方十有三然鄭𤣥以四夷為四方九貉為九夷又引爾雅其數不同及四六文闕而不定是終使學者疑其所聞也
82
于是降之災水旱臻焉霜雪大薄案薄各本作滿今從楊本甘露不降百草蔫黃五榖不升民多夭疾六畜𩜘胔瘁當字誤𩜘也瘁病也胔癭也
83
此太上之不論不議也
84
帝皇之世無災疫故百姓不議
85
殀傷厥身失墜天下夫天之報殃于無徳者也案各本作夫天下之報今從方本必與其民
86
故書曰天明威自我民明威也
87
公懼焉曰在民上者可以無懼乎哉
88
少閒
89
公曰今日少閒我請言情于子子愀然變色案然各本作焉今從楊本遷席而辭曰君不可以言情于臣臣請言情于君君則不可公曰師之而不言情焉其私不同言己師禮事夫子故不使言情也其私人不同于此也
90
子曰否臣事君而不言情于君則不臣君而言情于臣案君而下各本衍不字今從楊本則不君有臣而不臣猶可有君而不君民無所錯手足公曰吾度其上下咸通之使上下皆達也
91
權其輕重居之
92
謂事役及刑罰
93
準民之色目既見之鼓民之聲耳既聞之動民之徳心既和之通民之欲兼而壹之
94
言皆稱百姓之欲也
95
愛民親賢而教不能民庶說乎子曰說則說矣可以為家不可以為國公曰可以為家胡為不可以為國國之民家之民也子曰國之民誠家之民也然其名異不可同也同名同食曰同等
96
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97
惟不同等民以知極
98
周禮大司徒職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也故天子昭百神于天地之間案百各本訛作有今從方本以示威于天下也
99
祭法曰有天下者事百神
100
諸侯修禮于封內以事天子大夫修官守職以事其君士修四衞執技論力以聽乎大夫
101
四衞四方之職曲禮曰地廣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102
庶人仰視天文俯視地理力時使以聽乎父母孝經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103
此惟不同等民以可治也公曰善哉上與下不同乎子曰將以時同時不同
104
言有可同不可同也
105
上謂之閑下謂之多疾
106
不正之政君謂之閑民謂之多疾同所惡也君時同于民布政也
107
施善政也
108
民時同于君服聽也上下相報而終于施施恩施也
109
大猶已成案猶猷同發其小者遠猶已成發其近者遠大之謀緣近小始
110
將持重器案持各本作行今從方本先其輕者將持重器必先效輕者亦以諭政也
111
先清而後濁者天地也
112
清濁謂隂陽也
113
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辨
114
辨別
115
茍本正則華英必得其節以秀孚矣
116
言專務其本則華英得隂陽之節而秀孚也此官民之道也
117
官人當取終始
118
公曰善哉請少復進焉子曰昔堯取人以狀觀其容狀施發
119
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觀其量度
120
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121
四代據文距殷或曰文王取人以度四代謂兼之也公曰嘻善之不同也
122
嘻嘆惜之聲公謂五王取人徳有不同也子曰何為其不同也公曰同乎子曰同公曰人狀可知乎
123
問四代以人狀得善之事
124
子曰不可知也公曰五王取人各有以舉之胡為人之不可知也子曰五王取人比而視相而望五王取人各以己焉是以同狀
125
聖王通而虛已故于求人雖言色不同而善惡無異公曰以子相人何如子曰否丘則不能五王取人言不能如五王
126
丘也傳聞之以委于君丘則否案此下各本有能字乃注文誤連作正文今改正
127
能傳聞而已不能如也
128
亦又不能
129
又不能備聞也
130
公曰我聞子之言始䝉矣
131
自言䝉亂
132
子曰由君居之成于純胡為其䝉也
133
由用也言能居之則成純何為其䝉也雖古之治天下者豈生于異州哉昔虞舜以天徳嗣堯凡質以天徳文以地徳禮緯含文嘉曰殷授天而王周據地而王也
134
布功散徳制禮朔方幽都來服南撫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
135
俾使
136
西王母來獻其白琯粒食之民昭然明視西王母神也其狀如人琯所以候氣漢明帝時于舜廟下得玉琯一枚也
137
民明教通于四海
138
民明于教夷夏同風
139
海之外案各本脫之字今從方本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北發北狄地名其地出迅走鹿周武王時肅慎貢楛矢文麈渠搜貢露犬氐羌貢鸞鳥也
140
舜崩案各本脫此字今從楊本有禹代興禹卒受命乃遷邑姚姓于陳
141
遷邑姚姓于陳謂改封虞氏後于陳因使氏焉春秋左傳曰胙之以土命之氏
142
作物配天修徳使力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孫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徳乃荒耽于酒淫泆于樂徳昏政亂作宮室高臺
143
淮南子云桀為璇宮瑤臺象箸玉杯也汙池土察
144
汙窪也察深也言洞地為池也
145
以為民虐案各本作以民為虐今據後文訂正逞其濫酷
146
粒食之民惽焉幾亡乃有商履代興
147
履湯名論語曰履敢用𤣥牡王侯世家曰湯名天乙白虎通曰湯王之後更定名為子孫法本名履也商履循禮法以觀天子天子不悅則嫌于死成湯怒至于亂
148
成湯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
149
伐之于南巢放之于夏宮而去其臣佐乃遷姒姓于杞
150
封夏后氏之後于杞亦命氏焉
151
發厥明徳順天嗇地案各本作順民天心嗇地今從方本作物配天制典慈民
152
發其明徳而順天之心嗇收也
153
咸合諸侯作八政命于總章
154
八政洪範所云是也總章重屋之西堂于此命事取萬物之成功也
155
服禹功以修舜緒為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成湯既崩案既他本或訛作年或訛作卒今從方本殷徳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服案各本訛作眩今從楊本近者說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156
武丁盤根弟小乙之子也有雊雉之變懼而修徳重興殷道號為高宗
157
武丁既崩案既他本或訛作年或訛作卒今亦從方本殷徳大破九世乃有末孫紂即位紂不率先王之明徳乃上祖夏桀行荒耽于酒淫泆于樂徳昏政亂作宮室高臺謂傾宮鹿臺之等也
158
汙池土察以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幾亡乃有周昌霸諸侯以佐之紂不說諸侯之聽于周昌則嫌于死乃退伐崇許魏以客事天子
159
許魏不在五伐蓋時小伐也客事天子謂忍而臣之也
160
文王卒受天命作物配天制法任地案此四字各本訛作制無用三字今從方本行三明親親尚賢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君其志焉或徯將至也君哀公也言今周衰之甚有繼之者將至也公曰大哉子之教我政也列五王之徳煩煩如繁諸乎煩煩衆也如繁諸言如萬物之繁蕪也子曰君無譽臣臣之言未盡請盡臣之言君而財之而各本作如今從方本財裁古通用曰于此有功匠焉案功工古通用王非獨善言有師保
161
有利器焉
162
言有先王之禮度也
163
有措扶焉
164
謂股肱之良也
165
以時令其藏必周密發而用之案而各本作如今從方本易曰藏器于身待時而發
166
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親可以事君可用于生又用之死吉凶竝興禍福相生
167
言識其竝興及相生之義老子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也
168
卒反生福大徳配天
169
終為福徳以配于天
170
公愀然其色
171
變容色也
172
曰難立哉子曰臣願君之立知而以觀聞也觀君博聞以立知焉
173
天之氣用地之財以生殺于民民之死不可以教謂辜極可以茍免也
174
公曰我行之其可乎子曰惟此在君
175
言行此在君也
176
君曰足臣恐其不足
177
未足而君謂足則臣恐未足告以不足也君曰不足臣恐其足案各本脫臣恐其足四字今從方本寔足可行而君曰不足則臣云足所謂可否也舉其前必舉其後舉其左必舉其右君既教矣安能無
178
君道之則民應以善
179
公吁焉其色曰大哉子之教我制也政之豐也如木之成也子曰君知未成言未盡也凡草木根鞁傷則枝葉必徧枯
180
敗當字誤為鞁
181
徧枯是為不實民亦如之案民各本訛作榖今從方本民以君為本
182
上失政大及人畜榖案及下各本有小字今從方本政敗失則傷及人物
183
公曰所謂失政者若夏商之謂乎子曰否若夏商者天奪之魄不生徳焉
184
言天地絶夏商之餘民乃興商周之績春秋左傳曰天奪其魄耳目有聰明謂之魄
185
公曰然則何以謂失政子曰所謂失政者疆藪未虧案藪各本訛作蔞今從方本
186
言疆域與草木皆未易常也
187
人民未變鬼神未亡
188
民神猶依附之
189
水土未絪
190
絪猶亂韓詩外傳曰隂陽相勝氛祲絪緼也糟者猶糟實者猶實
191
糟以諭惡實以諭善亦言善惡之物未錯亂也玉者猶玉
192
玉以諭善人言尚賢其賢
193
血者猶血酒者猶酒
194
血憂色也酒以諭樂猶憂其可憂而樂其所樂優繼以湛案各本作優以繼愖今從方本政出自家門此之謂失政也湛猶乆也言天下安然人物不札方優以佚樂繼之由其失政也
195
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無言情于臣君無假人器君無假人名
196
春秋左傳曰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者也公曰善哉
197
大戴禮記卷十一
URN: ctp:ws9003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