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十五

《卷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雲南通志卷十五
3
祠祀附寺觀
4
聖王制祭祀,考諸祭法,可見雲雷、風、雨,是謂天神、山川社稷,是謂地祇。禦災捍患,有功徳於民者,是謂人鬼,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5
國家事神治人,一衷於禮,所以昭誠敬,正人心,懐柔百神,為民祈福,他如忠孝節義,咸進而俎豆之,亦奬勸名教之意也。故酒醴牲牢,載諸令甲,有司行事者,祀典紀之拊鼓,安歌民間,春祈秋報者,羣祀紀之,至浮圖老子之宮,祝釐禮慶,往往在是。又况晨鐘暮鼓,發人深省乎志,祠祀寺觀附焉。
6
雲南府:
7
祀典
8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朝雍正五年奉 本㫖:建壇高二尺一寸,方廣二丈五尺,祠三楹,左右齋房 各二,左貯農具、耤穀,右為辦祭所,耤田四畝儿分欽定日期,督撫率司道各官致祭,各府知府主之。各州 ,縣知州、知縣主之。同城文武官員悉陪祭,奏樂、歌樂章,祭畢,行耕耤禮。通省府屬各州縣方位皆與府同。其分防之邱北大闗、魯甸、攸樂、𥔲嘉、維西、中甸,俱係經管錢糧。十二年,布政使陳𢎞謀詳明一體建造。
9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明洪武元年,令天下郡縣置社稷壇。每嵗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 。本朝因之,通省府屬各州縣,皆與府同
10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明洪武元年,令天下郡縣置山川壇。六年,定風、雲、雷、雨及境內山川城隍共一壇,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 木朝因之。通省府屬各州縣,皆與府同。龍王廟在府城西門內,菜海子旁 。本朝雍正六年奉
11
㫖勅封福,滇益農龍王致內府造像輦 ,送至滇建祠,以時 祭月吉瞻禮關帝廟在府城南門外,朝雍正五年奉。 
12
㫖:「勅封三代:曽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位於後, 殿,每嵗春秋二仲月,奉部定期,督撫率司道以下官致祭,各府知府主之,各州縣知州、知縣主之,同城文武官員悉陪祭。
13
城隍廟在府城西門內。明洪武二年,令有司祭城隍,仍前代禮府封威靈公,州封靈佑侯,縣封顯佑伯。三年,改今稱廟三楹,中祀,雲南省都城隍之神,左祀雲南府城隍之神,右祀昆明縣城隍之神。因本朝 之
14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明洪武二年,令郡縣立厲壇,毎歳清明日,孟秋望日,孟冬朔日,祭無祀鬼神。在府州曰郡厲,在縣曰邑厲府。本朝因之,通省府屬各州縣,皆與 同
15
旗纛廟在府城內總督箭道後,每歲春用驚蟄日祭,秋用霜,降日祭,以督標中營副將主之,撫標及各營將官俱陪祭
16
史皇祠在府學宫,內受圖制字為書。契祖 ,本朝康熈五十八年奉文建文昌宮在府城大西門外,有司以時致祭
17
天后宮在府城南門外教塲,朝雍正十一年奉。 本㫖每嵗春秋二仲月,督撫 率司道以下官致祭。
18
八蜡祠在宜良縣城西左衛營,他州縣亦有金馬山神祠在府城東金馬山麓
19
碧雞山神祠在府城西碧雞山麓
20
羊頭神廟在府城南,滇屬井,鬼分野,故祀鬼宿、諸葛武侯祠在府城內五華山,有司以時致祭、名宦祠在府學宫內通省府屬各州縣,皆與府同。鄉賢祠在府學宮內通省府屬各州縣,皆與府同、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宮內奉本朝,雍正四年㫖建通省,府屬各州, 縣皆與府同
21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奉本朝雍正四年㫖建通省,府屬各州, 縣皆與府同。
22
報功祠。在府城東重關內,原建咸陽王廟,祀元薩達克齊、黔寧王廟,明沐英二廟俱在城南。 本朝康熈三十年,總督范承勲、巡撫王繼文率司道各官改遷今地,合為一祠,春秋致祭,易今名。
23
定逺王廟在報功祠東,祀黔國公沐晟
24
崇徳祠在府城南,祀明布政使張紞、巡按御史樊瑩、巡撫都御史王恕、顧應祥,今廢三忠祠。在府城南石虎崗,舊名二忠祠,祀明翰林學士王褘、刑部尚書吳雲,後燬於兵。 ,本朝康熙三十年,總督范承勲、巡撫王繼文率司、道各官改建於城東重關內合祀 。本朝總督甘文焜易今名。
25
甘忠果公祠在府城內,祀本朝康熙五十五年,建 總督甘文焜勅賜勁節匾額御書
26
三賢祠在府城東金馬祠左。明巡撫陳用賓建祀,漢諫議大夫王褒明、僉事劉寅、修撰楊慎、傅公祠在府城南,祀明初征南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徳
27
太史祠在府城西高嶢村祀,明修撰楊慎、萬厯中布政使劉之龍建,後重修復廢 。本朝康熈二十八年,總督范承勲重建,置田供祭。
28
郭公祠在府城北廣備倉,祀明正統間知府郭鎮,俗呼倉神董公祠在府城東,祀明𢎞治間知府董復
29
羣祀
30
東嶽廟在府城東
31
南嶽廟在府城東南
32
中嶽廟在府城南雲津橋下
33
西嶽廟在府城西
34
北嶽廟在府城南小澤口
35
晏公廟在府城南二十里,臨滇池上。
36
三聖廟在府城小西門內,祀三國,漢昭烈帝關忠義張桓侯三義廟在府城南門外教塲左
37
火神廟一在府南門外教塲,一在府北門外教塲龍王廟。一在府城西南羅漢山下,一在府城東白龍潭。一任府城北黒龍潭,一在昆陽州北海門村牛舌洲上,明洪武末勅封惠濟龍王,一在嵩明州西十五里,嵩境田畝全資各處龍泉灌溉,惟此龍泉利潤更溥明,知州余化龍詳請以季春辰日致祭,若知州弗與祭,輒多亢暘。
38
五靈廟在府城南門內,祀唐葛周三真君及崇寧至道真君、清源妙道真君,合稱五靈。按崇寧真君即關忠義清源真君,即隋嘉州太守趙昱、唐葛周三真君,相傳為周厲王時。三諫官棄官遊吳仙去者,又有三國。漢鎮軍將軍趙雲亦附祀於內為碧山土主。
39
大靈廟在府城內城隍廟東,即土主廟神,為摩訶迦羅䝉氏城,滇時建其像,乃蜀匠羅都道太所造。有天竺僧菩提巴坡,以秘咒丹書納像中,復以手中菩提念珠一枚種之,庭前成樹焉。神屢著靈異,滇人奉為土神村邑,處處奉之,獨在官渡者,靈異與府廟同
40
白馬廟在府城西南擺渡村,相傳祀三國漢靖侯龎統祠山廟在府城南雲津橋北岸。漢張渤曽鑿江通水,郡人利之,立祠祀焉王子淵祠在府城東,祀漢諫議大夫王褒。
41
文齊廟在府城東,祀漢益州太守文齊。齊降集羣夷,光武徴為鎮逺將軍,道卒,詔起祠祀之張立道祠在府城西,元時立道官雲南,最久,得土人心,立祠祀之
42
彭令遺愛祠在富民縣城東門內令名兆逵 本朝康熙間,任有惠政、忠烈廟在晉寧州城西古土城內,祀寧州刺史李毅之女,名秀,以有守城功。唐開元初賜廟額、姚岳廟在晉寧州城西,以拒戰有功,土人立廟以祀
43
孝節祠在晉寧州城北關外,祀孝婦,任氏乆廢七公祠在呈貢縣城南門內,祀明巡撫周嘉謨、叅議李作舟、知府彭憲、通判許報國、周令、徳、知縣田一井、典史尹相湯
44
報徳祠一在呈貢縣城東南,舊歸化縣北,祀明知縣夏可漁。一在呈貢縣安江村,祀明知縣劉大縉。
45
清濁、福邦、鹽泉神祠在安寧州城內善政坊、將軍廟,在安寧州城西羅青山,世傳:「元將軍羅青與二弟南征,戰没於此,土人立廟以祀。馬夫人廟。在安寧城北門內。夫人,晉永嘉二年生於浙江之景寧縣。夫亡,事姑至孝,後以七月七日白日飛昇明永樂間封䕶國夫人。萬厯間,州守林喬松素奉祀於家。時天旱,禱雨立應,州人羣立廟祀之。
46
豫章祠在禄豐縣城內,世傳兵變時,顯聖退兵,故建祠祀之神名無考。貞節祠在昆陽州城內,由義坊祀節婦洪氏、楊氏
47
倉聖祠在易門縣學宫後
48
祈穀廟在易門縣城東,正月二十八日祭。土主山神廟。在嵩明州城南嘉麗澤畔。世傳有漁人於澤中,忽聞兒啼,聲網之得一石,神而異之,負至山半,重不可舉,遂率衆建祠。後黔國公沐天波赴京襲職,道經此雲霧迷路,禱之立霽,為請封號,每嵗上元日祭。
49
蘭公祠在嵩明州楊林驛。南蘭公名茂,號止庵,元末明初人,博學多文,隠居樂道 。本朝康熈二十九年,編修李澄中典試雲南,過其墓,建祠以祀。四十八年,布政使李華之増修。
50
曲靖府:
51
祀典
52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53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54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東門外龍王廟在府城西南十里。每歲季春辰日,有司致祭,郡有水旱必禱關帝廟在府城北
55
城隍廟在府城內
56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57
旗纛廟舊在府治內久圯,今祭於城外演武㕔、史皇祠在府城西關義學內
58
文昌宮在府城東門內
59
五雷廟在府城西勝峯山,每歲驚蟄日祭。郡有水早,則率衆往禱,白蠟山神祠在羅平州城北,後有龍潭,每歲三月上辰日祭、武侯祠一在府治內,一在北門外
60
名宦祠在府學宮內
61
鄉賢祠在府學宫
62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63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64
李元禮碑祠在府城南三里,見古蹟,萬厯間,知縣李藻禱雨有應於春秋二仲月祭,今祠廢碑存。
65
烈婦祠在府城西,祀郡人陳蕃妻任氏祠廢碑存。詳見《列女》羣祀
66
東嶽廟在府城內東南隅
67
土主廟一在舊府治,一在尋甸州城西十五里土主山。《滇考》云:元大徳中,滇池有蛟化為婦,以淫人遇神僧趙伽羅咒黒虎擒之,即土主也。明沐英征麓川,得神兵,助歸而立廟。
68
火神廟在尋甸州城北門外
69
馬王廟一在霑益州,一在尋甸州
70
五靈廟在馬龍州城南。觀,音橋右
71
土地祠在陸凉州城南關內
72
英烈侯祠在尋甸馬龍交界關索嶺上年,本朝康熈五十二年,地震傾圯,五十六 總督蔣陳錫、巡撫甘國璧重修。或云索三國漢關忠義子從武侯征南,凡鑿山通道,多賴其力。其在尋甸者稱英烈侯,在江川者稱龍驤將軍,黔中安莊衛亦有關索嶺,而碑記又有忠順之號。按蜀志稱忠義與子平同被,難於臨沮子興嗣,無所謂索也。說者謂索即興也,夷人呼父為「索」。關索者猶關父也。又曰:關索者,關鎖也,以其音之譌而附㑹之也。
73
臨安府:
74
祀典
75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76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77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一在府西北十二里,仲春致祭,一在通海秀山,於仲春辰日祀之。一在寧州城北呂公山,一在河西縣城南。
78
關帝廟在府城西
79
城隍廟在府城東
80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81
旗纛廟在府城東南,舊臨安衛
82
文昌宫在府城西。
83
八蜡祠在府城北
84
武侯祠在府城東南,舊臨安衛
85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86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87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88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89
表忠祠在府城西門外,祀明交阯,前後死事,尚書劉儁、陳洽、叅政劉昱、都司吕毅、叅政馮貴、侯保、都督黄忠、知府劉子輔。易先、知州何忠,掌交阯。布、按二司,尚書黄福歲,春秋二仲上辛日祭。忠臣祠在府城東祀鄱陽死節。太原侯王勝、合肥子王徳明,萬厯三十年,其孫郡人王恩民白臺司奉勅建祠,歲春秋二仲辛日祭。
90
景賢祠在府學宫內啟聖祠,後祀明翰林學士王奎、副都御史韓宜可,春秋上丁日祭三節祠。在通海縣城東。明初,河南光山人東旭任御史,謫戍通海,挈家來滇,道病卒,子欽代父戍,從征禾泥死,其妻盧氏寡居,無子,有欲强奪其志者,氏痛哭不從,自沉於海,邑人哀之,為立廟徐公祠在府治前,祀明元江死事布政使徐樾,歲秋仲十七日祭
91
忠孝祠在通海縣學宫旁,祀元董文彦及子茂春,今廢。羣祀
92
東嶽廟在府城東
93
土主廟在府城東南
94
聖母祠在府城北
95
尉遲敬徳祠。在石屏州城南,明嘉靖間,建土主廟,掘地得銅像,上有「大唐尉遲敬徳」六字,因建祠祀之。
96
二忠祠在石屏州城北門外,元時楊、李二都督失其名戍。石屏戰殁,歴有靈異,土人立祠,春秋祀之
97
十公祠在石屏州城東門外,祀明知州陳仲晦、曽所能、蕭廷對、江墉、羅廷光、署州尹東周、周之相、顧慶恩、朱統、鐩、額、本朝鄭相,皆有功徳於屛者。 ,題賢侯遺愛
98
雷公祠。在阿迷州城南五十里。
99
三厲祠在阿迷州城東十五里,祀東征牳㹒陣亡千户,魏朝鳯百户李邦育、譚大經、碧玉山神祠在寧州城北路居村
100
忠勇祠在寧州城西北甸苴關,祀蠻莫死事目把者義秀山神祠在通海縣城南秀山下
101
白馬廟在河西縣城東關外
102
英佑侯祠在河西縣城北門外
103
●山神祠在河西縣城東北
104
螺峯山神祠在河西縣城西南螺髻山岡石母廟在河西縣城南碌碑村
105
三公祠在河西縣城內,明巡撫蔡侃、巡按姜思睿疏建城推官周莫儀董其事,縣人徳之,立祠合祀
106
香柏土主祠在嶍峨縣城西南
107
桂峯土主祠在嶍峨縣城南、桂峯山麓張公祠在䝉自縣城東南新安所,明萬厯間,都司張名世剿賊,安民,立祠祀之。澂江府。
108
祀典
109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110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111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一在府城南撫仙湖岸,一在新興州城西。黒龍潭一在州城西北九龍池,一在州城東北白龍潭。
112
龍泉神祠一在府城東闕摩山麓,為東浦。龍泉一在府城西盤龍岡麓,為西浦龍泉。關帝廟在府城南。
113
城隍廟在府城東
114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115
史皇祠在府城內西南隅
116
文昌祠在府學宫左
117
八蜡祠在府城東門外
118
武侯祠在新興州城南門外
119
景賢祠在新興州學宫後
120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121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122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123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124
羣祀
125
東嶽廟在府城東,暘晡山下
126
龍青廟在府城西北寳華寺前。
127
土主廟一在府城西北隅,一在江川縣城西,一在新興州城北五靈廟在府城北
128
五穀廟在府城西
129
晏公廟在府城東南,象鼻嶺之左
130
三公祠在府城西門內,祀明知府徐可久、劉懋武通判晁必登、靈官廟在江川縣城內
131
蟠坤神廟在江川縣東南蟠坤洞廟,久圯一日,址上有馬蹄跡,次日愈多,疑即洞神,復新其廟,關索廟一在府城西北,一在江川縣城北,關嶺又名龍驤將軍廟,一在新興州城東南,一在州城北
132
羅浮廟在江川縣西南羅浮山旁
133
虚寧祠在路南州城東
134
忠節祠在路南州城南,祀明贈太僕寺卿楊以成、鄒公祠。在路南州城內,祀明嘉靖時知州鄒國璽。後崇禎時,知州唐登第立像附祀 。本朝知州羅之熊立石碑附記。
135
武定府:
136
祀典
137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138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139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關帝廟在府城內西南
140
城隍廟在府城內
141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142
文昌祠在府學宫左
143
八蜡祠在禄勸州城內
144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145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146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147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148
忠惠合祠在府城東門外,舊有忠烈祠,祀明死難。僉事張澤、同知袁俸、知州秦健、吏目劉瑞、照磨張成、知事高心、巡檢俞伯官、教授常存仁、生員楊忠惠,又有二惠祠祀。明萬厯、天啟間,平賊守城知府王應期、胡其慥,後皆圮合。本朝康熈間,知府王清賢建祠 祀。
149
吕公祠在府城西,祀明巡撫吕光洵
150
甘忠果公祠在府城西獅山正續寺祀 ,本朝總督甘文焜羣祀。
151
東嶽廟在府城東北
152
十一,先生祠在府城西獅山,祀明建文從亡臣程濟等十一人、殉國祠在府城西,祀明同知楊於陛,崇禎六年死。普名聲之難、義烈祠在府治內,祀明指揮金守仁、千户王應爵、魏守恭、張斗四人,俱明萬厯間死義、土主廟在元謀縣城南門內
153
廣西府:
154
祀典
155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156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157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東門外龍王廟一在府城東江頭村,一在府城西。永惠壩,春秋二仲上戊日祭關帝廟在府城東門外
158
城隍廟在府城內通神街
159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160
史皇祠在府城東門外
161
文昌祠在府學宫左
162
興文祠在府學宫內,春秋二仲上丁日祭,一在彌勒州。八蜡祠。在府城南翠屏山
163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164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165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166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167
戴、蔡、陳、高四公祠。在府城西關內,祀明知府戴時雍、蔡應科、陳忠高、梁楷有建城開學築壩之功,春秋祀之。
168
碌巖廟在彌勒州城東關外,春秋二仲上戊日祭神名,無考。羣祀
169
土主廟在府城西
170
土神廟在府城內
171
火神廟一在府城西南,一在彌勒州城北關外伏波廟在府城東
172
水火壇在師宗州城南
173
白馬廟在師宗州城南
174
白羊山神祠在彌勒州城北
175
東嶽廟在彌勒州城東門外
176
廣南府:
177
祀典
178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179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180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關帝廟在府城東
181
城隍廟在府城內
182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183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184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185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186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187
羣祀
188
東嶽廟在府城內
189
土主廟在府城
190
白馬廟在府城南,明萬厯初,廣南火,惟廟獨存楊公廟在府城西北,宋楊文廣為狄青部將,追儂智高,至此後人祀之元江府。
191
祀典
192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193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194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在府城西龍洞祠。本朝雍正八年,知府遲維璽新建神 ,每年春辰月致祭關帝廟一在府城內西南,一在府城東,禮社江一,在府城西南。他郎
195
城隍廟在府城內東北
196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197
旗纛廟在府城東,禮社江上,久廢
198
文昌宫在府城西北。
199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200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201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202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203
羣祀
204
東嶽廟在府城東
205
土主廟舊在府城內東北,久圮城。本朝雍正九年,知府祝宏遷建於 內東南,河伯祠在府城東禮社江上
206
忠義祠在新平縣明騰衝叅將鄧子龍建祀陣亡將士程公祠在新平縣西北,舊新化州,祀明初謫他郎甸長官司吏目,程本立。開化府。
207
祀典
208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209
社稷壇在府城南門外
210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北門外關帝廟在府城南
211
城隍廟在府城東門外
212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213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214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215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216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217
羣祀
218
土主廟在府治內
219
鎮沅府:
220
祀典
221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222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223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關帝廟在府城東新撫里
224
城隍廟在府城內
225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226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227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228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229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230
羣祀
231
土主廟一在府城西,一在恩樂縣
232
威逺。
233
祀典
234
先農壇在治南一百二十里。舊土州東。
235
社稷壇在舊土州南
236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舊上州南關帝廟在舊土州西北。
237
城隍廟在舊土州西北
238
文昌宫在舊土州西北。
239
龍祠在治東南
240
羣祀
241
土主廟在治南。
242
東川府:
243
祀典
244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245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246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在府城西,年本朝雍正六 建
247
關帝廟在府城西門內
248
城隍廟在府城內東北
249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250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251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252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253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254
羣祀
255
東嶽廟在府城東門內年。本朝康熙三十九, 建火神廟在府城西門關廟內
256
昭通府:
257
祀典
258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259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260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關帝廟一在府城北門內,一在永善縣南門內城隍廟在府城內西北
261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262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263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264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265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266
羣祀
267
石龍廟在永善縣馬村
268
普洱府:
269
祀典
270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271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272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在府城西北蟠龍洞旁。
273
關帝廟在府城北門內
274
城隍廟在府城北門內
275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276
文昌宮在關帝廟東。
277
羣祀
278
土主廟在府城南門外
279
四堂廟在府城東北,明勅封䕶國佑民之神馬王廟在四堂廟左
280
大理府:
281
祀典
282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283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284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一在府城東南三十里龍尾關外太和縣,春祭趙州,秋祭一,在府城北五十里河矣村。白古通謂點蒼山腳插入洱河者,惟城東與喜洲二支南支神形為金魚,北支神形為玉螺,現則為祥,云一在雲龍州瀾滄江涯。先是,數患風濤立祠以祀,江神,患遂息,嵗春秋致祭。
285
關帝廟在府城內西南
286
城隍廟在府城內西南
287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288
旗纛廟在府城西演武塲後
289
史皇祠在府學宫內
290
文昌祠在城內西北,明嘉靖間郡人,李元陽建。桂本朝康熈三十一年,提督諾穆圖増修為 香書院。
291
八蜡祠在府城西北崇聖寺塔前,嵗冬至後祭武侯祠在府城西南
292
蒼山神祠在府城西。唐貞元十年,西川帥韋臯遣節度巡官崔佐時至雲南,與雲南王異牟尋盟於點蒼山,因立祠,每嵗春秋二仲月致祭
293
洱水神祠在府城東洱河西岸,嵗春秋二仲月祭。明嘉靖四年大旱,副使姜龍禱雨,立應重建,歲久朽敝,督本朝康熈三十二年,提 諾穆圖重修。
294
風伯祠在府城北。明嘉靖三十二年,暴風不息,分巡道彭謹建祠於冬至後戊日祭。三崇祠在雲龍州西三崇山
295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296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297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298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299
林公祠在趙州治前,明正徳間,分巡副使林俊有建城固圉功,因建祠,以春秋二仲庚日祭羣祀。
300
東嶽廟舊在府城內。明嘉靖間,郡人李元陽遷建於城外西北南嶽廟在府城西南,羊皮祐村
301
南天神廟在府城南館驛西
302
雷廟在府城西南
303
海神祠在洱河北,南詔異牟尋俊歸唐時立此,以示不復叛之意馬神廟在府城關帝廟內
304
昭文祠在府南玉局峯麓南,詔建以祀唐杜光庭救生祠在府城西南,興福寺左,禱雨常應。福邦廟在府城北塔橋村。
305
福民廟》在府城北。相傳昔有鄉人貧不能耕,有一青牛代之,耕耕畢入廟,遂不見廟。後有龍馬跡云。
306
應國安邦廟在府城北
307
昭應育物廟在府城北摩用里,相傳為䝉氏建三靈廟在府城北喜洲村
308
安龍廟在府城內西南隅。初建城時,築輒圯父老謂有龍在,因立廟,遂不復圮太歲廟在府城西南
309
神寳泉廟在府城南,其地有三泉,涌水灌溉,立廟祀神。明嘉靖間,廟災,泉亦閉,郡民白於官新之。明年,泉出如故。
310
伏波廟在府城南龍尾關。相傳:武侯駐兵濞水,一軍皆瘖,禱於㐲波乃愈,即此廟也。鐵柱廟。在趙州城南彌渡西,舊志謂武侯平孟獲立鐵柱紀功,嵗久剝落,白國主張樂進求,復鑄立之,建廟以祀逺近,蠻民至奔祀無虛日。考元郭松年大理行記,鐵柱為南詔,䝉世隆建極十三年鑄,非為武侯立,並存之。
311
儒風土主祠在趙州城西。唐鮮于仲通征南,詔攜叅謀儒生張姓者殁於此,土人立廟祀之,建峯廟在趙州城東南。羊耿村䝉氏時,有東川人趙康居此,土人祀之
312
東山土主廟在雲南縣城東山麓
313
温公祠在雲南縣城南門外,明永樂十七年建,官名無考忠勇祠在雲南縣,明土官楊璉從征武定土酋,為賊所執,罵賊而死。嘉靖間,詔立祠旌之、三正祠在鄧川州城北舊治以明巡按郭紳、分巡道林俊、兵備道姜龍為三正人。嘉靖間,同知曽竒瑞建祠祀之
314
三徳祠在鄧川州城西門內,因遷州治,懼有龍妖。明崇禎間,知州敖浤貞建祀文昌帝君許真君,諸葛武侯鎮之。
315
三堂廟在鄧川州,世傳蜀人三弟兄至此教民耕讀,定民田廬,鄉人徳之,立祠以祀,姓名無考、高節祠在鄧川州城北大市坪,明巡撫楊啓為御史,楊南金建學使,胡堯時額題清風高節。貞節祠。在鄧川州城東打油村,山坳即鄧睒。詔妻,慈善之祠,事見古蹟。
316
羅浮廟在浪穹縣城北,昔施浪詔居山,為䝉舍詔所併,國人哀之,立廟以祀。惠康廟在浪穹縣城南。後唐明宗時,趙善政事,親以孝聞,鄉人嘉之,立祠以祀。大唐神廟在浪穹縣城東。相傳唐人官此殁為神,鄉人祀之神,姓名無考。仁慈廟在賓川州城西南竒石山下,俗傳大士制羅刹,有張敬者,與有力焉。後死為漏溝之神,洱水伏流至廟下,噴涌而出,灌溉百里,民感而祀之。
317
碌摩廟在賓川州西北,牛井州民於此祈報楚雄府
318
祀典
319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320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321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一在府城西。紫溪歲季春月祭,一在南安州烏龍山,一在黒井治西大井之上,一在琅井治西滷鹽井上。
322
關帝廟在府城南門內
323
城隍廟在府城內西北
324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325
旗纛廟在府城東門內
326
文昌祠在府學宫東南
327
八蜡祠在府城北
328
武侯祠在府城西
329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330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331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332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333
羣祀
334
東嶽廟在府城西
335
五皇廟在東嶽廟側
336
三皇廟在府城南雁塔山下
337
土主廟一在府城內,一在琅鹽井竒峯山麓,昔有神牌,水漂至山下,不去取視之,即土主牌也以為神,遂搆祠設像,每歲於正月初三日致祭,禱祀不絶
338
楊文烈祠在府城內,祀明副使楊畏知西嶽廟在南安州城南表羅塲
339
碌摩神祠在南安州城南鳳凰山,䝉氏時為社靈安邊之神,元至元中,勅封為「碌摩神三賢祠在南安州城東北,祀明萬厯間州守李翹、温可真、殷輅
340
肇井神堂在黒鹽井司治後
341
姚安府:
342
祀典
343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344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345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一在府城西,大康郎一在府城南大石淜東西有兩廟,一在白鹽井。土主廟右,為五井,得道鹹泉之神。一在白鹽井司治東南白石井。
346
關帝廟在府城南門內
347
城隍廟在府城北門內
348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349
梓潼廟在府城南門內
350
八蜡祠在府城東門內
351
武侯祠在府城北門外
352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353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354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355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356
羣祀
357
東嶽廟一在府城東,一在大姚縣
358
三皇廟在府城北
359
土主廟一在府城內,一在大姚縣,一在白鹽井司聖母廟在東嶽廟左
360
白馬廟在府城東
361
小卜靈嶽祠在府城西北,楚莊蹻將小卜平滇戰殁,於此䝉氏時立祠祀之,大王廟在白鹽井司治西北廟旁,上下有二甘泉,鄉人爭取飲之
362
神女祠在白鹽井司治北,即䝉詔時牧羊女,今易名聖母廟永昌府。
363
祀典
364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365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366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東門外龍王廟在府城西南,龍泉門外易羅池。
367
關帝廟在府城內中正坊西
368
城隍廟在府城內
369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370
旗纛廟在府城西北演武塲
371
文昌祠在府城西太保山麓。
372
八蜡廟在府城南諸葛營
373
武侯廟在府城西太保山上。又諸葛營有諸葛祠。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374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375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376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377
忠毅祠在府城西太保山麓,祀明左都督副總兵方政、配祀都指揮同知顧勇、陳翊侯義都、指揮僉事江洪皆死事者
378
羣祀
379
真武廟在府城東昇陽門內
380
東嶽廟在府城南諸葛營
381
西嶽廟在府城北,通華門外
382
天王廟在府城西北仁夀門外
383
三義廟在府城內關帝廟左
384
羅岷山神祠在府城北
385
聖姥廟在城隍廟右
386
白馬廟在府城南
387
大官廟。
388
小官廟俱在府城東哀牢山下,明傅友徳、沐英,平大理,擒段氏并二子,至金陵,太祖賜長子,名歸仁,授永昌衞鎮撫,次子名歸義,授鴈門衞鎮撫土人,懐段氏舊徳,立廟祀之,每年正月十六日致祀,遇水旱必禱。
389
馬王廟在府城內關帝廟右
390
何公祠,在保山縣學南,祀明巡撫何孟春三忠祠,在府龍泉門外鉢龍庵旁,祀明盡節通判劉廷標、推官王運開及弟運閎。三先生祠。在府城西太保山麓,祀明名賢,楊元、胡㫤、陳一鶴久廢。象山祠在太保山麓。
391
鄧將軍祠在府城西姚關,祀明叅將鄧子龍、節婦祠。舊在府城西。明嘉靖間,御史殷汝登建祀閬中守妻金華宋氏開縣令謝定妻住氏,後改建於易羅池西西。本朝康熙三年,知府王嘉相、推官馮甦,移於城 鉢龍庵傍,並諸節婦合為一祠,因兵燹廢四十年,同知李文淵重建。
392
南嶽廟在騰越州城東南
393
華光祠在騰越州城東門外
394
古靈祠在騰越州城東門外
395
來鳯山神祠在騰越州城南
396
土主靈祠在騰越州吳邑村
397
天姥廟在騰越州城東球□山,俗呼為娘娘廟。迦羅廟在騰越州城東南。
398
三賢祠在騰越州城東,祀明知府嚴時泰童䝉正秦禾、忠義祠在騰越州城外南街。明巡按陳用賓建祀戰亡把總李朝等巖神祠在永平縣城西
399
金浪巔神祠在永平縣西南,一名博南山神,祀南詔將軍姓名無考鶴慶府。
400
祀典
401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402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403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西龍潭祠。在府城西,又龍寳、黒龍、白龍、吸鐘諸潭,皆有祠,以七月九日祀之。又府西北及劍川州西皆有白龍廟
404
關帝廟在府城北門內
405
城隍廟在府城內西北
406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407
旗纛廟在府城北門外演武塲後
408
后稷祠在府城南趙屯街
409
文昌祠在府城南
410
武侯祠在府城北
411
潁川侯廟在府城南,明洪武十六年,潁川侯傅友徳征佛光寨,駐兵於此,後人立廟,春秋祀之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412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413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414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415
羣祀
416
東嶽廟在府城南五山塲
417
西嶽廟在府城南
418
聖母廟一在府城內東南,一在府城外東北關索廟在府城西南
419
白馬廟在府城西
420
馬神廟在府城東南
421
水洞祠在府城南象眠山下,昔神僧贊陀崛□,有利導之功,至今以四月八日祀之、白石廟在府城南北衙厰,世傳:孔明南征,過漁塘村,知山有銀礦,令人採鑿,曽有老人示以鍛煉之法,叩其名曰:「苐呼我為白石老人。言」訖不見,因立祠祀之
422
孝惠廟一在府城東南,姜營一,在府城北青元洞古城隍廟在劍川州城東南,元世祖出石門關,屯兵於此,顯有靈異,封為城隍之神。滄浪神廟在劍川州城北
423
白土神廟在劍川州城南
424
雪班山神廟在劍川州城西求仁甸、昭忠祠在劍川州城內,明萬厯間,勅建祀段恭節、高選。崔君廟在劍川州城東。唐長子令崔府君,字子玉,元季有人夢神云:「吾乃崔府君」。帝命鎮此鄉,因建廟,四月八日祀。
425
義穀祠在劍川州城西,漢登村段氏時,段希顔有功徳於民,鄉人祀之順寧府。
426
祀典
427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428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429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關帝廟在府城內
430
城隍廟在府城南門外
431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432
文昌祠在府城內東北
433
八蜡祠在府城北門外
434
武侯祠在府城南門外
435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436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437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438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439
羣祀
440
東嶽廟一在府城南,一在雲州城北
441
土主祠一在府城南,一在雲州城內
442
火神廟在府城內
443
衞房聖母廟一在府城東嶽廟內,一在府城城隍廟內山神祠在府治內
444
馬王廟在府治內
445
猛公祠一在府城城隍廟側,一在府東嶽廟左,明知府猛廷瑞以誣死,萬厯間,昭雪請封,聽民立祠,每嵗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446
余、李二太守祠在府治南,祀太守余懋學。李忠臣,雲州亦有、永北府。
447
祀典
448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449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450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在府城北門外
451
關帝廟在府城東門外
452
城隍廟在府城南門內
453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454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455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456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457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458
羣祀
459
馬王廟一在府城內西北,一在府城東門外。麗江府
460
祀典
461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462
社稷壇在府城西門外
463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關帝廟在府城內
464
城隍廟在府城內
465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466
文昌宫在府城西門內。
467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468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469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470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471
羣祀
472
北嶽廟在府城北雪山麓
473
吳烈山神祠在府城東山麓
474
䝉化府。
475
祀典
476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477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478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東門外龍王廟在府城東翠虬山
479
關帝廟在府城內
480
城隍廟在府城西門內
481
郡厲壇在府城外東北
482
旗纛廟在府東舊衛治後
483
八蜡祠在府城外西北隅,明志書院內
484
武侯祠在明志書院內
485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486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487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488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489
羣祀
490
東嶽廟在府城東門外
491
土主廟在府城東
492
馬王廟在府城東門外
493
表忠祠在府城內
494
忠烈祠在府城內東正街
495
報忠祠在府城東門外
496
景東府:
497
祀典
498
先農壇在府城東門外
499
社稷壇在府城北門外
500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門外龍王廟在府城北
501
關帝廟在府治前。
502
城隍廟在府治東
503
郡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504
旗纛廟在府城東
505
諸葛武侯廟在府城東衛城山頂
506
名宦祠在府學宫內
507
鄉賢祠在府學宫內
508
忠義孝弟祠。在府學宫內
509
節孝祠在府學宫外
510
羣祀
511
東嶽廟在府城南
512
土主廟在府城南
513
寺觀
514
雲南府:
515
昆明縣附郭 報國寺在城東門內文,本朝康熈四十三年,巡撫石 晟 題建,內有聖御書樓奉詩賜講,經僧溥畹 祖仁皇帝大徳寺在城內祖遍山,中有雙塔,與五華並峙,元、大徳間,建佟,本朝康熈四十五年,布政使 國勷重修憫忠寺在城內五華山,一名五華寺,元至正間,建明定逺伯沐昂増修,後燬於兵, ,本朝康熈二十三年重修、圓通寺在城內螺峯山建,自䝉氏,元延祐間重修,梵宇幽深,石磴旋折,回視龍江,環抱北郭,其前則萬家煙火,掩映蒼靄,為登覽勝境,督本朝康熈二十四年總 蔡毓榮重修、金牛寺在城東盤龍江堤上,昔人鑄銅牛,一以鎮水,怪其形,獨角卧地昂首,視江水起,足作欲鬬狀,高五尺許,上覆以亭,地藏寺在城東門外,宋末,蜀僧永照雲悟建明,宣徳初僧道正重修、夀佛寺在城東三,本朝康熙二十 年建、福城寺在城東重關內道,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驛鹽 郭廷弼建、迎恩寺在城東重關外郭廷弼建、福國寺在城東韭菜園側、青門寺在城東。明洪武間,黔寧王沐英閲城於東,見其地有白光燭空異而掘之,得金像威嚴,遂建刹供奉 。本朝順治十八年,蜀僧本襄重修,後燬於兵。康熙三十四年,總督王繼文重建歸化寺在城東金馬山,明成化初,黔國公沐琮奉勅建、興福寺在歸化寺左、靈應寺在金馬山下,一名金馬寺,明初建後燬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固山貝子屯兵其地,夜夢金馬騰驤次日城克,乃重建寺,布政使田啟光為文記之、覺照寺在城南土橋,俗名大東寺、五華寺在覺照寺左、常樂寺在覺照寺前,俗名小東寺,有浮圖,高一十三丈、慧光寺在覺照寺右,俗名西寺,亦有塔,與常樂寺塔等東西對峙,侵入雲表,皆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嵳巔建功。本朝康熙六年,巡撫袁懋 重修、華嚴寺明邑人張舉建、昆盧寺崇善寺三寺俱在城南古城、安國寺在城南春登里,元順帝太子宣光五年建、妙湛寺在城南官渡里,元時建規模宏厰明邑人,李傑建毘盧閣,於後左有玉皇閣,右有文明閣,登此則逺近湖山,盡歸一覽、西林寺在城南石虎岡前、勝因寺在城西門外,一名老君殿、妙應寺在城大西門外銀錠山、彌勒寺在城西擺渡村,有彌勒銅像高丈六、羅漢在城西羅漢山,一名妙定寺,殿閣重重,綴於峭壁,南為龍王廟,上數十武有夀佛殿、祖師殿,飛雲閣旁有趙道人墓,北有靈官殿、三清閣、玉皇閣、太清宫,自山半斜逕而下,有朱家庵,懸巖架木,若棲鶻危巢,登此以望,昆池煙霞,變幻隂晴,皆作竒觀。名勝志:羅漢寺近太華而環滇海、普賢寺在城西高嶢里,承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總督范 勲巡撫王繼文重修、華亭寺在普賢寺南元僧鉉峯,建後燬六,本朝康熙二十 年重修、海源寺在城西班莊村內有龍湫,禱雨多應元平章托歡、巴哈建、法界寺在城西玉案山建。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巡撫石文晟 題欽賜寺名匾額,上有墨雨庵石香橋,聽 瀑樓諸勝,明楊慎曽題詩於瀑布處,筇竹寺在玉案山,唐貞觀初,有人於此地見靈犀一隻,又雲中數僧甚異,即之無有,但見筇竹數枝如卓錫入地,人莫能取,已而生筇幾本,因以建寺,後燬王。本朝康熈二十三年,總督蔡毓榮、巡撫 繼文重修、寳曇寺在玉案山腹相連,有寳應寺、寳珠寺,俱稱名勝、雲居寺在玉案山左。元至正間,建明嘉靖中邑人趙文廣修、圓照寺在玉案山腹、太平寺在城西太華寺下,明僧碧潭修建、進耳寺在城西進耳,山內有謠神廟、祈夢靈異、海潮寺在城西普坪村、寳華寺在城西石鼻村、觀音寺在城西,近華浦。區本朝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剙庵一 講妙法,蓮華經,聽者常千人,後巡撫王繼文、石文晟、布政司佟國勷相繼建涌月亭太觀樓,登碧堂,逺浦遥岑,風帆煙樹,擅湖山之勝佛嚴寺在城西太華山腹元僧鉉鑑建:內有碧蓮室,縹緲樓思,召堂一碧萬頃閣,後俱焚燬年,本朝康熙二十六 總督范承勲重建妙高寺在城西北三華山,䝉氏建,林壑幽竒,棟宇璀璨,不假拂拭,自無塵埃。滇中疊遭兵燹,此寺林木獨存,信為福地商山寺在城北門外里許●山之麓涌泉寺在●山腹有瀑布明巡。按劉維創亭甃石引為曲水永豐寺在●山下,原名寳華,明郡人陳忍徳改建易今名、文殊寺在城北馬村,五代時,僧贊陀建、報恩寺在城東北松華壩、彌陀寺在城東北瓦窑村、昭靈觀在城內,奉黔寧王像、真慶觀在城東、長春觀在城東,元至大初建,本元梁王宫,明初即其地為岷王宫,後廢因改為觀龍泉觀在城北三十里龍泉山,明洪武時建,相傳為棲真之地,下有龍湫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總督范承勲、巡撫王繼文、按察使許𢎞勲重修、萬夀宫在城東太平橋左、三元宫在真慶觀左、太和宫在城東二十里鳴鳯山,明巡撫陳用賓建鑄銅為殿,供奉北極上帝,環以磚城,規制宏麗,崇禎十年,巡按張鳯翮移之鷄足山 ,本朝康熙九年重鑄環翠宫在太和宫右相傳陳用賓,曽遇吕仙於此,有詩倡和、玉皇宫在城南螺螄灣,即舊禹王廟,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巡撫王繼文重修、中和宫在城南、古庭庵在城東歸化寺下,即法幢寺古庭禪師坐化處、曇花庵在城東靈應寺右、九龍庵在城東九龍山、白衣庵在城南菱角塘左、香海庵在城南,土橋左三。本朝康熙十二年,僧本元建二十 年巡撫王繼文修、墨雨庵在城西南督,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總 范承勲建、正覺庵在城西海源寺右、虚凝庵在城北●山上,有朝陽庵,下有清虚庵,後有幻居庵、金井庵在城北普吉村、富民縣應䕶寺在城南三里、覺海寺在城南四里,元時建、靈芝寺在城西南五里,元延祐初建闢地,得靈芝五本,故名、西華寺在城西二十里九峯山、宜良縣。 法明寺在城北門內,唐僧摩伽陀建、巖泉寺在城西巖泉山、寳洪寺在城北二十里雲臺寺在城西北三十里羅次縣。 玉龍寺在城東南五里、聖化寺在城北門外、祇陀庵在城東穹盪山,相傳祇陀,太子修行於此,今庵廢址存。晉寧州盤龍寺在城東五里山秀泉幽萬松葱。鬱元至正間神僧蓮峯建。明初僧祖源重修。法輪寺在城西南隅,宋時建。金砂寺在城西金砂山。呈貢縣。 遍照寺在城東南,明洪武間建龍翔寺在城南二里、萬夀寺在城南門外、對華寺在城南大漁村、鳯翥宫在城北三台山、可望昆池、安寧州。 法華寺在城東洛陽山,宋大理段氏建,中有遙岑樓登之,可覽一州之勝。明楊慎以所得禹碑鋟之石壁龍寳寺在城東三里戲珠山,明洪武中建華嚴寺在城南舊三泊縣內,一名大雲寺,元僧大雲建,後廢。明正統中,僧古庭寓其內,夢大士告曰:「木樨樹下有碑,試掘之,果得大雲。舊記遂募修焉。朝陽寺在舊三泊縣,明嘉靖間建、虎邱寺在城北三里,元時建。明初,布政使張紞易名妙果,郡紳楊師程重修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州高鉁重修萬木鬱葱殿閣層出為州,治諸刹之冠。曹溪寺在城北葱山之麓,宋時建寺左里許一泉,名聖水,日三潮中,有金蟆,或見之 。本朝康熙二十年,巡撫石文晟、按察使佟世雍重修、煖露寺在城北十里温泉上、雲濤寺在温泉左環雲巖旁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勲、巡撫石琳王繼文、按察使許𢎞勲建禄豐縣。 東華寺在城東二十里,明隆慶中建、圓通寺在城東二十里。元時建明郡紳王錫袞重修、萬融寺在城西,明嘉靖間建、淨蓮寺在城西十里,明僧海亮建迴瀾寺在城西北十五里,層巖秀麗,帶水瀠洄,明萬厯六年建、龍頂寺在城北十五里,明天順中建、昆陽州。 萬夀寺在城西三里,元時建。普照寺在城西六里,元時建。慈照寺在城北、易門縣、高真寺、在城內,明洪武中建。宗鏡寺在城北黄龍山,宋名寳鏡,元易今名。天然寺在城北,明萬厯中建。嵩明州 圓通寺在城東十五里大葱山,宋時建,明正徳中修。海潮寺在城東大鼎山,明洪武中建,羣山環翠,一湖淪漪,大有竒觀妙峯寺在城東二十五里、光華寺在城南,明隆慶中建。鳳谿寺在城西七里、普賢寺在城西邵甸里法界寺在城西北靈雲山,元天厯中建。
516
曲靖府:
517
南寧縣附郭 報恩寺在城東青龍山,又名朗目山,內有吟嘯樓,明萬厯二年郡人,唐時英建。普照寺在青龍山,登之,可覽山川之勝正法寺在城南一十五里,舊名崇正,相傳唐貞觀中尉遲恭建。玉泉寺在城西南龍頂山,寺旁有温泉如玉,故名。元至正年重修安國寺在城西南真峯山、報國寺在城西、圓通寺在城西勝峯山麓、觀音寺在城西三岔堡巡,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總督蔡毓榮、 撫王繼文同建䕶國寺在城西二十里翠峯山、天王寺在城西北、龍華寺在城北龍華山,又曰北山寺斗閣在城東門內、玉皇閣在城東南五里建,本朝康熙十二年崇孝庵在府郭內,明建文末,衞卒儲福,不食死。其妻范氏奉姑韓氏甚謹,一日,見澗邊草類席織以奉姑,卒後草遂不生,土人異之,葺其居以為庵,載廣輿記。玉龍庵在城西三岔關上、翠峯庵在城西翠峯山下、霑益州。 東山寺在城東東山之麓、妙嚴寺在城東交水村、安國寺在城北一里,明永樂間建,陸凉州。 大覺寺在城東。明洪武十四年建龍鳳寺在城東邱雄山,一名正覺寺,元至正年建。石墻寺在城西北七里馬龍州。 雲巖寺在城東五十里格來村、玉泉寺在城東南三十里安仁鄉、竹林寺在城東南,舊木密所西北、白雲寺在舊所響山、真武觀在城西四十里中和山,明嘉靖間州幕趙昂建御史蔣宗魯記、萬夀宫在舊所東三十里,覺照庵在城西六十里、羅平州。 興龍寺在城東。觀音寺在城東南喜舊村。白蠟寺在城西南十三里白蠟山尋甸州 聖嚴寺在城東五里,明洪武二十一年建,歸龍寺在城南四里,明成化間建,傳燈寺在城南四十里。明崇禎初,僧人學宗建、報恩寺在城北里許,元至正間建、三清觀在城西北隅,音吼庵在城南五十里鍾靈山山下,虎跡相仍,無咥人者、平彝縣。 石龍古寺在城東南十五里,左右有兩坊:一曰滇南勝境,一曰彩徹雲衢玉真觀在城東五里。趙本朝康熙八年驛鹽道 廷標重修宣威州。 地藏寺在城內西北隅、善慶寺在城南門外、三教寺在城北門外、三清宫在城內西北隅三元宫、在城西關上堡。萬夀宫在西關下堡。斗母閣在城外西南。廣照庵在城東門外。
518
臨安府:
519
建水州附郭 東林寺在城東一里,原名諸天,元時建明嘉靖三十二年,知府章士元易今名燃燈寺在城東一里、地藏寺在城東、接待寺在城東,元百户趙益辭職為僧,以其居為寺,並施田贍僧、寳藏寺在城東、雲龍山寺在城東三十五里,明萬厯間,僧圓相建、天王寺在城東南,元時建明、成化間,郡人萬城重修、無垢寺在城南五里、萬明寺在城西、千佛寺在城西、西天寺在城西三里。明萬厯間,吳國昌、李倍建指林寺在城西相傳:昔有人見一鹿,率衆跡之,俄有人出曰:「鹿出此山久矣,無庸逐言畢不見」。衆異之,因建祠以祀觀音寺一在府治西南,一在城北。明永樂中,建正統中修龍泉寺在城北八十里曲江驛、西竺寺在曲江驛僧慧心建、寳嚴寺在曲江驛、法華寺在曲江驛、香林寺在城東北二十里,元時建為郡中,名勝,迎恩禪院在城東關外,入省通衢。明萬厯三十一年,郡人包見㨗建、玉皇閣在城東,明嘉靖三十四年建、華嚴閣在城北,明知府,賴英重修、大乗庵在城西二十里,明僧知微建、石屏州海潮寺在城東異龍湖中,明郡人楊廷相建、諸天寺在城東南,元時建明萬厯三年修、萬徳寺在城西南,明萬厯間,指揮萬中建、秀山寺在城西三十里,明景泰三年建安方寺在城西寳秀司,明𢎞治七年,總兵萬鏊建、乾陽寺在城北乾陽山,元時建。明𢎞治間重修、準提閣在城西,明崇禎六年建、斗母閣在城北,明萬厯十五年建、阿迷州。 善覺寺在城東,明正統間,建頗壯麗活佛寺在城西,明崇禎八年建寧州 慈光寺在城東九里萬松山,前有浮屠,高三丈。萬夀寺在城南盤龍山下。大雄寺在城西寧夀寺在城北華蓋山麓。龍洞寺在城北石澗中。伏虎寺在城東北九十里。昔有猛虎,為害神僧蓮峯伏之,患遂息,因名寺。白衣庵在城內。通海縣。 香巖寺在城東東山之半、慈濟寺在城東新村、龍泉寺在城東二十里、涌金寺在城南秀山螺峯,下倚山面水,林木鬱葱。元僧東巖建有王景常重修記、清凉寺在秀山元僧鐵牛建、廣福寺在城西,明洪武間建、真慶觀在城東關內,灝穹宫在秀山,明邑人陳其力建盤龍閣在城內河西縣。 翠微寺在城東五里翠微山麓,明洪武間建。慈蔭寺在翠微山下圓明寺在城西一里,元至正間建。大興福寺在城北,明洪武間建,嘉靖間重修。興國寺在城北。元至正間建。北極觀在城北。㠄峩縣。 登雲寺在城東北一里,明崇禎間重修如是庵在城南,明洪武間建,䝉自縣。 鹿苑寺在城中,元時建,明嘉靖間重修普照寺在城西二十里麒麟山寳華寺在城西五十里個舊、飛霞寺在城西七十里倘甸、東林寺在城東北、北極宫在城東,明永樂二十年建。
520
澂江府:
521
河陽縣附郭 祝國寺在城東門內、東華寺在城東門內、萬夀寺在城東五里舊城、東照寺在城東五里舊城北、華藏寺在城東五里缺摩山,梵宇壯嚴,泉石幽勝極巔有三清閣,彌勒閣藏經樓,憑高一望,碧海晴巒,宛如圖畵,為一郡勝境普福寺、在城南門、觀音寺在城西南隅、極樂寺在城西門內,明知府程子侃建普照寺在城西五里、文明寺在城西五里,礐泉圍繞,松竹幽深龍岡寺在城西六里龍泉之右伏虎寺在城西十二里,虎山白之半,與華藏對峙雲寺在城西十五里,虎山之右,屹立峯頭,常有白雲舒卷其上,故名慶善寺在城北門內使,本朝康熙二十年,布政 崔之英建鳯翔寺在城東北一里,明隆慶五年,知府徐可久建,其地扼鳯山之勝,規制宏敞、龍泉寺在城北四十里,舊陽宗縣城東、鎮國寺在舊縣城東二十里雲臺山、真武觀一在城北,一在舊城,明天啓四年,知府郎文煥建、玉虚宫在城西街、紫微宫在城西北、玉皇閣在城北門、藥師庵在城東五里,如是庵在城西三里、雲隱庵在城西北五里、蓬萊庵在城東北五里、江川縣。 東山寺在城東二里、華嚴寺在城西南八里、雲巖寺在城西五里,舊名涌泉寺。明西平侯,沐春易今名、雲集寺在城西十里龍鳯山,唐時建、一陽宫在城東北三十里萬松山。毓,本朝康熙二十四年總督蔡 榮捐建。新興州。 廣法寺在城內元時建靈照寺在城東十里靈照山元僧蓮峯,結茅於此徳化寺在城南寧來哨、永豐寺在城西十里白塔山,祀先農八蜡神,元時建寳光寺在城西北十二里瑞雲寺在城西北十三里、鐘鼓寺在城西北二十三里有石,音如鐘,故名太平寺在城北桃源、普門寺在城北三十里古城、雲龍寺在城東北二十里,路南州。 天竺寺。 金光寺俱在城西五十里竹子山。獅山寺在城西五里獅山。正覺寺在城西北、金山寺在城西北紫玉山,明嘉靖間建。彌勒寺。 寳洪寺俱在城西北一百里民和鄉。
522
武定府:
523
和曲州附郭 福田寺在城東一里,明萬厯二十八年,知府劉懋武建大法明在城東三里,燃燈寺在城東三里、太和寺在城南。和曲州舊治西南、正續寺在城西五里。元時建,明崇禎間重修、圓通寺在城北,藏經閣在正續寺後。崇禎間,建奉建文帝遺像,旁列從亡諸臣史仲彬等十一人木主 ,本朝知府顧岱撰《忠臣十一先生碑記》、觀音閣。 元真閣 獅子閣。 三教庵俱在獅山、元謀縣報恩寺在城東洪福寺。 彌勒寺俱在城西北長山、佛日寺在城北,中山僧明岐建。活佛寺。 法林寺俱在城東北五十里雷應山、祖師閣在長山禄勸州。 西林寺在城南二十里翠峯山、文殊寺在城北門外,舊治遺址、五龍寺在城北五十里撒馬邑,林木深密,石隙玲瓏,周圍出清泉數處,故名五龍、仙臺觀在城南十里、玉皇閣在城中,剙自明代有禱輒應州。本朝康熙三年,淫雨不止,知彭蠡率州民祈禱而霽,歲獲有秋,香海庵在城東南八里普照庵在城東南二十里的多村,又名芭蕉庵、月影庵在城北五十里撒馬邑
524
廣西府:
525
地藏寺在城內、廣福寺在城東三里靈龜山、東華寺在城東十五里紫微山、萬夀寺在城西一里鐵龍山、靈源寺在城西五里,旁有洞深不可測龜鏡寺在城西五十里龜山、致和觀在東關、玉皇閣在西關外,崇嶐壯麗,一郡偉觀。師宗州萬夀寺在城東隅、西華寺在城西一里、彌勒州。 禹門寺在城東六里,巖懸千仞,河瀉平原,明葛一龍題有詩、皈依寺在城南構甸壩,明知府張繼孟受普明,聲降於此,有碑記、華林寺在城西南十八寨、報國寺在城西關外、咸和觀在城西五里恩褒山、邱北。 盤龍寺在治西,明萬厯間建,下臨龍潭
526
廣南府:
527
祝夀寺在城內、真武觀在城西,明洪武年間建觀音閣在城南門外有池,方廣數畝,築臺池中,建閣臨於上
528
元江府:
529
興佛寺在城內甘露寺在城東五里玉臺山。 。本朝康熙九年建。妙蓮寺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元時建。萬夀寺在城北。新平縣。 盤龍寺在城西三里觀音閣在城東關外、鎖水閣在城東五里、玉皇閣在城北、真武閣在城北。、三元宫、在城北。北極宫。在城西北二百里,舊新化州。
530
開化府:
531
文山縣附郭 西華寺。 白衣寺。 太平寺。 乾天觀、吉祥庵俱在城西
532
鎮沅府:
533
廣福寺在城東九十里矣邦村恩樂縣。 太平寺在城東威逺。
534
元龍寺在治南一里
535
東川府:
536
㑹澤縣附郭 青龍寺在城北,久廢,叅本朝雍正六年,知府黄士傑、 將祝希堯,即其遺址,重建泉石,幽勝登眺,則闔郡山川在望
537
昭通府:
538
恩安縣附郭 夀佛寺在城南門外鎮雄州。 萬福寺在城東北一里永善縣 釋迦寺在城北草墩村玉皇閣在城北副官村。
539
普洱府:
540
夀佛寺在府治後、迴龍寺在城南十里迴龍山、圓照寺在城西南、廣恩寺在城西二里西壁山麓。、西林寺在廣恩寺南、普濟寺在城北三十里,寺在半山間,俯瞰城郭,臨眺山溪花竹週環煙雲出没。觀音閣在城西北,明萬厯間,土舎那天福建臨蓮池上,又名蓮臺寺。張本朝康熙五十年,通判 景偉修。
541
大理府:
542
太和縣附郭 三聖寺在城內有三像,相傳自天竺得來羅筌寺在城東玉案山。初,洱河多有龍覆舟神,僧道安結庵此地,夜見童子百餘人語曰:「師至,吾屬不安,盍遷去」。師厲聲曰:「是法住法,住安從遷!」明日,水浮死,蟒百餘,海患乃息,因創寺西有天鏡閣。尊勝寺在城東南月溪村,明𢎞治間建大悲寺在城東南隅、普寧寺在城南,一名無量寺,明初,汝南王建。大我寺在城南、崇恩寺,在城南九里,昔有神僧乗三角青牛至此坐化,又段思平逃難匿,此以門封蛛網追者,疑其逸去而返,遂免難。海會寺在城南龍尾關,將軍洞南有普濟寺、覺真寺靈塔寺在城南斜陽峯麓,唐段赤城誅蟒為蟒所吞,人思其功於蟒腹中,取其骨葬之,建塔其上,山半為寳林寺。靈鷲寺在城南馬耳峯之半,舊有千僧道塲,其南為陽南寺。法真寺在城南佛頭峯麓,鶴頂寺在城南,佛頭峯之半盤,龍禪師所建,明嘉靖間重修,今殿中拜石有禪師足跡,深六分。感通寺在城南聖應峯之半,中有三十六院。漢時摩騰竺法蘭由天竺入中國時,建甚宏麗,明太祖有御製詩十八章,賜僧無極今存。又有寫韻樓鐫明楊慎垂柳篇於屏上玉局寺在城南玉局峯,麓左有唐杜光庭祠、天臺寺在城南龍泉峯麓,一名祭天臺。𢎞聖寺在城西南有塔髙十丈為級。十世傳周時阿育王建明、嘉靖間郡人李元陽、重修蜀人楊慎記圓照寺在城西內有羅扇井帝釋寺在城西北應樂峯,其地靈異,夜半或聞天樂聲。無為寺在城西北蘭峯之半,明永樂八年建寺有明汝南王碑,聲如玉磬,名玉磬。碑寺之上有晒經坡,廣三百歩,不生草木。救疫寺在蘭峯無為寺,上內有井,世傳其水能救疫普濟寺在城西北三陽峯麓,元末建石雲寺在城西北白雲峯麓,昔人見巖下有光,掘地得石佛,建寺祀之崇聖寺在城西北蓮花峯下,寺有三塔,其一高十餘丈,十六級,其二差小,各鑄金為頂,頂有金鵬。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寺有觀音像,高二丈四尺。唐䝉氏時,董善明鑄有雨銅供冶之異,旁為瑞鶴觀,明嘉靖間修。覺岸寺在城北洱河濱磻村村有分水石。靈㑹寺在城北院榜村昔䝉氏征麽些渡金沙江見佛像,迎置於寺。大慈寺在城北三十五里。唐時南詔建內有卓錫泉,相傳僧慧普以錫卓地而泉涌出。銀相寺在城北五十里元真觀、在點蒼山半郡人李元陽建、棲霞觀在城西北,明宣徳七年建。、古靈觀在城北四十里觀音閣,在城北上羊溪戮魔石,相傳觀音既閉,羅刹以此石鎮之,後人遂建閣於上。海印庵在城西二里,明指揮王槐建。趙州。 妙音寺在城東二里許、清泰寺在城東五里、晴雲寺在城東五里,臺殿恢宏,林木森蔚,郡紳董思周建、羅和寺在城東南二里又一里,為興隆寺谷鳥寺在城南六十里白崖西,一名高娘塔。昔有張姓者,其家女婢名高娘,常以一白豬自隨,忽豬化象乗之上昇,因立寺焉遍照寺在白崖孔邑山,明隆慶元年建。醫王寺在白崖,其地有蟲蝗,歲出傷禾,建寺鎮之。李元陽有記。龍華寺在城南九十里,彌渡龍華山麓、道勝寺在彌渡南,唐時張建成入朝,賜以浮屠像,拜佛書,建成,歸剏寺藏之。華藏寺在城西南六里,䝉氏時建,遍知寺在城西鳳儀山麓,飛來寺在城北五里,昔傳有佛像飛來。雲南縣。 善集寺在城南四十里水目山,一名水目寺,段氏,時楊普濟經始。明洪武二十四年僧智圎成之,舊有虎窩、風洞、黄龍、木犬之異,至今遺址尚存智光寺在城西一里,明永樂初建、九鼎寺在城西北二十里,九峯突兀如削,上有層樓、飛閣稱勝地、般若寺在城北八里傳,有寳燈飛入雙塔中,夏夜常見光明翠松庵。 般若庵俱在城西,明兵備道楊應霈建叅議,馮時可記。鄧川州。 頂聖寺在城東十里鐘山寺在城西二里段氏時建真濟寺在城東南,舊州城北。萬福寺在城東北臥牛山麓,元至元間建。浪穹縣。 鶴林寺在城南四十里鳳羽鄉,明洪武間建。䕶明寺在城西,明洪武間建標楞寺在城北十五里標山,世傳唐時七聖僧所創賓川州 瑞泉寺在城西十里蕉谷,明嘉靖中,知州蕭縉建山,頂有瀑布,旁有仙洞,昔高士李常在曽於此遇仙寂照寺在城西二十里,僧宗保建有巖龕,乃師證道之所高興寺在城西一百里金龍湫側寺後,巨石上有牛足,並龍蟠跡、傳衣寺在城西北八十里鷄足山,相傳:昔釋迦佛以僧伽梨衣付弟子迦葉波,以待彌勒迦葉持衣於鷄足山入定,以此名,今稱華首門,即其處也。北有凈雲庵,東北為八角庵,後為彌勒庵、圓通庵,自淨雲而北為般若庵菩提塲,折而西,為五華庵、圓淨庵、大乗庵。龍華寺前為了空庵,南為雲海庵、海㑹庵、白石庵,庵東有彌勒寺,東北為鉢盂寺。大士庵東南為白水庵,西南為凈覺庵。其頂有舎利塔、曹溪庵、䕶法堂、慧靈庵、北麓寺、奉真院、普光寺,皆鷄足山之名刹也。放光寺,在鷄足山石門下。明李元陽遊記寺上直迦葉石門,余三度來遊,在冬春不見。光相此來正當六月見大圓光倚立玉池之上,外暈七重,每重五色,環中虚明如鏡凝,觀者各見自身,現於鏡中毛髮可數衆人同立,止見己身,不見旁人袈裟寺在鷄足山,一名迦葉殿、石鐘寺在鷄足山之阿,其懸巖扣之如鐘、悉檀寺在鷄足山、大龍潭之上、玉皇閣在鷄足山頂、銅瓦殿在鷄足山、華首門東、三元宫在城東門外,明嘉靖間建。、雲龍州。 玉皇閣在城東一里
543
楚雄府:
544
楚雄縣附郭 祝國寺在城西慈烏山下、凌雲寺在城內蘆花街,明嘉靖元年建福城寺在城東門外,明崇禎間建、龍江寺在城東門外,明郡人江文藪建、智明寺在城東三十里,凡遇災疫旱澇,禱之輒應、平南寺在城西南,世傳諸葛武侯南征時建、大方廣寺在城西南九十里九臺山、雲泉寺在城西一里,鳴鳳山巔,丹崖翠壁,古木蒼藤,蔚然深秀,寺以井泉得名,又以山産響石,俗名響石寺、古山寺在鳴鳯山之支南詔時建、金蟾在城西金蟾巖下,有九曲水之勝,明萬厯間,兵巡道伍可受、知府楊秉鉞建 。本朝康熙九年,知府史光鑑重修、廣嚴寺在城西峩㟤山麓,元時建、盤山寺在城西四里磑盤山下、觀音寺在城西十里臥龍岡所奉觀音像,傳有漂水逆流之異,與大理跡同、環龍寺在臥龍岡北,明萬厯間,知府李廷謙有記、寂光寺在城西三十里紫溪山,又有法藏寺、青蓮寺、紫雲寺、紫頂寺,俱明萬厯間建溪源寺,天啓、間建同在是山、七寳寺在城西紫溪村、䕶國寺在城北毛溪冲明,嘉靖十五年建、元真觀在城內,明洪武間,都督袁義建正徳元年指揮,施教之重修、玉皇閣在城西門外,明嘉靖間建,前有三元宫、金粟庵在城內雁塔山中,鎮南州。 廣福寺在城東。明永樂間建。棲仙寺在城東二十五里。元時建,明萬厯間重修。極樂寺在城東南三十里,明嘉靖三十五年建。西山寺在城西三里,山頂有泉清碧。南安州。 紫山寺在城東一里,明萬厯間建。福興寺在城東五里蒼山,明嘉靖間建。碧雲寺在城南七里茶山,明萬厯間建。南華寺在城西南三里,明萬厯間建。烏龍寺在城東北五里烏龍山,明萬厯間,州守李翹建有記。定逺縣。 東山寺在城東二里、竹林寺在城東南八里、法華寺在城南二里、燃燈寺在城南三里順生寺在城北仁山寺在城北二十里廣通縣。 萬夀寺在縣治左。明萬厯八年,知縣馬為龍建、興廣寺在城東一里、龍蟠寺在城西五十里羅苴甸東,明嘉靖間建,鑿水為池,甃石為橋,以便往來。知縣沈嘉言有碑記、盤龍寺在城北一里、清虛庵在城西二里,明萬厯初建彌陀庵在城北仙羊山,明修撰楊慎有題黒鹽井真覺寺在治西萬春山元延祐間,僧君山建學士李道源記、龍門寺在治北,絶峯寺在治北,自麓至嶺約十里,危峯疊翠,迥出雲表琅鹽井。 竒峯寺在治西南竒峯山、三元宫在治南
545
姚安府:
546
姚州附郭 徳豐寺在城內,明永樂間移建,嘉靖間,知府楊日贊、重修總兵沐璘匾其堂曰「真如境界」、慈應寺在城東十里,舊名䕶國寺,唐張䖍陀建、唐宗寺在城東十里牟的邑、白鶴寺在城東十里、東山寺在城東十五里煙蘿山,祠祀諸葛武侯、白龍在城東南四里、白雲寺在城東南十五里萬松山元,本朝康熙六年,分守叅政藺一 建、青蓮寺在城南門外,明郡人陶珽建、飛來寺在城西南六十里。明萬厯間,黔國公沐昌祚鑄金像玉皇,送雞足山供奉,途次苴里舖,夜忽不見,逾月有譙者,見像於大苴村,元和山之巒因建寺以奉,故名、勝峯寺在城西南七十里、古泉寺在城西五里,有甘泉清冽。明郡人陶珽有記、興寳寺在城西十五里,元宣光間建、夀山寺在城西二十里,建本朝康熙三年、興善寺在城西四十里彌興大村、古山寺在城西山巔,俯瞰川原,明末分守叅議張五瑞重修、首羅寺在城西北六里、華嚴寺在城北十五里,明崇禎間,有行僧古林禪定於此、栖霞寺在城北二十里,至徳寺在城北二十里,明僧悟真建、龍華寺在城北二十五里白塔村,唐天祐間建、師和寺在城北三十里、覺照寺在城北三十里,明天順間建、妙光寺在城北四十里滿海塲,元中慶禪師建,歐陽元有記、忠孝寺在滿海塲,明崇禎間,知縣謝于教建報恩寺在城東北四十里徳雲寺在城東北四十里妙峯山,上旁有龍湫,明萬、厯間,禪僧周理將建寺,周行山頂,見白衣老僧出入叢箐中,遂結茅其地,一日風雨驟至,水暴漲,將没,庵周理趺坐不動,翊午水退,有龍神受戒,遂以其地建寺,歲時祭龍,不用血食,今山頂庵猶存、真武觀在城北、玉皇閣在城南門內、光明宫在城東關外郡數被火災,明萬厯間,知府李贄建以祀火神、維摩庵在城南門內,明郡人張問善建、三教庵在城西南五里、極樂庵在城西五里、大姚縣。 觀音寺在城南二里淨慈寺在城南五里,明洪武間建。普照寺在城西一里,有塔善化寺在城西十五里石林寺在城西三十里龍山上。明天順間建。佑聖觀在城內五華庵在城西三十里,明崇禎間建。天池庵在城東二十里建。本朝順治十一年、千華舎在城西三十里方山寺在城北一百八十里白鹽井。 龍吟寺在治東提,本朝康熙二年 舉趙大生建觀音寺在治西妙華寺在治西,舊名白蓮寺老君庵在治東一里永昌府。
547
保山縣附郭 法明寺在城內太保山麓,䝉氏時,建明、天順間重修天興寺在城東二百里寳臺山初,樵牧者聞其山有雞犬聲,跡之不見。明泰昌元年,僧金臺鑿石誅茅,窮其勝,得異境,因建寺龍泉寺在南門外,前有泉,從地涌出,上建一鑑樓法寳寺在城南十里,法寳山䝉氏,異牟尋建臥獅寺在城南二十里臥獅山,其麓為金鳳寺、摩蒼寺在城南施甸摩蒼山,明僧普庇建報恩寺在城西北十里棲賢山䝉氏時,建元、泰定間重修臥佛寺在城北四十里雲巖山,巖內有石如臥佛,因名。漢時建明、嘉靖間重修、石碑寺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沙木和西三里、三清觀在太保山麓偏。本朝康熙二十年,總兵 圖重修、保禄閣在太保山麓,明萬厯十年,郡人邵惟中建、騰越州。 西盟寺在城內,元至正間,建明,正統十三年,侍郎侯璡重修,改為萬夀寺,西有易衣軒天應寺在城東南二十里羅生山,其堦前地,雨則暵晴則反潤,屢騐不爽、來鳳寺在城南四里來鳳山,右為龍鳳神祠、華嚴在城南五里、忠孝寺在城南三十里九龍山下,昔有䝉化僧照純於定中見十八人,指一境地,令其開建,僧遂行,遊至騰見,九龍聳秀,宛如向所指者,因結茅為庵,募縁建寺以居焉,金輪寺在城西五里、清平寺在舊鎮姚所南清平洞左,明萬厯十九年,叅將鄧子龍建、佑聖觀在城西北隅、玉皇閣在城東雲峯山諸峯,環拱春首,朝禮者以萬計、三清殿在城西十里寳峯山、永平縣。 寳峯寺在城東五里玉泉寺在城東八里。觀音寺在城東七十里。觀音山。蘭若寺在城南三里。普濟寺在城西二里。白石庵在城東一百八十里。漾濞大堡。
548
鶴慶府:
549
石寳寺在城東十里峯頂山、龍華寺在城東南十八里。元至正間,土官高興重建、元化寺在城南,昔䝉氏因梵僧贊陀卓錫通水,遂建此寺水洞寺在城南二十五里,明知府周集白建衣寺在城南、朝霞寺在城西南十八里,明成化十年建蘭若寺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觀音山驛,西唐時建,旁有龍眠洞,深五丈,闊三丈,巖嶂岑蔚,飛泉瀑布,清氣襲人天夀寺在觀音山驛西、松坡寺在城西五里、觀音寺在城北、龍江寺在城北二十里、太元宫在城東。明隆慶間,知府周贊麗江土官木高建規制宏厰,藻繪竒麗,為府境宫觀之最、劍川州。 靈福寺在城南二里、石龍寺在城南五里鍾賢嶺石巖延亘如龍壁,有天成觀,音像。廣明寺在城南十五里天馬邑、佛嶺寺在城南五十里石寳山頂、金華寺在城西南一里金華山、崇仁寺在城西,即崇真寺,旁有水雲庵。積慶觀在城西南三里,明洪武間建。萬松觀在城西二里。萬松庵在城南石寳山。滿賢林在城西四里。
550
順寧府:
551
萬慶寺在城東二里,傳有木觀,音像自南海逆流而至,漁者於瀾滄江中網得之,遂建寺焉東山寺在城東二里,一名萬祥寺、普光寺在城東南七里、彌勒寺在城南門外,明崇禎五年,知府王政建。龍泉寺在城南一里,明天啓四年建重。本朝康熙三十三年,知府徐欐 修太平寺在城西南鬱密山。鑑本朝順治五年,僧洪 建。鳳儀寺在城北,明萬厯間,知府李忠臣建。曹溪寺在城東北五十里高梘槽足。本朝順治五年,僧學朝建,山水清竒 稱勝地。雲州。 雲興寺在城東門外迎恩寺在城東二里廣佛寺在城南十五里舊城,殿宇清幽,松竹蒼翠。
552
永北府:
553
開化寺在城東一里觀音寺在城東四里,壁鐫釋迦觀音二像,唐吳道子筆雙龍寺在城南二十二里舊清水驛剌羅佛殿在城北三百八里。永寧上府
554
麗江府:
555
福國寺在城西北白沙里芝山上,舊名解脱林,明熹宗賜名福國寺。觀音堂在城北十五里白沙村
556
䝉化府。
557
圓覺寺在城東七里,明成化間重修、伏虎寺在城東南莊里,䝉氏時建,世傳西域僧俱盧稱與南國僧道葺,驅二虎拽木以剏寺,寺成,乗虎而去等覺寺在城東南隅,䝉氏建明永樂間,重修寺外有冷泉庵、拱城寺在城南三里、普福寺在城南一百里,舊定邊縣東,宋時建。明洪武初,西平侯沐英重修、白雲寺在舊定邊縣西六十里,山環水遶,常有白雲凝結、竹掃寺在舊定邊縣西北四十里太極山頂有虎跳澗、拜佛臺、木蓮花諸勝,每竹葉落,時風自掃去、天花寺在舊定邊縣北,內有攀枝花花,艷則年豐,淡則年歉、勝光寺在城西南五十里五印山、雲隱寺在城北三十五里巄●圖山、慧明寺在城北三十里,旁有玉皇閣、延真觀在城東三里、懸珠觀在城東五里,剏自䝉詔,明成化間,拓建為近城,諸刹之冠,殿前有觀音井,病者飲之輒愈、清微觀在城南十五里巍寳山、元真觀在城東北隅、慈雲庵在城內東南隅、萬松庵在城東甸頭、明郡紳陳于宸建、雲壑庵在雲隱寺右二里許
558
景東府:
559
開化寺在城南門外、孔雀寺在城南十五里孔雀山,黄本朝康熙五十二年同知 叔琪建、鳯林寺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地接鎮沅恩樂,氣候多寒,陰雲四起,即時雨淋,故又名天雨寺玉龍寺在城南二百里,昔有僧創建,見白蛇盤踞其地,少頃逸去,故以名寺。龍泉寺在城西南三里,旁有龍湫、元珠寺在城北二里、玉皇閣在城內,明萬厯間建。 ,本朝雍正八年修。
560
雲南通志卷十五
561
欽定四庫全書
562
南通志卷十六上
563
兵防附《師旅考》
564
兵者,國之大事,而邊防尤要,昔武侯南征不留,兵不運糧,規模粗定,夷漢相安,蓋亦隨時制宜,未可因是而置,詰戎設備於不事也。元以前,兵制無考明,設衞所,軍分屯戰,寓兵於農,其後蒐閲不時,積玩成習,衞田半入,兼併武弁,難供任使,迨招募興,而又訓練無素,不足以弭冦,而轉致滋冦,胥失之矣。我
565
國家廢屯衞而為招募,雄師勁旅雲布星羅,又日討軍實而申儆之,靡不有勇。知方干城邊徼,間有不逞,草薙禽獮,如行無事,良由措置得宜而。
566
聖主訓飭将校之勤,優恤戎行之厚,更有以作其氣而致其忠也。今者南交稽首,越裳來貢,邊防寧謐,軍中有投石超距之樂,百蠻有賣刀買犢之風,是兵可百年不用矣,然可一日不偹也哉!至於歴代以來,南中陳師鞠旅,勝敗得失,可當兵鏡,故詳紀之,俾後有考志、兵防、師旅考附焉。
567
漢制,刺史、郡守皆典兵。武帝置犍為郡,又置西夷都尉。後平西南夷,置牂牁、越巂二郡,以益州刺史領之。後漢明帝割益州西部六縣為永昌郡,置西部都尉。三國,漢昭烈帝初,設庲降都督,改益州為建寧郡。後主分建寧、永昌更置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以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将總其兵。
568
晉武帝初,分益州置寧州,又罷寧州入益州,置南夷校尉。成帝時,分寧州置安州,又置䕶南蠻校尉,皆以太尉、司徒、大将軍、大都督遥領之。
569
隋文帝初置昆州,後置益州總管,領其兵。唐髙祖初,仍為昆州,復置檢校南寧都督,寄治越雟,太宗置首領大将軍。髙宗初,置郎州道行軍總管,後又置姚州都督於昆明弄棟川。𤣥宗始置劍南節度使,領兵事,遥制之後,為䝉氏竊據。
570
宋太祖以玉斧分疆後,悉為叚氏所據,兵制無考。元世祖初,置元帥府及總管,分大理為南、北、中三路,又分中慶路為三十七路,并設宣撫、安撫萬户及千户諸管兵官。
571
明洪武十六年,設鎮守雲南總兵官,掛征南将軍印,以黔國公沐英領之駐省城,轄通省衞所土司天啓二年,設中軍叅将一員,旗鼓一員。衞所兵制詳後
572
正統五年,設巡撫雲南等處地方贊理軍務都御史駐省城,隆慶四年加銜,兼建昌畢節,設中軍一員。天啓二年,設旗鼓一員
573
成化十二年,設曲靖兵備道駐曲靖,督曲靖、尋甸二府,衞所上司兵臨安兵備道駐臨安,督臨安、澂江、廣西、廣南、元江五府衞所土司兵、金騰兵備道、駐永昌督永昌、順寧二府衞所土司兵、瀾滄兵備道駐洱海,督大理、楚雄、姚安、䝉化、鶴慶、景東、麗江、永寧、鎮沅九府衞所土司兵 ,各道或副使,或僉事領之。天啓二年,各設中軍一員。
574
嘉靖二十四年設霑益守備洱海守備。四十五年改設臨元叅将駐臨安
575
萬厯三年,改設順寧守備。十二年,改分巡安普道為兵,廵安普道駐省城督雲南、武定二府衞所土司兵。十三年,設永騰叅将駐永昌,設姚關守偹。四十八年,設隴把守備、荍甸守偹。
576
天啓二年,設武尋叅将駐武定,設倘甸守偹、衞所兵制。
577
都使司。
578
洪武十五年,設雲南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領衞二十,守禦千户所十九土守禦千户所一,都指揮同知、管操都指揮、管屯都指揮、經歴、都事、㫁事司、㫁事、司獄各一員,各衞所三分馬歩旗軍一萬七千五十四名七分,屯軍二萬八千三百九十名,舍丁一萬六千七百三十六名,軍餘一十四萬四千九百一十二名。
579
各衞指揮使、同知、僉事皆世襲,員數多少,有無不一,惟掌印、操屯俱考選各一員,經歴一員,則二十衞之所同。其知事、鎮撫、千户所及馬歩旗、軍、屯、軍、舍、丁軍,餘各員名,多少不一,俱詳各衞下。洪武十五年,設雲南左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三員、同知三員、僉事十一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六正副千户二十三員,百户四十三員,三分馬歩旗軍一千二百八名,七分屯軍一千六百九十八名、舍丁五百三十七名、軍餘一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名
580
雲南右衞指揮使司指揮同知五員,僉事五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六正副千户二十員,百户五十九員,三分馬歩旗軍九百八十四名,七分屯軍一百九十四名、舍丁三百八十五名軍餘一千九百一十九名
581
雲南中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同知五員、僉事五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六正副千户十三員,百户五十七員,三分馬歩旗軍七百九十五名,七分屯軍一千二百七十五名、舎丁六百七十一名、軍餘一萬八百二十名
582
雲南前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三員,同知二員,僉事六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五正副千户十三員,百户五十一員,三分馬步旗軍九百九十八名,七分屯軍五百二十名、舍丁一百二十名、軍餘二千三十名
583
雲南後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二員、同知二員,僉事四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五正副千户九員,百户三十三員,三分馬步旗軍六百二十五名,七分屯軍八百一十九名、舍丁六十三名、軍餘一千五百四十二名
584
楚雄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三員,同知四員,僉事九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三員,干户所五正副千户十九員,百户五十二員,三分馬步旗軍七百七名,七分屯軍五百三十三名、舍丁四百三十二名軍餘九千六十五名
585
永昌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二員,同知二員,僉事六員,經歴司經歴一員,鎮撫司鎮撫二員,千户所八正副千户十一員,百户三十七員,三分馬步旗軍一千一十八名,七分屯軍三百名、舍丁四百五十四名、軍餘二千七百八十九名
586
十六年,設大理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二員,同知五員,僉事十一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十正副千户六十九員,百户二十九員,三分、馬步旗軍六百三名,七分屯軍一千一百四名、舍丁二百九十名、軍餘一萬三百一十四名
587
十七年,設洱海衞指揮使司指揮使四員,同知二員,僉事七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六正副千户二十五員,百户六十五員,三分馬步旗軍一百二十三名,七分屯軍七百六十三名、舍丁九百一十名、軍餘七千三百三十八名
588
二十年,設曲靖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二員,同知五員,僉事十一員。經歴司經歴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五正副千户三十員,百户五十七員,三分、馬步旗軍八百二名,七分屯軍八百七十九名、舍丁六百一十八名軍餘七千二百四名
589
二十三年,設平彞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僉事三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千户所二正副千户十二員,百户十九員,所鎮撫鎮撫一員,三分馬步旗軍二百五十三名,七分屯軍六百四十四名、舍丁二百二十四名、軍餘一千二百五十三名
590
越州衞指揮使司指揮三員經歴司經歴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二正副千户四員,百户十員,所鎮撫鎮撫三員,三分馬步旗軍三百四十八名,七分屯軍八百二十名、舍丁三百二十五名、軍餘一千九百二十一名
591
景東衞指揮使司指揮使四員,同知五員,僉事四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五正副千户二十六員,百户五十員,所鎮撫鎮撫八員,三分馬步旗軍二百一十九名,七分屯軍五百三十三名、舍丁四百三十二名、軍餘九千六十五名
592
蒙化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同知五員,僉事二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八正副千户四十二員,百户八十二員,三分馬步旗軍二百三名,七分屯軍一千四百七十三名、舍丁五百二十六名、軍餘三千二百七十九名
593
二十七年,設臨安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五員,同知三員,僉事十五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五正副千户四十一員,百户五十六員,三分、馬步旗軍三百七十四名,七分屯軍二千三十六名、舍丁二千三百五名、軍餘一萬五千六百六十六名
594
二十九年,設廣南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二員,同知四員,僉事三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四正副千户九員,百户三十二員,三分馬步旗軍六百三十九名,七分屯軍九百二十名、舍二百七十七名、軍餘四千六百七十名,永樂元年遷於雲南府
595
瀾滄衞指揮使司世襲指揮使一員,同知二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五正副千户五員,百户二十員,三分馬步旗軍三百九十五名,七分屯軍一千一百二十六名、舍丁一千二百二十一名、軍餘六千二百六十三名
596
三十一年,設陸凉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同知二員,僉事五員,經歴司經歴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五正副千户十五員,百户二十八員,三分馬步旗軍九百五十六名,七分屯軍五百一十六名、舍丁二百二十一名,軍餘六千六十一名
597
正統二年,設騰衝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同知二員,僉事三員,經歴司經歴一員知事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六正副千户十七員,百户四十七員,三分、馬步旗軍二百八名,七分屯軍一千二百九名、舍丁一千二百五十八名、軍餘六千一百六十六名
598
𢎞治七年,設大羅衞指揮使司指揮使一員,同知一員,僉事二員,經歴司經歴一員,鎮撫司鎮撫一員,千户所二正副千户五員,百户十五員,三分、馬步旗軍一百五十四名,七分屯軍二百五名、舍丁二百四十八名、軍餘二千四百五名
599
各守禦所有指揮使有同知僉事,有正副,千户及百户員數,有無多少不一,其馬步、旗軍、屯軍舍丁軍餘多少亦不一,惟萬厯十三年以後,所設者無屯軍舍、丁軍,餘三項。
600
洪武十五年,設木宻守禦千户所,直隸都指揮使指揮僉事二員,正副千户七員,百户八員,三分馬步旗軍四百八十五名,七分屯軍二百六十三名、舍丁一百一十七名,軍餘二千二百一十八名
601
通海禦,隸臨安衞,領二所指揮僉事三員,正副千户十三員,百户二十三員三分馬步旗軍三百八十七名,七分屯軍一千八百四十一名、舍一千三百二十五名,軍餘一千五百名
602
二十年,設鶴慶禦隸大理衞,領二所指揮一員,正千户六員,百户十九員,三分馬步旗軍三百五十九名,七分屯軍一千一百名、舍丁四十七名、軍餘九百六十名
603
二十一年,設姚安守禦千户所,隸楚雄衞正副千户五員,百户十二員,三分馬步旗軍二百三名,七分屯軍七百八名、舍丁五百二十名、軍餘四百九十名
604
二十四年,設宜良守禦千户所,直隸都指揮使指揮同知一員,僉事一員,正副千户五員,百户十二員,三分馬步旗軍三百三十五名,七分屯軍二千三百名、舍丁一百三十三名、軍餘三千五百九名
605
安寧守禦千户所,直隸都指揮使正副千户三員,百户十員。三分馬步旗軍、三百三名七分屯軍、二千二百名。舍丁八十五名軍餘,三千五百二十九名
606
易門守禦千户所,直隸都指揮使指揮二員,正副千户四員,百户九員。三分馬步旗軍、一百三十二名。七分屯軍、三百八十一名舍丁一百五名軍餘一千一百五十三名
607
楊林守禦千户所,直隸都指揮使指揮一員,正副千户六員,百户十員三分馬步旗軍、一百六十三名七分屯軍四百一十名、舍丁一百九十七名軍餘三千一百八十一名
608
定遠守禦千户所隸楚雄衞、正副千户五員,百户五員。三分馬步旗軍、三百一十二名。七分屯軍、一百三十三名。舍丁五百六十名。軍餘一千九百五十六名。
609
二十八年,設中屯千户所在大姚縣,隸楚雄衞副千户八員,百户十一員,三分馬步旗軍二百四十七名,七分屯軍五百一十五名、舍丁二百五十名、軍餘二千一百二十七名
610
永平、禦隸永昌衞,領二所正副千户十員,百户六員三分馬步旗軍、二百七十名七分屯軍二百二十三名舍丁一百二十三名軍餘二百三十七名
611
永樂二年,設馬隆守禦、千户所,隸曲靖衞指揮三員,正副千户十二員,百户十九員,三分馬步旗軍二百三十五名,七分屯軍一百四十五名、舍丁一百九十七名,軍餘一千一百一十名
612
正徳十四年,設新安守禦千户所,隸臨安衞正副千户八員,百户十四員,三分馬步旗軍八十六名,七分屯軍一百名、舍丁一千一百二十五名、軍餘一百六十名
613
十六年,設雲南十八寨守禦千户所,直隸都指揮使指揮二員,正副千户三員,百户十員,三分馬步旗軍六十九名,七分屯軍三百一十七名、舍丁二百一十名、軍餘一千二百八十三名
614
嘉靖六年,設鳯梧守禦千户所,直隸都指揮使指揮僉事三員,正副千户五員,百户七員,三分馬步旗軍七十五名,七分屯軍一百四十七名、舍丁一百七十六名,軍餘二千四百一十二名
615
隆慶三年,設武定守禦千户所,直隸都指揮使指揮土官同知一員,漢土正副千户七員,百户十一員,三分馬步旗軍五百十八名,七分屯軍漢土共二百八十二名、舍丁一百名、軍餘一千一百七十三名。萬厯十三年,設鎮安守禦千户所,隸永昌府正副千户三員,百户九員,三分馬步旗軍六十三名
616
鎮姚守禦千户所隸永昌府千户五員,百户十員三分馬步、土軍、八百九名。
617
定雄守禦千户所隸羅平州。指揮僉事一員,正副千户九員,百户十七員。三分馬步旗軍、漢軍六十七名,土軍一百二十四名。
618
右甸土守禦千户所在順寧府治西矣。堵十三寨,中正副千户二員,百户五員。本朝開滇兵制。
619
藩兵
620
順治十七年,以平西王吳三桂移鎮雲南,設左、右固山各一員,都統、副都統各一員,佐領牛、录章京四十二員、甲兵八千四百名,駐省城。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二十年討平官兵皆裁
621
忠勇中左、右、前、後五營,義勇中左、右、前、後五營總兵官,每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兵、一千二百名。隸藩下。康熙四年、六年、七年內陸續裁。
622
援剿左右前後四鎮總兵官,每鎮中左右遊擊,三員。守備、三員千總六員把總十二員。馬戰兵六百名步戰兵一千五百名守兵九百名。左鎮駐武定,右鎮駐曲靖,前鎮駐楚雄,後鎮駐洱海,俱隸藩下。康熙四年、六年、七年內陸續裁。
623
標兵
624
順治十六年,設總督雲南貴州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都御史十八年移駐曲靖府,康熙四年,移駐貴州,中軍副将一員,左、右前遊擊三員中、左二營分駐雲南前、右二營,分駐貴州守備二員、千總八員、把總十六員、馬戰兵初設一千二百名,後裁去四百名,止存八百名,步戰兵初設二千八百名,後裁去八百名,止存二千名,守兵一千二百名,廵撫雲南兼建昌、畢節等處地方,贊理軍務,兼督川、貴兵餉。都察院副都御史駐省城,三營如總督制康熙七年裁,十一年復設䕶衞兵五百名
625
康熙元年,設提督雲南總兵官駐大理府、中左、右遊擊,守偹三員、千總六員、把總十二員,馬戰兵初設九百名,康熙四年裁去三百名,止存六百名,步戰兵初設二千一百名,康熙四年,裁去六百名,止存一千五百名,守兵九百名。康熙四年,裁戰兵為守兵
626
鎮兵
627
順治十七年,設臨元、澂江鎮曲尋武霑鎮、大鶴麗永鎮、景䝉楚姚鎮、廣羅鎮、永順鎮總兵官。每鎮中左右營遊擊三員守偹三員、千總六員把總十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臨元鎮駐臨安曲,尋鎮駐曲靖,廣羅鎮駐羅平,永順鎮駐永昌,大鶴鎮駐大理,景䝉,鎮駐䝉化
628
康熙六年,設開化鎮總兵官,官兵員名數同前駐開化。七年,設鶴麗鎮、永北鎮總兵官官、兵員名數同前係大鶴麗永鎮,改設鶴麗鎮駐鶴慶府,永北鎮駐北勝州
629
各協營兵。
630
順治十七年,設元江協騰越協,每協副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四百名守兵五百名,元江協駐元江、騰越協駐騰越
631
順治十七年,設北勝營官兵員名數與協同駐北勝州。康熙七年,改為永北鎮
632
尋霑營遊擊一員守備以下官、兵員名數與協同駐霑益州
633
康熙七年,設新㠄營守備一員初設叅将,後改守備、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五十名,步戰兵二百名守兵二百五十名
634
八年,設雲南城守營叅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四百八十名、守兵六百名,駐楊林所景東營官兵員名數與新㠄同駐景東府
635
本朝復滇兵制凡標、鎮、協、營前已設者,不復註設立年分、標兵。
636
總督,雲貴部院標雍正六年,兼總督廣西中軍副将,一員。左右前、後營遊擊,四員都司僉書一員。雍正十一年,以中營守備改設守備四員,千總十員,把總二十員。雍正八年,奉増部文,各標協營經制千把總,外各 ,設外委千把,以資防守,馬戰兵一千名,步戰兵二千五百名,守兵一千五百名,共五千名。雍正九年,撥八百名入竒兵營,現兵共四千二百名。
637
廵撫雲南都察院標康熙十九年設,中軍叅将一員左營遊擊改授,遊擊、一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馬戰兵原一百五十名,康熙二十四年,添設三十名,步戰兵原六百名,添設一百二十名,守兵原七百五十名,添設一百五十名,共一千八百名。康熙三十七年,撥二百名歸新㠄營。雍正九年,撥二百名入竒兵營,現兵一千四百名。
638
雲南城守營原駐防楊林,康熙二十年,移駐雲南府城。叅将一員。守偹一員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呈貢把總四員分防楊林、易門、安寧、富民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四百八十名,守兵六百名,共一千二百名原設一千名,康熙二十一年添設二百名。現兵存省城六百名,分防六百名昆明九十名,楊林六十名,嵩明五十名,板橋五十名,宜良三十名,呈貢四十五名,晉寧二十五名,富民十五名,羅次三十名,安寧四十五名,禄豐四十五名,易門九十名,昆陽二十五名,竒兵營雍正九年設,叅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大水塘、把總四員二員存城,二員分防功山秧田冲馬戰兵一百八十名、步戰兵四百八十名,守兵三百四十名,共一千名先是,康熙二十四年,設援剿左右兩協,左協駐劄,尋甸州右協駐劄羅平州。雍正六年,新設東䝉雄威鎮裁兩協,歸鎮,尋甸、羅平兩州隸曲靖鎮分防:雍正九年,再平東䝉,以尋甸係東䝉咽喉要地,特設竒兵營,撥督標兵丁八百名,撫標兵丁二百名充之,仍隸督標管轄,存城五百名,分防五百名大水塘一百二十八名,小龍潭二十七名,功山一百一十五名,東色堡一百名,秧田冲一百三十名,雲南提督標康熙二十四年添設前、後二營,中軍叅将一員,左、右前、後營遊擊四員:守備五員,千總十員、把總二十員,馬戰兵一千名,步戰兵二千五百名、守兵一千五百名,共五千名。康熙三十一年,撥兵一千名,設大理城守營,現兵四千名。
639
大理城守營、康熙三十一年設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雲南縣把總四員二員,存城二員,分防浪穹彌渡馬戰兵八十名戰兵一百二十名守兵六百名,原共一千名。雍正七年,撥兵二百名歸普洱鎮,現兵八百名,存城四百名,分防四百名鄧川州四十名,浪穹五十名,雲龍五十名,彌渡六十名,雲南縣二百名
640
鎮兵
641
曲尋武霑鎮總兵官仍舊制駐曲靖府,中左右營遊擊三員。右營駐防,羅平州。守備、三員。千總六員三員。存城三員,分防南寧陸凉羅平把總十二員,一員存城,十一員分防交水、平彞縣、黄泥河、易隆馬龍州、法朗剛得羅、平州、板橋、大水井、偏頭山、恩勒村馬戰兵、二百八十名步戰兵、一千一百二十名守兵一千四百名,原共二千四百名。康熙三十八年,撥二百名歸東川營。雍正六年,裁援剿右協兵六百名歸本鎮現兵二千八百名,存城一千八十名,分防一千七百二十名南寧一百名,交水一百名,響水十九名,白水七十九名,腰跕二十名,平彞一百名,滇南勝境四十九名,亦佐十九名黄泥河八十名,易隆八十名,下板橋十九名,馬龍一百一十名,烏龍箐十九名,陸凉一百三十名,越州七十九,名法朗剛得一百名。羅平州二百九十八名,板橋六十名,大水井六十名,偏頭山一百二十名,恩勒村四十九名,八達河一十五名,江底一十五名。尋霑營原設遊擊,雍正七年改叅将駐宣威州叅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一員存城,三員分防倘塘、可渡橋、炎方驛馬戰兵七十九名步戰兵三百一十六名守兵原一千名,康熙三十一年改永北協為鎮,撥本營兵二百一十名,入永北標下。現兵七百九十名,存城二百五十名,分防五百四十名。黄路冲溜溝五十名。磨盤山後海子三十名,石丫口五十名,大屯五十名,宋屯五十名,倘塘一百二十二名,可渡橋六十名,炎方一百二十八名。
642
武定營康熙二十一年設,駐武定府。叅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撒甸、把總四員。分防:鷄街、虚仁驛、大麥、地撒甸、馬戰兵九十九名、步戰兵三百九十六名、守兵四百九十五名,現兵共九百九十名,存城三百九十名,分防六百名江驛五十名,金江五十名,鷄街五十名,普渡河五十名,虛仁驛五十名,大麥地五十名,撒甸三百名
643
臨元澂江鎮總兵官仍舊制駐臨安府中左右營遊擊、三員。守備、三員千總六員三員,存城三員。分防澂江府、新興州、江川縣把總十二員,四員存城,八員分防曲江驛,寳秀、阿迷州、寧州通海縣,䝉自縣路、南州河西縣馬戰兵二百二十名步戰兵八百八十名。守兵一千一百名,原共二千四百名。康熙三十八年,撥二百名歸新㠄營現兵二千二百名,存城一千五百六十名,分防六百四十名。曲江驛七十名,通海五十名,新興五十名,阿迷一百名。澂江五十名,路南五十名石屏州寳秀五十名,寧州五十名,江川五十名,河西五十名,䝉自七十名。新㠄營原設守備,康熙三十七年改設叅将,増兵五百名,駐新平縣。叅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分防㠄峩、舊哈把總四員:一員存城,三員分防漫干壩、揚武壩、洒冲壩。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四百二十名。守兵五百名共兵一千名,存城一百四十名,分防八百六十名。㠄峩,一百名。漫干壩一百五十名。揚武壩七十名。洒冲壩五十名。舊哈一百名,外六十汛,共二百四十名。新添樹哺拉五十名。錯納賈五十名。歇塔圖,五十名。
644
元江營、原設元江協副将,雍正七年改協為營,隸元普沅威鎮。雍正九年,仍歸臨元,澂江鎮駐元江府。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分駐他郎。千總、二員。把總,四員。三員。存城一員,分防他郎。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守兵,四百名,原共一千名,改營時酌撥二百名,入元普鎮。現兵八百名,存城二百八十五名,分防五百十五名。分駐他郎三百二十名,邦轟三十名,界牌十名,新寨五十名,土戛五十名,白土坎三十名,壩罕二十名,因逺五名。
645
開化鎮總兵官仍舊制駐開化府。中左、右營遊擊,三員。守備、三員。千總,六員五員。存城一員。分防壩洒。把總,十二員六員。存城六員。分防江那牛羊箐口、八寨、馬街、子老寨新現。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共兵二千四百名,存城一千三百八十二名,分防一千一十八名江那一百五十八名,牛羊箐口關一百二十七名,八寨一百二十七名,馬街子一百五十二名。老寨一百二十七名,新現一百二十七名,壩洒二百名永順鎮總兵官仍舊制駐永昌府中左右營遊擊,三員。守備三員、千總六員把總十二員,九員存城三員分防白木舖、杉木和、永平縣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共二千四百名,存城一千八百一十七名,分防五百八十三名姚關六十一名猛賴四十名,漾濞白木舖三十,一名栗柴壩,五十一名北冲三十名猛峝,五十一名河灣四十名瀾滄江橋,八名枯河,四十名杉木和十五名竹魯凹四十名觀音山三十一名戥子舖,三十五名,燕竹河四十名,永平縣三十四名。右甸,六名䥈水渡三十名
646
騰越協仍舊制,駐騰越州。副将,一員。都司僉書,一員。雍正十一年,改守備設。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猛卯。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四百名。守兵五百名。共一千名,存城六百四十五名,分防三百五十五名。馬面關二十一名,大塘二十一名明光汛二十一名。滇灘關二十一名古勇,二十一名,止那二十一名盞達六十名盞,西二十一名猛卯六十名。分水嶺十一名神䕶關,十一名萬仞關,十一名銅壁關,十一名虎踞關,十一名鐵壁關,十一名天馬漢龍關,十一名巨石關,十一名。
647
順雲營康熙二十一年設,駐順寧府都司僉書一員。雍正十一年,改守備設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雲州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名,步戰兵二百名守兵二百五十名,共五百名,存城四百名,分防一百名雲州,一百名
648
鶴麗鎮總兵官仍舊制駐鶴慶府。康熙二十四年,添設遊擊、守備各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中左右營遊擊三員,守備三員二員,存城一員,分駐阿喜、千總六員四員。存城二員,分防石、鼔麗江府、把總十二員七員,存城五員,分防打古姜營、觀音山、惟麗江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原共三千名。康熙三十一年,撥二百名歸永北鎮。雍正六年,撥四百名歸維西營,現兵二千四百名,存城一千六十五名,分防一千三百三十五名石鼓三百六十名,阿喜二百名,金江五十名,巨甸八十五名,塔頭八十名,嗚音吾一百名。俸可五十名。麗江府二百名,打古一百名,姜營三十名,橋頭五十名,觀音山三十名
649
劍川協、康熙二十一年設,駐劍川州副将一員。都司僉書一員。雍正十一年,改守備設,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樹苗、把總四員二員存城,二員分防通甸、吉尾,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守兵四百名,原共一千名。雍正六年,撥二百名歸維西營,共兵八百名,存城三百三十七名,分防四百六十三名通甸九十六名,河西三十五名,蘭州二十名,羊層二十名,沙溪三十名,樹苗一百一名,吉尾一百一名,拖枝四十名,工江二十名
650
維西營雍正六年設,駐維西。叅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中甸把總四員。分防中甸、阿墩子浪、滄江、奔子欄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四百名守兵五百名共一千名,存城四百名,分防六百名中甸二百名,其宗五十名,喇普五十名,阿墩子一百五十名,浪滄江五十名,奔子欄五十名,格咱五十名
651
永北鎮總兵官仍舊制。康熙二十一年,改永北鎮為楚姚,䝉景鎮設北勝營。二十二年,改北勝營為永北協。三十一年,改北勝州為永北府,仍改協為鎮,裁洱海營兵,併抽鶴麗鎮兵尋霑營兵充額,駐永北府中左右營遊撃三員。守備三員千總六員五員存城一員,分防蒗蕖州。把總十二員,九員存城,三員分防永寧府習甸、北山關。馬戰兵二百名。步戰兵八百名守兵一千名,原共二千四百名。雍正六年,撥四百名歸維西營現兵二千名,存城一千一百七十五名,分防八百二十五名。蒗蕖州一百二十名,阿喇山五十名,以勺五十名子里江三十名。永寧府一百二十名托蓬渡口五十名朶米。小渡口五名下金江大渡口十名片角二十名崀峩,二十名他留二十名魚乍江三十名,象鼻嶺二十名。習甸一百四十名。北山關六十名。羊平天王廟二十名,方家村二十名,一碗水二十名,落底二十名。
652
楚、姚䝉景總兵官康熙二十一年,改永北鎮,設駐楚雄府,中左右營遊擊三員中營、存城左右分駐妥甸、姚州守備三員、千總六員三員存城三員,分防妥甸、姚州界牌把總十二員,一員存城,十一員分防鎮南州、定逺縣、普淜、𥔲嘉、南安州、雨竜、羅川、李海、捨資、姚州、大姚縣、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共二千四百名,存城九百三十名,分防一千四百七十名鎮南州八十五名,定遠四十名,普淜七十名,篾架𥔲嘉七十名,妥甸二百三十名,南安四十五名,雨竜一百名。廣通縣羅川六十名,李海一百五十名。姚州二百五十名,界牌二百名,捨資响水一百二十名。大姚縣五十名
653
景䝉營雍正四年設,駐景東府叅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分防䝉化府、福都、把總四員,二員,存城二員,分防景谷、仰里、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守兵四百名,共八百名,存城三百三十名,分防四百七十名䝉化府一百名,景谷一百二十名,定邊五十名,福都一百四十名,仰里六十名
654
雲貴、昭東雄威鎮總兵官雍正六年,設東䝉、雄威鎮,裁援剿左右兩協兵,入鎮設三營。九年,改烏䝉為昭通府,設昭東、雄威鎮,照廣西、右江例,増設一營,共四營,駐昭通府,中左、右前營遊擊四員:一員存城,三員分駐凉山、大關、永善縣守備四員:三員存城,一員分防魯甸、千總八員、七員存城,一員分防濫田壩、把總十六員,七員存城,九員分防諸仙背龍硐山、切黒、蘇甲、火徳紅、兔勒、豆沙關米、貼吞都、會溪隘、馬戰兵、四百四十名、步戰兵一千七百六十名、守兵二千二百名,共四千四百名,存城一千二百三十九名,分防三千一百六十一名諸仙背,一百名龍硐山,一百名查拿河,六十六名凉山四百名苦着六十六名切黒蘓甲八十名黒魯機四十名。初勒臺二十名魯甸二百九名火徳紅一百名,大黒山四十一名大關,五百七十名。兔勒一百一名豆沙關,一百二十一名濫田壩八十名,灘頭七十一名永善縣,四百九十九名米貼一百一名,吞都二百一十名會溪隘八十名,副官村六十名。鐵鍋寨四十六名。
655
東川營雍正四年設,原隸四川。四年,改隸雲南。原設遊擊,改設㕘将駐東川府叅将一員守備二員。原設一員。雍正九年,再平東川,分為左、右軍,添設右軍守備一員,駐巧家千總三員初設二員,添設一員二員,存城一員,分防五竜、把總六員初設四員,添設二員,五員存城,一員分防者海,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四百八十名,守兵六百名,共一千二百名,存城五百三十名,分防六百七十名巧家汛三百名,五竜一百名者海一百名則補一百名,弩革五十名,老吾老二十名。鎮雄營雍正四年設,駐鎮雄州叅将一員,守備二員初設一員,雍正九年分為左、右軍,添設右軍守備一員,千總三員初設二員,添設一員二員,存城一員,分防彞良汛把總六員初設四員,添設二員三員存城,三員分防吼西長官司、迴龍溪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四百八十名,守兵六百名,共一千二百名,存城七百七十名,分防四百三十名彞良一百五十名,吼西八十名,長官司一百二十名,迴龍溪五十名,二龍搶寳山三十名
656
普洱沅、威鎮總兵官雍正九年設,四年,改元江協為普威營。七年,改普威營設元普沅威鎮。九年,改為普洱。沅威鎮駐普洱府,中左、右營遊撃三員。中營、存城左右分駐,威遠、攸樂守備三員中營、存城左右分駐鎮沅、思茅,千總六員二員,存城四員,分防威遠、攸樂三家坡慢顙、把總十二員,一員存城,十一員分防鎮沅、思茅、通關、哨整、董抱、母井、猛旺、慢林、猛烏、猛養、惟攸樂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共二千四百名,存城六百名,分防一千八百名威遠二百三十名,鎮沅二百名,攸樂五百名,思茅一百五十名,等閣五十名,通關哨五十名,整董五十名,抱母井五十名,猛旺一百名,三圈二十名,恩樂縣三家,坡一百名,慢林五十名,倚邦五十名,猛為五十名,慢顙一百名,猛養五十名
657
協營兵:
658
廣羅協康熙二十一年設,駐羅平。二十四年,移駐廣西府。副将,一員都司僉書一員。雍正十一年,改守備設、千總二員。把總四員一員,存城三員。分防師、宗州、彌勒州、彌勒灣馬戰兵、一百一十名,步戰兵四百四十名,守兵五百五十名,原共一千二百名。康熙三十八年,撥一百名歸新㠄營,現兵一千一百名,存城四百二十五名,分防六百七十五名師宗州一百五十名,彌勒州一百五十名,竹園村六十三名,架哈五十二名,邱北一百六十名,彌勒灣一百名
659
廣南營康熙二十一年設。雍正四年,改遊擊為叅将,駐廣南府叅将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一員,存城一員,分防土富州、把總四員,分防者隘、命帖、剥隘、楊、五、法車、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守兵四百名,共八百名,存城三百五十名,分防四百五十名富州二百,名者隘五十名,命帖五十名。剥隘五十名者,洪五十名。楊五法車五十名
660
以上共總兵九員。 副将四員。 叅将十二員,遊擊三十九員。 都司五員。 守備五十三員,千總一百一十一員。 把總,二百二十六員。 馬步戰、守兵共四萬七千九百八十名。
661
師旅考
662
周武王伐紂,髳人、濮人㑹於孟津。匡王二年,楚大饑,麇人帥百濮聚於選将伐楚,楚人謀徙諸阪,髙蒍賈不可,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
663
景王二十二年,楚子為舟師以伐濮。 楚頃襄王時,使荘蹻将兵循江上,畧巴黔中,以西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㑹秦擊楚巴,黔道塞,因以其衆王滇。
664
漢武帝元鼎六年,發南夷兵㑹擊南越,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乃與其衆反,殺使者及犍為太守。上遣中郎将郭昌、衞廣擊誅之,斬首數萬。夜郎、侯懼,入朝,冉駹之屬皆震恐,請臣置吏,復使王然于以兵威風諭滇王入朝。滇王有衆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深靡莫,皆同姓,相仗未肯聴。 元封二年,遣将軍郭昌、中郎将衞廣發巴、蜀兵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滇王舉國降。 六年春,遣使通大夏,閉昆明,為所殺,奪幣物。乃赦京師亡命,遣拔胡将軍郭昌将以擊之,無功罷。後復遣使,竟不得通。昭帝始元元年夏,益州亷頭姑繒民反,遣水衡都尉呂破胡發蜀郡犍為犇命萬餘人擊破之。 四年,姑繒楪榆又反,復遣呂破胡将郡兵擊之,破胡不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乘勢與破胡戰,士戰及溺死者四千餘人。 五年,遣軍正王平、大鴻臚田廣明等竝進廣明風。鉤町侯共引大兵入滇,斬捕五萬餘級。
665
成帝河平二年,夜郎王興、鉤町王禹、漏卧侯俞舉兵相攻,遣大中大夫張匡持節和解,興等不從命,大将軍王鳯從杜欽言,薦蜀郡陳立為牂牁太守,從吏數十人行縣至且同亭,召興至斬之,衆遂釋兵,俞禹皆震恐降,興妻父翁指與興子邪務収餘衆,廹脅旁二十二邑復反立,募諸夷與都尉長史,分将攻之,時天大旱,絶其水道,蠻夷共斬翁指,持首出降。至王莽時,鉤町侯弟承殺牂牁大尹周欽,州郡擊之,不能服,三邊蠻夷盡反,莽遣平蠻将軍馮茂發巴蜀、犍為吏士擊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莽徵茂還,誅之,更遣寧始将軍廉、丹庸部牧史熊大發天水、隴西騎士、廣漢巴蜀、犍為吏民十萬人擊之,始至,頗斬首數千,其後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饑疫,三歲餘死者數萬人,不能尅而還。後漢光武建武十八年,夷帥棟蠶與姑復楪榆梇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諸種反,殺長史,益州太守繁勝與戰不勝,退保朱提。 十九年,遣武威将軍劉尚討之。路由越巂太守長貴釀毒酒勞軍,尚覺襲貴,誅之。 二十年,尚進兵,與棟蠶等連戰數月,皆破之。 二十一年正月,尚追至不韋,斬棟蠶帥,凡首虜七千餘人,得生口五千七百人,諸夷悉平。明帝永平元年,姑復夷復叛,益州刺史發兵討平之。章帝建初元年九月,哀牢王類牢與守令忿爭,遂殺守令而叛,攻巂唐,募越巂、益州、永昌夷漢九千人討之。 二年春,邪龍縣昆明夷鹵承等應募,率種人與諸郡兵擊類牢於博南,大破斬之。
666
安帝元初四年十二月,卷夷大牛種封離等反,冦遂久,殺縣令。 五年,益州、永昌及蜀郡諸夷皆叛,應封離至十餘萬,遣中郎将尹就發蜀、漢兵討之,與蠻戰,敗。封離等乗勝破二十餘縣,焚掠百姓,千里無人。帝徵就還,令以兵付益州刺史張喬。 六年十二月,張喬遣從事楊竦擊封離等,大破之,離乞降,三十六種皆降附。
667
靈帝熹平五年,諸夷叛,執益州太守雍陟,遣御史中丞朱龜討之,不能尅。朝議以為郡在邊外,勞師遠役,不如棄之。太尉掾巴郡李顒建䇿討伐,乃拜顒益州太守,與刺史龎芝擊破平之,還得雍陟。顒卒後,夷人復叛,以廣漢景毅為太守,討定之。
668
三國漢後主建興元年六月,益州郡耆帥雍闓殺太守,求附於吳,又使部下蠻孟獲誘煽諸夷,牂牁、越巂皆叛應闓。 三年春三月,丞相諸葛亮南征,叅軍馬謖進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之。五月,渡瀘,七月,至南中,所至皆捷,由越巂入。闓已為髙定部曲所殺獲,収餘衆拒亮。亮募生致之,既擒,使觀營陣,復縱之,更戰,七縱七擒,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皆平,亮収其俊傑為官屬,出其貨物給軍國。後軍還,南夷復叛,安漢将軍李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 十一年,夷帥劉胄反,都督馬忠督牙門将張嶷等擊斬之。 延熙三年,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禄、焦璜,以張嶷為越巂郡太守討之。嶷以恩信誘諸蠻,誅其首惡,諸種落皆降。
669
晉惠帝太安元年八月,建寧大姓李叡、毛詵逐太守杜俊。朱提大姓李猛逐太守雍約以應蜀冦。李特南夷校尉李毅討斬詵。叡走依五苓夷。猛以箋降,毅惡其言不遜,誘殺之。 二年,五苓夷帥于陵承詣毅,請恕叡罪。毅許諾,及至,殺之,諸夷遂反。奉建寧太守馬恢為刺史。毅出軍救恢,及聞其情,乃殺恢。光熙元年三月,五苓夷圍寧州,毅病請救,未達,卒。毅女秀,明達有父風,衆推領州事,奨勵戰士,嬰城固守。城中糧盡,炙䑕拔草而食,伺夷稍怠,出兵掩擊,破之。
670
愍帝建興四年五月,平夷太守雷炤殺南廣太守孟桓,帥二郡叛降李雄。
671
明帝太寧元年春正月,李雄使其将李驤、任回冦臺登将軍司馬玫死之。越巂太守李釗、漢嘉太守王載以郡叛,降於驤。五月,李雄遣李驤冦寧州,刺史王遜遣将姚岳拒戰於堂狼,大破之。 二年十二月,梁水太守爨亮、益州太守李逷以興古叛,降李雄。 三年五月,征西大将軍陶侃以寧州刺史王堅懦弱,不能禦冦,表零陵太守尹奉代之,徵堅還奉殺爨亮,降李逷,夷境乃安。
672
成帝咸和二年正月,寧州秀才龎遺起義兵攻李雄将任回、李謙等,雄遣将羅恒、費黒來救,刺史尹奉遣裨将姚岳及朱提太守楊術援遺,戰於臺登,岳等敗績,術死之。 八年正月,李雄将李壽陷寧州,尹奉及建寧太守霍彪降之。 咸康二年十月,廣州刺史鄧嶽遣督䕶王隨撃夜郎、新昌太守陶協擊興古,並克之。 五年三月,鄧嶽伐蜀,建寧人孟彦執霍彪以降。
673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十二月,晉寧太守爨松子反,寧州刺史徐循討平之。
674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南寧夷爨翫反,以史萬歲為行軍總管,討平之。初,爨翫遣使朝貢,命韋世冲以兵戍之,置昆州,以翫為刺史,至是復叛。萬歲自蜻蛉川經弄棟水過諸葛武侯紀功碑,渡西洱河,入渠濫川,破其三十餘部。諸夷大懼,請降。萬歲欲以翫入朝翫,賂萬歲,因舍之。明年復反,蜀王奏其受賄縱賊,除名。爨翫懼入朝,上戮之,沒其子洪達等為奴。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遣右武衞将軍梁建方討松外蠻,酋帥雙舍拒戰,敗走,殺獲十餘萬餘,悉諭降,因遣竒兵掩西洱河蠻。其帥楊盛大駭,欲遁去,使者好語約降,乃納欵軍門,建方振旅而還。
675
髙宗永徽二年,白水蠻與大、小勃弄蠻酋相誘為亂,大勃弄、楊承顛冦麻州,都督任懐玉招之,不從,以左領軍将軍趙孝祖為郎州道行軍總管,與懐玉往討,大破之,斬白水酋儉彌干等。 三年,孝祖兵西入,太勃弄酋長歿,盛率衆迎戰,大敗,斬之,執楊承顛,餘屯皆降。 咸亨三年正月,姚州蠻冦邊,殺長史李孝讓等,以太子右衞副率梁積夀為姚州道行軍總管,討平之。 調露元年,永昌蠻復叛,上命李義總師討之,敗績,郎将劉惠等戰死。
676
中宗景龍元年六月,吐蕃及姚州蠻冦邊姚巂道討擊使唐九徵敗之。吐蕃以鐵絙、梁漾、濞二水通西洱蠻,築城戍之。九徵毁絙平城,建鐵柱於滇池勒功。 四年十二月,姚州蠻反,監察御史李知古擊降之,因聚斂誅掠。羣蠻怨怒,引吐蕃攻殺知古,姚、巂路絶。
677
𤣥宗開元元年十月,姚、巂蠻冦姚州,都督李䝉死之。三年十月,巂州蠻冦邊,驍衞将軍李元道伐之。十七年二月,巂州都督張審素討西南夷,破之,克雲南昆明城。 二十六年,南詔盡併五詔地。天寳八載十月,詔特進何履光率十道兵以伐雲南。初,安寧城有五鹽井,人得煮鬻自給。至是,遣履光以兵定南詔境,取安寧城及井,復立馬援銅柱乃還。 九載十月,南詔反,陷雲南郡,時鮮于仲通領劍南節度使,卞忿少方畧故事,南詔嘗與妻子謁都督,過雲南,太守張䖍陀私之,多所求丐,閤羅鳯不應,䖍陀數詬靳之,隂表其罪,由是忿怒,反發兵攻䖍陀,殺之,取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 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自将出戎、巂州,分二道進次曲州,靖州閤羅鳯遣使者謝罪,願還所虜,得自新,且城姚州,如不聴,則歸命,吐蕃恐雲南非唐有,仲通怒,囚使者,進薄白厓城,大敗引還,大将王天運為南詔所殺,死者六萬人,閤羅鳯斂戰胔築京觀,遂北臣吐蕃,會楊國忠以劍南節度使當國,掩其敗状,復募兵擊之。以上三事,本紀與南詔傳年數不符,茲從本紀。 十三載六月,劍南節度留後李宓将兵十萬撃南詔,為閤羅鳯所誘,深入糧盡,士卒飢疫引還,適吐蕃論綺里徐兵至,內外夾擊,宓沉江死,軍悉潰,前後死者二十餘萬人,國忠更以捷聞,閤羅鳯因取巂州㑹同軍,破越析。
678
代宗大厯十四年十月,南詔異牟尋與吐蕃併力,率衆二十萬入冦,一趨茂州,踰文川,擾灌口,一趨扶、文,掠方維、白壩,一侵。黎雅叩邛崍關,發禁衞及幽州軍往禦,大敗之,斬首六千級,禽生捕傷甚衆,顛踣厓峭且十萬。異牟尋懼,更徙羊苴咩城。
679
徳宗貞元四年,吐蕃冦寧州,邠寧節度使張獻甫敗之。 五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敗吐蕃於臺登北谷,克巂州。時勿鄧大鬼主、苴夢衝數為吐蕃侵獵,兩林都大鬼主苴那時遺韋臯書,乞兵攻吐蕃。臯遣将劉朝彩出銅山道,吳鳴鶴出清溪關道,郭英俊出定蕃柵道,進逼臺登城。吐蕃退壁西貢州,據髙為營。苴那時分兵大破青海、臘城二節度軍於北谷。青海大兵馬使乞藏遮遮、臘城兵馬使悉多楊朱、節度論東柴大将論結突梨等皆戰死,執籠官四十五人、鎧仗一萬,牛馬稱是。進拔於葱柵。詔封苴那時等皆為王。 十年正月,南詔敗吐蕃於神川來,獻㨗。先是,南詔苦吐蕃惏刻無厭,清平官鄭回因說異牟尋復歸唐,異牟尋善之,諸蠻頗得其語,白於韋臯,臯遣諜者遺之書,吐蕃疑之,責大臣子為質,異牟尋愈怨,乃遺臯書,决䇿內附臯䕶使至京,帝嘉之,賜以詔臯,令其屬崔佐,時持至羊苴咩城。時吐蕃使者多在佐,時大宣詔書,勸異牟尋斬吐蕃,使復南詔舊名,異牟尋皆從之,吐蕃因與回鶻戰,殺傷甚,乃調南詔萬人,異牟尋欲襲吐蕃,陽示寡弱,以三千人行,許之,即自将數萬踵後,晝夜行,大破吐蕃於神川,遂㫁鐵橋,溺死以萬計,俘其五王,獻㨗京師。七月,異牟尋攻吐蕃,復取昆明城以食鹽池,又破施蠻、順蠻,並虜其王,置白厓城,因定麼、些蠻隸昆山西爨故地,破茫蠻、掠弄棟蠻、漢裳蠻,以實雲南東北。 十二年二月,吐蕃寇巂州,刺史曹髙仕破之。 十三年五月,吐蕃復冦巂州,髙仕又擊敗之。 十六年七月,韋臯克吐蕃。末恭城。吐蕃大臣以歲在辰,兵宜出,謀襲南詔,閲衆治道,将以十月圍巂州。軍屯昆明及西貢川,異牟尋與臯相聞臯命,部将武免率弩士三千人赴之。亢榮朝以萬人屯黎州,韋良金以二萬五千人屯巂州。吐蕃引衆五萬自曩貢川分二軍攻雲南,一軍自諾濟城攻巂州,臯以巂州實往來道,扞蔽數州,嚴兵以守,别遣将襲擊,降其帥,又取末恭城,於是虜氣衰,軍不振,退至鐵橋,南詔毒其水,人多死,吐蕃苦唐詔掎角,亦不敢圖南詔,乃屯三瀘水復城,悉攝。悉攝,吐蕃險要也,南詔與臯部将杜毘羅狙擊之。 十七年二月,南詔等夜絶瀘水,斬吐蕃屯卒吐蕃保鹿危山,毘羅設伏以待,又戰,吐蕃大奔於時康黒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獲甲二萬首,又合鬼主破之於瀘西,吐蕃乃戍納川、故洪、諾濟、臘聿齎五城,欲悉師出西山、劍山,収巂州以絶南,詔臯遣将郉毘以兵萬人屯南北路,趙昱以萬人戍黎雅州,異牟尋謂臯曰:「虜聲取巂州,實窺雲南,請進軍羊苴●」。及吐蕃破麟州,臯督諸将分道出,或自西山,或由平夷,或下隴陀和石門,或徑神川、納川,與南詔㑹,九月,臯敗之於雅州,克木波城,前後凡克城七,焚堡百五十所,斬首萬級,生禽論莽。熱獻於朝,獲鎧甲十五萬,圍昆明、維州不能克,乃班師。
680
憲宗元和十一年五月,雲南蠻冦安南,時黄洞蠻屢叛,邕管閒連歲被兵,南詔清平官王嵯巔遂乗釁東冦。
681
文宗太和三年十一月,南詔陷邛、戎、巂三州。十二月,冦成都。時西川節度使杜元穎治無状障候,弛沓相䝉,南詔豐祐與王嵯巔,乃悉衆掩卭、戎、巂三州,陷之,入成都,止西郛,十日,将還,乃掠子女工技數萬引而南,南詔自是工文織,與中州埓,上遣鄂、岳、襄鄧忠武軍及右領軍衞大将軍董重質追擊之,蠻復冦梓州,又冦蜀州。 六年,南詔掠驃國民,徙之拓東。
682
武宗㑹昌六年九月,南詔冦安南經畧使裴元裕,敗之。
683
宣宗大中十二年,南詔陷安南都䕶府,時經畧使李琢苛墨自私,夷人不堪,結南詔将段酋遷陷都䕶府,號「白衣沒命軍,南詔發朱弩佉苴三千助守,然歲猶朝貢。 十三年十二月,南詔陷播州。時宣宗崩,使者告哀㑹豐,祐亦死,坦綽酋龍立恚,朝廷不弔恤,又詔書仍賜故王以草具進使者而遣還,遂僭號建元。懿宗以其名近元宗,嫌諱,絶朝貢,乃陷播州。
684
懿宗咸通元年十月,安南都䕶李鄠克播州。十二月,南詔冦安南,時李鄠屯武州,為蠻所攻,棄州走,以王寛代之。 二年八月,南詔冦邕州。九月,冦巂州,時蠻兵攻邕管,經畧使李𢎞源兵少,不能拒,奔蠻州,南詔亦引去,詔殿中監段文楚為經畧使,數改條約,衆不悦,以胡懐玉代之。南詔知邊人困甚,剽掠無有,不入冦,杜悰當國為上謀,遣使者弔祭示恩信,并詔驃信以名嫌,冊命未可舉,必易名乃得封,上乃命左司郎中孟穆持節往㑹南詔陷巂州,遂止不行。 三年二月,以蔡襲為安南經畧招討使,發諸道兵二萬屯守南,詔憺畏不敢出,㑹詔左庶子蔡京經制嶺南,忌襲功,欲阻壊之,乃言南方無虞,武夫倖功,多聚兵耗餽運,請還戍兵,襲執不可,願留兵五千,累表不報,即極陳南詔,伺隙久,有十必死状,朝廷不省。十一月,南詔攻交州,進畧安南,襲請救,發湖荆桂兵五千屯邕州,詔襲按軍海門,襲請濟師,以山南東道兵千人赴之。 四年正月,南詔攻益急,襲録異牟尋盟言,繫矢上射,入其營,不荅,俄而城陷,襲闔宗死者七十人。幕府樊綽取襲印走渡江,督荆南軍入東郛苦戰,斬南詔二千級。是夜,蠻遂屠城,蠻兵兩陷安南,所殺十五萬人。有詔諸軍保嶺南。 五年正月,南詔冦巂州,西川節度使蕭鄴率屬蠻邀於大度河,敗之。三月,南詔冦邕州官兵敗,嶺南西道節度使康承訓不知所為,有小校率勇士三百人,夜縋城出,燒其營,蠻大驚,解去。 六年五月,嶺南西道節度使髙駢及南詔戰於邕州,敗之。南詔復冦巂州,刺史喻士珍貪獪,掠兩林東蠻口,縛賣之,以易蠻,金蠻至,開門降,盡殺戍卒,士珍遂臣於蠻。時駢代康承訓為節度使,以選士五千渡江,敗林邑兵於邕州,擊南詔龍州屯,蠻酋燒貲畜走。酋龍遣楊緝思助段酋遷共守安南,以范胒些為安南都統,趙諾眉為扶邪都統。 七年六月,高駢克安南。時駢次交州,戰數勝,楊緝思出戰,敗還走,城士乗之,超堞入,斬酋遷胒些諾眉,上首三萬級。安南平,進駢檢校刑部尚書,仍鎮安南。 十年十二月,南詔陷嘉州。先是,酋龍遣清平官董成等十九人詣成都,節度使李福将庭見之。成等請以敵國禮見,福怒,命武士捽辱之,械繫於館。俄而劉潼代福節度,即挺其繫表縱還。有詔召成等至京師,賜物良厚,慰遣還國。至是,酋龍遣使楊酋慶等來謝釋囚,定邊節度使李師望欲激蠻怒,幸有功,乃殺酋慶等。既而戍士怒師望貪殘,欲生食之,會召還,以竇滂代之,滂尤不法。酋龍怨,殺其使,率衆入冦竇滂,遣兖海兵五百往戰,一軍皆覆。酋龍乃身自将,督衆五萬侵巂州,攻青溪關,諸屯皆退保北涯。復攻黎州,濟江,襲犍為,破之,遂陷嘉州。 十一年正月,南詔陷黎州,入自卭崍關,圍雅州,復擊卭州,遂進攻成都,次眉州。西川節度使盧耽畏援軍未集,請降大使通好,以紓其深入。詔遣太僕卿支詳為和蠻使。耽與故瀘州刺史楊慶復共修守備,又選悍士三千,號「突将」,日隸於軍。二月,蠻四面攻城,耽遣李璹、張察率突将戰城下,俘斬二千級,蠻攻益力,耽多方禦之。上遣東川節度使顏慶復為大度河制置、劍南應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将曽元裕敗蠻兵,斬二千級。大将宋威繼至,又與蠻戰,斬首五千。南詔還屯星宿山,威進戍沱江。蠻聞鳯翔、山南軍且來,乃迎戰,毗橋,不勝,趨沱江,為伏士所擊,城中出突将夜火蠻營。又王師奪昇遷,梁蠻大敗。酋龍知不敵,夜撤營南奔,至雙流江,無梁計,窮将赴水死,或止之曰:「不如偽和以紓急」。乃來請,三日梁成而濟。 十四年,坦綽復冦蜀,絙舟大度河以濟,刺史黄景復擊郤之衆,循河而南,夜桴上流,夾攻瀕水諸屯,景復敗走,還黎州,設伏以待,蠻躡追之,為景復所敗,㑹蠻踵來,還攻大度河,仆旗息鼓請曰:「坦綽欲上書天子白寃事!」戍兵信之,不戰,橋成而濟,黎州陷,遂攻雅州,擊定邊軍,卒潰入卭州,成都大震,坦綽遣使者四十人齎驃信書遺節度使牛叢,欲假道入朝,請憇蜀玊故殿,叢欲許之,楊慶復諫曰:「蠻無信,彼禮屈辭,甘詐我也!」因斬其使,留二人報書詈辱之,坦、綽至新津而還。
685
僖宗乾符元年十二月,南詔冦黎、雅二州入卭崍關,掠成都,成都閉三日,蠻乃去,詔河西、河東、山南東道、東川兵伐之。 二年正月,髙駢敗南詔於大度河。時駢由天平軍徙西川節度使,鎮成都,至鎮不淹月,閲精騎五千,逐蠻至大度河,執酋長五十斬之,収卭崍關,復取黎州,南詔遁還,召景,復責大度河之敗,斬以徇,戍望星、清溪等關南,詔懼,遣使者詣駢結好,而踵出兵冦邊,駢斬其使,答曰:「我且将百萬衆至龍尾城問爾罪」。酋龍大震。自南詔叛,天子數遣使至其境,酋龍不肯拜,使者遂絶。駢以其俗尚浮屠法,故遣浮屠景仙攝使往,酋龍與其下迎謁且拜,乃定盟而還。駢結吐蕃尚延心、嗢末魯耨月等為閒,築戎州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險,料壮卒為平夷軍,南詔氣奪,酋龍恚,發疽死。
686
後梁太祖乾化四年十一月,南詔鄭仁旻冦蜀蜀王建,大破之。自是南詔不復犯邊。
687
宋太祖乾徳三年正月,王全斌平蜀,欲以兵威取滇,進滇地圖。太祖鑒唐之禍,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是雲南不通中國,為段氏竊據。元憲宗二年,命太弟呼必賚征雲南,以烏蘭哈達總督軍事。 三年九月,次忒刺分三道以進,烏蘭哈達率西道兵由晏當路,諸王綽哈、阿齊拉率東道兵,由白蠻、太弟由中道。乙巳,至滿陀城,留輜重。十月丙午,過大度河,又經行山谷二千餘里,至金沙江,乗革囊及栰以渡,摩沙蠻主迎降。十一月辛卯,遣三使入大理招段興智,皆被殺。丁酉,師至白蠻打郭寨,其主将出降,其姪堅壁拒守,攻拔殺之,不及其民。庚子,次三甸。辛丑,白蠻送欵。十二月丙辰,兵薄大理城,大理國主段興智微弱,國事皆決於相髙,泰祥屢戰不勝,時東路兵亦至,皆登點蒼山視城中,城中大懼,泰祥徵兵三十七部,有來援者,皆為元兵阻敗,始與興智謀出避外郡,圖興復興,智奔善闡,泰祥奔統矢,命大将額爾固濟巴圖爾追之,以大理拒命将,屠其城,用詞臣姚樞言,乃裂帛為旗書,止殺之,令分號於衆,兵入大理,人民安堵。己未,西道兵亦至,命姚樞搜訪圖籍。辛酉,南出龍尾城,次趙瞼,癸亥,獲髙泰祥於姚州,欲官之,不屈,因斬之,而用其子高瓊、高長夀等。 四年春,太弟班師,留烏蘭哈達經畧雲南地,哈達率衆攻合剌章水城,屠之,前次羅部府,大酋髙昇集諸部兵拒戰,又大破之,進至善闡,興智率衆固守,城際滇池三靣皆水,既險且堅,哈達選饒勇以砲摧北門,縱火攻之,皆不克,乃大震鼔鉦,進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為,如是者七日,伺其困乏,夜五鼓,遣子阿珠潛師躍出,亂砍之,遂大潰,至昆澤,段興智及其渠帥馬合剌昔皆降,餘衆依阻山谷者,分命裨将伊埒托卜伊津等掩其左右。圍既合,哈達與阿珠率善射者二百騎,四靣進擊,又攻纖寨,拔之,至乾徳哥城,哈達病,委軍事於阿珠,環城立砲,以草填塹,衆軍始集,阿珠已率所部搏戰城上,城遂破。 五年,哈達率師平烏蠻諸郡,凡出師三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烏、白等蠻三十七部,兵威所加,無不欵服。 六年,哈達以雲南平獻㨗,授銀印,加大元帥,還鎮大理。以劉時中為宣撫使。赦段興智領諸蠻。從合征交趾,屠其城,經車里所部悉降之。
688
世祖至元元年,舍利畏叛,諸部竝起信苴,日討平之,時東爨舍利畏,倡言䝉古處北吾等處南,聲教所不及,何以服從之,㑹都元帥布呼丹專制,不善撫輯,於是東方諸蠻竝起應之,衆至三十萬。上聞變,命大理總管信苴日與大将合兵討之,衆皆解散,惟舍利畏遁入巖箐,未獲。至十一年,信苴日遣人詭為商旅,執贄,往見,殺之。 十年二月,雲南羅羽酋長阿旭叛,詔有司安輯其民,募能捕斬阿旭者賞之。 十三年,羅槃甸叛,雲南行省平章贍思丁率師往討,降之。事詳名宦。 十四年四月,𬗟蒲甘夷冦金齒、沙木斯,鼎遣呼圖等攻敗之,時金齒千額總管阿禾內附,𬗟怨之,遣蒲甘大将釋多羅伯級攻其地,欲立砦騰越、永昌之間,㑹大理路䝉古千户呼圖克、大理路總管信苴日、總把千户托多爾海,奉命伐永昌之西騰越蒲驃、阿昌、金齒未降部族駐劄南甸,阿禾告急,呼圖克等晝夜行,與𬗟軍遇一河邊,其衆約四五萬,象八百,馬萬匹,呼圖克軍僅七百人,𬗟人前乗馬,次象,次步卒,象披甲,背負戰樓,兩旁挾大竹筩,置短槍數十於其中,乗象者取以擊刺呼圖克下令賊衆我寡,當先衝河北軍,親率二百八十一騎為一隊,信苴日傍河為一隊,托多爾海依山為一隊,戰良乆賊敗,信苴日追之三里,抵寨門,旋濘而退,南靣賊萬餘繞出官軍後,信苴日馳報呼圖克復列為三陣,進至河岸擊之,又敗,追破其十七砦,逐北至窄山口,賊及象馬自相蹂死者盈三巨溝,日暮,呼圖克中傷,遂収兵明日追之,至干額不及而還,捕虜甚衆,軍中以一帽或兩靴,一氊衣易一生口,其脱者又為阿禾阿昌邀殺,歸者無幾。十月,雲南省遣都元帥尼雅斯拉廸音率䝉古、爨僰麽些軍三千餘人征𬗟至江頭城,招降磨欲等三百餘砦,以天熱還師。 十五年,詔以雲南境土廣遠,未降者多,僉軍萬人進討。 十七年二月,達喇布爾罕以雲南行省軍攻定昌路,禽總管谷納,殺之。十九年三月,烏䝉民叛,詔諾特和和羅蘇黙率䝉古、漢人新附軍討之。 二十年十一月,諸王桑阿克達爾、右丞台布、叅政伊克德濟将兵征𬗟,克之。先是,尼雅斯拉廸音請益兵征𬗟,上以精兵萬人屬之進討,又發四川軍萬人,命約爾哈領之,同進,又詔信苴日同右丞拜達勒迎師,信苴日至金齒病卒,尋敕僉亦奚不、薛及播、思、叙三州兵,并發羅羅斯等軍䝉古新附軍,復發征日本重囚,同征𬗟。九月,大軍發中慶,十月,至南甸,台布由羅必甸進軍,桑阿克達爾命伊克徳濟取道於阿昔江,達鎮西阿禾江,造舟二百,下流至江頭城,㫁𬗟人水路,自将一軍從驃甸徑抵其國,與台布軍㑹,進攻江頭城,拔之,獲其鋭卒萬餘人,命都元帥袁世安戍之,隨遣使諭降,𬗟酋不聼,據太公城以拒大軍,復遣僧諭以禍福,反為所害,遂督軍水陸並進擊破之。 十二月,雲南施州子童為亂,詔叅知政事阿哈巴克實帥兵合羅羅斯托里實克討之。 二十一年正月,建都王烏䝉及金齒一十二處俱降。先是,建都為𬗟所制,欲降未能至,太公城既破,乃相率赴大軍降,各分兵戍守,置邦牙宣慰司於蒲甘城,命雲南王克哷移鎮緬桑,阿克達爾等振旅還,遣使進𬗟珍珠、珊瑚、異綵及七寳束帶。四月,雲南行省進破江頭城所得童男女八千人,并銀器、幣帛。 二十二年九月,烏䝉叛,命四川行院伊蘇徳勒将兵討之,馬湖總管汝作以蠻兵三百為助,降西崖門酋長阿者等百餘户。 十月,烏蒙蠻夷宣撫使阿䝉叛,詔討之。 二十三年十月,調招討使張萬為征緬副都元帥,額森特穆爾為征𬗟招討司達嚕噶,齊千户張成為征𬗟招討使,並虎符,勅造戰船,将兵六千人征𬗟,以圖們岱為都元帥總之。 二十四年八月,以李海拉蘇為征𬗟行省叅政,将新附軍五千、探馬赤軍一千以行,仍調四川、湖廣行省軍五千赴之。召能通金齒、白夷道路者張成及、前占城軍總管劉全,並為招討使,佩虎符從征,以圖們徳爾為都元帥,将四川省兵五千赴緬省,仍令其省駐緬近地,以俟進止。既而雲南王與諸王進征蒲甘,喪師七千餘,𬗟始平。 十二月,鎮南王托歡将兵征交阯,克之。先是,正月發雲南兵同江淮、江西、湖廣三省䝉古、漢劵軍及海外四州黎兵討交阯,置征交阯行尚書省,鄂囉齊平章政事烏瑪喇、樊楫,叅知政事總之,並受鎮南王托歡節制。十一月,雲南省右丞阿嚕兵次交趾木兀門,其将昭文王以四萬人守之,阿嚕撃破之,獲其将黎石何英。鎮南王次思明,程鵬飛與鄂囉齊等從鎮南王分道並進,阿巴齊以萬人為前鋒,烏瑪喇、樊楫及程鵬飛等遂趨交趾,所向克㨗,鎮南王次界河,交趾發兵拒守,前鋒皆擊破之,次萬劫諸軍畢㑹。十二月,鎮南王次茅羅港,攻浮山寨,破之。以諸軍渡富良江,次交趾城下,敗其守兵,陳日烜與其子棄城走敢南堡,復走入海。鎮南王以諸軍追之,不及,引兵還交趾城。諸将以糧盡師老,宜全師而還,鎮南王從之。 二十五年三月,鎮南王次內傍關,賊兵大集,以遏歸師,遂由單已縣趨盝州,閒道以出,次思明州。命阿嚕引兵還雲南,鄂囉齊以諸軍北還。日烜遣使來謝,進金人代已罪。 二十九年八月,詔布敦䝉古勒黙色以軍征八百媳婦國。
689
成宗元貞元年二月,雲南行省平章額森布哈言:「敢麻魯有兩夷未附,金齒亦叛服不常,乞調兵六千鎮撫金齒」。從之。 二年三月,元江賊捨資殺掠邊境,梁王命集賽台等討降之。 雲南省臣額森布、哈征乞藍拔瓦農、開陽兩寨,其黨答刺率諸蠻來降,乞藍悉平。 大徳元年九月,八百媳婦叛,冦徹里遣額森布哈将兵討之。 四年五月,緬王為其弟阿撒哥也等所殺,其子窟麻剌哥撒入逃,詣京師,詔䝉古圖嚕黙色率師問罪,蠻賊與八百媳婦國通,其勢張甚,䝉古圖嚕黙色請益兵,又命薩察固爾等将兵萬二千人征之,仍令諸王庫庫節制其軍。七月,𬗟賊阿撒哥也弟者蘓等九十一人,各奉方物入朝,自言殺主之罪,始罷征𬗟兵。 十二月,遣左丞劉深等征八百媳婦。時深倡議世祖以神武一海內,今上嗣立,未有武功,而八百媳婦國助𬗟為逆,請征之。左丞相哈喇哈遜、御史中丞董士選諌不聴詔,深及哈喇岱、鄭祐将兵三萬人往討。 五年二月,以劉深、哈喇岱為中書右丞,鄭祐為叅知政事,皆佩虎符,立征八百媳婦萬户府二,設萬户四員,發四川、雲南囚徒從軍。五月,勅雲南省,分䝉古射士,征八百媳婦兵,既出取道順,元遠冒烟瘴,士卒多死,驅民轉餉,谿谷之間,一夫負粟八斗,率數十人佐之,數十日乃達,死者又數十萬人,中外騷然,而深復脅求水西土官之婦蛇節、金三千兩,馬三千匹,土官宋隆濟因苗民之怨,遂結連蛇節,率苗獠反,破楊黄寨,進攻貴州,知州張懐徳力戰死,因困劉深於窮谷中,梁王庫庫率兵救之,賊稍却。 七月,遣薩察固爾等将兵征金齒等國,時征𬗟師還,為金齒所遮,士多戰死,又連接八百媳婦諸蠻,相效不輸税賦,賊殺官吏,故皆征之。薩察固爾等圍緬兩月,城中薪食俱盡,勢将出降,将校髙慶察罕巴哈受其重賂,以炎暑瘴疫為辭,輙引兵還,詔誅之,免薩察固爾為庶人。 十一月,上因劉深敗,始悔不用哈喇哈遜、董士選之言,乃遣劉國傑、楊賽音巴哈等率湖廣、四川兵分道進討,别勅梁王,以雲南兵接應。 六年正月,増劉國傑等軍,是月,劉深等以糧盡,不能至八百媳婦國而還,宋隆濟、蛇節率衆邀擊輜重,委棄士卒,殺傷殆盡。二月,罷劉深等官,時烏撒、烏䝉、東川、芒部及武定、威楚、普安諸蠻,因蛇節之亂,皆以供輸煩勞為辭,乗釁起兵,攻掠州縣,復詔伊蘇、岱爾、䝉固岱等将兵,㑹劉國傑討之,賊兵勁利,且多健馬,官軍不利,國傑令人持一盾布釘其上,俟陣合棄盾佯走,賊來追馬,遇盾皆仆,國傑鼓譟趣之,賊大敗,既而餘冦復合要戰,國傑不應,數日,度其氣衰,一鼓破走之,追戰數千里,播州安撫使楊賽音巴哈出播境,連與賊遇,破之,前駐蹉泥,賊騎猝至,賽音巴哈奮擊先進,大軍隨之,賊遂潰,乗勝逐北,殺獲不可勝計,遂降阿苴,下笮龍,望塵送款者相續。十一月,劉國傑裨将宋光率兵大敗蛇節。 七年三月,罷雲南征𬗟分省,誅劉深,笞哈喇岱、鄭祐。時㑹赦當免,哈喇哈遜曰:「徼名首釁,喪師辱國,不誅,深無以謝天下」遂伏誅。 四月,劉國傑、楊賽、音巴哈大破賊於墨特川,蛇節降,隆濟遁去,遂誅蛇節,餘黨相繼平。 八年春,雲南順元同知宣撫宋阿珠生獲隆濟來獻,斬之。 十年四月,雲南羅雄州軍火主阿邦龍少結豆温匡虜、普定路諸蠻為冦,右丞汪維能進討。賊退據越州,諭之不服,遣平章伊蘇岱爾率兵萬人往捕之。兵至曲靖,與維能合,從諸臣錫保、齊伊哷濟達等進壓賊境,獲阿龍少,斬之,餘衆皆潰,命伊蘇岱爾留軍二千戍之。
690
武宗至大二年十一月,八百媳婦及大、小、徹里諸蠻作亂,威遠州谷保據木羅甸。詔遣雲南右丞薩濟固爾威往諭之。薩濟、固爾威受谷保賂,復進兵攻劫。谷保弓弩亂發,遂敗還。 三年正月,復遣薩濟、固爾威招撫八百媳婦。 四年五月,八百媳婦與大、小徹里蠻冦邊,命雲南王及右丞阿固台以兵討之。仁宗皇慶元年九月,罷征八百媳婦大、小徹里蠻以璽書招諭之。時朝議主用兵,侍御史趙世延曰:「蠻夷事在羈縻,先朝用兵不已,致亡失軍旅誅戮省臣。今當選重臣知體者,付以邊寄兵,宜無用」。章再上,事乃罷。延祐六年二月,雲南闍里愛、俄、永昌蒲蠻阿入剌等並為冦,命雲南省從宜𠞰捕。 十一月,木邦路帶邦為冦,勅雲南省招捕之。
691
英宗至治三年十月,入番順元及静江、大理、威楚諸路猺兵為冦,勅湖廣、雲南二省招諭之。 十一月,雲南開南州大阿哀、阿三木、台龍買六千餘人冦哀卜白鹽井。詔:「凡有罪自首者,原其罪」。 十二月,雲南車里于孟花脚等蠻為冦,詔招諭之。
692
泰定帝泰定元年六月,雲南大理路伱囊為冦。 十月,雲南車里蠻為冦,遣鄂爾多奉詔招諭之。其酋塞賽子尼、靣雁搆木子刁零出降。 十二月,雲南猺阿吾及至閙為冦,行省督兵捕之。 二年四月,僰夷及蒐雁遮殺雲南行省所遣諭蠻使者,詔追捕之。 五月,車里陶剌孟及大阿、哀蠻兵萬人,乗象冦陷多羅等十四寨,木邦路蠻入廟,率僰夷萬人冦陷倒入漢寨,命邊将嚴備之。 六月,開南府阿只弄哀培蠻兵為冦,命雲南行省督所屬兵捕之。 七月,威楚、大理諸蠻為冦,雲南行省請出師,不允,遣伊埒穆爾丹等使大理布延實哩等,使威楚招諭之。 十二月,元江路土官普山為冦,詔戍兵捕之。 三年正月,元江路總管普雙叛,命雲南行省招捕之。 五月,岑世興及鎮安路岑修文合山獠角蠻六萬餘人為冦,命湖廣、雲南行省招諭之。八月,寧遠州洞蠻刁用為冦,命雲南行省備之。四年五月,元江路總管博碩坐贜免,遂結蠻兵作亂,勅復其舊職。七月,博碩復叛。 十月,開南州土官阿齊拉率蠻兵為冦,命雲南行省招捕之。致和元年五月,大理怒江甸土官阿海伱冦樂辰諸寨,命雲南行省督兵捕之。
693
雲南通志巻十六上
URN: ctp:ws91079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