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二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河北道一
2 孟州
3 孟州。河陽郡,今理河陽縣。《禹貢》為冀、豫二州之域,卽武王伐紂師會孟津。在周為畿內,蘇忿生之邑。後為晉邑。故《左傳》云:「文公大敗楚師,襄王自往勞之。」《書》曰:「天王狩於河陽。」是也。後屬魏,魏哀王改為河雍。至漢又為河陽縣。魏、晉因之,屬河內郡。後入後漢,劉聰、後秦姚泓亦如之。後魏莊帝時,梁陳慶之來伐,克洛陽,渡河守北中府城,卽今河陽城也。按城本太和中所築,至北齊得其地。天保七年,省邑額賦升入溫、軹二縣,以城卽為軍戍。故《北齊書》云:「神武使潘樂鎮北中城,又使高永樂守南城,以備西魏。」其中灘城卽東魏所築,仍置河陽關。以是之後,將帥有河陽三城使。隋開皇十六年,又置河陽縣,以屬懐州。唐武德初,改為大基縣。四年,平王世充,隸盟州。八年,省之。咸亨五年,複置大基縣於今理,後以諱,複為河陽縣。開元初年,以溫、河陽、汜水、濟源、河清五縣為東京畿邑,屬河南府,其稅權隸三城使。至德中,李光弼御史思明之寇也,光弼移牒留守河南尹,令留司官,坊市居人悉出避寇,空其都城,乃出麾下士馬數萬,東守河陽三城。賊初謂光弼自洛而西,及聞保河陽,出其意外,久之不敢犯宮闕。光弼訓練、招集,威聲大振。賊雖入城,憚光弼威兵,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內。陜州得修戎備,關內無虞,皆光弼保河陽之力。會昌三年,中書門下奏:「河陽五縣,自艱難以來,割屬河陽三城使,其租賦色役,盡歸河陽,河南尹但總管名額而已,使歸一統,便為定制。旣是雄鎮,足壯三城,其河陽望升為孟州。」尋有敕,割河陰隸孟州,河清還河南府。時河陽節度使,以懐州為理所。會昌四年,又割澤州隸河陽節度使,仍移理所於孟州,皇朝為河陽軍節度使。
4 領縣五:河陽。溫縣。汜水。河陰。濟源。
5 州境:東西二百九十四里,南北五十里。
6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三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七十里。西南至長安九百十里。東至滑州四百四十里。西至絳州五百六十里。南至汝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懐州七十里。東至鄭州二百里。東北至衛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澤州二百里。
7 戶:舊戶載河南府。皇朝戶主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五,客七千五百五十七。
8 風俗:河南覃懐之地,於周為畿內,今所管縣本屬河內,故風俗與周地略同。《漢書》云:「子男之國,虢為大。」虢國卽今汜水縣也。恃勢、與險、崇侈、貪冒。
9 人物:無。
10 土產:古貢黃魚鮓。今貢粱米、石榴。
11 河陽縣。依舊三鄉。本周蘇忿生之邑,後為晉邑。城西臨黃河,卽古盟津之地。秦為河雍縣。漢為河陽縣,以在河之北為名,屬河內郡。今縣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城,卽漢理。《冀州圖》云:「河陽在河內郡南六十四里,有宮有闕,魏、晉如之。」潘岳曽為令。高齊省入溫、軹二縣。隋開皇十六年,分溫、軹二縣重置,屬懐州。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後,割屬河南府,今屬孟州。嶺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崗嶺橫亙,故以為名。孟津。夏禹將興,神龜負圖出洛,並武王觀兵,皆此津也。蘇忿生十二邑,有盟津,今平陰縣北津是也,或謂之富平津,或謂之小平津,或謂之陶河渚,卽異名也。今在縣南,卽魏尚書僕射杜畿試船沉沒之所,尋立為河陽關是也。南浮橋。在縣南一里,卽泰始十年杜征南造。晉武勞預曰:「非卿不能造此橋。」預對曰:「非陛下聖明,臣不能施其功。」卽此橋也。北中府城。卽郡城也。《洛陽記》云:「太和二十年,造北中府。」又有南城與縣接,乃東魏元象二年所築,高齊於其中置行台。周武帝平齊,又改為河陽鎮。隋煬帝又改置河陽宮,後入唐宮廢。古城。在縣西三十里,卽天王所狩之地。板城。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左傳》:「隱公十一年,王以易鄭餘邑。」卽此。踐土城。《冀州圖》云:「在縣東七里,洛陽西北四十二里。」《左傳》「盟於踐土」是也。向城。卽春秋十二邑之一,在今縣西北二十五里。古向國。《春秋》謂:「向姜不安莒而歸。」閻坎。《左傳》「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一名閻坎,今解縣是也。遮馬堤。在今縣西南十三里,卽後魏爾朱榮殺朝士千三百人於此堤。
12 溫縣。東北五十里。舊七鄉,今五鄉。本周畿內司寇蘇公之邑。《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犇衛,周襄王勞晉文公而賜之。」漢以為縣,屬河內郡。隋屬懐州。大業十三年,自故溫城移於今所。唐武德四年,隋溫縣令周仲隱以縣歸,乃以縣置平州,以仲隱刺焉,因改邑城為李城。其年,廢州複為溫縣,以屬孟州,後以建都河洛,因以隸焉。自天寶之後,租賦輸河陽。會昌中於河陽置孟州以縣隸焉。馬場原,俗謂原為坎,蓋後魏遷都洛於此原牧馬,故有馬場之名。泲水。在故城西,東南流注于河。按《述征記》云:「泲水經河內溫縣注于河。」又《九州島記》云:「濟水一名沇水,出濟源山。」李城。今縣城是也,本李侯國。《史記》:「秦圍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赴,秦軍為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侯。」徐廣曰:「河內平皋縣有李城。」虢公台。俗名賀酒台。《皇覽》云:「河內溫城南,有虢公台。」相傳云晉宣帝故邑,集溫父老登此台宴飲,父老捧觴慶賀,因謂之賀酒台。古溫城。在縣西南三十里,周司寇蘇忿生邑。漢為縣。東魏靜帝天平中,移縣於故城東北七十里。隋大業十三年,又移縣於今理。
13 汜水縣。東北九十里。舊三鄉,今四鄉。古東虢國,春秋鄭之制邑。漢為成皋縣,屬河南郡。《左氏傳》謂:「制,岩邑也。」虢為鄭所滅。《穆天子傳》云:「天子獵於鄭國,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獻。命畜之東虢,號曰虎牢。」今邑界有虎牢城存焉。戰國屬韓。秦屬三川。楚、漢相拒於滎陽成皋,卽此地。後為縣,北臨黃河。後漢為成皋關。魏又為縣,複屬河南郡。晉隸滎陽郡。宋武帝北平關洛,置司州。後魏明帝置北豫州。太和十九年,罷州置中郎將府。孝靜帝天平元年,罷府,又置北豫州,並成皋郡同理於此。高齊天保七年,省北豫州。周宣帝宣政元年,置滎州。隋開皇元年,改為鄭州;三年,置成皋郡;十六年,分鄭州,置管州;十八年,改為汜水縣。唐武德四年,分置成皋縣。貞觀元年,省入汜水縣,以屬鄭州。顯慶二年,改屬河南府。垂拱四年,改廣武縣。神龍元年,複為汜水縣。會昌中,屬孟州。黃河,自鞏縣界流入。汜水,出縣東南四十二里。三山。山有三峰,故以為號。鵲山。在縣北,竇建德軍敗於此。方山。在縣東南四十二里,《山海經》云:「浮戲之山,汜水出焉。」《水經注》云:「浮戲山俗謂之方山,經武牢城東。」漢破曹咎於此。旋門阪。在縣西南十里。《東京賦》云:「東門於旋。」又《東征賦》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門。」汜水,有二焉,並在鄭地。《春秋》:「天王出居於汜。」是南汜在許州襄城縣界,非此也,今在成皋城東。按《京邦要記》云:「板渚、牛口渚在汜水縣東北。」《郡國縣道記》云:「汜水出縣南方山,經縣東,始合於河。」厄井。在縣東北七十里。《風俗通》謂漢高祖與項羽戰敗於京索,遁入蒲井。鳩止鳴其上,追者以為無人,遂得脫,因名厄井。又《九州島要記》云:「丁公抱石欲填之。」是此井。《郡國志》云:「堯井在縣東十五里,卽厄井也。」未明孰是。板城,城東北三十里有津,亦謂板渚。虎牢城。卽共叔段之邑也。成皋故關,在縣東南二里,南門名成皋,北門名王路。《洛陽記》云:「洛陽在四關之內,左成皋關。」隋大業九年,移成皋關於虎牢城西,邊黃河,當汜水之上。按故關在縣東,今在縣西。旋門關。在縣西南十里,卽八關之一也。牛口渚。在縣北,與板渚迤邐相接。唐初,竇建德率眾十萬自板渚結陣。南屬鵲山,以臨汜水。太宗率輕騎擊之,大潰。建德竄入牛口渚,將軍白士讓生獲之。先是童謠云:「豆入牛口,勢不得久。」果敗此。等慈寺。在縣東七里。唐師旣破建德,有詔:「於戰所起寺立碑,以紀功焉。」河侯神。在縣東北四十里。隋開皇七年,通渠之日,於大河分流之處立此祠,往來商賈禱祝不絕焉。
14 河陰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三鄉,今二鄉。其地卽汜水、滎澤、武陟三縣之地也。開元二十二年,侍中裴耀卿奏:「以地當汴河口,便於漕運。宜析上三縣之地,置縣以頓之。」因在河之南,故於輸場東渠口北二百五十步立河陰縣焉,卽今理所。三皇山。亦曰敖鄗山,山上有三城,卽是楚漢相持於此。汴渠。在縣南二百五十步,首受黃河,一名通濟渠,一名蒗菪渠。《漢書》謂滎陽漕渠。如淳曰:「今礫溪口。」是也。《水經》云:「河水又東過滎陽北,蒗菪渠出焉。」酈道元注云:「大禹塞滎澤,開渠以通淮泗。」又《後漢書》:「初平帝時,河汴決壊,未及得修。汴渠東侵,日月彌廣,水門故處皆在河中。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樂浪人王景,問治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乃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秘物,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將作謁者王昊修渠。築堤起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十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截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複遺漏之患。明年渠成,帝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順帝陽嘉中,又自汴口以東緣河積石為堰,通淮,亦名金堤。靈帝建寜中,又増修石門,以遏渠口。」又《坤元録》云:「自宋武北征之後,複皆堙塞。」隋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為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游江淮於此,泛龍舟至江都。其交廣、荊、揚、益、越等州運漕,卽此渠也。梁王堰。在縣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本漢平帝時汴河決壊;至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梁堤,其後通塞各計朝代。隋開皇七年,使梁睿増修古堰,遏河入汴,故謂之梁公堰。
15 濟源縣。西北四十里。依舊四鄉。卽周畿內地,亦蘇忿生之邑。今古城尚存,在縣西北二里。《左傳》云:「襄王賜晉文公濟西之田。」後屬魏。漢為軹縣之地。隋開皇十六年,分軹地,立濟源縣,屬鄭州,以濟水發源於此為名。隋末,省軹入濟源。唐武德二年,王世充將丁伯得以邑歸順,遂於此置西濟州,以濟源、溴陽、蒸川、邵原四邑以隸焉,仍以伯得為刺史。四年,省縣入懐州。顯慶二年,建都河洛以隸之。會昌中,複隸孟州。太行山。相傳謂皇母山也,或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祈福而歲禱焉,其山起於邑界。陵山。《爾雅》云:「大阜為陵,俗以孤絕似陵,因謂之陵山。」孔山。在縣東北四十里,《水經注》云:「山上石穴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馬跡,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沁水。在縣北二十八里,兼有故沁水城是也。濟水。在縣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東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測;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繚之以周牆,源出王屋山。《山海經》云:「王屋之山,?水出焉。」郭璞注云:「?,沇水之源。」《尚書》、《禹貢》云:「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孔安國注云:「濟水入河,並流數十里而南截河。又並流數里,溢為滎澤。」按《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顏師古云:「導沇水而為濟,截河又為滎澤。陶丘在今曹州定陶西南,過菏澤又與汶水會,北折而東入海也。」按沇水出今王屋縣王屋山,東流至濟源縣而名濟水。滎澤在今鄭州滎澤縣定陶,今曹州濟陰縣是也。菏澤在今兗州魚台縣。汶水在今兗州萊蕪縣,然濟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但入河而已,不複截河。南過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河。蓋因舊名,非本濟水也。而《水經》是和帝以後所撰,乃言濟水南過滎澤,至於乗氏等縣,一依《禹貢》舊道,斯不詳之甚也。酈道元又從而注之,其所纂序尤為紕繆矣。又《九州島記》云:「濟源縣有慢流,水玉、漿澗、木溝皆會於濟也。」皮城。在城東南三十八里,卽春秋時陽樊邑。忿生邑,有故城,在今縣西北二里。軹縣故城。《史記》云:「秦昭王伐魏,取軹。」漢為縣,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卽漢文帝封舅薄昭為軹侯是此。高齊拒周,使斛律光築關於此,以屯戍卒。按《郡國縣道記》云:「後魏自此城,移縣於今縣東南三十八里,皮城置。」大業二年,省之。濟源古城。在古縣西北九里,卽《史記》謂「晉文公伐原」是也。陵山,在城西北。靈井。東魏以鎮西將軍平鑒,為懐州刺史,乃於軹關築城,以防西魏。新城少水有一土井,隨汲卽竭。鑒乃具衣冠俯井而祝,俄而井泉湧出,合城不缺,此井今在故城中。沁台。在縣東北三十里,與古城相去五里。故軹關在今縣西十一里。
URN: ctp:ws91145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