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天主實義下卷

《天主實義下卷》[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第五節 辯排輪回六道、戒殺生之謬說,而揭齋素正志
2 第五篇 辯排輪回六道、戒殺生之謬說,而揭齋素正志。
3 一、駁輪回六道說
4 中士曰:論人類有三般。一曰人之在世,謂生而非由前跡,則死而無遺後跡矣。一曰夫有前後與今三世也,則吾所獲福禍於今世,皆由前世所為善惡;吾所將逄於後世吉凶,皆系今世所行正邪也。今尊教曰,人有今世之暫寄,以定後世之永居,則謂吾暫處此世,特當修德行善,令後世常享之。而以此為行道路,以彼為至本家;以此如立功,以彼如受賞焉。夫後世之論是矣。前世之論,將亦有從來乎?
5 六道輪回說的來歷
6 ⑴閉他臥剌首創輪回說
7 西士曰:古者吾西域有士,名曰閉他臥剌,其豪傑過人,而質樸有所未盡,常痛細民為惡無忌,則乘己聞名,為奇論以禁之。為言曰行不善者必來世複生有報,或產艱難貧賤之家,或變禽獸之類。暴虐者,變為虎豹;驕傲者,變為獅子;淫色者,變為犬豕;貪得者,變成牛驢;偷盜者,變作狐狸、豺狼、鷹鶊等物。每有罪惡,變必相應。
8 ⑵西域不推崇臥氏之說
9 君子斷之曰,其意美,其為言不免玷缺也,沮惡有正道,奚用棄正而從枉乎?既沒之後,門人少嗣其詞者。
10 ⑶佛氏改之為六道輪回說
11 彼時此語忽漏國外,以及身毒釋氏圖立新門,承此輪回,加之六道,百端誑言,輯書謂『經』。
12 ⑷六道輪回說傳入中國
13 數年之後,漢人至其國而傳之中國。此其來歷,殊無真傳可信、實理可倚。
14 ⑸身毒之說不足以示範天下
15 『身毒』微地也,未班上國,無文禮之教,無德行之風,諸國之史未之為有無,豈足以示普天之下哉?
16 六道輪回的荒謬
17 中士曰:睹所傳坤輿萬國全圖,上應天度,毫髮無差,況又遠自歐邏巴,躬入中華,所言佛氏之國,聞見必真。其國之陋如彼也,世人誤讀佛書,信其淨土,甚有願蚤死以複生彼國者,良可笑矣。吾中國人不習遠游異域,故其事恆未詳審,雖然,壤雖Γ人雖陋,苟所言之合理,從之無傷。
18 西士曰:夫輪回之說,其逆理者不勝數也,茲惟舉四、五大端。
19 ⑴今生之人不能憶前世之事
20 一曰:假如人魂遷往他身複生世界,或為別人,或為禽獸,必不失其本性之靈,當能記念前身所為;然吾絕無能記焉,並無聞人有能記之者焉,則無前世明甚。
21 中士曰:佛老之書所載能記者甚多,則固有記之者。
22 ①記憶前世是魔鬼的作為
23 西士曰:魔鬼欲誑人而從其類,故附人及獸身,詒云為某家子,述某家事,以徵其謬,則有之。
24 ②記憶前世是在佛教傳說
25 記之者必佛老之徒或佛教入中國之後耳。萬方萬類生死眾多,古今所同,何為自佛氏而外,異邦異門雖奇聖廣淵,可記千卷萬句,而不克記前世之一事乎?
26 ③人人都應記憶前世
27 人善忘,奚至忘其父母?並忘己之姓名?獨其佛老之子弟以及畜類得以記而述之乎?
28 ④輪回說是市井俚語
29 夫謔談以欺市井,或有順之者。在英俊之士、闢雍庠序之間,當論萬理之有無,不笑且譏之,鮮矣。
30 ⑤人與禽獸都應記憶前世
31 中士曰:釋言人魂在禽獸之體,本依前靈,但其體不相稱,故泥不能達。
32 西士曰:在他人之身,則本體相稱矣,亦何不能記前世之事乎?吾昔已明釋人魂之為神也。夫神者行其本情,不賴於身,則雖在禽獸亦可以用本性之靈,何不能達之有?
33 ⑥忘掉前世無益於勸懲
34 若果天主設此輪回美醜之變,必以勸善而懲惡也,設吾弗明記前世所為善惡,何以驗今世所值吉凶,果由前世因?而勸乎?懲乎?則輪回竟何益焉?
35 ⑵古今畜生無異
36 二曰:當上帝最初生人以及禽獸,未必定以有罪之人變之禽獸,亦各賦之本類魂耳。使今之禽獸有人魂,則今之禽獸魂與古之禽獸魂異,當必今之靈而古之蠢也。然吾未聞有異也,則今之魂與古者等也。
37 ⑶魂有三品
38 ①魂有三品是天下通論
39 三曰:明道之士皆論魂有三品:下品曰生魂,此只扶所賦者生活長大,是為草木之魂。中品曰覺魂,此能扶所賦者生活長大,而又使之以耳目視聽,以口鼻啖嗅,以肢體覺物情,是為禽獸之魂。上品曰靈魂,此兼生魂、覺魂,能扶植長大及覺物情;而又俾所賦者能推論事物,明辨理義,是為人類之魂。若令禽獸之魂與人魂一,則是魂特有二品,不亦紊天下之通論乎?
40 ②靈魂不同故本性與相貌不同
41 凡物非徒以貌像定本性,乃惟以魂定之。始有本魂,然後為本性;有此本性,然後定於此類;既定此類,然後生此貌。故性異同,由魂異同焉;類異同,由性異同焉;貌異同,由類異同焉。鳥獸之貌既異乎人,則類、性、魂豈不皆異乎?
42 ③觀萬物外表知其靈魂有別
43 人之格物窮理無他路焉,以其表而徵其內,觀其現而達其隱。故吾欲知草木之何魂,視其徒長大而無知覺,則驗其內特有生魂矣。欲知鳥獸之何魂,視其徒知覺而不克論理,則驗其特有覺魂矣。欲知人類之何魂,視其獨能論萬物之理,明其獨有靈魂矣。理如是明也,而佛氏云禽獸魂與人魂同靈,傷理甚矣。吾常聞殉佛有謬,未嘗聞從理有誤也。
44 ⑷人與禽獸體態不同
45 ①人與禽獸體態不同故靈魂有異
46 四曰:人之體態奇俊,與禽獸不同,則其魂亦異。譬匠人欲成椅卓必須用木,欲成利器必須用鐵,器物各異,則所用之資亦異。既知人之體態不同禽獸,則人之魂又安能與禽獸相同哉?故知釋氏所云人之靈魂,或托於別人之身,或入於禽獸之體,而回生於世間,誠誑詞矣。
47 ②人的靈魂只合乎自身
48 夫人自己之魂只合乎自己之身,烏能以自己之魂,而合乎他人之身哉?又況乎異類之身哉?亦猶刀只合乎刀之鞘,劍只合乎劍之鞘,安能以刀合劍鞘耶?
49 ⑸輪回說不能沮惡勸善
50 ①人魂變獸不是懲罰
51 五曰:夫云人魂變獸,初無他據,惟疑其前世淫行曾效某獸,天主當從而罰之,俾後世為此獸耳。然此非刑也。順其欲,孰謂之刑乎?奸人之情,生平滅己秉彞,以肆行其所積內惡,而尚只痛其具人面貌,若有防礙;使聞後世將改其形容,而憑已流恣,詎不大快?如暴虐者常習殘殺,豈不欲身著利爪鋸牙,為虎為狼,晝夜以血污口乎?倨傲者習於欺人,不識遜讓,豈不樂長大其形生為獅子,為眾獸之王乎?賊盜者以偷人財貨度活,何憂化為狐狸,稟百巧媚以盡其情乎?此等輩非但不以變獸為刑,乃反以為恩矣。天主至公至明,其為刑必不如是也。
52 ②人魂變獸有害於沮惡勸善
53 如曰自人之貴類入獸之賤類即謂之刑,吾意為惡之人卻不自以為生居人類為貴,大抵不理人道而肆其獸情,所羞者具此人面耳已;今得脫其人面而雜於獸醜,無恥無忌甚得志也。故輪回之謊言蕩詞,於沮惡勸善無益,而反有損也。
54 ⑹廢除農事大亂人倫
55 ①信輪回之說將廢農事畜用
56 六曰:彼言戒殺生者,恐我所屠牛馬即是父母後身,不忍殺之耳。果疑於此,則何忍驅牛耕憝罨蚣葜車乎?何忍羈馬而乘之路乎?吾意弒其親,與勞苦之於耕田,罪無大異也。弒其親,與恆加之以鞍而鞭辱之於市朝,又等也。然農事不可廢,畜用不可免,則何疑於戒殺之說?而云人能變禽獸,不可信矣。
57 ②信輪回之說將大亂人倫
58 中士曰:夫人魂能為禽獸者,誠誑語也,以欺無知小民耳,君子何以信吾所騎馬為吾父母、兄弟、親戚、或君、或師、朋友乎?信之而忍為之,亂人倫;信之而不為之,是又廢畜養。而必使不用於世,人無所容手足矣。故其說不可信也。然若但言輪回之後複為他人,乃皆同類,亦似無傷。
59 a、亂婚姻之禮
60 西士曰:謂人魂能化禽獸,信其說則畜用廢;謂人魂能化他人身,信其說將使夫婚姻之禮與夫使令之役皆有窒礙難行者焉。何者?爾所娶女子,誰知其非爾先化之母,或後身作異姓之女者乎?
61 b、亂僕役之事
62 誰知爾所役僕、所詈責小人,非或兄弟、親戚、君師、朋友後身乎?此又非大亂人倫者乎?總之,人既不能變為鳥獸,則亦不能變化他人,理甚著明也。
63 人魂不滅宇內難容疑釋
64 中士曰:前言人魂不滅,是往者俱在也。有疑使無輪回以銷變之,宇內豈能容此多鬼哉?
65 ⑴天地廣闊能各無數靈魂
66 西士曰:疑此者,弗識天地之廣闊者也,則意若易充也;
67 ⑵神體不會充滿宇宙空間
68 又弗通神之性態者也,以為其有充所也。形者在所,故能充於所;神無形,則何以滿其所乎?一粒之大,而萬神宅焉。豈惟往者,將來靈魂並容不礙也。豈用因是而為輪回妄論哉?
69 二、駁戒殺生說
70 中士曰:輪回之說,自二氏出,吾儒亦少信之。然彼戒殺生者,若近於仁,天主為慈之宗,何為弗與?
71 齋素戒殺與輪回說矛盾
72 西士曰:設人果變為禽獸,君子固戒殺小物,如殺人比。彼雖殼貌有異,均是人也。但因信此誕說,朔望齋素以戒殺生,亦自不通。譬有人日日殺人而食其肉,且複歸依仁慈而曰:「朔望我不殺人,不食其肉。」但以餘日殺而食之,可謂戒哉?其心忍恣殺於二十八日,彼二日之戒,何能增、何能減其惡之極乎?夫吾既明証無變禽獸之理,則並□ 無殺生之戒也。
73 天主生萬物以為人用
74 試觀天主生是天地及是萬物,無一非生之以為人用者。夫日月星辰麗天以我照也,照萬色以我看也,生萬物以遂我用也。五色悅我目,五音娛我耳,諸味諸香之匯以甘我口鼻,百端軟暖之物以安逸我四肢,百端之藥材以醫療我疾病,外養我身,內調我心。
75 我當感謝天主而謹用之
76 故我當常感天主尊恩,而時謹用之。鳥獸或有毛羽皮革,可為裘履;或有寶牙角殼,可制奇器;或有妙藥,好治病疾;或有美味,能育吾老幼;吾奚不取而使之哉?借使天主不許人宰芻豢而付之美味,豈非徒付之乎?豈非誘人犯令,而陷溺之於罪乎?
77 萬國聖賢都殺生食葷
78 且自古及今,萬國聖賢咸殺生食葷,而不以此為悔,亦不以此為違戒。亦豈宜罪聖賢以地獄,而嘉與二三持齋無德之輩,躋之天堂乎?此無乃非達者之言歟?
79 天主生惡物之意
80 中士曰:世界之物多有無益乎人,且害之者,如毒蟲、蛇、虎、狼等。所言天主生萬物一一以為人用,似非然。
81 西士曰:物體幽眇,其用廣繁,故凡人或有所未能盡達,而反以見害,此自人才之蔽耳。
82 ⑴惡物是正人之資
83 人固有二:曰外人,所謂身體也;曰內人,所謂魂神也。比此二者,則內人為尊。毒蟲、虎、狼險外人而寧內人,卒可謂益於人焉。夫傷身體之物,俗稱惡物,而其警我畏天主之怒,使知以天、以水、以火、以蟲皆能責人之犯命者。吾於是不得不戒懼,以時祈乞其助,時念望之,豈非內正人者之大資乎?
84 ⑵惡物使人惺望天堂
85 且天主悲惜小人之心全在於地,惟泥於今世而不知惺望天堂及後世高上事情,是以兼置彼醜毒於本界,欲拯拔之焉。
86 ⑶人忤逆上帝使惡物為害
87 況天主初立世界,俾天下萬物或養生,或利用,皆以供事我輩,原不為害。自我輩忤逆上帝,物始亦忤逆我,則此害非天主初旨,乃我自招之耳。
88 天主生物與人殺生
89 中士曰:天主生生者,必愛其生,而不欲其死,則戒殺生順合其尊旨矣。
90 ⑴天主造草木禽獸以供人用
91 西士曰:草木亦稟生魂,均為生類。爾日取菜以茹,折薪以焚,而殘忍其命,必將曰:「天主生此菜薪以憑人用耳,則用而無妨。」我亦曰天主生彼鳥獸以隨我使耳,則殺而使之以養人命,何傷乎?
92 ⑵殺生不違倫理法律
93 仁之範惟言:「無欲人加諸我,我勿欲加諸人耳。」不言勿欲加諸禽獸者。
94 ⑶用物有節制即可
95 且天下之法律但禁殺人,無制殺鳥獸者。夫鳥獸、草木與財貨並行,惟用之有節足矣。故孟軻示世主以「數罟不可入洿池」而「斧斤以時入山林」,非不用也。
96 殺生與慈悲
97 中士曰:草木雖為生類,然而無血無知覺,是與禽獸異者也,故釋氏戕之而無容悲。
98 ⑴草木與禽獸皆有血
99 西士曰:謂草木為無血乎?是僅知紅色者之為血,而不知白者、綠者之未始非血也。夫天下形生者,必以養;而所以得養者,津液存焉。則凡津液之流貫皆血矣。何必紅者?試觀水族中,如蝦、如蟹,多無紅血,而釋氏弗茹;蔬菜中亦有紅液,而釋氏茹之不禁。則何其重愛禽獸之血,而輕棄草木之血乎?
100 ⑵殺生與勞生都使畜牲受苦
101 且不殺知覺之物,以其能痛也已,我誠不欲其痛,寧獨不殺。即勞之、役之將有所不可。凡牛之耕野,馬之驂乘,未免終身之患,豈伊不長有痛乎?較殺之之痛止在一時者,又遠矣。
102 ⑶殺生是養生,禁殺反害生
103 況禁殺牲,反有害於牲。蓋禽獸為人用,故人飼畜之。飼畜之而後,禽獸益蕃多也。如不得之以為用,人豈畜之乎?朝捐不急之官,家黜無能之僕,而況畜類乎?西虜懼食豕,而一國無豕。天下而皆西虜,則豕之種類滅矣。故愛之而反以害之,殺之而反以生之。是禁殺牲者,大有損於牧牲之道矣。
104 三、齋素的宗旨
105 中士曰:如此則齋素無所用耶?
106 齋戒的意義
107 西士曰:因戒殺生而用齋素,此殆小不忍也。然齋有三志,識此三志,滋切滋崇矣。
108 ⑴痛悔補罪
109 ①得罪上帝罪甚重
110 夫世固少有今日賢而先日不為不肖者也,少有今日順道而昔日未嘗違厥道者也。厥道也者,天主銘之於心,而命聖賢布之板冊。犯之者,必得罪於上帝。所從得罪者益尊,則罪益重。
111 ②改過遷善有賴於痛悔
112 君子雖已遷善,豈恬然於往所得罪乎?曩者所為不善,人或赦,弗追究,而己時記之,愧之,悔之。設無深悔,吾所既失於前,烏可望免之於後也?
113 ③羞愧痛悔而不堪歡樂
114 況夫今之為善,君子不自滿足,將必以窺己之短為離婁,以視己之長為盲瞽焉。所責備諸己者精且厚。人雖稱以俊傑,而己愧怍如不置也;所省疚於心者密且詳,人雖謂其備美,而己勤敬如猶虧也。詎徒謙於言乎?詎徒悔於心乎?深自羞恥,奚堪歡樂?
115 ④自苦自責而貶食減餐
116 則貶食減餐,除其淆味,而惟取其淡素。凡一身之用,自擇粗陋,自苦自責以贖己之舊惡及其新罪,晨夜惶惶稽顙於天主台下,哀憫涕淚冀洗己污。敢妄自居聖而誇無過,妄自饒己而須他人審判其非也乎?所以躬自懲詰,不少姑恕,或者天主惻恤而免宥之,不再鞫也。此齋素正志之說一也。
117 ⑵清心寡欲
118 ①私欲之樂是德行義理之仇敵
119 夫德之為業,人類本業也。聞其說無不悅而願急事焉。但被私欲所發者,先已篡人心而擅主之,反相壓難,憤激攻伐,大抵平生所行悉供其役耳。是以凡有所事,弗因義之所令,惟因欲之所樂。睹其面容則人,觀其行,於禽何擇乎?蓋私欲之樂,乃義之敵。塞智慮而蒙理竅,與德無交,世界之瘟病,莫凶乎此矣。他病之害止於軀殼,欲之毒藥通吾心髓而大殘元性也。若以義之仇對,攝一心之專權,理不幾亡?而厥德尚有地可居乎?嗚呼!私欲之樂,微賤也,遽過也,而屢貽長悔於心,以卑短之樂,售永久之憂,非智之謂也。
120 ②清心寡欲以使身體合乎義理
121 然私欲惟自本身藉力逞其勇猛,故遏其私欲當先約其本身之氣。學道者願寡欲而豐養身,比方願減火而益加薪,可得哉?君子欲飲食,特所以存命;小人欲存命,特所以飲食。夫誠有志於道,怒視是身若寇讎,然不獲已而姑畜之。且何云不獲已歟?吾雖元未嘗為身而生,但無身又不得而生,則服食為腹飢之藥,服飲為口渴之藥耳。誰有取藥而不惟以其病之所要為度數焉者?性之所嗜,寡而易營;多品之味,佳而難遂。蓋人欲者之所圖,而以其所養人,頻反而賊人,則謂飲食殛人多乎刀兵可也。今未論所害於身,只指所傷乎心。僕役過健,恐忤抗其主也;血氣過強,定傾危乎志也。志危即五欲肆其惡,而色欲尤甚。豐味不恣腹,色欲何從發?淡飲薄食,色氣潛餒,一身既理約,諸欲自服理矣。此齋素正志之說二也。
122 ⑶助人修德
123 ①齋戒有益於增德行
124 且本世者,苦世也,非索玩之世矣。天主置我於是,促促焉務修其道之不暇,非以奉悅此肌膚也,然吾無能竟辭諸樂也。無清樂,必求淫者;無正樂,也尋邪者;得彼則失此。故君子常自習其心,快以道德之事,不令含憂困而有望乎外;又時簡略體膚之樂,恐其透於心,而侵奪其本樂焉。夫德行之樂乃靈魂之本樂也,吾以茲與天神侔矣;飲食之娛乃身之竊愉也,吾以茲與禽獸同矣。吾益增德行之娛於心,益近至天神矣;益減飲食之樂於身,益逖離禽獸矣。籲!可不慎哉?
125 ②和善之樂勝於豐膳之樂
126 仁義令人心明,五味令人口爽。積善之樂甚,即有大利乎心,而於身無害也。豐膳之樂繁,而身心俱見深傷矣。腹充飽以淆饌,必垂下而墜己志於污賤,如此則安能抽其心於塵垢,而起高曠之慮乎哉?惡者觀人盤樂而己無之,斯嫌妒之矣。善者視之,則反憐恤之,而讓已曰:「彼殉污賤事,而猶好之如此,懇求之如此;吾既志於上乘,而未能聊味之,未能略備之,且寧如此懈惰而不勉乎哉。」世人之災無他也,心病而不知德之佳味耳。覺其味,則膏梁可輕矣,謂自得其樂也。此二味者,更迭出入於人心,而不可同住者也,欲內此,必先出彼也。
127 ③齋戒增德之喻
128 古昔有貢我西國二獵犬者,皆良種也。王以一寄國中顯臣家,以其一寄郊外農舍,並使畜之。已壯,而王出田獵試焉,二犬齊縱人囿。農舍之所畜犬,身臞體輕,走嗅禽跡疾趨,獲禽無算。顯家所養犬,雖潔肥容美足觀也,然但習肉食充腸,安佚四肢不能弛驟,則見禽不顧,而忽遇路旁腐骨,即就而嚙之,嚙畢不動矣。從獵者知其原同一母而出,則異之。王曰:「此不足怪。豈惟獸哉,人亦莫不如是也,皆系於養耳矣。養之以佚玩飫飽,必無所進於善也;養之以煩勞儉約,必不誤君所望矣。」若曰,凡人習於饈美厚膳,見禮義之事不暇,惟俛焉而就食耳;習於精理微義,遇飲食之玩亦不暇,必思焉而殉理義耳。此齋素正志之說三也。
129 齋素的種類
130 夫齋有多端,予遍延天下多國,已備聞之:
131 ⑴時齋
132 或不拘餐味,但終晝不食,迄星夜雜食眾味,此謂時齋。
133 ⑵味齋
134 或不論時餐,惟戒諸葷,而隨時茹素,此謂味齋。
135 ⑶餐齋
136 或不擇味、時,特一日間食一餐耳,此謂餐齋。
137 ⑷公齋
138 或餐、時、味皆有所拘,只午時茹素一頓,而惟禁止肉食屬陽者,其海味屬陰者不戒,此謂公齋。
139 ⑸私齋
140 或禁止火食,終身山穴,專以野草根度生,茲歐邏巴山中甚眾,此謂私齋也。
141 對齋素的附屬說明
142 然夫數等之所齋,總歸責屈本己,要在視其人、視其身何如耳:富貴膏梁,減取其常亦可謂齋;彼賤家民,時習粗糲不可以為齋也;不,則丐子可謂至齋也。又須量本身之力何如:有衰病者,未免時以滋味養生也;有行役者,勞其四肢不容久餓。故天主公教制老者六旬已上、稚者二旬已下、身病者、乳子者、勞力為僕夫者皆不在齋程之內。夫戒口之齋非齋也,乃齋之末節也;究齋之意,總為私欲之遏,不可不敦不盡矣。是以持齊而舍敬戒,譬如藏璞而其玉,無知也。
143 四、結語
144 中士曰:善哉!法語真齋之正旨也。吾俗行齋者,非緣貧乏而持齋以糊口,必其偷取善名而陰以欺人者也。當眾而致齋,幽獨而無人,酒色忿怒、不義貨財、讒賢毀善,無所不有。嗚呼!人目不能逃,能朦上帝乎?幸領高諭,尚願盡其問。
145 西士曰:道邃且廣,不博問不可約守。詳問即誠意之效也,何傷夫?
146 第六節 釋解意不可滅,並論死後必有天堂地獄之賞罰,以報世人所為善惡
147 第六篇 釋解意不可滅,並論死後必有天堂地獄之賞罰,以報世人所為善惡。
148 一、為善不可無意
149 中士曰:承教,一則崇『上帝』萬尊之至尊,一則貴『人品』為至尊之次。但以天堂地獄為言,恐未或天主之教也。夫因趣利避害之故為善禁惡,是乃善利惡害,非善善惡惡正志也。吾古聖賢教世弗言『利』,惟言『仁義』耳。君子為善無意,況有利害之意耶?
150 誠意是儒家正統觀點
151 西士曰:吾先答子之末語,然後答子之本問。
152 ⑴誠意是修齊治平的根基
153 彼滅義之說,固異端之詞,非儒人之本論也。儒者以『誠意』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根基,何能無意乎?高台無堅基不克起,儒學無誠意不能立矣。
154 ⑵誠意必先有意
155 設自正心至平天下,凡所行事皆不得有意,則奚論其意誠乎?虛乎?譬有琴於市,使吾不宜奏,何以售之?何拘其古琴、今琴歟?且意非有體之類,乃心之用耳,用方為意,即有邪正。若令君子畢竟無意,不知何時誠乎?
156 ⑶誠意才能體物
157 《大學》言『齊治均平』必以意誠為要,不誠則無物矣。意於心,如視於目;目不可卻視,則心不可除意也。
158 ⑷「無意」的正確含義
159 君子所謂無意者,虛意、私意、邪意也;如雲滅意是不達儒者之學,不知善惡之原也。善惡德慝,俱由意之正邪,無意則無善惡、無君子小人之判矣。
160 無意使人為土石
161 中士曰:「毋意,毋善,毋惡。」世儒固有其說。
162 西士曰:此學欲人為土石者耳。謂上帝宗義,有是哉?若上帝無意無善,亦將等之乎土石也。謂之「理學」?悲哉!悲哉!
163 ⑴老莊之無意實為有意
164 ①老莊著書立主是有意
165 昔老莊亦有「勿為、勿意、勿辯」之語,然己所著經書,其從者所為注解。意固欲易天下而僉從此一端。夫著書,獨非為乎?意易天下,獨非意乎?
166 ②老莊辯別是非是有意
167 既不可辯是非,又何辯「辯是非」者乎?辯天下名理獨非辯乎?則既已自相戾矣,而欲師萬世也,難哉!
168 ⑵為善禁惡就是有意
169 ①世人為事是有意
170 吾觀世人為事,如射焉,中「的」則謂善,不中則為惡。
171 ②天主是至德之善
172 天主者自然中於「的」者也,有至純之善,無纖芥之惡,其德至也。
173 ③世人有意修德以至於至德
174 吾儕則有中、有不中矣,其所修之德有限,故德有不到,即行事有所不中,而善惡參焉。為善禁惡,縱有意猶恐不及,況無意乎?
175 ⑶金石草木才無意無善惡
176 其餘無意之物,如金石草木類,然後無德無慝,無善無惡。如以無意無善惡為道,是金石草木之,而後成其『道』耳。
177 意願與善惡的關系
178 中士曰:老莊之徒,只欲全其天年,故屏意棄善惡以絕『心之累』也。二帝、三王、周公、孔子皆苦心極力修德於己,以施及於民,非止於至善不敢息,誰有務全身、滅意、逍遙以充其百歲之數者哉?縱充其百歲之壽,亦不及一龜一圬樹之壽也,而徒以加二三旬之暫,於此穢身竟何濟哉?然二氏無足詆。所言「德慝善惡俱由意」,其詳何如?聞夫順『理』者即為善,而稱之德行,犯『理』者即為惡,而稱之不才。則顧行事如何,於意似無相屬。
179 西士曰:『理』易解也。凡世物既有其意,又有能縱止其意者,然後有德、有慝、有善、有惡焉。
180 ⑴無心無意故無善無惡
181 『意者』心之發也,金石草木無心,則無意。故鏌鎁傷人,複仇者不折鏌鎁;飄瓦損人首,忮心者不怨飄瓦。然鏌鎁截斷,無與其功者;瓦蔽風雨,民無酬謝。所為無心無意,是以無德無慝、無善無惡,而無可以賞罰之。
182 ⑵無靈無意故無善無惡
183 若禽獸者,可謂有禽獸之心與意矣。但無靈心以辯可否,隨所感觸任意速發,不能以理為之節制,其所為是禮非禮不但不得已,且亦不自知,有何善惡之可論乎?是以天下諸邦所制法律,無有刑禽獸之慝,賞禽獸之德者。
184 ⑶人發意可為君子與小人
185 惟人不然。行事在外,理心在內,是非當否常能知覺,兼能縱止。雖有獸心之欲,若能理心為主,獸心豈能違我主心之命?故吾發『意』從『理』,即為德行君子,天主佑之;吾溺意獸心,即為犯罪小人,天主且棄之矣。
186 ⑷善惡與意志有關
187 ①無意為惡則無以咎之
188 嬰兒擊母,無以咎之,其未有以檢己意也。
189 ②有意為惡則加責罰
190 及其壯,而能識可否,則何待於擊,稍逆其親即加不孝之罪矣。
191 ⑸意為善惡之原
192 昔有二弓士。一之山野,見叢有伏者如虎,慮將傷人因射之,偶誤中人;一登樹林,恍惚傍視,行動如人,亦射刺之,而實乃鹿也。彼前一人果殺人者,然而意在射虎,斷當褒;後一人雖殺野鹿,而『意』在刺人,斷當貶。奚由焉?由意之美醜異也。則意為善惡之原,明著矣。
193 ⑹意願與善惡辯
194 中士曰:子為養親行盜,其意善矣,而不免於法,何如?
195 ①善者成乎全,惡者成於一
196 西士曰:吾西國有公論曰:「善者成乎全,惡者成於一。」試言其故:人既為盜,雖其餘行悉義,但呼為惡,不可稱善。所謂「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譬如水甕周圍厚堅,惟底有一罅,水從此漏,此甕決為無用碎瓦。
197 ②意惡善也非善
198 惡之為情甚毒也。舍己之財普濟貧乏,以竊善聲而得非所得之位,所為雖當,其意實枉,則其事盡為不直,蓋丑意污其善行也。
199 ③行惡意也非善
200 子為親竊人財物,其事既惡,何有善意?吾言正意為為善之本,惟謂行吾正,勿行吾邪;偷盜之事固邪也,雖襲之以義意,不為正矣。為纖微之不善可以救天下萬民,猶且不可為,矧以育二三口乎?
201 ④為善正意才是善
202 為善正意,惟行當行之事,故意益高則善益精,若意益陋則善益粗,是故意宜養、宜誠也,何滅之有哉?
203 二、勸善俎惡的利害之道
204 中士曰:聖人之教,縱不滅意,而其意不在功效,只在修德。故勸善而指德之美,不指賞;俎惡而言惡之罪,不言罰。
205 聖王以賞罰利害勸善詛惡
206 西士曰:聖人之教在經傳,其勸善必以賞,其沮惡必以懲矣。
207 《舜典》曰:「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又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分北三苗。」
208 《皋陶謨》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
209 《益稷謨》曰:「帝曰:迪朕德,時乃功惟敘。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惟明。」
210 《盤庚》曰:「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佚罰。」又曰:「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
211 《泰誓》武王曰:「爾眾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闢。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又曰:「爾所弗最,其於爾躬有戮。」
212 《康誥》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
213 《多士》曰:「爾克敬,天惟異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於爾躬。」
214 《多方》又曰:「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離逖爾土。」
215 此二帝三代之語,皆言賞罰,固皆並利害言之。
216 聖人以利害勸善詛惡
217 中士曰:春秋者,孔聖之親筆,言『是非』,不言利害也。
218 ⑴利害有三類
219 西士曰:俗之『利害』有三等:
220 ①身之利害
221 一曰『身』之利害,此以肢體寧壽為利,以危夭為害;
222 ②財貨之利害
223 二曰『財貨』之利害,此以廣田畜、充金貝為利,以減耗失之為害;
224 ③名聲之得害
225 三曰『名聲』之利害,此以顯名休譽為利,以譴斥毀污為害也。
226 ⑵孔子以名聲之利害勸善詛惡
227 春秋存其一,而不及其二者也。然世俗大概重名聲之利害,而輕身財之損益,故謂:「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亂臣賊子奚懼焉?非懼惡名之為害不已乎?
228 ⑶孟子以王天下為利勸善
229 孟軻首以『仁義』為題,厥後每會時君,勸行仁政,猶以「不王者,未之有也」為結語。王天下顧非『利』哉?
230 利無傷於德
231 人孰不悅利於朋友?利於親戚?如利不可經心,則何以欲歸之友親乎?仁之方曰:不欲諸己,勿加諸人。既不宜望利以為己,猶必當廣利以為人。以是知利無所傷於德也。利所以不可言者,乃其偽,乃其悖義者耳。《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232 今世之利與來世之利
233 ⑴今世之利的局限性
234 論利之大,雖至王天下,猶為利之微。況戰國之主,雖行仁政,未必能王;雖使能王,天下一君耳。不取之此,不得予乎彼,夫世之利也如是耳矣。
235 ⑵來世之利至大至實
236 吾所指來世之利也,至大也,至實也,而無相礙,縱盡人得之,莫相奪也。
237 ⑶來世之利有利於為政
238 以此為利,王欲利其國,大夫欲利其家,士庶欲利其身,上下爭先,天下方安方治矣。重『來世之益』者,必輕現世之利,輕現世之利而好犯上爭奪、弒父弒君,未之聞也。使民皆望後世之利,為政何有?
239 三、來生利害與教化
240 人之智慧思慮愈久遠
241 中士曰:嘗聞之:「何必勞神慮未來?惟管今日眼前事。」此是實語,何論後世?
242 ⑴人無遠慮如同禽獸
243 西士曰:陋哉?使犬彘能言也,無異此矣。西域上古有一人立教,專以『快樂無憂』為務,彼時亦有從之者,自題其墓碑曰:「汝今當飲食歡戲死後無樂兮。」諸儒稱其門為「豬勖擰幣病Z貴邦有暗契之者。夫無遠慮,必有近患。猷之不遠,詩人所刺。
244 ⑵智愚思慮之別
245 吾視人愈智,其思愈遐;人愈愚,其思愈邇。
246 ①智者
247 凡民之類,豈可不預防未來,先謀未逮者乎?農夫耕稼於春,圖秋之穡。松樹百年始結子,而有藝之,所謂:「圃翁植樹,爾玄孫攀其子者。」行旅者,周沿江湖,冀老之安居鄉土;百工勤習其業,期獲所賴;士髫丱勤苦博學,欲後輔國匡君;夫均不以眼前今日之事為急者也。
248 ②愚人
249 不肖子敗其先業,虞公喪國,夏桀殷紂失天下,此非不慮悠遠、徒管今日眼前事者乎?
250 思考後世不是迂闊
251 中士曰:然。但吾在今世則所慮雖遠,止在本世耳;死後之事,似迂也。
252 ⑴聖人慮及萬世
253 西士曰:仲尼作《春秋》,其孫著《中庸》,厥慮俱在萬世之後,夫慮為他人,而諸君子不以為迂;吾慮為已惟及二世,而子以為迂乎?
254 ⑵童子圖謀既老之事
255 童子圖既老之事,未知厥能至壯否,而莫之謂遠也。吾圖死後之事,或即詰朝之事,而子以為遠乎?
256 ⑶當以不朽者為念
257 子之婚也,奚冀得子孫。
258 中士曰:以有治喪葬、墳墓、祭祀之事也。
259 西士曰:然。是亦死後之事矣。吾既死,所留者二:不能朽者精神、速腐者髑髏。我以不能朽者為切,子尚以速腐者為慮,可謂我迂乎?
260 現世利害與來世利害
261 中士曰:行善以致現世之利、遠現世之害,君子且非之;來世之利害又何足論歟。
262 ⑴來世得害是真
263 西士曰:來世之利害甚真大,非今世之可比也。吾今所見者,利害之影耳,故今世之事,或凶或吉,俱不足言也。
264 吾聞師之喻曰:「人生世間,如俳優在戲場;所為俗業,如搬演雜劇。諸帝王、宰官、士人、奴隸、后妃、婢媵,皆一時裝飾之耳。則其所衣衣,非其衣;所逢利害,不及其躬。搬演既畢,解去裝飾,漫然不複相關。故俳優不以分位高卑長短為憂喜,惟扮所承腳色,雖丐子亦真切為之,以中主人之意耳已。蓋分位在他,充位在我。」
265 ⑵現世有限來世無限
266 吾曹在於茲世,雖百歲之久,較之後世萬祀之無窮,烏足以當冬之一日乎?
267 ⑶來世財物是真
268 所得財物,假貸為用,非我為之真主,何徒以增而悅、以減而愁?不論君子小人,咸赤身空出,赤身空返,臨終而去雖遺金千笈,積在庫內不帶一毫,何必以是為留意哉?今世偽事已終,即後世之真情起矣;而後乃各取其所□ 之貴賤也。若以今世利害為真,何異乎蠢民看戲,以裝帝王者為真貴人,以裝奴隸者為真下人乎?
269 來世得害與由利入義
270 ⑴先粗後精由利迪義
271 意之為情,精粗不齊。負教世之責者,孰先布其麄,而後不闡其精?必既切琢,而後磋磨矣。需醫者,惟病者,非謂瘳者也;需吾教者,惟小人耳已。君子固自知之,故教宜曲就小人之意也。孔子至衛,見民眾,欲先富而後教之。詎不知教為滋重乎?但小民由『利』而後可迪乎『義』耳。
272 ⑵以天堂地獄利害引導人
273 凡行善者,有正意三狀:下曰,因登天堂免地獄之意;中曰,因報答所重蒙天主恩德之意;上曰,因翕順天主聖旨之意也。教之所望乎學者,在其『成就』耳,不獲已而先指其端焉。民溺於『利』久矣,不以利迪之、害駭之,莫之引領也。
274 由利害而導入善善惡惡
275 然上意至,則下意無所容而去矣。如縫錦鏽之衣必用絲線,但無鐵針,線不能入,然而其針一進即過,所庸留於衣裳者絲線耳已。吾欲引人歸德,若但舉其德之美,夫人已昧於私欲,何以覺之乎?言不入其心,即不願聽而去。惟先怵惕之以地獄之苦,誘導之以天堂之樂,將必傾耳欲聽,而漸就乎善善惡惡之成旨。成者至,則缺者化去,而獨其成就恆存焉。故曰:「惡者惡惡,因懼刑也;善者惡惡,因愛德也。」
276 聖神不免利害之心
277 往時敝邑出一名聖神,今人稱為『拂即祭斯榖』,首立一會,其規戒精密,以廉為尚,今從者有數萬友,皆成德之士也。初有親炙一友,名曰『如泥伯陸』,會中無與比者,其學豁然,日增無息。有一邪鬼憎妒,欲沮之,偽化天神,旁射輝光,夜見於聖神私居曰:「天神諭爾,如泥伯陸德誠隆也,雖然,終不得躋天堂,必墮地獄。天主嚴命已定,不可易也。」
278 言訖弗見。拂即祭斯榖驚,秘不敢洩,而深痛惜。每見如尼伯陸不覺涕淚,如尼伯陸屢見而疑之,已齋宿,赴師座問曰:「某也日孜孜守戒,奉敬天主,幸在憫教,邇日以來,覺先生目有異也,何以數涕淚於弟子?」
279 拂即祭斯榖初不肯露,再三懇請,盡述向所見聞。如尼伯陸怡然曰:「是何足憂乎?天主主宰人物,惟其旨所置之,上天下地,吾儕無不奉焉。吾所為敬愛之者,非為天堂地獄,為其至尊至善,自當敬、自當愛耳。今雖棄我,何敢毫髮懈惰,惟益加敬慎事之,恐在地獄時,即欲奉事而不可及矣。」
280 拂即祭斯榖睹其容也,聽其語也,恍然悟而嘆曰:「誤哉前者所聞,有學道如斯,而應受地獄殃者乎?天主必躋爾天堂矣。」
281 四、天堂地獄與輪回報應
282 天堂地獄即儒家近君子遠小人
283 夫此天堂地獄,其在成德之士,少借此意以取樂而免苦也,多以修其仁義而已矣。何者?天堂非他,乃古今仁義之人所聚光明之宇;地獄亦非他,乃古今罪惡之人所流穢污之域。升天堂者,已安其心乎善,不能易也;其落地獄者,已定其心乎惡,不克改也。吾願定心於德,勿移於不善;吾願長近仁義之君子,求離罪惡之小人。誰雲以利害分志,而在正道之外乎?儒者攻天堂地獄之說,是未察此理耳已。
284 天堂地獄與佛教輪回不同
285 中士曰:茲與浮屠勸世、輪回變禽獸之說,何殊?
286 ⑴天堂地獄是真輪回是假
287 西士曰:遠矣。彼用「虛無」者偽詞,吾用「實有」者至理;
288 ⑵輪回只言利而天堂地獄由利入義
289 彼言輪回往生,止於言『利』;吾言天堂地獄利害,明揭利以引人於『義』。豈無辯乎?且夫賢者修德,雖無天堂地獄,不敢自已,況實有之。
290 天堂地獄與報應比較
291 中士曰:善惡有報,但云必在本世,或不於本身,必於子孫耳,不必言天堂地獄。
292 ⑴本世報應的局限
293 西士曰:本世之報微矣,不足以充人心之欲,又不滿誠德之功,不足現上帝賞善之力量也。公相之位,極重之酬矣,若以償德之價,萬不償一矣,天下固無可以償德之價者也。修德者雖不望報,上帝之尊豈有不報之盡滿者乎?王者酬臣之功,賞以三公足矣,上帝之ǘ於是乎?止乎人之短,於量也如是。
294 ⑵報與子嗣的局限
295 ①無於嗣者不得報應
296 夫世之仁者不仁者,皆屢有無嗣者,其善惡何如報也?
297 ②報與子孫不公平
298 我自為我,子孫自為子孫。夫我所親行善惡,盡以還之子孫,其可為公乎?且問天主既能報人善惡,何有能報其子孫,而不能報及其躬?苟能報及其躬,何以舍此而遠俟其子孫乎?且其子孫又有子孫之善惡,何以為報?亦將俟其子孫之子孫,以ㄖ歟?爾為善,子孫為惡,則將舉爾所當享之賞,而盡加諸其為惡之身乎,可謂『義』乎?爾為惡,子孫為善,則將舉爾所當受之刑,而盡置諸其為善之躬乎,可為『仁』乎?非但王者,即霸者之法,罪不及胄;天主舍其本身,而惟胄是報耶?更善惡之報於他人之身,紊宇內之恆理,而俾民疑上帝之仁義,無所益於為政,不如各任其報耳。
299 五、用理証明天堂地獄的存在
300 用理証明勝於眼睛觀看
301 中士曰:先生曾見有『天堂地獄』,而決曰有?
302 西士曰:吾子已見無天堂地獄,而決曰無?何不記前所云乎?智者不必以肉眼所見之事,方『信』其有。理之所見者,真於肉眼。夫耳目之覺,或常有差;理之所是,必無謬也。
303 天堂地獄存在的証明
304 中士曰:願聞此理。
305 ⑴以人生的缺限証明
306 西士曰:
307 ①凡物都有目的地
308 一曰:凡物類各有本性所向,必至是而定止焉;得此,則無複他望矣。人類亦必有止。
309 ②本世沒有人的至善之地
310 然觀人之常情,未有以本世之事為足者,則其心之所止不在本世明也。不在本世,非在後世天堂歟?蓋人心之所向,惟在『全福』,眾福備處,乃謂『天堂』。是以人情未迄於是,未免有冀焉。
311 ③人的壽命終有界限
312 全福之內含壽無疆,人世之壽--雖欲信天、地、人三皇及楚之冥靈、上古大椿--其壽終有界限,則現世悉有缺也。所謂世間無全福,彼善於此則有之;至於天堂,則止弗可尚,人性於是止耳。
313 ⑵以人的願望証明
314 二曰:人之所願,乃知無窮之真,乃好無量之好。今之世也,真有窮、好有量矣,則於是不得盡其性矣。夫性是天主所賦,豈徒然賦之?必將充之,亦必於來世盡充之。
315 ⑶以現世的賞罰証明
316 ①非天堂無以報德
317 三曰:德於此無價也,雖舉天下萬國而市之,未足以還德之所值,苟不以天堂報之,則有德者不得其報稱矣。
318 ②非地獄無以報罪
319 得罪上帝,其罪不勝重,雖以天下之極刑誅之,不滿其咎,苟不以地獄永永殃之,則有罪者不得其報稱矣。天主掌握天下人所行,而德罪無報稱,未之有也。
320 ⑷以現世的不公平証明
321 四曰:上帝報應無私,善者必賞,惡者必罰。如今世之人,亦有為惡而富貴安樂,為善而貧賤苦難者,上帝固待其人之既死,然後取其善者之魂而天堂福之,審其惡者之魂而地獄刑之。不然,何以明至公、至審乎?
322 六、善惡報應與現世賞罰
323 現世善惡之報以勸善詛惡
324 中士曰:善惡之報,亦有現世何如?
325 西士曰:設令善惡之報咸待於來世,則愚人不知來世之應者,何以驗天上之有主者?將益放恣無忌。故犯彞者,時遇飢荒之災,以懲其前而戒其後;順理者,時蒙吉福之降,以ㄓ諭而勸其來也。
326 以天堂地獄賞罰善終惡終
327 然天主至公,無不盡賞之善,無不盡罰之惡。故終身為善不易其心,則應登天堂,享大福樂而賞之;終身為惡至死不悛,則宜墮地獄,受重禍災而罰之。
328 對微善與微過
329 其有為善而貧賤者,或因為善之中有小過惡焉,故上帝以是現報之,至於歿後,既無所欠,則入全福之域,永享常樂矣。亦有為惡而富貴者,乃行惡之際並有微善存焉,故上帝以是償之,及其死後,既無可舉,則陷深陰之獄,永受罪苦矣。夫宇宙內外,災祥由天主歟?由命歟?天主令外固無他命也。
330 七、天堂地獄說與儒家經典
331 中士曰:儒者以聖人為宗,聖人經傳示教,遍察吾經傳,通無天堂地獄之說,豈聖人有未達此理乎?何以隱而未著?
332 經典中無天堂地獄釋疑
333 ⑴聖人傳教有數傳不盡者
334 西士曰:聖人傳教,視世之能載,故有數傳不盡者。
335 ⑵聖人言語沒有筆錄子冊
336 又或有面語,而未悉錄於冊者。
337 ⑶後世有所遺失
338 或已錄,而後失者。
339 ⑷後世有所刪節
340 或後頑史不信,因削去之者。
341 ⑸不可完全以書為准
342 況事物之文,時有換易,不可以無其文即云無其事也。
343 ⑹今儒只讀其書不明其義
344 今儒之謬攻古書,不可勝言焉。急乎文,緩乎意,故今之文雖隆,今之行實衰。
345 儒家經典中對天堂的肯定
346 《詩》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又曰:「世有哲王,三後在天。」《召誥》曰:「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茲殷多先哲王在天。」夫在上、在天、在帝左右,非天堂之謂,其何歟?
347 論儒家經典與地獄
348 中士曰:察此經語,古之聖人已信死後固有樂地為善者所居矣。然地獄之說,決無可徵於經者。
349 ⑴以理斷地獄的存在
350 西士曰:有天堂自有地獄,二者不能相無,其理一耳。如真文王、殷王、周公在天堂上,則桀紂、盜跖必在地獄下矣。行異則受不同,理之常,固不容疑也。緣此,人之臨終,滋賢者則滋舒泰而略無駭色焉,滋不肖則滋逼迫而以死為痛苦不幸之極焉。
351 ⑵書可証有而不可証無
352 若以經書之未載為非真,且誤甚矣。西庠論之訣曰:「正書可証其有,不可証其無。」吾西國古經載,昔天主開闢天地,即生一男,名曰亞黨;一女,名曰厄襪,是為世人之祖。而不書伏羲,神農二帝。吾以此觀之,可証當時果有亞黨、厄襪夏娃二人,然而不可証其後之無伏羲、神農二帝也。若自中國之書觀之,可証古有伏羲、神農於中國,而不可証無亞當,夏娃二祖也。不然,禹跡不寫大西諸國,可謂天下無大西諸國哉?故儒書雖未明辯天堂地獄之理,然不宜因而不信也。
353 八、善惡與天堂地獄
354 人非登天堂即入地獄
355 中士曰:善者登天堂,惡者墮地獄,設有不善不惡之輩,死後當往何處?
356 西士曰:善惡無間,非善即惡,非惡即善,惟善惡之中有巨微之別耳。善惡譬若生死,人不生則死,未死則生,固無弗生弗死者也。
357 惡終則入地獄善終則登天堂
358 中士曰:使有人先為善,後變而為惡;有先為惡,後改而為善;茲二人身後何如?
359 西士曰:天主乃萬靈之父,限本世之界以勸吾儕於德,必以瀕死之候為定。故平生為善,須臾變心向惡而死,便為犯人,則受地獄常永之殃,其前善惟末減耳;平生為惡,今日改心歸善而死,則天主必扶而宥之,免前罪而授天堂,萬年永常受福也。
360 煉盡諸惡方可
361 中士曰:如此,則平生之惡無報焉?
362 西士曰:天主經云:「人改惡之後,或自悔之深,或以苦勞本身自懲,於以求天主之宥,天主必且赦之,而死後即可升天也。倘悔不深,自苦不及前罪,則地獄之內另有一處以置此等人,或受數日數年之殃,以補在世不滿之罪報也,補之盡則亦躡天。」其理如此。
363 九、君子必信天主且登天堂
364 中士曰:心悟此理之是,第先賢之書云:「何必信天堂地獄?如有天堂,君子必登之;如有地獄,小人必入之。吾當為君子則已。」此語庶幾得之?
365 西士曰:此語固失之。何以知其然乎?有天堂,君子登之必也,但弗信天堂地獄之理,決非君子。
366 不信有上帝者不是君子
367 中士曰:何也?
368 西士曰:且問乎子,不信有上帝,其君子人歟?否歟?
369 中士曰:否。詩曰:「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孰謂君子而弗信上帝者?
370 不信上帝至仁至公者不是君子
371 西士曰:不信上帝至仁至公,其君子人歟?否歟?
372 中士曰:否。上帝為仁之原也,萬物公主也,孰謂君子而弗信其至仁至公者耶?
373 不信天堂地獄的不是君子
374 西士曰:仁者為能愛人、能惡人。苟上帝不予善人升天堂,何足云能愛人?不迸惡人於地獄,何足云能惡人乎?夫世之賞罰大略,未能盡公,若不待身後以天堂地獄,還各行之當然,則不免乎私焉。弗信此,烏信上帝為仁、為公哉?且夫天堂地獄之報,中華佛老二氏信之,儒之智者亦從之,太東太西諸大邦無疑之,天主聖經載之,吾前者揭明理而顯之,則拗逆者必非君子也。
375 十、天堂地獄之苦樂
376 中士曰:如此,則固信之矣,然尚願聞其說。
377 西士曰:難言也。天主經中特舉其概,不詳傳之。然夫地獄之刑於今世之殃略近,吾可借而比焉;彼天堂之快樂,何能言乎?
378 地獄之苦
379 夫本世之患有息有終,地獄之苦無間無窮。
380 ⑴地獄之苦有二
381 聖賢論地獄分其苦勞二般:或責其內中,或責其表外。
382 ①外患
383 若凍熱之不勝,臭穢之難當,飢渴之至極,是外患也。
384 ②內禍
385 若戰慄視厲鬼魔威,恨妒瞻天神福樂,愧悔無及憶己前行,乃內禍也。
386 ⑵地獄之悔
387 雖然,罪人所傷痛莫深乎?所失之巨福也,故常哀哭自悔曰:「悲哉!吾生前為淫樂之微,失無窮之福而溺於此萬苦之聚穀乎,今欲改過免此而已遲。欲死而畢命以脫此而不得,蓋此非改過之時。」
388 ⑶地獄之刑
389 天主公法所使:以刑具苦痛其人,不令毀滅其體,而以悠久受殃也。
390 ⑷當以地獄之苦為戒
391 夫不欲死後落地獄,全在生時思省,思其苦,思其勞.思則戒,戒則不為陷溺之事,而地獄可免焉。
392 天堂之樂
393 設地獄之嚴刑不足以動爾心,天堂之福當必望之。
394 ⑴天堂之樂不可忖度
395 《經》曰:「天堂之樂,天主所備以待仁人者,目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及忖度者也。」從是可徵其處為眾吉所歸,諸凶之所遠焉。
396 ⑵天堂為全福之處
397 夫欲度天堂光景,且當縱目觀茲天地萬物,現在奇麗之景多有令人嘆息無已者。而即複推思,此乃上帝設之以為人民鳥獸共用之具。為善與作惡同寓之所,猶且制作成就如此;若其獨為善人造作全福之處,更當何如哉?必也:常為暄春,無寒暑之迭累;常見光明,無暮夜之屢更;其人常快樂,無憂怒哀哭之苦;常舒泰,無危險;韶華之容,常駐不變;歲年來往,大壽無減;常生不滅,周旋左右於上帝。
398 ⑶天堂為滿足之地
399 世俗之人烏能達之?烏能言釋之哉?夫眾福吉之溶泉,聖神所常嗜、所常食,嗜而未始乏,食而未始厭也。此其所享不等,僉由生時所為之善。功有多寡,而享福隨之,無有胥憎。何者?各滿其量也。譬長身者長衣,短身者短衣,長短各得其所,欲何憎之有?
400 ⑷俯視地獄之苦更增快樂
401 眾善為侶,和順親愛,俯視地獄之苦,豈不更增快樂也乎?白者比黑而彌白,光者比暗而彌光也。
402 不信天堂地獄的悲哀
403 天主正教以此頒訓於世,而吾輩拘於目所恆睹,不明未見之理。比如囚婦懷胎產子暗獄,其子至長而未知日月之光,山水人物之嘉,只以大燭為日,小燭為月,以獄內人物為齊整,無以尚也,則不覺獄中之苦,殆以為樂不思出矣。若其母語之以日月之光輝、貴顯之裝飾、天地境界之文章廣大數萬里高億萬丈,而後知容光之細,桎梏之苦、囹圄之窄穢,則不肯複安為家矣。乃始晝夜圖脫其手足之桎梏,而出尋朋友親戚之樂矣。世人不信天堂地獄,或疑,或誚,豈不悲哉?
404 十一、結語
405 中士曰:悲哉!世人不為二氏所誕,則蕩蕩如無牧之群,以苦世為樂地天堂耳。茲語也,慈母之訓也。吾已知有本家,尚願習回家之路。
406 西士曰:正路茅塞,邪路反闢,故固有不知其路而妄為引者。真似偽也,偽遠真也,不可錯認也,向萬福而卒至萬苦,皋彼行路,慎之哉?
407 第七節 論人性本善,而述天主門士正學
408 第七篇 論人性本善,而述天主門士正學。
409 一、人性本善
410 中士曰:先辱示以天主為兆民尊父,則知宜慕愛。次示人類靈魂身後不滅,則知本世暫寄,不可為重。複聞且有天堂為善者升焉,居彼已定心修德以事上帝,與神人為侶;況有地獄,居彼已定心不改惡,以受刑殃致萬世不可脫也。茲欲詢『事天主正道』。夫吾儒之學,以率性為修道,設使性善,則率之無錯;若或非盡善,性固不足恃也,奈何?
411 人性的含義
412 西士曰:吾觀儒書,嘗論性情,而未見定論之訣,故一門之中恆出異說。知事而不知己本,知之亦非知也。欲知人性本善耶,先論何謂『性』、何謂『善惡』。
413 ⑴性與善惡的含義
414 ①性是各物類之本體
415 夫「性」也者,非他,乃各物類之本體耳。曰各物類也,則同類同性,異類異性。曰「本」也,則凡在別類理中,即非茲類本性;曰「體」也,則凡不在其物之體界內,亦非性也。但物有自立者,而性亦為自立;有依賴者,而性兼為依賴。
416 ②善是可愛可欲
417 可愛、可欲謂善,
418 ③惡是可惡可疾
419 可惡可疾謂惡也。
420 通此義者,可以論人性之善否矣。
421 ⑵人性與理
422 ①人性是能推理
423 西儒說「人」云,是乃『生覺者』、能推論理也。曰生,以別於金石;曰覺,以異於草木;曰能推論理,以殊乎鳥獸;曰推論不直曰明達,又以分之乎鬼神。鬼神者,徹盡物理如照如視,不待推論;人也者,以其前推明其後,以其顯驗其隱,以其既曉及其所未曉也。故曰能推論理者立人於本類,而別其體於他物,乃所謂人性也。仁義禮智,在推理之後也。
424 ②人性不是理
425 「理」也,乃依賴之品,不得為人性也。古有歧『人性之善』否,誰有疑「理」為有弗善者乎?孟子曰:「人性與牛犬性不同。」解者曰:「人得性之正,禽獸得性之偏也。」「理」則無二無偏,是古之賢者固不同「性」於「理」矣。釋此,庶可答子所問人性善否歟?
426 人性本善的含義
427 ⑴人性是天主所造
428 若論厥性之『體』及『情』,均為天主所化生。
429 ⑵以理為主則俱善
430 而以『理』為主,則俱可愛可欲,而本善無惡矣。
431 ⑶以情為主則善惡無定
432 至論其用機,又由乎我,我或有可愛、或有可惡,所行異則用之善惡無定焉,所為情也。
433 ⑷性無疾病則無有不善
434 夫性之所發,若無病疾必自聽命於理,無有違節,即無不善。
435 ⑸情有疾病則鮮合其真
436 然情也者,性之足也,時著偏疾者也,故不當壹隨其欲,不察於理之所指也。身無病時,口之所啖,甜者甜之,苦者苦之;乍遇疾變,以甜為苦,以苦為甜者有焉。性情之已病,而接物之際誤感而拂於理,其所愛惡,其所是非者,鮮得其正、鮮合其真者。
437 ⑹人性本善不會變化
438 然本性自善,此亦無礙於稱之為善。蓋其能推論理,則良能常存;可以認本病,而複治療之。
439 性與善惡
440 中士曰:貴邦定善之理曰:可愛;定惡之理曰:可惡。是一說固盡善惡之情。蔽國之士有曰:「出善乃善,出惡乃惡。」亦是一端之理。若吾性既善,此惡自何來乎?
441 ⑴能行善惡之人性非惡
442 西士曰:吾以性為能行善惡,固不可謂性自本有惡矣。惡非實物,乃無善之謂,如死非他,乃無生之謂耳。如士師能死罪人,詎其有「死」在己乎?
443 ⑵人自願行善才是真善
444 苟世人者,生而不能不為善。從何處可稱成善乎?天下無無意於為善而可以為善也。吾能無強我為善而自往為之,方可謂為善之君子。
445 ⑶人能行善惡是天主祝福
446 天主賦人此性,能行二者,所以厚人類也,其能取舍此善,非但增為善之功,尤俾其功為我功焉. 故曰:「天主所以生我,非用我;所以善我,乃用我。」此之謂也。即如設正鵠,非使射者失之;亦猶惡情於世,非以使人為之。
447 ⑷人行善才是善人
448 彼金石鳥獸之性不能為善惡,不如人性能之以建其功也。其功非功名之功,德行之真功也。人之性情雖本善,不可因而謂世人之悉善人也,惟有德之人乃為善人。德加於善,其用也,在本善性體之上焉。
449 良善與習善
450 中士曰:性本必有德,無德何為善?所謂君子,亦複其初也。
451 ⑴原善非至善
452 西士曰:設謂善者惟複其初,則人皆生而聖人也,而何謂「有生而知之,有學而知之」之別乎?如謂德非自我新知,而但返其所已有;已失之大犯罪,今複之不足以為大功。
453 ⑵良善與習善的區別
454 則固須認二善之品矣:
455 ①良善無功而習善有德
456 性之善,為『良善』;德之善,為『習善』。夫良善者,天主原化性命之德,而我無功焉;我所謂功,止在自習積德之善也。孩提之童愛親,鳥獸亦愛之;常人不論仁與不仁,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即皆怵惕;此皆『良善』耳,鳥獸與不仁者何德之有乎?見義而即行之,乃為德耳。彼或有所未能、或有所未暇視義,無以成德也。
457 ②良善與習善的比喻
458 故謂『人心者』,始生如素簡無所書也,又如艷貌女人,其美則可愛,然皆其父母之遺德也,不足以見其本德之巧;若視其衣錦尚絅,而後其德可知也,茲乃女子本德矣。吾性質雖妍,如無德以飾,之何足譽乎?吾兩國學者謂德乃神性之寶服,以久習義、念義行生也。謂「服」,則可著、可脫,而得之於忻然為善之念,所謂聖賢者也;不善者反是。但得與罪皆無形之服也,而惟無形之心——即吾所謂神者——衣之耳。
459 外形與內神
460 中士曰:論性與德,古今眾矣,如闡其衷根,則茲始聞焉。夫為非義,猶以污穢染本性;為義,猶以文錦彰之。故德修而性彌美焉,此誠君子修己之功。然又有勉於『外事』,而不複反本者。
461 ⑴世人不識內神以外物為務
462 西士曰:惜哉!世俗之盡日周望,殫心力以疊偽珍悅肉眼,而不肯略啟心目以視千萬世之文彩、內神之真寶也,宜其逐日操心困苦,而臨終之候,哀痛懼慄如畜獸被牽於屠矣。
463 ⑵內神所欲為無窮之福
464 天主生我世間,使我獨勤事於德業,常自得無窮之福,不煩外借焉。而我自棄之,反以行萬物之役,趨百危險,誰咎乎,誰咎乎?夫人非願為尊富,惟願恆得其所欲耳。得所欲之路,無他,惟勿重其所求得之不在我者焉。我固有真我也,我自害之心之害,乃真害也。
465 ⑶外形為內神之器
466 人以形、神兩端相結成人,然神之精超於形,故智者以神為真己,以形為藏己之器。古有賢臣亞那,為篡國者所傷,泰然曰:「爾傷亞那之器,非能傷『亞那者』也。」此所謂達人者也。
467 知與行
468 中士曰:人亦誰不知違義之自殃,從德者之自有大吉盛福,而不須外具也。然而務德者世世更稀,其德之路,難曉乎?抑難進乎?
469 ⑴知行俱難
470 西士曰:俱難也,進尤甚焉。
471 ⑵知而不行其罪更大
472 知此道而不行,則倍其愆,且減其知。比於食者,而不能化其所食,則充而無養,反傷其身。
473 ⑶力行益知
474 力行焉,踐其所知,即增闢其才光,益厚其心力,以行其餘。試之則覺其然焉。
475 二、天學正義
476 中士曰:吾中州士,古者學聖教而為聖。今久非見聖人,則竊疑今之學,非聖人之學。茲願詳示學術。
477 西士曰:嘗竊視群書,論學各具己私。若已測悟公學,吾何不聽命,而複有稱述西庠學乎?顧取舍之在子耳。
478 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
479 夫學之謂,非但專效先覺行動語錄謂之學,亦有自己領悟之學;有視察天地萬物而推習人事之學。故曰智者不患乏書冊、無傳師,天地萬物盡我師、盡我券 也。學之為字,其義廣矣,正邪、大小、利鈍均該焉。彼邪學固非子之所問,其勢利及無益之習,君子不以營心焉。吾所論學惟內也,為己也,約之以一言,謂成己也。
480 學習是由內而外的修養
481 世之弊非無學也,是乃徒習夫寧無習之方,乃竟無補乎行。吾儕本體之神,非徒為精貴,又為形之本主,故神修即形修,神成即形無不成矣。是以君子之本業特在於神,貴邦所謂無形之心也。
482 學習分為形神兩個方面
483 ⑴有形之身交覺於物
484 有形之身得耳、口、目、鼻、四肢、五司,以交覺於物。
485 ⑵無形之神接通於物
486 無形之神有三司,以接通之:曰司記含、司明悟、司愛欲焉。
487 ①司記含者的作用
488 凡吾視聞啖覺,即其像由身之五門竅,以進達於神,而神以『司記者』受之。如藏之倉庫,不令忘矣。
489 ②司明悟者的作用
490 後吾欲明通一物,即以『司明者』取其物之在司記者像,而委屈折衷其體,協其性情之真,於理當否?
491 ③司愛欲者的作用
492 其善也,吾以司愛者愛之、欲之;其惡也,吾以司愛者惡之、恨之。蓋『司明者』,達是又達非,『司愛者』,司善善又司惡惡者也。三司已成,吾無事不成矣。
493 學習的動力在乎仁愛
494 又其司愛、司明者已成,其司記者自成矣,故講學只論其二爾已。
495 ⑴司愛者與司明者的本性
496 司明者尚真,司愛者尚好。是以吾所達愈真,其真愈廣闊,則司明者愈成充;吾所愛益好,其好益深厚,則司愛益成就也。若司明不得真者,司愛不得好者,則二司者俱失其養,而神乃病餒。
497 ⑵司愛與司明不可偏廢
498 司明之大功在義,司愛之大本在仁,故君子以仁義為重焉。二者相須,一不可廢。然惟司明者明仁之善,而後司愛者愛而存之;司愛者愛義之德,而後司明者察而求之。
499 ⑶司明以司愛為始終
500 但仁也者,又為義之至精。仁盛,則司明者滋明,故君子之學,又以仁為主焉。仁,尊德也,德之為學,不以強奪,不以久藏毀而殺,施之與人而更長茂。在高益珍,所謂德在百姓為銀,在牧者為金,在君者為貝也。嘗聞智者為事,必先立一主意,而後圖其善具以獲之,如旅人先定所往之域,而後尋詢去路也。終之意固在其始也。
501 學習的目的在於合天主聖旨
502 夫學道亦要識其向往者,吾果為何者而學乎?不然則貿貿而往,自不知其所求。或學特以知識,此乃徒學;或以售知,此乃賤利;或以使人知,此乃罔勤;或以誨人,乃所為慈;或以淑己,乃所為智。故吾曰學之上志惟此,成己以合天主之聖旨耳。所謂由此而歸此者也。
503 愛天主就是成己之學
504 中士曰:如是,則其成己為天主也,非為己也,則母奈外學也。
505 西士曰:烏有成己而非為己者乎?其為天主也,正其所以成也。仲尼說仁惟曰愛人,而儒者不以為外學也。餘曰仁也者,乃愛天主與夫愛人者,崇其宗原而不遺其枝派,何以謂外乎?人之中雖親若父母,比於天主者,猶為外焉。況天主常在物內,自不當外。意益高者學益尊,如學者之意止於一己,何高之有?至於為天主,其尊乃不可加矣,孰以為賤乎?聖學在吾性內,天主銘之人心原不能壞,貴邦儒經所謂明德、明命是也。
506 學習以知為始以行為終
507 但是明為私欲蔽掩以致昏瞑,不以聖賢躬親喻世人,豈能覺?恐以私欲誤認明德,愈悖正學耳。然此學之貴,全在力行而近人。妄當之以講論,豈知善學之驗在行德,不在言德乎。然其講亦不可遺也,講學也者,溫故而習新,達蘊而釋疑,奮己而勸人,博學而篤信者也。善之道無窮,故學為善者與身同終焉,身在不可一日不學。凡曰已至,其必未起也;凡曰吾已不欲進於善,即是退複於惡也。
508 三、修養工夫
509 改惡遷善
510 中士曰:此皆真語,敢問下手工夫?
511 ⑴修養須先去己惡
512 西士曰:吾素譬此工如圃然,先繕地,拔其野草,除其瓦石,注其泥水於溝壑,而後藝嘉種也。學者先去惡而後能致善,所謂有所不為方能有為焉。未學之始,習心橫肆,其惡根固深透乎心,抽使去之,可不黽黽乎?勇者克己之謂也。童年者蚤即於學,其工如一,得工如十,無前習之累故也。古有一善教者,子弟從之,必問:曾從他師否,以從他師者,為其已┑戈偈敝誤,必倍其將誠之儀,一因改易其前誤,一因教之以知新也。既已知學矣,尚迷乎色欲,則何以建於勇毅?尚驕傲自滿欺人,則何以進乎謙德?尚惑非義之財物,不返其主,則何以秉廉?尚溺乎榮顯功名,則何以超於道德?尚將怨天尤人,則何以立於仁義?截沼以醯鹽,不能斟之鬱鬯矣。知己之惡者,見善之倪,而易入於德路者也。
513 ⑵改惡遷善須日月省察
514 欲剪諸惡之根,而興己於善,不若守敝會規例,逐日再次省察。凡己半日間,所思所言所行善惡:有善者,自勸繼之;有惡者,自懲絕之。久用此功,雖無師保之責,亦不患有大過。然勤修之至,恆習見天主於心目,儼如對越。至尊不離於心,枉念自不萌起,不須他功,其外四肢莫之禁,而自不適於非義矣。
515 ⑶改惡之要在於痛悔
516 故改惡之要,惟在深悔。悔其昔所已犯,自誓弗敢再蹈。心之既沐,德之寶服可衣焉。
517 愛天主
518 ⑴愛天主是第一仁德
519 ①仁為眾德之要
520 夫德之品眾矣,不能具論,吾今為子惟揭其綱,則仁其要焉。得其綱,則餘者隨之,故《易》云:「元者,善之長;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521 ②仁即愛天主愛人
522 夫仁之說,可約而以二言窮之,日:「愛天主,為天主無以尚;而為天主者,愛人如己也。」行斯二者,百行全備矣。
523 ③愛天主就會愛人
524 然二亦一而已,篤愛一人,則並愛其所愛者矣。天主愛人,吾真愛天主者,有不愛人者乎?
525 ④人應當愛天主
526 此仁之德所以為尊,其尊非他,乃因上帝。借令天主所以成我者,由他外物,又或求得之而不能得,則尚有歉。然皆由我內關,特在一愛雲耳。孰曰吾不能愛乎?天主諸善之聚,化育我,施生我,使我為人不為禽蟲,且賜之以作德之性。吾愛天主,即天主亦寵答之,何適不詳乎?
527 ⑤人應當竭力愛天主
528 人心之司愛向於善,則其善彌大,司愛者亦彌充。天主之善無限界,則吾德可長無定界矣,則夫能充滿我情性惟天主者也。然於善有未通,則必不能愛。故知寸貝之價當百,則愛之如百;知拱壁之價當千,則愛之如千。是故愛之機在明達,而欲致力以廣仁,先須竭心以通天主之事理,乃識從其教也。
529 ⑵天主真實可信可為仁德之基
530 中士曰:天主事理目不得見,所信者人所言所錄耳,信人之知,惟恍惚之知,何能決所向往?
531 西士曰:人有形者也,交於人道者,非信人不可,況交乎無形者耶?今餘不欲揭他遠事也。子孝嚴親無所不至,然子何以知孝?惟信人之言,知其乃生己之父也;非人言,自何以知之乎?子又忠於君,雖捐命無悔,其為君,亦只信經書所傳耳,臣孰自知其為己君乎?則吾所信有實據,不可謂不真切明曉,足以為仁之基也。況夫天主事,非一夫之言,天主親貽正經,諸國之聖賢傳之,天下之英俊僉從之,信之固不為妄,何恍惚之有?
532 ⑶天下萬物皆由愛作
533 中士曰:如此則信之無容疑矣。但仁道之大,比諸天地無不覆載,今曰一愛已爾,似乎太隘。
534 西士曰:血氣之愛尚為群情之主,矧神理之愛乎?試如逐財之人,以富為好,以貧為醜,則其愛財也。如未得,則欲之;如可得,則望之;如不可得,則棄志;既得之,則喜樂也。若更有奪其所取者,則惡之;慮為人之所奪,則避之。如可勝,則發勇爭之;如不可勝,則懼之;一旦失其所愛,則哀之;如奪我愛者強而難敵,則又或思御之,或欲複之而忿怒也。此十一情者特自一愛財所發。總之,有所愛,則心搖,其身體豈能靜漠無所為乎?故愛財者,必逝四極交易以殖貨;愛色者,必朝暮動費以備嬖妾;愛功名者,終身經歷百險,以逞其計謀;愛爵祿者,攻苦文武之業,以通其幹才。天下萬事皆由愛作,而天主之愛獨可已乎?愛天主者,固奉敬之,必顯其功德,揚其聲教,傳其聖道,闢彼異端者。
535 愛人
536 ⑴愛人是愛天主的果效
537 然愛天主之效,莫誠乎愛人也。所謂仁者愛人,不愛人,何以驗其誠敬上帝歟?愛人非虛愛,必將渠飢則食之,渴則飲之,無衣則衣之,無屋則舍之,憂患則恤之、慰之;愚蒙則誨之,罪過則諫之,侮我則恕之,既死則葬之,而為代祈上帝,且死生不敢忘之。故昔大西有問於聖人者曰:「行何事則可以至善與?」曰:「愛天主,而任汝行也。」聖人之意乃從哲引者固不差路矣。
538 ⑵仁愛的真諦
539 中士曰:司愛者用於善人可耳;人不皆,善其惡者必不可愛,況厚愛乎?若論他人,其無大損;若論在五倫之間,雖不善者,我中國亦愛之,故父為瞽瞍,弟為象,舜猶愛友焉。
540 西士曰:俗言仁之為愛,但謂愛者可相答之物耳,故愛鳥獸金石非仁也。然或有愛之而反以仇,則我可不愛之乎?
541 ①仁愛在愛其人之善
542 夫仁之理,惟在愛其人之得善之美,非愛得其善與美而為己有也。譬如愛醴酒,非愛其酒之有美,愛其酒之好味,可為我嘗也,則非可謂仁於酒矣。愛己之子,則愛其有善,即有富貴、安逸、才學、德行,此乃謂仁愛其子;若爾愛爾子,惟為愛其奉己,此非愛子也,惟愛自己也,何謂之仁乎?
543 ②惡人亦有可取之善
544 惡者固不可愛,但惡之中亦有可取之善,則無絕不可愛之人。仁者愛天主,故因為天主而愛己愛人,知為天主則知人人可愛,何特愛善者乎?愛人之善,緣在天主之善,非在人之善。
545 ③惡人可以改惡化善
546 故雖惡者亦可用吾之仁,非愛其惡,惟愛其惡者之或可以改惡而化善也。況雙親兄弟君長與我有恩、有倫之相系,吾宜報之;有天主誡令慕愛之,吾宜守之;又非他人等乎,則雖其不善,豈容斷愛耶?人有愛父母不為天主者,茲乃善情非成仁之德也,雖虎之子為豹,均愛親矣。故有志於天主之旨,則博愛於人以及天下萬物,不須徒膠之為一體耳。
547 修養方法
548 中士曰:世之誦讀經書者,徒視其文而暗其旨。某曩者嘗誦《詩》云:「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今聞仁之玄論歸於天主,而始知詩人之旨也:志事上帝即德無缺矣。然仁既惟愛天主,則天主必眷愛仁人,何須焚香禮拜、誦經作功乎?吾檢慎於日用,各合其義,斯已焉。
549 ⑴兼用形神而事天主
550 西士曰:天主賜我形神兩備,我宜兼用二者以事之。天主繁育鳥獸,昭布萬像,而其竟莫有知所ūㄕ擼歡廊死嗄芙ǖ釤謾⑸櫪竇饋⑵戇菟芯以申感謝,何者?天主之愛人甚矣。大父之慈,恐人以外物幻其內仁,則命聖人作此外儀,以啟吾內德而常存省之,俾吾日日仰目禱祈其恩,既得之,則贊揚其盛而感之不忘,且以是明我本來了無毫髮之非上賜,而因以增廣吾仁,且令後世彌厚享賞也。
551 ⑵誦經叩拜以閒邪情
552 天主之經無他,只是欽崇上帝恩德而贊美之,或祈恕宥昔者所犯罪惡,或乞恩佑以勝危難、以避咎愆、以進於至德,故數數誦之者,必益敦信此道,愈闢心明以達學術之隱也。又恐污邪忘想,侵滑人心,因而渙散,於是天主又教之以禮,不拘男女咸日誦經拜叩以閒其邪。
553 ⑶循序漸進以合天主之旨
554 夫吾天主所授工夫,匪佛老空無寂寞之教,乃悉以誠實引心於仁道之妙。故初使掃去心惡,次乃光其暗惑,卒至合之於天主之旨,俾之化為一心,而與天神無異。用之必有其驗,但今不暇詳解耳。吾竊視貴邦儒者病正在此,第言明德之修,而不知人意易疲,不能自勉而修,又不知瞻仰天帝以祈慈父之佑,成德者所以鮮見。
555 四、佛道非正教
556 天主只有一位
557 中士曰:拜佛像,念其經,全無益乎?
558 西士曰:奚啻無益乎,大害正道。惟此異端,愈祭拜尊崇,罪愈重矣。一家止有一長,二之則罪;一國惟得一君,二之則罪;乾坤亦特由一主,二之豈非宇宙間重大罪犯乎?儒者欲罷二氏教於中國,而今乃建二宗之寺觀,拜其像,比如欲枯槁惡樹而厚培其本根,必反榮焉。
559 佛道非天主代理
560 中士曰:天主為宇內至尊無疑也,然天下萬國九州之廣,或天主委此等佛祖、神仙、菩薩保固各方,如天子宅中,而差官布政於九州百郡,或者貴方別有神祖耳。
561 西士曰:此語本失而似得,不細察則誤信之矣。
562 ⑴天主無須二氏代理
563 天主者非若地主但居一方,不遣人分任,即不能兼治他方者也。上帝知能無限,無外為而成,無所不在,所御九天萬國,體用造化,比吾示掌猶易,奚待彼流人代司之哉?
564 ⑵天主教與佛道不同
565 且理無二是,設上帝之教是,則他教非矣;設他教是,則上帝之教非矣。朝廷設官分職,咸奉一君,無異禮樂,無異法令。彼二氏教自不同,況可謂天主同乎?
566 ⑶二氏非天主代理
567 彼教不尊上帝,惟尊一己耳,已昧於大原大本焉。所宣誨諭大非天主之制具,可謂自任,豈天主任之乎?
568 天主經曰:「妨之妨之:有著羊皮而內為豺狼極猛者;善樹生善果,惡樹生惡果;視其所行,即知何人。」謂此輩耳。
569 佛教非正教
570 ⑴佛經荒誕不經
571 凡經半句不真,決非天主之經也。天主者,豈能欺人,傳其偽理乎?異端偽經,虛詞誕言難以勝數,悉非由天主出者,如曰「日輪夜藏須彌山之背」;曰「天下有四大部州,皆浮海中,半見半浸」;曰「阿亟以左右手掩日月,為日月之蝕」。此乃天文地理之事,身毒國原所未達,吾西儒笑之而不屑辯焉。
572 ⑵佛教不合人倫
573 吾今試指釋氏所論人道之事三四處,其失不可勝窮也。
574 ①四生六道輪回
575 曰:四生六道,人魂輪回,
576 ②人魂輪回
577 又曰:殺生者靈魂不升天堂,或歸天堂亦複回生世界,以及地獄充滿之際,複得再生於人間,
578 ③禽獸得道
579 又曰禽獸聽講佛法亦成道果,此皆拂理之語,第四、五篇已明辯之。
580 ④婚姻非正道
581 又言婚姻俱非正道,則天主何為生男女以傳人類,豈不妄乎?無婚配,拂從何生乎?禁殺生複禁人娶,意惟滅人類而讓天下於畜類耳。
582 ⑶佛教修行不公正
583 ①誦經得升天堂
584 又有一經,名曰《大乘妙法蓮花經》,囑其後曰:「能誦此經者,得到天堂受福。」今且以理論之,使有罪大惡極之徒,力能置經誦讀,則得升天受福;若夫修德行道之人,貧窮困苦買經不便,亦將墜於地獄與?
585 ②誦佛號免罪罰
586 又曰呼誦「南無阿彌陀佛」不知幾聲,則免前罪,而死後平吉了無凶禍。如此其易即可自地獄而登天堂乎?豈不亦無益於德,而反導世俗以為惡乎?小人聞而信之,孰不遂私欲,污本身、侮上帝、亂五倫,以為臨終念佛者若干次,可變為仙佛也。天主刑賞,必無如是之失公失正者。夫「南無阿彌陀」一句有何深妙,即可逃重殃而著厚賞?不贊德,不祈佑,不悔己前罪,不述宜守規誡,則從何處立功修行哉?世人交友,或有一二語誑,終身不敢盡信其言。今二氏論大事,許多誑謬,人尚畢信其餘,何也?
587 ⑷神佛是偶像
588 中士曰:佛神諸像何從而起?
589 ①神像是世人之像
590 西士曰:上古之時,人甚愚直,不識天主,或見世人略有威權,或自戀愛己親,及其死而立之貌像,建之祠宇廟禰,以為思慕之跡。暨其久也,人或進香獻紙以祈福佑。
591 ②佛像是惡人自稱
592 又有最惡之人以邪法制服妖怪,以此異事自稱『佛仙』,假布誡術,詐為福祉,以駭惑頑俗,而使之塑像祀奉,此其始耳。
593 ⑸神佛靈異釋疑
594 中士曰:非正神,何以天主容之,不滅之?且有焚禱像下,或致感應者。
595 ①神佛感應的原因
596 西士曰:有應也,亦有不應也,則其應非由彼神邪像也。
597 a、『人心自靈』
598 人心自靈,或有非理,常自驚詫已而規其隱者,不須外威也。
599 b、邪神魔鬼的作用
600 又緣人既為非,則天主棄之不佑,故邪神魔鬼潛附彼像之中,得以侵迷誑誘,以增其愚。夫人既奉邪神,至其已死,靈魂墜於地獄,卒為魔鬼所役使,此乃魔鬼之願也。
601 ②天主對神佛的轄制
602 幸得天主不甚許此等邪神發見於人間,見亦少以美像,常睹醜惡,或一身百臂,或三頭六臂,或牛頭,或龍尾等怪類,正欲人覺悟,知其非天上容貌,乃諸魔境惡相耳。
603 ③人應當醒悟
604 而人猶迷惑,塑其像而置之金座,拜之,祀之。悲哉!
605 五、三亟教非正教
606 夫前世貴邦三教各撰其一,近世不知從何出一妖怪,一身三首,名曰『三亟教』。庶氓所宜駭避,高士所宜疾擊之,而乃倒拜師之,豈不愈傷壞人心乎?
607 中士曰:曾聞此語,然儒者不與也,願相與直指其失。
608 西士曰:吾且具四五端實理,以証其誣,
609 一教不可能三函
610 一曰:三教者,或各真全,或各偽缺;或一真全,而其二偽缺也。苟各真全,則專從其一而足,何以其二為乎?苟各偽缺,則當竟為卻屏,奚以三海蓄之哉?使一人習一偽教,其誤已甚也,況兼三教之偽乎?苟惟一真全,其二偽缺,則惟宜從其一真,其偽者何用乎?
611 三亟教其謬更甚
612 一曰:輿論云:「善者以全成之,惡者以一耳。」一艷貌婦人,但乏鼻,人皆醜之。吾前明釋二氏之教,俱各有病,若欲包含為一,不免惡謬矣。
613 三亟教使信心薄弱
614 一曰:正教門,令入者篤信,心一無二。若奉三亟之教,豈不俾心分於三路,信心彌薄乎?
615 不可強同三教
616 一曰:三門由三氏立也。孔子無取於老氏之道,則立儒門。釋氏不足於道、儒之門,故又立佛門於中國。夫三宗自己意不相同,而二千年之後測度彼三心意,強為之同,不亦誣歟?
617 三教無法統一
618 一曰:三教者,一尚「無」,一尚「空」,一尚「誠」「有」焉。天下相離之事,莫遠乎虛實有無也。借彼能合有與無、虛與實,則吾能合水與火、方與圓、東與西、天與地也,而天下無事不可也。胡不思每教本戒不同,若一戒殺生,一令用牲祭祀,則亟三者欲守此固違彼,守而違,違而守,詎不亂教之極哉?於以從三教,寧無一教可從。無教可從,必別尋正路,其從三者,自意教為有餘,而實無一得焉。不學上帝正道,而殉人夢中說道乎?夫真維一耳,道契於其真,故能榮生。不得其一,則根透不深;根不深,則道不定;道不定,則信不篤。不一、不深、不篤,其學烏能成乎?
619 六、結語
620 中士曰:噫嘻!寇者殘人,深夜而起;吾儕自救,猶弗醒也。聞先生之語,若霹靂焉,動吾眠,而使之覺。雖然,猶望卒以正道之宗援我。
621 西士曰:心既醒矣,眼既啟矣,仰天而祈上佑,其時也夫。
622 第八節 總舉大西俗尚,而論其傳道之士所以不娶之意,並釋天主降生西土來由
623 第八篇 總舉大西俗尚,而論其傳道之士所以不娶之意,並釋天主降生西土來由。
624 一、天主教國家的風俗習慣
625 中士曰:貴邦既習天主之教,其民必醇樸,其風必正雅,願聞所尚。
626 以學道為本業
627 西士曰:民之用功乎聖教,每每不等,故雖雲一道,亦不能同其所尚。然論厥公者,吾大西諸國且可謂以學道為本業者也,故雖各國之君,皆務存道正傳。
628 以教皇為尊
629 又立有最尊位,曰教化皇,專以繼天主頒教諭世為己職,異端邪說不得作於列國之間。主教者之位,享三國之地,然不婚配,故無有襲嗣,惟擇賢而立,餘國之君臣皆臣子服之。蓋既無私家,則惟公是務;既無子,則惟以兆民為子。是故迪人於道,惟此殫力;躬所不能及,則委才全德盛之人,代悔牧於列國焉。
630 主日禮拜
631 列國之人,每七日一罷市,禁止百工,不拘男女尊卑,皆聚於聖殿,謁禮拜祭,以聽談道解經者終日。
632 以講學勸善為務
633 又有豪士數會,其朋友出游於四方,講學勸善。間有敝會,以耶穌名為號,其作不久,然已三四友者,廣聞信於諸國,皆願求之以誘其子弟於真道也。
634 二、耶穌會士絕色之意
635 對耶穌會士絕色的辯護
636 中士曰:擇賢以君國,布士以訓民,尚德之國也,美哉風矣!又聞尊教之在會者無私財,而以各友之財共焉;事無自專,每聽長者之命焉。其少也,成己德、博己學耳;壯者,學成而後及於人。以文會,以誠約,吾中夏講道者或難之。然有終身絕色、終不婚配之戒,未審何意?夫生類自有之情,宜難盡絕,上帝之性,生生為本,祖考百千,其世傳之及我,可即斷絕乎?
637 ⑴絕色乃修德者自擇
638 西士曰:絕色一事,果人情所難,故天主不布之於誡律,強人盡守,但令人自擇,願者遵之耳。然其事難能,大抵可以驗德,難乎精嚴正行。凡人既引於德,則路定而不易矣。君子修德不憚劬苦,吾方寸之志已立,則世上無難事焉。使以難為為非義,則甚難為義者也。
639 ⑵天主有隙生之理
640 生生者上帝,死死者誰乎?二者本一,非由二心。未開天地千萬世以前,上帝無生一生者,生生之性何在乎?人心之卑瞑,莫測尊極之心,矧雲咎之哉?且人以上帝之心為心,非但以傳生為義,亦有隙生之理。
641 ⑶天下之人職責不同
642 夫天下人民,總合言之,如一全身焉,其身之心意惟一耳,各肢之所司甚重。令一身悉為首腹,胡以行動?令全身皆為手足,胡以見聞、胡以養生乎?比此而論,不宜責一國之人各同一轍。
643 ⑷當克己欲心以事奉天主
644 若云以此生人、又兼司教以主祭祀始為全備。竊謂:婚姻之情固難竟絕,上帝之祀又須專潔,二職渾責一身,其於敬神之禮必有荒蕪。夫人奉事國君,尚有忍剋本身者;奉事上帝,詎不宜克己欲心哉?
645 ⑸因急於生道可緩於生子
646 古之民寡而德盛,而一人可以兼二職。今世之患,非在人少,乃人眾而德衰耳。圖多子而不知教之,斯乃秪增禽獸之群,豈所云廣人類者歟?有志乎救世者,深悲當世之事,制為敝會規則,絕色不娶,緩於生子,急於生道,以拯援斯世墮溺者為意,其意不更公乎?
647 ⑹會士守貞勝於貞女守節
648 又傳生之責,男與女均。今有貞女受聘未嫁而夫卒者,守義無二,儒者嘉之,天子每旌表之。彼其棄色而忘傳生者,第因守小信於匹夫,在家不嫁,尚且見褒。吾三四友人,因奉事上帝,欲以便於游天下、化萬民,而未暇一婚,乃受貶焉,不亦過乎?
649 因勸善宣道而絕色
650 中士曰:婚娶者,於勸善宣道何傷乎?
651 西士曰:無相傷也。但單身不娶,愈靖以成己,愈便以及人也。吾為子揭其便處,請詳察之,以明敝會所為有所據否?
652 ⑴擺脫錢財的纏累
653 一曰:娶者,以生子為室家耳。既獲幾子,必須養育,而以財為置養之資,為人之父不免有貨殖之心。今之父,子眾,則求財者眾也;求之者眾,難以各得其願矣。吾以身纏拘於俗情,不能超脫無溺,必將以苟且為幸也,欲立志責人於義,豈能興起乎?夫修德以輕貨財為首務,我方重愛之,何勸爾輕置之哉?
654 ⑵除去心目中的塵垢
655 二曰:道德之情至幽至奧,人心未免昏昧,色欲之事又恆鈍人聰明焉。若為色之所役,如以小燈藏之厚皮籠內,不益朦乎?豈能達於道妙矣。絕色者如去心目之塵垢,益增光明,可以窮道德之精微也。
656 ⑶勸人勿於非義之財色
657 三曰:天下大惑,維由財色二欲耳。以仁發憤救世者,必以解此二惑為急。醫家以相悖者相治,故熱病用寒藥,寒病用暖藥,乃能療之。茲吾惡富之害,而自擇為貧者;畏色之傷,而自擇為獨夫者;處己若此,而後無義之財、邪色之欲始有省焉。故敝會友捐己義得之財物,以勸人勿於非義之富;為修道以卻正色之樂,以勸人勿迷於非禮之色也。
658 ⑷攻克己欲以遇人
659 四曰:縱有俊傑才能,使其心散而不專乎一,則所為事必不精。克己之功難於克天下,自古及今,史傳英雄攻天下而得之者多矣,能克己者幾人哉?志欲行道於四海之內,非但欲克一己,兼欲防遏萬民私欲,則其功用之大,曷可計乎?專之猶恐未精,況宜分之他務爾?將要我事少艾而育小兒乎?
660 ⑸絕色以專心傳揚聖教
661 五曰:善養馬者,遇騏驥驊騮,可一日而弛千里,則謹牧以期戰陣之用;懼有劣裊於色者,別之於群,不使與牝接焉。天主聖教亦將尋豪傑之人,能周遍四方之疆界者,以明道禦侮、息異論、迸邪說,而永存聖教之正也。豈欲軟其心以色樂,而不欲培養其果毅以克私欲之習乎?故西士之專心續道,甚於專事嗣後者也。譬夫斂收五穀萬石,未有盡播之田中以為穀種者,必將擇其一以貢君,一以藝稼為明年之穡。曷獨人間萬子皆罄費之以產子,而無所全留以待他用者耶?
662 ⑹急道之所急緩己之當可
663 六曰:凡事有人與鳥獸同者,不可甚重焉。勞身以求食,求食以充飢,充飢以蓄氣,蓄氣以敵害,敵害以全己性命也,咸下情也,人於鳥獸此無殊也。若謹慎以殉義,殉義以檢心,檢心以修身,修身以廣仁,廣仁以答天主恩也,此乃生人切事,可以稱上帝之大旨。從此觀之,則匹配之情於務道之意,孰重乎?天下寧無食,不寧無道;天下寧無人,不寧無教。故因道之急,可緩婚;因婚之急,不可緩道也。以遵頒天主聖旨,雖棄致己身以當之可也,況棄婚乎?
664 ⑺絕色無家以四方傳道
665 七曰:敝會之趣無他,乃欲傳正道於四方焉耳。苟此道於西不能行,則遷其友於東,於東猶不行,又將徙之於南北,奚徒盡身於一境乎?醫之仁者,不系身於一處,必周流以濟各處之病,方為博施。婚配之身纏繞一處,其本責不越於齊家,或迄於一國而已耳。故中國之傳道者,未聞其有出游異國者,夫婦不能相離也。吾會三四友,聞有可以行道之域,雖在萬里之外,亦即往焉,無有托家寄妻子之慮,則以天主為父母,以世人為兄弟,以天下為己家焉,其所涵胸中之志如海天然,豈一匹夫之諒乎?
666 ⑻其情清淨可邀天主恩寵
667 八曰:凡此與彼彌似,則其性彌近。天神了無知色者,絕色者其情邇乎天神矣:夫身在地下,而比居上天者;以有形者而效無形者,此不可謂鄙人庸學也。似此清淨之士有所祈禱於天主,或天之旱,或妖鬼之怪也,或遇水火災異之求解也,天主大都鑒而聽之,不然上尊何能寵之哉?
668 ⑼絕色不婚並非排斥婚姻
669 然吾此數條理,特具以解敝會不婚之意,非以非婚姻者也。蓋順理娶也,非犯天主誡也。又非謂不娶者皆邇神人也。設令絕婚屏色,而不惓惓於秉彞之德,豈不徒然乎?乃中國有辭正色而就狎斜者,去女色而取頑童者,此輩之穢污,西鄉君子弗言,恐浼其口。雖禽獸之匯亦惟知陰陽交感,無有反悖天性如此者。人弗赧焉,則其犯罪若何?吾敝同會者收全己種,不之藝播於田畋,而子猶疑其可否,況棄之溝壑者哉!
670 絕色與孝道的問題
671 中士曰;依理之語以服人心,強於利刃也。但中國有傳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者。」如何?
672 ⑴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釋疑
673 ①此言有商搉之處
674 西士曰:有解之者云:「彼一時,此一時,古者民未眾,當充擴之,今人已眾,宜姑停焉。」予曰此非聖人之傳語,乃孟氏也,或承誤傳,或以釋舜不告而娶之義,而他有托焉。《禮記》一書多非古論議,後人集禮,便雜記之於經典。
675 ②此言非聖賢之旨
676 貴邦以孔子為大聖,《學》、《庸》、《論語》孔子論孝之語極詳,何獨其大不孝之戒,群弟子及其孫不傳,而至孟氏始著乎?孔子以伯夷叔齊為古之賢人,以比干為殷三仁之一,既稱三子曰仁、曰賢,必信其德皆全而無缺矣。然三人咸無後也,則孟氏以為不孝,孔子以為仁,且不相戾乎?是故吾謂以無後為不孝,斷非中國先進之旨。
677 ③此言誘人於色累
678 使無後果為不孝,則為人子者,宜旦夕專務生子以續其後,不可一日有間,豈不誘人被色累乎?
679 ④此言責舜非孝
680 如此則舜猶未為至孝耳。蓋男子二十以上可以生子,舜也三十而娶,則二十逮三十匪孝乎?古人三旬已前不婚,責其一旬之際皆匪孝乎?
681 ⑤此言不合倫理
682 譬若有匹夫焉,自審無後非孝,有後乃孝,則娶數妾,老於其鄉生子至多,初無他善可稱,可為孝乎?學道之士,平生遠游異鄉,輔君匡國,教化兆民,為忠信而不顧產子,此隨前論乃大不孝也;然於國家兆民有大功焉,則輿論稱為大賢。
683 ⑥孝在內而不在外
684 孝否在內不在外,由我豈由他乎?得子不得子也,天主有定命矣,有求子者而不得,烏有求孝而不得孝者乎?孟氏嘗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也。」以是得嗣無益於得,況為峻德之效乎?
685 ⑵西方聖人論孝
686 ①三種大不孝
687 大西聖人言不孝之極有三也:陷親於罪惡,其上:弒親之身,其次;脫親財物,又其次也。天下萬國通以三者為不孝之極。至中國而後,聞無嗣不孝之罪,於三者猶加重焉。
688 ②孝與不孝
689 吾今為子定孝之說,欲定孝之說,先定父子之說。凡人在宇內有三父:一謂天主,二謂國君,三謂家君也;逆三父之旨者為不孝子矣。天下有道,三父之旨無相悖;蓋下父者,命己子奉事上父者也,而為子者順乎,一即兼孝三焉。天下無道,三父之令相反,則下父不順其上父,而私子以奉己,弗顧其上,其為之子者,聽其上命,雖犯其下者,不害其為孝也;若從下者逆其上者,固大為不孝者也。
690 國主於我相為君臣,家君於我相為父子,若使比乎天主之公父乎,世人雖君臣父子,平為兄弟耳焉,此倫不可不明矣。
691 ③有後與無後
692 夫萬國通大西之境界,皆稱為出聖人之地,蓋無世不有聖人焉。吾察百世以下,敝土聖人之尊者,咸必終身不娶。聖人為世之表,豈天主立之為表,而處己於不義之為哉?彼有不娶而積財貨,或為糊口,或為偷安懈惰,其卑賤之流,何足論者?若吾三四友,一心慕道以事天主,救世歸元,且絕諸色之類,使其專任鄙見,無理可揭,誠為不可。然而群聖以其身先之,萬國賢士美之,有實理合之,有天主經典奇之,亦可姑隨其志否耶?以繼後為急者,惟不知事上帝,不安於本命,不信有後世者,以為生世之後已盡滅,散無有存者,真可謂之無後。吾今世奉事上帝,而望萬世以後猶悠久常奉事之,何患無後乎?吾死而神明全在,當益鮮潤;所遺虛軀殼,子葬之亦腐,朋友葬之亦腐,則何擇乎?
693 為道者急於救世不肯成家
694 中士曰:為學道而不婚配,誠合義也。我大禹當亂世治洪水,巡行九州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今也當平世,士有室家何傷焉?
695 ⑴世道之亂
696 ①禍患由內突出
697 西士曰:嗚呼!子以是為平世乎?誤矣。智者以為今時之災比堯時之災愈洪也,群世人而盲瞽,不之能視焉,則其殘不亦深乎?古之所謂不祥,從外而來,人猶易見而速防,其所傷不逾財貨,或傷膚皮;今之禍自內突發,哲者覺之而難避也,況於恆人?故其害莫甚焉。如風雷妖怪之擊人,不損乎外,而侵其內者也。
698 ②無忠無孝
699 夫化生天地萬物乃大公之父也,又時主宰安養之,乃無上共君也。世人弗仰弗奉,則無父無君,至無忠、至無孝也。忠孝蔑有,尚存何德乎?
700 ③邪教盛行
701 夫以金木土泥鑄塑不知何人偽像,而倡愚氓往拜禱之,曰此乃佛祖、此乃三清也。且興淫辭奸說以壅塞之,使之泛濫中心,而不得歸其宗。
702 ④褻讀天主
703 且以空無為物之原,豈非空無天主者乎?以人類與天主為同一體,非將以上帝之尊,而侔之於卑役者乎?恣其誕妄,以天主無限之感靈,而等之於土石枯木;以其無窮之仁,覆為有玷缺;而寒暑災異,憾且尤之。侮狎君父一至於此,蓋昭事上帝之學,久已陵夷。
704 ⑤崇邪斥正
705 不思小吏聊能阿好其民,已為建祠立像,布滿郡縣皆是生祠,佛殿神宮彌山遍市,豈其天主尊神無一微壇,以禮拜敬事之乎?
706 世人也,皆習詐偽。偽為眾師,以揚虛名,供養其口;冒民父母,要譽取資。至於世人大父、宇宙公君,泯其跡而僭其位,殆哉!殆哉!
707 ⑵會士之心
708 吾意大禹適在今世,非但八年在外,必其絕不有家,終身周巡於萬國,而不忍還矣。爾欲吾三四友,有子之心,有兄弟之情,視此為何如時哉?
709 三、天主耶穌降生由來
710 中士曰:以是為亂,則亂固不勝言矣。時賢講學,急其表而不究其重,故表裏終於俱壞,蓋未聞積惡於內,而不遽發於外者也。間有儒門之人,任其私智,附會二氏以論來世,如丐子就乞餘飯,彌紊正學,不如貴邦儒者乃有歸元。此論既明,人人可悟,但肯用心一思眾物之態,必知物有始元,非物可比。聖也、佛也、仙也,均由人生,不可謂無始元者也;不為始元,則不為真主,何能輒立世誡?夫知有歸元,則人道已定,舍事天又何學焉?譬如一身,四肢各欲自存也,然忽有刀槍將擊其首,手足自往救護,雖見傷殘,終不能已。尊教洞曉天主為眾物元,則凡觀惡行、聞惡語,凡有逆於理、違於教者,若矛刃將刺天主然,亟迫往護,此亦惟知有天主之在上,而寧知天下有他物可尚乎?故不但不念妻子財資,吾身生命猶將忘之。吾輩俗心錮結,徬佛慕企,輶淺信從,奚云舍生命、棄妻子?有因上帝道德之故,邇移半步,遙費一芥,且各惜之矣。嗟呼!然吾頻領大教,稱天主無所不通,無所不能,其既為世人慈父,烏忍我儕久居暗晦,不認本原大父,貿貿此道途?曷不自降世界親引群迷,俾萬國之子者明睹真父,了無二尚,豈不快哉?
711 天主降生原因
712 西士曰:望子此問久矣。苟中華學道者常詢此理,必已得之矣。今吾欲著世界治亂之由者,請子服膺焉。
713 ⑴天主化生萬物盡善盡美
714 天主始制創天地,化生人物,汝想當初乃即如是亂苦者歟?殊不然也。天主之才最靈,其心至仁,亭育人群以迨天地萬物,豈忍置之於不治不祥者乎哉?開闢初生,人無病夭,常是陽和,常甚快樂,令鳥獸萬匯順聽其命,毋敢侵害。惟令人循奉上帝,如是而已。
715 ⑵人類背逆天主萬禍生焉
716 夫亂、夫災,皆由人以背理犯天主命,人既反背天主,萬物亦反背於人,以此自為自致,萬禍生焉。
717 世人之祖已敗人類性根,則為其子孫者沿其遺累,不得承性之全,生而帶疵;又多相率而習醜行,則有疑其性本不善,非關天主所出,亦不足為異也。人所已習可謂第二性,故其所為難分由性由習,雖然性體自善不能因惡而滅,所以凡有發奮遷善,轉念可成,天主亦必佑之。
718 ⑶天主慈恤人類親來救世
719 但民善性既減,又習乎醜,所以易溺於惡,難建於善耳。天主以父慈恤之,自古以來代使聖神繼起,為之立極,逮夫淳樸漸漓,聖賢化去,從欲者日眾,循理者日稀。
720 於是大發慈悲,親來救世,普覺群品。於一千六百有三年前,歲次庚申,當漢朝哀帝元壽二年冬至後三日,擇貞女為母,無所交感,托胎降生,名號為耶穌--耶穌即謂救世也。躬自立訓,弘化於西土三十三年複升歸天。此天主實跡云。
721 天主降生証明
722 中士曰:雖然,抑何理以征之?當時之人何以驗耶穌實為天主,非特人類也?若自言耳,恐未足憑。
723 ⑴神跡奇事
724 西士曰:大西法稱人以聖,較中國尤嚴焉,況稱天主耶?夫以百里之地,君之能朝諸侯得天下,雖不行一不義、不殺一不辜以得天下,吾西國未謂之聖。亦有超世之君,卻千乘以修道,屏榮約處,僅稱謂廉耳矣。其所謂聖者,乃其勤崇天主,卑謙自牧,然而其所言所為過人,皆人力所必不能及者也。
725 中士曰:何謂過人?
726 西士曰:誨人以人事,或已往者,或今有者,非但聖而後能之,有志要名者,皆自強而為焉。若以上帝及未來之事訓民傳道,豈人力也歟?惟天主也。以藥治病,服之即療,學醫者能之;以賞罰之公,治世而世治,儒者可致;茲俱以人力得之,不宜以之驗聖也。若有神功絕德,造化同用,不用藥法,醫不可醫之病,複生既死之民,如此之類人力不及,必自天主而來。敝國所稱聖人者,率皆若此。倘有自伐其聖,或朋輩代為誇伐,或不畏天主,用邪法鬼工為異怪,以惑愚俗,好自逞而悖天主之功德,此為至惡,大西國妨之如水火,何但弗以稱聖乎?
727 天主在世之時,現跡愈多,其所為過於聖人又遠,聖人所為奇事,皆假天主之力,天主則何有所假哉?
728 ⑵經典預言
729 西土上古多有聖人,於幾千載前,預先詳志於經典,載厥天主降生之義,而指其定候,迨及其時,世人爭其望之而果遇焉。驗其所為,與古聖所記如合符節:其巡游昭諭於民,聾者命聽即聽,瞽者命視即視,喑者命言即言,闢躄者命行即行,死者命生即生,天地鬼神悉畏敬之,莫不聽命也。既符古聖所志,既又增益前經,以傳大教於世,傳道之功已畢,自言期候,白日歸天。
730 ⑶教化大行
731 時有四聖,錄其在世行實及其教語,而貽之於列國,則四方萬民群從之,而世守之。自此大西諸邦教化大行焉。考之中國之史,當時漢明帝嘗聞其事,遣使西往求經,使者半途誤值身毒之國,取其佛經傳流中華。迄今貴邦為所誑誘,不得聞其正道,大為學術之禍,豈不慘哉?
732 四、結語
733 中士皈依天主
734 中士曰:稽其時則合,稽其人則通,稽其事則又無疑也。某願退舍沐浴而來領天主真經,拜為師,入聖教之門。蓋已明知此門之外,今世不得正道,後世不得天福也。不知尊師許否?
735 西士為之施洗
736 西士曰:秪因欲廣此經,吾從二三英友,棄家屏鄉,艱勤周幾萬里,而僑寓異土無悔也。誠心悅受乃吾大幸矣。然沐浴止去身垢,天主所惡乃心咎耳。故聖教有造門之聖水,凡欲從此道,先深悔前時之罪過,誠心欲遷於善,而領是聖水,即天主慕愛之,而盡免舊惡,如孩之初生者焉?吾輩之意,非為人師,惟恤世之錯,回元之路,而為之一引於天主聖教,則充之皆為同父之弟兄,豈敢苟圖稱名辱師之禮乎哉?天主經文字異中國,雖譯未盡,而其要已易正字。但吾前所談論教端,僉此道之肯綮,願學之者,退而玩味於前數篇事理。了已無疑,則承經領聖水入教,何難之有?
737 願天主之教大明
738 中士日:吾身出自天主,而久昧天主之道。幸先生不辭八萬里風波,遠傳聖教,彪炳異同,使愚聆之豁然深悟昔日之非,獲惠良多;且使吾大明之世,得承大父聖旨而遵守之也。吾靜思之不勝大快,且不勝深悲焉。吾當退於私居溫繹所授,紀而錄之以志不忘,期以盡聞歸元直道。所願天主佐佑先生仁指,顯揚天主之教,使我中國家傳人誦,皆為修善無惡之民,功德廣大,又安有量歟?
URN: ctp:ws93830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