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河北道十九 |
2  | 涿州 |
3  | 涿州。涿郡,今治範陽縣。古涿鹿之地,星分尾宿十六度,《史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即此地。舜分十二州,為幽州地,《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及戰國俱為燕國之涿邑,秦滅燕,以其都及西境為上谷郡地。漢高元年,項羽入關,又立燕國,封臧荼為王。三年,韓信用廣武君策,發使於燕,燕王臧荼降。五年,反,漢誅荼,立盧綰為王。六年,分燕,置涿郡,領縣二十九,理此。後漢為涿郡,魏初因之,至黃初七年,文帝改為範陽郡,取漢涿縣在範水之陽以為名,以此地追封武帝子矩為王。晉武泰始元年,又改為範陽國,封宣帝弟馗子綏為範陽王,傳國至孫黎,沒胡。永嘉之亂,陷於河北,其間建置莫能詳悉。後魏又為範陽郡,領縣七。至高齊,唯領涿、遒、範陽三縣,後周省遒縣,領縣二。隋開皇初,改範陽縣為遵縣,隸昌黎郡,又於古遒城別置範陽郡,惟領涿、範陽二縣。二年罷郡,移涿縣入故郡,廨屬幽州。大業三年,以幽州為涿郡,縣仍屬焉。又《隋書》云:「四年正月,開永濟渠,引沁水達於河,又自沁水北開二十餘里,以通涿郡。」大業七年,自江都乘龍舟往涿郡,親征遼。唐武德元年郡廢,複為幽州之屬邑。七年,改涿縣為範陽縣。大歷四年,幽州節度使朱希彩奏請於範陽縣置涿州,仍割幽州之範陽、歸義、固安三縣以隸之,屬幽州都督府。 |
4  | 領縣五:範陽。固安。歸義。新昌。新城。 |
5  | 州境:東西:缺。南北。缺。 |
6  |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四百二十五里。東北至幽州一百二十里。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餘以幽州取則不逺。 |
7  | 戶:唐開元、長慶戶口並為幽州屬邑。 |
8  | 風俗:同幽州。 |
9  | 人物:王商。涿郡蠡吾人。單于謁商,仰視大畏之,卻退。天子聞曰:「此真漢相也」。劉先主備 。範陽人。張飛。涿郡人,與關羽俱事劉先主,初奔江夏,曹操追至長阪,飛將三十騎,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 我張翼德也,可來決戰。」無一人敢近前者。崔瑗。字子玉,涿郡人,作座右銘入《文選》。 |
10  | 土產:綾。 |
11  | 範陽縣。二十鄉。本漢涿郡也,取涿水以為名。漢立郡於此,魏文帝改曰範陽。白帶山,在縣西北四十里。涿水,源出縣西土山下,東北流經縣北五里,又東流注聖水,應劭注《漢書》:「涿水,出上谷涿鹿縣,水西入海。」《土地十三州志》云:「涿郡南有涿水,北至上谷,為涿鹿河,其支入匈奴中者謂之涿耶水。」故廣陽國城,漢置,今廢故城在今縣西南。西鄉城,漢縣,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都鄉城。督亢陂,在縣東南十里,劉向《別錄》:「督亢,燕膏腴之地。」孫暢之《述書》曰:「燕太子丹使荊軻齎督亢地圖,入秦謀刺秦王,尋為秦滅也。」《郡國志》云:「陂,見有海龍王神祠在焉。」 |
12  | 固安縣。東六十里,十二鄉。本漢方城縣地,屬廣陽國。隋開皇九年,自今易州淶水縣移固安縣於此,屬幽州,取漢固安縣以為名。唐武德四年,又移理歸義縣界章信堡,貞觀元年,又移今理。巨馬河,在今理西一百一十里。聖水,在縣北五十步。曲洛溝,源自督亢陂,經縣南,東注方城東。督亢亭,《郡國志》引徐野云:「方城縣有督亢亭。」新昌城,漢縣,故城在今縣南三十里,後漢省,其地下濕,俗亦謂之陷城。故方城,《郡國志》云:「在今縣南十五里。」故方城即六國時燕之舊邑也,漢改為涿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入涿縣,此城尚存。益昌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南五十里,後漢省,並入方城。周武帝宣政元年於城內置堡城。臨鄉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南五十里臨鄉故城是,後漢省,並入方城縣也。陽鄉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北二十七里是,後漢省,晉複置,為長鄉。高齊天保七年省,並入涿縣,其城亦謂之長鄉故城。 |
13  | 歸義縣。南一百二十里,十二鄉。漢易縣之地,屬涿郡。按今縣東南十五里有大故城,是燕桓侯之別都。魏移理於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按故易城,今縣所理,高齊天保七年省,入鄚縣,自周及隋其地並屬鄚。 唐武德五年,置歸義縣,於縣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廢義州,並縣。八年,歸義縣仍舊置,改屬幽州,即今理也。至大歷中,析隸涿州。易水,在縣南。易京城,在縣南十八里,其城南臨易水,按範曄《後漢書》曰:「獻帝初,公孫瓉據幽州,先是,有童謡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 」瓉以易京北當之 ,乃築京城以自固,曰「易京」。按瓉修營壘樓,觀臨易河,通遼海,以鐵為門,乃曰:「《兵法》:『百樓不攻。』今吾壘樓櫓千重,積穀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尋為袁紹所破,後石季龍征慕容雋回,而惡其固,因毀之,即此城也。小易城,在大易城北二里。 |
14  | 新昌縣。漢縣名,後廢。唐大歷四年,析固安縣置。 |
15  | 新城縣。南六十里。後唐天成四年,析範陽縣置。 |
16  | 薊州 |
17  | 薊州。漁陽郡,今理漁陽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宿三度。春秋及戰國俱屬燕。秦於此置漁陽郡,二漢因之。魏晉以降,陷於河北,只為幽州屬邑。前 燕慕容雋、前趙劉淵所都,至隋開皇初,徙玄州於此,立總管府。煬帝初,府廢,置漁陽郡。唐武德以後,廢郡,複為幽州屬邑。至開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漁陽、三河、玉田三縣,置薊州,取古薊門關以名州。天寳元年改為漁陽郡,乾元元年複為薊州。 |
18  | 領縣三:漁陽。三河。玉田。 |
19  |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五十里。東至平州三百里。南至會海口一百八十二里。西至幽州二百一十里。北至廢長城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平州石城縣二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幽州雍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檀州二百一十七里。東北至平州石城縣界廢盧龍戍二百里。戍據開皇長城置。 |
20  | 戶:唐天寳戶:五千三百一十七。 |
21  | 土產:鹿角膠。人參。遠志。白術。 |
22  | 漁陽縣。三鄉。本漢舊縣,古北戎無終子國也。按杜預注《左傳》:「山戎、北戎、無終三名,其實一也。」其後晉滅山戎,即為晉境。七國時屬燕,後以為右北平郡。唐武德二年,置玄州,改屬焉。貞觀元年,州廢,還屬幽州。開元中,置薊州於此。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陰山,在縣西北四里。《神仙傳》云:「仙人白仲理者,遼東人也,隱居無終山中,合神丹,又於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又《搜神記》云:「無終山,有陽翁玉田。昔雍伯,洛陽人,父母終葬於無終山。山上無水,雍伯汲水作義漿,行者皆飲。三年,有一人就飲,以石子一升遺之,使於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有徐氏者,為右北平著姓,有女,人多求之,不許,雍伯試求,徐氏笑以為狂,乃云:『以白璧一雙,當可為婚。』雍伯至種石處,得五雙白璧,徐氏大驚,即以女妻之。」燕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懸崖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之若數百石囷,左右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狀同擊勢,云:『燕山石鼓,鳴則有兵。』」沽結水,《水經注》云:「沽結水,在漁陽故城南,合七度水。」沽結水,一本名沽水。鮑丘水,潞水,一名潞河是。北平故城,《隋圖經》云:「漁陽有北平故城,即漢將軍李廣為郡守,出獵,遇草中石,謂是伏虎,引弓射,沒羽 。」即是此處。 |
23  | 三河縣。西六十里。三鄉。唐開元四年,分潞縣,置屬幽州。十八年,改隸薊州。 |
24  | 玉田縣。東南八十里,二鄉。漢無終縣,屬右北平。唐乾封二年,於廢無終縣置,名無終,屬幽州。萬歲通天二年,改為玉田縣。神龍元年,割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八年,又卻屬營州。十一年,又還屬幽州。十八年,隸薊州。 |
25  | 平州 |
26  | 平州。北平郡,今理盧龍縣。《禹貢》冀州之域,虞十二州,為營州之境。《周官?職方》又在幽州之地。春秋時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國地。《史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爾雅》云:「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戰國時斯地屬燕,秦兼天下,為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境。漢因之,為遼西郡之肥如縣。後漢末,公孫度自號平州牧,擅據,及子康、康子淵,俱得遼東之地,東夷九種皆伏焉。晉屬遼西郡,後魏亦然。隋開皇初為右北平郡,十年改為平州。煬帝即位,又廢州,複為郡。唐武德二年廢郡,為平州,領臨渝、肥如二縣,其年自臨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為盧龍縣,更治撫寧縣。七年省臨渝、撫寧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北平郡,乾元元年複為平州。 |
27  | 元領縣三:盧龍。石城。馬城。 |
28  |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九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三千五十五里。東北至榆關守捉一百九十里,自關東北至營州五百里。南至海二百里。西至薊州三百里。北至上谷八十里。西南至馬城縣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石城縣一百四十里。西北至盧龍塞二百里。東北至營州七里。 |
29  | 戶:唐開元戶:二千二百六十三。 |
30  | 風俗:同幽州。 |
31  | 人物:伯夷、叔齊。夷,名墨允,字公信,謚夷;齊,名墨智,字權達,謚齊,俱孤竹君之子,隱首陽山,採薇食之。唐陽城。北平人,徵拜諫議大夫。田弘正。盧龍人,封沂國公。 |
32  | 土產:蔓荊子。 |
33  | 盧龍縣。五鄉。本漢肥如縣也,屬遼西郡。應劭曰:「肥子奔燕,封於此。」唐武德三年省臨渝,移平州置此,仍改肥如縣為盧龍縣,複隋開皇之舊名。藍山,後魏《輿地風土記》云:「盧龍西四十九里有藍山,其色藍翠重壘,故名之。」碣石山,《山海經》云:「碣石之山,繩水出焉。」在縣南 二十三里,碣然而立,在海傍,故以為名。《晉太康地志》云:「秦築長城,起自碣石。」在今高麗舊界,非此碣石也。臨餘山,本名臨渝山,音訛為餘,有關,通胡之路,在今縣東一百八十里。新婦山,《九州島要記》云:「盧龍柳羌城南有新婦山。」盧水,一名大沮水,今名小濡水,北自營州柳城縣界流入,《水經注》云:「玄水出肥如縣北,一名玄子溪。」黃洛水,《水經注》云:「水出盧龍山南,流入於濡水。」卑耳溪,《隋圖經》:「按管子云:『齊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見一人,長尺,人物具馬冠,右袪衣,走馬疾前,管仲曰:『登山之神有俞兒,霸王之君興,而登山之神見,且走馬前導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贊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桓公拜曰:「仲父之聖至此。」素河水,《水經注》云:「素河水,出令音零支音歧縣藍山南,與新河合。」黃洛城,殷諸侯之國。令支城,漢縣,屬遼西郡,廢城在今縣界。孤竹城,在今縣東,殷之諸侯,即伯夷、叔齊之國,又按《縣道記》云:「孤竹城,在肥如縣南十二里。」《史記》謂:「齊桓公伐山戎,北至孤竹。」又《隋圖經》云:「孤竹城,漢靈帝時,遼西太守廉翻夢人曰:『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遼海漂吾棺,聞君仁善,願見蔵覆。』明日,水際見浮棺於津,收之,乃為改葬,吏人嗤笑者,皆無疾而死。」今改葬所尚存,祠在山下極岩。朝鮮城,即殷箕子受封之地,今有廢城。遼西城,漢為都 於此,廢城在今郡東。秦長城,秦使蒙恬輔其子扶蘇之所築,東西長萬里。杞梁妻哭,城崩,得夫骨,即此城也。盧龍道,《魏志》云:「曹公北征烏丸,田疇自盧龍道引軍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 檀,曆平岡,登白狼,望柳城,即此道也。一謂之盧龍塞,在今郡城西北二百里。望海台,漢武所立,登之以望海。 |
34  | 石城縣。西一百四十一里,二鄉。漢舊縣,取碣石立如城以名之,屬右北平。唐貞觀十五年,於故臨渝縣城置臨渝縣,萬歲通天二年,改為石城,複漢舊名。碣石,始皇使燕人盧生求羨門,刻碣石。漢武登之望海,當山有大石,如石柱,號曰天橋柱,往往望而立於巨海之內,狀如人造,然非人力所能成也。 |
35  | 馬城縣。南一百七十二里,二鄉。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盧龍縣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