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四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四》[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經部四

禮類》

禮類·纂圖互注周禮》十二卷宋刊本

1
是書首題「《纂圖互注周禮》卷第一」,次行頂格題「《天官塚宰》第一」,夾注音義,下越格題「《周禮》」,又越格題「鄭氏注」。三行,經文起。以下卷式同。前列篇目,又《圖說》二十七葉,較海昌陳氏所藏宋刻小字本少八葉,而首尾已全,殆重刻有並置處耳。圖各有說,與陳氏《禮書》所云合,陳氏本有《周禮纂圖》也。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注,行二十五字。左方欄線外刻篇名、卷數、葉數。注中《重言》、《重意》、《互注》,字作飛白文。其經注勝於通行注疏本者,與宋刻巾箱本略同。卷首末有「橫証閣書畫印」、「檇李項藥師藏」、「文石讀書台印」、「項靖之印」、「寶墨齋記」諸朱記。

禮類·周禮注》六卷{{宋刊殘本》

1
此書首題「《周禮》卷第一」,次行頂格題「《天官塚宰》第一」,越四格題「《周禮》」,越一格題「鄭氏注」,下「五官」同。餘仁仲本亦同此式。阮氏云:「凡小題在上,大題在下,古刻經典皆然,今本多割裂舛錯矣。」全書十二卷,今存卷一《天官》上,卷三《地官》上,卷五、卷六《春官》上、下,卷十《秋官》下,卷十一《冬官》上。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注雙行,行十八九字不等。附《重言》、《釋音》,音用《釋文》。於「慎」、「恆」、「貞」字皆闕筆。每葉左方欄錢外標「六官」卷第,長僅四寸,寬三寸,而字畫纖細精整,乃宋刻之精善者。邑中錢氏孫保家藏宋槧小字本,今在文選樓阮氏,全闕天、地、秋三官,此尚存其半。其經注之異於通行本者,如:《天官》「閽人」,𨵽從「昬」,與《釋文》合,蓋改「𨵽」為「閽」始於唐《石經》,諸本仍之,是本獨與陸元朗所據同也。《大宗伯》注:《禮特牲》曰,宗人升自西階。「禮」不誤「郊」,「階」不誤「皆」。視監、毛本俱勝。「𩉬鞻氏」注:四夷舞者所屝也。「屝」不作「扉」,與《釋文》合,可據以校《漢制考》之訛。其經用古字,注用今字,猶可考尋,不同後來諸本之舛錯,益信舊刻之足貴也。舊藏泰興季氏,昆山徐氏。卷首有「季印振宜」、「滄葦」、「季振宜讀書」、「徐健庵」諸朱記。

禮類·禮經會元》四卷元刊本

1
題:「宋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贈開府儀同三司南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一百戶食實封一百戶謚文康葉時著。」其書,公授門人丹山翁同父,後公六世孫廣居得之翁氏,至正二十五年江浙行省右丞海陵潘元明刻之,有元明及臨海陳基序,廣居跋,此書第一刻本也。卷首有「人中龍鳳」、「修篁精舍」、「金範」諸朱記。

禮類·周禮句解十二卷宋刊本

1
題:「魯齋朱申周翰。」魯齋,又有《左傳句解》,皆黨塾課本也。案宋有兩朱申:一江西人,字繼宣,太學生;一新安人,淳佑間,以朝散大夫知江州,著書者不知何屬。此麻沙本刻於宋末,其序官皆刪去。每半葉十行,行廿五字。夾注在各句下。卷末有「姑蘇吳岫家藏」六字。卷首末有「吳岫」、「葉樹廉印」、「石君樸學」、「扶疏山館」、「青箱世業」、「邵印恩多」、「朗仙」諸朱記。

禮類·《周禮集說》十一卷複古編一卷明刊本

1
元陳友仁編並序。是書得宋人舊本編輯,非其自著書也。前有《凡例》、《綱領》,每官有《總論》,末附俞庭椿《複古編》一卷,亦題陳友仁編。其標目則云《周禮複古編》卷第十二,蓋合《集說》並數耳。案:《千頃堂書目》云,《周禮集說》十二卷,內《地官》末卷亡。明關中劉儲秀補注。據此,則黃氏所見本,《地官》尚非全闕,此則《地官》二卷俱系劉補。又劉補在卷三、四,其卷皆複出,或後人不欲易陳氏舊第,故以劉補編入而不增卷也。明成化間閩撫張瑄刻於建陽書院。

禮類·周禮集傳》十六卷鈔本

1
元毛應龍撰。其書博校諸家注釋,而自注則以「應龍曰」別之,諸家書目,俱作二十四卷,今館本編為十六卷,實完書也。

禮類·周禮補亡》六卷元刊本

1
丘葵撰。漢儒以《考工記》補《冬官》,至宋臨川俞氏庭椿著《複古編》,樂清王氏與之作《周官補遺》,謂《冬官》未嘗亡,即錯見「五官」中。丘氏承其說,以更定之,與俞、王二書亦間有出入。題曰「《補亡》」,又曰「《周禮全書》」。案:《複古編》成於淳熙間,朱子見之,以為考索甚當,鄭、賈以來,皆當斂衽退三舍,則丘氏此書,亦非妄作。後來,吳文正據《尚書周官》以考《周禮》,亦以為「五官」皆錯雜,而縣師、廛人之類,知為《冬官》之文。況《考工記》一篇,前人皆謂識古制者所作,非即《冬官》也。後人尊信漢儒,以俞、王、丘之說為竄亂古經,大肆詆諆,蓋恐人無昔賢之識而不知而作,非諸家之言,必無可取信也。是書前列泰定甲子葵自序,次列治《周禮》姓氏;漢四人,唐二人,宋四十四人。又次序目。每卷首行題「《周禮》」;次行題「清源釣磯丘葵吉甫學」;三行題「古濠葛欽敬之重刻」。卷首末有「樸學齋」、「葉樹廉印」、「石君」、「歸來草堂」諸朱記。
2
○右周禮

禮類·《儀禮注疏》十七卷明刊本

1
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後學廬陵陳鳳梧編校。」經作大字,注與疏皆作雙行小字。經下接注,不標注字。疏文上標一「疏」字。案:《南雍志》云,《十三經注疏》刻於閩者,獨缺《儀禮》,以楊複圖說補之。嘉靖五年巡撫都御史陳鳳梧刻於山東,以板送監,是此本為南雍本也。卷首末有「吳印蔚光」、「湖田外史」、「汲古藏書之家」諸朱記。

禮類·《儀禮圖》十七卷儀禮旁通圖一卷{{元刊本》

1
宋楊複撰。是書前列朱文公《乞修三禮奏札》,次列紹定戊子複自序,又次為寧德陳普序。據陳序,知此本為昭武謝子祥所刻,朱氏《經義考》分列二書,誤以陳序屬《旁通圖序》,中「荊舒王氏加踐蹂」之「蹂」誤「跡」。

禮類·儀禮要義》五十卷影鈔宋本

1
魏了翁撰,卷第悉依賈《疏》原本。今傳景德單疏本,已多闕佚,分卷幾不可知,核此書,猶可考見。其中文與今通行注疏本異者,每與單疏本同。是書傳本亦稀。《經義考》注:未見;惟雲《聚樂堂藝文目》有之。此從歸安嚴氏元照藏宋本影寫。元和顧氏廣圻以單疏本校過,後有澗翁朱筆跋。卷首末有「顧印廣折」、「顧澗薲藏書」二朱記。

禮類·儀禮逸經逸傳》二卷明刊本

1
元吳澄撰。前列李俊民序。卷末,程敏政跋。此書勝環穀汪氏《補逸》,竹垞朱氏稱之。據程《跋》,知元至正間,李莊定刻置國子監崇文閣,明天順初板已亡失,弘治丁巳篁墩得楊君謙藏本,重刻於新安縣學。卷首有「滄葦」朱記。

禮類·重刊儀禮考注》十七卷明刊本

1
元吳澄撰。明林升序。案:文正三《禮》皆有考注,全書六十四卷。元時未有刻本,明成化庚寅建昌守謝士元以張元楨錄本刻成。楊文貞謂為晏璧竄改,非文正之舊。此本為林伯剛所刻,乃再刻本也。

禮類·內外服制通釋》七卷鈔本

1
車垓撰。前有至元後己卯葛屋野人牟楷仲裴序。是書專明喪服之制,由正服以及義服、加服、降服,足補《家禮》所未備。後有至元後戊寅男瑢從子惟賢跋。又有至元後庚辰東海布衣此山張複跋。案:原書九卷,竹垞所藏本已缺第八卷,以後則二卷久佚矣。
2
○右儀禮

禮類·《禮記》十六卷宋刊殘本

1
此南宋附《釋文》本。首行,題《禮記》篇第;次行,題篇名;三行,下三格題「《禮記》」;又二格曰「鄭氏注」;又二格曰「附陸氏《釋文》」。四行,經文起,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注雙行,行二十六字。所附《釋文》皆全錄,不同岳本有刪節。其出字概用陰文標識。句有點逗。每節末句不點,與岳本同。書中「玄」、「殷」、「匡」、「恆」、「徵」、「讓」、「桓」、「完」、「慎」字闕筆,外加墨圍。「酳」、「貞」、「樹」、「豎」、「煦」、「遘」字,但加墨圍,不闕筆。《經》注字與撫州、岳本略有出入,而未能勝於二本。板刻精整,楮印如新。惜闕卷一至四。卷末有元人楷書題云,「至正癸卯五月望日匯南生重整于姑蘇城東之書館」,下鈐「徐矩叔度」白文朱記。卷中有「仲含氏」、「歲寒堂記」、「章庸」諸朱記。

禮類·《禮記》五卷宋刊殘本

1
是書卷長四寸,寬三寸,僅存卷一至卷五。首行題「《禮記》卷第一」,次行題「《曲禮》第一」,越三格題「《禮記》」,又越三格題「鄭氏注」。惟卷三《禮記》下越五格。每半葉十行,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注雙行,行二十八字。每卷終,記經注字數。卷一後有楷書墨圖記云:「婺州義烏酥溪蔣宅崇如齋刊。」書中「匡」、「筐」、「恆」、「徵」、「讓」、「殷」、「敬」、「竟」、「樹」、「桓」、「完」、「慎」字俱闕筆,「敦」、「郭」不闕,當是光、寧以前刻本也。其《經》字之足以訂正通行本者,略與《唐石經》,撫州、相台二本台,注之足以正注疏本者更夥。今擇其異於相台本者著之,以備參核。如:《曲禮》上:「安安而能遷」注,「晉舅犯」不作「咎犯」:「拾級聚足」注,「謂前足躡一等」,不作「踖一等」:「主人延客祭」注,「客不降等則先祭」,不作「若降等」:「毋放飯」注,「去手餘飯於器,眾人所穢」,「眾」不作「中」:「吊喪弗能賻」節注,「皆謂傷恩也」,不作「皆為」。與衛氏《集說》及《考文》引宋板古文同。《曲禮》下:「不顧望而對」注,「若子路帥爾而對」,不作「率爾」:「君膳不祭肺」節注,「皆為自貶損,憂民也」,不作「自為」;與《考文》引宋板古本足利本同。「臨諸侯畛於鬼神」注,「祝告至於鬼神辭也」,「至」不作「致」,與惠棟校宋本同。「於」不作「於」;與宋監本同。「天子穆穆」節注,「眾介北面鏘焉」,不重「鏘」字:「納女於天子」節注,「婦人之職」,「婦」上無「賤」字。與《考文》引宋板同。《檀弓》上:「東西南北之人也」注,「言居無常也」,「常」下無「處」字;{{與宋監本、《考文》引宋板、《通典》一百三引並同。「飾棺牆」下,無「牆之障柩猶垣牆障家」九字;{{與《考文》引古本同,盧召弓云「牆」下注九字,古本無,乃疏中語也。「曾子聞之曰」節注,「善子游言且服」,「服」下無「也」字:「子張既除喪而見」節注,「雖情異善其俱順禮」,不作「善同」:「反壤樹之哉」注,「反,覆也」,「覆」不作「複」:「袪裼之,可也」,注「麛裘青犴袖」,「犴」不作「豻」;{{與惠氏校宋本合。「尼父」注,「因且一字以為之謚」,不脫「一」字;段若膺曰「《說文》,且,薦也。凡承藉於下曰且。」今案:「且一」者,孔子,字仲尼,因承藉一「父」字以為之謚,是一字當有者。「孔子惡野哭者」注,「掌禁野叫呼嘆呼於國中者」,下「呼」字不作「嗚」。案:此與《周官》不合,似相台本為長。《檀弓》下:「其變而之吉祭也」節注,「虞禮所謂他用剛日者」不作「日也」;與惠氏校宋本、《考文》引足利本同。「喪不慮居」注,「謂掌舍宅以奉喪」不作「宅舍」:「衣衰而繆絰」注,「衣當為齊」,不作「為齋」;與宋監本、惠氏校宋本同。「成人有其兄死」節注,「緌為蜩喙長在腹下」,「為」不作「謂」。宋本「為」、「謂」多混,相台本蓋校改者。《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節注,「昔夏后氏郊鮌」,不作「郊鯀」;與《釋文》及惠氏校宋本合。「衣服異宜」注,「謂氈裘與絺綌」,不作「旃裘」;與宋監本、惠氏校宋本同。「不變命國之右鄉」節注,「使轉徙其序」,不作「其居」;與惠氏校宋本同。案:《通典》一百五十三引作「轉徙其序居」。「質於天子」注,「質猶平也」,不脫「猶」字。與衛氏《集說》合。《月令》:「服倉玉」注,「及所佩者之衡璜也」,不作「所佩」:「乃擇元辰」注,「元辰,蓋郊後吉辰也」,不作「吉亥」:「命國難」注,「索室歐疫以逐之」,不作「驅疫」:「天子飲酎」注,「孟冬云大飲蒸」,不作「烝」;與《釋文》合。「可以美土強」注,「土強𪲹之地」;此與《釋文》及《正義》者不合,惟撫州本同。「其器圜以閎」注,「圜者象土周布於四時」,不作「周幣」;{{案:宋刻諸本俱作「幣」、或作「匝」,惟家藏附《釋文》本及阮氏所據本與此同。「命理瞻傷」注,「創之淺者曰傷」,不作「殘者」;殘、折義無別,似「淺」字為長。瞻、察、視,亦由輕而重也。「乃命宰祝」注,「主祭祝之官也」,不作「祭祀」,「申宮令」注,「譏出入及開閉之屬」,不作「幾出入」。{{與衛氏《集說》同。案:此本與餘仁仲本、惠氏所見宋刊《正義》與《釋文》本,大致相同。猶刊於岳本前,信足珍貴。當日毛氏收藏時,已非全帙。阮氏作《校勘記》,亦未之見也。卷中有「毛晉」、「毛晉私印」、「子晉」、「毛氏子晉」諸朱記。又有《禮記》單注殘宋本一冊,附《釋音》、《重言》,當是南宋書林所刻,僅存《投壺》、《儒行》二篇,冊長三寸,寬二寸餘,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注雙行,亦十六字。書中「慎」字皆闕筆。經文與別本異者,如《投壺》篇,「請行𨢩」,不作「行觴」,與《唐石經》、岳本、撫州本同。《釋文》:「觴」,或作「𨢩」。《儒行》篇,「慕賢而容眾」,與《石經》同,不同岳本、十行本作「舉賢」;案《正義》釋為「見賢思齊」,當從「慕」字為是。「慎靜而尚寬」,與岳本同,不同《石經》、撫州本少「尚」字;{{岳氏《沿革例》謂建大字本:與國本、餘仁仲本,皆有「尚」字。「儒皆兼此而有之」,與《唐石經》、岳本同,不同監、毛本「皆」誤「者」。其注之足以訂正通行注疏本者,如,《投壺》,「算長尺二寸」注,「或曰算長尺有握素也」,俗本「素」誤「數」矣。案:《鄉射》記有明文。《儒行》「不充詘於富貴」注,「充詘,喜失節之貌」,與岳本同,俗本「喜」上衍「歡」字矣。《釋文》亦無「歡」字。古本之堪資考証者,雖殘璋斷圭,亦可寶也。

禮類·《禮記》二十卷明刊本

1
此書行款、分卷,與南宋巾箱本同。每卷後記經若干字,注若干字。無序跋,亦無刊刻歲月。金壇段氏謂嘉靖間仿宋刻本。儀徵阮氏亦據以校注疏本,然謂注中間雜《釋文》,如《曲禮》,「言不惰」注「羨惰不正之言」五字;《檀弓》,「曹桓公卒於會」注「羨桓依注音宣」一句,是原本已刻在《附音》本後,非餘仁仲大字本也。

禮類·《禮記釋文》四卷宋刊本

1
題:「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德明撰」。此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本刻,附《禮記》二十卷後。卷中有銜名七行,歲月一行,每半葉十行,行大字十六,小字廿二三字不等。板心分記大、小字數,工匠姓名。凡宋諱「匡」、「恇」、「筐」、「酳」、「𣌾」、「桓」、「完」、「荁」、「萑」、「貞」、「禎」、「殷」、「讓」、「頊」、「勖」、「縣」、「瑗」、「遘」、「雊」、「慎」字皆闕筆,蓋宋槧之最精者。舊藏小讀書堆顧氏。嘉慶中陽城張氏刻撫州本《禮記》時,未見此本。以通志堂翻單本刻附於後,故多訛字。如《曲禮》:「鬩,呼歷反」,「歷」誤「質」:「為卒,七忽反」,「七」誤「才」:「為橤,徐而婢反」,「婢」誤「愧」。《月令》:「載耒,《寧林》力隹反,又力水反」,「隹」誤「佳」。《禮運》:「胎,土才反」,「土」誤「七」,《郊特牲》:「其緌,耳隹反」,「隹」誤「佳」,《內則》「耳緌」條、《明堂位》「緌」字條,亦同。《投壺》:「勝飲」上「尸証反」,「尸」誤「尺」。《儒行》:「攫,一音九碧反」,「碧」誤「䂮」。《燕義》:「踖,又精一反」,「精」誤「積」。又有專輒改字處,致失宋本之真。如《曲禮》:「鄉尊,本又作饗」,「饗」改「向」;《檀弓》:「黑臀」,「臀」改「臀」,「主乳」改「生乳」,「凶耶」改「凶邪」;《月令》:「鶪,《字林》工伇反」,「伇」改「役」;《玉藻》:「𧘂」改「衝」;《樂記》:「挍憤,本又作交」,「挍」改「狡」:「以糠,音康」,「糠」改「穅」;《雜記》:「將賓,必刃反」,「賓」改「殯」:「其㧁,《字林》戶臘反,閇也」,「閇」改「𨳲」,「官館,本亦作觀」,「官」改「公」;「有笄,音雞」,「雞」改「雞」:「卑所,必利反」,「卑」改「畀」;《喪大記》:「梁肉,音良」,「梁」改「粱」:「以醯,呼雞反」,「雞」改「雞」;《祭法》:「相近依注讀為攘」,「攘」改「禳」;《坊記》「向上,許亮反」,「上」改「卜」,雖宋本未能無失,然不若存其真以資參考也。又阮氏《禮記校勘記》所引撫本《釋文》,核之此本,殊多不合。如「馬裻」,本亦作「督」,《記》謂作「督」:「三推,出佳反」,《記》謂作「隹」:「馬■」,《記》謂作「■」:「語說,徐始說反」,《記》謂作「銳」:「遄死,疾兒」,《記》謂「兒」作「也」:「不摩,齊人謂快為摩」,《記》謂作「麾」:「肶,昌私反」,《記》謂作「𦚚」:「擩於,本又作懦」,《記》謂作「儒」;「粱肉,音良,粱,粱米也」,《記》謂二「粱」字並從「木」:「宥■」,《記》謂作「密」:「謂卿,去京反,注同」,《記》謂「注」作「下」。殆以未見真本,第據傳鈔本而致訛也。此本後有顧澗薲氏手跋,見《思適齋集》。卷首末有「廣圻審定」、「顧印廣圻」、「字千里號澗薲」、「陳黃門侍郎三十五代孫」諸朱記。

禮類·月令解》十二卷鈔本

1
張虙撰。前有《進書表》及《札子》,當時隨月進御,故每月分卷。其經文之足以正俗本者,如「律中夾鍾」,「鍾」不作「鐘」;與《釋文》、岳本、衛氏《集說》同。「安萌牙」,「牙」不作「芽」;與《唐石經》、岳本同。「以大牢祀於高禖」、「天子居明堂大廟」,「大」俱不作「太」;與《唐石經》、岳本、餘仁仲本同。「鶪始鳴」,「鶪」不作「鵙」;與《釋文》、《唐石經》、岳本同。「則執騰駒」,「執」不作「縶」;與《釋文》及《考文》引古本同。「黑黃倉赤」,「倉」不作「蒼」;與《石經》、《考文提要》所引諸本同。「壞垣牆」,不作「牆垣」;{{與《唐石經》同。「藏帝藉之收於神倉」,「藉」不作「籍」。與岳本、衛氏《集說》同。略舉數條,可藉是推見古經矣。

禮類·《禮記纂言》三十六卷明刊本

1
篇目題:「臨川吳澄幼清敘次。」前列正德庚辰王守仁《序》,次列澄《書後》一篇,明改定篇次之由。初刻於元統中,有門人吳尚跋,乃文正生前所刻。此明正德庚辰寧國守胡汝登刻本,有昆山魏校跋。後又有嘉靖己丑、崇禎己巳二刻本。案:是書不徒重定篇次,並經文字句亦有改易處。如《曲禮》「猩猩能言,不離禽獸」,「禽」改「走」;《檀弓》「梁木其壞」下有「則吾將安杖」自注以《家語》文補。又舊本「太宰嚭使於師,夫差謂行人儀曰」,從鄱陽洪氏兩易二人之名,又以「太宰嚭曰」四字,移在「反爾地」之上,而舊在「古之侵伐者」之上者,改作「行人儀曰」,注謂,如此文義方協順。而所引孔《疏》亦兩易人之名以從一例。國朝朱文端曾刻此書,大加刪節,非全本也。全謝山曰:「此書所採各家之注,即取之衛氏《集說》,掇拾頗精。」

禮類·《禮記集說》十六卷元刊本

1
題:「後學東匯澤陳浩集說。」前列至治壬戌浩《自序》,次《禮記集說凡例》,首列《校讎經文目》曰:蜀大字本、宋舊監本、興國於氏本、盱郡重刊寥氏本、建本;《注疏》:南唐《經傳通釋》,次列援引書籍凡三十九種;次《注說去取》,下半葉殘闕。以明嘉靖間六老堂本核之,則闕去《音文反切》及《章句分段》也。是書通行本俱作十卷,六老堂本作三十卷。案:季滄葦《書目》有元板《禮記集說》十卷,則元時已合並矣。海甯陳仲魚藏有天歷刻本十六卷,為建安鄭明德所刊,此本與之暗合,當是元時最初本也。卷首末有「世慶堂」、「應望念祖」、「金粟主人」、「中和」、「彭城金紫之章」諸朱記。

禮類·集記集說》十卷{{明刊本》

1
題:「後學東匯澤陳浩著。」前有自序、凡例,此巾箱本刊於嘉靖庚寅,為後來十卷本之祖。

禮類·《禮記集說》三十卷明刊本

1
卷首列浩自序及凡例,俱與元本合,惟分卷已失其舊。此本乃嘉靖間南康六老堂刻本,與《澹生堂》、《也是園書目》及《經義考》所載,卷數俱合。今通行本作十卷,並凡例亦失之矣。卷末有「彭城金紫之章」朱記。

禮類·《大戴禮》十三卷明刊本

1
漢戴德撰。前有淳熙乙未韓元吉序。其本自宋相傳,最為近古,勝雅雨堂刻本。卷首有「範氏收藏印」朱記。

禮類·夏小正戴氏傳校宋本

1
漢戴德傳,宋傅崧卿注。舊時《小正》經文,錯置傳中,崧卿仿《左氏春秋傳》例,列正文於前,附以傳而為之注。所云「舊注」者,乃其所得外兄關澮之本有之也。舊有至大年刻本,明嘉靖間袁尚之重翻,郡人吳志忠複以玉磬山房影宋鈔本校勘一過。近時郡中黃氏覆刻袁本,後有《校錄》一卷,與此本大略相同。惟卷一《傳》「見遰而後為數之」注「圓東」二字,乃「關本」之誤,以形近而謬也。此條未經標出。「採蕓」,舊注「蕓似邪曰」,校本「曰」改「臼」,黃氏校改「蒿」,與宋刻本、通釋本合。此本及校宋本俱誤。又卷末《校勘》一條,「修仁縣」下此本增一「尉」字,與徐氏《經解》刻本合。黃氏亦未標出。卷首有「姚舜咨印」、「茶夢散人」二朱記。
2
○右禮記

禮類·《三禮考注》六十四卷明刊本

1
題:「元翰林學士臨川吳澄幼清撰,吉豐羅倫校正,建昌知府長樂謝士元重校刊行。」前有成化九年羅倫序,謝士元跋;次列大理卿夏時正《求校三禮考注書》及《序錄》,又次少師楊士奇跋,又次為《綱領》、《目錄》;卷末載夏時正《書後》一首。案:是書與《序錄》所云不合,書中《儀禮逸經》較今所傳單本亦不合。《曲禮注》又與《纂言》不合。宜楊文貞疑為晏璧竄亂,朱竹垞直決其偽讬也。序、跋皆載《經義考》,而時正書未錄。

禮類·禮書》一百五十卷元刊本

1
題:「宣義郎太常博士臣陳祥道上進。」前有《進書表》及自序,次列建中靖國元年尚書禮部牒。案:是書有元佑刻本,今已佚。此本每半葉十三行,行廿一字。板心有字數。閩趙宗吉從宋板翻雕者。惜每卷間有闕葉,舊有林光大序亦脫去。

禮類·儀禮經傳通解集傳注》十一卷宋刊殘本

1
宋朱子撰。門人黃乾訂。原書三十七卷,《宋志》作二十三卷,但舉《通解》言之,《經義考》作廿七卷,訛。今存《家禮》五卷,《邦國禮》二卷,闕卷二。《王朝禮》四卷,闕卷十。其《鄉禮》三卷,《學禮》十一卷俱闕。此書朱子歿後,其子在刻於南康道院,為嘉定丁丑歲。板移監中,不久,即漫漶。是本每半叶七行,行十五字,夾注同。板心有大小字數,刊工姓名。於「匡」、「徵」、「恆」、「慎」、「敦」、「讓」字皆闕筆。其書於《儀禮》全載鄭注,節錄賈疏,每引溫本及成都《石經》,足訂注疏本之訛。如《士昏禮經》「出除冪」不作「除鼏」,與衛氏湜當作「冪」之說合。《士昏禮記》「禮諸衿鞶」下有「婿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十四字,與《唐石經》合,他本多闕。「對曰某得以為昏姻之故」,不同他本作「以得」。所引《大戴記》,如《夏小正》篇「正月採蕓」,傅本舊注訛作「葉似邪曰」,或校改「邪臼」,此本則作「邪蒿」,與《博物志》云「蕓蒿,葉似邪蒿」合。「雖不耆」不同《石經》作「不嗜」:「寧孰諫」,不同俗本作「熟諫」:「柤梨」不同嘉靖翻宋本作「楂梨」:「膏用■」,不同《石經》、岳本作「用薤」;{{《釋文》俗本作「薤」。「狸去正脊」不同俗本作「狸」:「學書計」不同嘉靖本作「書記」。《月令》篇,《經》文字與俗本異者,核與舊藏南宋市箱本合。
2
右通禮

禮類·纂圖集注文公家禮》十卷宋刊本

1
題:「門人秦溪楊複附注,後學複軒劉垓孫增注。」前有朱子自序,凡《通禮》一卷,《冠禮》一卷,《昏禮》一卷,《喪禮》五卷,《祭禮》二卷,其圖散見各門中。元刻本重編卷數,抽出《深衣制度》,另為《深衣考》一卷,並抽出各圖,另立一卷,失其舊矣。其附注、增注,俱以陰文標明,明刻混而一之,遂致莫辨。每半叶七行,行十四字,注雙行,行十一字。字體古雅,板刻清朗。序文尚是朱子手書,與本集所載,多不合處。如:「用於貧窶」,《集》訛作「困於」;明刻本亦訛。「困」。「究觀古今」,《集》少「究」字:「務本實」,《集》作「敦本」是也。白田王氏以此序為依仿《禮範》跋語者,由未見是本故耳。卷首有「得樹樓藏書」、「南書房史官」、「查慎行夏重」、「又曰悔餘」諸朱記。

禮類·文公先生家禮》七卷元刊本

1
題:「門人楊複附注,劉垓孫增注,劉璋補注。」凡《通禮》一卷、《冠禮》一卷、《昏禮》一卷、《喪禮》一卷、《祭禮》一卷,凡五卷。首有《家禮圖》一卷,末有《深衣考》一卷。前列朱子自序,後有淳佑壬寅莆田方大琮後序,其楊複跋語,則冠以「長溪楊氏複曰」六字,則是本已非出楊氏手定矣。

禮類·家禮箋補》八卷舊鈔本

1
舊題:「楊複撰。」有嘉定三年自序。據序知複於《家禮》板行之後,更以其獲聞師說而原書未及者,為箋補之。惟核是書與《附注》無一語相同,疑出後人依讬。

禮類·《家禮》五卷附錄一卷明刊本

1
朱子原書五卷。《附錄》一卷,乃淳佑閒周氏複採信州楊氏所注各條下者別出之也。是本與元刊本卷第同,而去其《家禮圖》一卷,《深衣考》一卷,故為五卷。卷首載「木主式」與元刊本小異。主式後,有嘉定癸酉潘時舉《跋》,蓋明嘉靖閒以舊本重刻者。
URN: ctp:ws20456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