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十一 嬰兒門上

《卷十一 嬰兒門上》[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脈法
2
小兒三歲以內。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已。若連卯關者難愈。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最劇。其脈紋見五色。如因驚必青。熱則赤。風熱瀉利色紫。
3
當以類推之。又紋色顯而有縈紆者。為有胃氣。易治。紋色細淡而直如刀刃者。乃正氣之虛。難治。紋上另有一點如流珠者為宿食。紋傍另有一條如絲縷者為風痰。紋斜向內者易已。斜向指甲者難愈。三歲後則以一指轉側辨其脈。五六歲後脈六七至為平脈。浮為風。浮大而數為風熱。沉細為寒。沉澀為傷食。伏結為物聚。微細為疳積。為腹痛。浮而洪為有熱。浮而遲為有寒。弦急為氣不和。促結為虛驚。脈亂不治。此論脈之大端也。
4
面目證
5
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上屬心。鼻屬脾。頤屬腎。青主驚積不散。紅主痰積驚熱。黃者食積癖。白主泄瀉水穀。黑主腎氣受傷。目內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精光者腎虛也。若目無大 者。五髒皆不滿。兒多不育。
6
五髒虛實寒熱
7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而悸。心熱則合面睡。或上竄切牙。心氣實則喜仰臥。肝主風。實則面青目直。叫哭壯熱。項急頓悶。虛則切牙呵欠。肝熱則手循衣領。及亂捻物。壯熱飲水喘悶。肝有風則目連札。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緊而直視。肝熱則目赤。兼青則發搐。風甚則身反張強直。脾主困。實則身熱引飲。虛則吐瀉生風。若面白腹痛。口中氣冷。
8
不思飲食。或吐清水者。脾胃虛寒也。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肺主喘。實則悶亂氣急喘促飲水。虛則哽氣出息。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上氣。
9
肺髒怯則唇白。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肺虛而邪實也。腎主噓。皆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精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則身縮也。切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惟痘瘡有實則黑陷証。乃邪火亢盛。非正氣之實也。
10
變蒸
11
小兒變蒸。變者變其情智。蒸者蒸其血脈。大抵三十二日為一變。每經變畢。則情智異常。
12
全嬰方論云。變蒸者。以長氣血也。變者上氣。蒸者發熱。輕則體熱虛驚。耳冷KT 冷。微汗。
13
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熱。脈亂。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五七日方愈。變蒸之時。
14
不欲驚動。當其時有熱微驚。慎不可治及灸刺。但熟視之。若良久不已。少與紫丸微下。熱歇便止。若於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或非變蒸而得時行病者。其証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歇便瘥。若猶不除。乃與紫丸微下之。小兒稟虛。在所不免。勿藥可也。嘗見小兒變蒸發熱有痰。投以抱龍丸。卒至不救。若不熱不蒸。略無證候而暗變者。稟氣壯實故也。
15
胎證
16
小兒胎證。謂胎熱。胎寒。胎黃。胎肥。胎弱。是也。胎熱者。生下有血色。旬日之間。目閉面赤。眼胞腫。啼叫驚煩。壯熱溺黃。
17
大便色黃。急欲食乳。此在胎中受熱。及膏粱內蘊。宜用清胃散之類。胎寒者。初生面色 白。
18
啼聲低小。或手足攣屈。或口噤不開。此母氣虛寒。或在胎時。母過食生冷。或感寒氣。宜用五味異功散之類。胎黃者體目俱黃。小便秘澀。不乳啼叫。或腹膨泄瀉。此在胎時。母過食炙爆辛辣。致生濕熱。宜用瀉黃散之類。胎肥者。肌肉稟濃。目睛粉紅。彌月後漸瘦。五心煩熱。大便不利。口吻流涎。此受母之胃熱所致也。乳母服大連翹湯。兒亦飲少許以疏利之。胎弱者面無精光。肌體瘦薄。身無血色。大便白水。時時哽氣及噦。因父氣不足者。六味地黃丸。因母氣不足者。八珍湯。母子並服。近世初生小兒。概與化毒丹。及黃連、犀角、貝母、甘草、朱砂之屬。
19
殊不知此惟身面皆赤。胎稟多熱毒者為宜。若身面皆白。胎稟虛寒。本來少毒者服之。反伐其始生之氣。多致夭枉。當用連皮胡桃肉三枚研極爛。橄欖核三枚燒存性。明雄黃研細水飛淨三分。
20
甘草煎濃汁。和生白蜜數匙。研勻攪去滓。時時溫服引出腎髒之毒。嘗見服此者。多不出痘。即出亦稀。而無苦寒傷胃之患。可不辨虛實寒熱。而漫投化毒之劑乎。
21
胎毒
22
小兒初生。其身如有湯潑火傷者。皆母過食膏粱所致。母服清胃散、逍遙散。清其氣血。兒亦常飲數滴。有身無皮膚而 赤發熱者。皆由產母胃中火盛也。用熟石膏末。加珍珠粉撲之。亦有因父遺毒所致。當從霉瘡毒治。夏月以兒臥蕉葉上尤良。有身無皮膚而不 赤者。皆由產母脾肺不足也。以參、 末加珍珠粉撲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知病脾肺也。子母俱服保元湯。
23
如腦額生瘡者。火土相合。濕熱攻擊髓海也。難治。腳上有瘡者。陰虛火盛也。不滿五歲而死。如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軟者。此肝腎中邪勝正弱也。三日內見者必不治。如男指向裏。
24
女指向外。尚可治。鉤藤散主之。
25
噤風撮口臍風
26
小兒初生噤風者。胎中受熱。毒流心脾。生下復為風邪所搏。致眼閉口噤。啼聲不出。舌上如粟。口吐白沫。七日內見者。百無一生。撮口者。因胎熱。兼風。自臍而入心脾。致面目黃赤。
27
氣息喘急。聲不出。舌強唇青。口撮腹脹。急於囟門灸七壯。灸之不哭。弔腸吐沫者不救。臍風者。因斷臍之後。為水濕風邪入於心脾。致腹脹臍腫。四肢厥直。啼不吮乳。甚則撮口發搐。七日內患者最危。宜用麝香、蠍尾、銅綠、輕粉、辰砂為散。姜湯調服。若臍邊青黑。握拳口噤。
28
是為內搐。不治。若齒齦有泡如粟。挑破即開。不必用藥。
29
急欲乳
30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風邪由臍而蘊心脾。致舌乾唇燥。不能吮乳也。因外邪而唇口撮緊者。
31
名臍風。多不可救。若心脾有熱。舌尖痛不能吮乳者。以柳華散敷之。目閉口噤。啼聲不出。吮乳不得而吐沫者。辰砂膏塗乳。令兒吮之。若舌下腫如小舌者。或舌絡牽痛。或齒齦患白星。俱用線鍼刺出毒血。亦數柳華散。凡鍼重舌。以鍼向外橫挑底尖細脈。不可傷其本絡。輕則言語不清。重則血出而死。若暴病發熱。作渴飲冷。口舌生瘡。大便秘結。瀉黃散。若病後發熱。口渴飲湯。大便不實。異功散或口角流涎。或痰氣壅盛。脾不能攝也。六君子湯。若兒自食甘肥。
32
或母食酒面。致兒口舌生瘡。清胃散。
33
弄舌
34
脾髒虛熱。令舌絡牽緊。時時微露而即收者。名弄舌。屬心脾虧損。溫脾散。有熱。人參安胃散。舌舒長而良久不收者。名吐舌。乃心脾積熱。或兼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並用瀉黃散。若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瘦也。胡黃連丸。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35
游風猴疳
36
丹瘤之證。俗名遊風。因胎毒客於腠理。搏於氣血。發於皮膚。其赤暈遊走者。乃血隨風熱也。若發於胸脅。遊走四肢者輕。發於頭面四肢。延及胸背脅腹者重。千金云。赤遊風腫。若遍身入心腹者。即能殺人。伏龍肝為細末。雞子白和敷。勿令干。或加髮灰、豬膏敷之。古人云。
37
從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當令人用力。於各患處遍吮毒血。各聚於一處。急砭出之。內服小劑活命飲。惟百日內禁砭。若肚腹膨脹。二便不通。毒入內也。用大連翹湯。亦有生者。或用雄黃二分。朱砂一分。水飛。生蜜水調勻。隔湯溫熱。常服數匙。得瀉其毒便解。在小腹脅上陰囊等處。忽紅腫如霞。流行不定。不止一處者。用白殼胡桃七箇連殼捶碎。大川連一錢五分。生甘草節去皮二錢。水煎燉熱。陸續勤服。鄉村不便醫藥者。以生萊菔搗汁塗之。亦可灌服數匙。更以萊菔滓絹包烘煖。 紅腫處。猴疳者。狀如圓癬。色紅。從臀而起。漸及遍身。四圍皮脫。中露赤肉。臀疳若猴之狀。乃胎中毒邪。蓄於腎髒而發。不急治必死。用大川連、生甘草各六分。乳香、沒藥並炙。雄黃水飛各四分。青黛研淨。
38
朱砂水飛各分半。西牛黃一分。各為細末和勻。每服分半。蜜調。燈心湯下。日三夜二服。外用淨青黛二錢。黃柏末微炒閉口。連翹炒黑。人中白火 醋淬。各一錢。土貝母去心炒褐色五錢。
39
為末和勻。臨用入西牛黃、冰片各半錢。麻油調敷神效。
40
胎驚
41
小兒胎驚者。因妊娠飲酒。忿怒驚跌。或外挾風邪。內傷於胎。兒生下即病也。若月內壯熱。
42
翻眼握拳。噤口出涎。腰強搐掣。驚怖啼叫。腮縮囟開。頰亦面青眼合者。當疏風利驚。化痰調氣。及貼囟法。若面青拳搐。用鉤藤散。切不可誤作脾風。妄用溫藥。若眉間色赤。或虎口指紋曲裏者可治。鉤藤散加全蠍。若眉間青黑者不治。大抵小兒髒腑脆弱。不可輒用銀粉鎮墜之劑。
43
反傷真氣。多致不救也。
44
目睛動
45
目者肝之竅也。肝膽屬風木二經。兼為相火。肝血不足。則風火內生。故目睛為之 動。經曰。曲直動搖。風之象也。宜四物湯滋其血。柴胡、山梔清其肝。陰血內營。則虛風自息。兼用六味丸以滋其源。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 動者。血虛不能榮筋脈也。補中益氣倍歸、 。凡病氣有餘。皆屬元氣不足。況此證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尤當審之。
46
唇口蠕動
47
唇為脾之華。陽明之脈。環唇而交人中。是以脾胃虛者。多有此證。不獨病後而已。夫脾主涎。脾虛則不能收攝。多兼流涎。或誤認為痰而用祛逐之藥。則津液益枯。不能滋養筋脈。遂致四肢抽搐。病勢愈甚。原其治法與慢脾風相同。當大補脾胃。六君子加升、柴。切禁青皮、龍膽草伐肝之藥。若兼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或泄瀉嘔吐。面色痿黃。皆脾胃有傷也。加黃 、當歸、白芍。若脾氣下陷而肝木侮之者。補中益氣以升其陽。加苓、半、芍藥制肝補脾。切不可用疏風治驚之藥。
48
發搐
49
驚癇發搐。多因乳母鬱怒傳兒。胎中受患。或生後乳傷驚恐致病。證多吐乳面青。若痰實壅積。則壯熱面紅。當兼調治其母。切不可損其元氣。驗其順逆。男則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為順。
50
於外為逆。女則叉入食指為逆。於外為順。凡小兒忽然驚搐目直者。皆肝經風熱。若肝虛生風。
51
則目連札而不搐。及多呵欠切牙。若肝經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若肝經有熱。則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其証手循衣領。及亂捻物。宜瀉肝熱為主。凡病之新久。皆能引動肝風。風內動則上入於目。故目為之連札。若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兩 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亦有飲食停滯中焦。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肝木生發之氣不得升。致生虛風者。若胸滿腹痛。嘔吐惡食。輕則消導化痰。重則探吐攻積。更須審其所傷寒物熱物。亦有因感冒吐瀉。
52
致土敗水侮而生虛風者。不可遽服驚藥。若輒用之。反成其風而益其病矣。潔古云。傷風發搐。
53
當辨有汗無汗。用大青膏、小續命分治。薛按前証。若口中氣熱。搐而有力。屬形病俱實。宜大青膏以散風邪。若口氣不熱。搐而無力。屬形病俱虛。宜異功散以補脾土。六味丸以滋肝木。鉤藤飲以清肝火。因風邪鬱熱而變諸證。當理肺經。清風邪。若外邪既解。而諸證不愈者。當實脾土補肺金。若竟治其風。恐脾氣復傷。諸証蜂起矣。若傷食後發搐。身溫多睡。或吐不思食。宜先定搐。搐止白餅子下之。後與秘旨安神丸。若飲食停滯。嘔吐不食。腹脹便秘者。屬實熱。白餅子下之。若下後搐熱益甚。嘔吐不食者。屬虛熱。異功散補之。若脾胃既傷。肝火所勝。六君子加鉤藤鉤。以健脾氣。平肝木。大凡飲食既消而不愈者。但調補脾胃。則諸邪自退。百日內發搐。真者不過兩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死。真者內生驚癇。假者外傷風冷。血氣未實。不能勝任。
54
故發搐也。口中氣熱。大青膏及塗囟法。並用大青膏加白礬。取三錢。入桃枝一握。煎水浴之。
55
勿浴兒背。此即浴體法也。前證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鬱怒傳兒。或兒脾傷自病。當固元氣為主。
56
凡搐頻者。風在表易治。宜發散。搐稀者風在髒。難治。宜補脾。
57
癲癇
58
錢仲陽云。小兒發癇。因氣血未充。神氣未實。或為風邪所傷。或為驚怪所觸。亦有因乳母七情驚怖所致。若眼直目牽。口噤流涎。腹膨搐搦。背項反張。腰脊強勁。形如死狀。或一時二時醒。若反折上竄。其聲如雞。屬肝。抽搐有力。為實邪。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者。瀉青丸。陰虛。地黃丸。若目瞪吐舌。其聲如馬。屬心。發熱飲冷為實熱。朱砂安神丸。發熱飲湯為虛熱。辰砂妙香散。若目直腹痛。其聲如牛。屬脾。若發熱抽掣。仰臥。面色光澤。脈浮病在腑為陽。易治。加味導痰湯。身冷不搐。覆臥面色黯黑。脈沉病在髒為陰。難治。六君子加木香、柴胡。若驚跳反折手縱。其聲如羊。屬肺。面色痿黃者。土不能生金也。五味異功散。面色赤者。陰火上衝於肺也。地黃丸。
59
若肢體如尸。口吐涎沫。其聲如豬。屬腎。地黃丸用紫河車膏代蜜丸服。腎無瀉法。故悉從虛治。
60
凡有此証。先宜看耳後高骨間。有青紫紋。抓破出血。可免其患。此皆元氣不足之証。須常用六味丸加鹿角膠。或八味丸用鮮河車膏代蜜以助先天。更以六君子補中益氣以助後天。設若泛行克伐。復傷元氣。則必不時舉發。久而危殆。多致不救。凡癲癇虎口脈亂。乃氣不和也。脈紋見有五色。由其病甚。色能加變。至於純黑者。不可治也。
61
睡中驚動
62
小兒睡中驚動。由心腎不足所致。蓋髒腑脆弱。易為驚恐。夫人之神氣。寤則行於目。寐則棲於腎。今心腎既虛。則不能寧攝精神。故睡中驚動也。治宜清心安神。亦有驚嚇而作者。因擊動其肝。故魂不安也。宜抱龍丸以豁痰鎮驚。若食鬱生痰。驚動不安者。用四君子以健脾。加神曲、半夏以化痰。山梔、柴胡以清熱。
63
目動切牙
64
小兒驚後。目微動切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經虛熱生風者。宜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
65
血不足而肝腎有熱也。地黃丸。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者。亦令切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若因肝胃虛熱。補中益氣加芍藥、山梔。實熱。瀉黃散。以牙齦屬手足陽明故也。
66
搖頭便血
67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屬木。木得風則搖動。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便血者。風木搖動。則土受凌虐而不能統血也。或因乳母恚怒。風熱熾盛。肝木傷脾。使清陽不升。亦有風邪侵入大腸者。治法。若因風熱。柴胡清肝散。若因怒火者。小柴胡湯加白芍、丹皮。若清氣不升。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肝經血熱妄行者。六味地黃丸。脾土不能培肝木者。六君子加柴胡、鉤藤鉤。
68
偏風口噤
69
小兒偏風者。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証也。口噤者。由風木太甚而乘於脾。則筋燥而急。然燥令主於收斂勁切。或左或右。其因一也。若足陽明胃經氣虛。風邪所乘。其筋脈偏急者屬內因。若脾肺虛弱。腠理不密。
70
外邪所乘。或吐瀉後。內亡津液。不能養肝致口眼 斜。皆屬肝血不足。內火生風。宜滋腎水養肝血壯脾土。治法。脾胃虛而動風者。異功散加柴胡、鉤藤鉤。肝肺虛而外邪所乘者。鉤藤飲。
71
若兼目緊上視。寒熱往來。小便淋瀝。面青脅脹。皆肝經本病也。或唇口 斜。腹痛少食。目胞浮腫。面色青黃。肢體倦怠。皆肝木乘脾証也。當審五髒相勝而主之。設執其見證。概投風藥。
72
反成壞證矣。
73
角弓反張
74
角弓反張。即是痙病。經脈空疏。虛風襲入。而致筋脈拘急。或因驚駭停食。肝脾受困。內動虛風。皆能致此。若身反張強直。發熱不搐者。風傷太陽也。人參敗毒散、小續命湯。因驚駭目直。呵欠項強頓悶者。為木風內病。鉤藤散。因暴怒擊動肝火者。瀉青丸。若服前劑。其證益甚者。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也。異功散加芎、歸補之。若氣血素弱。或服攻伐之劑。而手循衣領。
75
切牙呵欠者。肺經虛甚也。兼進六君子、地黃丸補之。
76
急驚
77
錢氏云。小兒急驚。因聞大聲或驚而發搐。搐止如故。此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二便黃赤。甚則發搐。蓋熱盛生風。陽盛而陰虛也。經曰。熱則生風。風則痰動。痰熱客於心膈間。風火相搏。故抽搐發動。當用抱龍丸、瀉青丸除其痰熱。不可用巴豆之藥。樓全善云。急驚屬木火土實。木實則搐有力及目上視。火實則動札頻睫。土實則身熱面赤而不吐瀉。偃睡合睛。治法。宜涼宜瀉。用利驚丸等。亦有因驚而發者。
78
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毛眨引。口中熱氣。頰赤唇紅。二便秘結。
79
脈浮洪數緊。此內有實熱。外挾風邪。當截風定搐。若痰熱尚作。仍微下之。痰熱既泄。急宜調養脾氣。此肝膽血虛。火動生風。蓋風生則陰血愈散。陰火愈熾。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不愈。便宜認作脾虛血損。急以六君子湯補其脾胃。否則必變慢驚也。急驚而兒目睛翻轉。足擺跳搐。忽大叫吐逆。藥不得入。搐鼻無嚏者不治。
80
漫驚
81
錢氏云。小兒慢驚。因病後。或吐瀉。或藥餌傷損脾胃。肢體逆冷。口鼻氣微。手足螈 。
82
昏睡露睛。此脾虛生風無陽之證也。因吐瀉脾肺俱虛。肝木所乘。或急驚屢用瀉熱。則脾損陰消。
83
遂變慢驚而致螈 微搐。樓全善所謂木虛則搐而無力。火虛則身寒。口中氣冷。土虛則吐瀉。睡而露睛。治宜溫補脾胃。六君子姜、桂、蠍尾。或兼夾熱夾食夾痰。與外感證相似者。當審其因而治之。大率吐瀉痰鳴氣喘。眼開神緩。昏睡露睛。驚跳搐搦。乍發乍靜。或身熱肢冷。面淡唇青。其脈沉遲微緩者是也。當溫補脾氣為主。佐以安心制肝藥。若稟賦不足。或久病脾虛。及常服剋伐之藥者。多致此證。若因土虛不能生金。金不能平木。木來侮土。致成慢驚者。五味異功散加當歸、棗仁、鉤藤以補土平木。若脾土虛寒者。六君子加烏頭、蠍尾。泄瀉。加炮姜、木香。
84
不應。急加附子以回陽氣。凡元氣虧損而致昏憒者。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此乃髒腑傳變已極。總歸虛處。惟脾受之。無風可逐。無驚可療。因脾虛不能攝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當根據前法自效。若不審其因。泛用祛風化痰之劑。反促其危也。每見小兒脾胃弱者。一病即成慢驚。不可泥為久病。誤藥而後始成也。
85
內經謂之慢脾風。意可見矣。慢驚而見目不轉睛。痰鳴如拽鋸聲。項軟身冷粘汗。手足一邊牽引者不治。喻嘉言曰。小兒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髒腑血脈。俱未充長。陽則有餘。陰則不足。故易於生熱。熱甚則生痰生風生驚。亦所恆有。設當日直以四字立名。曰熱痰風驚。則後人不眩。因四字不便立名。乃節去二字。後人不解。遂以為奇特之病。且謂此病有八候。以其頭搖手勁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而立目邪心亂搐搦之名。以其脊強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張之名。相傳既久。不知其妄造。遇此等證。無不以為奇特。而不知小兒之腠理未密。易於感冒風寒。病則筋脈牽強。因筋脈牽強。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種種不通名目。而用金石藥鎮墜。外邪深入髒腑。千中千死。間有體堅証輕得愈者。又詫為再造奇功。遂至各守專門。雖日殺數兒。不自知其罪矣。如方書中有云。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此等胡言。竟出自高明。偏足為驚風之說樹幟。曾不思小兒不耐傷寒。初傳太陽一經。早已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勢已極於本經。湯藥亂投。死亡接踵。何由見其傳經解散耶。此所以誤言小兒無傷寒也。不知小兒易於外感。易於發熱。傷寒為獨多。世所妄稱為驚風者。即此也。小兒傷寒。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
86
若待經盡方解。必不能耐矣。又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肌腠不密。故剛痙少。柔痙多。世醫見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往往以慢驚風證為名。而用參、 、術、附等藥閉其腠理。熱邪不得外越。亦為大害。但比金石藥為差減耳。所以凡治小兒之熱。但撤其出表。不當固其入裡也。仲景原有桂枝湯法。若舍而不用。從事東垣內傷為治。毫厘千里矣。
87
天釣內釣
88
天釣者發時頭目仰視。驚悸壯熱。兩目反張。淚出不流。手足搐掣。不時悲哭。如鬼祟所附。
89
甚者爪甲皆青。蓋由乳母濃味積毒在胃。致兒心肺生熱。熱痰鬱滯為患。加以外挾風邪而發。法當解利其邪。鉤藤飲。面色皎白。氣虛喘促者。四君子湯加蠍尾。內釣者。腹痛多喘。唇黑囊腫。
90
傴僂反張。眼尾赤色。若五內抽掣。作痛狂叫。或泄瀉縮腳。內證一作。則外證亦然。極難調理。
91
內證。烏蠍六君子丸。外證。鉤藤飲。進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醇酒濃味。積毒在胃。加味清胃散。若因乳母鬱怒。積熱在肝。加味逍遙散。稍加漏蘆。母子俱服。
92
盤腸氣痛
93
小兒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皆由肝經風邪所搏也。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
94
乾啼者。風燥其液。故無淚也。額上有汗者。風水助心火也。口閉足冷者。脾氣不榮也。下利清糞者。肝木乘脾也。丁香楝實丸。曲腰乾啼者。鹽湯送下。額上有汗者。蔥豉湯下。口閉足冷者。
95
人參湯下。若面赤唇焦。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小腸熱也。加味通心散。若痛不止。煎蔥湯淋揉其腹。就以熱葱熨臍腹間。良久尿出痛止。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保和丸。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子母俱服。
96
傷風
97
小兒傷風。鼻塞發熱。或痰壅發搐。多因乳母鼻吹囟門。但服惺惺散。或用蔥頭七莖。生姜一片。細切擂爛。攤紙上置掌中合。待溫貼於囟門。其邪即解。乃去其葱。卻用絹緞寸餘。塗以面糊。仍貼囟門。永無傷風之患。其餘用藥發散。與大人不異。但脾胃怯弱。所以多手足寒冷之證。故治法以照顧脾胃為主。
98
諸經發熱潮熱
99
小兒之熱。有五髒之不同。虛實之各異。實則面赤氣粗。口燥唇腫。作渴飲冷。大小便難。
100
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宜用汗下。虛則面色青白。恍惚神緩。
101
口中虛冷。噓氣軟弱。喜熱惡寒。泄瀉多尿。或乍涼乍溫。怫鬱驚惕。上熱下泄。夜則虛汗。屈體而臥。睡而露睛。手足指冷。宜用調補。壯熱者。肢體大熱。熱不已則發驚癇。若身熱而口中氣熱。乃風寒外感也。輕則惺惺散。重則羌活之類。發熱而搐搦上竄。拗哭昏睡者。驚熱也。實則瀉青丸、抱龍丸。虛則鉤藤散。肝火內熱者。龍膽瀉肝湯。陰盛格陽而熱者。理中湯。發熱而不欲飲水者。胃氣虛熱也。白術散。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凍飲料食者。胃氣實熱也。瀉黃散。小兒諸熱。其因外證而作者。當從外證治之。或乳母七情濃味。飲食停積。遺熱於兒。或兒嗜食甘肥。
102
衣裳過煖。或頻浴熱湯。積熱於內為患者。當詳其因而治之。潮熱者。時間發熱即退。來日根據時而至。有風寒疳積食癖之分。表裏陰陽虛實之異。如汗出身熱。呵欠面赤。風熱也。傷寒時疫。陰陽相勝。外感熱也。肌瘦口乾。骨蒸盜汗。疳熱也。大小便秘澀。汗下不解。積熱也。腹背先熱。
103
夜發旦止。食熱也。涎嗽飲水。乳食不消。癖積也。又有煩熱者。氣粗喘促。心煩不安。頰赤口瘡。兼發癇證。瘡疹熱者。耳鼻尖冷。心熱者。巳午間發。至夜則涼。虛熱者。困倦少力。大凡壯熱飲水。大便秘結。屬實熱。瀉黃散加黃 、犀角。熱渴飲湯。大便如常。屬陰虛。六味丸。
104
若見驚搐等證。肝經血虛生風也。四物加天麻、鉤藤鉤。頰赤口乾。小便赤色。大便焦黃。表裏俱實熱也。清涼飲。如大便已利。或熱未止。表邪未解也。惺惺散微汗之。陽氣下溜於陰中而發熱者。補中益氣。若食乳嬰兒。當兼治其母。小兒潮熱。或壯熱不退。多是變蒸及五髒相勝。不必用藥。又多食積鬱熱。由中發外。見於肌表。只理其中。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不可認作外感。用解表攻裏等藥重傷其內。又潮熱不退。恐是出痘。亦當審察。勿便下藥。大抵發熱飲水者。
105
熱在內。不飲水者。熱在外。宜詳辨之。
106
傷寒夾驚夾食
107
錢仲陽云。小兒正傷寒者。謂感冒寒邪。壯熱頭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是也。夾驚者。因驚而又感寒邪。或因傷寒。熱極生風。是熱乘於心。心神易動。故發搐也。羌活散解之。不可便用抱龍丸。以有朱砂能鎮固其邪也。夾食者。或先傷風寒後復停滯飲食。或先停滯飲食而後傷風寒。以致發熱氣粗。噯氣壯熱。頭疼腹脹作痛。大便酸臭。先用解散。次與消導。不解者。大柴胡湯。周歲以前。傷寒熱輕者。惺惺散。周歲以後。須解表微汗。若五六日不除。邪入經絡。傳變多端。不可枚舉。大略參以六經例治之。
108
咳嗽
109
兒因腠理不密。外邪內蘊。或因乳母七情濃味鬱熱。若風邪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身重者。
110
參蘇飲。小兒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熱。千金用麻黃湯加石膏、黃芩、芍藥、生姜。小兒發熱喘咳。
111
喉中水雞聲。千金射干湯。若嗽而吐青綠水者。六君子加柴胡、桔梗。若嗽而吐痰乳者。但加桔梗。勿用柴胡。嗽而嘔苦水者。膽汁溢上也。二陳湯加黃芩。嗽而喉中作梗。心火刑金也。桔梗湯加山梔。有痰。加半夏、茯苓。風熱。加葳蕤、薄荷。小兒嗽久不止。服發散之藥不應。至夜微熱。急當改用小劑六味地黃以濟其陰。若面目浮腫者。五味異功以益其氣。其嗽立止。切禁升發及助氣藥。若痰中有血。或嗽則鼻衄。須加紫菀。因風熱痰結。屢嗽痰不得出者。必用葳蕤、白蜜以潤之。百日內嗽者。名乳嗽。甚難調理。桔梗湯。隨證加薄荷、紫蘇、羌活、前胡、蔥白、香豉之類。更須禁其吮乳。但與粥湯乃效。風邪外感者。惺惺散。痰熱既去。而氣粗痰盛。或流涎者。脾肺氣虛也。異功散加桔梗。口瘡眼熱。五心煩熱。腹滿氣粗。大便堅實者。涼膈散。若因乳母食五辛濃味。致兒為患者。母服清胃散。仍參所見諸證治之。
112
113
喘急之証。有因暴驚觸心者。有因風寒之邪壅盛者。有因膏粱積熱熏蒸清道者。有因過服消導脾胃氣虛者。然喘與氣急。有輕重之別。喘則欲言不能。隘於胸臆。氣急則但息短心神迷悶耳。
114
治法。因驚者。抱龍丸。風寒傷肺氣者。小青龍湯。或三拗湯加減。熱傷肺氣者。當涼肺定喘。痰聲如鋸者。小劑金匱麥門冬湯加牙硝。脾肺氣虛者。面色青白。四肢不溫。大便不實。五味異功散。薛云。前証因脾肺氣虛。腠理不密。
115
外邪所乘。真氣虛而邪氣實者為多。若已發之際。散邪為主。未發之先。補脾為主。設概攻其邪。
116
則損真氣。徑補其肺。則壅其邪。惟在臨證之活法耳。凡喘嗽小便不利。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
117
當分先後標本治之。
118
土瀉
119
小兒脾胃俱傷。則嘔泄並作。傷辛熱停滯。則嘔吐出酸穢。或黃色乳。或腹痛下利者。瀉黃散、保和丸選用。胃虛食不化而發熱者。六君子加黃連、吳茱萸、木香。若停滯已去。泄瀉不已。
120
理中湯去參加茯苓、木香。胃氣不能化食。益黃散。若傷生冷腹痛。瀉利青白。六君子加砂仁、木香、炮姜。若傷魚肉等物。六君子加山楂、砂仁。若瀉紅黃赤黑。腸胃俱熱也。養胃湯加木香、黃連。若夏秋傷熱。吐瀉色黃者。玉露散。若夏秋霍亂吐瀉。手足心熱。口乾唇燥。喜飲冷水者。
121
五苓散。凡霍亂吐瀉。手足逆冷。喜飲熱湯者。理中湯。若瀉利青白。乳食不化。額上微汗。脈沉遲而或噦逆者。由胃氣虛甚。過服剋伐。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氣不宣通而作也。若瀉而噯臭吞酸。胸腹滿痛。按之益甚者。雖作瀉而所傷之物未消也。保和丸消導之。腹痛按之不哭者。
122
乳食已消也。異功散加木香。驚瀉者。肝主驚。木盛必傳克於脾。脾土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也。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及怒動肝火。致兒吐瀉色青。異功、六君加柴胡、鉤藤鉤、蠍梢之屬。實脾以寧肝膽之氣。慎勿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肝邪彌甚。甚至抽搐反張也。若母食濃味而乳熱者。清胃散。若母飲燒酒而乳熱。或子母身赤。或昏憒吐瀉。丹方用錫掇盛滾水。蓋良久。取蓋上蒸氣水服之即解。同氣相求之義也。吐痰涎及綠水者。胃虛受冷也。吳茱萸湯。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酸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微消之。乳哺自當如常。若兒不受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當下之。不下必致寒熱吐利。失下之故也。凡小兒屎黃而臭甚。此腹中有伏熱。龍膽湯微下之。若白而酸臭者。此宿食不消也。當與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稍增藥令小下。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令腹脹滿必發癇。此為食癇。輕則下之。重則難療。大凡吐乳瀉青色。手足乍冷乍熱者。屬驚。
123
法當平肝補脾。若吐瀉青白色而不甚臭。手足指冷。或昏睡露睛者。屬虛。法當溫補脾土。若吐瀉黃赤色而臭穢異常。或喜冷凍飲料而睡不露睛。手足指熱者。屬實。法當消導清理脾胃。此驗虛實補瀉法也。
124
125
海藏云。 病者。因母有妊。兒飲其乳所致。他孕相迫。亦能致此。其狀微利。寒熱往來。
126
或發熱形瘦腹大。毛髮 。情思不悅。令兒斷乳。先與龍膽瀉肝湯加 蓄。及白餅子下之。後與異功散、益黃散補之。稟氣素虛不勝攻擊者。理中加黃連、茯苓、 蓄。或一味 蓄濃煎日服。
127
以其能利小便也。
128
129
小兒瘧疾。不越風食乳癖食積痰積。挾驚挾暑。與脾虛胃弱之不同。蓋風則多寒。食則多熱。
130
乳癖則泄瀉多哭。痰積則嘔吐喘鳴。食積則腹脹下血。挾驚則發搐指冷。挾暑則昏睡壯熱。脾虛則倦怠肢冷。胃虛則多渴少食。治法。不離疏風消導豁痰。如小柴胡隨証加減。多寒。則加羌活、桂枝。多熱。則加橘皮、枳實。洩瀉。則加濃朴、神曲。嘔吐。則加橘皮、枳實。下血。則加枳實、黃連。發搐。則加鉤藤、羌活。昏睡。則加茯苓、澤瀉。脾虛。則補中益氣加桂枝。胃虛。
131
則六君子加草果。夜發。則加當歸。日晏。則加升麻。若痢後瘧。瘧後痢。與夫三日瘧。及久瘧不止。俱補中益氣為主。瘧母。以小柴胡加鱉甲、桃仁丸服。大抵小兒肌腠疏薄無汗者絕少。即使無汗。稍加桂枝。有汗。並加芍藥。不必用知母、石膏、紫蘇、羌活輩也。至於勞瘧瘴瘧之類。
132
小兒本無。不復贅及。其有因乳母七情六淫所致者。又當以小柴胡、逍遙散之類。兼治乳母為當。
133
134
錢仲陽云。瀉利黃赤黑。皆熱也。瀉利清白。米穀不化。皆冷也。東垣云。白者濕熱傷於氣分。赤者濕熱傷於血分。赤白相雜。氣血相亂也。羅謙甫云。小兒下利色白。大都受寒。下利膿血。大都受熱與食積。薛云。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熱。香連丸。手足指冷。飲熱者為虛寒。理苓湯。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升陽益胃湯。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倍升、柴。瀉利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異功散加炮姜、木香。或變而為瘧者。六君子加升、柴。若積滯已去。利仍不止者。脾氣虛也。四君子加肉果。有寒。加吳茱萸、炮姜。有熱。
135
加炒黑宣連。丸服尤妙。
136
脫肛
137
實熱則大便秘結。虛寒則肛門脫出。因吐瀉脾虛。肺無所養。故大腸氣虛下脫也。補中益氣為主。若脫出緋赤。或作痛者。血虛有熱也。本方加丹皮、芍藥。甚則加川連。外用槐角煎湯熏洗。若色淡不腫不痛。無血。此屬氣虛。只用補中益氣以升舉之。或加烏梅以收斂之。大凡手足指熱。屬胃熱。手足指寒。屬胃寒。若小兒肛癢或嗜甘肥。大腸濕熱壅滯。或濕毒生蟲而嚙蝕肛門者。內服肥兒丸。外以雄黃、銅綠為散納肛門。若因病不食。蟲無養而蝕肛者為狐惑。黃連犀角散。若蝕肛透內者不治。
138
便血
139
熱入大腸則便血。補中益氣加黃連、柴胡。熱入小腸則尿血。六味丸。小兒多因胎中受熱。
140
或乳母六淫七情濃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或六淫外侵而成。糞前見血者。清胃散加槐米。
141
糞後見血者。清胃散加犀角、連翹。若嬰兒則以治母為主。餘當臨證制宜。
142
大便不通
143
小兒大便不通。肺與大腸有熱也。清涼飲。若飲食夾驚。及積滯不通者。瀉青丸。此皆治實熱例也。若因乳母膏粱積熱。及六淫七情鬱火傳兒為患者。清胃散加蜂蜜。清邪解鬱。若兒稟賦怯弱。五心煩熱。作渴引飲而大便難者。六味丸加二冬滋補肺腎。若用大黃、麻仁輩。是速其咎也。
144
小便不利
145
小便不利。有在氣在血之分。上焦氣分有火。則必渴。下焦血分有濕。則不渴。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瀉利。而小便澀少者。五苓散加半夏、人參。若脾胃氣滯。不能通調水道者。補中益氣加木通、澤瀉。心神煩熱。臍腹脹悶。而小便不通者。梔子仁散。脾肺燥熱。陰無以化而赤澀者。黃芩清肺飲。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而淋瀝者。滋腎丸。若膀胱陰虛。陽無以化而淋瀝者。
146
六味丸。若因乳母濃味酒面積熱者。清胃散。
147
遺尿
148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臥則陽氣內收。腎與膀胱之氣。虛寒不能約制。故睡中遺尿。
149
一味補骨脂酒炒為散。醇酒或益智仁煎湯送下。脾肺氣虛者。補中益氣加補骨脂、山茱萸。
150
151
楊氏云。疳者腑藏蟲疳也。其名甚多。姑舉其要。蟲疳者其蟲如絲。出於頭項胸背之間。黃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難療。蛔疳者。皺眉多啼。嘔吐清沫。中脘作痛。腹脹青筋。唇口紫黑。頭搖齒癢。脊疳者。身熱羸瘦。煩渴下利。拍背有聲。脊骨如鋸齒。十指皆瘡。頻嚙爪甲。腦疳者。頭皮光急。滿頭俱瘡。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疳渴者。日則煩渴。飲水不食。
152
夜則渴止。疳瀉者。毛焦唇白。額上青紋。肚脹腸鳴。瀉下糟粕。疳痢者。停積宿滯。水穀不聚。
153
瀉下惡物。疳腫者。胃中有積。肚腹緊脹。脾復受濕。則頭面手足虛浮。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嗽喘枯悴。渴瀉飲水。肛硬如石。面色如銀。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丸。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壯熱羸瘦。頭露骨高。乃乏乳所致。丁奚疳者。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胸陷。哺露疳者。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
154
走馬疳者。疳熱上攻。速如走馬。或痘毒上攻。則牙齒蝕爛。蓋齒屬腎。腎虛受熱。疳火上炎。
155
致口臭齒黑。輕則牙齦腐爛。唇吻腫痛可治。重則牙齦蝕落。腮頰透爛不治。其證雖多。要不出於五髒治法。肝疳。則頰左生瘡。眼目赤爛。肢體似癬。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股結核。或小腹內股。莖囊睾丸腫潰。便溺癃閉。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乾下血。用蘆薈丸以殺蟲。地黃丸以滋腎。心疳。則口舌蝕爛。身體壯熱。面黃頰赤。或作腫痛。腹滿膈悶。或掌熱咽乾。飲水便出盜汗。嚙齒虛驚。用胡黃連丸以治心。異功散以補脾。
156
脾疳。則體黃而瘦皮膚乾澀。頭不生發。或生瘡痂。或人中口吻赤爛。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臍突。
157
瀉下酸臭。小便濁白。或合目昏睡。惡聞水音。用肥兒丸以治疳。五味異功散或益黃散以生土。
158
肺疳。則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喘嗽氣促。寒熱少氣。皮膚皺揭。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混濁而頻數。用加味陷胸丸以治肺。補中益氣湯以生金。腎疳。則腦熱吐痰。手足逆冷。肢體瘦削。夜則微寒發熱。滑洩腹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而黧。尻耳生瘡。或耳出水。用蟾蜍丸以去疳。地黃丸以補腎。其無辜疳。用保元湯、蟾蜍丸。丁奚哺露。用六味丸、蟾蜍丸。走馬疳。敷馬鳴散。服蟾蜍丸。若作渴瀉利。腫脹勞瘵等類。詳參方論而治之。蓋疳者乾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患。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總以調補脾胃為主。凡小兒疳在內。目腫腹脹。
159
臍突溺稠。瀉利青白。體漸瘦弱。疳在外。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鼻瘡。蘭香散。
160
諸瘡。白粉散。熱疳。如聖丸。冷疳。木香丸。冷熱交錯。元氣久虧。溫脾丸最宜。疳病害眼者。
161
用蕪荑仁、青葙子細末。各一錢。不經水騸雞肝一具。研爛入白酒釀。飯上蒸熟食之。不過五七服必愈。
162
二便色白
163
秘旨云。小兒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頃。變作泔濁者。此脾胃濕熱也。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魚凍。或帶紅黃黑者。此濕熱積滯也。宜理脾消滯。去濕熱。節飲食。若忽然變青。即變蒸也。不必用藥。若久不愈。用補脾制肝藥。若母因七情。致兒小便如泔。肥兒丸。大便色青。日久不復。
164
或兼泄瀉色白。或腹痛者。六君子加木香。仍審乳母飲食七情主之。
165
食積
166
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其證至夜發熱。天明後涼。腹痛膨脹。嘔吐吞酸。足冷壯熱。喜睡神昏。大便酸臭。甚則下血是也。若兼寒熱者。為食積發熱。若食在胃者消之。腹痛痞脹。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後仍痛。按之則止者補之。夾食傷寒者。先散之。參蘇飲。熱甚便秘者。先利之。大柴胡湯。如無外感。但只傷食。不至於甚。保和丸調之。蓋脾為至陰之髒。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熱。熱而兼寒。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矣。食未消者消之。則寒熱止。食既消者補之。則寒熱痊。若手足並冷。喜熱飲食。
167
此中州虛寒也。宜溫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氣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間或侵晨洩瀉者。脾腎俱虛也。四神丸。手足並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瀉黃散。大便秘結。大柴胡湯。手足雖熱。
168
口不作渴。大便不實者。白術散。大便下血者。理中湯去參加枳實、黃連、紅曲。
169
腹痛腹脹
170
小兒腹痛體瘦。面色 白。目無精光。手足指寒。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嘔利撮口。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益黃散。或理中丸去參加茯苓。若口中氣溫。手足心熱。面色黃白。目無精光。或多睡惡食。或大便酸臭。此積痛也。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以白術散調補脾胃。
171
若腹脹而悶亂喘滿者。白餅子。若不悶亂喘滿者脾虛也。白術散調補之。誤下而致目胞腮面四肢浮腫。肚腹愈脹。脾虛欲發驚癇者。塌氣丸溫理之。若腹中有癖不食。飲乳則吐。按之則啼。當暫用白餅子下之。蓋小兒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於腹中。乍冷乍熱。飲水過多。脾胃虛弱。不能傳化水穀。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漸大而成疳矣。六君子加乾蟾。若痛連兩脅。肝木乘脾也。四君子加柴胡、芍藥。若腹痛重墜。脾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加枳實。若手足指冷。或呃逆泄瀉。
172
寒水侮土也。六君子加炮姜、肉桂。不應。急加附子。若服克削之藥。致腹作痛。按之痛止者。
173
脾氣復傷也。五味異功散。至於腹脹喘滿。亦皆脾虛邪乘所致。東垣所謂寒脹多而熱脹少。熱者。六君子加芩、連、枳、朴。寒者。六君子加姜、桂、吳茱萸。亦有寒熱錯雜者。瀉心湯。芩、連、炮姜並用。若治實脹。用二陳加枳、樸、木香。有熱。加芩。連可也。
174
煩渴
175
小兒唇紅如丹即發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三焦煩熱作渴。導赤散。風熱。瀉青丸。虛煩懊。梔子豉湯。虛煩不得眠。酸棗湯。夜甚者。當歸補血湯。傷寒後唇口焦者。竹葉石膏湯。瀉利作渴。五苓散。暑傷心脾。煩渴引飲者。人參白虎湯。下利脾虛作渴。七味白術散。熱結膀胱。
176
小便秘渴。五苓散。上焦虛熱。四君子湯。膏粱積熱。清胃散。脾虛積熱。瀉黃散。中氣虛熱。
177
異功散。腎水虛熱。六味丸。慎勿誤用寒涼降火。脾胃復傷。則腹脹而為敗證矣。
178
179
小兒腠理疏薄。常時微汗。但不宜過多。亦不可衣被過濃。使汗大出。若睡中出汗名盜汗。
180
止汗散。遍身多汗煩熱為胃熱。三補丸。胃虛汗者。上至項下至臍也。益黃散。六陽虛汗者。上至頭下至項。乃稟賦不足。保元湯加防風、白術。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或飲食停滯。或濃衣溫煖。熱鬱心包而津液妄泄也。導赤散。血虛。用人參、當歸等分煎服。名團參湯。其盜汗屬胃經虛熱者。五味異功。腎經虛熱者。六味丸。若寒水侮土。益黃散。設泛行施治。誤損脾胃多成疳瘵。大凡汗多亡陽。必至角弓反張。頸項痙強。用十全大補。多有生者。
181
黃癉
182
夫人身之神。貴於髒而默用。見於外則內虛也。其證皆由脾氣有虧。運化失職。濕熱留於肌膚。發而為癉。錢仲陽所謂身痛背強。二便澀滯。遍身面目爪甲皆黃。小便褐色是也。治法。宜固脾為先。如專用剋伐寬中淡泄利水之藥。則鮮有不致危者。若初生及百日之中。半旬之內。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黃也。腹大食土。為脾疳。兼作渴冷凍飲料。瀉黃散。小便不利。五苓散加茵陳。大便秘。茵陳蒿湯。病後發黃。肢體浮腫。白術散。清便自調。肢冷嗜臥。益黃散。身淡黃白。理中丸加茵陳。身熱膈滿。肌膚面目皆黃。瀉黃散加枳殼、生姜。若閉目壯熱。多哭不已。
183
大小便赤澀。口中熱氣。乃妊母濃味遺毒也。母子並服清胃散、生料地黃丸。忌酒面五辛熱物。
184
倘誤傷脾土。急則驚風吐瀉。緩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眼目障閉。多成疳疾矣。又有脾虛發黃者。當於脾胃中求之。
185
186
曹氏云。蛔者九蟲之一。因髒腑虛弱及傷甘肥生冷。致蛔不安。動則腹中攻痛。或作或止。
187
口吐涎水。貫心則死。錢仲陽云。吐水不心痛者胃冷也。吐沫心痛者蟲痛也。與癇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耳。化蟲丸。田氏云。蟲痛啼哭。俯仰坐臥不安。自按心痛。時時大叫。面色青黃。
188
唇色兼白。目無精光。口吐涎沫也。若因胃冷即吐。理中湯加炒川椒、烏梅。或送烏梅丸尤妙。
189
若中氣虛而蟲不安者。但補脾胃自安。冬月吐蟲。多是胃氣虛寒。白術散加丁香、烏梅。
190
191
小兒陰腫疝氣。多屬肝腎氣虛。為風邪所傷。血氣相搏而成。六味丸加茴香、川楝子。若坐臥濕地所致者。五苓散換蒼術加蠍尾、柴胡、山梔、車前。不時寒熱者。小柴胡去參加桂、苓、川楝、蠍尾。若因啼哭不止。動於陰器。結聚不散。而睾丸腫大者。桂枝湯加細辛、當歸、木香、蠍尾。啼叫氣逆。水道不行而致者。沉香降氣散加青皮、蠍梢、柴胡。小腹作痛。小便澀滯者。
192
龍膽瀉肝湯加延胡索、肉桂。
193
194
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黑睛為肝之竅。瞳神又為腎之精華。小兒目無精光。及白睛多黑精少者。肝腎俱不足也。地黃丸加鹿茸。晝視通明。夜視罔見者。所稟陽氣衰弱。遇夜陰盛則陽愈衰。故不能視也。衝和養胃湯、煮肝散。疳眼者。因肝火濕熱上衝。脾氣有虧。不能上升清氣。故生白翳。睫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遂至損目。益氣聰明湯、決明雞肝散。目閉不開者。因乳食失節。或過服寒涼之藥。使陽氣下陷。不能升舉。補中益氣湯。眼連札者。肝經風熱也。柴胡清肝散。若目札面青。食少體倦。肝木剋脾土也。五味異功散加白芍、柴胡、生姜。實者。去參換赤芍加羌活、蠍梢。若生下目黃壯熱。大小便秘結。乳食不思。面赤眼閉者。
195
皆由在胎時。感母熱毒所致。兒服瀉黃散。母服地黃丸。若乳母膏粱積熱。致兒目黃者。母服清胃散。若肢體面目爪甲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者。難治。餘參眼目本門治之。
196
小兒誤跌。或打著頭腦受驚。肝系受風。致瞳神不正。名曰通睛。宜石南散吹鼻。內服牛黃平肝鎮驚藥。
197
198
耳者心腎之竅。肝腎之經也。心腎主內證精血不足。肝膽主外證風熱有餘。或聾聵或虛鳴者。
199
稟賦虛也。或脹痛或膿癢者。邪氣客也。稟賦不足。地黃丸。肝經風熱。柴胡清肝散。若因血燥。
200
梔子清肝散。不應。佐以六味丸。若因腎肝疳熱。朝用六味丸。夕用蘆薈丸。若因乳母膏粱積熱而致者。子母並服加味清胃散。
201
鼻塞鼻衄
202
曹氏云。鼻乃肺之竅。皮毛腠理。乃肺所主。因風邪客於肺。而鼻塞不利者。內服消風散。
203
外用蔥白七莖。入膩粉少許。擂攤帛上。掌中護溫貼囟門。小兒鼻衄。多因驚仆氣散。血無所羈而隨氣上脫。先用小烏沉湯。次用止衄散。或異功散加柴胡、山梔。久不愈。用麥冬、黃 、當歸、生地、人參、五味煎服。若衄久血脫。但出淡紅水。或帶黃黑色者難已。
204
解顱
205
解顱者。生下囟門不合也。長必多愁少笑。目白睛多。面色 白。肢體消瘦。皆屬腎虛。按腎主髓。腦為髓海。因父母精血不足。不能斂固也。地黃丸加五味、鹿茸。更用天南星微炮為末。
206
醋調攤緋帛。烘熱貼囟門。虛寒。用細辛、桂心、乾姜為末。乳汁和敷上。幹復敷之。兒面赤即愈。又方。半夏、生姜、芎 、細辛、桂心、烏頭。
207
苦酒煮去滓。以帛浸藥汁中。適寒溫以熨囟上。冷更溫之。複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可愈。有至七八歲。或十四五歲。氣血既盛而自合。若縱恣色慾。戕賊真陰。終焉不壽。此證若在乳下。當兼補其母。更以軟帛束緊兒首。使其易合。亦有囟陷囟填。俱屬賦稟不足。或五疳久病。元氣虧損。瀉利氣虛。脾氣不能上充所致者。補中益氣及十補丸。若手足並冷。前湯加姜、桂。不應。虛寒之甚也。急加附子。緩則不救。
208
龜胸背
209
龜背者。由兒生下。風客於脊。入於骨髓。小續命去附加防風。龜胸者。因肺受溼熱。攻於胸膈。龜胸丸。並用龜尿點其骨節。多有得愈者。蓋小兒腠理不密。風邪乘之。或痰飲蘊熱於肺。
210
風熱交攻而致。或坐早風入骨髓。治用上法。若稟受肝腎虛熱。六味丸。腎氣不足。八味丸。背。
211
加鹿茸。胸。加龜甲。治之貴早。遲則不驗。
212
虛羸
213
小兒虛羸。因脾胃不和。不能乳食。使肌膚瘦弱。或大病後脾氣尚弱。不能傳化穀氣所致。
214
若冷者。時時下利。唇口清白。熱者。身溫壯熱。肌體微黃。更當審形色。察見證。如面赤多啼。
215
心之虛羸也。面青目札。肝之虛羸也。耳前後或耳下結核。肝經虛火也。頸間肉裏結核。食積虛熱也。面黃痞滿。脾之虛羸也。面白氣喘。肺之虛羸也。目睛多白。腎之虛羸也。仍參相勝治之。
216
五遲五硬五軟
217
五遲者。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是也。蓋腎主骨。齒者骨之餘。髮者腎之榮。若齒久不生。
218
生而不固。髮久不生。生則不黑。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若長不可立。立而骨軟。大不能行。行則筋軟。皆肝腎氣血不充。筋骨痿弱之故。有肝血虛而筋不榮膝。膝蓋不成。手足拳攣者。有胃氣虛而髓不溫骨。骨不能用。而足脛無力者。並用地黃丸為主。齒遲。加骨碎補、補骨脂。髮遲。加龜版、鹿茸、何首烏。立遲。加鹿茸、桂、附。行遲。
219
加牛膝、鹿茸、五加皮。語遲之因不一。有因妊母卒然驚動。邪乘兒心不能言者。有稟父腎氣不足而言遲者。有乳母五火遺熱。閉塞氣道者。有病後津液內亡。會厭乾涸者。亦有脾胃虛弱。清氣不升而言遲者。邪乘兒心。菖蒲丸。腎氣不足。地黃丸加遠志。閉塞氣道。加味逍遙散。津液內亡。七味白術散。脾胃虛弱。補中益氣湯。若病久或五疳所致者。但調補脾胃為主。五硬者。
220
仰頭哽氣。手腳心堅。口緊肉硬。此陽氣不榮於四末。獨陽無陰之候。若腹筋青急者。木乘土位也。六味丸加麥冬、五味。若係風邪。小續命去附子。五軟者。頭項手足口肉皆軟。胎稟脾腎氣弱也。若口軟不能嚙物。肉軟不能輔骨。必先用補中益氣以補中州。若項軟天柱不正。手軟持物無力。足軟不能立地。皆當六味丸加鹿茸、五味。兼補中益氣。二藥久服。仍令壯年乳母乳哺。為第一義。
221
失音
222
舌者音聲之機也。喉者音聲之關也。小兒卒然無音者。乃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開闔不致。故無音也。若咽喉聲音如故。而舌不能轉運言語。則為舌喑。此乃風冷之邪客於脾絡。或中舌下廉泉穴所致。若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喑。此亦風痰阻塞。
223
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而喉無音也。大抵此證多有稟賦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與津液耗者。七味白術散。清氣不升者。
224
補中益氣湯。稟賦不足與虛火傷肺者。地黃丸。若仰首咳嗽。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囟呵欠切牙等證。悉屬腎虛。非地黃丸加鹿茸、遠志不能治也。若吐瀉後。或大病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乃胃氣不能上升。地黃丸與補中益氣湯兼服。
225
切牙
226
小兒寤寐。不時切牙及嚙乳者。雖多屬驚。然所致各有不同。惟嚙乳驚搐者。抱龍丸。若發熱飲水。叫哭而搐者。心經實熱也。瀉心湯。睡困驚悸。合目而臥者。心經虛熱也。導赤散。面青目札。呵欠項強煩悶者。肝經實熱也。柴胡清肝散。手循衣領。及亂捻物者。肝經虛熱也。發搐目青面赤。肝經風熱也。並宜六味丸。
227
夜啼驚啼
228
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熱。夜屬陰。陰勝則脾髒之寒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得燈火。其啼便止。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亦曰胎寒。益黃散加鉤藤。若見燈愈啼者。心熱也。心屬火。見燈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導赤散加黃連、麥冬。若面色白而黑睛少。屬腎氣不足。至夜陰虛而啼也。宜用六味丸。因驚者。參客忤驚啼治之。驚啼者。邪氣乘心也。哭而多淚。是驚也。啼而無淚。是痛也。若因心火不足而驚啼者。秘旨安神丸。心火熾盛。導赤散。木火相搏。加柴胡、梔子。肝血不足。六味丸。
229
喜笑不休
230
經曰。神有餘則笑不休。又曰。在髒為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又火太過為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謔狂妄。又云。少陰所主為喜笑。又云。精氣并於心則喜。此數者皆言屬心火也。先用瀉心湯治其心火。次與六味丸滋其腎水。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扁鵲云。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腎水虧涸。不勝心火。而喜笑不休。尋作不安之態者。六味地黃丸。
231
肝木過盛。上挾心火。而喜笑不休者。柴胡清肝散。余兼別證各從其類而參治之。
232
循衣撮空
233
循衣撮空。皆由肝熱筋脈血枯而風引之。故手指為之撮斂也。宜確服六味丸。間有回生之功。
234
亦有脾虛肝乘者。六君子加鉤藤、蠍梢。若肝經實熱。瀉青丸。蓋循衣撮空。皆病之敗證。求其實熱。十無一二。許叔微云。循衣撮空。皆神虛無主。非大劑獨參、保元。不能挽回。虛寒。則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大建中溫補之。然亦有心包熱極所致者。王海藏治血脫。循衣撮空摸床。
235
揚手搖頭。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血脫內燥。熱之極也。氣粗鼻乾。此為難治。生地黃黃連湯。
236
壽夭
237
孫真人曰。兒初生。叫聲連延相屬者壽。聲絕而複揚急者不壽。啼聲散。不成人。啼聲深。
238
不成人。臍中無血者好。臍小者。不成人。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鮮白長大者壽。生下目自開者。不成人。目視不正數動者。大非佳。汗血者。多危不壽。汗不流。不成人。小便凝如脂膏。
239
不成人。頭四破。不成人。常搖手足者。不成人。額上有旋毛者早貴。妨父母。兒生枕骨不成者。
240
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踞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匐匍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身不收者死。魚目者死。股間無生肉者死。頤下破者死。陰不起者死。陰囊下白者死。赤者死。卵縫通達黑者壽。兒小時。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大則項橐顏回之流也。小兒骨法。成就威儀。回轉遲舒。稍費人精神雕琢者壽。其預知人意。回旋敏速者夭。大則楊修孔融之徒也。
241
張介賓曰。小兒之壽夭。其因有二。一則由於稟賦。一則由於撫養。夫稟賦為胎元之本。精氣之受於父母者也。撫養為居處寒溫。飲食飢飽之得失者也。凡少年之子多有羸弱。慾勤精薄也。
242
老年之子多強壯者。慾少精全也。多飲者子多不育。蓋以酒濕亂精。則精半非真而濕熱勝也。多慾者子多不育。以孕後不節。則泄母陰。
243
奪養胎之氣也。此外如饑飽勞逸。五情六氣。無不各有所關。是皆所謂稟賦也。至於撫養之法。
244
則俗傳有云。若要兒安。須帶飢寒。此言殊為未審。夫欲其帶飢者。恐飲食之過耳。過則傷脾而病生。寧使略饑。其猶庶幾。至若寒之一字。則大有關係。小兒以未成之血氣。嫩薄之肌膚。較之大人。相去百倍。顧可令其帶寒耶。嘗見新產之兒。多生驚搐。此為穩婆不慎。則風寒襲之。
245
多致不救者此也。及其稍長。每多發熱。輕則為鼻塞咳嗽。重則為小兒傷寒。幼科不識。一概呼為變蒸。投藥致斃者此也。或寒氣傷髒。則為吐瀉。或因寒生熱。則為驚為疳。種種變生。多由外感。雖稟體強盛不畏風寒者。亦所常有。但強者三之一。弱者三之二。傷熱者十之三。傷寒者十之七。況膏粱貧賤。氣質本是不同。醫家不能察。但知見熱攻熱。嬰兒不能言。病家不能辨。
246
徒付之命。誠可歎也。又有謂小兒純陽之體。故多宜清涼治之。此說尤為誤人。而王節齋又曰。
247
小兒無補腎。謂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既滿之後。妄用虧損。則可用藥補之。若受胎之時。稟之不足。則無可補。稟之原足。又何待補。嗚呼。此何說耶。夫小兒謂純陽者。以其陰氣未成。即腎虛也。或父母多欲而所稟水虧。亦腎虛也。陰既不足。而不知補之。陰絕則孤陽亦絕矣。何謂無可補耶。殊不知錢氏六味地黃丸。專治小兒腎虛解顱。以其純陽無陰。故取崔氏八味丸。裁去桂、附。以獨補腎水也。此義惟薛立齋得之。惜乎世醫。多所未悟也。
URN: ctp:ws21753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