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十卷十易輯傳第六

《卷十卷十易輯傳第六》[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厚齋易學》卷十     宋 馮椅。 撰易輯傳第六。
3
經上篇泰否》
4
乾下坤上
5
6
贊曰: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郭立之曰泰者,主人道而言。
7
朱子曰:「天地交而二氣通,故為《泰》,正月之卦也。案天地中和之氣,三隂三陽適相均平,乾本在上而其氣下降,坤本在下而其氣上騰相通,相濟而不相病,所以泰也。以三陽自下而上言之,則為正月之卦,以隂陽適停言之,則為春分之卦在所引用爾。
8
李子思曰:「葢嘗反觀之一身,陽浮于上而不降,隂涸于下而不升,不相通暢,如是者,病必繼起,要須隂陽之氣,升降往來于一身之中,然後氣血流通,而風雨寒暑之冦有不能入者,一身之泰也。知此之理而見之日,用于以贊天地之化,育于以通君臣,上下之情,絪緼相感,誠意交孚,葢无適而不可。又曰:天尊地卑,定位于太極肇判之初,故易以乾坤為上經之首,以辨上下之分,演而至履凡十卦:十者,天地之極數也,尊卑且猶各履其位,兩不相交,則其情不通,故聖人取乾下坤,上重而為泰,以示上下之交,其意深矣。
9
《雜卦》曰:《否》、《泰》,反其類也。
10
右明卦義。
11
《象贊》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12
右明卦用。
13
《序卦》曰:「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耿睎道曰:泰者,心安體舒之謂也。天下安寜而无虞,則人人心安而體舒矣。泰者,非通之謂也,乃通之所由致也。否者,非塞之謂也,乃塞之所由致也。孔子言泰者通也,葢通則致《泰》,而非謂泰則通也。案聞之曰:自乾坤後,始涉人道,經厯六坎,險阻備嘗,必內有所畜,外有所履,然後致泰而泰之,後否則繼之。以此知斯人之生,立之難而喪之,易國家之興,成之難而敗之。易天下之治,致之難而亂之《易》,此又序《易》之深意,而亦天地自然之理也。右明卦序。
14
小徃大來,吉亨。
15
贊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16
蘭恵卿曰:以上下之情而言,致泰之因以內外之位而言致泰之道。
17
郭子和曰:「乾為大,坤為小,陽為大,隂為小,君上為大臣,下為小君,子為大,小人為小總,衆類言之,故特曰小大也。
18
楊中立曰:「小往而後大來,小人在內而能進君子者,未之有也」。
19
郭立之曰:「小者以徃,大者當來,徃者屈而來者信也」。
20
鄭少梅曰:觀《泰》之象,則知否之所生,觀否之象,則知《泰》之所起,葢以隂陽之上下升降成象也。故《否》、《泰》二卦皆曰往來。
21
案卦有上下內外,以六畫之象,言之則悔,上而貞下,以六位之序言之,則外往而內來。夫隂陽迭相升降,往來于宇宙之間,萬古不忒,易于其相有而不可相无者,既以乾坤天地,君臣上下名之而論其升降焉,至于其類,不无淑慝之分,則以大小貧富虛實、君子小人名之,而論其往來焉。夫往者屈也,來者信也,陽來居于內則日長,隂往居于外則日消,故君子得時而小人退避,此天下之所以泰也。
22
右明卦象。
23
袁氏曰:道有君子,有小人用,有吉有凶,時有亨有塞。《泰》之道長者,君子也,故于用則吉,于時則亨。王景孟曰:天地之道不能有陽而无隂,人之道不能有君子而无小人。否泰二卦,隂陽適停,君子小人各相半焉。然時乎泰通,則陽為主,而隂為客,小者不能以病大,往者不能以遏來,隂時出而佐陽,而小人日聽命于君子,此所以吉亨也。
24
程正叔曰:不云元吉,元亨」者,時有汙隆,治有小大,雖泰,豈一槩哉!言吉亨則可包矣。
25
案吉亨以人事言也。天道有元亨而无吉凶,吉凶不僭在人吉凶為君子設也。抑聞之先君子曰:「有以父占者,得泰而喜」。或告之曰:「女父已葬矣。乾為父,坤為土,父入土中。已而信然,是知《易》道有无窮之義,唯其時物而已。
26
右明卦占。
27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贊》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王輔嗣曰:「初為類先」。
28
楊中立曰:「泰之初,上下始交也。小者未盡往,則豈一君子之力獨能信哉?故以其彚征乃吉。三陽本上,今在于下,必復于上。
29
程正叔曰:君子小人,未有能獨立,不賴朋類之助者也。自古君子得位天下之賢,萃于朝廷,同志協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則不肖者並進,然後其黨勝而天下否矣。葢各從其類也。
30
袁氏曰:「不謂之往吉,而謂之征吉,葢凡言征者必以正行之」。
31
右明象占。
32
馮當可曰:「三陽在下而上有其應,其進而征,莫之能禦。進而征者,陽之性。有其應者,君子之時。葢時者,上之所為也。為人上而欲致泰者,无他應君子而已。
33
林黃中曰:「六爻以相通為義,三陽同志而上騰,三隂同志而下接,所以為泰之時。
34
李子思曰:《乾》本在上而居下,《坤》本在下,而居上卦,則借象以示交泰也。《乾》三爻皆上,征、《坤》三爻皆下《復爻》,則辨分以正隂陽也。卦言「來」者,謂天氣之下降爻。言征者謂君子之上亨,使天氣下降之象。一定而不易,則隂陽无乃失位乎? 又曰:卦以氣交自上而下者也。爻以位升,自下而上者也。
35
右明爻義。
36
「九二包巟,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贊曰:包巟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37
蘭恵卿曰:「包巟者,包初九也,初為內,二為外,故曰包用。馮河者,用九三者也,以剛居陽,故謂之馮河。不遐遺者,不逺忘三隂也。三隂比三陽為逺,故謂之遐朋,亡者三陽為朋,然亦不相黨。
38
馮當可曰:「初比二為未用,猶賢者之在荒逺,三比二則材過于剛,二獨居中,後則引,初以進前則用三以行,位在內而志應于外為不遐。遺己應五而初應四三,應上同類,各從其應為朋亡」。
39
趙氏曰:「人材有不及者容之,其或勇為之,過則亦取之,不以其逺而遺之,不以其朋而私之,過與不及,皆无所棄,而疎與親,皆无所偏,此九二之責也。案凡下卦二居中,多以初三兩爻同體,協比為義,小畜之三陽九二,猶且牽復在中,況《泰》之三陽上復者乎?初在後而不及則包之以進,三在前而過,則用之以行,三隂在外,逺也而應五則不遺。三陽同體朋也,而各有應則不黨,此泰之九二所以為盛也。
40
右明象。
41
李子思曰:「世有皇極之主,則必尊而尚之,故曰得尚于中行」。
42
程正叔曰:「二以陽剛得中,上應于五,五以柔順得中,下應于二,是以剛中之材為上所專任,故雖居臣位,主治泰者也。
43
右明占。
44
案泰之為卦,天地之中三,隂三陽而无所偏,上降下升而无所倚,中之道也,則于六位之中又取中焉。二五,君臣之中位也。五雖君而六居之二,雖臣而九居之,其象為剛中之臣,上配柔中之君,以任中道之責者也。故六爻之義,二得而兼之。尚,配也,得配于中道之主也。今取帝女者謂之尚主,葢取諸此六五,所以有歸妹之象。
45
右明爻義。
46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47
贊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都聖與曰:「天確然而常髙,其氣之下際乎地則平矣,然未有平而不陂者也。地隤然而常處其氣之上,際乎天則往矣,然未有往而不復者也。
48
李子思曰:「當乾、坤二體交接之間,而天地二位將復其故之際」。其象葢如此。
49
郭子和曰:「否!《泰》之道,如循環然,終則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復于隍,則无及矣」。
50
林黃中曰:以至剛廹至柔,物極則反,是以聖人憂之而為之戒曰:勿極其平,庶幾不陂,勿窮其往,庶幾不復世之君子。當極盛之時,眎其力足以誅鋤小人,眎其力足以鞭笞四夷,必極其平,窮其往而後已,此小人之所以復用,而夷狄所以復彊也。此說近巧而理,意亦通平,謂平其隂,猶削平之平,往謂往乎上,即大往之往,然隂平而陽上進,則傾矣,是陂也,陽往而隂上,窮則復矣,故未敢廢而兩存之。
51
右明象。
52
楊廷秀曰:「隂將復泰將否矣,可不懼乎?君臣克艱而守正,庶乎其无咎」。
53
馮當可曰:「乾之極不久位于三將,進而為四矣,三一進則二初亦進,而隂則下生矣。此一爻乃天地將交際變革之㑹,儻非泰,則三當凶矣,无咎者艱貞而免于咎也」。
54
劉氏曰:「三猶有應,特否不可不防爾。若憂其以否見疑,而遂不食其祿,則失于食之福矣」。
55
案上卦》,雖《坤》有君道焉,下卦雖乾,臣也。三陽之進,但能知艱而守,則可以貞、而无咎,葢陽以上復為貞也。三隂下復,不必憂其不與已孚,而所食于上者,自錫佑之。上下之交,其象如此。上一位,天之象也,應已福之也。位多凶,故不无戒之之辭,亦持盈之意。
56
右明占。
57
李仲永曰:「將近小人,故其辭危案」。或問關朗曰:「時運已往,艱其如何?」曰:「天人有前期,變而能通,故治亂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謨,其與天地終始乎!」
58
右明爻義。
59
六四偏偏不富,以其隣不戒以孚。贊曰偏偏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張舜元曰:「坤為衆偏,偏者,衆飛之象」。
60
朱子發曰:「三陽相率而上三隂,下復其所如,葉墜井上,偏偏而下,以井氣扶之也」。
61
李氏曰:初,言抜茅者,引而出之,征于上也。四言偏偏者,以下為順,復于下也。初乗道長之時,而欲進四安道消之時,而欲退自然之理。
62
右明象。
63
郭子和曰:「趨下從陽」,葢見幾之君子也。 又曰:隂,虛也,以乾坤之䇿言之,亦已耗矣,故為不富」。 又曰:主坤而言,故辭與謙同」。
64
袁氏曰:三隂在上,其道常乏,故資陽以為富實而已,六四未能得陽,故曰不富失實。三隂皆從陽,而獨於四言之,則知四從之之先矣。
65
陸希聲曰:「以隂居隂,故曰不富,三隂皆欲下復,四能先之,是能用其隣也!」
66
耿睎道曰:「下之三陽,則以其彚而征,上之三隂,則以其隣而復」。
67
毛氏曰:三之于隂也勿恤,故四于三,陽不戒,戒生于疑,疑生於畏我,不彼恤,則彼不我戒矣!君子無意于害小人,而小人亦信,君子之不吾害也。案說者多謂三隂不戒以相孚,非也,三四隂陽往復之交,故言孚則隂陽之相孚也明矣,豈惟君子小人哉?臣之進于君君之下,于臣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者,相孚之謂也。
68
右明占。
69
王輔嗣曰:「乾樂上《復坤樂》,下復四處。《坤》初。程正叔曰:「三為將中,知戒則可。保四已過中矣,理必變也。故専言終始,反復之道。理當然者,天也。衆所同者,時也。
70
蘭恵卿曰:「上卦之下,內外之限,君子小人出處之際,一喻小人思復于內,一喻上之人應下之君子,右明爻義。
71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贊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左氏》,晉趙鞅卜救鄭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見《哀九年》
72
按商之君有三:乙成湯為天乙,史謂其母吞乙卵而生其一也,祖乙圯于耿,其二也。自成湯至于帝乙,乃所謂微子之父其三也。今湯歸妹之辭見于漢,京房傳具有證據,則非微子之父明矣。虎去商千餘嵗間,已訛如此,則夫名同實異者,古今訛謬,何可勝數哉?傳記之未可盡信久矣,瀆書者必如孟子之於武城、雲漢一斷之以理可也。
73
陸希聲曰:「以柔在上,帝女之象,下配于二,下嫁之象」。
74
韓康伯曰:「女子而居王之位,必帝王之妹」。張舜文曰:「互體兊約,象《震》有歸妹之體焉。泰道尚交,故有此象。《泰》之九三、進四,六四、退三者,歸、妹也」。因《泰》之互體約象有歸妹之體,而歸妹之九六各歸本位則為《泰》,故以六五而取象焉。
75
子憂曰:「湯之歸妹也,湯嫁妹之辭,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驕諸侯,隂之從陽女之順。夫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語見《京房傳》」。
76
王昭素曰:「商之諸王多以十干為名,甲為陽首六五,隂爻交泰之主,故以名乙之主為象。
77
李氏曰:「《蠱言》甲取興起,《巽》言庚取更變,《泰歸妹》言帝取其尊,乙取其屈,三者有商之君皆取于紀號,而《易》特取其義,非以號也」。
78
呂與叔曰:位尊曰帝,體隂曰乙,乙隂之長也。李季辨曰:五歸妹而二,尚主交際之義。阮氏曰:《易》著人事,舉商周帝、乙、髙宗箕子是也。孔子曰:「卦之德方以知。又曰:「知以藏往。文王演《易》已往之事,近而易信者,莫如商、周故也」。然發揮于剛柔而生爻自文王始未演《易》之前,固未有占爻者。或者以其事之,應此爻之象,與如所謂《周易》「有之在師之臨」之類。或謂帝乙歸妹之時亦嘗占得此爻殊不知文王之占卦未占爻也。
79
馮當可曰:「他卦多以陽居五為君德,此以隂居陽為君德,何也?九二之才之德,可以致泰決矣。有臣如此,君何為哉?推誠屈己,專其好合,如帝妹下嫁于人,所以致泰者,一任之而已。人屬惟男女相親,出于天性,不可間也」。
80
右明象。
81
陸希聲曰:「天降于下,猶男下于女。天復于上,地復于下,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之大義也者,以順而承天也。今五志于順,故獲福祉,天道助順,故必元吉。程正叔曰:「五能倚任九二剛明之賢而順從之,如帝乙之歸妹,然降于尊而順從于陽,則以受祉。且元,吉也,謂成致泰之功也。
82
袁氏曰:「泰者,福祉之時也」。三亦言「于食有福」。案福祉自天泰之時,天道下際,故多福祉之象。右明占。
83
楊中立曰:「泰之主也,時之盛衰,係人主而已,天下隨之以為時也。故復言處泰之道,而不以時之往復為辭,與三四異矣。
84
毛伯玉曰:「泰之世,君子雖用事而五實隂也,左右亦隂也。聖人因爻取象,使小人之在左右者,如女子之不與政則吉矣。天下不能无小人而便嬖,使令人主所不能无也,故嚴為之約,使宮閫之人不出房闥,嬖寵之私不及以政,反是則適足以禍之。葢寵極則過過則為災,節之則中中則為祉。故孔子曰:中以行,願也。其防患也至深而其垂戒也至切矣。
85
右明爻義。
86
上六城,復于皇,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贊曰:「城復于皇,其命亂也。
87
程正叔曰:「●土積累以成城,如治道,積累以成泰。及泰之中,將反于否,如城頽圯,復反于隍也。郭立之曰:「三之无往,不復上之。城復于隍,雖理之所必,然亦始終之戒也」。
88
石守道曰:「泰之中不可過,過中則否矣。案陽本上而今在下,隂本下而今在上,終則各復其位矣,陽以上為復,隂以下為復也,故九三上六皆言復。夫天下之理,唯自然者,不可冺沒也,人力之所加,久而必敗,葢人者窮,則天者還矣。夫●隍以為城,此人力也。夷者可使之險,卑者可使之髙,此非土之性也。及其終也,土復其性而下墜,則城壤而隍塞矣!泰之時天也,泰之所以成人也。君子之道消,而小人之道長,則泰反而否,保泰之治者,其可不加之意乎?
89
右明象。
90
朱子發曰:坤為衆,師衆也。楊中立曰:「泰之終,反為否。上下分崩,離析之時也。命亂而不一,衆其可用乎!然有剛健之才,處之則顛而扶,危而持,猶可為也。故曰:吝而已」。
91
陳氏曰:唯告命於邑而不能及他命,令不行,吝之道也。
92
程正叔曰:貞凶貞吝有二義:有貞固守,此則凶吝者有,雖得正,亦凶吝者。
93
呂與叔曰:「城復于皇上,陵下替也,勿用師征伐,不自上出也。自邑告命,貞吝夷於列國,不足以令諸侯也」。
94
案乾三爻方上進泰,終則上為乾居矣。《坤》三爻下反上反,下則居三矣。坤三爻皆翩翩而下,不為己用。故曰勿用師上,六反居三,其邑也,其命止可告三餘爻,不稟命也。故曰自邑告命,以六居上。當位,貞也,而勢方下反,故貞固則吝。不言凶者四,五无陽爻以阻之也。夫泰,非謙比也。其上六乃利,用行師,征邑國,何也?謙極則亢九,三其應,而据有衆隂,其勢跋扈,故利用行師以征之,泰極則否。三之九自上復,六得反其本邑,而坤之衆不為用矣。右明,占:
95
蘭恵卿曰:否終則傾剝,極則復治,極則亂,事理之常。
96
張知常曰:「物極則反,理之必然。唯聖人然後持滿有道」。
97
鄭舜舉曰:「往復者,有是理也。所以使之然者,人事也。處泰之終,坤體而隂柔,泰安得而不否?處否之終,乾體而陽,剛否安得而不傾人事?天理未有不相符者」。
98
毛伯玉曰:「泰之六爻,隂陽皆應,獨上在一卦之極,有自外之意,故為君子者,亦因而外之,近者不相傾,逺者不相激,此泰所以為最安也與!
99
趙氏曰:「三上皆居一卦之極,故雖相應,而皆有警戒之辭,九三之時,尚可為也,故能艱貞則无咎,上六之時不可為也。故雖自邑告命,而不免扵吝,此所以貴乎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也」。
100
右明爻義。
101
林黃中曰:三陽在下,三隂在上,此其所以為《泰》也。然在六爻,陽反上升,隂反接下,何也?陽升隂降,自然之理,若陽降而不能升,隂升而不能降,則尊卑易位,而非上下交感之義矣。天地之位,不可易也,所以交者其氣也,君臣之位,不可易也,所以交者,其志也。 又曰:「初四升降之始,故有抜茅偏偏之辭。二、五升降之中,故有歸妹得尚之義,三上升降之極,故有往復城隍之象。
102
都聖與曰六五,以仁德居中,而樂與賢者共之,有九:二為之應,六四為之輔,初九為之,引類而進,所以能相與財成,輔相以左右民,使常泰而不否也」。右明六爻。
103
坤下乾上
104
否。
105
贊曰: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106
閭丘逢辰曰:「否反于泰天,地各復其所,上下不交,隂陽隔絶,萬物閉塞,不得亨通,故謂之否」。
107
案嘗觀隂之長,一隂為遘,二隂為遯,夫二隂,尚微也,而名卦以遯,謂陽消也,今三隂浸浸乎上進矣,作《易》者乃取反泰為否之義,上下不交而閉塞不進,聖人抑隂扶陽,杜小人之路而保君子之位,其㣲意見於名義之表,學者不可不知也!
108
《雜卦》曰:《否》、《泰》,反其類也。
109
案此言隂陽剛柔,內外之相反也。右明卦義。
110
象贊》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徳辟難,不可榮。以祿右明卦用。
111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林黃中曰:泰,通也。否,塞也。泰,闢也。否,闔也。一通一塞,一闢一闔,如寒暑之相推,昏明之相代,雖天地聖人不能外所貴乎聖人者,為能消息盈虗,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乗其機㑹,有以變而通之耳!右明卦序》。
112
否之匪人。
113
蘭惠卿曰:「或以為非人所為,或以為人道絶,胡不觀此之六三,處羣隂小人之中,故謂匪人今否,豈非小人在內而致否與?」
114
右明卦象。
115
不利君子貞。
116
蘭恵卿曰:「君子欲有所建明,羣小必共攻之,非徒无益,適以招禍」。
117
耿睎道曰:「《泰》、《否》二卦,言君子小人之消長而參天地隂陽、萬物言之,則是君子小人與天地隂陽,萬物同乎消長也」。 又曰:「天下之所同,欲者泰也,所同惡者,否也。自古君臣相與有為于天下者,皆欲以致泰,非欲以致否也,唯不明乎?善以君子為小人,以小人為君子,其所以致泰,乃所以致否耳。案陽以居上為貞,君子居得致之,勢有能致之資,有君子以左右之,變而通之,反否而泰,是在君子。今乃安於貞,而上下不交,否无由亨,非君子之利也。
118
大往小來。
119
贊曰:內隂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120
李子思曰:隂陽二氣,對行乎天地之間,或者謂陽一而隂二,故君子少,小人多,治世少,亂世多,然自有天地以來,隂陽二氣分于四時,无一嵗不得其平者,而君子小人治亂之運,則或者不齊,豈幽隂之氣獨盛于人間,而天運則不爾邪?是不然,天人有相勝之理,治亂有可易之運,特在人所以制之者何如耳?治否之世,雖小人道長,君子道消,而所以消小人而長君子者,亦必有道矣!此作易者所以極論其消長,而寄之于爻。
121
王景孟曰:「《泰》之《彖》特,曰小往大來,吉亨而否之。《彖》先之以匪人不利君子貞者,君子得志,則使小人各安其所无他事也。若否則不然。彼小人者與君子无齟齬不合之勢,則君子必不引去,而小人亦未必果來也。曰:不利君子貞,以小人之吾忌也。當此時也,吾不得不往以聽其來也。
122
右明卦占。
123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貞吉亨」,贊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程正叔曰:「泰與否,皆取于茅者,以羣隂同,在下有牽連之象也」。
124
右明象。
125
朱子曰:「小人連類而進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葢能如是,則變而為君子矣」。右明占:
126
李子思曰:否之世陽在上而隂在下作《易》者,乃以隂為一卦之主,何也?凡物之生,皆自下而升上,故上卦為外,下卦為內,初位為本,上位為末。
127
李去非曰:「小人之欲引其類,與君子之心一也」。泰曰:「征吉而否曰貞。吉亨」。孔子戒之曰:「志在君」。其委曲深至如此,正而後吉,則望小人以正也。志在君,則猶望小人以解私黨也。
128
案:朱子謂初之惡未形,故聖人望之」。夫泰以卦之內外,明君子小人之消長而否。以位之上下,明君子小人之名分,此作《易》者之微㫖也。夫茅不自抜抜之者,上也。隂陽之應求,雖否隔不交之世,未嘗忘也。故孔子以為志在君者,在下者之同情也。然欲其貞固自守而不欲其征者,上不交下,小人知分,而安于在下,則吉也。安于在下,則上終應之,未有不亨者。苟不安其分,守而進焉,三陽在上,未易敵也,則固失矣,尚何亨之有?
129
右明爻義。
130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贊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劉長民曰:「當否之時,隂得位而為主于內居中,履順在小人之中,能包下而承上也。初,六在已之下,故包之六三在已之上,故承之。
131
此以小人言包承也」。
132
耿睎道曰:「小人之在下也,君子不遯則包之,小人之在上也,君子未能決則承之」。
133
此以大人言包承也。夫《泰》之二曰:包荒用馮河䝉之。二曰包䝉吉納,婦吉否之二,亦曰包承。葢二在下體之中,初與三左右之者也,苟非其情,有不相得,則必能引其類以為之助也。
134
右明象。
135
李季辨曰:包承于羣小小人,固吉,大人固否,然實則亨也。
136
李氏曰:「小人之吉,亦吉其凶而已」。程可久曰:「大人用否,以不交于上,此孟子所以聞王命而不果朝也。以其正應,故用否而亨」。
137
李子思曰:「泰中有否,否中有亨,隂陽消息之運如寒暑之往來,能少安之,未有久而不變者,此大人所以雖否而不終窮也」。
138
案否,亨猶言困窮而通也,以小人而包承其類,黨盛相安,固吉以大人處羣小之中,而能包其下而承其上,雖不與之為羣,而亦不與之為敵。所謂和而不同者,雖處上下不交之時,在上者知其不為小人,則終必進之,斯其否而亨也。不言君子而言大人,非大有力量者,不足以臻此。
139
右明占。
140
程正叔曰:其質則隂柔,其居則中正,小人以隂柔,言大人,以中正言也。
141
鄭舜舉曰:「以其居中得正,遂設二義,非敢遽以小人絶之也」。
142
案:隂柔无大人之義,中正有大人之徳,《易》為君子謀,故以此爻明大人之否。然則何獨不于九?五言之?曰:九五治否之主,非處否者也。夫否泰皆以二居內得中為其類之主,而泰上下交通九為君子,故不特包荒用馮河,而又且不遐遺朋亡,此所以為泰也否?上下不交六為小人,故僅能包承其類而已,此所以為否也。
143
右明爻義。
144
六三包羞
145
贊曰:位不當也。
146
案:已為三隂之首,故包之以進,否之三隂,進以消陽《易》于初言「貞,吉亨」二言否,亨皆以上下不交示訓也。至此則隂盛敵陽矣,道日長而上進,不容遏矣,故不言休咎而直曰「包羞也」。夫否塞之時,上下不交,亦可進乎?曰:否。塞而不交者,卦之體也。下卦之終必進,上卦者,爻之序也。過此以往為觀為《剝》,隂豈不進乎?孔子故曰「小人,道長也。
147
右明象占。
148
呂與叔曰:「柔而不當其位,入于邪者也。下包二隂,羣相比也」。
149
劉長民曰:「初以處卑而守貞,故吉亨二。以中正而應上,故否亨。是居小人道長之際,而不居小人之行者也。以柔居陽,不正也。處下體之上,失中也。不言凶咎,體順而承陽也」。
150
案羣隂道長相挻以進,不可咎也。不言吉,亨抑隂也,右明爻義。
151
九四有命,无咎𠷎離祉。
152
贊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153
呂與叔曰:「上下不交,命不行矣。四切近于隂,獨有下交之情,可以有命于下下」。必從之」。
154
林黃中曰:「濟否在君子主,濟否在君」。程可久曰:「雖小人道長之時,然順而在下,以本爻之,剛健可以行君之命,制之在下者也。制之在下,非特本爻之无咎,而𠷎類亦附麗其祉矣」。𠷎謂三陽,祉謂不為隂所剝。
155
袁氏曰:「有命无咎而已。能使𠷎類並麗,其祉何也?无咎者,以否之時言之,苟有命焉,君子之志行而其道長矣。轉否而泰,𠷎之離祉,莫甚于此。葢泰者,福祉之時也」。
156
案:以向消之陽制,方長之隂,安得无咎?以其隂陽之情,有近而相得之義,又上承九五之君,同德合志,故取斯義,則可无咎而同類,皆賴其不爭善勝之福也。
157
右明象占。
158
朱子發曰:「否道乃革,故言濟否之道」。劉長民曰:「過否之中,有亨否之道而已,為之先」。蘭恵卿曰:「處近君之地,材過其位,有濟否之資。鄭舜舉曰:「君子不可榮以祿,為不在位者,設也。四居近君之位,濟否之責在焉」。
159
石守道曰:「三隂並進,小人黨盛,宜速止之,四當其衝,剛健足以止遏三隂」。
160
李子思曰:「以象觀之,是固為否。以爻觀之,初不見其有極否之辭。聖人慮天下後世以天地否塞為當然之數,致使小人得以塞君子之亨路,故于爻辭必有以通之也。
161
右明爻義。
162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李子思曰:「小人之勢,始于遘終于剝否之世,隂陽數均,未至于極,而九五以乾剛處中正之位,故能息天下之否也」。
163
蘭恵卿曰:「剛健中正可以止息否塞,未即通、泰、通、泰,須否傾之後也」。
164
右明象。
165
贊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毛伯玉曰:「反否為泰,非臣子之事,唯人主自為之。故休否必大,人而後吉,非休否之吉也」。
166
李子思曰:「六二居三隂之中,故《小人》吉九五居三陽之中,故大人吉。卦雖名否,而小人大人同歸於吉。作《易》者所以闢小人而通君子之門也」。
167
說卦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168
程正叔曰:「大人之吉,猶未離于否也,故有其亡之戒」。
169
程可久曰:「上下不相通,可底于滅亡,毎以其亡為戒。
170
李季辨曰:「桑,柔脆之木,方苞之桑,柔脆之甚,危之至也」。
171
毛伯玉曰:「其亡,其亡危之至也」。苞桑,猶綴旒也。小人之危其國也如此」。
172
李去非曰:「否之將傾,有存亡之幾。其亡其亡,戒之之深」。此讀其作幾。
173
劉氏曰:苞桑以況衆,君子亦通。
174
右明占。
175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176
贊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朱子發曰:「否,毀兊成如決積水而傾之,莫之御也御,今禦」。
177
此以卦變言也。
178
林黃中曰:「《乾》為天,為西北之□。天傾西北,故否有傾之之象,當否之世,乾坤不交,至其極也。自上而反下,則又有傾覆之象張舜元、李子思同」。
179
此以卦體言之。
180
王景孟曰:「言傾否而不言否,傾人力居多焉。以陽剛之材處否之,終固所優為也」。
181
程正叔曰:反危為安,易亂為治,必有陽剛之材而後能之,故否之上九,則能傾否而屯之,上六不能變屯也。經言傾否否,天也。傾之者,人也。賛言否,終則傾否之終,必自取傾覆也。小人之禍,君子不至於自取,傾覆不止也,此天數也,亦人事也。
182
右明象。
183
毛伯玉曰:「先否後喜,昔之塞,今之通也」。袁氏曰:「先否後喜,皆非此爻之時」。李氏曰:「人之常情,否則憂,泰則喜,喜言傾否為泰也」。
184
閭丘逢辰曰:「《泰》之終,言城復于隍,以戒之否之終,言先否後喜以勸之。若以否泰相因為一定之數,則易不必作矣」。
185
右明占。
186
林黃中曰:「物極則反,道窮則變。《泰》之君子艱,貞否之小人包羞,下卦之終也。及乎上卦之終,則泰復而否傾矣」。
187
張舜文曰:「消長之相循,盈虛之迭至,窮則變,滿則覆」,必至之理也。習治之害淺,習亂之禍深。剝爛而順止,《夬》決而乃亨,泰亨而止吝,否終而必傾觀乎?此亦可以見天地之情矣。
188
張知常曰:「因其已傾之勢而傾之,宜若易。然而小人之黨,根結深固,所以難也」。
189
案泰之時,唯上下之通也,故陽之進也速,而其敝也亦易,故在九三,己有无往不復之戒。否之時,唯其上下之不通也,故隂之進也遲,而其㪚也亦難,故至上九,猶有先否後喜之辭。
190
右明爻義。
191
趙氏曰:《泰》三陽在內,有君子同升之象,隂雖在外,而六五下應九二有柔,得尊位而能下賢之象,故六爻以交相應為善,否則三隂在內,有小人方進之象。陽雖在外,而九五得位有剛健中正,以興衰撥亂之象,故六爻唯三陽為善,各以爻取義,與成卦之體不同也」。
192
林黃中曰:「否!六爻上下不交三隂,合而為否者也,三陽合而傾否者也」。
193
朱子曰:「《易》為君子謀否,內三爻,是小人得志之時,但能如此而已,不能大有為也」。至「四聖人便言君子得時,否漸可反,至上,則傾否為泰矣。
194
案:陽本在上之物,隂本在下之物,㤗則各欲復其所,故相交而為泰也,否則各已安其所故不交而為否也,然自遘復至乾、坤十二卦,氣言之,則三隂自地下而上升,无終閉隔之理,故初二皆言亨,至三則包之以進矣,此自以三隂為義,在造化之運如此也,以人事言之,三陽在上為得位,故同力以遏三隂之進,九、五命九四以止之,遂得休否至上而否遂傾矣,此自以三陽為義,為君子之計如此也!
195
右明六爻。
URN: ctp:ws28049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