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明朝修覺山記
該單位所屬於的資料已刪除。若要還原,請參考歷史頁面並透過「修改」功能還原其標題及其它資料。

《●明朝修覺山記》[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辛亥十月,十有九日,早發新津,叔弟恬,不知隔江者為何許山也,與童騎疾驅過之。予與艾子後,坐舟中,指江幹削壁千切,竹樹榱桶,出沒晴嵐雲浪外者,異焉。問之,則修覺山。子美(游修覺寺)詩曰:「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詩應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徑石相縈帶,川云自去留;禪枝宿眾鳥,飄泊暮歸愁。」(後游)詩曰:「寺憶昔游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何欲之?」及唐明皇幸蜀,大書修覺山三大字,嵌石壁,今猶存者,即其處也。決策登焉。  所從徑,裒山石之複者為磴,亂整枉直,各肖其理。登者屢憩,憩處每平,平處每當竹材隙,隙處必從其下左方見江,江錯磧渚,或圓或半,或逝或返,去留心目間。土人縛竹為亂,若童子置葉盎中以度蟻。設身處地,頗危之。從上視下,輕且駛,甚適。度磴去頂可四五之一,行住坐立,更端者數矣。其傍乃有石級齒齒,蜿蜒壁間者,往修覺寺道也。日始舍是,尋中徑數折上,有亭翼然,祠杜工部、李供奉、蘇端明、方正學。方有石刻詩,可讀。亭後數武,為寶華寺。禮佛畢,反自亭,出山門,左行,竹材純駁夾砌,數折即修覺寺。寺前雙井,一井置一塔,唐物也。明皇書嵌佛殿左側岩壁上,字方廣二三尺,一字各專一石,飛翥沉著,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見唐碑,獨此耳。出寺,無所見。欲返,寺僧指石隙一小徑,才容足。出此徑,乃有平田大陸。複緣磴數折上,矗然兆江者,曰雪峰,兩寺乃在其下。始悟所云磴去頂四五之一者,第可指修覺耳,非此峰也。左眺稠稷山,如旅行,而稍居其傍。下憑欄視江,則已正,無所不見。不若初所見江之從其下左方也,然從下上修覺,去江趨遠,從修覺上雪峰,視江乃反近。舟中所指江幹削壁者,即今著腳處也。降自雪峰,複葬井塔下,屈曲一二里許,不複見所由寶華寺徑矣。乃忽得所謂石級齒齒壁間往修覺寺道者,則今還道也,與初所徑合。徑窮登輿。  是日抵彭山宿,記授弟恬。
2 題記:修覺山位於四川新津縣岷江東岸。唐時大詩人杜甫和唐明皇李隆基都曾在此駐留,留下了詩篇墨跡。而今古人已逝,物是人非,作者游歷此地,低吟著「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的詩句,仿佛感到遙遠的往事正呈現在面前,使文章一開始便有了濃重的懷古氛圍。  第二段,作者不斷變動視角,隨著山路的崎嶇蜿蜒,描繪出一幅幅優美奇麗的畫面:險峻的峰巒,眾多的古跡,繁茂的林木,輝煌的廟宇等等。然後筆鋒一轉。視點由修覺山過渡到雪峰。登臨送目,與在修覺山上的視野和感覺迥然不同,令全文產生了一種錯落變化。柳暗花明的意趣,讀來別致新鮮、賞心悅目。
3 作者簡介:鐘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福建提學僉事等職。他與同里譚元春共同編選《古詩歸》和(唐詩歸),風行明末,創立了「竟陵派」。他反對擬古文風,提倡抒寫性靈,提倡一種幽深孤峭的風格。他的散文孤行靜寄,文境簡遠平淡,宛轉曲折,看似艱澀實則奇崛。著有《隱秀軒集》、《毛詩解》等。
URN: ctp:ws39078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