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正名卷之一

《正名卷之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字類》

1 [0.1]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義之所在者,曰「界說」。「界」之云者,所以限其義之所止,使無越畔也。書中所命之名,有因儒先所經用者,有今所特創者,今為各立界說,而命義乃明。至其因者或與儒先之義攸乖,而創者又或見為捏湊而不能醒目。兩者知所不免,然且為之,以便論說耳。惟名義一正,則書中同名者必同義,而誤會可免。
2 [界說一]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實字。無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者,曰虛字。實字之類五,虛字之類四。
3 說文分別部居,十四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立「一」於端,畢終於「亥」,皆有事物可解,未見字有無解者。不知說文惟解字原,原其初所以成此文字者,必有所指名,故無無解之字。而虛字則概皆假借於有解之字,如「焉」為鳥名,「為」為母猴之屬。故字原原無無解者也。翻閱往籍,往往以「所」「攸」「其」「斯」「凡」「曰」「孰」「得」諸有解者,與夫「蓋」「則」「以」「而」諸無解者同科,又以「何」「必」「未」「無」「是」「非」諸有本義者,等諸「於」「雖」「及」「矣」「焉」「哉」「乎」「也」諸無義者之字,互相混淆,不可枚舉。先儒書內,更有以動字名為虛字,以與實字對待者。近世會滌生氏與人書云:『何以謂之實字虛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朝朝日」「秋夕夕月」「入其門無入門焉者」「入其閨無人閨焉者」,以兩字同者,上一字皆實字也,下一字則虛用矣。後人或以實者作本音讀,虛者破作他音讀,若「風」讀如「諷」,「雨」讀如「籲」,「衣」讀如「裔」,「食」讀如「嗣」之類,古人會無是也。何以謂之虛字實用?如歩,行也,虛字也。然韓文之「歩有新船」,詩經之「國歩」「天歩」則實字矣。「薄」,迫也,虛字也。然因其叢密而林曰「林薄」,因其不厚而簾曰「帷薄」,以及爾雅之「屋上薄」,莊子之「高門懸薄」,則實用矣。「覆」,敗也,虛字也。然左傳設伏以敗人之兵,如「鄭突為三覆以待之」,「韓穿設七覆於敖前」,是虛字而實用矣。』以上會氏之立,是以動字為虛字者也。然若「焉」「哉」「乎」「也」諸字「焉」「哉」「乎」「也」諸字,本書始謂之虛字,例見後,不知會氏將何以名之。讀王懷祖、段茂堂諸書,虛、實諸字,先後錯用,自無定例,讀者無所適從。今以諸有解中實字,無解者為虛字,是為字法之大宗。其別,則實字有五,虛字有四,外此無字。故虛實兩宗可包括一切字。
4 [界說二]凡實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事物」二字,一切畢賅矣。在天之「日」「月」「星」「辰」,在地之「河」「海」「華」「岳」,人倫之「君」「臣」「父」「子」,物之無形者也。「怪」「力」「亂」「神」,「利」「命」「與」「仁」,物之無形者也。而所教者「文」「行」「忠」「信」,所治者「德」「禮」「政」「刑」,所得者「位」「祿」「名」「壽」,所藝者「禮」「樂」「射」「御」「書」「數」,皆事也,皆名也。凡目所見,耳所聞,口所嗜,鼻所嗅,四肢之所觸,與夫心之所志,意之所感,舉宇別聲、被色與無聲、無臭,茍可以語言稱之者,無非事也,無非物也,無非名也。
5 [界說三]凡實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
6 事物有在當前者,不必名也,以「爾」「我」「彼」「此」諸字指之。其不在當前而其名稱已稱之於前者,以後可以「其」「之」「是」「此」諸字指之,以免重複。
7 [1]論公冶: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8 [2]又述而:惟我與爾有是夫。
9 [3]孟梁上:彼奪其民時。
10 [4]公莊三十二:夫何敢?是將為亂乎!
11 ——以上「吾」「女」「我」「爾」「彼」「夫」「是」諸字,皆代當前所稱名之人也。
12 [5]孟梁上:王見之。——「之」指前文之「牛」。
13 [6]又:是乃仁術也。——「是」指前文所言不忍之心。
14 [7]又公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兩「其」字即指管晏。
15 [8]又告上: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此」字拘前引鴟號之詩。
16 故有「之」「是」「其」「此」諸字以指前文,前文可不必重言,蓋有所以代之矣,故曰「代字」。代字之異於名者,名同事物而各殊,代字則所拘異而為字則一。先儒或以代字列諸虛字,或謂為死字,而無有與名為比者。蓋未知夫凡代者必與所代者同其體用耳。故代字者,不變之名也,用與名同。
17 [界說四]凡實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動字。
18 天下事物,隨所在而必見其有行。其行與行相續,即有由此達彼之一境,所謂動也。故實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動字。夫事物之無一時無行,即無一時不動。其動之顯者,鳶之「飛」,魚之「躍」。犬之「吠」,雞之「鳴」;其隱者,如制心之「克」「伐」「怨」「欲」,學詩之「興」「觀」「群」「怨」;大之則雷之「動」,風之「散」,雨之「潤」,日之「暄」;精之則「鉤」深「致」遠,「知」來「數」往;而生財之「生」「食」「為」「用」,道國之「敬」「信」「節」「愛」,處世之「用」「行」「舍」「藏」,行道之「立」「道」「綏」「動」,學修之「切」「磋」「琢」「磨」,誠之之「學」「問」「思」「辨」,凡心之惑與意之之,皆動字也。動字與活字無別。不曰活字而曰動字者,活字對待之為靜字之愈也。
19 [界說五]凡實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靜字。
20 「形」者,言乎事物已有之情境也。故靜字與動字兩相對待。靜字說已然之情景,動字言當然之行動。行動必由事物而發,而情景亦必附事物而著。如但曰「長」「短」,曰「輕」「重」,曰「多」「寡」,曰「大」「小」,則懸而無憑,又誰知「長」「短」者何,「輕」「重」者何,「多」「寡」者何,「大」「小」者何哉?必曰「布帛長短同」,「麻縷絲絮輕重同」,「五穀多寡同」,「履大小同」,而後所言不齊之情乃有所屬矣。夫然,而天地之博厚、高明、悠久,至聖之聰明睿智、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讓理密察。與夫
21 [9]荀子榮辱篇:目辨黑白美惡,耳辨聲音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猩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皆靜字也。
22 [界說六]凡實字以貌動靜之容者,曰狀字。
23 事物不齊之情,有靜字以形之。頁事物之行,亦至不一也。一人之語默行止,有疾徐輕重久暫之別。故學欲「博」,問欲「審」,思欲「慎」,辨欲「明」,行欲「篤」,皆以貌動字之容也。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君子「謙謙」,王臣「蹇蹇」,大人「諤諤」,重言之以狀其容。
24 [10]孟滕上: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紛紛然」狀「交易」之容也。
25 [11]又滕下:匍匐往將食之。——「匍匐」,狀艱「往」之容。
26 不特此也,凡記事物所動之時與所動之處,亦狀字也。
27 [12]孟梁上: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其「東」「西」「南」三字,各記「敗」「喪」受「辱」之處。
28 [13]又公下:王一朝暮見。
29 [14]又:明日出吊於東郭氏。
30 [15]又:公孫居於丑曰:『昔者辭以疾,今曰吊,或者不可乎?』——「朝暮」「明日」「昔者」「今日」諸語,皆以記其時也,用同狀字。
31 [16]論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善」「美」兩靜字,「盡」狀字,以狀「善」「美」之進境,而「未」「又」兩狀字,則又兼狀狀字與靜字矣。
32 凡狀字,必先於其所狀。
33 以上實字之類凡五。
34 [界說七]凡虛字以聯實字栭關之義者,曰介字。
35 凡文中實字,孰先孰後,原有一定之理,以識其互相維系之情。而維系之情,有非先後之序所能畢達者,因假虛字以明之,所謂介字也。介字也者,凡實字有維系相關之情,介於其間如此聯之耳。
36 [17]孟滕上: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孟子」同「我」,兩不相關者也,介以「與」字,所以明「孟子」對「我」發言之義。又,「宋」地名,與「言」又不相關也,介以「於」字,以明發「言」之地。「與」「於」二字,皆介字也。
37 [18]又盡下: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兩「之」字介於兩名之間,以明相屬之義也。「軌」非他處之「軌」,乃在「城門」內者;「力」非他力,乃「兩馬」所發者。
38 [19]又梁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梃」「刃」之於「殺」,不相涉也,介以「以」字,明其「殺」之所「以」也。
39 [20]論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以」字同上。
40 [界說八]凡虛字用以為提承展轉字句者,統曰連字。
41 字句相接,不外提、承、展、轉四者,皆假虛字以明其義。
42 [21]論述而: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若」字用以提「聖「仁」而論者也,「則」字直承上文。「抑」字略轉上義,「則」字又為承接。要皆用以相連句讀而已。
43 [22]又: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此「而」字有假設意,所以展拓也。「雖」字跌進一層,兼展轉兩意。「如」字亦展轉上意。皆為連字。
44 [23]孟梁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今」字用以起下承上也。
45 [24]論先進: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今」字承上起下也。
46 [界說九]凡虛字用以煞字與句讀者,曰助字。
47 凡字痂但以實字砌成者,其斷綩轉,虛神未易傳出,於是有「也」「矣」「乎」「哉」諸字,以之頓煞,而神情畢露矣。所謂助字者,蓋以助字以達字句內應有之神情也。
48 [25]孟梁上: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三「也」字煞三句,皆以表疦斷口氣也。
49 [26]又: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也」字所以頓讀,即以起下,示句意未盡絕也。「矣」字所以疦其事之有也。「耳」字有惟此之意。「焉」代字也,若文此處「焉」字誣作為助字者,誤矣,解見後。
50 [27]論里仁: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矣」字所以煞讀,亦以起下也。
51 [28]又雍也:於從政乎何有?——「乎」字亦以呼起下文也。
52 [29]孟梁上:賢者亦樂此乎?——「乎」字以詢間,亦以煞句也。
53 [30]論公冶: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爭取一以知三。
54 [31]又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仨。
55 [32]又泰伯:煥乎其有文章。——「也」「矣」「乎」三字,今以助一字而已。
56 故同一助字,或以助字,或以助讀,或驗助句,皆可,惟在作文者善為驅使耳。其詳見後。
57 [界說十]凡虛字以鳴人心中不平之聲者,曰嘆字。
58 文中遇有哀樂不平之感喟,因用虛字以肖其聲。如書經中之「都」「俞」「籲」「咈」,諸書中之「嗚呼」「噫嘻」,皆無義理,惟以鳴心中所發哀樂之聲,故曰嘆字。
59 以上虛字之類凡四。
60 字類凡九,舉凡一切或有解,或無解,與夫有形可形,有聲可聲之字胥賅矣。
61 字分九類,而一字有不止一義者,古人所謂望文生義者此也。義不同而其類亦別焉。故字類者,亦類其義焉耳。
62 字有一字一義者,亦有一字數義者。後儒以字義不一而別以四聲,古無是也。凡字之有數義者,未能拘於一類,必須相其句中所處之位,乃可類焉。經籍中往往有一句迭用一字而其義不同者。
63 [33]論學而:求之與?抑與之與?——第二「與」字為動字,上下兩「與」,皆虛字也。
64 [34]又:夫子之求之也。——上「之」虛字也,下「之」代字也。
65 [35]孟萬上: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第二「之」字虛字,上下兩「之」解「往」也,動字也。
66 [36]史淮陰侯列傳: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前兩「將」字,解「用」也動字也,末「將」字,名也。
67 [37]公宣六: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前「門」字名也,後「門」字,解「守」也,動字也。「閨」字同。
68 [38]莊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惟止編止眾止。——「止」字四用,「止水」之「止」,靜字,言水不流之形也。「惟止」與「眾止」兩「止」字,泛論一切不動之物名也。「能止」之「止」,有使然之意,動字也。是一「止」字而兼三類矣。
69 [39]史蕭相國世家: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兩「衛」字,上「衛」兵也,名也,下「衛」,護守火。動字也。凡此之強大,不可枚舉,學者當自得之。
70 字無定義,故無定類。而欲知其類,當先知上下之文義何如耳。

句讀》

1 [0.2]夫文者,集句而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當識句。
2 [界說十一]凡字相配而辭意已全者,曰句。
3 《文心雕龍》云;『置言有位,位言曰句,句者,局也,局言者聯字以分疆。』所謂聯字者,字與字相配也,分疆者,蓋辭謂已全也。句者,所以達心中之意。而意有兩端焉:一則所意之事物也,夫事物不能虛意也,一則事物之情或動或靜也。意達於外曰詞,說文云:意內而言外曰詞。『
4 [界說十二]凡以言所為語之事物者,曰起詞。
5 起者,猶云句讀之緣起也。
6 [界說十三]凡以言起詞所有之動靜者,曰語詞。
7 「語」者,所以言夫起詞也。「語」字之義雖泛,而一切可賅焉。
8 [40]論公冶:子說。——一句。「子」名也,起詞,志所為語也。說動字,語詞也,所以語起詞之事。蓋記者見漆雕開對之後,欲記子之有所動也,故先言子在後記其說。
9 [41]又微子:孔子行。——孔子起詞,行語詞。記者於三日不朝之後見子之行也,故先言孔子而後言行。
10 凡句讀必有起、語兩詞,兩詞之長短不同,而大旨不外乎是。此取最簡明者以為則。
11 [42]又陽貨:佛肸召,子欲往。——兩平句,佛肸為起詞,召其語詞也。子起詞,欲往兩動字,其意相貫,語詞也。
12 [43]孟梁上:彼奪其民時。——彼起詞,指暴如也,奪民時其語詞也。
13 凡欲知書中若者為起詞,若者為語詞,設問便明。如『子說』句,說者誰?子也,子為起詞。子何事?曰說,說其語詞也。莽則句之成也,必有起、語兩詞也明矣。蓋意非兩端不明,而非兩語不成。
14 [44]論陽貨:來,予與爾言。——來一字絕句。
15 [45]書堯典:主,欽哉!——往一字絕句。
16 [46]莊人間世:密,若無言。——密一字絕句。則句似有無庸兩詞者。不知曰來,曰往,曰密,皆對語口氣,其起詞即為與語者,當前即日,故無庸贅言也。
17 字之為語詞者,動字居多,而動即行也。既曰行矣,則行必有所自發者,亦必有所止。使所止者即為所自發者,則其行存乎發者之內,而非止乎外也。不然,則其行出自發者,將有所止於外也。
18 [47]孟梁上:王笑。——笑動字也,笑之行,王發之,惟王自覺之而已,其行未交乎外也。
19 [48]論公冶:子說。——說之行,子自覺之,其行亦未交乎外也。卜所見者,笑與說之效耳,而未與笑說之行相交相引也。
20 [49]又子罕:吾從眾。——從動字也,從之行,發自夫子而止於眾也。
21 [50]又八佾: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愛動字,發自子貢與夫子,而所施及者,一則其羊,一則其禮也。
22 然則動字統分為兩宗。
23 [界說十四]凡動字之行仍存乎發者之內者,曰內動字,省曰內動。
24 [界說十五]凡動字之上半年發而止乎外者,曰外動字,省曰外動。
25 [界說十六]凡名、代之字,後乎外動而為其行所及者,曰止詞。
26 夫然,語詞之為內動字者,雖只字亦足以見意,如子說之說,王笑之笑是也。蓋曰已經說,曰王笑,而其意已明。若語詞之為外動字者,概有止詞以續之。設如吾從眾,而僅曰吾從,則不知所從之為何;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而惟曰我愛,爾愛,則不知所愛之維何,必伸之曰從眾,曰其羊,其禮,而詞意乃畢達矣。
27 [51]莊齊物論: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行止坐起皆內動也,故只字可見意。
28 [52]論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說內動字,無止詞,見動字,南子,其止詞也。
29 [53]漢東方朔傳: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畔,靈王起章華之台而楚民散,秦與阿房之殿而天下大亂。——作起與皆外動也,故續以止詞。畔散亂,內動字也,故無止詞。
30 [54]莊徐無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慕,外動字也,蟻與羊肉,其止詞也。
31 以上所論之語詞,皆動字也。動字之為語詞,凡以言起詞之行也。若語詞言起詞之作語詞,所以斷言其為何如也。惟靜字為語詞,則名曰表詞,所以表白其為如何者,亦以別於止詞耳。
32 [55]論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愚魯闢喭,各後乎其名,所以斷柴 之為愚,參之為魯,師之為闢,由之為喭,而用如語詞,各成其句,同以表白諸賢之性為何如,故曰表詞。
33 [56]史李斯傳:臣聞地廣者粟多,非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廣多大眾強勇,靜字,各後乎名,皆表其名為何如耳。
34 起詞、表詞之中,間有以是非為即諸字參之者,或於句讀收處尾以乎歟也矣諸助字,或兩者兼用者,皆以表決斷口氣也。又或表詞不用靜字,而用名字者,是亦用如靜字,以表起詞之為何耳。
35 [57]論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和斯兩字,一名也,一代字也,皆起詞也。貴與美兩靜字,其表詞也,間以為字,所以決其兩是也。
36 [58]禮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高明悠久六靜字,以為表詞,助以也字,以疦言其如是也。
37 [59]賈誼過秦論: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兩靜字,天下之表詞,非以決其不然,更以也字助之。
38 [60]史項羽本紀:梁父即楚將項燕。——即字所以斷梁父之為楚將某也,楚將名字,用為表詞,以表梁父為何人也。
39 [61]論微子: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為是皆決辭,參於起、表兩詞之間。誰與孔丘一代字,魯名字,皆表字也。問曰為誰?』答曰『為孔丘。』兩句問答,有決辭而無照字。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又兩句一問一答,則有疦辭而兼照字矣。故曰紋無定法,惟其是爾。『雖然,無法之中,未始無法,法詳於後。
40 前論明、代字與動、靜諸字所有相涉之義,已立有起詞語詞止詞表詞屠色名目。今複以名、代諸字位、諸句讀,相其孰先孰後之序而更立名稱,凡以便於論說而已。
41 [界說十七]凡名、代諸字在句讀中所序之位,曰次。
42 [界說十八]凡名、代諸字為句讀之起詞者,其所處位曰主次。
43 [界說十九]凡名、代諸字為止詞者,其所處位曰賓次。
44 主、賓者,義取對待,亦猶起止之義互相照應耳。故詞分起、止者,以言句讀所集之字;而次分賓、主者,以言諸字所序之位。其實,起詞之於主次,止詞之於賓次,一也。故不更引書以明之。
45 文中遇有數名連用而意有偏、正者,則先偏於正。
46 [62]孟公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兩名字連用,雖似天字作主,而明其為天之時,正意恰在時,則天字意轉偏,故先之。地利人和亦此解也。
47 兩名之中意有偏、正者,每參之字,以明屬偏於正之意。雖行文者不必盡參之字,然偏、正兩名之中,加之字者其常也。
48 [63]論學而:道千乘之國。——千乘與國,兩名字也。正亮在國,千乘者,明其為何如之國,參以之字,以表千乘之屬於國耳。
49 [64]孟梁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50 [65]又: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51 [66]又離上:離*之名明,公輸子之巧。
52 [67]又公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出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胥是例也。
53 [界說二十]凡數名連用而意有偏正者,則正意位後,謂之正次。
54 [界說二十一]凡數名迅用而意有偏正者,偏者居先,謂之偏次。
55 正者,對偏而言。凡在主、賓次而為偏次所先者,亦曰正次。而以言句讀中所處之位,則仍以主、賓為次焉。
56 [68]漢霍光傳:君行周公之事。——君者主次,事者賓次。事對周公偏次言,則為正次。
57 [69]漢霍光傳:霍氏之禍,萌於驂乘。——禍主次,而亦為正次者,則對霍氏偏次言之也。
58 介字所以聯實字有相關之義者,而為所聯者即其所司之詞。
59 [界說二十二]凡名、代諸字為介字所司者,曰司詞。
60 司詞之次,亦為賓次。
61 [70]孟梁上:王坐於堂上。——於介字,堂上其司詞,於堂上,以言王坐之處於也,即以盡快堂上與王兩實字也。
62 [71]又: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梃刃兩名,與字聯之。上以字介字,以聯梃刃與殺也。下以字用法另詳。
63 [72]又:斧斤以時入山林。——以介字,以明可入之時,即以聯時與入兩實字也。
64 [73]又離上: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三為字皆各介所司之詞於驅字,以明何為而驅也。與字以聯桀誾兩名也。
65 [74]漢召信臣傳: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於田畔,以防分爭。——為於以三介字,各以聯司詞與動字也。
66 由是觀之,凡所以達意,莫要於起詞與語詞耳。語詞而為外動字者,概有止詞以續之。語詞而為表詞者,則靜字其常,而名、代諸字亦可用焉。至句讀中所有介字,蓋以足實字之意焉爾。介字與其司詞,統曰加詞,所以加於句讀以足起、語諸詞之意。
67 要之,起詞、語詞兩者備而辭意已全者曰句。
68 [界說二十三]凡有起、語兩詞而辭意未全者,曰讀。
69 讀之式不一:或用如句中起詞者,或用如句中止詞者,則與名、代諸字無異;或兼附於起、止兩詞以表其已然者,則視同靜字;或有狀句中之動字者,則與狀字同功。此大較也,詳後巻。
70 用如起詞。
71 [75]孟離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三代起詞,得天下也語詞,合之為一讀,而為以仁之起詞;以動字,仁止詞,合之為語詞,共為一句。設惟曰三代之得天下也則辭意未伸,故謂之曰讀。繼之曰以仁,語氣足矣。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仿此。
72 用如止詞。
73 [76]孟梁上: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兩句,猶云仁而遺其親者未 有也云云。故以仁而遺其親者為讀,為未有之止詞。有字用法不一:有有起字與止詞者,如周有八士之類;有無起詞而惟有止字者,如有孺子歌曰之類。
74 [77]孟公下: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丑所多者何?王之敬子也。所未見者何?子這所以敬王也。王之敬子與所以敬王兩讀,各為見字歨詞賦 。
75 [78]又梁下: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民起詞,恐其語詞。所恐者何?非第曰王也,乃王之不好勇也故以王不好勇一讀為恐之止詞。王乃讀之起詞,不好勇其語詞也,不狀字,以狀好字也。以上明讀之可口為起、止詞者。
76 兼附於起、止兩詞。
77 [79]孟梁下: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大事小者一讀,句之起詞也。者字乃泛指人君,而為讀之起詞,事小其語詞。以介字,大,以之司詞,言何以事小之狀也。此以大事小者五字連成,乃囫圇設一事小之人在,故此讀用同靜字。樂天者,句之表詞,樂天者,三字亦讀也,者字亦泛指人滿足,為讀之起詞,樂天其語詞,而樂為動字,天,其止詞也。此句煞以也字,有決為如是之辭氣。
78 [80]又梁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天下至者字,一讀也題目為句之起詞,以表何如之人,故視同靜字。者字,讀之起詞,欲疾其君,其語詞也。欲垳訴於王,句之語詞也。
79 [81]又公上:管仲,會西,讀之起詞,為動字,所代字,指管仲,猶云管仲乃會西不為之人,以明管仲為何如人,用如靜字,即為句之表詞也。煞以也字,直決之辭氣也。
80 [82]又滕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共六讀,而仲子所居之室以及所食之粟兩讀為起詞,餘皆表詞也。以上引讀之可為靜字者。
81 讀之狀句中動字者,或記行事之處,或明行事之時,或敘作事之故,或肖行事之式。
82 記行事之處者。
83 [83]孟公下: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當在宋也一讀,起詞,孟子自謂,頁言可知,且下有予字,辭氣已串。在宋,其語詞,也字以頓讀也,亦以重明其時也。此讀記將有遠行之處,並記其時也。
84 [84]又萬上: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我起詞,處畎畝之中,其語詞,豈若兩狀字,以狀處字,以明假為相比之意,共為一讀,以記樂道之所。此記行事之處也。
85 至記成事之時者,如:
86 [85]孟滕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息。——堯舜既沒一讀,記道息之時。
87 [86]又梁下: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比其反也一讀。
88 記凍餒之時。
89 其記作事之故者,如:
90 [87]孟滕下:孔子懼,作春秋。——孔子懼一讀,明作春秋之由。
91 [88]又公下:有寒疾,不可以風。——有寒疾,明不可以風之故。
92 [89]又滕上: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的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父兄不足而恐其不能盡事兩讀,以明問孟子之故,而父兄百官不足於我又為恐其不能盡事之故。
93 至肖行事之式者,如:
94 [90]孟梁上: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若至也為讀,望雲霓,以狀民望之式。
95 [91]又滕下: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猶至也為讀,此以諸侯之失國比士之失位,皆謂比讀,乃狀讀中之一也。比讀皆後置,不若他讀概置於前。
96 以上所引諸讀之式,舉隅耳,其詳見後。
97 以上界說凡十三,大抵用以集句也。《文心雕龍》有云:『位言曰句。』蓋句讀所集之字,各有定位,不可易也。觀乎界說,証以所引,凡起詞必先乎語詞。語詞而為外動字也,則止詞後焉。如為內動字也,不必有後之者矣。間有介字與其司詞系乎內動字而為加詞者,則先後無常。語詞而為表詞也者,亦必後乎起詞。凡狀詞必先其所廣。夫靜字以肖事物者,亦所以狀名、代字也,故先所肖焉。推此意也,讀之為起、止詞者,先後各從其位。其用若狀詞者,亦必先其所狀;不先者,惟以為所比之讀耳。此句乵集字與其所位之大都也。

字類及句讀示例》

1 [0.3]今取史記孔子世家贊分注逐字之類以為式:
2 代字外動孔氏名字名字。想見兩連動字代字動字名字內動地名。觀外動仲尼廟堂皆名字車服同上禮器同上。諸靜字名字介字名字動字名字代字名字。余代字低徊狀字內動代字狀字動字內動外動。天名字靜字君王兩名外內動介字靜字名字靜字助字。當動字名字連字內動。沒內動連字內動助字。孔子名字布衣兩名。傳外動靜字同上名字。學動字代字外動代字。自介字名字名字王侯兩名靜字名字外動靜字名字代字。折動字名字介字靜字名字。可動字同上狀字靜字助字
3 今仍前書,於逐字下注其所居之次以為式:
4 主次,居首語詞,後置孔氏偏次,在先讀之止詞,在賓次,又為正次,故後之。想見語詞也,其起詞蒙上余字讀之起詞語詞賓次,又其為人三字成讀,乃想見之止詞。適語詞,其起詞仍蒙上文余字司詞,含一於字,猶云於魯也。觀語詞,其起詞同上仲尼偏次廟堂亦在偏次,然為仲尼之正次車服禮器觀之止詞,而四字皆居正次,猶云仲尼之廟堂中所陣之車服以及禮器也。諸靜字,言生之多少,故先之生起詞以介字時其司詞習生之語詞禮習之止詞其代字而居偏次家司詞,猶云於其家也。餘起詞低徊狀留字,故先之留語詞之止詞,不狀能,故先之能去語詞云動字,後置,以明所述之事。天偏次下偏次,天之正次怒號王兩正次,猶云天之下之君王,眾矣之起詞至於並作介字用賢人介字司詞眾矣表詞。,對語詞,其起詞蒙上君王等字時止詞則連字榮語詞。沒語詞則已焉亦語詞。孔子布衣起詞。傳語詞十餘世司詞,含於字也。學者起詞宗之語詞。自介字天子王侯皆司詞中國偏次,猶云中國之言六藝止詞者者為起詞,字必後置;又,自天字至者字,皆折之起詞。折語詞中作止詞用於介字夫子其司詞。可語詞,其起詞承上文,即夫子謂動字,附於可字至聖矣表詞。
5 以上言起詞者,即主次也;言止詞者,即賓次也。
6 下仍引前書,為注句讀以明之:
7 余讀孔氏書此讀也,既以言想見之時與想見之由,皆所以狀想見也,故先之。想見句中語詞其為人自成為讀,乃想見之止詞。適魯言地之讀,以表所觀之地,廣讀,故先焉。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此言所觀之器,下言習禮之人。諸生以時以時加詞,言習之時,故亦先置習禮其家諸生至其家言習禮之人,可作一讀,亦為觀之止詞,至此句止。余低徊留之讀也,言不能之故,故先置不能去至此句止。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至此為起詞眾矣一句當時讀,言時則榮句。沒讀,言時則已焉句,兩小平句。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十餘世為加詞,至此一句。學者宗之又句。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至此為讀,而為起詞。折中於夫子句。以上之迢,亦可作讀觀,皆以言至聖之由可謂至聖矣句止。
8 以上界說都計二十三,凡以正名也。閱者先將界說之義玩縈有行,以知其命意之所指,與其孰後之辨,而後接觀下巻,方能了然。切勿以其淺易而忽視之也。
URN: ctp:ws48152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