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因避諱而生之訛異

《卷四因避諱而生之訛異》[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第二十九因避諱改字而致誤例
2
《後漢書劉表傳》:「初表之結袁紹也,侍中從事鄧義諫不聽,義以疾退,終表世不仕,操以為侍中。」侍中從事,當作治中從事,章懷避唐諱,改治為持,校書者不達其旨,適其下有侍中之文,遂妄易持為侍。
3
《通鑑晉哀帝紀》,興寧元年,司馬綸騫注:「綸姓也。《姓譜》曰:《魏志》孫文端臣綸直。」《魏志》無綸直事,綸直事見《晉書宣帝紀》:「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將軍綸直等苦諫,文懿皆殺之。」文懿即公孫淵,唐人避諱稱其字,後人遂誤懿為端,又將公孫複姓訛為單姓。
4
《南史隱逸傳》:「陶潛淵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上淵字亦當為深,後人回改。《宋書》云:「陶潛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甚顯白。《南史》原文必與《宋書》同,但避諱改淵為深耳。後人校《南史》者不察,遂傳寫顛倒如此。
5
《宋史藝文志》易類,史文徽《易口訣義》六卷。《崇文總目》云「河南史證撰」;晁公武云「唐史證撰」;陳振孫云「避諱作證字」。則此志「徽」字當為「徵」之訛,徵為宋仁宗嫌名,因避諱改字而致誤。
6
《崇文總目》總集類,有《正元制敕書奏》一卷,本作貞元,避宋仁宗嫌名作正,《通志藝文略》乃誤作王元。
7
第三十因避諱缺筆而致誤例
8
《詩小雅》:「無將大車,祇自塵兮;無思百憂,祇自疧兮。」疧本作,與塵為韻。唐人避諱,缺筆為氏,遂誤為疧。《小雅白華篇》:「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遠,俾我疧兮。」此疧字正從氏,與卑為韻。字缺筆,則與疧字混。
9
《續漢郡國志》,敦煌郡有拼泉。拼泉即淵泉,因避唐諱淵字,缺筆作,遂訛為拼。
10
《舊唐書穆宗紀》:「元和十五年,恆王房子孫改為汦王房。」恆王當是恆山愍王,汦王即愍王之訛,因避諱,民旁改氏而誤汦。
11
《新唐書后妃則天皇后傳》:「前鋒左豹韜果毅成三朗,為唐之奇所殺。」
12
三朗幽州人,贈左監門將軍,謚曰勇。《舊史》入《忠義傳》,作成三郎。蓋宋人避諱缺筆,書朗為,遂訛為郎。
13
兩《唐書姚班傳》稱:班曾祖察,撰《漢書訓纂》,班乃撰《漢書紹訓》四十卷,以發明舊義。《漢書紹訓》,《舊唐志》不載,《新唐志》作姚珽撰。珽或作庭,宋初避諱缺末筆作,後遂訛為班。據《舊書姚思廉傳》:「思廉子處平,處平子璹、珽,別有傳。」班傳即珽傳也。
14
第三十一因避諱改字而原義不明例
15
《說文》:「昏,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竹汀先生曰: 「氐與民,音義俱別,依許例,當重出昬,云或作昬,民聲。今附於昏下,疑非許氏本文。戴侗六書故》云:『唐本《說文》從民省,徐本從氐省。晃說之曰:因唐諱民,改為氏也。』然則《說文》元是昬字,從日民聲,唐本以避諱減一筆,故云從民省。徐氏誤認為氐省,氐下之訓,亦徐所附益,又不敢輒增昬字,仍附民聲于下,其非許元文,信矣。《漢隸字原》,昬皆從民,亦從昬。
16
民者冥也,與日冥之訓相協。謂從氐省者,淺人穿鑿傅會之說耳。」乃和案:錢說見《十駕齋養新餘錄》上。唐人作《五經文字》,其愍字下注云:緣廟諱偏旁准式省從氏,凡汦昏之類皆從氏。然段玉裁《說文》昏字注,則反對是說。
17
梁書沈約傳》:「貴則景魏蕭曹。」景魏謂丙吉、魏相也。《許懋傳》:「湯不應傳外景至紂三十七世。」外景即外丙,思廉避唐諱,改外景。今本有回改為丙者,而景魏仍為景魏也。
18
《隋書高祖紀》:「文置文深之柱,非止尉佗之拜。」此用馬援銅柱事。援字文淵,避諱改為深。
19
《魏書地形志》,平陽郡禽昌縣注:「世祖禽赫連昌置。」《舊唐書》三九《地理志》:「襄陵,後魏擒盛縣。」改昌為盛,史避後唐莊宗祖父國昌諱,而擒昌之意義不明矣。
20
《南史劉秀之傳》:「時定人殺長吏科。」《宋書》人作民。民殺長吏謂部民殺官長也。《南史》避民字改為人,時議者謂「民殺長吏,會赦,宜以徙論」。秀之以為「民敬官長,比之父母,若遇赦而徙,便與悠悠殺人,曾無一異,宜長付尚方,窮其天命」。人、民義異,而文相混,義遂不明。
21
唐文明元年乾陵《述聖紀》,有云:「齊萌。」齊萌者,齊民也。即喋字,改世為雲,避太宗諱。今《禮記曲禮篇》「蔥處末」,當作渫。《玉藻篇》「為已卑」,當作偞。唐人刻石經,避諱改易本文,後來刊板者不能訂
22
正,遂相沿至今。
23
第三十二因避諱空字注家誤作他人例
24
《南齊書柳世隆傳》「輔國將軍驍騎將軍蕭諱」,汲古閣本注鸞字。今以《宋書沈攸之傳》考之,乃梁武帝父蕭順之,非齊明帝蕭鸞也。
25
《北史周本紀》:「魏永熙三年十一月,遣儀同李諱與李弼、趙貴等,討曹泥於靈州。諱引河水灌之。」「大統四年,開府李諱、念賢等為後軍。」「及李諱等至長安。」《李弼傳》:「隴西郡開國公李諱。」《王盟傳》:「趙青雀之亂,盟與開府李諱輔太子出鎮渭北。」皆謂李虎也。《本紀》:「天和六年,以大將軍李諱為柱國。」此謂李昞也。校書須檢元文,《周書》汲古閣本於李諱字皆改為虎,並天和六年李諱亦改為虎。《新唐書》稱:「周閔帝受禪,虎已卒,乃追封唐國公。」安得至天和時猶在!且虎在西魏時,已為八柱國之一,豈待周天和中始授柱國乎!
26
第三十三因避諱空字後人連寫遂脫一字例
27
《南、北史》於官名治書侍御史及治中從事,多脫去治字,今本有治字者,皆後人增入也。《四庫全書通志》考證,於梁吳平《侯景傳》及梁《伏曼容傳》,均云:「治書侍御史,刊本沿唐諱,刪治字,今據《梁書》增。」疑當時實系空而不書,後人連寫,遂脫一字耳。
28
後晉天福八年,《義成軍節度使匡翰碑》,匡翰,建瑭之長子也,碑於建字下,空文以避石敬瑭諱,此其例也。
29
《容齋三筆》卷十:「鄂州興唐寺鐘題志云:唐天佑二年鑄,勒官階姓名者兩人,一曰金紫光祿大、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陳知新;一曰銀青光祿大、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楊琮。大字之下,皆當有夫字,而悉削去。楊行密父名怤,怤與夫同音。是時行密據淮南,故將佐為之諱。」於夫字皆空而不書。其後建國曰吳,乃改大夫為大卿。因此疑避諱去人名一字者,亦多元本空字,特後人連寫耳。
30
第三十四諱字旁注本字因而連入正文例
31
《史記酈生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索隱》引《管子》云:「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今本正文,皆作民人,蓋唐人避太宗諱,民作人,後人於人旁注民,其後遂將民人二字連寫,致衍人字。
32
《隋書高祖紀》:「開皇元年三月,和州刺史新義縣公韓擒虎。」本文不當有虎字,蓋後人於擒下注虎字,校刊時遂並虎字增入。汲古閣本無虎字,是也。又《北史》韓擒虎,亦但稱韓擒。《南史》魯廣達、任忠、樊猛傳,稱隋將韓擒者,延壽本文也。瓣《陳本紀》及太子深、孔範、王頒傳,作韓擒虎,皆後人旁注,因而連入。今本《魯廣達傳》亦或有加虎字者,皆緣校書之人,不知當時史臣避諱,以意改易,又不能盡改也。
33
《通典食貨篇》:「荊河豫州,厥土惟壤。」豫,唐代宗諱。代宗時改豫州為蔡州。杜佑於古豫州不得改為蔡州,又不得直稱為豫州,於是用《禹貢》「荊河惟豫州」一語,稱古豫州為荊河州,後人於荊河旁注豫字,抄書者遂并荊河豫三字連寫,成此衍文。
34
晉孫盛著《晉陽秋》,《文選求為諸孫置守塚人表》,李善注兩引孫盛書,均作《晉陽春秋》。蓋因陽字旁注春字,後遂連入正文。
35
又《新唐書藝文志》,有晉鄧粲撰《晉陽秋》三十二卷,《舊唐志》及《宋志》均作《晉陽春秋》。
36
第三十五因避諱一人二史異名例
37
漢書儒林傳》,《春秋公羊》有嚴彭祖、顏安樂二家,《公羊》疏引《六藝論》云:「眭孟弟子莊彭祖及顏安樂。」彭祖本莊氏,史避諱追改。
38
《三國蜀志劉二牧傳》:「并州殺刺史張益。」《後漢書靈帝紀》及《劉焉傳》均作張懿,史避晉諱,改懿為益。
39
《隋書賀若弼傳》:「陳將魯達、周智安、任蠻奴。」《陳書》作魯廣達,《隋書》避諱去一字;蠻奴本名忠,亦避隋諱稱其小字。
40
《通鑒》唐武德二年:「竇建德執逆黨宇文智及孟景。」上年宇文化及謀逆,有鷹揚將孟秉同謀。景即秉,因避昞嫌名改。《通鑑》雜采諸書,故或景或秉。
41
《隋書》亦作孟秉。
42
《新唐書王敬武傳》:「遣部將盧弘攻之。」《新五代史劉鄩傳》作盧洪,宋人避諱改。
43
《新五代史周本紀》:「詔鎮寧軍節度李弘義。」《宋史》作洪義,云:「本名洪威,避周祖名改。」據此則本名弘威,改弘義,入宋又改名洪義也。因此知李業本弘義之弟,亦當名弘業,史家避諱,省一字耳。
44
又《羅紹威傳》:「逐殺其帥樂彥貞。」《新、舊唐書》皆作彥禎,而此作貞者,宋人避仁宗諱改。
45
又《楚世家》:「與行軍司馬何景真等。」《通鑒》作敬真,史避宋諱改。
46
又《楚世家》:「拓跋常為僕射。」《通鑒》作拓跋恆,史作常,避真宗諱。
47
《遼史太宗紀》,天顯十二年三月,晉天雄軍節度使范延廣,即《新五代史》之范延光,遼避諱改。
48
《遼史歷象志》:「司天監馬績奏上乙未元歷。」《新五代史》作馬重績,蓋避晉出帝諱重貴,去一字。
49
《金史》六十《交聘表》,天德二年三月,宋參知政事餘唐弼,《宋史》及《繫年錄》俱作餘堯弼,蓋《金史》臣避世宗父諱宗堯追改。
50
宋使遼諸臣,據《續通鑑長編》所載人名,每與《遼史》不同,其因避遼諱改者如下:
51
一天聖四年,遼太平六年,七月,賀國后生辰,龍圖閣待制韓億,以名犯北朝諱,權改名意。然《遼史》乃作韓翼,蓋遼太祖阿保機漢名億也。
52
二天聖八年,遼太平十年,八月,賀國后正旦,開封府判官侍御史張億,《遼史》亦作張易。
53
三天聖九年,遼太平十一年,十月,賀國主正旦,西染院副使王克忠,《遼史》作克善,蓋避遼聖宗宗真嫌名也。
54
四明道元年,遼重熙元年,賀國母生辰,內殿承制閤門祗候王德基,《遼史》作德本;賀國主生辰,客省副使王克基,《遼史》作克纂,蓋遼道宗名洪基也。
55
南史》與《宋、齊書》,《北史》與《魏、齊、周書》,亦多同人異名,皆因諱改。不明乎此,則欲檢對二史難矣。略表其卷數如下:
56
褚叔度《宋書》五十二褚裕之《南史》二十八
57
謝景仁《宋書》五十二謝裕《南史》十九
58
張茂度《宋書》五十三張裕《南史》三十一
59
庾炳之《宋書》五十三庾仲文《南史》三十五
60
王敬弘《宋書》六十六王裕之《南史》二十四
61
王景文《宋書》八十五王彧《南史》二十三
62
宗炳《宋書》九十三宗少文《南史》七十五
63
褚淵《南齊書》二十三褚彥回《南史》二十八
64
薛淵《南齊書》三十薛深《南史》四十
65
孔稚珪《南齊書》四十八孔珪《南史》四十九
66
賈淵《南齊書》五十二賈希鏡《南史》七十二
67
鄧淵《魏書》二十四鄧彥海《北史》二十一
68
長孫稚《魏書》二十五長孫幼《北史》二十二
69
劉昞《魏書》五十二劉延明《北史》三十四
70
李叔虎《魏書》七十二李叔彪《北史》四十五
71
侯淵《魏書》八十侯深《北史》四十九
72
張淵《魏書》九十一張深《北史》八十九
73
李稚廉《北齊書》四十三李幼廉《北史》三十三
74
張雕《北齊書》四十四張雕武《北史》八十一
75
鄭孝穆《周書》三十五鄭道邕《北史》三十五
76
郭儁《隋書》七十二郭世儁《北史》八十五
77
王充《隋書》八十五王世充《北史》七十九
78
裕、彧者宋諱,故《宋書》避之。邕者周諱,故《周書》避之。虎、炳、淵、世、稚者唐諱,故唐史臣避之。因所避不同,而二史稱名遂異。
79
第三十六因避諱一人一史前後異名例
80
《漢書藝文志》,儒家有莊助四篇,縱橫家有莊安一篇,賦有莊匆奇賦十一篇,嚴助賦三十五篇。師古曰:「上言莊匆奇,下言嚴助,史駮文。」蓋莊為漢諱,故列傳改作嚴助、嚴安、嚴匆奇。《志》之或莊或嚴,則錄自《七略》,避改有未盡,或後人回改也。
81
《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九年,越騎校尉趙世。」《西羌傳》作趙代,《趙熹傳》亦作趙代,蓋章懷避唐諱改。《紀》作世,則唐以後人回改也。
82
《後漢書獻帝紀》:「興平二年,殺光祿勳鄧泉。」《五行志》作鄧淵,此作泉,章懷改。
83
《梁書》劉霽、劉杳、劉歊,昆弟三人,霽在《孝行傳》,杳在《文學傳》,歊在《處士傳》。《霽、歊傳》云:「祖乘民,宋冀州刺史。」《杳傳》云:「祖乘人,宋冀州刺史。」或民或人,避唐諱改。
84
《南史文學傳》:「賈希鏡祖弼之,父匪之。」《王僧孺傳》:「賈弼子匪之,匪之子長水校尉深。」希鏡即深字。本名淵,史家避諱,或舉其字,或易為深。
85
《新唐書許景先傳》:「景先曾祖緒。」《裴寂傳》附許世緒事,作世緒。此避太宗諱,去世字。
86
《新五代史韓遜傳》:「天成四年李賓作亂。」《康福傳》作李從賓,蓋避後唐諱,猶杜重威避晉諱稱杜威也。《通鑒》則作李匡賓。
87
《金史宗道傳》:「承安二年為賀宋正旦使。」《交聘表》作崇道,蓋避金世宗父睿宗諱,改宗為崇也。
88
第三十七因避諱一人數名例
89
晉書羅尚傳》:「乃使兵曹從事任銳偽降。」李特《載記》作任明,《華陽國志》八作任睿。睿為本名,晉人避元帝諱易之。銳取同音,明取同義也。
90
《梁書鄧元起傳》:「蕭藻將至。」上云蕭深藻,此云蕭藻。本名淵藻,以避諱,或改為深,或省一字。
91
《北齊書後主紀》:「武平四年,殺侍中張雕虎。」《儒林傳》作張雕,《北史儒林傳》作張雕武,汲古閣本虎作唐,尤誤。蓋本名雕虎,避唐諱,或改或省也。
92
《隋書經籍志》:「《史記音義》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野民即徐廣,避隋諱稱其字,後又避唐諱,稱為徐野人。
93
《新唐書姚崇傳》:「崇字元之,始名元崇,以與突厥叱刺同名,改以字行,後避開元尊號,更今名。」是姚崇始名元崇,後名元之,最後名崇,皆有所避也。
94
宋史劉廷讓傳》:「劉廷讓光乂。」《太祖紀》:「乾德二年十一月,江寧軍當作寧江軍節度使劉光義,出歸州道以伐蜀」光義,即廷讓也。《長編》亦作光義。《新五代史後蜀世家》作劉光乂。光義,廷讓名,後避太宗諱,改以字行。《曹彬傳》、《曹翰傳》、《劉福傳》又作光毅,皆避諱改。
95
唐李匡乂撰《資暇集》三卷,舊本或題李濟翁撰,蓋宋刻避太祖諱書其字;或作李乂,亦避諱省一字。《文獻通考》一入雜家,引《書錄解題》作李匡文;一入小說家,引《讀書志》作李匡義。《陸游集》有此書跋,亦作李匡文。《野客叢書》作李正文。然《讀書志》實作匡乂。《新唐書藝文志》有李匡文《兩漢至唐年紀》一卷,註曰:「昭宗時宗正少卿。」蓋即匡乂,因避諱一人數名也。
96
第三十八因避諱二人誤為一人或一人誤為二人例《新唐書昭宗紀》:「天復二年九月,武定軍節度使拓跋思恭叛,附於
97
建。」《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作思敬。思敬為夏州節度思恭、保大節度思孝之弟。思孝致仕,以思敬為保大留後,遂升節度,又徙武定軍。《新唐書黨項傳》: 「思恭為定難節度使,卒,弟思諫代為節度。思孝為保大節度,以老,薦弟思敬為保大留後,俄為節度。」思恭為兄,思敬為弟,本是兩人,宋人避諱,改敬為恭,遂與思恭二名相溷。並《新五代史李仁福傳》夏州破黃巢之思恭,後人亦誤為思敬矣。其實鎮保大鎮武定者乃思敬,而夏州破黃巢者自為思恭也。
98
南宋有兩曾宏父。朱氏《曝書亭集》四三所引紹興十三年知台州事者,乃曾紆之子,避光宗諱敦《四庫提要》誤寧宗,以字稱宏父者也。與《石刻鋪敘》之曾宏父,字幼卿,非一人。《南宋雜事詩》徑題此書為曾惇撰,則又承朱之誤者也。竹汀先生曰:朱氏攷稽,號稱精審,猶有此失,校書之難如此。
99
楊樹達曰:「柳宗元有弟名宗玄,見柳著《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若如清諱,玄改為元,則二人同名矣。」今考《全唐文》乃作宗圓,粵雅堂本《韓柳年譜》則作宗糸。蓋一則以玄不可作元,而改為圓;一則因玄寫作,而刻本又誤為糸也。
100
《柳河東集》九《陸文通墓表》注:「陸淳字元衝,避唐憲宗諱,賜名質。」今《通志藝文略》於淳著《集傳春秋微旨》、《集傳春秋辨疑》,題陸淳撰;於淳著《集傳春秋纂例》,則題陸質撰,一若淳與質為二人者,應著明之。
101
《宋史侍其曙傳》:「祥符二年,黎州夷人為亂,詔曙乘驛往招撫,其酋納款殺牲為誓。曙按行鹽井,夷人複叛。曙率部兵百餘,生擒首領三人,斬首數十級。」《蠻夷傳》:「大中祥符元年,瀘州言江安縣夷人為亂,詔遣閤門祗候侍其旭乘傳招撫。旭至,蠻人首罪,殺牲為誓。未幾復叛,旭因追斬數十人,擒其首領三人。」此明一人一事,其易曙為旭,避英宗諱也。黎瀘異州,音近訛也。
102
《南史范雲傳》:「南鄉舞陰人,晉平北將軍汪六世孫也。」《范泰傳》:「泰,順陽人。」泰為汪之孫,雲為六世孫,而籍貫互異者,南鄉即順陽,梁代避諱改也。以《南史》之例言之,雲亦當類敘於《泰傳》之後,而今不然者,蓋不知南鄉本順陽,故一族誤為二族也。
103
第三十九因避諱一地誤為二地或二地誤為一地例
104
《金史》廿四《地理志》,薊州縣五,注:「舊又有永濟縣,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濟務置,未詳何年廢。」據元至元七年孫慶瑜撰《豐閏縣記》云:「金大定間改永濟務為縣,大安初避東海郡侯諱,更名曰豐閏。」《史》不知豐閏即永濟之改名,而分而為二,乃以豐閏為泰和間置,又謂永濟已廢,而未得其年,皆誤之甚也。
105
《元史劉秉忠傳》:「其先瑞州人。」此遼金之瑞州,非宋之瑞州也。秉忠自曾祖以來,皆家邢州,足迹未抵江南。而江西之瑞州,本名筠州,宋末避理宗嫌名,始改筠為瑞,已在金南渡之後矣。《雍正江西通志》七一乃收秉忠入《人物》,何耶!
106
第四十因避諱一書誤為二書例
107
《宋史藝文志》,經解類有顏師古刊謬正俗》八卷,儒家類又有顏師古《糾謬正俗》八卷。此書本名《匡謬正俗》,宋人避諱,或改為刊,或改為糾,其實一書也。
108
又農家類,前有劉安靖《時鏡新書》五卷,後又有劉靖《時鑒雜書》一卷。
109
注云:「雜一作新。」當亦宋人避諱,改鏡為鑒,實一書也。
110
別集類,前有《廖光圖詩集》二卷,後又有《廖正圖詩》一卷。本名匡圖,宋人避諱,或改為光,或改為正,其實一書也。
111
別集類有商璠《丹陽集》一卷,而總集類又有殷璠《丹陽集》一卷。宋人避諱,改殷為商,實一書也。
112
地理類,前有達奚弘通《西南海蕃行記》一卷,後又有達奚洪一作通《海外三十六國記》一卷。疑即一書,一作洪者,避諱改也。
113
又地理類,前有曹璠《國照》十卷,後又有曹璠《須知國鏡》二卷。宋人避諱,往往改鏡為照,疑亦一書也。
114
《崇文總目》道書類,有吳筠撰《真綱論》一卷,其後又有《元綱論》一卷。《東觀餘論》校正《崇文總目》云:「此前已有所謂《真綱論》即此,蓋避聖祖名也。」聖祖,即宋所謂始祖玄朗。一改玄為真,一改玄為元,其實一書也。
115
第四十一避諱改前代官名而遺卻本名例
116
《通典》廿四《職官篇》:「大唐永徽初,以國諱改持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按隋以前皆曰治書侍御史。漢《孔彪碑》、晉《郛休碑》、苻秦《重修魏鄧太尉祠碑》,皆有治書侍御史,其見諸史傳者尤眾。今因敘述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之故,乃先避諱寫為持書,果為持書,又何所謂國諱!《金石萃編》四七《馬周碑跋》,不考前史,僅據《通考》沿襲《通典》之文,謂魏晉以下,皆作持書,竟不知有治書之名,其去史實遠矣。
117
《宋史》一六七《職官志》:「太原府、延安府、慶州、渭州、熙州、秦州,則兼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按《嘉泰會稽志》三云:「國初節度使,領馬
118
步軍都部署。英宗即位,避御名,改稱都總管。其後守臣兼一路安撫使者,皆帶馬步軍都總管。」以此推之,河東陝西諸路經略安撫使,皆置於仁宗朝,當為都部署。史稱都總管者,據後來改名也。然其中實脫漏原名都部署一節。至史與碑刻,時有不同,倘無碑刻,則竟不知原名為都部署矣。
119
第四十二避諱改前代地名而遺卻本名例
120
元和郡縣志》卅二:「金水縣,本漢廣漢郡之新都縣地。東晉義熙末,立金泉戍。後魏平蜀,置金泉縣,隸金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益州。武德元年,以避神堯諱,改為金水縣,屬簡州。」按本由金淵縣改為金水縣,若本為金泉縣,則何必改。今欲敘述改金淵為金水之由,乃先將淵字改為泉字,遂遺卻本名矣。
121
《新五代史職方考》:「惠,南漢。
122
」按南漢析循州置禎州。宋天禧五年,避仁宗諱,始改禎州為惠州。今《新五代史》著惠不著禎,失紀實之體矣。惠為宋名,南漢時有禎無惠,今因避宋諱故,以宋時州名名南漢州,中間脫去南漢禎州歷史五十餘年,考地理沿革者,於何征之!且有惠無循,亦為脫漏。又潮州之程鄉縣,南漢嘗立為敬州,此考亦應列入,乃並失之,皆因避諱故耳。
123
《宋史地理志》六:「梅州,本潮州程鄉縣,南漢置恭州,開寶四年改。」
124
據《九域志》九:「梅州偽漢敬州。」宋初削平群雄,州縣皆仍故名,此敬州亦以犯諱改,若本恭州,則無庸改矣。《史志》作恭,乃當時史臣回避,後竟失於改正。王象之輿地紀勝》一○二云:「偽漢劉氏割潮州之程鄉縣置敬州,皇朝以敬州犯翼祖諱,改名梅州。」此為得之。
125
又《宋史地理志》一:「滑州,太平興國初,改武成軍節度。」按本由義成軍節度,避太宗諱改為武成。今《志》不書義成軍,是直由滑州改也。此亦因避諱而脫漏義成一段歷史。
126
又《宋史地理志》二:「中山府,太平興國初,改定武軍節度。」按本由義武軍節度,避太宗諱改為定武。今《志》不書本義武軍,似直由中山府改也,亦脫漏。
127
又《宋史地理志》三:「陝州大都督府,太平興國初,改保平軍。」按本由保義軍節度,避太宗諱,改為保平。今《志》不書本保義軍,似直由陝州大都督府改也,亦脫漏。
128
冊府元龜帝王部名諱門》:「唐穆宗諱同於真宗初名宥,元和七年,立為皇太子,始更之。十五年即位,改嘗岳為鎮岳,嘗州為鎮州,定州嘗陽縣為曲陽縣,嘗王房子孫為泜王房。」按《冊府》成於宋人,同於真宗者,諱恆也。因是之故,恒岳、恆州、恆陽、恆王房,恒字均寫為常。《冊府》刻於明末,避明光宗諱常洛,又改常為嘗。此本欲敘述唐人避諱改地名,乃先避宋諱,
129
又避明諱,而後避唐諱。甚矣古書之難讀也!
URN: ctp:ws58691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