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福州府志萬歷本

《福州府志萬歷本》[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福州府志明·萬歷  
2 目 錄
3 卷之一
4 輿地志一
5 沿 革
6 卷之二
7 輿地志二
8 分 野
9 卷之三
10 輿地志三
11 疆 域
12 卷之四
13 輿地志四
14 山 川
15 卷之五
16 輿地志五
17 山 川
18 卷之六
19 輿地志六
20 水 利
21 卷之七
22 輿地志七
23 土 風
24 節 序
25 卷之八
26 建置志一
27 城 池
28 卷之九
29 建置志二
30 公 署
31 卷之十一
32 建置志四
33 驛 鋪公館附
34 卷之十二
35 建置志五
36 街 市
37 卷之十三
38 建置志六
39 津 梁
40 卷之十四
41 祀典志一
42 文 廟
43 名宦祠
44 鄉賢祠
45 閩 縣
46 侯官縣
47 古田縣
48 閩清縣
49 長樂縣
50 連江縣
51 羅源縣
52 永福縣
53 福清縣
54 卷之十五
55 祀典二
56 壇 壝
57 卷之十六
58 祀典志三
59 祠 廟
60 卷之十七
61 祀典志四
62 祠 廟
63 卷之十八
64 祀典志五
65 祠 廟
66 卷之十九
67 兵戎志一
68 衛 署兵營、教場附
69 卷之二十
70 兵戎志二
71 武 備
72 卷之二十一
73 兵戎志三
74 海 防水寨、游兵、把截寨、捍寨、煙墩、沿海巡司
75 卷之二十二
76 兵戎志四
77 戎 器
78 卷之二十三
79 兵戎志五
80 糧 餉
81 卷之二十四
82 兵戎志六
83 屯 田
84 卷之二十五
85 兵戎志七
86 島 夷琉球
87 卷之二十六
88 食貨志一
89 戶 口
90 卷之二十七
91 食貨志二
92 土 田
93 卷之二十八
94 食貨志三
95 夏 稅
96 秋 糧
97 卷之二十九
98 食貨志四
99 綱 派
100 機兵銀
101 卷之三十
102 食貨志
103 徭 役
104 卷之三十一
105 食貨志六
106 鹽 鈔
107 丁米科
108 卷之三十二
109 食貨志七
110 鹽 課
111 卷之三十三
112 食貨志八
113 魚 課
114 卷之三十四
115 食貨志九
116 礦 冶
117 商 稅
118 卷之三十五
119 食貨志十
120 郵 傳
121 卷之三十六
122 食貨志十一
123 恤 政
124 卷之三十七
125 食貨志十二
126 物 產
127 卷之三十八
128 官政志一
129 封 爵
130 卷之三十九
131 官政志二
132 方 面職員
133 卷之四十
134 官政志三
135 歷 官方面
136 卷之四十一
137 官政志四
138 歷 官郡縣
139 卷之四十一
140 官政志四
141 歷 官府、縣、學
142 卷之四十一
143 官政志四
144 歷 官總鎮、都司衛所
145 卷之四十二
146 官政志五
147 名 宦
148 卷之四十三
149 官政志六
150 名 宦
151 卷之四十四
152 官政志七
153 名 宦 武功
154 卷之四十五
155 選舉志一
156 先朝進士
157 卷之四十六
158 選舉志二
159 先朝進士
160 卷之四十七
161 選舉志三
162 國朝進士
163 卷之四十八
164 選舉志四
165 國朝鄉舉
166 卷之四十九
167 選舉志五
168 國朝鄉舉
169 卷之五十
170 選舉志六
171 國朝歲貢
172 卷之五十一
173 選舉志七
174 薦 闢
175 卷之五十二
176 選舉志八
177 國朝任子
178 卷之五十三
179 人文志一
180 理 學
181 卷之五十四
182 人文志二
183 名 臣
184 卷之五十五
185 人文志三
186 忠 節
187 卷之五十六
188 人文志四
189 風 概
190 卷之五十七
191 人文志五
192 清 操
193 卷之五十八
194 人文志
195 前 修
196 卷之五十九
197 人文志七
198 循 良
199 卷之六十
200 人文志八
201 孝 友
202 卷之六十一
203 人文志九
204 儒 林
205 卷之六十二
206 人文志十
207 文 苑
208 卷之六十三
209 人文志十一
210 隱 逸
211 卷之六十四
212 人文志十二
213 鄉 行
214 卷之六十五
215 人文志十三
216 方 技
217 卷之六十六
218 人文志十四
219 遷 寓
220 卷之六十七
221 人文志十五
222 仙 釋
223 卷之六十八
224 人文志十六
225 邪 佞
226 卷之六十九
227 人文志十七
228 列 女
229 卷之七十
230 藝文志一
231 文 翰
232 卷之七十一
233 藝文志二
234 著 述
235 卷之七十二
236 雜事志一
237 古 跡
238 卷之七十三
239 雜事志二
240 宅 墓
241 卷之七十四
242 雜事志三
243 寺 觀
244 卷之七十五
245 雜事志四
246 時 事
247 卷之七十六
248 雜事志五
249 叢 談
250 輿地志一
251 先王建國,辨星考域,壤錯任土,秩如也。南服遐陬,隸王會二千載矣。山海厄塞,具在職方,漸以聖明之化俗,蒸蒸鄒魯焉。行百里者半九十,此其未陰雨之時也,志輿地。
252 沿 革
253 福郡在禹貢為揚州域,周始入職方,稱八閩。初,夏少康封庶子無餘於會稽。地,南至海;郡,其封內也。無餘傳至無疆,楚滅之。秦滅楚,置閩中郡。漢初,封無疆七世孫無諸為閩越王,都冶。即今越山南冶山。武帝時,閩越與東歐數治兵相攻,元封元年,詔徙其民於江淮間。後竄山谷者稍出,自立為冶縣。漢因置會稽南部都尉制之。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縣。侯官即福、興、泉、漳;建安,即今建寧;南平,即延平;漢興,即浦城。其一,史闕書。吳永安三年,置建安郡。晉太康,以侯官為晉安郡,隸揚州,改隸江州。劉宋泰始,改晉平郡。梁天監,改南安郡。陳永定元年,升為閩州,刺史領之。太光元年,改豐州。隋開皇間,改泉州。大業元年,仍為閩州,尋又改為建安郡,領縣四曰閩、曰建安、曰南安、曰龍溪,以閩為治所。唐武德元年,改建州。六年,複為泉州。景雲二年,複為閩州,置中都督府。開元十三年,始稱福州。天寶元年。改為福州長樂郡,隸江南東道,轄縣十。[HT6SS]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梅溪、永泰、尤溪。上元元年,置節度使,開府其地,尋罷節度,置郡團練觀察處置使。乾寧三年,觀察使陳岩卒,複以王潮為節度使,統其軍:曰威武軍。潮卒,審知代立。梁初,為大都督府。其後王氏僭號改元,號長樂府。王氏滅,並歸吳越。周廣順元年,改彰武軍。宋初,複為威武軍,轄縣十二,閩、侯官、福清、古田、永福、長溪、長樂、羅源、閩清、寧德、懷安、連江。屬兩浙西南路。雍熙二年,改屬福建路。大觀元年,升帥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福州為路。國朝洪武二年,改路為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縣十三。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福清、福寧、福安、寧德。成化九年,升福寧縣為州,不隸郡,以福安、寧德二縣屬之,轄縣十。萬歷八年,省懷安縣,並入侯官,止轄縣九,附郭曰閩、曰侯官,外七縣曰古田、曰閩清、曰長樂、曰連江、曰羅源、曰永福、曰福清。
254 閩 縣
255 在府治東南。東漢,改東侯官。吳屬建安郡。晉太康中,置原豐縣,屬晉安郡。隋開皇十二年,始稱閩縣。開元十三年,置福州郡,縣隸焉。五代,偽閩屢改為長樂縣,尋仍舊。宋、元迄國朝因之,編戶四十里。
256 侯官縣
257 在府治西南,亦漢冶縣地。建安初,析置侯官縣。吳屬建安郡,晉屬晉安郡,隋省入閩。唐武德六年,更置於州西北江滸。今侯官縣市去城三十餘里。貞觀五年,複省入閩。嗣聖十九年,複置。貞元五年,洪水漂沒,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城。元和二年,複省;五年,複置。五代唐長興四年,改為閩興,以長樂為侯官。清泰二年,皆複舊。宋、元迄國朝因之,編戶三十四里。懷安廢縣,在府治北。宋太平興國間,郡守何允昭請析閩縣九鄉八千戶置縣,初治芋原江北。咸平二年,轉運使丁謂奏移石岊。元至元間,遷縣西,尋複舊。國朝洪武十二年,縣丞張希閔奏移入城今治古羅城永安門外也。弘治間,給事中許天錫奏分並閩、侯,下省臣議,裁減丞簿,縣仍舊。萬歷初,巡撫龐尚鵬奏俱並侯官,增為五十里。
258 古田縣
259 在府城北二百八十里。唐以前為山洞,屬侯官。開元二十七年,洞豪劉強、林溢、林希等來歸順,都督李亞丘遣參軍楊楚畹招致謝能等千餘戶,奏立縣於雙溪之匯,屏山之南。後又析侯官、尤溪二縣地益之。宋太平興國初,轉運楊克讓遷水口。端拱元年,轉運崔策請複舊,迄元、國朝因之,編戶四十八里。
260 閩清縣
261 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唐貞元中,觀察使王翃析侯官縣北十里置梅溪場。五代梁乾化初,為閩清縣。宋、元仍舊,國朝因之,編戶八里。
262 長樂縣
263 在府城東南百餘里。隋為閩縣治。唐武德六年,析置新寧縣,在今十一都敦素里,[HT6SS]距今治十五里即古縣。尋改為長樂。上元初,防禦使董玠以地卑潦,移吳航頭。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複置。五代唐長興四年,偽閩改為侯官,又改為安昌,尋複舊。宋、元迄國朝因之,編戶三十二里。
264 連江縣
265 在府城東北九十五里。晉太康三年,析閩縣溫麻船屯,置溫麻縣。隋開皇中,省入閩。唐武德六年,複置縣,曰連江。宋、元迄國朝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266 羅源縣
267 在府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唐太中元年,觀察使常岫以連江一鄉為羅源場。咸通二年,又分閩縣地益之,號永貞鎮。五代唐長興四年,偽閩改鎮為縣。宋天禧五年,避御諱,改永昌。乾興元年,始改羅源,初治於雙溪之間,地卑潦。慶歷八年。知縣陳偁因土民倪昱、陳智津奏請,乃遷戴坑即今治所。元仍舊,國朝因之,編戶一十四里。
268 永福縣
269 在府城西百二十里。唐永泰二年,節度使李承昭析侯官、尤溪二縣各一鄉置永泰縣。宋崇寧元年,改今名,仍舊。國朝因之,編戶三十六里。
270 福清縣
271 在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隋為閩縣囗。唐析閩縣地,置新寧縣。嗣聖十六年,析長樂南八鄉置萬安縣。天寶元年,改福唐。唐、五代偽閩改永昌。後唐長興四年,始稱福清。吳越有閩,屬兩浙,宋太平興國三年,改屬太平軍;八年,複隸福州。元元貞初,升為州。國朝洪武二年,複為縣,編戶三十六里。
272 輿地志二
273 分 野
274 按周官保章氏以二十八宿次舍分屬九州,而歷數家又以周天十二辰次為緯,二十八宿為經,十二國分野應之。二說較若臚列,要之天成象,地成形,實相符者也。《禹貢》有云:淮海揚州,東南際海,皆其域。閩服故隸揚,要亦濱海而南,於地為吳,於星應丑分,星紀之次,牽牛婺女之度。乃古今持論紛如,有謂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者,帝王世紀也;謂起斗十度至女五度者,費氏易也;謂起斗十六度至須女二度者,蔡邕月令章句也。而晉《天文志》,唐《地理志》,其辭不一。顧仰窺附察,吾福當起於女四度,訖牛之七度而止。乃說者曰星紀在於東北,吳越實在東南,疑無與於牛女。然梓慎以星紀失歲,而古宋鄭史墨,又以星紀得歲,而卜吳越兆有,必先應皆如響。是十二次配九州,未甚爽也。敬天者,苟求其故,亦修德以祈之而已。
275 輿地志三
276 疆 域
277 福州府
278 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
279 東西廣四百四十里。
280 西至延平府南平縣界二百五十里。
281 東至海岸一百九十里。
282 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二百三十里。
283 北至建寧府政和縣界四百里。
284 東南至大海二百八里。
285 西南至興化府界三百六十里。
286 東北至福寧州界二百一十里。
287 西北至延平府城二百七十八里。
288 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北京六千一百三十三里。
289 閩 縣
290 袤八十里,廣九十三里。
291 東至連江縣界九十二里。
292 西至侯官縣城中南街以東為閩,西為侯官,城外南台以東為閩,西為懷安。
293 南至福清縣界八十里。
294 北至懷安廢縣界。城中麗文坊以南為閩,北為懷安,毛應橋南為閩,北為懷安,湯門外南為閩,北為懷安。
295 東南至長樂縣界七十五里。
296 西南至懷安廢縣界十七里。
297 東北至懷安廢縣界一里而近。
298 西北至懷安廢縣界一里而近。
299 侯官縣
300 袤九十里,廣八十一里。並懷安縣袤二百一十里,廣八十五里。
301 東至閩縣界城中南街西屬本縣,東屬閩。
302 西至永福縣界八十里。
303 南至閩縣嘉崇里一里而近。
304 北至懷安縣五里,界首至縣二十里。
305 東南至閩縣界一里。
306 西南至永福縣五十里,界首至縣五十里。
307 東北至懷安廢縣界二里而近。
308 西北至閩清縣仁溪埕百里,界首至縣三十里。
309 又懷安廢縣東至連江縣七十五里。
310 西至侯官縣界一里城外南台西屬本縣,東屬閩。
311 南至侯官縣界四十里,北至古田縣界一百七十一里。
312 東南至閩縣界二十六里,西南至侯官縣界至五里。
313 東北至連江縣界八十里。
314 西北至侯官縣界十五里以上俱懷安縣,今並侯官縣。
315 古田縣
316 袤二百五十里,廣八十三里。
317 東至羅源縣界二百四十里。
318 西至南平縣界一百五十里。
319 南至閩清縣一百五十里。
320 北至政和縣界二百里。
321 東南至侯官縣界一百七十里。
322 西南至尤溪縣界一百五里。
323 東北至寧德縣界二百里。
324 西北至政和縣界八十里。
325 閩清縣
326 袤一百二十里,廣八十五里
327 東至侯官縣仁德里十五里。
328 西至尤溪縣松陽里七十里。
329 南至永福縣新豐裏五十里。
330 北至古田縣和平里七十里。
331 東南至侯官縣守仁里十五里。
332 西南至永福縣平蓋里一百里。
333 東北至古田縣邵南里六十里。
334 西北至尤溪縣松陽里七十里。
335 長樂縣
336 袤六十五里,廣一百二十里。
337 東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
338 西至閩縣界一里,水路百二十里至縣。
339 南至福清縣界五十里。
340 北至海五里,水路至連江縣百二十里。
341 東南至東洛,水路一百三十里。
342 西南至石尤溪福清縣界六十里。
343 東北至當田澳連江縣界一百二十里。
344 西北至閩縣界苦竹溪五里。
345 連江縣
346 袤九十五里,廣七十里。
347 東至海二十里、小埕水寨一百里。
348 西至懷安縣界豪虎嶺四十里。
349 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館頭渡一十五里。
350 北至羅源縣界應德鋪八十里。
351 東南至海三十五里。
352 西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
353 東北至羅源縣界一百二十里。
354 西北至懷安縣九十里。
355 羅源縣
356 袤九十五里,廣七十里。
357 東至寧德縣白鶴嶺界四十五里。
358 西至連江縣東禪嶺界二十五里。
359 南至連江縣北山界三十五里。
360 北至古田縣三十八都界一百八十里。
361 東南至連江縣抵海四十里。
362 西南至連江縣二十五里。
363 東北至海一十五里。
364 西北至懷安縣界六十里。
365 永福縣
366 袤一百一十五里,廣一百二十五里。
367 東至侯官縣界六十里。
368 西至尤溪縣界九十五里。
369 南至莆田縣界七十里。
370 北至閩清縣界四十五里。
371 東南至興化府八十五里。
372 西南至德化縣界一百里。
373 東北至侯官縣界七十五里。
374 西北至閩清縣界六十里。
375 福清縣
376 袤一百四十五里,廣一百二十里。
377 東至大海五十里。
378 西至興化府百丈嶺分水為界六十里。
379 南至大海一百二十里。
380 北至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二十五里。
381 東南至海一百五十里。
382 西南至莆田縣蒜嶺分水為界六十里。
383 東北至長樂縣薛田嶺分水為界五十里。
384 西北至閩縣常思嶺分水為界六十五里。
385 閩 縣
386 宋分十二都,統三十七里。元析鳳池西鄉崇賢里,改為左一、左二、左三、南津四廂,隸錄事司。鄉仍其舊,合海曲、海畔二里為嘉登海曲裏,共三十六里,隸本縣。入國朝,析合南里為江左、江右二里,複並合南右里入開化里,仍三十六里,統圖凡一百二十六。
387 [HT]左一坊,統圖三。
388 左二坊,統圖五。
389 左三坊,統圖三。
390 南津坊,統圖三。
391 鳳池西鄉在府城東南,舊名雙桂鄉,宋以許忠定居第在東,改名鳳池。
392 崇賢里統圖三舊有都尉、連榮、上仁、棠陰、崇賢五里。宋並之河口、湖堘。
393 鳳池東鄉在府城東二十里,舊無東字,宋增之。舊又有清謹、新昌共五里,宋、元並為三。
394 歸善里,統圖二前嶼、後嶼,舊名歸義。
395 鼓山裏,統圖四阮洋、魁崎、磕下、石劍山石如劍痕蕭崎。
396 桑溪裏,統圖一獵嶺舊名桑溪,七門橋。
397 晉安東鄉在府城東七十里,舊無東字,宋增之。
398 合北里,統圖九宋海曲裏,湖山在海中。
399 嘉登里,統圖七宋海畔里。王晡山在海中,海雷石波濤所穿,其下成竅,風搖則訇然有聲。
400 江左里,統圖二宋合浦南里。浮岐、洋嶼、猴嶼、閩安鎮、殷嶼。
401 江右里,統圖一宋合浦北里,舊名海濱里。囗場、獺嶼、罌崎。
402 晉安西鄉在府城東五里,舊名靈芝鄉,有清平、永業、習賢,與今三里為六,宋、元並為三。
403 孝義里,統圖一鷓鴣、秋竹、鵝鼻嶺。
404 遂勝里,統圖三初名瑞聖。相傳,文皇帝閱閩版,訝其名太佳,易今名。竹嶼、橫嶼、大乘前。
405 易俗裏,統圖二白塔嶺、東嶽前、奉真橋、草參亭、茶園、茶山館舊閩縣尉廨也
406 高蓋南鄉在府城南十五里,舊無南字,宋增之。舊又有仁德、方勝,與今三里為五,宋元並為三。
407 時升里,統圖七舊龍岐里、上渡、下渡、浮橋頭、睹橋、埔尾。
408 仁豐裏,統圖二蓋竹、高蓋山、仙人井、赤瓏、北園、義嶼。
409 光德里,統圖五高湖、嶼頭。
410 高蓋北鄉在府城南十里,舊名烏石鄉,有周鼎、下惟、令德,與今二里為五,宋、元並為二。
411 嘉崇里,統圖九王阪洋、橫山頭、河口、烏石洋、上中下航、釣龍台。閩王時,江邊號新市堤,翁承贊還朝,審知餞之處。
412 高惠里,統圖二後浦、河口、五龍塘。
413 崇善東鄉在府城南七十里,舊名希福東鄉,凡四里,元並為三。
414 欽仁里,統圖一焦溪、白田。
415 歸義里,統圖三蔗崎、枕嶼。
416 積善里,統圖三青鋪、苦竹。
417 安仁鄉在府城東十七里。
418 官賢里,統圖三宋為接賢里。下濂、白湖、郭宅。
419 仁惠里,統圖五城門、龍泉坑、盧下、黃山。
420 永南里,統圖五宋為永盛南里。石鼈、楊橋、新橋。
421 永北里,統圖四舊勝殘里,宋為永盛北里。磕下、龍門、筋竹、石山。有自然井水甘美。
422 開化里,統圖三洋下、連阪、林浦、邵崎、樟林、上董、下董。元合南右里今並入開化。
423 侯官縣
424 宋分為十鄉,統五十里。元析桂枝鄉榮親、聚星、永平三里,改為右一廂,右三廂,隸錄事司,改鄉為三十七都,統圖十七里,隸本縣。國朝改廂為坊,析宋榮親里地,增置西南關廂,複為十鄉,領都三十六,統圖六十有八。今並懷安二坊九鄉二十五都,統圖四十有七。
425 桂枝鄉在府城西南二里。唐元和間,以里人陳去疾登科,故名。
426 右一坊,統圖四。
427 西南關廂,統圖一宋延福里。咸平間,劉若虛登第,授大理評事,知永嘉縣,歸鄉,大父母,父母具慶,郡守謝泌因改為榮親里。
428 右三坊,統圖四宋永平里。
429 東孝悌鄉在縣南八十里,舊無東字,宋增之。
430 草市都,統圖一在西門外,宋孝順里、城西、草市、貴安、保福
431 一都,統圖三距府城十里,宋永欽、處仁、正節、美宅四里。柳橋、廊回、祭酒嶺。
432 十六七都,統圖五距府城九十里,宋訓翬里。上二都俱府城西。小目溪。
433 [HT]三十五都,統圖一在府城西北八十里,宋安平里。陳湖。
434 西孝悌鄉在府城西一百里,舊名修文鄉,宋改今名。
435 十二都,統圖二距府城四十里,宋揚名、惠化二里。赤岸。
436 十三都,統圖三距府城四十五里,宋招賢、順平二里。石門。
437 十四都,統圖一距府城六十里,宋齊禮里。上三都俱府城西。塘岸。
438 勝業鄉在府城西十五里。
439 二都,統圖九在府城西一十五里,宋孝成、新安、方岳、方興四里。新道。王山宿猿洞之西南,偽閩望祀之所。瓦埕、洪塘、後塢。
440 修仁鄉在府城西七十里。
441 三都,統圖三在府城西四十里。歷山。
442 四都,統圖四距府城四十五里,宋海平、靈鳳、綏平三里。曇崎、高崎、次下。
443 五都,統圖二距府城五十里,宋遷蝗里。南嶼。
444 十都,統圖三距府城三十里,宋永康里。上三都俱府城西南。橫棣、上街。
445 永安鄉在府城西北一百六十里。
446 十九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二十里。
447 二十、二十一,二都統圖一距府一百三十里,宋永興、清化二里。黿村。
448 二十五都,統圖一距府城七十里。梅埔。
449 二十六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八十里,宋守仁里。上四都俱府城西。仁溪、湯背。
450 二十九、三十都,統圖一距府城二百一十里,宋嘉祥東里。大湖洋。
451 二十八、三十一都,統圖一。
452 三十二三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一十里,宋嘉祥西里。白沙、大目埕。
453 三十四都,統圖一距府城九十里,宋保安上下二里。上三都俱府城西北。大目溪、崇慶院、豐澤潭。相傳龍年一興,興則暴,漲溪衝梁突岸,乃以鐵纜纜之,上鑄鐵佛,縫罅皆藏鐵,自此不為患。蒙溪。
454 石門鄉在府城西北八十五里。
455 十五都,統圖二距府城七十里,宋九功、七下二里。甘蔗。
456 十八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一十里,宋歸德里。上二都俱府城西。唐舉。
457 三十六都,統圖二在府城西北七十里,宋萬安里。彭蜞。
458 東太平鄉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459 二十三都,統圖一在府城北一百五十里,宋安仁里。雪峰、湯院。
460 二十七都,統圖一在府城西北二百里,宋東安里。黃沙嶺。
461 西太平鄉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舊元豐鄉。宋改今名。
462 十一都,統圖一距府城西南三十五里,宋旗亭、志節、享和、永寧、興和、加川、疇川七里。侯官鎮、嶼頭、後尾。
463 二十四都,統圖一在府城西一百五十里,宋仁德里。大箬、小箬。
464 五芝鄉在府城西南一百里,舊合善鄉。宋改今名。
465 六都,統圖二距府城五十五里,舊名真正里。宋避仁宗諱改清政。白鶴。
466 [HT]七都,統圖五距府城六十里,宋名光三秀二里。鐐沙:《方輿記》月嶼出蟟蛤。黃岸、江口、蘇崎。
467 八都,統圖一距府城八十里,宋新興里。古靈。
468 九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里,宋吉壤里。以上四都俱府城東南。小台山。以上侯官縣。
469 又懷安廢縣,子城坊,統圖四元初有子城。宋子城西、東瀆三廂,後合而為一。
470 右二坊,統圖二元舊有東西二廂,後合而為一。
471 感應鄉
472 一都,統圖二在府城西三十里,宋西安、安康、清平、立德四里。內立德里,宋隸靈山鄉。元析隸於此。後浦、清義、縣市、安義、芋原。
473 崇業鄉宋敦業鄉。
474 二都,統圖四在府城西二十里,宋鐘山、擇善、開化、太平、忠信、欽德、贊城七里。內欽德、贊城二里舊隸感應鄉,元析附此。城北王延翰葬地。宋乾道間義塚。梅亭、內洋。
475 靈山鄉
476 三都,統圖一距府城三十里。玄沙、應石、白龍、海坑、寶福、杜塢。
477 四都,統圖一距府城四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北。宋懷賢、越城、遵化、寧碁四里。桑畬、餘善塚。
478 八座鄉
479 五都,統圖一距府城五十里。澗田。
480 六都,統圖一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都俱府城東。宋觀風、孝仁、溫泉、高遷、稷下五里附城。東瀆、東湖、湖堘、湯泉、盤石、灰田、北嶺。
481 承平鄉
482 七都,統圖二距府城三十里。
483 八都,統圖三距府城四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南。宋接下、黃信、順安、孝悌、安上五里。南洲、鳳岡。
484 移風鄉
485 九都,統圖三龍安、何嶼。
486 十都,統圖二上二都俱府城南五十里。宋長壽、崇福、清善、勻化、楊崎五里。內崇福里即元匯泰里也。
487 積德鄉
488 十一都,統圖五距府城五十里,仙崎。
489 十二都,統圖二距府城六十里。上二都俱府城南。宋恭順、高陽、孝廉、勝平、待賓五里。湖襄、仙崎。
490 侯官鄉舊有崇江裏,宋並。
491 十三都,統圖二距府城四十里。十沙崎。
492 十四都,統圖一距府城五十里。
493 十五都,統圖一距府城六十里。以上三都俱府城西。宋清泰、安定、北平、德風、靈運、超勝、江陽七里。桐口、梧桐嶺。
494 同樂東鄉
495 十六都,統圖一距府城七十里。
496 十七都,統圖一距府城九十里。
497 十八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里。
498 十九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一十里。
499 二十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二十里。瓜山。
500 二十一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三十里。上六都俱府城西。宋施化、前屯、西屯、後屯四里。
501 同樂西鄉
502 二十二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四十里。
503 二十三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五十里。
504 二十四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六十里。丁山。
505 二十五都,統圖一距府城一百七十里。上四都俱府城西。宋興城、焦溪、前屯、中屯四里。龍跡石、壽山石。以上俱懷安縣。宋分九鄉,統四十四里,元通十鄉二十五都。國朝改廂為坊,鄉都仍舊,統圖四十有七。萬歷八年,詔廢其縣,今盡並侯官。
506 古田縣
507 宋分為四鄉,統一十三里。元因之,又析為四十八都而統於里。國朝分在坊為五保,在鄉為四十三都,統圖凡六十有一。
508 一保,統圖一。
509 二保,統圖一。
510 三保,統圖一。
511 四保,統圖一。
512 五保,統圖一。以上五保俱在坊,各統圖一。元屬保安里,四十八都。東溪、感溪、屈斗、轉水、磨劍石、嗚玉橋、戴星洲、平沙、龍津、花岩、尖峰。
513 和平里
514 一都,統圖一舊有四十七都,國朝並之。
515 二都,統圖二
516 三都,統圖一谷口、黃田、林洋、神前、芋洋、小鱟。
517 四都,統圖一永樂十年並入一、三、七、八都。弘治五年複。
518 五都,統圖一元屬瀨溪裏。舊有六都,國初並破口、車口、後溪、龍潭。
519 [HT]崇禮裏
520 七都,統圖一。
521 八都,統圖一。
522 九都,統圖一。天順六年並入四十八都五圖,弘治五年複。
523 十都,統圖一。
524 十一都,統圖一白沙、茶亭、風伯村、螺坑、龍井、桃花塢。
525 保安里
526 十二都,統圖一。
527 十三都,統圖一。
528 十四都,統圖一醴酉專山、東溪、金仙嶺、翠屏。
529 慕仁里
530 十五都,統圖一。
531 十六都,統圖一羊角、洪頭、筋竹、黃蘗山、鳳翀峰、天宮嶺、桃洲、高家游、福全嶺、磨劍石。
532 新興里
533 十七都,統圖一。
534 十八都,統圖一舊有十九都,今並。石崎、左拔、副拔、平湖。
535 橫溪裏
536 二十都,統圖囗。
537 二十一都,統圖二天順三年,分為二圖。
538 二十二都,統圖一。
539 二十三都,統圖二成化十八年,分為二圖。
540 二十四都,統圖二。
541 二十五都,統圖二黃柏、造山場、慄木洋。
542 新俗裏
543 二十六都,統圖二。
544 二十七都,統圖一。
545 二十八都,統圖三。
546 二十九都,統圖三元屬恩惠鄉。青溪、白溪、洛陽、庵溪。
547 移風裏
548 三十都,統圖一。
549 三十一都,統圖一。
550 三十二都,統圖二。
551 三十三都,統圖一。
552 三十四都,統圖一竿舟、嵩舟、西溪、白籰、若洋、造山場。
553 安樂里
554 三十五都,統圖一。
555 三十六都,統圖一西寮、馬山、大夫峰、蓋竹、杉洋、徐阪、皮寮、西溪、幽岩峰。
556 三十七都,統圖一元屬順委里。
557 順委里
558 三十八都,統圖一。
559 三十九都,統圖一舊名慎委,宋避孝宗諱改順委。黃蘗、茶洋、雙澗。
560 [HT]安民里
561 四十都,統圖一。
562 四十一都,統圖一廖洋、蘇洋。
563 四十二都,統圖一。
564 四十三都,統圖一。
565 四十四都,統圖一。
566 四十五都,統圖二上四都俱在縣東北。
567 四十六都,統圖囗金坑、倒坑、胭脂壟、甘溪、潭溪、牛頭嶺。
568 閩清縣
569 宋分二鄉,統十里。元析宣政里為二坊,合居仁、護仁、為居護仁里,而省苑丘里,凡八里。國初因之,但分居仁、護仁為二里,凡九里。今改二坊五都,統圖七。
570 東奉政鄉宣政里在縣東北三十里,元有二都。今析入孝順里。
571 升平坊,合一都二都,統圖一。
572 和豐坊,合十六都、十七都,統圖一天王渡、猴山、錘明、石竹、朱頂。
573 [HT]南鄉安仁里在縣南。
574 十九都合十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都,統圖一白面山。
575 西鄉孝順里在縣西南。
576 六都合四都及三都之半,統圖一。
577 九都合五、七、八都及三都之半,統圖一龍都岩、玉台山、石屋。
578 北壽寧鄉仁壽里在縣西北五十餘里。宋為永寧鄉,元改今名。
579 十一都合十都、十二都,統圖一大帽仙山。
580 十四都合十三、十五都,統圖一。
581 長樂縣
582 舊分七鄉,宋並為四鄉,統三十二里。元改為二十四都,增置崇德里,分崇丘、昆由、弦歌各為上下里,凡三十六里,鄉仍其舊。國朝因之。今以四鄉統二隅,二十有四都,為圖一百有九。
583 善政鄉在縣西一里,宋並永泰鄉為立廉風、建興、崇德、敦素、崇賢五里。
584 東西隅,統圖六舊屬德政里。宋因鄒異中經明行修科,因改賓賢里,統圖五。弘治十五年,知縣王渙新增一圖。首石、五馬、六平。
585 九都,統圖五舊屬逍遙里、進賢里。黃彈嶺、桃坑。
586 十都,統圖四舊屬清平、崇德二里。以上二都俱縣東。沙坑、石馬。
587 十一都,統圖五舊屬廉風、建興二里。董奉山、赤嶼。
588 十二都,統圖四舊屬敦素、敦賢二里。以上二都俱縣東南。晁石。
589 十三都,統圖三舊屬仁義、招賢、永勝三里,有六圖,今省。竹土尋、千歷、柯林。
590 二難鄉在縣西南五里,舊崇丘鄉。以潘循、潘衢同登科,因改為二難里曰同榮。宋並安時鄉昆由、依福、靈石、泉元、歸義五里為三。
591 二都,統圖四舊屬崇丘里。大邊、洋門。
592 三都,統圖二舊屬信德里,有三圖。隆慶間並之。小邊、瀉水嶺。
593 四都,統圖三舊屬嵩平里。白田、嵩山、午墩。
594 五都,統圖二舊屬連元里。以上四都俱縣南。石尤嶺、七岩。
595 六都,統圖二舊屬昆由里。百石堰、瓢窟、白石、嵐乾。
596 七都,統圖五舊屬昆由里黃星潭。
597 八都,統圖二舊屬同榮、依福、靈石三里,俱縣東南。參溪、前曾村、小門、鼎辛。
598 昌化鄉在縣東南十里,宋並依德鄉為之。海濱、崇德、良田、千靈四里,舊屬依德,凡七都,三十一圖。
599 十四都,統圖九舊屬弦歌里。鼓角。
600 十五都,統圖四舊屬弦歌里。石梁、斜頭山。
601 十六都,統圖三舊屬和風裏。以上三都俱縣東。何下、雙髻石。
602 十七都,統圖七舊屬崇仁里,在縣東南。湖東、聖娘山。
603 十八都,統圖二舊屬海濱、崇化二里。東石、流水、壺井。
604 十九都,統圖二舊屬良田里。江田、天池山。
605 二十都,統圖四舊屬千零里。以上三都俱縣南。村下、鐘門。
606 芳桂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以林慎思兄弟五人登第,故名。又以慎思首中宏詞科,故改欽平里,名大宏。凡三都,共統三十一圖。
607 二十一都,統圖六舊屬敦化里,今屬從化里。古爛嶺、響石山。
608 方安里,統圖四舊名有西圖。嘉靖四十一年並。桐口、籌峰。
609 大宏里,統圖八舊名欽平里。大石、六奇。
610 二十三都,統圖七舊名方樂里。東皇村。盧峰。
611 二十四都,統圖六舊屬新開里有六圖。嘉靖四十一年並之。梅花村。
612 連江縣
613 舊五鄉,宋分為七鄉,統二十四里。元複為五鄉,分崇德為四里,尋為四都,又分安仁為二里,合光化、臨江為光臨里,凡二十五里。國朝初,並崇德里為主都,又合安仁為一里,而省安義里,凡十九里、三都,統三十七圖。後分寧善東西二鄉領城內二里。永福五鄉領城外二十一里,共統圖四十二。
614 西寧善鄉在縣治西。
615 欽平上里,統圖五在縣治前大街西。東塘村、矮嶺。
616 東寧善鄉在縣治東。
617 欽平下里,統圖五在縣治前大街東。白沙鋪、龍際山。
618 永福鄉在縣東二十五里。
619 嘉賢下里,統圖一舊屬名聞鄉。麥浦。
620 二十六都,統圖一桑嶼、東路、關嶺、蛤沙、上下竿塘。
621 二十七都,統圖二月嶼、日嶼、鶴鼻、馬鞍。
622 二十八都,統圖一三德山。
623 二十九都,統圖一上四都囗囗囗。宋、元崇德里隸寧善鄉。
624 南永福鄉在縣治東南二十里。
625 新安里,統圖二荻蘆溪、南北乾山、兌峰、矩庾山、大坪。
626 安慶裏,統圖二赤沙渡、彭田、王孫岩、鄭崎、澄岩、福斗。
627 永貴里,統圖三船步渡、荻蘆寨、東岱、後浦、小澳嶺。
628 五賢鄉在縣治東北七十里。
629 安德里,統圖二透嶺、龜魚。
630 保安里,統圖二甆窯、香爐山、管瀆。
631 建興里,統圖二浮曦、赤後村。
632 集政上里,統圖一上洪、白鴿、下廉、麻村、臨海。
633 集政下里,統圖三宋有集政里,招賢上、下里。鶴嶼、後嶼。
634 太平鄉在縣治西北六十里。
635 光臨里,統圖一宋光化、臨江二里,無並為一。羅崙渡、潘渡、洄口、湯洋、張旗山、蘆溪、長圖。
636 清河裏,統圖一白蓮嶺、寶華嶺、餘斐嶺。
637 安仁上中里,統圖一上屯、東岸、白岩、中屯坡西、天鑿、長溪、下屯、菜洋。
638 北名聞鄉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639 嘉賢上里,統圖一九灣溪、西際。
640 賢義里,統圖一宋進賢里。三望嶺。
641 中鵠里,統圖一舊名通化,唐張瑩詩:「一箭不中鵠,五湖歸釣魚」。宋因之,更里名。南阪山、雷石、降虛峰、黃岩村。
642 仁賢里,統圖一宋敦賢里。翠林山。
643 安定裏,統圖一洋尾、羅溪山、東充。
644 羅源縣宋分三鄉,一十三里。元分羅平、招賢、林洋、霍日、黃重各為二里,凡十八里。國朝改附縣為四隅,尋並二隅,省安金、新順、霍日三里,合羅平為□里,又分善化、招賢、新豐、黃重、各為二里,凡二隅一十四里。今城內為二隅,外十二里統圖共一十六。
645 崇德鄉在縣東南五里。舊有北社里,宋並。宋、元有安金里,今並入東西隅及臨濟、徐公、拜井等裡。
646 東隅,統圖一舊有四隅。永樂元年並北隅入東隅;並南隅入西隅。
647 西隅,統圖一鯽魚嶼、席帽、印嶼、上梅嶺、下梅嶺。
648 拜井里,統圖一松崎山。舊有二圖,永樂十年並之,又有安金里二圖,俱省。
649 梅溪裏,統圖一。舊有囗囗里。永樂十年並入石鱉。道人峰。
650 善化里,統圖二。
651 常熟鄉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有遷明、新豐二里。宋並置招賢里。
652 招賢里,統圖二烏岩石、堆禾山、舊有四圖,永樂十年並之。
653 臨濟裏,統圖一紫霄岩、九龍溪。
654 新豐上里,統圖一。
655 新豐下里,統圖一道者岩、黃沙溪。天順間並入徐公里。成化間複。
656 徐公里,統圖一仙茅、五馬峰、豐嶺、小童峰。
657 羅平里,統圖一龍興嶺、鰲峰、洪福山。天順並入東四隅。成化八年複。
658 [HT]同樂鄉在縣西北七十五里,統三里。舊曰屯,宋改為里。
659 黃重上里,統圖一萬石山、梧桐嶺。
660 黃重下里,統圖一西洋嶺、霍口溪。
661 林洋里,統圖一仙土尋。
662 永福縣
663 宋分三鄉,統十四里,元因之。國朝洪武初,析為三十六都,後合為二十七都。今又合為九都,仍舊三鄉十四里。統圖凡九。
664 豐和鄉在縣東七十里,舊有永泰、唐元,今並入永安待旦里。
665 永安裏舊分一、二、三都,今合為一。東洋、大章、大霄、官獵。
666 保安裏舊分四、五、六、七都。今並合待旦里,統圖一。
667 待旦里舊八、九、十都。今並。方廣岩、款驂亭、湯泉、梅岩、磨笄山。
668 [HT]中和鄉在縣南,舊名通化,曰原輔裏舊。
669 元輔裏舊名開平,分十一二三四五都,今合十一二都,統圖一。又十三四五都,合光德、新豐、高蓋三里,統圖一。極樂岩、陳山、曹溪岩。
670 新豐裏舊十八九都,今並。魚坑、楠木崎、辜洋、黃坑口、白面、瑞峰 方壺。
671 光德里舊十六七都,今並。大小洋、蘇坑、北山、鐘山、古爛、圓埕。
672 [HT]高蓋裏舊名平蓋,二十二十一都,今並。黃柏洋、花林莊、東坑口、上下阪、謝洋。
673 官賢里舊名安樂,二十二三都,今並。又合義仁、感應二里,統圖一。昆坑、白腰、胡鼻、朱洋。
674 唐元裏舊名永泰、二十四都,今合龍津里,統圖一。創嶺、岩村、郭店、龍嶼。
675 和平鄉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676 龍津里舊名新津,又名永津,二十五六都,今並。峬嶺、陽井、六尺。
677 [HT]義仁裏舊二十七都,今並。洪山、拏板、後池、辜嶺。
678 感應裏舊二十八九、三十都,今並。鱉坑、大獵、柳園、龜嶺。
679 保德里舊三十一二三都,今並。三十一二都,統圖一。又分三十三都,合英達里,統圖一。濁水、貫塘、際門、衝口。
680 英德里舊名歸義、三十四五六都,今並。洑口、龍湘、石瀨、溪東、葛洋、登衝、獅子岩、西興嶺。
681 福清縣
682 舊十鄉,宋並為七,統三十六里。元改六隅。國朝,改永西里、舊永慶四里為西隅,尋為六隅,又析海壇、靈德、化北、平南、平北、永賓六里為十六都,餘如舊。後又並永壽里入善福里,七鄉三十六隅里。今六隅七鄉,領四十四里,統圖一百一十有三。
683 太平鄉在縣東五里,舊有龍興、崇賓二里。宋並入永東、永西、海壇三里。
684 [HT]東隅,統圖一。
685 西隅,統圖一。
686 南上隅,統圖一。
687 南下隅,統圖一。
688 北一隅,統圖一。
689 北二隅,統圖一。
690 永東里,統圖一舊永慶東里。河頭、倉下。
691 修仁里,終圖一舊屬永樂鄉,又名嘉禾。
692 海上里六都,統圖二。
693 海上里七都,統圖一。
694 海下里四都,統圖二。
695 海下里五都,統圖二。
696 感德鄉縣東。
697 仁壽里,統圖二舊萬壽里。
698 潯洋里,統圖一一作潯陽舊屬孝義鄉。太湖、麂店。
699 新安里,統圖三瑞岩、覆釜、鹿角。
700 永賓里一都,統圖一。
701 永賓里二都,統圖四。
702 永賓里三都,統圖三代岩、小練山。
703 方民里,統圖七海口。
704 方成里,統圖二拱辰、龍臥。
705 崇德鄉在縣東南五十里。舊有山亭鄉,統遵義、遵教、靈瑞、時和四里。宋並入附近諸鄉。
706 福唐裏,統圖三舊欽唐裏,元改今名。征唐。
707 化北上都,統圖四宋歸化北里。元,安化北里。隋時,掠琉球五十戶居於此。
708 化北下都,統圖一山前。
709 時和里,統圖六舊以敦和南、敦和北二里並為敦化。宋改今名。金山。
710 平南里六十都,統圖三。
711 平南里五十九都,統圖四。
712 平南里六十一都,統圖三。
713 平北里上都,統圖五舊安夷北里,隸山亭鄉。瑟頭。
714 平北里下都,統圖四門樓、西井。
715 井得裏,統圖四水拜而得之,名拜井里。元改今名。達溪、北濠。
716 孝義鄉在縣南九十里,隔海。舊隸萬安鄉。
717 隆仁里,統圖二宋棲仁里。西林。
718 南日里,統圖二舊名南匿,隸萬安鄉。南日嶼。
719 化南里,統圖八舊隸常德鄉。宋為歸化南里。元改安化南里。前薛。
720 江陰里,統圖八隔海,舊隸四嶼、西山,常德鄉上林、後林。
721 臨江裏統圖二涇江、城頭、柯嶼。
722 萬安鄉在縣西南四十里,舊有文秀鄉,以翁承贊得名。宋嘉佑中,並隸萬安。
723 萬安里,統圖一上鄭、漁溪、後崎、梧窗。
724 新豐裏,統圖一舊屬太平鄉。
725 靈得裡上都,統圖一舊作德。涇江。
726 靈得裏下都,統圖一前赫。
727 蘇田里,統圖一舊隸文秀鄉。蘇溪。
728 安香裏,統圖一鷓鴣鄉、綿亭、石鑼、石槍。
729 光賢里,統圖三舊隸文秀鄉。蒜嶺、垓灶。
730 長東鄉在縣西四十里,舊有長樂西鄉,北為東鄉。宋並西鄉北,遂去樂字。
731 [HT]文興里,統圖一舊隆興里。東塘。
732 清源裏,統圖一一作清元,舊半屬西鄉。東張。
733 方興里,統圖一五周岩、常思嶺、傀儡嶺、磨石。
734 新寧里,統圖一舊屬西鄉,有里外里,今並。
735 永福鄉在縣南十二里,宋為永樂鄉。有常樂、元福、立德里,後並。
736 永福里,統圖一。
737 清遠里,統圖一舊隸萬安鄉。
738 遵義里,統圖一舊屬山亭鄉。東際、石龍嶺。
739 善福里,統圖一舊屬長樂東鄉。宏路、古屯。
740 永壽里,統圖一。
741 輿地志四
742 山 川
743 郡,內外皆山也,城中蓋有九山雲。諺云:「三山藏,三山現,三山不可見」。東南隅為九仙山,初名於山,相傳何氏兄弟九人居此仙去,故名。《閩中記》云:「越王無諸九日宴集之所,有大石樽尚存,故又名九日山。」其峰曰鰲頂峰,又曰狀元峰。有石刻,宋狀元陳誠之讀書處。山周遭有平遠台、煉丹井、浴鴉池、磊老岩、躍馬岩、喜雨台石上篆書二字,其下有樓,今廢。仙人床、金積園、杏壇、有石刻。廓然台、有石刻。棋盤石、玉蟬峰、琴台、青牛洞、醉鄉石、九日台、龍舌泉、石龜池、梅嶺、獅子岩、集仙岩、小華峰、有石刻。仙羊石、攬鰲亭、金粟台。宋郡守程師孟以塔中所塑金粟如來像名石,上刻「金粟台」三字,郡守元絳篆,後絳之侄積中為守,繪金粟像於台側。蔡襄《九日登九仙山》詩:「偶爾尋幽上翠微,游人啼鳥似前期。花開行即露沾紙,山下放衙云蒲旗。艷艷舞衣朝日近,飄飄商櫓落潮時。傳杯且與乘春醉,身世悠悠兩自遺。」辛棄疾《九日登九仙山》詞:「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能得許多愁,只有黃花依舊。萬象亭中滯酒,九仙閣上扶頭。城鴉喚我醉歸休,細雨斜風時候。」朱熹《寄題九日山廓然亭》:「昨游九日山,散發岩上石。仰看天宇近,俯嘆塵境窄。歸來今幾時,夢想挂蒼壁。聞公結茅地,恍複記疇昔。年隨流水遠,事與浮雲失。了知廓然處,初不從外得。遙憐植杖翁,鶴骨雙眼碧。永嘯月明中,秋風桂花白。」黃囗老《登平遠台》詩:「六鰲簸蕩玄圃闢,三島崩騰失空翠。海風掣斷南山雲,分我滄洲半江水。台南岩谷青岌岌,奇松怪石作人立。山巔恐有風雨來,林徑空蒙落花濕。水東屴崱結平陸,積霧飛嵐坐堪掬。蓬萊迢迢幾萬里,一碧天光浸寒玉。吟翁回首看不足,緩步策蹇度空谷,誰知咫尺山中幽,望斷殘碑立修竹。」
744 烏石山 在西南隅,與九仙山對峙。唐天寶八載敕改為閩山。宋改道山。郡守程思孟所名,舍人曾鞏記略:福州治侯官,於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載舟者晝夜屬於門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鉅麗相矜。而佛老之徒,其宮又特盛。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為是州,得閩山嶔崟之際,為亭於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崇,不下簟席,而盡於四矚。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於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有薛老峰、唐咸通中,侯官令薛逢與神光寺僧靈觀游,書石:「癸卯歲夜大風雨」,其字倒立。天章台、在山之東有石刻。坐禪石、勁直若筍,峙盤石上,微觸即動,又名降睡石。天台橋、有石梁。鄰霄台、[HT6SS]有清虛亭,一曰凌霄。初創之時,四面材瓦土堊皆秤,而後建,約曰:「損則勿修,修則必壞。」於是屹立霄漢之中,後人不悟,遽修之,不逾時而壞。亞鳥浴池、古記云:「雷震石成穴丈餘,不知泉脈所出,夕時群鴉亂浴,故名。蟠桃塢、石壁有字。金蟒穴、後唐天成間,石穴有巨蟒,鱗如黃金,蟠屈六七丈。王氏命運土塞之,建大殿其上。今所稱葫蘆城是也。仙井、任放煉丹於此。金剛跡、華嚴岩唐嗣聖間,有僧持華嚴於室,因一夕雷雨大震,闢為巨石。般若台、即華嚴岩石,李陽冰篆刻存。初陽頂、唐閻濟美謂從事曰:「每旦群峰猶瞑,獨此峰太陽光升。因名。落景平、即初陽之西。崔公井、在尊勝堂前,知州崔干賞其甘美。射烏山、一名九口山。謝公浴堂、鑿井引泉為之。向陽峰、有石刻。天香台、有石刻。清泠台、有石刻。霸石、有石刻。鱗次台、在山東麓。頭陀岩、在蟠桃塢前。安文頭陀因游山澗寺,山莽蔓中得岩竇,僅可容身,遂宴坐其中,因名。放生池、宋時聖壽群守率緇流放生於此。石佛像、唐天寶中,雷震石中,湧出佛像。石觀音、《三山志》云:僧廣惠刻。銅像、王氏用銅六萬斤,黃金三百兩,鑄彌勒像,方三丈六尺。長樂台、在千福院,太守程師孟刻石。道士井、在天王嶺下。晉時林氏入閩,有華陽盧士教其鑿井,大旱不涸。衝天台、在天台橋側,即崔乾放鶴處,舊名放鶴亭,程師孟改今名,石刻大字。望潮峰、在神光寺前,有石刻。宿猿洞、《三山志》云:怪石森聳,藤蘿陰翳,昔隱者蓄一猿,俗因以名。景福三年遷城,洞隔城外。湛郎中俞棄官歸隱於此。有二十五詠,今廢為叢塚。元藍智《游烏石道山亭》詩:「江國涼風白雁初,道山秋色野亭虛。天連野水蓬萊近,霜落汀洲桔柚疏。北望每懷王粲賦,南游空上賈生書。四郊但願休戎馬,獨客何妨老釣魚。」黃鎮成《道山亭》詩:「夜久天空素月輝,飄飄涼氣入絺衣。露華欲下仙人掌,河潤應沾織女機。江表尚傳烽火急,閩中暫報羽書稀。草廬老我南山下,自濯滄浪理釣機。」明陳輝《游烏石山》詩:「高人棲遁處,僻近遠公禪。霜葉落山徑,風松雜澗泉。開樽鉤露幔,掃石拂冰弦。暫結東林社,何須賦白蓮。」林鴻《登清泠台》詩:「吟秋宿絓月,際曉登清泠。揮手援碧蘿,騰身棲翠屏。長風吹雨來,不見群山青,鳥渡白雲濕,龍歸滄海暝。真僧此岩棲,觀空靜襟靈。竹塢見曝衣,花台聞囗經。沃以甘露言,迷途醉而醒。願言割慈愛,冰也投禪扃。」宋陳襄《宿猿洞》詩:「幾年營此草堂棲,施飾名園百卉齊。曾學子真耕穀口,今容摩什老山西。龍台日午千峰出,雁塔雲生一徑迷。知有嶺猿猶在否,使君高臥莫教啼。」明周玄《宿猿洞》詩:「怪石如雲起天上,枯藤蟠根垂百丈,蘿深苔滑鳥不棲,索莫寒猿臥相向。兩兩三三往複回,銜花映水皆奇狀。清秋倒樹風澗號,初日排雲雪崖狀。醉客應為巫峽吟,行人厭作巴山望。洞裏愁聲誰忍聞,別時對此堪惆悵。」
745 越王山 在郡城北,半蟠城外,東聯冶山,一名將軍山,一名泉山。閩越王之所都也,一名屏山,又曰平山。唐刺史裴次元闢球場於山南,構亭為記,稱二十奇,有望京山,觀海亭,雙松嶺,登山路,天泉池,玩琴台,筋竹岩,枇杷川,荻蘆岡,桃李塢,芳茗原,山陰亭,合清洞,紅焦坪,越壑橋,獨秀峰,筼簹坳,八角亭,盤椒石,白土穀。次元自為序云:「場北有山,維石岩岩,峰巒巉峭聳其左,林壑幽邃在其右,是用啟滌高深,必盡其趣,建置亭宇,咸適其宜。勒為二十詠,詩各一章,章八句。內《望京山》云:「積高依郡城,迥拔凌霄漢,以望京名也。時觀察推官馮審為記刻石,大略言次元報政之暇,燕游城之東偏,曰左衙營,遂命開治,化磽崅為坦夷,去荊棘於叢薄,以為球場。其北乃連接山麓,翳薈荒榛。公日一往或再往焉,捫蘿躡石,不憚危峭。轉石而峰巒出,浚坳而池塘見,為潭為澗,為島為治,窈窕深邃,安可殫極。凡二十九所,見於歌詠者二十篇。又有漣漪亭、東陽坡、分路橋、乾崗岑、木瓜亭、石堤橋、海榴亭、松筠陌、夜合亭。合上者為二十九所。其山有歐冶池、越王鑄劍之所。飲馬池、越王井、一名金雞井。曲水苔泉在龍腰,郡之第一泉。琴石、越王鼓琴處。環峰亭、宋光宗御書。絕學寮宋丞相張浚讀書其中,今廢。國朝跨山築城為樓,曰樣樓,今更名鎮海,有翠濤亭。宋陳襄《越山》詩:「荔子園林海日邊,幽亭更在碧雲巔。江山舊是無諸國,樓殿今為極樂天。五馬知君多暇少,一樽惟我共游偏。須知白首留連意,已有新詩寄北船。」元薩天錫《越王山》詩:「粵王故國四圍山,雲氣猶屯虎豹關。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日暮鷓鴣啼更急,荒苔野竹兩斑斑。」明趙世顯《秋集越王山》詩:「君不見越王全盛時,秉圭開國稱雄奇。都城百雉連雲起,宮殿峨峨俯江水。甲第參差千萬家,提封連亙三千里。形勝豪華那可言,須臾城闕變丘園。白雲秋色含荒壟,細草輕煙拂斷垣。茫茫天地何終極,古往今來空嘆息。休論滄海與桑田,且把金樽對山色。與君共醉越山頭,越島翩翩越水流。極目中原天萬里,狂歌飛遏海雲秋。」
746 九仙之支為羅山 在萬歲寺南。有法海寺。有羅山堂、萬綠堂。丁戊山,一名嵩山,在郡城之中,又曰中山。
747 烏石之支為閩山 又曰玉尺山,在府治之西南。有巨篆「閩山」二字,舊有寺。宋熙寧間,程師孟以光祿卿知郡事,常游此寺,僧刻「光祿吟台」四字於石。師孟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近坊額稱宋光祿大夫方置,妄也。鐘山在鐘山巷,以地下時聞鐘聲,故名。有大中寺。
748 越王之支為芝山 在城東北,有芝草生之。有開元寺。其東曰靈山。微有崗阜,皆人民居。以上九山,或隱或見,前代真宮梵宇,香燈相望,今多頹廢矣。自國初至今,所建宮榭,或葺或圯,與時污隆,亦猶洛陽名園,有關於世云。
749 城東之山 出行春門二里,為長樂山。閩越時,山間民夢神人乘白馬至此,因名白馬山。梁改閩縣為長樂,更今名。有東禪寺。有小蘭亭,宋郡守上巳禊飲處也。今廢。宋祠部王逵詩:「紫陌破清晨,雕鞍映畫輪。為修洛陽禊,重憶永和春。羅綺花香度,岩巒梵宇新。塵中得乘暇,來見解空人。」山之陰有溫泉焉。其南為三昧山、寶月山。唐有寶月寺,國初重建,今廢。又南為康山、有靈樹廟。東嶽嶺有東嶽祠。逾嶺而東,曰竹嶼、曰前嶼、曰後嶼、曰橫嶼。又小山曰茶園,皆在平田中。民居鱗次。
750 金雞山 去城三里而遙,相傳秦時望氣者謂有金雞之祥,遂斫其脊。今為義塚。有棲雲庵。山之北,勢漸高,曰青鵝,桑溪之水出焉,又名曲水,俗傳閩越王流觴處也。明徐熥《桑溪禊飲序》:「東郊桑溪,距閩城十里而近,故王無諸流觴之所也。世代既遐,勝游久廢,雖逝者如斯,滄桑未改,而吟跡罕至,榛莽可悲。萬歷已亥祓除之日,和風初扇,晴旭乍開,遂集諸賢禊飲其上。泉聲琮琤,石勢盤曲,蒼林蔥蒨,黃鳥嚶鳴,草色疊為裀氈,松籟韻而弦管,或踞磐石之次,或席叢薄之陰,列坐不拘,浮觴無算,臨流泚筆,酒再詩,或以詠以游,窮日而返。」又詩:「暮春有餘閒,出郊騁游目。桑溪激清湍,澄泓遞洄洑。微暄起川涘,輕陰垂灌木。群賢互箕踞,浮觴泝溪曲。周遭信堤岸,斟酌勞童僕。石矗防仄傾,流駛慮顛覆。幽賞豁塵襟,餘薌散春服。尊罍猶未罄,義輪欲回轂。俯仰成古今,動靜悟往複。誰哉契我心?蘭亭有高躅。」又北為龍窟。舊記云:山穴有蟒,額有王字,人以為龍,祠之。故名。有嶺曰獵嶺。西連奇山,其山多怪石。諸小山曰東湖、宋林觀過、林夙二先生居之,曰峭谷。
751 鳳丘山 去城五里而近,有朱熹大書「鶴林」二字,又「鳳丘」二字。北連蒲頂,俗名婆嶺。南邐迤際江,宋彭耕修真於此,鶴林其號也。明鄧原岳《鳳丘山》詩:「烏石峰前鴉亂飛,天風吹冷薛蘿衣。煙迷島嶼浮青靄,日入溪山淨翠微。石壁草荒殘刻隱,丹爐藥化昔人非。白雲滿袖芒鞋濕,身在瑤台頂上歸。」
752 東 山 去城十里而近有寺。有洞曰榴花洞。[HT6SS]唐永泰中,樵者藍超遇白鹿,逐之,渡水入石門,始極窄,忽豁然,有雞犬人家。主翁謂之曰:「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超云:「欲與親舊訣,乃來。」因與榴花一枝,而山恍若夢中,旦日複往,遂迷所在。有泉曰聖泉,[HT6SS]舊有法華寺,唐景龍初,僧懷一卜居寺西,苦遠汲,忽二禽噪於地,鑿之得泉,先天二年,賜額「聖泉」。有獅子峰、宋熙寧中,程師孟於其西建亭。建炎三年,嗣濮王仲湜書師孟詩:「亭為新成號獅子,人曾舊隱作龍頭。」文殊岩、有古像。神移泉、唐開元中,僧守正苦遠汲,一夕,泉移居側,故名。天台井、松塢、松極高大,宋初已有之。芝塢、蟄龍淵、涵虛沼、御書堂、羅漢堂、夜光台、神僧室、鑒淨軒、山輝堂。宋曾鞏詩:「行春門外是東山,籃輦寧辭數往還。溪上鹿隨人去遠,洞中花照水長閒。樓台勢出塵埃外,鐘磬聲來縹渺間。自笑守官偷暇日,暫攜妻子一開顏。」蔡襄《榴花洞》詩:「洞裏花開無定期,落紅曾見逐泉飛。仙人應向青山口,管卻春風不與歸。」李綱《游東山榴花洞》三首:「一派寒流作小溪,松篁深處有叢祠。千年鱓骨專車在,百丈靈湫瀑布垂。粳稻豐穰欣歲樂,笳簫清咽報神私。更將小雨為滂潤,正是農夫報麥時。」「乞得明時多病身,歸來林下養天真。芒鞋竹杖未全孝,藥灶酒壺隨分春。山寺遞傳鐘磬晚,田家收拾稻粟新。試窮溪上榴花洞。恐有桃源避世人。」「布地金沙片片勻,深沉院宇閟祗園。清涼路畔前三語,摩詰城中不二門。千種光明瞻瑞相,六根清淨為還源。狻猊座上法王子,稽首皈依眾所尊。」黃裳《榴花洞》詩:「蓮社是非外,洞天空色中。一枝樵客夢,兩腋石門風。鹿徑蹤何在,榴花信可通。此緣當邂逅,來接紫元翁。」張勸《山輝堂》詩:「蕭蕭松竹蔭華扉,更有虛堂隱翠微。雲露峰巒橫秀色,月低岩下弄清輝。分開遠碧鳴泉落,點破寒光白鳥飛。還是山陰秋霽後,照人懷澹欲忘歸。」明鄧定《東山》詩:「古寺依山不記年,興來登眺更悠然。題詩偏掃蒼苔石,隱幾遙聽瀑布泉。山徑草香春麝過,水塘沙暖白鷗眠。紅塵隔斷人間世。肯信桃源別有天。」其山之南虞公庵,梁虞寄之所隱也。南史:寄奔晉安,陳寶應刺閩中,得之甚喜。寶應謀不軌,屢諫不聽,遂謝絕人事,隱於東山,自號東山居士。寶應屢招不出,命焚其廬,放火者自救之。宋曾鞏詩:「虞寄庵餘蘚徑通,滿山台殿出青紅。難逢堆案文書少,偶見憑欄笑語同。梅粉巧含溪上雪,柳黃微破目邊風。從今准擬頻行樂,日伴尊前白髮翁。」龍首洞,宋許將讀書處也。又有清陰、碧岩二亭。許將《碧岩亭》詩:「舊室僧留古岸邊,忻予同賞碧岩前。日生獅子峰頭樹,煙伴榴花洞口泉。黃葉入秋山出地,白雲臨晚海垂天。飄飄蹤跡今何在,別去江天又一年。」東為古嶺,下有鐵鼎潭,龍居之,南有溪曰鱔溪。閩越王郢時,有大鱔長三丈,為民害。白馬三郎,郢子也,以勇聞,射中之,鱔纏以尾,三郎人馬與鱔俱死,其害遂絕。
753 鼓 山 去城三十里而近,延袤數十里,郡之鎮山也。巔有石如鼓,其峰曰大頂峰,[HT6SS]先是榛莽,不通人跡,宋咸平中,丁謂與諸公始披刈而登。一曰屴崱,登之可望海。朱熹大書「天風海濤」字鐫之石。取趙汝愚「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之句。又有小頂峰、香爐峰、缽盂峰、白雲峰、雙髻峰、獅子峰;有池,五色鳥浴之,曰浴鳳池;有洞曰靈源洞、喝水岩;五代時,僧神晏誦經於此,惡水聲喧,叱之,遂西流,故名。又有將軍石、應真台、石門岩、祖師岩、白猿穴、元公亭、宋嘉佑間,為郡守元絳建。望州亭、鳳尾亭、蹴鰲橋、忘歸石、羅漢泉、龍頭泉。梁開平中,建湧泉寺,其下有白雲廨院,明嘉靖間毀,獨下院存。宋陳烈《鼓山山銘》:「鼓屴崱,峰頂特。窮島夷,俯封域。屏閩東,拱辰北。歲辛亥,帝司赤。竦紳烈,從峭陟。搴若華,揖瑤極。呵蜚霆,蹴鰲脊。披霄根,殫目力。高者仰,深必惕。謹其至,惟古則。」徐鹿卿《鼓山請雨記》:「紹定壬辰夏六月,不雨,至於秋七月,遍走群祀,未效。大師番陽李公以石鼓閩重鎮,其下眾水所匯,必出雲為風雨。乃命屬吏南昌徐鹿卿致禱。丙申詣寺齋宿,丁酉黎明登屴崱,禮畢而雨,是夕大雨,戊戌又大雨,己亥雨止,槁者獲,涸者流。刻而識之,侈神之休。」蔡襄《鼓山》詩:「郡樓瞻東方,嵐光瑩人目。乘舟逐早潮,十里登南麓。雲深翳前路,樹暗迷幽谷。朝雞亂木魚,晏日明金屋。靈泉注石竇,清吹出篁竹。飛毫劃峭壁,勢力忽驚觸。捫蘿躋上峰,太空延眺矚。孤青浮海上,長白挂天瀑。況逢肥遁人,索尚自幽獨。西景複向城,淹留未雲足。」李綱《鼓山靈源洞》詩:「碧海吸長江,清波逾練淨。我為鼓山游,湖落初放艇。連峰翠崔嵬,倒影涵玉鏡。舍舟訪招提,木末繚危磴。凌雲間寶閣,震谷韻幽磬。乃知夫叢林,棲托必深敻。靈源更瑰奇,岩壑相隱映。森羅盡尤物,無乃太兼並。偉哉造化力,至巧於此罄。煙雲互卷舒,變態初不定。豈惟冠一方,實最東南勝。周行洞峽中,泉石若奔競。飄蕭毛發清,滌濯肺腑瑩。當年喝水人,端恐溷觀聽,是心如虛空,動寂豈妨並。兵戈正聯綿,幽討亦云幸。相攜得佳侶,散策謝軒乘。媮安朝夕間,未可笑趙孟。淹留遂忘歸,悵望雲海暝。不負惠詢期,更起滄洲興。」趙汝愚詩:「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堪嘆世人只如此,危欄獨倚更徘徊」。朱熹詩:「靈源有幽趣,臨滄擅佳名。我來坐久之,猶懷不盡情。蹇裳步翠麓,危絕不可登。豁然天地寬,頓覺心目明。洋洋三江匯,迢迢眾山橫。清寒草木瘦,翠蓋亦前陳。山僧好心事。為我開此亭。重游見翼然,險道悉以平。會方有行役,卬蜀萬里程,徘徊更瞻眺,斜日下雲屏。」真德秀詩:「嚴宸有追詔,趣上太守符。疲民未蘇醒,還顧空躊躇。來尋靈源盟,喜與佳客俱。始酌清泠泉,一浣丹墨洿。超然煩溽中,著身在冰壺,遲明陟危亭,雲濤渺空虛。煙霏倏開闔,峰巒時有無。偉哉此絕觀,雄壓東南隅。蒼崔萬仞立,四面環瓊琚。翠水巧蔽虧,亭午清陰敷。令人澹忘歸,似到真華胥。憶昨汛蓮日,還勝邀朋徒。摩挲岩上刻,慨仰趙與朱。舉觴酬且盟,一節期終初。重來三十年,恍如隔朝晡,並游四五人,存者獨老臒。有懷子陳子,感嘆為欷歔。子抱明月終,我方長途趨。顛踣懼不免,儆省當何如?願言祝同社,著力相攜扶。禪伯亦可人,新結峰頭廬。老我故勌游。軒冕非所娛。會須脫塵鞅,來依嬾贊居。」元王翰詩「旭日照高嶺,天風振遠林。不分滄海色,那識白雲心。瑤樹空香滿,珠林積翠深。坐來明月上,何處起潮音?」明鄭閻詩:「絕頂臨天迥,相攜興裏過。嵐光移野席,穀籟散林珂。過雨沾衣濕,閒雲入袖多。不知滄海外,圓嶠更如何?」唐震《喝水岩》詩:「靈境斂幽寂,玄岩閟林莽。秋風何處來,泠泠百泉響,曇花散天雨,空翠入蒼漭。卓錫振梵音,寒流自西往。道人此投跡,風磴時獨上。竹徑清露繁,松關碧苔長。蓮社如有期,攀緣恣佳賞。」馬森詩:「懸流珠瀉絕壁,大石翠擁松關。長嘯白雲四起,恍疑身隔人間。」林世璧詩:「仙鳥鬱崔峨,乘閒此日過。山花迎雨蓋,穀鳥雜笙歌。梵宇依林樾,岩亭蔭薜蘿。眼中滄海小,衣上白雲多。曠野千峰暮,遙空萬象羅。翻慚賓從後,揮袂接星河。」其別麓有海音洞、在鳳池右,白雲洞,洞有三天門云萬歷丙戍僧悟宗所開。鼓山之支曰鼓岐,曰魁崎,嶺曰蕭灣嶺、曰蓬崎、曰臥牛,蓬崎山多奇石,有蛇洞。南至於江,有石如劍焉,曰劍山。
754 由鼓山折而南為君山 去城六十里而遙,上有昆崙石室,下臨潭,曰馬面。其東為朏山,有石上廣下銳,若仙芝焉。又有三生石、九眼泉。凡十八景。其南曰石鱉山,曰疊石山,有靈泉,四時不竭。曰院跡山,曰磕下山,一曰磕源。有嶼曰龜嶼、洋嶼、猴嶼、殷嶼,並多人煙。又東鳳洋山,兩峰對峙,其名龍門,相傳仙人王進才於此飛升。[HT6SS]山巔有仙亭遺跡及石床、棋枰、幾案猶存。嬰台山,其傍有銅斗山,天馬峰下有石橋,龍溪之水出焉。又有鷲峰山,上有馬面潭,歲旱則禱於此。
755 盤石山 在鳳洋南,巔有三石,高數十尋;又一石疊其上,天欲雨,則云出焉,龍溪繞其下,縈回三十六灣,北注于江。南為石門山,南接湖林,北連濂山,山巔二石夾峙如門,其傍山曰重雲山,有龍井焉,其深叵測,每天朗氣清,月華流彩,則躍金沉璧,里中奇觀也,曰衡山,有寺。一曰霍山。
756 城南之山 出寧越門二里,曰橫山。迤西南為惠澤山,一名獨山。為南台山;一名釣龍台,有盤石焉,相傳越王餘善釣白龍處也;一名越王台,蓋無諸受漢冊封之地,舊志:台瞰巨潭,今皆淤壅為市井,去江數百武。舊有釣龍台,院及達觀亭、碧光亭、今皆蕪沒。有石刻大書:「全閩第一江山。」又宋趙汝愚隸「古南台」字,有閩王廟,又有新豐市堤,見《三山志》。唐翁承贊冊封閩王還朝於新豐市堤餞別詩:「登雲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正是離情傷遠別,忽聞台旨許重來。此時暫與交親好,今日還將簡冊回。爭得長房猶在世,縮教地近釣龍台。」韓偓詩:「無那愁腸日九回,強抒懷抱立高台。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離宮紫氣生冠冕,試望扶桑病眼開。」宋蔡襄《達觀亭》詩:「峭峻釣龍石,飛亭壓其端。曠達四無際,因之名達觀。攀雲躋大亭,仙路何紆盤?秋明澄遠綠,暑霽迎新寒。城廓煙火稠,水陸漁樵蕃。偶暇按民俗,適游心意歡。鳴弦俯清流,對酒環蒼山。重拂襟塵淨,從帶夕嵐還。」明林鴻詩:「無諸昔建國,赤土疏王封。築台青冥上,垂釣滄江龍。乘龍去不返,千載如飛蓬。只今登荒台,寂歷多遺蹤。我有太古懷,來吟江上峰。天清海氣滅,地古寒煙濃。潭囗囗萬丈,秋岑碧千里。瞻眺未能已,落日催孤囗。」囗囗:「高台遠枕大江流,江上雲屏宿靄收。才子揮毫春作賦,商人酹酒晚移舟。空潭龍去山河改,古殿寒雲劍戟愁。莫向此中多感慨,漢家陵樹已先秋。」自橫山而南,渡三橋,為天寧山,有台曰天寧台,俗名鹽倉山,又名挂榜山。[HT]省會之第一案也。自天寧山而西,為黃柏嶺,嘉靖間,金華太守陳京大書「望北台」於岩石,因名望北台嶺。為白泉山,為白鷺嶺,為登平山,為楊桃嶺,為虞塘山。虞塘之東為雞籠山,一名斗門山。西為鳳岡,荔枝數百萬樹,周圍數十里。中有三十六村,為三十六宅,宋劉彞諸賢所居,曰劉宅。南為陽崎山,一名龍安山。西南為凰冠山。群山之間,沃野千餘頃,有三小阜鼎立田中者,為柯嶼。一名台嶼,一名瓜嶼,宋建州司戶陳嘉言築書隱堂於中阜隱居焉。
757 高蓋山 在雞籠山之東,其巔有池焉,曰青龍池,俗名天池。[HT]有峰曰徐女峰,相傳漢徐登修真於此,後入永福高蓋上升,鄉人望而祀之,遂緣其名。又云,徐,水仙之女,採苦參服食於此,故又名苦參山。有溪曰桃花溪,元陳億翁種桃數百本。每花時,恆眠食其中,花謝乃去,因以為名;有洞曰蘆灣洞,洞口有棋盤石。山之南齊姓居之,曰齊坑,地屬懷安。山之北王姓居之,曰北園,地屬閩縣。明鄭善夫《九日登高蓋》詩:「此日經過高蓋下,忽憶去年高蓋峰。只見黃花似往日,那堪衰鬢向秋風。煙霞不斷重陽路,勛業猶疑三島松。舊國蕭條歲複晏,布袍芒履意何窮。」[HT]高蓋之支屬懷安者,有盤嶼、有吳山,相傳吳父隱此,一名峬山,與石姆嶼對峙。有石牳嶼,有吳嶼。屬閩縣者,有義嶼。
758 自天寧山而東為藤山 地脈起伏,如瓜引蔓,其地多梅,有梅花塢。又東有一峰聳起者,為鰲頭山。又東為壺嶼,為石室山,即高蓋山之北。折而南為黃山,[HT6SS]一名凰山。其上多礪石,下有井,曰飲井。
759 自凰山折而東為平山 宋少帝航海時駐兵於此,鏟平其山,故名。[HT6SS]丞相陳宜中手書「平山福地」,有堂閣,今廢。為泰山東嶽行祠。明林瀚《平山懷古》詩:「翠輦金輿載恨游,豈緣南越覓月丘。鐘聲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風萬里舟。王氣銷沉天地老,胡塵溟漠古今愁。傷心最是濂江水,還繞行宮山下流。」為九曲山,有薰風隴、南華峰、蓬萊橋、錦繡谷、逍遙台。俱有石刻,篆隸大字甚佳。南為甘泉山,有寺,今廢。其山多岩石,少草木,有泉,色白而味甘。泉湧石上,不盈不涸,以烹茶釀酒,土人轍能辨其味。東為瑞跡嶺,唐大中六年,有邵環者游山間,頓聞異香,白光燦然。環跡其光而往,見銀色化為佛,須臾入枯木,光亦不散,因現巨跡於盤石。後人鑿之,其跡遂滅。咸通元年建寺,歲久傾圯。國朝萬歷初重建。為邵崎,為翁崎,有山曰大翁。明林鴻《翁石山房》詩:「玉澗隨處深,蘿衣謝時早。幽棲同鹿門,勝地即蓬島。緬懷京國游,卻戀雲山好。何日賦歸來,相期拾瑤草。」曰傅坑、曰清涼、曰石幾。
760 自凰山折而南為城門山 其巔有鰲頂峰,有魁岩,有飛來石,石�
URN: ctp:ws64758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