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

《卷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凡書之首卷,不得不將根本工夫言之。正慮初學見之,以為迂闊當也,然不可因此將全書去之不閱,後盡有切近易入目者,請隨意從後卷起可也。  
2 學基
3 唐彪曰:涉世處事,「敬」字工夫居多;讀書窮理,「靜」字工夫最要。然涉世處事,亦不可不靜,讀書窮理,亦不可不敬。二者原未嘗可離。故周子言聖人主靜,程子喜人靜坐,已包敬字在內。朱子恐人流於禪寂,於是單表敬字,曰:「動時循理則靜時始能靜」。此言最為了徹。大抵執事有恪,動時敬也,戒謹恐懼,靜時敬也;時行而行,物來順應,動時靜也,時止而止,私意不生,靜時靜也,二者本不宜分屬。但整齊嚴肅,於事上見得力,故曰:涉世處事,敬字工夫居多也;澄清靜坐,於道理上易融會,故曰:讀書窮理,靜字工夫最要也。今彪先欲人讀書窮理,故專闡發「靜」字,因多集古人之言以証之。
4 唐彪曰:心非靜不能明,性非靜不能養,靜之為功大矣哉!燈動則不能照物,水動則不能鑒物,靜則萬物畢見矣。惟心亦然,動則萬理皆昏,靜則萬理皆徹。古人云:靜生明。《大學》曰:「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顏子未三十而聞道,蓋靜之至也。伊川見其徒有閉戶澄心靜坐者,則極口稱贊。或問於朱子曰:程子每喜人靜坐何如?朱子曰:靜是學者總要路頭也。
5 唐彪曰:每日間取半日靜坐,半日讀書,行之數年,不患不長進。然世人有終日讀書不輟者,竟無片時靜坐者,是止知讀書之有益,而不知靜之為功大也。何不取古之言細思之?《易》云:君子以洗心退藏於密。又曰:「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詩》云:「夙夜基命宥密。」諸葛武侯曰:「寧靜以致遠。」司馬遷日,內視之謂明,反聽之謂聰。誠以靜坐不視,則目光內照,不聽,則耳靈內徹,不言,則舌華蘊,故曰:三化反照於內,則萬化生焉,全才出焉。雖然,非可以徒然從事也,必宜覓致功之法。昔周濂溪欲人尋孔顏真樂在休處,羅仲素欲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如何,柴陽皆兩贊其妙。彪亦有一訣,欲人尋認此身本來真面目。三法之中,任用一法,時常尋看,或十年,或二十年,尋看得來,固屬上智,尋看不來,心亦有所專主,自然能靜。即此,是操存實際功夫也。
6 唐彪曰:心無累能靜,勤省察以驅閒念能靜,不疾行大聲能靜,不見可欲能靜。
7 唐彪曰:人性多喜流動而惡寂靜,坐不數刻,心未起而足先行矣,此學人通病也。昔金仁山以帶系足於椅,足行而帶絆之,乃轉複坐。許白雲亦於門閾上加橫木,每行至門,為木所格,複轉靜坐。昔之先哲,皆於禁足一事,極其留意也。
8 唐彪曰:天下至精之理,與至佳之文,皆吾性中所固有。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際象山曰:「人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朱子曰:「六經所以明理,理既得,可無事於經」。六經且然,何況文字,進而上之。孔子亦曰:「餘非多識也,予一以貫之。大聖大賢,其言同出一轍,然則學者亦必從源本上尋討實功,以為基地,反求於內,使心定性靈,慧光煥發此須名師指授,非能自發,故古人云:無師傳授枉勞心;外則取精微書卷,簡練揣摩,通其世務,精其文章,斯體立而用始隨之。若內無根本工夫,雖博極五車,恐於性命之學,終未能有實得也。
9 文源
10 武叔卿曰: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文字俗淺,皆因蘊藉不深;蘊藉不深,皆因涵養未到。涵養之文,氣味自然深厚,豐採自然朗潤,理有餘趣,神有餘閒,詞盡而意不窮,音絕而韻未盡,所謂淵然之光、蒼然之色者是也。程明道謂子長著作微情妙旨寄之筆墨蹊徑之外。此無他,惟其涵養到,蘊藉深,故其情致疏遠若此。
11 讀書總要
12 唐彪曰: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必當備以資查之書。書既有正有閒,而正經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異,故有五等分別也。學者苟不分別當讀何書,當熟讀何書,當看者何書,當熟看者何書,則工夫緩急先後俱誤矣。至於當備考究之收,苟不備之,則無以查學,學問知識何從而長哉!
13 唐彪曰:學人博約工夫,有何合成一串者,有可分為兩事者。《孟子》博學詳說,似先博而後約也。《中庸》博學審問,是博之事,慎於思明辨,是約之事。顏子博文約禮,皆似同時兼行,不分先後。外更有先約後博者,志道、據德、依仁之後,又有游藝工夫也。此三者,雖有或先或後,或同時之異,然皆可合為一串也。惟科舉之學,則宜分而為二,何也?科舉之學,除經書外,以時文為先務,次則古文。竊謂所讀之時文,貴於極約,不約,則不能熟,不熟,則作文時神、氣、機、調皆不為我用也。閱者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識淺狹,胸中不富,作文無所取材,文必不能過人。由此推之,科舉之學,讀者當約,閱者宜博,博約又可分兩件也。
14 唐彪曰:朱子云:今人讀書,只要去看明日未讀的,不曾去細繹前日已讀底。又曰:「今人讀書,未看到這裏,心已想後面,未曾有所得,便欲舍去了。朱子為讀經、史者規戒,非為讀時文者而言,然已確中少年讀文弊病。但此弊病,其來有由,只因內無家學,外無師傳,雖讀過四書五經,尚未講解明析,此外所讀者,非腐爛不堪之時藝,即怪誕之假高文,其諸經、通鑒、古文,全未之見,縱讀古文化數篇,亦不過是坊間所刻,或寄於坊間所賣十數種古文而已。其中所載佳篇甚少,而又皆刪頭截腳者也。所讀者止於如此餘已指其陋處,於選古文條中,更觀後諸古文評,而其陋益可見矣。故腹中空疏,全無所有,於是未讀了此篇,又想他篇。若曾讀得好書佳文,而又得父兄師友指點,則玩索有味,自然不肯舍置,又安肯孜孜鶩於未讀而反忽略夫現在當務之功哉!
15 唐彪曰:按程子言,科舉之學興,士人致功,宜取兩月讀經、史,一月讀文章。此言經、史、文章宜分月致功也。朱子又將經、史分功,謂讀經難,讀史易,宜四十日讀經,二十日讀史。詳觀其法,皆取分日致功,豈非以精專則易為力歟!近時讀書者,皆以午後及夜間閱《鑒》,以作兼課,此難以責備下資也。每日有餘力兼行固善,苟無餘力兼治,則當如程、朱二公之法,分日讀之為善。彪又謂讀古文、時藝,亦當分先後多寡,如童子幼時,急需在於時藝,故當先讀時藝。至時藝讀二百篇後,則當半月讀古文,半月讀時藝,此日期多寡又不可不分也。
16 唐彪曰:十三經,除《儀禮》、《公羊》、《穀梁》、《爾雅》外,其餘九經,共四十七萬八千九百九十五字。歐陽永叔言,以中資計之,每日讀三百字,則四年半可以讀畢,即或下資,加一半工,亦九年可以讀畢。此語誠是也。余備載其言於《善誘法》中,然終難概望之於人也。故餘又立刪讀諸經法於後。
17 唐彪曰:士人於本經之外,餘經皆畏繁[一本作終]難而竟置,引非也。擇取大綱與適用者,就簡而讀,綱領既熟,餘自易閱,不功省而獲益多乎?近見五經刪本,凡五六種,有已刻者,有未刻者,然亦各出己裁,不能合一。彪於此亦有陋見,與諸刪本不同,欲分當讀、當閱為二項,為科舉之士籌,為下資設法也。《禮記》取內則《曲禮》、《曾子問》,祭法、祭義、祭統三篇讀之,餘則閱之。《易》則取乾坤兩卦,並系辭傳、說卦傳讀之,而大綱已舉,餘閱之自易也。《春秋》精義、條例盡見於杜預《春秋左傳序》中,熟讀其序,更取《左傳》佳文多讀之,再閱《春秋》本文,証之以《左傳》,則經與傳皆明晰矣。至於《書》之宜讀者,二典二謨與稷益也,禹貢與促虺之誥,伊訓說命與洪範周官也,餘閱之可也。《詩》之宜全讀者,二南也,十五國風與二雅,則擇緊要者讀之,方中、淇奧、雞鳴、昧且、駟驖、小戎、鳲鳩、七月,宜讀也;棠棣、伐木、小弁、蓼莪、北山、楚茨、莆田、大田、賓筵,宜讀也;文王在上、大明、瓜瓞、思齊、皇矣、有聲、生民、公劉、抑抑、奕奕、江漢、宜讀也;三頌可全讀,或刪三分之一也。蓋不讀其緊要者,則我與書毫不相習,突然閱之,恐捍格不能相入;讀而後閱,有針以引線,必易解、易記也。已上諸經,除四書已讀,《左傳》繁多不論外,餘《易》、《書》、《詩》、《禮》四經,總計所讀之字,不過萬五千餘言。以下資計之,每日讀百五十字,則三百日可以讀畢;中資日讀二百字,則不必三百日矣。如此簡易也,人何不奮勵行之哉!宜將經畫七八百字,分作五日讀之,每日讀四十遍,五日之後,必能熟背。此妙法也,今指出與人共之。
18 唐彪曰:《孝經》系托聖之書,不但列於十三經之內,且列於九經之中,讀之即可當一經之數,當讀一也;其言整齊而有序,由天子以至於庶人,以包括行孝之人,其義由近而遠,由小而大,且推至於精微詳悉,以包括行孝之事,後世言孝之書雖多,總不能出其範圍,當讀二也;孝為百行之原,為生人之首務,不讀其書,不知何以為孝,何以為非孝,雖欲盡孝不可得矣,當讀三也;文辭至簡,字止千有八百,不必周旬滿月,可以讀畢,當讀四也。乃竟不得並於四書以取士,而人亦多不讀也,謂之何哉!
19 唐彪曰:先儒有言,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人不知禮,與禽獸奚異!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甚言禮之不可須叟離,則《禮記》比諸經尤當急讀也。朱子云:須將《禮記》選也其切於日用者,與人讀之。毛稚黃曰:《禮記》「曲禮」、「內則」二篇宜另簡出,並於《四書》命題考試苤必屬之學禮專家也。至哉言乎。
20 唐彪曰:《周禮》一書,相傳制自周公,有五人信之,即有十人疑之,餘亦疑非周公所作也。但其書傳世既久,縱非周公所作,亦必是七國與秦時賢十之所為耳,其去古未遠,故言有根據,有合於古先聖王之精意,美善之書也。善讀書者,於其言之合於四書五經才從之,其不合者,則從四書五經,而不必從其說。若經書所不言,而彼言及者,苟可行之今日,即非周公之書,亦宜遵也;苟不可施之今日,即真周公之書,亦當置也。凡讀書者,一當論世,次當論地。世之純澆不同,地之風俗各異,古聖人良法美意,不能行於後世,不可行於殊方遠域者甚多,後之人何能拂乎時勢風俗以求合古也。得此意以讀書,則無書不獲益矣!
21 唐彪曰:凡書之托名者甚多,苟其書真美善,不必問是其人所著否也。人之有大學識者,其淑世之心,每不能自已,筆之於書,又恐不行於世。故托前世聖賢以名之,無害其善也。後之人,辨而贊美之可也,專指其偽,不言其美,令無知者信吾言而鄙棄其書,則辨之者之過矣。惟真庸陋之書,則闢之自不容已也。
22 唐彪曰:錢懋修問:「學者看史鑒當在何時?」餘曰:「此當因人資力。資勝力優者,年十三四時便可致功;其次則十四五;又其次,或十五六必當披閱。但其初必父師講解一周,然後令彼自閱,始能因文解義,識其成敗是非。或父師不能多解,得解一二百張,略知大意,亦庶幾焉。不然,史鑒文義高,敘事古,初學何能自閱也。
23 唐彪曰:《資治通鑒》固非下資所能閱,然不可不備之以資考核,顧瑞屏《正史約》雖止二十餘本,似乎太簡,然條例頗整齊,似勝於諸刻,亦中下資之稻梁也。類書極多,不下萬本,非中資之家所能盡備,惟《文獻通考》、《唐類函》、《正字通》、《五車韻瑞》尤系適用之書。稍有餘之家,必當置之以備考核也。
24 唐彪曰:諸經既讀,必期於能解,苟不解其義,讀無益也。然貧者欲延師而授,恐力有不能,餘再四思維,設為三法:其一,隨地就師而聽講,先求得其綱領,如《易》之乾、坤,《詩》之二南,《記》之曲禮,皆綱領也。綱領既明明,則研求之方,已得其半,其未聆解之書,可以推類自考索矣。其一,宜嫻古經之句調,蓋典、謨、盤誥,語皆古雋,次則《左傳》之辭,峭健而華,熟習二書之句調,則他經之文從字順者,皆大歡喜可思索而得其解矣。其一,宜聯絡鄰里之士,或姻族之士,資勝兼好學者,或十人,或八人,為講經會,每人本經之外,各再究一經,彼此互為講解,以己之長,易人之勝,人親地邇,諒無難於行者。是三法也,能行一二,自足明經。子弟患無志實學耳,苟真有志求益,何患乎有不及解之經書乎!
25 唐彪曰:《先天圖》者,伏羲之所作,久秘於世之方士,康節邵子,得於李挺之者也。其圖圓之則如圈,長之則如畫,方之又如棋盤,縱橫反複,左旋右轉,無非宇宙至精至妙之理,無毫厘之勉強者也,包羅天地,囊括萬有。邵子作《皇極經世》,發明其所以然者,廣博而詳盡也;朱子又體邵子之意,作《易學啟蒙》,取皇極之理,而簡要顯明言之,誠晚年學識已定之書也。吾於此圖,而知天地之所以為始終,為動靜,為升降,為進退,為消長也;知日月星辰之所以為陰陽太少,水土金火之所以剛柔太少也;知四時之所以推遷,識萬物之所以偽生長、為化、為收藏也。萬事之有生、有克,有制化也;更於圖見天地之心即我之心,天地之性即我之性,物物具有一太極也;知人之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也;知人之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也。能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通人事,洞悉物情,故能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今古,表裏人物也,而皆可於其圖悟之也,是以不可不學《易》也。執中、一貫、中和、位育之理,不讀二書,烏知其理之所以然哉!
26 唐彪曰:人有言,讀古文則文章必過高,知者稀少,反不利於功名。此非當論也。夫士之讀古文者,十人之中,偶有一人如其所言;此一人者,功名之不成,是古文害之也;其九人者,不讀古文,亦不獲科第者,豈亦古文之害之乎!夫功名之得失,命實主之,不系文章也。且吾未見有不讀古文而制藝佳者,亦未見制藝佳而反不獲第者,則古文不當任過也。若人之需千古文者非一事也,古文氣骨高,筆力健,與經典詞句相類,讀之則閱經史必能解,不然,不能解也。況欲立言垂後,欲著解前人之書,非讀古文不能也。居官者,有啟奏、有文移、有告諭,不讀古文,不能作也;居家者,有往來簡牘、有記事文辭、有壽章祭語,不習古文,不能為也。是人之需乎古文者甚多也,可不讀也乎哉!
27 唐彪曰:三代、秦、漢之書,全在注解。無注解及注解不確切者,閱讀無益也。集成書者,貴乎分類得宜,若不分類及分類不精詳者,閱讀無益也。今人所著之書,以材不博,談理不精,文筆不佳者,閱讀無益也。校刻雖不必求精,然訛字落句多者,實能令庸人淺學強解錯解,為害滋多,烏可閱讀!凡書文之陋劣省,能蒙閉我之聰明,卑隘我之學問,吾願世之購書讀者,必請教於高明而後覓也。
28 唐彪曰:從古未有止讀四書一經之賢士,亦未有止讀四書一經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識古今之典故,欲作經世名文,欲為國家建大功業,則諸子中有不可不閱之書,諸語錄中,有不可不閱之書,典制、志記中,有不可不閱之書,九流雜技中,有不可不閱之書。即如制藝,小技耳,唐荊川、歸震川、金正希輩,皆讀許多書,而後能作此可傳之制藝也。雖然,此數項中,書甚繁多,其當閱者,豈淺學所自知哉,非請教於高明不能辨也。
URN: ctp:ws7231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