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舊本題漢揚雄撰,然于古無征。許慎《說文》引雄說,皆不見于《方言》,其義訓用《方言》者,又不言揚雄。至後漢應劭始稱雄作,疑依託也。刻本傳訛,殆不可讀。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宋本校刊,始復其舊。 |
1 | 漢許慎撰,宋徐鉉等補注補音,併增加新附字。原本十四篇,合目錄為十五篇。鉉等重校,乃每卷各分為二,其書為小篆之祖。作小篆而不從其偏旁,是為偭規錯矩。至于八分、隸、行、草書,則各自為體,或相沿或不相沿,不能盡繩以小篆。或據小篆以改隸,至於怪不可識,則非可行之道也。 |
1 | 南唐徐鍇撰。其音切則朱翱作也。首通釋三十卷,以許慎原本十五篇,每篇析而為二。凡鍇所發明,列于慎注之後,題名以別之。次為部敘二卷,通論三卷,祛妄、類聚、錯綜、疑義、系述各一卷。原本殘缺,多以徐鉉所校《說文》竄補,今悉為考訂厘正,俾無舛訛。 |
2 | 謹案:是書在徐鉉校刊《說文》之前,而列于其後者,鉉所校本乃許慎原書,不以鉉為主;鍇則多所論述,自為一書,以鍇為主故也。 |
1 | 元周伯琦撰。《說文字原》,於許慎五百四十部中,增十七部,刪十七部,改其字者四部,移其次第重為編次。使輾轉相生,自成一家之說。《六書正訛》,頗拘泥不化,而辨別不苟者亦多。二書大抵從許慎者半,自為說者亦半,故利鈍不免互見云。 |
1 | 明楊慎撰。六書之轉注,許慎具有明文,慎乃以叶音當之,不考殊甚。然其書亦有足供考證者,故顧炎武作《唐韻正》,猶有取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