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維基 -> 詩集傳
《詩集傳》[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而自動建立的資料。字符識別過程難免引入錯字,請參考字符識別相關使用說明了解如何糾正錯誤。請點擊文本中的
圖標顯示圖文對照,以確認文本內容的正確與否。
- 請留意:除了本項資料之外,還有另一個電子版基於相同底本,該版本很可能比起本項資料錯字少。
1.
詩卷第一 朱熹集傳
國風一
周南一之一
召南一之二
詩卷第二 朱熹集傳
邶一之三
2.
詩卷第三 朱熹集傳
鄘一之四
衛一之五
詩卷第四 朱熹集傳
王一之六
鄭一之七
3.
詩卷第五 朱熹集傳
齊一之八
魏一之九
詩卷第六 朱熹集傳
唐一之十
秦一之十一
詩卷第七 朱熹集傳
陳一之十二
檜一之十三
曹一之十四
4.
詩卷第八 朱熹集傳
𡺳一之十五
詩卷第九 朱熹集傳
小雅二
鹿鳴之什二之一
白華之什二之二
詩卷第十 朱熹集傳
彤弓之什二之三
5.
詩卷第十一 朱熹集傳
祈父之什二之四
詩卷第十二 朱熹集傳
小旻之什二之五
詩卷第十三 朱熹集傳
北山之什二之六
6.
詩卷第十四 朱熹集傳
桑扈之什二之七
詩卷第十五 朱熹集傳
都人士之什二之八
詩卷第十六 朱熹集傳
大雅三
文王之什三之一
7.
詩卷第十四 朱熹集傳
桑扈之什二之七
詩卷第十五 朱熹集傳
都人士之什二之八
詩卷第十六 朱熹集傳
大雅三
文王之什三之一
8.
詩卷第十七 朱熹集傳
生民之什三之二
詩卷第十八
蕩之什三之三
9.
詩卷第十九 朱熹集傳
周頌清廟之什四之一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四之三
詩卷第二十 朱熹集傳
魯頌四之四
商頌四之五
[顯示各種版本 (1)]一v1~2
詩卷第一 朱熹集傳
國風一
周南一之一
召南一之二
詩卷第二 朱熹集傳
邶一之三
2.
二v3~4鄘、衞、王、鄭風
詩卷第三 朱熹集傳
鄘一之四
衛一之五
詩卷第四 朱熹集傳
王一之六
鄭一之七
3.
三v5~7齊、魏、唐、秦、陳、檜、曹風
詩卷第五 朱熹集傳
齊一之八
魏一之九
詩卷第六 朱熹集傳
唐一之十
秦一之十一
詩卷第七 朱熹集傳
陳一之十二
檜一之十三
曹一之十四
4.
四v8~10豳風~小雅·鹿鳴、白華、彤弓
詩卷第八 朱熹集傳
𡺳一之十五
詩卷第九 朱熹集傳
小雅二
鹿鳴之什二之一
白華之什二之二
詩卷第十 朱熹集傳
彤弓之什二之三
5.
五v11~13小雅·祈父、小旻、北山之什
詩卷第十一 朱熹集傳
祈父之什二之四
詩卷第十二 朱熹集傳
小旻之什二之五
詩卷第十三 朱熹集傳
北山之什二之六
6.
六v14~16小雅·桑扈、都人士,大雅·文王之什
詩卷第十四 朱熹集傳
桑扈之什二之七
詩卷第十五 朱熹集傳
都人士之什二之八
詩卷第十六 朱熹集傳
大雅三
文王之什三之一
7.
七(實為「六」,重出,當刪)
詩卷第十四 朱熹集傳
桑扈之什二之七
詩卷第十五 朱熹集傳
都人士之什二之八
詩卷第十六 朱熹集傳
大雅三
文王之什三之一
8.
七v17~18大雅·生民、蕩之什
詩卷第十七 朱熹集傳
生民之什三之二
詩卷第十八
蕩之什三之三
9.
八v19~20周頌、魯頌、商頌,後跋,版權頁
詩卷第十九 朱熹集傳
周頌清廟之什四之一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四之三
詩卷第二十 朱熹集傳
魯頌四之四
商頌四之五
URN: ctp:wb19905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