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欽定續文獻通考 |
條件: 提到「朱彜尊」 |
Total 18 |
《卷一百四十二》
9 | 光字君實,夏縣人。寳元,進士甲科。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從祀孔子廟庭臣等。謹案是書,馬端臨《通考》所載僅一卷。引晁公武之言曰雜解《易》義無銓次,蓋未成書也。考《朱子語類》云:「甞得溫公《易說》於洛人范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缺焉。後數年,好事者於北方五市得版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當時所傳,已多寡互異。其後乃并失傳。故朱彞尊《經義考》亦註為已佚。今獨《永樂大典》中有之《幸際》。 |
13 | 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載此書,註曰「未見」。此本自《永樂大典録》出,蓋明初猶存。《宋史藝文志》但題《辨惑》一卷,無「易學」字。《永樂大典》則有之,與《書録解題》相合。馬端臨《通考》於此書引入鄭揚庭《周易傳》下,未列為書目,今特増入。 |
28 | 臣等謹案是書為明劉日升、陳道亨所刋。《馬考》載楊簡己《易》一卷,朱彞尊《經義考》載《慈湖易解》十卷,書名卷數皆與此本不合。《經義考》所載《自序》一篇,與此本卷首題語相同,而無其前數行亦為小異。明人凡刻古書,多以私意竄亂之,萬厯以後尤甚。此或日升等所妄改與。 |
53 | 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蔡淵《周易經傳訓解》四卷,註曰「存」三卷」。此本惟存《上、下經》二卷,題曰《周易卦爻經傳訓解》,與彞尊所記不符。據董真卿《周易㑹通》,稱此書以《大象》置卦詞下,以《彖傳》置《大象》後,以《小象》置各爻辭後,皆低一字以別卦爻,與此本體例相合,知非贋託。蓋彞尊所見已佚其一卷。此本又佚其一卷,傳寫者諱其殘缺,因於書名増入卦爻二字作偽之技,不足憑也。今仍以本名著録,存其真焉。又據真卿稱淵《周易經傳訓解》外,又有卦爻十翼,《象數餘論,襍論、《易象》、意言、襍論》。卦爻十翼、象數餘論》,襍《論》、《易》大義並成於開禧乙丑。攷諸書率已散佚,故朱彞尊《經義考》僅列其書名,而不能舉其卷數。惟《易象意言》載《永樂大典》中,尚首尾完具,猶當時秘府舊本,今並録入《四庫全書》、魏了翁《周易要義》十卷。 |
《卷一百四十三》
11 | 呉澄《易纂言》十卷 《易纂》言《外翼》八卷澄,字㓜清,號草廬,崇仁人。至元中,程鉅夫請置澄所著書于國子監。後以董士選薦,累官翰林學士,學者稱草廬先生。追封臨川郡公,諡文正。從祀孔子廟庭臣等。謹案澄所著《易纂言》義例散見各卦中,不相統貫。卷首所陳卦畫,亦粗具梗概,未及詳言,因復作《纂言》、《外翼》以詳明之。《纂言》有《通志堂刻本,久行于世。《外翼》則傳本漸罕,近已散佚無存。朱彞尊《經義考》云:「見崑山葉氏書目載有四册,而亦未覩其書」。今惟《永樂大典》尚分載各韻之下。考澄所作《小序》,原書蓋共十二篇:一曰《卦統》,二曰《卦對》,三曰《卦變》,四曰《卦主》,五曰《變卦》,六曰《互卦》,七曰《象例》,八曰《占例》,九曰《辭例》,十曰《變例》,十一曰《易原》,十二曰《易流》。今缺《卦變、變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餘,尚首尾整齊,無所遺失焉。 |
73 | 臣等謹案:是書,《明史藝文志》不著録,朱彞尊《經義考》載此書四卷,《江南通志》所載則無卷數。此本二卷,似尚非完書也。 |
《卷一百四十五》
76 | 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但載程玉潤《周易演旨》六十五卷,而無《易窺》之名。又此書僅有十冊,亦不分卷數。惟所解止《上、下《經》,與程子《易傳》同。或原名《易窺》,後改演旨,此猶其初藁,故尚未分卷也。洪啟初,易學管見無卷數 |
119 | 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載允昌《周易耨義》六卷,稱莆田有金石社,允昌集弟子月三㑹,自庚辰四月至十一月,凡二十二㑹。門人張拱辰、何承都等輯而成編。因允昌以請學為圃名齋,故曰《耨義》。此書書名卷數皆不符,當各自一書,彞尊失載也。朱之俊《周易纂》六卷。 |
129 | 臣等謹案:瑞鍾《自序》,言先嘗為《易意筌》,後復為廣《易筌》。而書中又有稱家先生古筌者,則述其父之說。其間惟《乾卦》分節解之,自《坤》以下毎卦為一說,《繫辭》以後毎章為一說,凡《上、下經》、《繫》《詞傳》上下各為一卷,而《說卦》、《雜卦》附諸後。朱彞尊《經義考》作《易廣筌》二卷,與此不符,殆僅見《上、下經》也。洪化昭《周易獨坐談》五卷。 |
136 | 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載敷教《易經圖考》十二卷,而不載是書,殆偶未之見也。 |
140 | 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惟載鍾巒《周易卦說》,不著卷數。註曰未見,而無此書名。《江南通志儒林傳》所載亦同。殆輾轉傳聞,相沿致誤也。 |
163 | 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載中和《易林補》四卷,又名《大易通變》。今此書名《說易》,版心又標《躋新堂集》,疑即從文集中析出單行,又不止四卷,則《易林補》又當在此書之外也。 |
166 | 觀生,字仲孚,歙縣人,流寓嘉興。崇禎中,知天下將亂,棄去諸生。以相地之術自給事蹟,見朱彞尊《靜志居詩話》。 |
167 | 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惟載其《易內三圖註》三卷,註曰已佚,而不及此編。蓋遺書散失,久乃復出,彞尊未之知也。 |
《卷一百四十八》
38 | 臣等謹案:是書卷首有「建安日新書堂刋「行」字,又有「至正丙戍」字,蓋元時所刻。朱彞尊《經義考》載宋謝叔孫《詩義斷法不列卷數。注引《江西通志》曰:「叔孫,南城人,又載《詩義㫁法》一卷,不著名氏」。註曰:見《菉竹堂書目》,並云已佚。此本五卷,與後一部一卷之數不符。疑即叔孫之書謹附録》于此。《毛詩正變指南圖》六卷。 |
《卷一百五十七》
76 | 舊題考亭朱元晦先生講授門人雲莊劉鑰睦堂劉炳《述記》。前有永樂壬寅其九世孫劉文《序》臣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劉鑰有《四書集成》,劉炳有《四書問目》,並註已佚。則問目獨出於炳,不應兼題鑰名。又劉文序自述甞任豐城尉,攷《豐城縣志》,載明一代典史六十三人,亦無所謂建陽劉文,殆亦其後人所依託也。 |
87 | 臣等謹案:是書,據蘇天爵、安熙行狀,蓋為寧晉陳天祥所作。朱彞尊《經義考》曰:「《四書辨疑》,元人凡有四家:雲峯胡氏、偃師陳氏、黃巖、陳成甫氏、孟長文氏、成甫、長文並浙人。雲峯一宗朱子。其為偃師陳氏之書無疑,所說當矣。其稱偃師者,《元史》稱陳天祥因兄祐仕河南,自寧晉家洛陽,嘗居偃師南山故也。胡炳文《四書通》二十六卷。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