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532746"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唐會要
條件: 提到「長孫無忌
Total 9

卷四

10
貞觀十六年六月,西苑丞穆格農囿不修,太宗怒甚,命于朝堂斬之。侍臣戰慄,莫敢進言,太子承乾諫曰:「人者有生最靈,一死不可復活,命即斬之,理恐未盡,請付法司推鞫」。太宗意解,即笞而釋之。長孫無忌進曰:「陛下發天威之怒,太子犯顔進諫,斯誠四海之福。太宗曰:自朕御天下,虛心正人,即有魏徵朝夕納諫。自徵云亡,劉洎繼之,太子幼在朕前,每見規諫者,常心悅之,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諫耳。

卷十八

12
太宗廟七人 贈太尉、梁文昭公房𤣥齡贈司徒,申文獻公,髙士廉贈尚書左僕射、蔣忠公、屈突通,並貞觀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勅,至永徽四年二月,房𤣥齡以子遺愛反,停配享。贈太尉鄭文貞公。魏徴神龍二年閏二月十五日勅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贈司徒、衛景武公李靖,司空、萊成公杜如晦,並天寳六載正月十二日勅。

卷二十一

17
獻陵陪葬名氏。  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鄭王元懿、虢王元、鳯、節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䕫、霍王元軌、江王元祥、宻王元曉、并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王楷、譚國公邱和、巢國公錢九隴、刑部尚書劉德茂、刑部尚書沈叔安昭陵,陪𦵏名氏」。  越國太妃燕氏、趙國太妃楊氏、紀國太妃韋氏、賢妃鄭氏、才人徐氏、鄭國夫人彭城郡夫人蜀王愔、趙王福紀王慎、越王貞嗣紀王澄、曹王明、蔣王暉、清河公主駙馬程知亮、晉國公主、駙馬韋思安、豫章公主駙馬唐義識、新興公主駙馬長孫㬢、蘭陵公主、駙馬竇懐哲、髙宻公主、駙馬段綸、長樂公主、駙馬長孫沖、遂安公主、駙馬王大禮、南平公主駙馬劉𤣥懿、衡陽公主駙馬阿史那社爾、新城公主、駙馬韋政舉、城陽公主、駙馬薛權、長廣公主駙馬楊師道、襄城公主駙馬蕭鋭、長沙公主駙馬豆懐讓、安康公主、駙馬獨孤諶、臨川公主、駙馬周道務、普安公主駙馬史仁表、中書令馬周中書令岑文本并長男倩、中書令崔敦禮、英國公李靖、虞國公溫彦博、宋國公蕭瑀、申國公高士亷、梁國公房𤣥齡、鄭國公魏徴、高陽公許敬宗、趙國公長孫無忌、莒國公唐儉、吏部侍郎馬戴、戶部尚書李大亮、兵部尚書房仁裕、禮部尚書張復𦙍、國子祭酒孔頴達、禮部侍郎孔志約、工部侍郎孔元惠、太常卿禇亮、禮部尚書虞世南、工部尚書閻文德、吏部侍郎姜晦、太常姜皎、殿中監唐嘉會學士姚思廉、衞尉卿魏叔玉、光祿大夫姜遠、秘書監岑景倩、宗正卿李芝芳、光祿卿房光義、并男原州別駕仲暉、咸陽縣尉叔曜、衞尉卿房光敏、并男閬州刺史誕、清河郡主壻贈鴻臚卿竇廷蘭、金州刺史盧正誼、洪州刺史吳黑闥、晉州刺史裴藝、寧州刺史竇義節、衞州刺史蕭鄴、吏部郎中馬覬、幽州都督長孫敞、原中都督李政明、臨淮公李規、瑯琊公李珍、常山公李倩、華陽郡公李俊、中山王李琚、汝州別駕房漸、左清道率房恒、江夏王道宗、雍州長史李弼、䕫國公𢎞基、觀國公楊仁恭、原州都督史㓜䖍、陜王府司馬史撝謙、苪國公豆盧行業、西平郡王李琛、簡州刺史李震、安南都督姜簡、薛國公阿史那忠、鄂國公尉遲敬德、嘉國公周仁䕶、丹陽公李客師、鴈門公梁建方、虢國公張士貴、胡國公秦叔寳、周國公鄭仁㤗、將軍薛咄摩、大將軍蘇泥熟、大將軍漢東公李孟嘗、苪國公盧欽、大將軍尉遲寳琳、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大將軍邱行恭、大將軍賀蘭整、大將軍張世師、大將軍許洛仁、大將軍張延師、大將軍瑯琊王駢、大將軍懐德公子伯億、左金吾大將軍梁仁裕、大將軍史大奈、大將軍王波利、大將軍姜確、大將軍可行阿史那歩員、大將軍史奕、大將軍李森、大將軍阿史那德昌、大將軍公孫雅靖、右監門將軍執失善、左金吾大將軍房先忠、內侍張阿難、横野軍都督渾大寧、于闐王尉遲光、盧國公程知節、將軍仇懐古、將軍杜君綽、將軍麻仁靖、將軍曾何道、將軍元沖、大將軍豆盧承基、將軍斛斯正貴、將軍徐定成、將軍康野、將軍段志𤣥、將軍薛萬、將軍李思𤣥、將軍李承祖、將軍薛承慶、右衞郎將軍尉遲昱、左衞郎將軍段存爽、天册府記室薛收、右衞大將軍李思摩、薩寳王贊普、新羅王金德真、初,長孫無忌,自於昭陵封內,先造墳墓,至上元年九月七日,許歸葬。

卷四十五

6
三年二月十日,詔曰:「貴爵尚齒,列代通規,進善優賢,有國彞訓。尚書左僕射、魏國公寂,太子少保、新昌縣公綱,左武侯、大將軍、陳國公杭,太常卿沛國公元夀,納言漠東郡公叔達,內史令宋國公瑀,兵部尚書、蔣國公、通户部尚書、滎陽郡公善果,右武侯、大將軍羅侯,御史大夫滑國公無逸,並職司近侍,任兼心膂,恩禮所加,義從隆渥。寂已下奏事及侍立,並令升殿」。其年三月,隋尚舎奉御郭宏道來歸,引見,帝泣曰:「臣識龍顔在天下之先,今拜闕庭,在衆人之後」。遂拜同州刺史,每參見奏事,並升殿。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詔曰:「褒賢昭德,昔王令典,旌善念功,有國彞訓。吏部尚書、上黨縣公長孫無忌,中書令、臨淄縣侯房𤣥齡、右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徳、兵部尚書、建平縣男杜如晦、左衛將軍、全椒縣子侯君集等,或夙叅謨謀,綢繆帷幄,竭心傾懇,備申忠益。或早從任使,契闊戎麾,誠著艱難,績宣內外,義冠終始,志堅金石,誓以山河,寔允朝議。無忌封齊國公,𤣥齡封邢國公,敬德封吳國公,如晦封萊國公,君集封潞國公,邑各三千户。遣侍中陳叔達於殿階下以名唱之。上謂曰:朕敘公卿勲勞,量定封邑,恐不能盡當,宜各自敘。叔父淮安王神通進曰:「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𤣥齡、杜如晦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服。上曰:「義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雖率悍兵,未嘗身履行陣,山東未定,受委専征,建德南侵,全軍陷沒,及劉闥翻動,望風而破。今計勲行賞,𤣥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於至親誠無所愛,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勲臣共賞耳。初將軍邱師利等咸自矜其功,或攘袂指天,以手畫地,及見淮安王理屈,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行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宜妄訴?貞觀六年九月,宴於慶善宫,時有班居尉遲敬德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因解諭之,敬德拳毆道宗,目幾眇,太宗不懌而罷。嘗謂敬德曰:朕舊覧漢史,見漢髙祖功臣獲罪者多,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恒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絶,然卿居官輙犯憲綱,方知韓、彭為戮,非漢祖之薄。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脩飾,無貽後悔。數年,敬德遂飛鍊金石,閒居服雲,毋粉穿築池臺,常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至顯慶三年十月卒,許敬宗請加贈,上曰:敬德功業,誰之儔也?對曰:武德末年,二凶構亂,經綸中興之業,能置宗廟之安者,敬德功當第一太尉。無忌曰:敬德早從征伐,勲庸明著,貞觀之初,特効殊績,比諸將帥超越等倫,李靖南定荊吳,北伐突厥,外內之功,雖別論其勲効,實宜相凖」。上以為然,遂贈司徒、并州都督。
13
其年六月一日制條:武德已來,宰相及實封功臣子孫沉翳者,量與一人正員官。七月二十六日,吏部奏請委史館精加檢勘,審定名跡。至建中元年九月五日,史館奏,武德已來,寔封陪𦵏配饗功臣名跡崇高者一十一人。第一等:司空魏國公裴寂納言、魯國公劉文靜,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尚書左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中書令漢陽王張東之,中書令崔元暐,侍中平陽王敬暉,侍中扶陽王桓彥範,中書令南陽王袁恕已,尚書左僕射、徐國公劉幽求。
19
建中元年十二月,勅:「國初以來,將相功臣名跡崇髙,功效明著者,宜差次分為二等:其月,定武徳以來,宰臣以房𤣥齡、杜如晦、蕭瑀、髙士㢘、魏徴、王珪、戴冑、岑文本馬周、劉洎、禇遂良、于志寧、張行成、髙季輔、韓瑗、來濟、張文瓘、郝處俊、李義琰、裴炎、蘓良嗣、狄仁傑、婁師徳、王方慶、王及善、魏元忠、姚崇、朱敬則、蘇瓌、宋璟、魏知古、陸象先、張嘉貞、李元紘、韓休、張九齡三十七人為上等,竇威、陳叔達等四十人,為次等功臣,以裴寂、劉文靜、長孫無忌河間王孝恭李靖李勣、尉遲敬徳、屈突通、殷開山、劉𢎞基、長孫順徳、唐儉、柴紹、段志𤣥、劉政㑹、張公謹、程知節、秦叔寳、虞世南、李大亮、蘇定方、王孝傑、張柬之、崔𤣥、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已、張仁愿、劉幽求、崔日用郭元振張說、王琚、王晙三十四人為上等,淮安王神通等五十人為次等。

卷四十七

5
貞觀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又以司空長孫無忌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尚書右僕射房𤣥齡為宋州刺史,改封梁國公。故司空杜如晦密州刺史,封蔡國公。特進李靖為濮州刺史,改封衛國公。特進髙士亷為申州刺史,改封申國公。趙郡王孝恭為觀州刺史,改封河間郡王。同州刺史尉遲敬徳為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光祿大夫李勣為蘇州刺史,改封英國公。左驍衛大將軍段志𤣥為全州刺史,改封褒國公。右領軍大將軍程知節為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兵部尚書侯君集為陳州刺史,改封陳國公。任城王道宗為鄂州刺史,改封江夏郡王。太僕卿劉𢎞基為朗州刺史,改封夔國公。金紫光祿大夫張亮為禮州刺史,改封鄖國公。詔曰:「周武定業,胙茅土於子弟,漢髙受命,誓帶礪於功臣。豈止重親賢之地,崇其典禮,抑亦固磐石之基,寄以藩翰。但今之刺史,古之諸侯,雖立名不同,而監統一也。故申命有司,斟酌前代,宣條委共理之寄,象賢存代及之典。司空無忌等,並策名運始,功㕘締構,即令子孫世世承襲,非有大故,無或黜免,餘官食邑,並如故,其後無忌將之國,情皆係戀,不願是行,辭不獲免,謬出怨言,以激上怒,云臣披荊棘以事陛下,今海內寜一,乃令世牧外州,復與遷徙何異?因上表固讓,太宗謂之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之通義也,意欲公之枝葉,翼朕子孫,長為藩翰,𫝊之永乆,情在此耳,而公等薄山河之誓,發言怨望,朕亦安可強公以土宇耶?太子左庶子于志寜以今古事殊,恐非乆安之道,上疏爭之,竟從志寜議。劉秩政典曰:我皇帝思侔前古,永𫝊後裔,下無山甫將明之才,乃聴百藥偏昧之說,從羣臣之小議,挫為國之大經,設爵無土,署官不職,王澤不布,人無承化,遂令刑辟未弭,國用不殷,權柄擅於后氏,社稷絶而復存,揆致此之由,在於取順而難逆,守絶欲奪之,原在於單弱而無所憚,此即事之明騐也。百藥不詳,秦漢晉宋齊隋,得失之異,謂不足法,復忽耽於賈曹劉陸成敗之說,委之天命,天之所命,人事而已,棄人事,捨天理,滅聖智,任存亡也,故建侯者,所以正冢嫡,安父子之分,使不相猜貳,豈藩屏王室而已哉?夫先王之尚封建也,非止貴於永乆,貴其從化而省刑,故郡建則責督責督則刑生,國開則教明,教明則從化,從化之行,因於封建,封建諸侯之制,與天子備同,備同而禮殺,禮殺然後可宣化教,宣化教則仁義長,仁義長則尊卑別,尊卑別則禍亂息,此封建之所以易為理也。郡縣之理,可以小寜,不可以乆,安可以責?成不可以化俗。嗚呼!上無堯舜猶可也,有堯舜之徳,欲廣其澤舍,此何以哉?自漢以降,雖封建失道,然諸侯猶皆就國。今封建子弟,有其名號,而無國邑,空封官僚,而無莅事聚居京輦,食租衣稅,國用所以不足也。二十日敇五等封,加開國之稱。十六年,皇子年㓜者多任都督刺史,諫議大夫禇遂良上疏曰:昔兩漢以郡國理人,除郡以外,分立諸子,剖土分疆,雜用相制,皇唐州縣,粗依秦法,皇子㓜年,或授刺史,陛下豈不以王之骨肉,鎮捍四方,比之造制,道髙前列,如臣愚見,有小未盡。何者?刺史州郡之帥,民仰以安得一善人,部內蘇息,遇一不善,闔州勞弊,是以人君愛恤百姓,常為擇賢,或稱河潤九里,京師䝉福,或人興歌詠,生為立祠。漢宣帝云:與我共理者,唯良二千石乎?如臣愚見陛下皇子之內,年齒尚㓜,未堪臨人者,且留京師,教以經學,一則畏天之威,不敢犯禁,二則觀見朝儀,自然成立,因此積習,漸知為人,審堪臨州,然後遣出。謹按漢明、章、和三帝,能友愛子弟,自兹以降,取為準的,封立諸王,使各有國土,年尚㓜小,多留京師,訓以禮法,垂以恩惠,訖三帝世,諸王數千百人,唯二王稍劣,自餘餐和飲徳,皆為善人,此則前代事已騐,惟陛下詳察焉。上深納之。大足元年二月,冀州人蘇安恒上疏曰:臣聞自古明王之孝理天下者,不見二姓而俱王。當今梁定、河內、建昌,諸王等,承陛下䕃覆,並得封王,臣恐千秋萬嵗之後,於事非便,臣請黜為公侯,任以閒簡,又聞陛下有二十餘孫,今無尺土之封,此非乆長之計也。臣請四面都督府及要衝州郡,分土而王之,縱今年尚㓜小,未聞養人之術,臣請擇立師傅,成其孝敬之道,將以夾輔周室,藩屏皇家,使累業重光,饗祀不輟,斯為美矣,豈不大哉!神龍元年二月十四日,追封后父韋𤣥正為上洛郡王,左拾遺賈虚已上疏諫曰:臣聞孔子曰: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且非李氏而王。自古盟書所棄,今陛下創制謀始,垂範將來,為皇王令圖,子孫明鏡,匡復未幾,后族有私,臣雖庸愚,而知不可,史官執簡,必是直書,先朝贈太原王,殷監不逺,如渙汗既行,憚改成命,臣望請皇后抗表固辭,使天下知𢎞讓之風,彤管著沖謙之徳,不納。其年五月十五日,侍中敬暉等以唐室中興,武氏諸王宜削其王爵,乃率羣臣上表曰:臣聞神器者,天下之至公,必歸於有徳。王極者,域中之大寳,必順乎天命。歴考前史,詳觀帝業,皆不並興,莫不更王,故三皇氏沒而五帝氏興,夏殷氏息而周漢氏作。何則?帝王之歴,數必應乎五行。水盛則木衰,木衰則金盛,天地之氣運,必順乎四時,春往則夏來,暑退則寒集,則知五行之數,帝王不可違,違之則宗社不安,生人不理四時之序,天地不能變,變之則霜露不時,水旱交錯。自有隋失徳,海內分崩,天厯之重誕歸於唐室,萬方樂業,荷撥亂之功,三聖重光,布生成之徳,可謂有功於四海,有徳於烝人。自則天皇后臨御帝位,明目逹聰,躬親庶政,則有讒邪㓙孽,誣惑睿哲,構害宗枝,誅夷殆盡,忠臣義士,實所痛心。自天授之際,時稱改革,武家子弟,咸預封建,十餘年間,實亦榮極於時。國家藩屏,豈得並封,物不兩盛,時使然也。今神器大寳,重歸陛下,百姓謳歌,欣復唐業。臣又聞之,業不兩盛,事不兩大。故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前聖之格言,先哲之明誡。自皇階反正,天命維新,武氏諸王,封建依舊,生者既加茅土,死者仍進賦邑,萬夫失望,卿士寒心。何則?開闢已來,罕有斯理,帝王之道,實無此法。陛下縱欲開恩以行,私惠,可違五行厯數乎,乖四時寒暑乎?又海內衆情,朝廷竊議,為武氏諸王身計,適將有損。何則?處之未得所居之實恐未安。陛下雖欲寵之,翻乃禍之,亦於事未立,定分於理,不遵古典故也。且唐厯有歸,周命已去,爵重則難保,祿輕則易全,又武氏諸王,並居京輦,不降舊封,天下之心,竊將不可。陛下縱欲敦崇外戚,曲流恩貸,奈宗廟社稷之計,何奈卿士黎人之議何?伏願陛下為社稷之逺圖,抑私情之小愛,上崇經邦之要,外制遐邇之心。又故韓魯、霍舒、紀澤等諸王,並遭非命,枉被誅戮。今遺孤餘緒,雖罕有存者,繼絶興亡,義無或闕。伏望謀擇近親,繼其禋祀,更開茅土,並列於朝,豈不固宗社之本,協人靈之願?則陛下巍巍之業,貫三光而洞九泉。親親之義,上有倫而下有序。臣等並承榮寵,固竭丹衷,既為唐臣,實為唐計,伏乞聖慈,俯垂矜納」。疏奏,遂降武三思等為郡王,懿宗等為國。
17
貞觀八年,上謂長孫無忌曰:「在外百姓,大似信佛上封事,欲令我每日將十箇大徳共逹官同入,令我禮拜,觀此,乃是道人。教」上其事,侍中魏徴對曰:「佛道法本貴清,浄以退浮競,昔釋道安如此名,徳符永固與之同輿?權翼以為不可,釋恵琳非無才俊,宋文帝引之升殿,顔延之云:三台之位,豈可使刑餘之人居之?今陛下縱欲崇信佛教,亦不須道人日到㕘議」。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