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75470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唐會要
條件: 提到「右丞相
Total 4

卷二十九

25
景雲二年十一月,勅太子及諸王、公主,諸節賀遺,並宜禁斷,惟降誕日及五月五日,任其逰奉,仍不得廣有營造,但進衣裳而已,諸親及百官一切不得進。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羣王當以是日進萬夀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緩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村社作夀酒,樂名賽白,帝報諸神,制曰可。至天寶二載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昊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為天長節,制曰:可至寶應元年八月三日,勅八月五日本是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其休假三日宜停,前後各一日。

卷三十七

7
開元十年,詔國子司業韋縚為禮儀使,專掌五禮。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疏請撰《禮記》,削去舊文,而以今事編之。詔付集賢院學士詳議。右丞相張說奏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厯代不刋之典。今去聖乆逺,恐難改易。今之《五禮儀注》,貞觀、顯慶兩度所修,前後頗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望與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制從之。初,令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鋭、太常博士施敬本等撿撰,厯年不就。說卒後,蕭嵩代為集賢學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唐開元禮》。二十九年九月,頒所司行用焉。

卷五十七

45
五年四月九日,敕尚書省天下政本,仍令有司各言職事。吏部貟外,元和三年四月,裴均於尚書省都堂上僕射,其送印及呈孔目,唱案、授案,皆尚書郎為之。文武三品以上官升階列坐,四品、五品郎官、侍御史以次謁見,拜于㕔下,然後召御史中丞、左右丞、侍郎升階答拜。初,開元中張說右丞相,𤣥宗令其選日,上因制儀注,極其尊大,自非中書門下及諸三品已上,是日皆坐受其禮。時人或徵其所從來,答曰:「聖厯中,王及善豆盧欽望同日拜文昌左右相,亦嘗用此儀」。當時以說方承恩寵,不敢復詰,因為故事,非舊典也。六年十月,御史中丞竇易直奏:「臣謹案唐禮,諸册拜官與百僚相見,無受拜之文。又諫議大夫至拾遺御史中丞至殿侍御史並為供奉官,不合異禮。今僕射初上之日,或答拜階上,合拜庭中,因循踳駁之制,每致沸騰之議。伏請下尚書、太常禮院詳議,永為定制,使得遵行」。于是太常卿崔邠召禮官等叅議,禮官議曰:「按開元禮有冊拜官上儀,初上者咸與卑官答拜,今左右僕射皆冊拜官也,今准此禮為定。伏尋今之所行儀注,且非典禮之文,又無格敕為據,斯乃越禮隨時之法,有司尋合釐正,豈待議而後革也?伏以開元禮者其源,太宗創之,髙宗述之,𤣥宗纂之曰:開元禮後,聖于是乎?取則其不在禮者,則皆不可以𫝊。今僕射初,上受百寮拜,是舍髙宗、𤣥宗之祖述,而背開元之正文,是有司失其𫝊,而又云禮得無咎哉?今既奉明詔詳定,宜守禮文以正之。議者或云致敬故或有三品,拜一品,四品拜二品,如之何,致敬則先拜?所以下文云丞相令助敎拜博士,即今丞及助敎,必先拜之是也,非不答拜。何者?禮記云:大夫禮相見,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是謂致敬。又曰:非國君無不答拜者。鄭𤣥注曰:禮尚往來。又曰:君于士不答拜,非其臣則答之。鄭𤣥注曰:不敢臣人之臣。今僕射不答拜,是臣其百僚不亦重乎?又按漢制,八座及丞郎初拜官,並集都堂交禮,僕射,八座也,本無不答之文。伏以左右僕射,舊左右丞相也,位次三公,三公答拜,而僕射受之,非也。宜約三公上儀及開元禮而為儀注,庶㡬等威之序,允歸至當之論。太常卿崔邠、博士衞中行馮宿等並同所見。於是修改舊儀,送都省集衆官詳議。七年二月,尚書左丞段平仲奏曰:謹按開元禮,應受册官初上儀,並合與卑官答拜。又准令文,僕射班品在三公之次,公上儀而嘗與卑僚答拜僕射,上獨受侍郎、中丞等拜。考之國典,素無明文,因循乖越,切在釐革。太常所定儀制,依據三公上儀,其間或有増損事體,深宜折衷,酌為永制,可以施行。應同所見,各得連署。太常禮院儀注及兵部尚書王詔等三十三人叅議,所見如前。制可。十五年時,以僕射上事儀注,前後不定。中丞李漢奏定朝議未允,中書門下奏請依元和七年已前儀注,左右僕射上日受諸司四品六品丞郎以下,拜諌議大夫兼史館修撰王彥威奏論曰:臣謹按開元禮,凡受冊官並與卑官答拜。國朝官品令三師三公正一品,尚書令正二品,並是冊拜授官,上日亦無安受朝官再拜之文。僕射班次三公,又是尚書令副貳之職。雖端揆之重,有異百僚,然與羣臣比肩事主,禮非其臣則答之。又曰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即僕射。上曰:受常叅官拜,事頗非儀。況元和七年七月已經奏議,酌為定制,編在國章。近年上儀有拜受之禮,物論未安,請依元和七年敕為定。時李程為左僕射,宰執難于改革,雖不從其議,論者稱之。

卷七十七

27
十四年八月六日,太子賓客元行沖等撰《禮記義疏》五十卷,成奏上之。先是,右衛長史魏光乘上言,今禮記》章句踳駮,故太師魏徴更編次改注,堪立學𫝊授。上遽令行沖集學者撰《義疏,將立學官。行沖于是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檢討刋削。及疏成,右丞相張說駮奏曰:「今之禮記,是前漢戴徳、戴聖所編,厯代傳習,已向千年,著為經教,不可刋削。至魏徴孫炎,始改舊本,以類相比,有同抄書,先儒所以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徴因孫炎所修,更加釐改,兼為之注,雖加賞賜,其書竟亦不行。今行沖等奉勅撰疏,勒成一部,欲與先儒義理章句隔絶,若欲行用,竊恐未可」。上然其奏,遂留其書貯于內府,竟不得立。學行沖怨,諸儒排已退而著論以自釋。其年八月十四日,上讀洪範》,至無頗以聲不協韻,因改頗為「陂」,詔曰:「朕思文皆協韻,惟頗一字,實覺不倫。又周易中無平不陂,考陂字亦有頗音。陂之與頗,訓詁無別為陂則文亦會意為頗,則聲不成文。應由煨燼之餘,編簡遂缺。傳授之際,差誤相沿。原始要終,須有刋革。《洪範》無頗字,宜改為陂。庶使先儒之義,去彼膏肓。後學之徒,正其魚魯」。仍宣示國學。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