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799917"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條件: 提到「朱彜尊
Total 13

卷一

6
朱彝尊經義考》載纂圗互註《毛詩》二十卷,引陸元輔語曰:「此書不知何人編輯,鋟刻甚精。首之以《毛詩舉要》圗二十五,次之以《毛詩》篇目」。其卷一至終則全録大《小序》、毛《傳》、鄭《箋》、陸氏《釋文》,而采《左傳》、三禮有及於《詩》者為互註,又標詩句之同者為重,言詩意之同者為重意。蓋唐、宋人帖括之書也。此本證以所言,雖無圖目,而體例適符,惟書中於篇目相同者為重篇,詩句相似者為似句,乃元輔所未及。蓋因書名未經標出,遂不加詳考耳。至其字畫流羙,紙墨亦佳,信為鋟本之精者。

卷二

4
宋景徳二年七月中書門下牒文,具載篇首結銜為畢士安、㓂準、王旦、馮拯與監本附音,《春秋榖梁註疏同,而彼為景徳二年六月,此為七月。故牒文有「顧兹三史,繼彼六經」之語。《書尾》載淳化五年奉勅刋正至道三年呂端等進書後。又有景祐元年余靖奉詔偕王洙赴崇文院讐對,嘉祐六年陳譯重校歐陽修㸔詳雕印,熙寧二年書成,奏御各銜名。據此,則淳化、至道間校正之本在宋太宗時業經雕印,真宗景徳年又經重刻。仁宗景祐時復命余靖等校正。神宗嘉祐、熙寧間,經歐陽修詳定刋成。是北宋時官刻《漢書》已非一本,而熙寧本為最後。然詳閱此書,首葉牒文中,慎字有缺筆,係避宋孝宗諱。又凡遇完字皆缺筆,係欽宗嫌名,則明為南宋時重刻之書,非熙寧舊本。考朱彞尊經義考》載宋葉夢得語曰:淳化中,以《史記》、《前後漢書》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刋鏤者益多。又載宋李心𫝊語曰,監本書籍者,紹興末年所刋也。國家艱難以來,固未暇及。九年九月,張彦實待制為尚書郎,始請下諸道州學,取舊監本書籍,鏤版頒行。從之。然所取者多殘闕,故胄監刋六經,無《禮記》,正史,無漢、唐。二十一年五月,輔臣復以為言。上謂秦益公曰:監中其他闕書,亦令次第鏤版,雖重有所費,不惜也,由是經籍復全云云。乃知宋代摹刻《漢書》,始於淳化,而此則照熙寧本重付剞劂,想即心𫝊所稱紹興末年所刋之本,直至孝宗之時,校讐完備,始得次第成書耳。當時詔勿惜費、鄭重其事,故書手刻工,皆屬上選,摹印紙墨,亦經加意取材,必求精善,宜官刻之書無出其右者矣。
30
《通鑒紀事本末》十四,函冊八十四篇目同前。楊萬里序,後有趙與●序。按此亦寳祐刋本,而刷印稍後,毎卷首末有禮部官書朱文長印。考《明史藝文志》,永樂四年,命禮部尚書鄭賜訪購遺書。又朱彞尊經義考》載明永樂間勅翰院,凡南內所儲書,各取一部,於時修撰陳循督舟十艘,載書百櫝送北京。又嘗命禮部尚書鄭賜擇知典籍者四出購求遺書,不特合宋、金、元之所遺而滙於一。且奉使者復命,必納書於庫縹緗之富,古未有也。鄭賜當時官禮部董其事,或所採之書,鈐以禮部官印是書似亦曽為所採也。《闕補卷四八十八卷八六十二卷二十二九十九,卷三十一百卷四十二六七《通鑑紀事》夲末六函二冊四十,篇目同前趙、楊二《序》。前有元陳良弼序,是書亦寳祐舊版。據良弼序,稱版蔵趙與●家,束之髙閣四十餘年。延祐六年,其孫趙明安售於良弼,置之嘉禾學宮,復為之序。良弼號公輔,宣城人,時為嘉禾郡文學掾,出貲購版以恵後學,蓋亦好古之士也。書中雖間有字畫漫漶及補葉處,然實為宋槧,未可以元印而少之。

卷四

6
彥肅字子欽,宋孝宗乾道間進士,仕至寧海郡節度推官。朱彞尊經義考》載朱子語曰:「子欽《易說》,為說太精,取義太密,或傷簡易之趣書。後彥肅門人喻仲可跋云:公卒後二十有六年,郡太守許公取是書刋焉。又許興裔跋云:余假守嚴陵,屬喻君校勘刋,置公之祠堂,與志學者共之。跋後紀年為嘉定辛巳。按辛巳係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仲可興裔俱無考。當時校刋既成其版入祠堂中,或流傳不廣,世罕其書。幸有影鈔,而善本亦可長存矣。童溪《易傳》二函冊十二
7
宋王宗𫝊撰。三十卷前宗𫝊自序,宋林焞序。此書與前兩部字體相似,行欵亦同。當屬一家影鈔之書,故紙墨皆極精良,足供寶玩。宗𫝊焞《宋史》俱無傳。按朱彝尊經義考》載董真卿曰,宗𫝊字景孟,臨安人,太學上舍。又載《閩書》宗𫝊寧徳人,教授韶州。彝尊。按云,林焞亦寧徳人,淳熙八年與宗𫝊同舉進士。焞《序》稱與童溪生同方學同學,同及辛丑第。則宗𫝊為寧徳人無疑。鄱陽董氏以為臨安人,誤矣。爰附録之,以資考證。
39
《離騷草木疏》一函二冊,宋吳仁傑撰。四卷後仁傑自記,宋方燦跋《宋史藝文志》及鼂公武、陳振孫、馬端臨諸人,所纂書目皆不載是書。惟明焦竑《經籍志》有吳仁傑《離騷草木蟲魚疏》二巻。今觀是書,標題為《草木疏》,而書中亦不及蟲魚。且仁傑後記稱,離騷以薌草為忠正,蕕菖為小人,蓀芙蓉以下凡四十有四種,猶青史氏忠義獨行之有全傳也。薋菉葹之類十一種,傳著卷末,猶佞幸姦臣傳也云云。是仁傑之疏草木,正以沅、湘香草騷之寄託,故作此以逆靈均之意耳。焦竑所載祇二卷,此為四卷,亦不相符。錢曽《讀書敏求記》載此書,亦為草木疏。其稱草木蟲魚疏者,乃甬東屠本畯所撰,則知焦竑所載並未加考也。仁傑《宋史》無傳。按朱彝尊曝書亭集》有吳氏兩漢刋誤補遺跋》,稱仁傑字斗南,別號蠧隠居士,本崐山人。其稱河南者,舉郡望而然。登淳熙進士,厯官國子學録。今書中於結銜下亦署河南,其銜為國子録,俱與彝尊所言相符。惟書末「結銜稱「免解進士蘄州學正,充羅田縣縣學講書吳仁傑校正」。意仁傑是書既成,刋行之日乃在羅田也。方燦亦稱河南人,其始末無考影鈔,字畫結體在歐栁之間,非工書者不能得此。

卷五

8
《吉安府志》載劉瑾安福人,肆力治《詩》,其說宗朱子,而間出其所自得。又考正諸國世次作者,時世察其源流,辨其音韻,審詩樂之合,窮刪定之由,為《詩傳通釋》一書,能闡發朱子之藴。今按是書以朱子《集傳》為主,而博引諸家之說分注於下,已說則標以「愚按」二字。其綱領首《詩大序》次經傳及宋儒論詩之言,外綱領首諸國世次圖,次作詩時世圖,次源流章句音韻、詩樂刪次,並引用書目及諸儒姓氏諸篇,與府志所言脗合。顧炎武《日知録》云:「永樂中命儒臣纂修《五經大全》,《春秋》則全襲元人。汪克寛《胡𫝊纂疏》但改其中。「愚按」二字為汪氏曰」,及添廬陵李氏等一二條而已。《詩經大全》則全襲元人劉瑾詩傳通釋》,而改其中。「愚按」二字為安成。劉氏曰:其三經後人皆不見舊書,亦未必不因前人也。昔日儒臣奉㫖編纂諸書,頒餐錢,給筆札,書成之日,賜金遷秩,所費于國家者不知凡幾。將謂此書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學之功,啓百世儒林之緒,而僅取已成之書,抄録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唐宋之時有是事乎?朱彝尊經義考》云:「永樂中,胡廣等攘其成書為大全。今以《大全》較之,輯注㣲冇,増損小序,則通釋附於每篇之後,《大全》冠於全書之首,並加以圖二十有三為稍異耳。又引黃虞稷曰:瑾字公瑾,安成人。按安福縣在漢時為安平、安成二縣境,元成宗元貞間,嘗升為安福州。安成葢古邑名,故瑾亦自署為安成。虞稷苐沿而未考耳。書中詩𫝊綱領首,葉於劉瑾署名次行,有「建安劉氏日新堂校刋九字。卷一末又有至正壬辰仲春日新堂刻《梓木記》。考至正壬辰為元順帝十二年,劉氏未詳其名,想亦當時書賈也。
14
朱彝尊經義考》載是書引明曽棨曰:楊復因朱子之意,取《儀禮》十七篇,悉為之圖,制度名物,粲然畢備,以圖考書,如指諸掌。西山真徳秀稱為千古不刋之典焉。又引桂萼曰:《儀禮經朱子《考證》已定,楊復圖尤為明便。其文雖屬難讀,然因圖以指經,因經以求義,斯了然矣。凌迪知萬姓統譜》,載復,長溪人,受業朱子,與黃幹相友善,著《祭禮》十四卷,《儀禮圖》十四帙,又有《家禮雜說附註》二說。書首復《自序》,稱「復曩従先師朱文公讀《儀禮》,求其解而不可得,則擬為圖以象之。今所圖者,則《高堂生》十七篇之書也。釐為《家》、《鄉》、《邦國》、《王朝諸禮,則因先師《經傳通解》之義例也。附《儀禮》旁通圗於其後,則制度名物之總要也」云云。《序》作於紹定戊子。按戊子為宋理宗,紹定元年後有陳普序,未詳其人。刋刻體式,亦仿宋版,而紙質黝厚,非宋製也。
18
《春秋諸國統記》一函六冊,元齊履謙撰。六巻,前元呉澄序。履謙自序,後齊思恭跋《元史》,齊履謙伯恆,父義,善算術。履謙生六嵗,従父至京師,七嵗讀書,一過即能記憶。年十一,盡曉推步之法。十三従師,聞聖賢之學,自是以窮理為務,非洙、泗、伊、洛之書不讀。至元間,授星歴教授,大徳中,遷保章正。仁宗即位,嘉尚儒術,擢國子監丞,改授國子監司業,與呉澄並命,時號得人。未幾,以履謙僉太史院事。至延祐元年,復為國子司業,後拜太史院使,卒於官。至順三年,贈翰林學士、資善大夫、上䕶軍,追封汝南郡公,諡文懿。呉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舉進士不第,以元明善薦,除江西儒學副提舉,繼以國子監丞,遷司業。英宗即位,超授翰林學士,進階大中大夫,移疾歸,年八十五卒,贈江西行省左丞、上䕶軍,追封臨川郡公,諡文正。履謙此書成於延祐四年,乃復為國子司業時所作。其書始魯終呉合二十國,而附録》諸小國亡國於後。澄曽與履謙同官,深知其學,因為之序。朱彞尊經義考》載是書有栁貫跋,此本無之,而有思恭跋。又《經義考》中所無。思恭《元史》無傳跋,稱履謙曰大兄司成君,則知為履謙之弟。書中有禮部官書朱文長印,與宋版《通鑑紀事本末》書中所鈐符合,似亦明永樂間所採之本也。

卷七

20
三禮考註》二函十冊,元呉澄撰。六十四卷前明羅倫序,謝士元跋,夏時正求校三禮考註,書楊士奇跋後時正跋夏時正跋,作於明憲宗成化九年正月。稱三禮考註版刻無傳。成化庚寅間,時正以使命蒞南昌。按察司副使夏君寅以録本相示,係得之翰林編修張君元。禎余因建昌守謝君士元以禮樂為教,乃許以堂食之餘鍥梓,并命録請狀。元羅君倫訪善本正字訛闕,留謝守所原本還之。張君。去年冬,謝守書來上,鍥有日喜無量也,用謹書其鍥梓始末云云。書前所載,求校三禮考註書,即時正所致倫者,倫故為之序。謝士元跋作於成化九年七月,葢在刋刻成書之後矣。其載楊士奇跋,以士奇謂是書經元季兵亂,藏於吾邑。康氏後為郡中晏璧所得,遂掩為已作。書中所増義,率多混淆,豈璧所為云云,疑非確論。羅倫序中亦深辨之。今按朱彞尊經義考》稱草廬先生諸經解各有序録,余購得《周官禮》,乃先生孫當所補。其餘《儀禮》則有逸經》,《戴記》則有《纂言》。今所傳《三禮考註》以驗對先生之書,論議體例,多有不合,其為晏氏偽託無疑云云,是時正當時得見,此書過於偏信,遂欲開雕。而羅倫之校讐,亦僅取資於三禮考註》別本,而未能如彞尊之旁叅互證也。考《明史》夏時正,字季爵,仁和人。正統十年進士。除刑部主事。成化六年以南京大理少卿巡視江西。坐上奏,不具齎奏人姓名。吏科論其簡恣,遂乞休歸。羅倫,字彞正,吉安永豐人。成化二年擢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以上疏論大學士李賢,謫福建市舶司副提舉。後因商輅薦召,復原職,改南京。居二年,引疾歸,築室著書,年四十八卒。嘉靖初,追贈左春坊諭徳,諡文毅。謝士元,字仲仁,長樂人。景泰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天順七年擢建昌知府。後巡撫四川,坐事下獄。事白,遂致仕。夏寅,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正統十三年舉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成化間,遷江西副使,累官至山東布政使。張元禎,字廷祥,南昌人。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武宗時,擢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東閣,専典誥勅,尋卒。天啟初,追諡文裕。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以史才薦,召入翰林,充編纂官。尋命吏部考第,史館諸儒,擢第一。成祖即位,改編修,屢遷至禮部侍郎兼華葢殿大學士。尋以少保兼兵部尚書。正統三年進少師。九年卒。贈太師,諡文貞。
39
書首標題「次行刋明侍御史蜀張一鯤」,「楚李時成閲」,虞部郎豫章郭子章、選部郎東粵周光鎬校」。一鯤《序》,稱先是同年李惟中刻《內傳》於督學署中。不佞與郭相奎敢外傳,各分四國●之註。仍韋氏益以宋氏《補音》條註其下,字畫剞劂,一放內傳,庶幾稱《左氏完書》」云云。一鯤等四人,《明史》俱無傳。朱彞尊明詩綜》載:「郭子章相奎,泰和人。隆慶辛未進士,歴官都御史,巡撫貴州,進兵部尚書。周光鎬國雍,潮陽人。隆慶辛未進士,除寧波推官,陞南京戶部主事,改吏部。厯郎中,出知順慶府。屢遷至僉都御史,撫寧夏,入為大理寺卿。一鯤、時成二人亦未載。考明太學進士題名碑,此四人者,皆登隆慶辛未進士。《序》所稱李惟中者,即時成之字。其刋刻是書,葢合四同年而互相讐校者也。碑載張一鯤,四川重慶府合州定逺縣人李時成,湖廣黃州府蘄水縣人。
47
明內府藏本有欽文之璽鈐,葢上方《九經釋音》一函五冊,宋趙孟至撰,不分卷前孟至自序。孟至序稱暇日取陸氏《釋文》,質以韻書採其可音者音之不可,則以四聲紀之,又不可則著翻切於其下」云云。孟至《宋史》無傳。朱彝尊經義考》引鄭元慶曰:「孟至宋燕懿王後,祖希懌,自青田徙湖州。父與●,嘉定中登第孟,至咸淳乙丑進士。官運判彝尊又稱未見此書。則知流傳於世者少。此本規仿宋槧,橅刻頗精,惜字體不能如宋人書之流麗耳。明內府藏本有東宮書府印,張璁亦經收藏,有賜名孚敬印。考《明史》,張璁秉用,永嘉人,登正徳十六年進士第。世宗初踐阼,議追崇所生父興獻王。廷臣持之,議三上三卻。璁時在部觀政,上疏曲排廷議。世宗大喜,擢璁南京刑部主事。尋召赴都,授翰林學士。繼由兵部侍郎屢遷至華葢殿大學士,進少師。璁以名嫌御諱請更,乃賜名孚敬字茂恭,御書四大字賜焉。繼引疾歸,卒。贈太師,諡文忠。李先開《明史》無傳。考太學萬厯己未進士,題名碑先開,係直𨽻河間府景州人。
66
萬厯三十四年,載堉《進書表,稱臣檢閲書笥,除厯書已進外,其律書內有《數目字樣及樂舞圖》,恐謄寫舛誤,就令畫圖刋板。是以延遲十載,今始成書,為此具本。謹以所撰《律吕精義》一部、計六冊,《律學新說》一部、計六冊,《樂舞全譜》一部,計八冊,裝潢成帙,専差右長史李徳齎捧進獻」云云。是載堉此書,非由一時進御,故各自為卷,可分可合也。考《明史》鄭恭、王厚烷以言時政獲罪,降為庶人,錮之鳯陽子。載堉篤學有至性,痛父見繫,築土宫室門外,蓆藁獨處者十九年。厚烷還邸,始入宫上厯算嵗差法及所著樂律書,考辨詳確,識者稱之。卒諡端清。朱彞尊經義考》謂河間獻王之後,言禮樂者莫有過焉,良不誣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