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熙寧戊申年四月丙午 (1068/5/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
條件: 包含字詞「熙寧戊申年四月丙午 (1068/5/8)」
Total 1

卷三上

15
乙巳,詔新除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上謂安石曰:「朕久聞卿道術德義,有忠言嘉謨,當不惜告朕,方今治當何先?」對曰:「以擇術為始。」上問:「唐太宗何如?」對曰:「陛下每事當以堯、舜為法。唐太宗所知不遠,所為不盡合法度,但乘隋極亂之後,子孫又皆昏惡,所以獨見稱於後世。道有升降,處今之世,恐須每事以堯、舜為法。堯、舜所為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士大夫不能通知聖人之道。故常以堯、舜為高而不可及,不知聖人經世立法常以中人為制也。」上曰:「卿可謂責難於君矣,然朕自視眇然,恐無以副卿此意。卿可悉意輔朕,庶幾同濟此道。」上問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無大變,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安石退而奏書曰:案:《臨川集·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云: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臣以淺陋,誤承聖問,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語不及悉,遂辭而退。竊惟念聖問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無一言之獻,非近臣所以事君之義,故敢冒昧而粗有所陳。) 「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偽,指揮付讬,必盡其材,變置設施,必務其當,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捍夷狄,內以平中國。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彊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為天下先,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仁宗在位,歷年最久,臣於時實備從官,施為本末,臣所親見。案:《臨川集》此下有云:嘗試為陛下陳其一二,而陛下詳擇其可,亦足以申鑒於方今。 伏惟仁宗之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出於自然,而忠恕誠愨,始終如一,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寧屈己棄財於夷狄,而終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賞重而信;納用諫官、御史,公聽並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因任眾人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案:《臨川集》此下有云:蓋監司之吏,以至州縣,無敢暴虐殘酷,擅有調發,以傷百姓。自夏人順服,蠻夷遂無大變,邊人父子夫婦,得免於兵死,而中國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寧屈己棄財於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敢橫強犯法,其自重慎或甚於閭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驍雄橫猾以為兵,幾至百萬,非有良將以御之,而謀變者輒敗;聚天下之財物,雖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鉤考,而斷盜者輒發;凶年飢歲,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輒得,此重賞而信之效也。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能大擅威福,廣私貨賂,一有奸慝,隨輒上聞。貪邪橫猾,雖間或見用,未嘗得久。此納用諫官、御史,公聽並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之效也。自縣令、京官以至監司、台閣,升擢之任,雖不皆得人,然一時之所謂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見收舉者,此因任眾人之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未嘗如大有為之君,與學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天下也。一切因循自然之理勢,而精神之運有所不加,名實之間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見貴,案:《太平治跡統類》作「非不見任」。 然小人亦得廁其間;正論非不見容,然邪說亦有時而用。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以科名資格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監司無檢察之人,守將非選擇之吏。轉徙之亟,既難於考績;而游談之眾,因得以亂真。交私養望者,多得顯官;獨立營職者,或見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雖有能者在職,亦無以異於庸人。農民壞於差役,而未嘗特見救恤,又不為之設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飭訓練,又不為擇將而久其疆埸之權。宿衛則聚卒伍無賴之人,而未嘗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縻之俗;宗室則無教訓選舉之實,而未嘗有以合先王親疏隆殺之宜。其於理財,大抵無法,故雖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彊。賴非夷狄昌熾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於百年,雖人事,亦天助也。蓋屢聖相繼,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忠恕誠愨,此其所以獲天助也。伏惟陛下躬上聖之資,承無窮之緒,知天助之不可常,知人事之不可急,然則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臣不敢輒廢將明之義而苟遜忌諱之誅,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天下之福也。」明日上謂安石曰:「昨閱卿所奏書至數遍,可謂精畫計治,道無以出此,所由眾失,卿必已一一經畫,試為朕詳見施設之方。」對曰:「遽數之不可盡,願陛下以講學為事,講學既明,則施設之方不言自喻。」上曰:「雖然試為朕言之。」於是為上略陳施設之方。上大喜曰:「此皆朕所未嘗聞,他人所學,固不及此,能與朕一一為書條奏否?」對曰:「臣已嘗論奏陛下,以講學為事,則諸如此類,皆不言而自喻。若陛下擇術未明,實未敢條奏。」上曰:「卿今所言已多,朕恐有遺忘,試錄今日所對以進。」安石唯唯而退,訖不復錄所對以進。《紀事本末》卷五十九。案:薛應旗《通鑒》: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師,時受翰林學士之命,已七越月矣。《太平治·跡統類》作壬寅日,與《紀事本末》及各本均異。徐乾學《通鑒後編》云:安石本楚士,未知名於中朝,以韓、呂二族為巨室,欲借以取重,故深與韓絳、韓維及呂公著友。三人更游揚人,名始盛。帝在藩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輒曰:「此維友王安石之說。」及為太子庶人,又薦以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月,召為翰林學士,至是始造朝入對。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