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766416"
該資料是通過對對應底本影印本進行字符識別打造的初稿。若有錯字,請協助糾正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未收書提要
條件: 提到「魏了翁
Total 10

一v1

1
魏了翁撰。《宋史》本傳稱其有《要義》百卷,據《〈藝文志〉實》二百六十三卷,訂定精密,先儒所不及。《方回跋》了翁所撰《周易集義》云:「前丁酉歲,以權工部侍郞忤時相,謫靖州。取諸經注疏,摘為《要義」。《宋史·藝文志》分載其書,而《讀書附志,《讀書後志》、《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皆不著錄,明時已無全本。內閣所藏,據張萱所述,已闕《毛詩》、《周禮》,其餘七經,按其冊數太少,知亦殘闕之本。今
四庫全書》所采,有《周易》、《尚書》、《儀禮》、《春秋》四經、《周易》,乃天一閣舊鈔本,已蒙
高宗純皇帝親灑宸翰昭垂。卷首嘉惠藝林,洵奇遇也。其自《周易儀禮》外率》,非足本此書,明聚《樂堂藝文目》有之,《經義攷》云「未見,此本從宋刻影鈔存者三十一卷〈曲《禮〉》上下,雨篇亦以遺佚為憾,然較諸《春秋》之所存者固已勝之。案虞集《九經要義序》云:「取諸經《注》疏、《正義》之文,據事列類而錄之,與方回之言合。而張萱則謂:「考究九《經》中義理制度。今案其書,刪節《注》、《疏》,存其簡當,去其煩穴。每段之前,各有標目,以便讀者之省覽。了翁初無已說,萱之所言,葢未嘗詳核也。諸經注疏,自宋遞傳,至今脫文,譌字不可勝舉。了翁所據,猶宋時善本,足資糾訂。而《禮記》孔《疏》,文繁義富,未易得其厓略。了翁刪汰過半,頗為精允,可以為研經者之津。逮書中第五卷《〈王制〉篇》,分上下,實三十四卷云。
1
魏了翁撰。了翁尚書要義》、《宋史·藝文志》本二十卷。其十七卷
四庫全書》巳著錄。此卽其中所佚之三卷。攷了翁靖州時,著《九經要義》,凡二百六十三卷。近惟《周易要義》十卷、《儀禮要義》五十卷,尚為全書。其餘如《春秋左傳要義》三十一卷、《內缺》二十九卷、《尚書要義》十七卷,內缺三卷。蓋自明張萱《重編內閣書目》時載《九經要義》,止存七種。《儀禮》七册、《禮記》三册、《周易》二册、《尚書》一册、《春秋》二册、《論語》二册,《孟子》二册巳,率非全本。今《論語》、《孟子》尚未見著錄,而《禮記》已得三十三卷。較明人所見,卷帙已不啻倍之矣。此本從舊鈔傳錄,第七卷自《甘誓》至《允征》八卷,《自〈湯誓〉》至〈咸有一德〉》九卷,自盤庚至微子,與
七閣中原載山陰祁彪佳家所藏本悉合,洵足以補從前之缺佚。且所據疏本乃宋時善册。如卷七、弟九則烏焉。解羽之焉弟十二,則器用旣具之用弟,十三,則故政由羿耳之故。卷九弟七則之。或稱商或稱殷弟十二,則夏惟作祫,不作時祭之時,弟十九,則故絕其惡類之惡,並足補明以來刋本之脫。如卷八弟十則上,故更致社稷之致弟,十一則從謂逐討之逐弟十六,則故用元牡之用。卷九、弟三,則亳殷在河內之內治,皆作亂之治,從河南亳地遷於洹水之南。「弟十三則延之使前而教告之之教弟廿六,則且云我徒也之,且亦足訂明以來刻本之誤。不特其書採摘注疏中精要,可為讀經之助。而了翁諸經要義》從此珠聯璧合,亦佳事也。
1
朱元龍、葉由庚、龔應之等同撰。按文淸,字崇甫,婺之義烏人。《宋史》有傳。此則僑門人等所撰,至僑九世孫彰刋以行。世與《宋史》相勘,大段相合,唯謂僑於紹定二年理宗新政,思得宿望以新大化,中外延頸以俟登用者,惟僑與眞德秀、魏了翁三人。攷《宋史理宗本紀》,不載僑名,未免蹈家乘溢美之習。然《本紀》言端平二年甲寅詔議胡瑗、孫明復、邵雍、歐陽修、周敦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升孔伋《十哲据家傳》,則僑與李𡌴實主其議。又《本紀言是年三月詔進士陳文蔚著《尚書解》,並補迪功郞。据家傳則僑實以考亭門人薦其《曾著傳,可為傳心建極之要,并言其人宜置直講。所述事蹟甚詳,可補《宋史》之缺。此傳諸家書目皆未著錄。傳後所附《毅齋詩集》。《別錄》一卷,亦流傳絕少。錢塘厲鶚著《宋詩紀事》於《僑小傳》下,僅言有集而不能舉其名。所選《毅齋卽事》一首,今存集中,而注云濂洛風雅,則亦未曾親見是集轉從選本錄出耳。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