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大安元年十二月壬申 (1085/12/31)"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續資治通鑑長編
條件: 包含字詞「大安元年十二月壬申 (1085/12/31)」
Total 1

卷三百六十二

11
壬申,通議大夫、知樞宻院事章惇、門下侍郎司馬光,中書侍郎張璪、同知樞宻院事安燾,並為正議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丞呂公著為金紫光祿大夫,太中大夫、守尚書右丞李清臣為通議大夫,宰執、親王皆進官,用嘉祐、治平故事也。侍御史劉摯言:「臣伏覩近降麻制,執政臣僚,各特轉一官,聖恩優厚,中外聳動。及臣伏讀麻制之詞,乃以山陵及升祔禮畢,故推此異恩,於是臣竊疑焉。夫應奉陵寢,奔走職事,乃臣子之分也,若欲酬勞,則不應止於執政,若旌其送徃,則執政未嘗俱行,授受之間,未有名義,伏聞所司檢㑹嘉祐年體例,進入,依應施行,伏縁嘉祐八年,英宗皇帝既推即位之恩,臣僚各已覃轉,後來以弗豫進藥,而輔導調䕶,鎮寧中外,以至聖躬康復,親決庶政,誠天下之慶,謂輔臣實與有勞,故又命人進一官,然當時臣僚再三辭避,累日不敢受命,至遣近臣趣令以新官入謝,不降坐以待之,方敢祗受。又治平之末,神宗皇帝嗣位,覃霈改官之後,適值韓琦以山陵使回,懇求去位,尋以兩鎮外補,然猶虛上宰之位,自曽公亮而下,並不遞遷,故亦特轉一官,以補轉㕔之恩。考求兩朝故事,若有因依,則今來遷官别無義說,雖過賞寧僣,在聖人亦足以廣恩,而於義未安,恐臣下終難於冒處,伏望謹重國體,愛惜名器,授之以公,則中外之心服,授之以道,則亷恥之風行,欲望聖慈照㑹兩朝故事不同,如執政臣僚辭免新命,伏乞特賜允從,無傷事體,區區臣言,庶幾有補」。摯遺藁自注云: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壬午上此章,今移入十二月二十二日壬午從之。光及公著皆力辭,光言:「臣竊惟英宗皇帝親政之初,以宰臣韓琦等於嘉祐之末有定策大功,保祐聖躬,濟於艱難,故特遷一官。今陛下以神宗皇帝大漸之際,宰臣蔡確等啟廸聖心,建立儲貳,傳授大寳,各特遷一官,固亦其宜,臣當是時方閑居西京,憑几末命,非所預聞,豈得與確等同受褒賞?且國家名位,本以醻功徳,不可但以祔廟禮畢,檢舉故事,虛有授受,況臣於登極之初,已䝉覃恩改官,今曽未踰年,安敢再叨殊渥,縱臣貪冒,不知愧耻,天下之人,其謂臣何?又言:「昔英宗皇帝入承大統,宰臣韓琦等實有定策之功,又踐阼之初,聖躬違豫,慈聖光獻皇太后權同聽政,琦盡忠竭力,亦不為不至,及英宗皇帝專制萬幾,褒賞琦等,各遷一官,臣時為諌官,猶曽上言,以近嵗官冗賞濫,兩府大臣,陛下即政之初,宜懲革斯弊,今自於朞年之間,連併遷官,則難以禁他人之倖進者,恐宿衞將帥,宗室外戚,四方藩鎮,內侍近臣,皆有冀望,至時陛下亦不能裁抑,兩府亦不敢輙奏,當是時,英宗皇帝雖不收還恩命,而富弼亦有定策之功,自以不預顧命,力辭甚苦,況臣既不預定策,又不預顧命,豈可來自冗散之地,遽與輔臣同賞?且臣昔日在人,則言其不可受,今日在已,則受而不辭,顧行復言,能不自愧光?及公著凡六奏,訖不許,明年正月,乃俱受命。 侍御史劉摯等言:「臣近言蔡確既為山陵使回,自合依故事,堅請去位,不當貪權固寵,不恤公議,傲然安處,無亷恥之節,敗陛下風俗,壞陛下典章,在臣職分,合為朝廷爭之,陛下亦須體亮孤臣,孜孜不已,攻擊權臣,有何所益?凡人之情,莫不樂安而惡危,好榮而惡辱,然臣不避患害者,誠為君也,誠為國家也。臣伏見神宗初韓琦乞罷相劄子云:自唐至於五代,首相之為山陵使者,事已求罷,例皆得請。昨仁宗皇帝昭陵復土,而先帝尚進藥餌,其時臣上體國家,不敢援此故事,遽然引去」,又云:「本朝以來,祖宗所任上相山陵,事畢多從退罷」。琦之詞意再三如此,神宗亮之,遂許琦去,五代以上,其人難以悉數,祖宗以來之臣,請歴舉本末,陛下考之,以照確之進退,則貪權固寵,無亷退之節,曉然易見矣。太祖山陵,秦王廷美為使,無宰相預其事,太宗、山陵,雖以越王元份為使,宰相呂端導靈駕至山陵,及其還也,猶以疾求解,避嫌之心,可謂深矣逺矣,真宗山陵訖,馮拯亦以疾五上表,遂出判河南府,二人皆兩朝所尊禮,又國人所惜其去者也,然自以山陵事還,於體當去,故皆力移疾而决遂其請,此可見大臣重亷恥、明進退之分也。仁宗山陵,韓琦以英宗服藥,未敢去,非無故也,非得已也。逮英宗山陵復土,琦即罷相。今先帝已安陵,祔廟禮成,不知確以何名而自留,何義而自居?若謂陛下富於春秋,藉大臣輔翼,則左右自有老成重徳,為天下信服之人輔翼者,如確輩無一正言,無一正行天下之人,指為姦邪,共所憤疾,而久留左右,適足玷累聖徳,為國之蠧爾,何輔翼之可頼!此愚臣所以區區進忠而不已也,若宰相之當山陵使者,故事皆不去,臣何敢輙言,若故事皆去,臣何敢不言?今衆口諠譁,譏切臣等,以謂尸祿素餐,當言不言,辜負聖主,又謂養交取容,希竊榮進,畏避姦臣,臣若不力言,不惟敗陛下風俗,壞陛下典章,亦害臣等名節,一留姦臣,而上下交損如此,可不為朝廷惜哉!伏望陛下出臣前後章疏,付三省施行,早罷確政柄,使天下知朝廷不抑忠言,不沮公議,不容姦臣敗風俗、壞典章,而扶持天下之名節,以勵事君,則臣等雖死無恨」。貼黃:「升祔後,轉官故事,不當援用,則冒耻而受之,罷相故事又當援用,則違義而取之,敗風俗、壞典章又如此,所以公議沸騰,以為早當罷黜也。陛下以常禮留之,言路,以故事攻而去之,上則不傷陛下優恩,下則不廢天下公議。伏望朝廷不以為疑,早賜睿斷,以慰人心」。神宗祔廟在十一月七日,宰執轉官在十二月十二日,今以此疏附十二日後。按劉摯遺藁載彈確十疏,其第一疏係十月末,本集有之,遺藁不載,自第二至第十月日皆具,獨第六、第七兩疏係正月而空日。又論確十罪疏,亦本集有之,而遺藁不載,已并第六、第七疏附元年正月二十一日第五疏後。外有此一疏,編録者皆云摯作,而集及遺藁並不載,末又稱臣等蓋當時與其僚王巖叟輩同上,未必出摯手,故集及遺藁皆無之,然所論則實摯先所建白者,今仍係摯名,且増「等」字,更徐考之。癸酉,詔:「犯盜,刺環於耳後,徒、流以方,杖以圓,三犯杖,移於面,徑不得過五分。 右正言朱光庭奏:此據編類章疏増入。「伏以忠邪之迹,自古難辨,治亂之道,由此而分,蓋忠臣愛君,惟循天理,任之則治,邪臣蔽君,惟徇私欲,任之則亂,為人君者,孰不欲任忠臣以成治道?然或不能始卒者,邪臣蔽之也,則是忠邪不可以不辨也。臣伏覩聖政日新,思致天下元元,入於太平之域,愛養基本,為無疆之福,此甚盛徳也。臣愚不肖,得於斯時,親䝉聖選,㧞自常調,寘之諫列,固當盡忠竭愚以報萬一。恭惟神宗享御十有九年,勤勞可謂至矣,太皇太后陛下,以仁聖至明緫攬萬幾,保佑皇帝陛下夙成之徳,講求善治,登任正人,天下翕然知所向矣,竊以朝廷之事,猶一家一身之治也,自祖宗以至今日,事或未安,於理則必更張,烏有先後異同之說?惟其當而已!今朝廷之上,所與謀謨論議者,數執政大臣,若同心於公,則惟理為是,一懷私意,則異說不勝。方聖意孜孜圗治之始,或慮為大臣者,不顧義理之是否,輙懷私意,復為顧望,以為先朝之事不可遽更,肆為辨說,以惑天聽,此乃天下之邪臣,不可以不察也。臣願當廷見執政大臣論事之際,或說有異同,一以義理辨之,則忠邪自見,忠臣則任之宜堅,邪臣則亟行顯黜,不使肆異說以害政事,則天下太平不難致矣」。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